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中国现代文学专家樊骏先生
[align=center][b][size=22px][b][size=22px][/size][/b]沉痛悼念中国现代文学专家樊骏先生[/size][/b][/align][size=18px] 2011年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现代文学权威专家樊骏先生去世了,20日上午11点,在八宝山兰厅告别。[/size]
[size=18px] 听到噩耗以后,心里很不踏实,思绪万千,深深感到人生苦短,不抓紧,瞬息即逝。一个学者,一生真正能够做成一门学问,传下一篇文章,一本书,就不错了。[/size]
[size=18px] 樊骏先生1954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文学研究所工作。他奉行“三不主义”:一、不结婚;二、不带研究生;三、不写专著。一生纯粹和专门化,只有十数篇论文,集成《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我想,从樊骏先生那里学习的主要是两点:一是纯粹,做一个纯粹的学者和研究家;二是专门化,专门研究一项学问,终生不渝。因为人生是很短促的,做成一件事情就不易了。有人古今中外无所不写,似乎他是全才和万能,其实不过是“杜林”而已![/size]
[size=18px] 樊骏先生虽然文章不多,但他的文品与人品令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界深深敬仰。得知消息后,所有同仁都甚悲痛!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刘再复先生,今晨通过传真给我发来了挽辞:[/size]
[align=center] [b][size=18px] [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8px]痛挽樊骏好兄长[/size][/font][/size][/b][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8px] [/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8px] 文研所诗书三百,品学一流无私卷,[/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8px]当铭当记当颂樊先生;[/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8px] 宇环间星斗万千,慈慧双修有情族,[/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8px]最思最念最爱吾兄长。[/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8px] [/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8px] 刘再复敬泣于美国洛矶山下[/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楷体][size=18px] 辛卯一月十八日[/size][/font][/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left] [size=18px] 樊骏先生的学术精神永垂不朽![/size][/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 [size=18px] 张梦阳[/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8px] 2011年1月19日[/size][/align]
[color=#040000][size=16px] [/size][/color]
[color=#040000][size=16px] [/size][/color]
[color=#040000][size=16px] 樊骏,浙江镇海(今宁波市)人,1930年12月生于上海。1953年8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color=#040000][size=16px]著有论文《论〈[/size][/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1093.htm][color=#040000][size=16px]骆驼祥子[/size][/color][/url][color=#040000][size=16px]〉的现实主义》、《关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几点看法》,编辑《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均合作)等。[/size][/color]2003年退休。[/size][/color] 樊骏先生1954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文学研究所工作。他奉行“三不主义”:一、不结婚;二、不带研究生;三、不写专著。一生纯粹和专门化,只有十数篇论文,集成《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我想,从樊骏先生那里学习的主要是两点:一是纯粹,做一个纯粹的学者和研究家;二是专门化,专门研究一项学问,终生不渝。因为人生是很短促的,做成一件事情就不易了。有人古今中外无所不写,似乎他是全才和万能,其实不过是“杜林”而已!
仁者愿当代学界多一些这样的三不学者 [b]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79234&ptid=103011]2#[/url] [i]鞍山仁者[/i] [/b] 樊骏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150.htm][color=#0000ff]浙江[/color][/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16800.htm][color=#0000ff]镇海[/color][/url]人。1953年毕业于[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471.htm][color=#0000ff]北京大学[/color][/url]中文系。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13514.htm][color=#0000ff]中国作家协会[/color][/url]。著有论文《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1093.htm][color=#0000ff]骆驼祥子[/color][/url]〉的现实主义》、《关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几点看法》,编辑《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均合作)等。
樊骏,浙江镇海(今宁波市)人,1930年12月生于上海。1953年8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研究员。2003年退休。1982年至1998年先后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编等学术职务。代表作有:新中国十年文学,作家出版社1963年;《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11月;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老舍名作欣赏——人民艺术家,和平出版社,2007年7月。
樊骏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有着重大的建树。在学科的总体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都做过相当系统深入的考察。结合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科的沉浮起伏,他写了不少“研究之研究”的相当扎实的文章,不仅对过去的状况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意见。他的学术论著上承前辈,下启后学,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数量虽不算最多,但几乎每篇都很厚重而有分量。其涉及材料之丰富,行文思虑之周严,学术内容之深广与透辟,凡是读过的人,无不感到佩服。 [b]主要著作目录[/b]新中国十年文学,作家出版社1963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 中华现代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11月 《老舍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1997年9月 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老舍名作欣赏——人民艺术家,和平出版社,2007年7月 [b]学术论文:[/b]《火光在前》评介,《人民中国》(英、俄、日本版)1954年24期 批判路翎的短篇小说,文学研究集刊1955年2月 茅盾的《蚀》和《虹》,文学研究集刊1956年4月 文学的阶级性党性,文艺学习1956年1月 从乌鸦是不是象征革命谈起——评现代文学中“索隐”方法错误的实质,文艺学习1956年6月 新版《鲁迅全集》第一、二、三卷的注释,文学研究1957年1月 两本关于茅盾文学道路的著作,文学评论 ,1960年 02期
两本关于茅盾文学道路的著作,文学评论1960年2月 《社戏》的若干特色,文学知识1960年2月 批判李何林同志的“唯真实论”,文学评论1960年3月 关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的几点看法,文学评论1961年1月 《归家》的思想倾向和艺术倾向,文学评论 , 1963年 04期 倾吐不尽的感情,《文学评论》1964年3月 中国现代进步文学中描写资本家的作品的概况,《文学现状简报》(增刊)1965年10月 要按艺术规律办事,《文学评论》1978年第6期 论《骆驼祥子》的现实意义,《文学评论》1979年第1期 何其芳简介,《中国现代散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中国现代文学创作选集》出版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一部新编的现代文学史,《文学评论》1980年2月 革命文学的历史经验——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新港1980年3月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访问日本时的讲稿,未发表1980年4月 一九八○年现代文学研究概述(集体项目),《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1年 从《鼓书艺人》看老舍创作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3期 具有历史意义的回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新文学的发展,《百科知识》1982年第5期 近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新晚报》1982年6月7日,12日 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回顾和展望,《文学报》1982年7月8日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考察和思索,《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2期 既要分工 又要综合,《文学评论》1983年第2期 赞文学理论队伍的新人,《文学评论》1983年第4期 一九八一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集体项目),《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2年 一九八二年现代文学研究述评(集体项目),《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3年 现代文学的历史道路和现代作家的历史评价,《文艺报》1983年第9期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学评论》1984年第1期 一九八三年现代文学研究述评(集体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3期 由衷的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4年 04期 关于开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局面的几点想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1期 老舍的创作道路和文学业绩,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的《老舍》选集写的,此文发表在《南通师学报》1985年第2期(略作压缩) 重评小说《四要同堂》引起的思索,《文艺报》1985年12月7日 老舍:一位来自社会底层的作家,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1986年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取得重大突破后的思考——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和前景的几种看法的述评,《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11期 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探讨——关于讨论近一百多年文学历史分期的几点理解,《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12期 茅盾: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中国文学》(外文版)1986年冬季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性,为高等自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析》(林志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写的1986年 老舍的“寻找”,《文史哲》1987年第4期 富有个性的探索——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人民日报》1988年2月9日 胡风——尚未结束的话题,《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 论罗淑——兼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改变的若干轨迹,《齐鲁学刊》1988年第1期 期待于民族文学研究的,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五四”与新文学的诞生,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总体考察,《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1、2、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十年(1979-198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2期 王琼先生 :在会长与主编的岗位上,《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十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 01期 “五四”与新文学的诞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0年 01期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高长虹研究文选》(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4月 《对学科建设的贡献》,《中国话剧研究》1991年第4期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4月 唐弢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学评论》,1992年 04期 陈瘦竹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中国话剧研究》第4期1992年 死者与生者共有的遗憾——记唐弢几项未了的工作,《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1期 “表现人生的真善美”——试论荒煤晚年的散文,文艺理论研究 , 1993年 04期 关于近一百多年中国文学历史的编写工作——为祝贺《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出版而作,《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 05期 论马宗融——兼及现代民族文学史的若干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 01期 关于近一百多年中国文学历史的编写工作,《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留在记忆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 04期 论文学史家王瑶──兼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文学评论,1994年 05期 《论文学史家王演——兼及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 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 02期 且换一种眼光打量——《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对话录,读书,1996年 05期
文学史研究格局和编写模式的突破,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年 03期 认识老舍(上),文学评论 , 1996年 05期 认识老舍(下),文学评论 , 1996年 06期 关于学术史编写原则的思考——从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谈起,文学评论 , 1998年 04期 杨义治学的特点与经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99年 03期 《丛刊》:又一个十年(1989——1999)——兼及现代文学学科在此期间的若干变化(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0年 02期 《丛刊》:又一个十年(1989——1999)——兼及现代文学学科在此期间的若干变化(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0年 04期 能否换个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01年 02期 近现代通俗小说评论——能否换个角度来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年02期 田老:一位可敬的学术前辈,新文学史料 , 2003年 01期 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若干背景材料,新文学史料 , 2003年 02期 “樊骏先生1954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文学研究所工作。他奉行“三不主义”:一、不结婚;二、不带研究生;三、不写专著。”
——这点成果,实在也太少了。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不曾听说,樊骏先生那十来篇论文,在见识、学识上有何过人之处。通常,最不值得一听的夸奖语,就是悼念文章里的赞美。这类赞美,只能从礼节角度去评价。假如每个人都无愧于他们的悼词,这个世界早就美好得让人心生绝望了。
不结婚,纯属个人事务,不必非议也不值得倡导。钱锺书也不带研究生,但其目的正是为了撰写专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