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旧闻》的故事(旧了点)
日期:2007-08-24 作者:高信 来源:文汇报陈登原先生的《国史旧闻》的第一册,早在1958年已经在三联书店出版,1962年又
有第二册在中华书局印成。自上古至唐、宋、元三代的中国历史上的“旧闻”已被陈先
生摘其要者,一一登录。听说第三册也在1980年出版了,可惜我没有看到。最近,这部
由陈先生1938年39岁时动笔,风高月黑的1967年完稿的四册七十四卷数百万字的皇皇巨
制,由中华书局一次推出,这实在是文史读者的福音。
我得到《国史旧闻》一、二册,是在“文革”的第二年,造反派忙着“抓革命”,
写大字报,开批判会。我等是抓生产,抓生产就是上班,上班就记账聊天,小城银行本
来就清闲,一待“革命”闹了起来,更是不闲也由不得你。这时,刮遍国中的“抄家风
”已过,小县城废品站一下子没了门庭若市的往日繁华。一有空闲,那个清闲所在就成
了我隔三岔五流连忘返之所。废品收购员是一位姓寇的乡党,不爱读书,也烦“革命”
,所以只能抓生产,边抓生产边思谋着老婆孩子饭碗上的事。见我常来在废书堆里东翻
西找,就说:烂书,还敢看?想当邓拓吴晗廖沫沙了?话虽这么说,还是放手让我挑拣
,找到中意的什么书,就找一张破报纸帮我裹好,挥挥手:快走!勿让革命同志看见哦
!这两本《国史旧闻》来历就是如此。
《国史旧闻》的书品并不好,皱皱巴巴,还有油腻,扉页上写有购者大名和购书的
时间地点。购书者,我是认得的,当地中学一位有名的教员,外地人,书购于西安,当
时已灰溜溜地在学生灶上烧火,没有“造反”的资格,据说是“漏网右派”嘛!以他的
身份,这书他是认真看过的了。我后来找到这位浑身烟火味的老兄,说到他的书已是我
囊中物,他倒喜欢,连说,没有明珠暗投,是陈先生积了德呵!他曾是陈先生的高徒,
去年卖书是出于无奈,现在家中就只有“红宝书”了。我说:刚拿到这两本厚书,看书
名,以为是笔记,再细看,倒是中国通史的格局,我素来不大爱看史家写的教科书,以
为文笔枯燥刻板,但这“旧闻”的写法却特别,专题划分,涉及面广,一则则细故,竟
能顺蔓摸瓜,梳理线索,再加辨析,读来如入宝山,目不暇给,本来枯燥的历史,原来
如此热闹,真是痛快得很。
也是这位老兄向我介绍他的老师陈登原先生。陈先生在社会上,确是其名不彰。他
的同事、傅庚生教授在社会上就有名得很。然而在他们大学的中文系,傅先生是三级教
授,陈先生呢?二级。除陈傅两位,余皆四级。一级教授,偏偏不给,就来考验你们这
班教授,看谁红得透专得深。傅先生曾仗义执言,建议学校给予陈先生一级教授的头衔
,虽然领导懒得理会,也可见陈先生的学术造诣是公认的了。论起著作,从二十年代起
,就有《荀子哲学》、《中国土地制度》、《中国文化史》、《中国田赋史》、《中国
田制丛考》、《古今典籍聚散考》、《天一阁藏书考》、《词林佳话》等著作出版,毫
不夸张地是著作等身。只是,他一味埋首书斋,做他的学问(可惜又不是显学),于世事
革命了无热情,对于抛头露面、张扬吹嘘颇有些看不起。五七年那一次,对老知识分子
考验严酷,颇有些操心国运民情者遭了罪。陈先生却无恙,他是金人三缄其口,根本不
说话,你想抓把柄也无法。不是说陈先生有洞察将来的政治家头脑,没有。他压根儿兴
趣不在此嘛!也正因此,他的大隐于市,寂然无闻,也就是必然的了。好在陈先生根本
不把虚名放在心上,依然神游于他的古代史研究。
我曾对这位老“右”朋友表示过,有机会去拜访陈先生一次,如何?他为难了,到
终了答应“待形势好转了,带你去”。这形势好转,却用了十多年。待到1980年他老兄
平了反,“形势好转了”,陈先生已去世三年。
如果认为陈先生是书呆子,可以任人欺侮,却也未必。就在《国史旧闻》第一册出
版后的当年,陈先生所在大学的党组织接到什么人一封化名“应德古”的信,向组织反
映陈先生在《国史旧闻》出版时,致信出版社,嫌稿酬太低,要求千字付15元酬。而且
指责《国史旧闻》无非是些资料,作者只写了十分之一。他们最后还是按15元付酬了,
致使公家多掏了一万多元云云。这边的组织于此类告状事,见得多了,处置起来圆熟老到
,立马着人抄成小字报,不加臧否,张贴出来,让广大师生参观。意思自在不言之中:假
手师生来“教育帮助”陈先生,也顺便“修理”一下陈某人的孤傲清高。一天时间,百余
份大字报就应时上墙。
那个年头,知识分子最忌讳人说名利思想。陈先生却不避讳:著书出名,应当;出
书付酬,也应当。付酬不公,当然得开口讨个公道。光明正大,合理合法。第二天,陈
先生的小字报就端端正正地贴在那张小字报旁边。陈先生对那些气势汹汹强词夺理的教
师学生的大字报,一概不屑理会,从容笃定,软里藏针,直取“应德古”。说到书的质量
,先引出此人所在的三联书店当初鉴定之评价是“细大不捐,包罗至富,捃摭群书,以
类相从”;再引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评价:“博采群籍,条理井然,足见用力之深,我们深
为钦佩”云云。而陈先生自己呢?不置一词。这不置一词,当然比自辩厉害多了;陈先
生也还知道借助“党政领导”来挤兑那位“应德古”,说如果把出版社比做生产品收购
站,那么,咱们的“党政领导”也是“一面制止了工人的以次品报好货,一方面也制止
收购站压级收购”的,言外之意是,你这位告状的“应德古”先生,难道比“党政领导
”还高明?惜墨如金,不愠不火,二百来字,完了。谁能想到,瘦弱不堪不问世事的陈
先生还真不好欺侮。一位老一辈知识分子,一跃而起,毅然捍卫人格尊严和学术成果尊严
的铮铮风骨,浩然正气,于此见矣。
就在这场稿费风波之后第四年,《国史旧闻》第二册出版,再二十年,第三册出版
,再过二十六年,四册合一的《国史旧闻》出版。“应德古”先生倘能看到这些,未知
有何感想。金子毕竟是金子。自知其学术成果价值的陈登原先生当年先是力争稿酬,后
是起而应战,确是既非天真亦非迂腐之举呵 我非常喜欢这套书。有很多的启示。读本科和研究生时陆续读完。 不知现在哪里有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