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老木匠 发表于 2010-10-28 20:21

日本学者屡屡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个因素

联合早报网 [url]www.zaobao.com[/url]

今年日本又有两位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自1949年京都大学教授汤川秀树作为日本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日本前后共有18位科学家获得了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成为亚洲获得该奖最多的国家。日本科学家为何屡屡获得诺贝尔奖?其原因尽管难以界定,但18名获奖学者大都为日本大学教授,所以分析日本大学在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特征,或许能从中看出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些重要因素。

  首先日本大学长期以来把学术自由作为大学教育和研究的根本原则。所谓学术自由其实就是追求真理的自由、学术探究活动的自由。日本宪法第二十三条明文规定“本宪法保障学术自由”,日本《教育基本法》也在第二条中规定为了实现教育的诸目标必须“尊重学术的自由”。那么在现实当中日本大学如何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呢?以京都大学为例,该校是日本诞生首枚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高等学府,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争取学术自由的事例,比如该校历史教授井上清引用大量历史资料论证钓鱼岛属于中国固有领土,其研究成果《“尖阁”列岛:钓鱼诸岛的历史的探究》不仅1972年在日本出版,其后还一再重印,即使在中日两国就钓鱼岛归属问题发生激烈对抗的今天,该书不仅仍在一些日本书店销售,还能通过因特网邮购。仅此例就可看出,日本大学和社会比较尊重和支持探究学术的自由、表达学术观点的自由以及发表学术成果的自由。

  其次日本大学实行高度的大学自治。所谓大学自治就是大学排除来自政治上、宗教上、行政上等势力的干涉,基于大学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意志行使教育和研究的自由,大学自治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保障大学的学术自由。日本《教育基本法》第十四条规定学校“不许进行支持或反对特定政党的政治教育及其它政治活动”,该法律还在第十六条中明文规定“教育不接受不正当的支配”。以1933年发生在京都大学的“泷川事件”为例,该校法学部教授泷川幸辰因发表“犯罪是由于不好的国家体制造成”的所谓“反国家”言论而遭到日本文部省停职处分,但泷川幸辰所在的法学部的所有教授(共31名)以及法学部的全体学生为了抗议国家违反大学自治原则而集体辞职、退学。值得一提的是,辞职的大部分教授并不赞同泷川幸辰的主张,但为了捍卫学术自由,他们宁愿抛弃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比如当时京都大学教授的薪水约为日本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的100倍左右)。

  再次,日本大学采取了比较彻底的教师治校、教师治学、教师议事的民主制度。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日本大学各个学部都设置了一般由全体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组成的教授会,这些教授会既是大学决策的基础单位,又是各学部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机构,还拥有推选校长、决定学部长人选的权限。比方说京都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会下设制度设定、预算、教务、学务、自我评价等各种专门委员会,审议并最终决定教育学部的学务、教务、研究、财政、人事等所有日常事务。也就是说,在日本大学里,教员主要从事教育、研究工作,职员主要从事为教育、研究的服务工作,在学校管理上,教员负责规划与决策,而职员则负责执行。这种制度既充分地利用了作为各个领域专家的大学教授的专业知识、能力及智慧,又较好地发挥了教师在教育、研究、决策上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另外,日本大学教师的职业威望高、工资待遇丰厚也为他们全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日本权威的“日本社会阶层与社会移动”(SSM)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教师的职业威望的得分为83.5,仅次于法官、律师的87.3分,位于日本187种职业中的第二位,远远高于大企业高管的73.3分、高级公务员的70.5 分、演员的58.2分以及警察的54.2分等等(1995年数据)。在经济收入方面,日本厚生劳动省“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结果也显示,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约为1122万日元,大大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663万日元、上市企业职工的589万日元,并且分别是它们的1.7倍和1.9倍。

  总之,日本大学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以及教师丰厚的收入待遇和人望,都或许是日本成为亚洲获得诺贝尔奖最多国家的几个重要因素。

胡学亮
--

李大兴 发表于 2010-10-29 01:47

我觉得可以补充一点,以我八十年代在日本留学的体验,日本学界或许不是十分有创造力,但踏实苦干是普遍风气,很少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0-10-29 07:33

我和楼上同感。

sunchuanzhao 发表于 2010-10-29 15:37

[quote]我觉得可以补充一点,以我八十年代在日本留学的体验,日本学界或许不是十分有创造力,但踏实苦干是普遍风气,很少投机取巧、弄虚作假。
[size=2][color=#999999]李大兴 发表于 2010-10-29 01:47[/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61080&ptid=101153][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楼上两位的评价和体会是对日本同行明褒实贬,“不是十分有创造力”怎么得诺奖?两位在日本并没有学到日本学术的真谛,隐含日人不聪明,靠苦干、笨干。

鄙人认为最主要因素,日本人历史上幸亏没有学到隋唐科举制度。学者对金钱(学位)追求远远不如中国人。举个例子,明治以后,乃至今天,日本高校里学者留学西方极大多数不是读学位,所以,见多识广,这种差距(差别)自清末延续到今天。清末京师同文馆、以后的北大,与日本明治开成所和以后东大的差距,是很大的,不仅在成就上,学者的精神追求也有很大差距。文科的中国在海外(或国内)读博士学位者,专心于单一、狭窄的领域(课题),放弃大量阅读,即使不为利欲诱惑,以后成就也极为有限。被中国人奉为半神半人的陈寅恪,与日本同世代同行比比如何?
再说自然科学,离开意识形态较远,中国重点大学教授研究经费,待遇已经远远超过日本同行,怎么都离开诺奖遥远?甚至大都是骗子。日本自然科学获奖学者都是20、30年前在国内已经取得基本业绩,在西方继续深入研究,,,

李大苗 发表于 2010-10-29 16:26

[quote]鄙人认为最主要因素,日本人历史上幸亏没有学到隋唐科举制度。学者对金钱(学位)追求远远不如中国人。举个例子,明治以后,乃至今天,日本高校里学者留学西方极大多数不是读学位,所以,见多识广,这种差距(差别)自清末延续到今天。清末京师同文馆、以后的北大,与日本明治开成所和以后东大的差距,是很大的,不仅在成就上,学者的精神追求也有很大差距。文科的中国在海外(或国内)读博士学位者,专心于单一、狭窄的领域(课题),放弃大量阅读,即使不为利欲诱惑,以后成就也极为有限。被中国人奉为半神半人的陈寅恪,与日本同世代同行比比如何?
[size=2][color=#999999]sunchuanzhao 发表于 2010-10-29 15:37[/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61192&ptid=101153][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好像对陈寅格不大熟吧。陈恰恰就是不读学位的。

再有,虽然隋唐有类似的选拔,但也不是主体性的制度。科举,就制度建立而言,近乎一口同声地说是宋代开始的。日本独独不学中原上国的科举,并非是什么“幸亏”,而是有着传统制度上的不可能。即使元代,蒙古人征服了那么多的“国家”,也只是在中原的元帝国承袭了科举,其他蒙古帝国都没借用,这也不是什么“幸亏”使然。

梅吟雪 发表于 2010-10-29 16:48

有感于陈寅恪不考学位



   林治波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者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曾留学日、德、法、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身的著述,尚不及陈寅恪寥寥几百字有价值。
   但大家或许难以置信,陈先生这样一位堂堂大学者,居然连个学士学位也没有。
   准确地说,陈寅恪的正规学历是吴淞复旦公学毕业,那时的复旦公学还不能算作正式大学,也不授予学位。陈先生自己认为,该校相当于“高中程度”。
   在考入复旦公学之前,陈寅恪曾两度赴日短期求学。1909年从复旦毕业后,赴德国考入柏林大学,1911年转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后来又转入法国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中断学业回国。1918年再度出国,本来想去德国,但因欧战尚未完全结束,遂先赴美国,入哈佛大学。1921年再赴德国,入柏林大学研究院深造。1925年归国,就聘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陈先生的侄子陈封雄曾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先生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具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后来,陈封雄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维提起此事,俞说:“寅恪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是大学问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
   为知识而不为名利,为学术而不为学位,这是陈先生求学的态度。反观现在的一些人,读书仅仅为了得文凭、谋职位、获提拔。对此现象,陈先生早有批评。他说:从前读书人学八股,是为了功名富贵;如今留学生又一窝蜂地学工程技术,虽所学不同,然其“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则一”。真是一针见血。

李大兴 发表于 2010-10-30 02:52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61192&ptid=101153]4#[/url] [i]sunchuanzhao[/i] [/b] 孙兄,我所言“日本学界或许不是十分有创造力”是与美国学界比较而言,日本工科的应用及实验水准,都是一流,文科的洗密扎实,也毫不逊色,然理科基础理论的建树、人文社科的创见,还是老美高明得多。至于中国,则不在比较之列,当然在抄袭方面绝对是世界一流的。

ee 发表于 2010-10-30 05:33

因袭了古代科举导致的愚民功利心态及近代意识形态架构对个体自由思维的钳制乃至扼杀可能是个原因。

sunchuanzhao 发表于 2010-10-30 08:47

[i=s] 本帖最后由 sunchuanzhao 于 2010-10-30 08:56 编辑 [/i]

俺没有表达清楚,导致大苗兄以为俺一点也不知道陈大师事迹,俺的本意是陈是极少数不读学位游学欧美的中国人,物以稀为贵,以至半神半人。但是,倭人有与其相匹力同辈同行者,很多

sunchuanzhao 发表于 2010-10-30 08:56

[i=s] 本帖最后由 sunchuanzhao 于 2010-10-30 09:02 编辑 [/i]

科举,就制度建立而言,近乎一口同声地说是宋代开始的。日本独独不学中原上国的科举,并非是什么“幸亏”,而是有着传统制度上的不可能。即使元代,蒙古人征服了那么多的“国家”,也只是在中原的元帝国承袭了科举,其他蒙古帝国都没借用,这也不是什么“幸亏”使然。

我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原则上不急于反驳他人,不发言。

606年隋开科,延续到1905年(宣布废除,实际06年停止)是常识。装作内行“近乎一口同声-----宋代开始”-----大苗闹笑话了。

倭人学隋唐体制和文化后,进入律令社会为何不学科举制度,大苗兄倘若懂日文,一定能找到相关的研究文献。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