燕谈's Archiver

李旧苗 发表于 2010-10-12 11:20

秦晖:西方经济学家为何都夸中国

现在国际上社会学界、政治学界对中国批评还是有的,但是在经济学界我所看到是一片赞扬声,一开始是“左派”、凯恩斯主义者赞扬,说中国不搞自由放任,真好!后来“右派”也跟上来,说中国不搞福利国家,真行!奈斯比特(J.H.Naisbitt)1997年在中国出了一本书叫《亚洲大趋势》,后来有人写了书评题曰:《亚洲是自由主义的典范吗?》。这本书说全世界现在都给福利国家搞坏了,只有中国政府完全不管福利,百姓只能靠自己和家庭的奋斗,因此特别吃苦耐劳,创造了经济奇迹。其实他当年写这本书是专门跑到中国,及时让人翻译成中文本出版,在中国炒成畅销书大赚一笔,却没有先出英文本。那时他发表这些言论还不太有底气。但是最近他又写了本《中国大趋势》以英文在法兰克福书展上高调推出,又把这观点进一步膨胀,这时是信心满满了。中国的确行,在世界上开创了一条冲破福利国家的道路。张五常先生最近也一再讲中国创造了人类最好的体制,就是既不搞福利也没有工会,还说世界的趋势是欧洲学美国,美国学中国——高福利国家要学低福利国家,低福利国家要学负福利国家。总而言之,现在西方经济学的左右派都觉得中国模式的确有吸引力,左派表扬中国低自由,右派表扬中国低福利,出现了一场大合唱。
  可是老实说,他们表扬归表扬,要学中国都学不了,除非他们废了民主制度。道理很简单,在他们那个平台上要既降福利又降自由,几乎根本做不到。而且他们就真想这样?其实他们左右两边不过是拿“中国奇迹”当自己的论据来敲打对方:左派夸奖中国低自由是要证明福利国家有理,右派夸奖中国低福利是要证明自由放任有理。可是既低自由又低福利的可能性,他们是不去想的。
  当然既低自由又低福利而体现出“竞争优势”,这是在加入了全球化以后才出现的。如果两个模式关起门来竞争,我不认为这种模式有什么优越。北朝鲜就是一个例子,中国改革前也是一个例子。但是如果打开国门,在一个市场、投资行为都高度全球化,金融也高度全球化、但是人权标准没有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竞争,那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自由经济真正的优势是它的创新激励,要讲让人玩命地干活它就未必敌得过铁腕体制。福格尔(R.W.Fogel)曾经论证过内战前美国南方奴隶制比北方有“效率”,多马(E.D.Domar)也曾论证过17世纪以来东欧“二度农奴化”经济比自由农民经济有效率。当然那都是在大市场背景下(福格尔讲的是在全美经济一体化情况下,多马讲的是向西欧市场出口的东欧商业化农奴制庄园)。其实奴隶制下也可以有“物质刺激”,并非“干多干少一个样”,主人完全可以重奖奴隶中的“劳动模范”。人们经常谈论的监督成本问题,如果说在福格尔与多马探讨的农业中都可以解决,制造业应当更有可能。自由经济不是凭人们拼命干活、而是凭它活跃的不断创新去胜过铁腕体制的。而在融入全球化的条件下,前者创新出来的东西后者可以学,后者的铁腕却是前者没法学的。于是后者不仅在一定意义上有“优势”,而且我认为的确有一种可能,即在目前全球化的运作中会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里我只讲可能,我从来不认为历史有什么“必然性”,我甚至也不认为这种可能有多大的实现概率,因为毕竟这种做法的积弊明显可见,其可持续性很成问题——但是西方的民主模式也的确面临困境,很难说哪一边的问题先爆发,所以这种可能是不能排除的。
  “纵向有进步,横向有落差”与“低人权优势”
  当然相反的趋势也存在。中国如今这种“模式”的积弊,识者已讲的够多了。尤其这一波危机发生后,外需萎缩了。转而靠投资拉动,投资形成产能后又会造成更严重的产能过剩。去年提升内需据说是颇有进展,但是很多人都指出这主要是政府消费而非居民消费、是“官内需”而非“民内需”的提升占了很大比重,也潜藏着隐忧。总之,如今“转变增长方式”(其实就是转变体制的委婉说法)已经势在必行。
  同时这种转变也不是没有条件。华生先生说他不同意我刚才的分析,他认为改革以来自由与福利都是进步的。当然,我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指出中国的人权是“纵向有进步,横向有落差”。“低人权优势”主要是横向比较而言,这种“优势”与纵向比较人权仍有进步并不矛盾。中国改革30年来无论自由还是福利两个方面,人权无疑都是有进步的。改革前中国的人权状况肯定比现在差,因此我对改革的进步性是肯定的,而对于那种认为改革后不如改革前的“左派”理论是不赞成的。但这并不排斥对如今我们的人权水平持批判态度。
  其实就是我最近提到的南非也何尝不是如此?种族隔离时代比更早的黑奴制时代,乃至种族隔离时代的晚期比之前期,人权状况都是有改进的。尤其是1978后的几年间,这种改进还很大。再往前追溯也是如此:人们批判“流动工人”制度,但也知道此前的征发劳工制更糟糕。人们批判“宿舍劳工”制度,但也知道到种族隔离晚期黑人劳工家居化程度已经很高,至少比今天的中国高。就经济高增长而言,在指出黑白悬殊的严重不平等的同时,也不能说黑人从增长中丝毫没有受益。南非黑人的收入纵向比以前增加、横向比南部非洲周边各国黑人更高,甚至与白人的差距也在缩小。其实南非1994年民主化,也不是突如其来,它也是积“量变”为“质变”的过程。而且这也是此前黑人民权运动渐进推动的结果。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排斥人们对整个这一时期的南非人权状况持批判态度。
  而所谓横向比较意义上的“低人权优势”,也并不是要否认纵向人权进步对经济增长率的正面作用(对经济增长质量或增长分享性的正面作用几乎无争议,这里就不谈了。)中国改革时代相对于改革前的人权进步对经济增长当然有正面作用,正如我们说“流动工人”这种低人权劳动方式对南非经济增长有作用,但从“流动工人”比起黑奴制和征发劳工制而言仍算进步这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人权进步对经济增长起了作用。
  问题在于:仅仅这样说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横向比较中人权进步明显更大的那些国家,增长率反而(至少在相当一个时期)相对较低?例如,为什么民主化了的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率没有中国高(尽管其老百姓的生活未必没有中国好)?为什么非洲一些民主国家经济增长率也没有种族隔离下的南非高?为什么国际资本不是争相投入中东欧,而是争相投入中国?为什么巨量廉价商品不是从中东欧、而是从中国涌向世界?所以,只有把纵向比较的人权进步和横向比较的“低人权优势”都考虑到,才能对“奇迹”有可信的解释。
  中国并非“专制国家实行自由经济”典型
  有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笃信经济越自由越能带来高增长,他们说中国尽管不那么民主,但由于地方政府进行GDP竞争,因此往往会实行比西方更彻底的经济自由政策。的确,一些民主国家由于更偏好社会平等和公共福利而不那么“自由放任”、一些政治上的专制国家倒可以在经济上更加自由,这种现象无疑存在。因此世界上一些不喜欢“新自由主义”的“左派”看到一些专制国家比民主国家经济增长快就大喜,委实有点莫名其妙。
  但是中国有所不同。中国固然不像这些“左派”想象的那样偏好福利与平等,但并不属于“专制国家实行自由经济政策”的典型。这并不是否认中国经济比改革前更自由化并因此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说,那种所谓中国经济比西方更自由因此增长更快的说法违背了起码的事实。尽管中国在为公共福利和弱势者保障而限制经济自由的方面的确远不及瑞典——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及“低福利”的美国,但是在为权贵、垄断寡头和特权利益集团而限制经济自由的方面不仅超越了美国,甚至也远远超越了在“右派”看来经济很不自由的瑞典!
  举例而言:瑞典所谓不自由主要是指高税收高福利政策限制了财产积累,但税后的财产还是有充分保障的,不可能发生像中国司空见惯的强行“征地拆迁”那样赤裸裸的产权侵犯。瑞典的工会可能限制了雇主任意解雇员工的自由,但中国禁止自治工会和取缔罢工权利不是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劳资之间的自由博弈、甚至在一些地方造成“奴工”制吗?更不要说户口管制、否定迁徙自由、对进城农民搞野蛮“城管”这类南非式的“流动劳工”制度对正常劳务市场的干扰与冲击了,从这个角度讲,这样的劳务市场难道比瑞典更自由?瑞典的福利性住房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商品房自由交易的空间,但中国的“负福利”住房、土地垄断和对低水平住宅的任意“清理”、即“既不给福利、也不给自由”的驱赶穷人政策,难道不是更加扭曲了住房市场?
  上面所说的自由主要是对穷人而言,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因为现在认为支持自由(指经济自由)就只能“为富人说话”、和认为自由只对富人有利,因此必须反对,这一右一左的两种误解都很盛行。而我却认为至少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穷人受不自由(包括经济不自由)之苦不亚于富人,穷人需要自由也不亚于需要福利。而且至少在中国这样的“负福利”国家,穷人的自由与富人(指平民富人,而非权贵)的自由并不是对立的。有些人认为的中国“比西方更自由”主要是就富人的自由而言。但即便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说法也仍非事实。即便就是像瑞典这种通常认为经济自由较少、尤其是富人的自由更少的国家,他们的自由积累受到“高税收高福利”的限制,但我们的穷人虽然没有高福利,我们的广义高税收难道比瑞典少?我们的平民富人受国家聚敛、官僚勒索之苦比瑞典轻吗?瑞典富人的经济行为受法律的约束,而我们的富人也许更有本事钻法律的空子,但他们受种种官场陋规与“潜规则”的限制难道少吗?瑞典的资本家也许惹不起工会,但他们不会在官员面前低三下四。瑞典的老板固然不能随便解雇工人,但瑞典的官府更不能随便对老板搞抄家没产、“国进民退”!当然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中国的“资本外逃”、“投资移民”现象比所谓富人不自由的瑞典严重得多,另一方面却完全不影响中国“招商引资”,因为只要搞定了政府,权贵富人或“红顶商人”不要说比在瑞典、甚至比在美国都更“自由”也是完全可能的。然而如果说“穷人的自由”和“富人的自由”未必冲突,“官自由”与“民自由”却一定是冲突的。官府不受制约,民众无论贫富必无自由!这也是无论“福利国家”还是“自由放任”的主张者都承认的吧!

李大苗 发表于 2010-10-12 15:15

秦晖,就福利的多少和自由的大小,做了四个排列组合,就想能打通一切地解释所有。

其实情形就那么简单,把汇率放开,或者把汇率调到1:4,保持秦晖所言的福利与自由的状态不变,去试试看。

showcraft 发表于 2010-10-13 09:10

大苗老师能否说的详细点?

彼亦一是非 发表于 2010-10-13 12:39

秦晖又来摆弄“低人权优势”了,如果低人权有优势,他干嘛不说文革是天朝经济发展的巅峰?

李大苗 发表于 2010-10-14 01:29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57695&ptid=100827]3#[/url] [i]showcraft[/i] [/b]
以货币学说观察,事情则不像秦晖所言。注意,秦晖所指的“低福利”优势看似是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而实际指向是贸易顺差。

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也就是所谓“重农学派”抨击“重商主义”最初的时候,就指出,贸易顺差的结果是贵金属货币涌入并囤积国内。这样,在重商主义者们看作是财富积累的表象下,倘若国内商品的总量是一定的,那么,势必造成单位商品所对应的贵金属货币增加。这样,长期或巨量贸易顺差的结果就是,也只能是,国内的通胀。那个时代还没有“通胀”这个术语,是用国内的市场要素愈发昂贵来表述的。

倘若没有壁垒阻挡,在贵金属金属货币条件下,也就是无论哪种铸币,其贵金属的单位价格相同,国内物品昂贵起来,必然导致出口萎缩,而且外国物品的价格相形廉价而进口日增。这个意思是,贸易平衡是主权国家间必然的情形,无论出口低廉地血汗,或者否。只有在单位财富的货币量低于对方国的时候,贸易顺差才是阶段性正常的。一俟单位财富的货币量均衡,贸易必然自动平衡。

当然,如今世界各国的货币都是“法定”的了。也就是货币量不再为贵金属的自然稀有性所限制,可以人为增发其数量。但本源的顺差机制依旧,如果以增发货币来收拢增收的外汇的话,就一定出现通胀;若以民间收储这些外汇,则外汇日益低廉,而本币日益高昂,也会显现出本土市场资源的昂贵。无论如何,都会导致顺差的缩减,而不是持续保持。在平衡的情形下,当一国的某些产品对他国构成竞争优势的时候,他国的另一些产品也一定也构成竞争优势。

但,若掺杂更多因素,现象就会变得些许复杂,比如关税的和非关税的壁垒,以及进口的管制与垄断以及市场准入等等。这些办法都是削减他国对本国商品竞争优势的工具,也是蓄意制造空间和延宕时间,意图实现国内产品与技术替代的手段;其实,更重要或者更实质的是,以通胀的方式,国家攫取了民众本应享受的经济增长的好处,提高了民众消费成本,窃取了民众本原的积蓄,补贴了垄断的进口商和本土的某些特殊利益群体。虽然是阶段性的,但却是长期的和巨额的。

Goal 发表于 2010-10-18 10:57

我承认汇率控制问题是长期顺差的根源。
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应忽视:资本、商品、劳动力这三个要素中,前两个流动相对自由,劳动力的全球化程度远远落后。

迅弟儿 发表于 2010-10-22 08:29

题目起得太意淫了!整个一个井底之蛙!

邓老大 发表于 2010-11-3 10:35

[i=s] 本帖最后由 邓老大 于 2010-11-3 10:40 编辑 [/i]

[quote]秦晖又来摆弄“低人权优势”了,如果低人权有优势,他干嘛不说文革是天朝经济发展的巅峰?
[size=2][color=#999999]彼亦一是非 发表于 2010-10-13 12:39[/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57744&ptid=10082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拜托你把正文先看明白了再来发言!
[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当然既低自由又低福利而体现出“竞争优势”,这是在加入了全球化以后才出现的。[b][color=red]如果两个模式关起门来竞争,我不认为这种模式有什么优越。北朝鲜就是一个例子,中国改革前也是一个例子。[/color][/b]但是如果打开国门,在一个市场、投资行为都高度全球化,金融也高度全球化、但是人权标准没有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竞争,那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color][/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color=#000000]秦晖先生说得还不清楚吗?[/color][/size][/font]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