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kemingqian 发表于 2011-1-10 04:02

陈宁远 纠结的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陈宁远

关于对2010年的总结和对2011年的预测,在进入新年后开始低调,或者该说的都说了。

A中国模式

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中国模式?

答案显然是不确定的。因为中国目前尚未改变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没有在如何构造一个好的、易居的、有普世精神的地球上有所贡献。要么总结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迅速,是因为中国有低人权的成本优势。这样的论调,常常既有前瞻性——认为虚头八脑的中国模式不可持续;又有历史纵横,和前苏联比较,和拉美的某个时代、和南非种族时代比较,认为历史可能惊人相似,中国目前的好坏可争论,缺点近乎那些国度到顶之后,走下坡路的时候。还有切合实际的角度,比如总结为龙象之说的中国和印度之比较,后者常常被认为暂时落后中国,但迟早要超越中国的。

归根结底一句话,来源于文艺复兴之后的有普世精神照耀的全球化进展,中国不仅对人文的自由、民主没有贡献,也无重大创造推动全球科技的进步。翻开历史书,这似乎是一个难以辩驳的事实。

虽然有人(张五常)说目前中国肯定做对了什么,否则经济无法在新世纪短短10年时间,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假如这是低人权成本造成的结果,就不那么令人欣喜。可是你要是试问一下,全球低人权的国家是否只有中国一个?那估计会看别人的不屑的脸色。

或者你也比较一下,比如说假如中国不是从某种低人权的角度出发进行自己的经济运行,而按照某种高人权的角度(与低人权相比,就应该有一个正常的人权成本或者高级一点人权成本)出发——我们也回顾历史的发展,这可能吗?这是1949年以后可能,还是1840年后可能,还更远一点1500年可能呢?或者干脆浪漫地想象一下,中国不到高人权的时候,就别发展经济算了。

虽然没有比较的分析,估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但有所比较的分析,就一定令人信服吗?答案未必是肯定的,因为黑的和白的也无法比较出相似的地方。有无中国模式?也许都不是在比较中得出的,而就是简单地对中国现实的描述。至于从这个现实出发的中国,其未来将何处去?恐怕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普世的话语,就能找到指路明灯的。若是用比较方式得出中国应该如此,或者应该如彼,那么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据说种族绵延最有历史性的一个国度,拿谁来做比较?谁是中国的引路人呢?现实的中国好像还没有彻底的言论自由,但各种充当引路人的主义却大肆流行,它们相互对立的时候,比之健康小报上报到吃肥肉好,还是吃肥肉坏还要多。

答案很多,多到我们想不到,可事实上也许根本没有答案。中国的现实在快速的变化之中,用一个看似矛盾,却基本稳定的结构回答了这一切很多的答案——这个现实的上本身基本上跳出争议、探索、吵闹、不屑,乃至要死要活的非此即彼,虽然并非无动于衷、毫无反应,也无法无动于衷和毫无反应。

当下的中国国家结构,其实有两层共存的模式,虽然是执政的一元化,但是多元的主义和利益在相互碰撞,这意味一切皆有可能,但更有可能意味着一切皆不可能,是谁都说了不算的。尽管这难以有什么未来如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双重结构里,没有人会是最后的主角,更不要说他的主义及其利益一定是最好的和最优的,也许连次好、次优的结局都在纠结之中。

B永恒的房价

不说房子,似乎不足以谈今日之中国,不足以对中国预期做判断。

可以简单地下一个结论,中国房价背后的经济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的政治问题,甚至是以房地产行业为线索,还基本描述出中国的政治图谱。用坊间流行的微博体语言来说,就是房价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

这是一句很黑色幽默的话,基本总结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困境,是继续市场化?把价格问题交给市场管理;还是市场化过程的问题,市场不是全能的,要伸出政府之手管理价格问题。

若是市场化的价格,其实房价的问题就是总经理说了算,而不是总理说了算的。因为总经理是投资的主体,他说了算的房价是对市场的反应。一个总经理对自己投资开放的房子无权定夺,哪里还有什么市场经济?

但高房价已经成为中国的焦点,焦点之中认为这样的高房价高度干扰到了民生,因为大部分老百姓买不起房。这隐含着一个背后的逻辑,虽然不一定很普世精神想到低人权,但仿佛是秉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传统,一谈到老百姓买不起房,天下寒士无屋可住,那就是中国政治最不清明的地方。

但这个逻辑其实忘记了,房价高企影响到购房能力,和有无房子住是两回事情。更为吊诡的是,假如从房价高而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弱势群体的角度说,中国农民在原居住地却从来没有吵闹过没有房子住、房价高,而只以各种抗拒拆迁的方式坚守自己的土地。

凡此种种现实冲突,难道真的因为中国的房价高吗?或者我们在冒天下之大不韪问一下:中国房价真的高吗?假如这一问会成为全民公敌,而不想这么螳臂当车,就换一个方式,问一下房价为什么就高了呢?这估计不会被骂,因为房价只是一个事实,高还是低,是比较后的结果,而不是事实自证的结果。

价格的高低,通常可以接受的是与历史数据的比较。但中国地产的商业价格记录时间太短,因为中国地产从计划经济到商业性的改革本来就短。在这个历史周期的前半段,我们几乎无法把当时的房价看成市场价格,无法完整分析其商业波动周期。因此和历史房价相比来说高说低,就像白菜和萝卜的比较,而不是同一性质的房价历史数据的比较。

中国的地产市场形成目前的房价被说成很高、很高的状态,花了差不多23年的历史,这期间充满渐进似的的变革。

1987年两个中型城市烟台和蚌埠试点:“房子也是一种商品”开始,到1998年停止实物分房、1999年停止福利分房、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全面推向市场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市场化的标志,应该是2002年以后——即当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制定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而之前房地产行业中最重要的成本:土地,是没有市场竞价机制的(现在当然也很不彻底,或者说就不是)。可以说商业房价的历史数据比较,从2002年后才开始有些大概的意义。但这8年,中国地产是一个不断上涨的牛市周期,我们只看到房价的上涨及其后果,没有看到过房价下跌及其后果。因此历史地比较现在房价是否合理?得不出什么全面的结论。因为我们无法肯定房价下跌8年,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是好是坏?利益是谁得了去。虽然我们仿佛知道房价上涨了8年,中国已经离不开地产行业了,但这种离不开却又造成了房价似乎太高,太不合理。

但什么是合理的房价呢?通常国际上衡量地产价格有两个量化的指标,一是所谓价租比,一是所谓收入和房价的比。而这两项指标,早2007年前中国就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了,所谓房价太高,大约是这样比较的结果。换言之,就是楼市降低到2007年前的水平,房价也未必合理。

尤其让人费解的是,已经太高的房价还在涨,于是房价疯狂的判断应运而生。但判断房价疯狂的人自以为很理性,他们说价格远远脱离了楼市应有的价值,有泡沫,需要刺破。那些自命能够发现价格里面价值的人,心理有了价值的前提,却视而不见了价格波动之中人类的无能。他们要求政府为房子的价值调控房价,最典型的办法无非是计划一下,在核定成本的基础上,再给一定的“合理”利润,然后这就是价值理念下的合理价格。

但成本核定和合理利润是否能有合理价格暂且不说,就说这样的设想,把本来是市场交易的结果:价格,变成政府的权利:价格管制,我们能有什么指望?指望政府有能力管好价格吗?答案常常是否定的。因为它要么造成短缺,市场无可交易的商品——中国改革前的计划经济阶段;要么造成黑市和走私流行,这在中国早期开放、价格双轨制时最为典型。

而管不好价格的政府,使用管制价格的权利,其利益分配的好处是谁得去了呢?真是“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吗?那可不一定。比如限价的经济适用房,是典型的价格管制,但经济适用房都是谁在住呢?答曰:公务员,可见价格管制恶劣后果之一斑。

对照这个后果,骂骂房价高,也就算了;欢呼价格管制,还是悠着点吧! 想着这有好结果,更像是春秋大梦!——因为无论控制住了房价,造成房价飞速下跌,其利益是谁的?只有天知道。

对这样的纠结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呢?答案是消极的,暂时看不出有什么好办法。

中国的政治、经济也许并不完全纠缠在地产行业之中,但中国的很多大问题都像地产行业这样,无法离开又饱受争议、充满冲突。就如同地产市场不好的时候,天下会着急,尤其是地方政府特别着急;而地产大好的时候,天下更急。也许地产市场的事情还好解释这种错综复杂,因为地产市场太年轻,而我们想在这个市场上索取得又太多和太不相同了。但无论如何它就是经济的一个部门,一个行业而已,就是出现泡沫破灭、彻底的萧条,人也不会死,天也不会塌。

也许对2011年来说,中国政治、经济最为现实的结果,依然是“太阳照常升起”和“一切皆有可能”的共存,而这样的共存基础是唱滥的“维稳”。可能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共同体,不急是假的,急了也没有用。

□ FT中文网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