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斌:黄奇帆 用重组改造世界的践行者
重组是资本市场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资本市场的20年发展史上,上市公司重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20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多达近千起,可以说,每一年、每一个省区市,都有重组在酝酿、启动、推进。20年风云变幻,20年大浪淘沙。成功的重组固然不胜枚举,不成功的重组也让人应接不暇。审视和考量我国资本市场的重组问题,有一个人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引发人们的思考——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重庆,他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令人惊叹的成功重组;无论是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还是将垃圾公司点石成金,他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和策略;无论是在重组理论还是在重组实践上,他都以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在为我们提供无数鲜活的成功重组案例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一以贯之并日趋成熟日臻完善的重组理论。
他认为,“世界是可以重组的。”这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他就是重庆市长黄奇帆。
蛟龙出海 重组大师初登舞台
上海本地股高歌猛进式的重组,使黄奇帆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嘉丰股份、永生股份、电器股份等公司的重组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同时,黄奇帆也获得了“‘净壳’上市操盘手”的美誉。
古人在评判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时曾用“矫若惊龙”四个字,其意是:强劲有力又灵活多变,时常出人意料,而又无不令人叹服。
黄奇帆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就让人们见识到什么是矫若惊龙。
1994年9月,黄奇帆出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随后几年,他又先后兼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等要职。
从那时开始,尤其是从1997年到2001年他调往重庆之前的这5年,上海本地股的重组步入了一个高潮迭起、繁花着锦的阶段——通过一系列超常规资本运作,上海有88家本地公司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重组,上市公司获得200亿元优质资产注入,通过资本市场累计筹集资金1000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在2001年底达到7000亿元,相当于同期上海GDP总值的140%以上。
上海本地股高歌猛进式的重组,使黄奇帆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嘉丰股份、永生股份、电器股份等公司的重组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同时,黄奇帆也获得了“‘净壳’上市操盘手”的美誉。他从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的一套成功做法被媒体称为“上海模式”,并在各地被广为效仿。
在上海工作期间,黄奇帆关于重组的理论框架已初现轮廓。比如,为了更有效地推动上市公司重组,黄奇帆提出了重组必须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不能流失股东的资产、不能逃避债权人的债务、不能侵犯职工的权利。同时,企业重组必须由老股东、新股东、股民、政府、银行等多方配合,按照市场规则原则进行。此外,他推动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三个倾斜”、“三个负责”的政策,具体说,就是优势资产向上市公司倾斜,好的项目向上市公司倾斜,优惠政策向上市公司倾斜;进行重组的国资大股东应对“把真正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负责,应对持有期在6个月以上的战略投资伙伴负责,应保持收购较成熟的好企业和新建项目的适当比例,对资本负责。
这些有关重组的原则、政策、措施,都成为上海当年成功推动上市公司重组的有力保证。
2001年金秋10月。黄奇帆挥手作别工作和生活了23年的东方明珠——上海,扬帆西进,履新重庆市常务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国资、金融等领域。重庆,这个年轻的、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拉开了企业重组、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序幕。
重组给力 重庆板块风起云涌
“上市公司从来到资本市场的那天起,就是一个伴随着重组的过程。”
“上市公司从来到资本市场的那天起,就是一个伴随着重组的过程。”黄奇帆这样表述他对资本市场重组的基本认识:IPO股票上市是重组的过程;上市以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实行强强联合,是重组的过程;变成垃圾股以后,退出股市,也是重组的过程。
黄奇帆用他在重庆的一系列成功实践,有力地证实了他这个观点的现实有效性。
——通过重组,西南证券实现了从濒临倒闭到优质券商的跨越式发展,并顺利整体上市;
——通过重组,重庆公司IPO出现井喷,2009到2010年期间先后有重庆水务、力帆股份、涪陵榨菜等近10家国有、民营企业股票上市,融资额超过300亿元;
——通过重组,重庆一批资产质量较好的公司实现强强联合,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一批ST公司起死回生,迅速恢复造血功能。
重庆啤酒、重庆百货、渝三峡、渝开发……重组使重庆上市公司成为市场资金关注的焦点,重庆板块被称为“牛股集中营”。
黄奇帆先后为重啤集团引进英国纽卡斯尔和丹麦嘉士伯集团,两次股权出让换来40多亿元现金,为重啤集团及其控股股东重庆轻纺集团的做大做强、战略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曾是渝股龙头的渝开发,2002年被ST,公司生产经营几乎停滞。重庆市政府充分运用渝开发母公司的信用和资源优势,以债务重组为核心,通过以股换债、债转股、剥离不实债务等方式重组其2.5亿元左右的债务,盘活其债权。多次重组后,渝开发2003年3月摘掉了ST的帽子。还有ST合成及其母公司西南合成制药,黄奇帆力推其运用债务、股权、业务三位一体的重组方式,与北大方正集团实施股权重组和业务重组,使得合成总厂摆脱困境,扭亏为盈。
“ST股既害股市也害股民,但如果让它退市、破产又会形成震荡。最近这几年,重庆有11只ST股被重组,变成货真价实的好股票。”这些企业的重组,黄奇帆都倾注了心血。
谋定后动 重庆金融五花齐放
黄奇帆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重组的五大要点:一是选时机,二是选合作对象,三是坚持多赢,四是依法、公平,五是量力而行。
大道至简。
钟情资本市场20年,黄奇帆形成了一套视角独特、看似简单实则有效的重组理论。
黄奇帆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重组的五大要点:一是选时机,二是选合作对象,三是坚持多赢,四是依法、公平,五是量力而行。
黄奇帆又形象地提出“平行四边形”原则,以强调要维护好四个方面的利益:一是不能让战略投资者吃大亏。如果战略投资者不进入重组,其他各方利益都将是空谈。二是不能让债权人吃大亏——债权人不同意,重组推进不了,但也不能让债权人全身而退,把一大堆坏账都摊到股民头上。三是大股东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要承担经营亏损的主要责任。四是重组后的上市公司股东也会承担相应的损失,并通过市值溢价来充抵。
重庆5家金融机构的华丽转身,是黄奇帆实践他重组理论的经典案例。
2005年初,重庆唯一一家法人证券机构——西南证券走到了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由于西南证券与重庆市其他金融机构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南证券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可能会引发一场重庆的“金融危机”。
谋定而后动。经过审慎的思考,黄奇帆提出了一个“三管齐下”的拯救方案。
首先是资产和债务重组——变卖一些资产补充现金流,以解决流动性;清理历史欠账,让投资方放心、安心。其次是股权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国建银,从根本上改善股权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第三是推进上市——通过上市让战略投资者顺利退出,同时让西南证券在新机制中发展壮大。
在黄奇帆的直接推动下,西南证券仅用1年零9个月就顺利完成了重组。2006年5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央汇金公司在重庆召开了券商综合治理的有关会议,会上对西南证券的重组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6年11月28日揭牌成立的新西南证券,经过两年多的规范运作,于2009年2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实现了整体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黄奇帆在拯救西南证券时所运用的一套重组方案——资产重组、债务剥离,引进战略投资者、注入流动性,整体上市、战略投资者全身而退——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拯救其大型金融机构的做法不谋而合,却比后者整整超前了3年。
其实早在拯救西南证券之前,黄奇帆通过重庆市商业银行向世人展示了他“龙虾三吃”的重组特技。
重庆市商业银行,前身是重庆城市合作银行。由于“先天不足”再加“后天失调”,到2003年春,这家西南地区最早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已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不良资产率高达80%,每股净资产为-7.4元。
2003年2月8日,黄奇帆到重商行调研,提出要通过增资扩股、债务重组、引资上市,把重商行这条濒死之鱼变成活蹦乱跳的龙虾。
通过三轮增资扩股和三轮资产重组,到2006年6月,重商行的资本金从3亿元增加到了20多亿元,不良贷款占比从32%下降到了3%以下,资本充足率从-8.25%提高到了9.71%,拨备覆盖率达到60%以上,并顺利引进香港大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股票上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重庆国际信托公司、三峡银行和重庆农商行的重组,是黄奇帆操刀重庆金融机构重组的另外三个亮点。
重庆国际信托公司通过两次股权重组和一系列债权债务重组,资本金从原来的3亿元增加到16亿元,原有的14亿多元债权得到了清偿,公司主业从原来的基本为零到300亿的信托业务,利润率达到了20%以上。
三峡银行的前身万州商业银行是一个只对小区域范围内服务的小银行,原有的资本金只有1亿多元,贷款余额仅22亿元,但不良资产高达12亿元,被监管层多次“黄牌”警示,面临退出市场、破产关闭的命运。
通过重组,新生的三峡银行资本金扩大了近20倍,账面不良资产率从百分之三十几下降到3%,服务面则从原来一个万州区的几千平方公里扩大到全重庆市8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飞跃发展。
通过重组,资本金仅有2亿多,贷款规模300多亿元,不良资产却高达150亿元的重庆农信社,几年时间转变成为资本金80亿元、资产规模1500亿元、存贷款余额1000多亿元,在当地名列前茅的重庆农商行,并在内地农村商业银行和区域银行中拔得头筹,率先赴港上市。
大处着眼 重庆模式蜚声中外
无论是在八年的常务副市长任上,还是在今年初正式当选重庆市市长之后,黄奇帆始终把重组作为他开展金融、国资、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的主要抓手,直接推动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两翼齐飞。
黄奇帆对重组的认识源自资本市场,但他对重组的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远远超出了资本市场的范畴。
他从资本市场重组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总结出了“重庆方法论——改革和创新的5大路径”,对重庆10年来奇迹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不论是在八年的常务副市长任上,还是在今年年初正式当选重庆市市长之后,黄奇帆始终把重组作为他开展金融、国资、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的主要抓手,直接推动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两翼齐飞。
初到重庆,黄奇帆面对的是直辖不久、工业经济十分落后的局面。同样是直辖市,2002年上海的工业投资是1300亿元,重庆的工业投资却只有区区160亿元。
经过6年的奋起直追,到2009年重庆的工业投资已达1600亿元,2010年的工业投资计划是2000亿元,目前已基本实现。在今年1月13日的重庆国资工作会上,黄奇帆总结说,回顾6年来重庆国有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重组是个关键词。
说到重组这个关键词,黄奇帆如数家珍。“我们进行了‘八大投’的重组,进行了五个金融企业的重组,进行了十几个垃圾股票的重组,也进行了几十个集团合并整合的重组。”围绕资本市场展开的一系列重组,使重庆成为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重组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功,则使“重庆模式”这个“热词”广为流传。
黄奇帆提出,在五种情况下,需要启动重组的思维:想超常规发展,要有重组思维;想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要有重组思维;要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有重组思维;遇上灾难,常规的办法不大有用,这个时候也需要重组思维;遇上了一个新时代、新阶段,要与时俱进,要有重组创新的思维。而重组的手段,最核心的有两条,一是改变边界条件,二是调整资源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和创新也可以被视为重组。
大思路一旦打开,余下的问题往往迎刃而解。2003年以后,重庆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企业税收、增加电力装机、扩大项目储备、新批开发区等五个方面改善工业经济的边界条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工业投资6年增长了10倍。
在调整资源配置方面,黄奇帆打出了一张王牌——通过成立渝富公司并开展一系列资产、债务重组,一举化解了近300亿元银行坏账,盘活了重庆几十家国有集团,并使这些集团的资产从2003年的170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000多亿元,7年增长了5倍。
这些不良资产被处置后,市级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其中化医、轻纺和机电三大控股集团资产负债率下降20多个点,企业资本结构改善,融资能力也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全市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从2003年底的18%降到1%以内,重庆成为全国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地区。
在黄奇帆看来,重庆解决城市路桥建设投融资体制问题,靠的是重组。“两江四岸”的特殊城市建设格局,使得重庆市的路桥建设任务特别重。2002年以前,政府引进投资者建路桥。路桥建好后,投资者设卡收费。由于收费站点太多,市民反映强烈。
在重组的思路下,重庆市制订了新的方案,由市政府的建设性投资集团出资把主城的7桥1隧13条路全部从投资商手中回购,并取消收费站点,车辆通行实施每年缴纳过桥年费。先用路桥收费偿还回购资金的利息,再用不断增加的车辆保有量来平衡项目本金,最终按约定期限偿清了贷款。
依靠制度创新,重庆解决了城市路桥建设投融资体制问题,居民交通成本明显下降,城市空间大幅拓展。
大时代需要大视野。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黄奇帆眼里,却是通过重组助推重庆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黄奇帆敏锐地注意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产业虽多,但是笔记本电脑市场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年均增长30%。据预测,2012年,世界笔记本市场将会达到3亿台以上,相对于2008年的市场将增加1.5亿台左右。
在这种背景下,重庆市政府顺应潮流,迅速行动,去年以来先后将笔记本电脑全球最大的两个品牌——惠普和宏碁引进重庆,形成“2+6+200”的产业集群格局——2个品牌商,6个代工商,200家以上的零部件厂商,形成一亿台笔记本电脑加零部件的1万亿元产值。
考虑到重庆2008年的工业销售值约为8000亿元,笔记本基地项目意味着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并推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如此,笔记本基地项目对打造重庆成为西部开放高地、带动航空物流等产业发展、调整重庆劳动力结构、缩小东西部之间信息产业差距,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对于这一切,黄奇帆认为,“归根到底是重组的效果。既有边界条件的调整,也有利益的重新分配,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创新不止 “世界是可以重组的”
黄奇帆认为,世界是可以重组的,它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方法论。重组引导我们摆脱困境,帮助我们抓住机遇,推动我们更好更快地发展。
每次走进黄奇帆的办公室,听他面对面侃侃而谈,记者都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不是一个身居高位的政府官员,而是一位思维缜密而又满怀激情的学者。
——他记忆力极佳,随口引用几十个数字准确无误;
——他逻辑性严密,脱稿演讲三四个小时前后连贯、丝丝入扣;
——他创新能力超强,在很多人看来束手无策的问题,他往往能够独具慧眼、另辟蹊径,使之获得圆满解决。
作为省级地方政府首脑,他对资本市场重组的研究之细致深入,丝毫不逊色于业内顶尖专家;他提出的许多创新性观点,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比如在重组过程中怎么防泄密、防内幕交易,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黄奇帆的观点是,只有停牌才能防范泄密。我国以前通行的做法是一般停牌5天,宣布重组的停牌不能超过1个月。其目的是既防内幕交易,又保证投资者的交易权。黄奇帆认为,这个标准用于优势公司重组是没有问题的,但要套到绩差公司重组上就值得商榷。绩差公司重组往往涉及债权债务、裁员下岗、诉讼纠纷、资产剥离、资产处置等复杂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一年两年是搞不清的。
为此,几年前,黄奇帆向证券监管部门提出建议:绩差公司重组一旦启动,应允许其股票长时间停牌,直到重组完毕再复牌。监管部门采纳了他的这个建议,因此重庆这几年ST股重组,都有停牌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直至重组完成才复牌交易的情况。黄奇帆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出现内幕交易,才能实现阳光作业。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保护,停牌一年,重组完成后恢复上市的过程,也证明了这种停牌重组方式的合理性。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在上市公司重组停牌时间的掌握上,明显比以前灵活得多,而因重组停牌时间过短问题引发的内幕交易也明显呈下降趋势。
对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黄奇帆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今年10月27日,重庆股份转让交易所(OTC市场)正式开市运营,首批7家企业挂牌亮相。
黄奇帆在挂牌仪式上表示,希望该OTC市场成为公司上市前的一个培育平台,同时,也探索垃圾股退出机制,成为企业上市前或退市后的一个中转站。“它应该成为计划上市公司的三板市场,要进A股市场的,先在OTC运转两年,有条件后可以进A股市场。第二,A股退下来,老百姓不能买卖了,但法人可以对它买卖的公司,这就退到了OTC上。换言之,OTC就是起到A股市场的升级板、降级板的作用。此外,还可以买卖债券,就是非股票型的各种票据、可转债这一类。”
去年9月,黄奇帆首次提出了“世界是可以重组的”这样一个颇具震撼力的观点。
今年年初,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他对这个观点进一步作出阐述:世界是可以重组的,它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观,也是一种方法论。重组引导我们摆脱困境,帮助我们抓住机遇,推动我们更好更快地发展。
从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上海,到西部开放高地重庆,黄奇帆,这个要用重组改造世界的追梦人,已经一次又一次突破了人们的想象力,他还将怎样一次又一次地创造新的奇迹? LZ满坛子转的这些狗屁文章,让我想到大家对希特勒是不是有点过度妖魔化?希特勒周围那些欢呼者难道不应该承担责任吗? WIND如果缺乏能力对主帖谈点什么,那最好就是,闭上你的臭嘴。 让我想到大家对希特勒是不是有点过度妖魔化?
-------------
这句话逻辑上有问题,过度妖魔化,意思是希特勒并没有那么妖魔。 思维开放、兼容并蓄,方不至于走极端。 请大苗和晓云诸兄具体解剖一下黄奇帆到重庆后大手笔资本运做的奥妙何在? 亚平先生,其实黄市长与薄书记的组合,在重庆所实施的"新政"并没有多少新义,仅有的新义即是重庆市政府中以当今市场运作的方式在设计和经营买卖罢了.首先,政府就不应该做买卖,政府在市场上与民争利是极不道德的行为,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政府也从来没有经营好过什么正当买卖;其次,黄市长在与HP、富士康等公司谈买卖的的过程中,未经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明确授权和国务院的批准,就将重庆市的财政收入作为交易的担保纳入双方的交易合同,这种手段谈得上是什么奥妙吗?你如果有中国政府用财政担保的授权,你可以与任何一个私人公司做成任何生意,不需要什么高妙的智商。第三,薄黄的配对,已经有人在网上做了一个比喻,如文革期间的毛周配对,周越能干肯干,后果就越糟糕。好象邓公曾说过,文革因有周公而减少了损失,同时也因有了周公才能搞得那么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