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夏加坤 发表于 2010-12-25 17:57

音乐式的哲学:纪念叔本华逝世150周年

[i=s] 本帖最后由 夏加坤 于 2010-12-25 18:12 编辑 [/i]

音乐式的哲学——纪念[u][b][color=#800080]叔本华[/color][/b][/u]逝世15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u][b][color=#800080]高宣扬[/color][/b][/u][color=#800080][/color]
[align=center][url=http://philosophyol.com/pol/batch.download.php?aid=550][color=#800080][img]http://philosophyol.com/pol/attachments/2010/12/4_201012232325431ryPQ.jpg[/img][/color][/url][/align]  [u][b][color=#800080]黑格尔[/color][/b][/u]主义把西方哲学中自古希腊苏格拉底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性主义推向最高峰,同时也蕴涵着它本身的危机。在黑格尔晚年出现于他身旁的青年[u][b][color=#800080]马克思[/color][/b][/u]、叔本华以及他的同事施莱尔马赫等人,都先后从不同角度向黑格尔的哲学发出挑战。而在黑格尔逝世之后紧接着兴起的新[u][b][color=#800080]康德[/color][/b][/u]主义和[u][b][color=#800080]现象学[/color][/b][/u],乃是黑格尔主义发展的另一类理论性新产品。因此,在黑格尔之后,一系列哲学革新运动相继兴起,[u][b][color=#800080]德国哲学[/color][/b][/u]界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方面,叔本华和[u][b][color=#800080]尼采[/color][/b][/u]是两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align=center][url=http://philosophyol.com/pol/batch.download.php?aid=554][img]http://philosophyol.com/pol/attachments/2010/12/4_201012232325435ysr4.jpg[/img][/url][/align]  叔本华和尼采的功迹在于:在黑格尔的完备的绝对理性主义体系中,他们发现了把理性主义绝对化所可能引起的否定性后果;同时,他们也分别走上新的哲学思路,除了彻底批判西方传统思想以外,还集中批判了现代性。
  一、一部动人心弦的生命交响乐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 - 1860)一生抱著名垂青史的野心,期望自己成为影响世界的思想家。但是,在叔本华的一生中,伴随着他的,并非舒适浪漫的顺心如意的生活,而是一再的挫折,并连续遭遇厄运和失败。只是到了他的晚年,叔本华才庆幸地看到了自己的创作成果所发生的积极影响。
[align=center][url=http://philosophyol.com/pol/batch.download.php?aid=551][img]http://philosophyol.com/pol/attachments/2010/12/4_201012232325432Drmz.jpg[/img][/url][/align]  叔本华哲学的命运犹如生命的奇特交响乐:经历长期曲折的沉重悲哀和感叹,当乐曲演奏到最后一章的时候,竟然演奏出动人心弦的尾声:叔本华在度过漫长岁月的痛苦和挣扎之后,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刻,欢度了人生的狂欢节。
  但是,悲剧性的产物并不意味着消极或否定性的成果。
  叔本华的哲学和他的生活遭遇一样,是在古典哲学占上风的时候,作为一股反主流的思想,几经遭受黑格尔等人的封杀,出版物几乎无人问津。
  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普鲁士但泽(现属波兰,改名为革旦克Gdansk,即革坦斯克)市一位银行家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典型的生意人,一心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富贵的商人。而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夫人,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经常在家中组织文学沙龙,邀集德国及外国作家一起讨论创作问题。也正因为这样,叔本华后来结识了歌德等名作家,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由于他从小深受母亲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甚感兴趣,使他形成强大的创作的想象力。但母亲从另一方面也给与叔本华不好的印象,最后促使他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决裂。叔本华同他的父母之间的上述特殊关系,对叔本华思想及其著述生涯的影响是很显着的。
  少年时代,叔本华家人期望他能够成为具有宏大进取心的世界性商人。他父亲为此派他前往当时被称为‘世界工场’的英国。接着,叔本华又获得机会到欧洲各地旅游,增长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感和直观的能力。他所看到的世界,并非理性主义者所描述的那种充满逻辑的秩序,而是动荡不定、混乱不堪的局面。法国的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拿破仑称帝事件和他的出征,使他对世界和历史产生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不再对理性抱有幻想。他当时所写的日记,记载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和感触。他认为,那些抽象的理性和逻辑,远离真正的生活本身。
  1805年他返回但泽后,父亲又身患重病和商业受挫而自杀身亡。叔本华的母亲于1806年决定离开汉堡迁往魏玛。
  叔本华于1809年入哥丁根大学,除攻读物理学和历史外,还研究哲学。当时,怀疑论者舒尔兹(Gottlob Ernst Schulze, 23, 8, 1761 – 14, 1, 1833)正在那里教书,从而担任了叔本华的老师。舒尔兹是康德主义者。据宇伯维格说,他的名字有许多写法:Johannes Schultz,或Schulz,或Schulze。他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注释(Erläeterungen über des Herrn Prof. Kant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得到了康德本人的肯定。在舒尔兹的影响下,叔本华着重研究[u][b][color=#800080]柏拉图[/color][/b][/u]和康德的著作。所以,叔本华就是在舒尔兹的影响下,首先从康德出发,然后,他很快就发现康德哲学的困境,试图以崭新的方式,解答康德所提出、却错误地分析过的那些论题。叔本华同时还发现,黑格尔所展示的哲学方案,不但没有解决康德的难题,反而把思路引向虚幻的思辩世界。于是,叔本华拒绝黑格尔的哲学。叔本华决心返回生活和生命本身,在身体和肉体的血肉相连的情欲冲动中,发现哲学的乐趣。叔本华在科学、艺术、宗教和东方思想文化中找到了哲学重生的无穷力量。
  在叔本华创建自己的哲学的过程中,康德的思想影响是很重要的。康德的思想中的‘物自体’范畴、批判精神及其怀疑原则,导致在他之后隐含于德国哲学中的反理性主义思潮的潜流,最后也导致对康德本人哲学的反叛。从康德到叔本华的方向,就好像从康德到黑格尔、施莱尔马赫、赫伯特、歌德的影响那样,是康德的整个思想体系所带来的丰富遗产的历史结果;它们之间固然有异质性和分歧性,但其中所隐含的共同性也是正常的。
  1811年叔本华到柏林大学跟随费希特的哲学课,但他立即发现费希特哲学的缺点,从而心怀不满地离去。1813年他在耶拿大学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Über die vierfache Wü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814年他在魏玛参加歌德学会,1816年发表《论视觉与色彩》(Über das Sehen und die Farben);同时,他也研究印度古代文化。1814至1818年间,他在德雷斯顿研究光学,并准备写《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1820年他任柏林大学讲师。此后,他去意大利旅行多次。1831年柏林流行霍乱,叔本华不得不离开柏林,定居法兰克福;1860年9月21日死于法兰克福。法兰克福市政府为纪念叔本华而为他树立的纪念碑和塑像,至今仍然屹立在法兰克福的公园中。
  美国哲学家弗洛斯特(S. E. Frost, Jr.)在评论叔本华的哲学时说:叔本华的哲学,如同其生平一样,是充满着忧郁的。他对于许多哲学家的盲目的乐观主义是很不耐烦的。他认为,人是一种充满痛苦的生物,人的意志不断地驱使他去达成他的欲望。但当他达到其欲望之后,又是怎样的呢?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极端的厌烦,一种空虚罢了。所以,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积极地向上生存和悲观地消极厌世是同一的和相互平衡的。这也正是叔本华哲学的生命力的真正根源。
  叔本华从事哲学活动的时候,正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发生重大影响的时候。他比同时代人更早地发出了反理性主义的呼声,又是最敏感地发现了当时社会的令人悲观的因素。而且,也是叔本华积极地发现了生活中的创造精神,促使他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艺术的想象性创造中,寄托在对于宗教的超越中。
  但是,他的哲学的出现,并没有能够立即为世人所接受。他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1819年初由勃洛克豪斯出版社出版时,立即遭到舆论界的否定性的批评。接着他在柏林大学讲授的所谓「整个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的课程,也因遭到黑格尔的反对而失败。
[align=center][url=http://philosophyol.com/pol/batch.download.php?aid=556][img]http://philosophyol.com/pol/attachments/2010/12/4_201012232325437kZU4.jpg[/img][/url][/align]  为了理解叔本华哲学的内容及其历史命运,有必要回顾从歌德到叔本华时代的德国精神状况。总的来说,这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所谓「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占上风的时代;在政治上则存在着坚持封建割据的势力同向往民主改革、实现统一的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在哲学上,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对于当时的德国发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因为同启蒙学派的理性主义相比,斯宾诺莎的理性更多地容忍宗教的(或确切地说,泛神论的)因素。关于莱辛的斯宾诺莎主义的争论和无神论的思想持续地发展,而当时喧嚣一时的「自然哲学」也同样打着斯宾诺莎主义的旗号。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1774)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一直有效到尼采所处的时代。德国的社会比起法国、英国和荷兰发展得更缓慢得多。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当时腐败的德国社会对青年一代的精神压力所造成的,而这种令人烦恼的状况居然可以持续一个世纪之久!但不管怎样,19世纪德国思想家们,还是试图一个挨一个地对这些烦恼问题提出怀疑和考察。特别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u][b][color=#800080]达尔文[/color][/b][/u]、摩默生(Theodor Mommsen, 1817-1903)和斯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等人的进化论思想进一步传播开来。诗人席勒尤其尖锐地反对文学和思想界中试图调和理性和宗教的倾向。
  黑格尔逝世之后,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文学界出现了‘青年德意志派’,他们批判了前此浪漫派的消极态度,有意识地与现实相接近,同[u][b][color=#800080]哲学界[/color][/b][/u]批判宗教的斗争相呼应。青年作家维恩巴克(Ludolf Wienbarg, 1802-1872)在1834年发表《美学的出征》(Ästhetische Feldzuege)论文集时写道,这本书是「献给你,年青的德意志……」从此,‘青年德意志派’的作家们,其中包括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毕希纳(Georg Büchner, 1813-1837)、依美尔曼(Karl Lebrecht Immermann, 1796-1840)、贝尔纳(Ludwig Boerne, 1786-1837)、古茨柯(Karl Gutzkow, 1811-1878)和劳伯(Heinrich Laube, 1806-1884)等人,喊出了时代的心声。作为青年德意志派的代表人物,海涅唱道:
  我是一位德国诗人,
  在德国境内闻名;
  说出那些最好的名姓,
  也就列出我的姓名。
  我跟一些人一样,
  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
  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
  也就说出我的痛苦。
  当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时,海涅在《赫尔哥兰通信》(Briefe aus Helgoland)中写道:我现在知道,我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递给我琴吧,我要唱一首战歌……那语言像燃烧着的星辰从高空射下,去烧毁宫殿,照明茅舍……我全身是欢悦和歌唱,剑和火焰。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Zur Geschichte der Religion und Philosophie in Deutschland, 1834)中,海涅一方面批评了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观念论,另一方面也总结德国哲学中的积极因素,使他能够较为客观地表达了时代精神的呼声。
[align=center][url=http://philosophyol.com/pol/batch.download.php?aid=555][img]http://philosophyol.com/pol/attachments/2010/12/4_201012232325436vZbR.jpg[/img][/url][/align]  同海涅相比,叔本华所表达的哲学,是以另一种形式的时代呼声。这是一种极其深刻而曲折的表达方式,它实际上是诗歌式的哲学或哲学式的诗歌。更根本上说,叔本华其实更倾向于艺术中的音乐。他认为,音乐即抽象、又富有创造旋律,音乐是思想创造的最好模式。
  在叔本华的哲学中,隐含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奥秘:在那里,不只是有从康德到黑格尔所思考过的所有主要论题的影子,也包含与他们同时代的那些持不同观点的哲学家的思路的缩影。叔本华似乎想重新思索在他之前和同时代的哲学家们所思考过的全部重要问题,并克服其难点和不足之处。所以,在叔本华的思想中,有被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所反对的浪漫主义因素,也有反理性主义的倾向。在叔本华的著作中,常常透露出极其深刻的思想,表现出叔本华在语言论述方面的独特才能。他那充满矛盾、浪漫和想象因素的话语,隐藏着他那放荡不羁、热情激昂的个性与天赋奇才。但许多人并不能够理解叔本华所采取的特殊表达形式。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叔本华的那本论世界是意志的著作要等到出版后的三十多年,即19世纪中叶之后,才为人们所关注。
[align=center][url=http://philosophyol.com/pol/batch.download.php?aid=559][img]http://philosophyol.com/pol/attachments/2010/12/4_2010122323254310H8nG.jpg[/img][/url][/align]  只有到西方的现代性开始走向危机、各种内在矛盾充分暴露的19世纪中叶的时候,叔本华才开始被人们所理解,并在被理解之后立即像旋风一样得到渴望在生活中陶醉的西方人的的崇拜。在叔本华生命历程的最后十年,叔本华不但被德国人所赞颂,而且也获得整个欧洲许多人的拥戴:来访者络绎不绝,为他树碑立传者不计其数,为他画像雕塑的艺术家成群结队,叔本华俨然成为脍炙人口的英雄。这位长期片面地被人认为“悲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家,终于幸运地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在家中客厅的安乐椅上,带着乐观的面容,在1860年声誉大振的时刻,猝然瞌目长逝,告别人世。

夏加坤 发表于 2010-12-25 18:02

[url]http://www.philosophyol.com/pol/?action-viewnews-itemid-10705-page-1[/url]

蝈蝈 发表于 2010-12-25 18:28

叔本华无疑是天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一个时代。但接受叔本华哲学是不可能的,除非我们铁了心要和自己过不去。

夏加坤 发表于 2010-12-25 18:40

[quote]叔本华无疑是天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一个时代。但接受叔本华哲学是不可能的,除非我们铁了心要和自己过不去。
[size=2][color=#999999]蝈蝈 发表于 2010-12-25 18:28[/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72806&ptid=102404][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为什么是和自己过不去。呵呵
爱因斯坦就比较喜欢他的哲学。

夏加坤 发表于 2010-12-25 19:04

七、 叔本华对自身的哲学的诠释
  叔本华的哲学的基本精神,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日,都引起很大的争论。不同的学派和观点,对他的哲学作了不同的评价。为了全面理解他的哲学,不妨让我们首先聆听他自己对他的作品的诠释。

  他在1844年二月所写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版序中说:他的著作,不管产生何种结果,都不是为了满足他的同时代人或同胞的需求,而是为了贡献给全人类。他说:“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思想”。他自己充分地意识到:他所固有和试图表达的特殊思想观点,很有可能不会被人们所理解,甚至很有可能会被人们所误解。叔本华在他的著作的开端便明确宣布:如果要真正理解他的哲学,要把握整个世界,就必须穿越这本书的每一句话,真正掌握其内在精神,确凿无误地不他的哲学当成独特的思想力量。

  尽管他的著作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也不愿意作任何修改。他不稀罕任何奉承或羡慕,更不稀罕那些庸夫俗子的评论,而宁愿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错误、恶以及荒谬的问题。他很清醒地知道,那些最坚实和公正的事物,总是稀少的,也总是起码必须经历十多年的时间,才能被理解。一部真正能够征服人心的优秀作品,必须不考虑同时代人的眼前利益。真理并不是扑向那些不喜欢它的人狂吻的纯真姑娘;而是一种不惜任何代价而心甘情愿为之作出牺牲的庄重的美。叔本华实际上批评他的同时代的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批判他们只顾个人利益,只考虑迎合政府当局的喜好,并不真正地研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并不真正地探究真理,而是只关心自己所占据的教职和地位,只顺从能够给与他们荣誉的政治。正因为这样,所有不符合他们的标准的哲学著作,都遭受谴责。他们的准则就是“我只能为提供我面包的人而歌唱”。这就是流行于德国大学的哲学原则。正当整个德国哲学界奉行为个人利益服务的原则的时候,叔本华本人,出自内心的不可阻挡的本能激情,平静地展开他的思路。这样的本能不断地被一种反思的信念所巩固。他坚信:由他个人所发现的真理,总有一天可以震撼任何一位有思想的人,并促使他激动起来,欢欣鼓舞,给他精神上的慰籍。他的哲学就是奉献给这样的人。他的唯一的出发点,就是反思,就是始终可以被理解和被沟通的道理。他所研究的是最清晰不过的直观本身。对那些阅读这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版的人们,他要说的唯一的真理就是:他的信念终于经受了二十五年的时间的考验。

  叔本华坚持前后一贯地论述他自己的独特哲学理论,坚持以自身的顽强意志性及其一致性,维护和发扬其自身所坚持的特殊观点。所以,他在书中一再强调:任何人,如果想要理解他的独特思想,如果想要坚持自己的独特思想,就首先必须自己坚持到底,要自己具有强烈的信念和意志。

  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一文中,叔本华区分了四个不同的原则:存在、生成、行动和知识(principium essendi, fiendi, agendi, cognoscendi)。在叔本华看来,充足理由律是最重要的;所有的客观存在都遵循充足理由律。但对于主体而言,它是上述四个原则的先决条件。世界的存在是就认识论的意义而言的──世界首先是作为认识的对象而存在。没有人的认识活动,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叔本华哲学的‘导论’。

  这种把康德的主观观念论推向极端的思想,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有了进一步的说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和抽象的意识。”

  作为全书第一句的这段哲学结论,又跟随着如下更露骨的说明: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人接着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个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它事物、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而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所有的对象和现象,都只能通过人的表象能力表现出来,作为表象而呈现在我们面前。一切对象都是表象,都是由人的表象建构出来的。

  叔本华承认,上述观点并不新颖,“它已包含在笛卡儿所由以出发的怀疑论观点中。不过贝克莱是断然把它说出来的第一个人;尽管他那哲学的其余部分站不住脚,在这一点上,他却为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叔本华接着又说: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所以,凡是存在着的,就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吧了。

  在叔本华看来,作为表象的世界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作为客体的一面,它是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而作为主体的一面,则是“完整地存在于进行表象的生物体中。”两者相互依存,“存则共存,亡则俱亡。双方又互为限界,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但是,对于这个共存性,叔本华作了如下的说明:“一切客体所具有的本质的,从而是普遍的那些形式,亦即时间、空间和因果性,无庸认识客体本身,单从主体出发也是可以发现的,可以完全认识的;用康德的话说,便是这些形式是先验地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这一说明,使人们意识到,所谓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依存,归根到底,只是“客体先天地依赖于主体”的掩饰性的抽象结论。

  叔本华的思想发展了康德哲学中的主观主义因素,强调空间、时间和范畴等都纯粹是主观的观念,只适用于现象界。另一方面,他扩展了康德不可知论思想,宣布现实是不可认识的,是纯粹由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世界无非是我们的意志的产物。

  叔本华认为现实的一切存在,都不是超验的对象,因为任何一个对象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一切对象都只是主体中的表象罢了。所以,叔本华说:“世界就是意志的自我认识”(Die Welt ist die Selbsterkenntnis des Willens)。

夏加坤 发表于 2010-12-25 19:16

[attach]38919[/attach]

[url=http://yantan.cc/bbs/space.php?uid=11361][color=black]水笺[/color][/url][color=black] MM 会害怕了。呵呵[/color]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    又是一个猫头鹰。[/color]
[color=#000000][/color]
[color=#000000]    这个画家功夫真不错,很逼真,相机肯定没有这样的效果。[/color]

夏加坤 发表于 2011-1-3 20:19

水笺 MM 很久没有出现, 股市大跌,心情不好?
元旦之后会涨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