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2-24 17:19

钱颖一: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扼杀创造性思维

[url=http://www.sina.com.cn][color=#0066cc]http://www.sina.com.cn[/color][/url]  2011年02月15日 21:29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1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一届年会”于2011年2月15日-17日在黑龙江亚布力召开。上图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

  以上为演讲实录:

  钱颖一:各位论坛的理事、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又一次来到亚布力参加中国企业家论坛,并且在“思想原创空间”中发言。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十年 新思维 新力量”,十年后就是2020年,那年也正是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一年。那么新思维从哪里来呢?原创从哪里来?创新又从哪里来?过去五年我在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这让我有机会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从一个教育机构管理者的角度对教育与创新的关系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今天我与各位企业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我先讲三个与教育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大家是否知道今年以来华尔街日报有关中美问题最热门的文章是什么?它既不是关于汇率和中美贸易摩擦,也不是关于胡锦涛主席访美,而是在2011年1月8日有关教育的文章题为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文章讲述她如何用中国式教育方法在美国教育她的两个女儿,她刚出了一本书叫做《虎妈的战歌》。就在这篇文章同一版上是另一篇关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评估结果报告,这个国际项目每三年对世界各地15岁的中学生在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项目进行考试评估。在2010年的评估中上海市的中学生在三项中均名列全球第一,而美国的中学生阅读排第17名,数学排第31名,自然科学排第23名。可想而知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给美国人带来的冲击,有点像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的情形,这篇文章和这本书迅速成为美国主流媒体最受关注也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中国虎妈”立刻成为流行词。其实它所讲述的内容都是我们中国家长教育子女的一般方法,要用功读书不要看电视,不要玩儿电脑游戏,苦练钢琴和小提琴,不要碰其他乐器等等,但是它们都于美国式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驰,不过她的大女儿获得了在美国卡耐基演奏厅 演奏钢琴的机会。

  第二个故事关于印度的。2009年印度最火爆的电影是《三个傻瓜》,这个电影打破了印度电影的票房记录,它是一部讽刺印度大学教育制度的喜剧片。印度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类似于中国的填鸭式教育的问题,但是这部影片大肆抨击这种教育体制,公开赞扬不循规蹈矩的学生,它既是娱乐片又具有深度的启发意义。我们不要小看印度的高等教育,去年有三所世界级商学院院长更换,在前后3、4个月时间,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和另外一所商学院都更换了院长,有趣的是新任命的院长都是印度人,而且都是在印度读完本科的印度人。据说在哈佛商学院最后三名院长候选人当中有两名是印度人。在哈佛商学院近200名教授有20几位印度教授只有1位中国教授还不是终身教授。所以在未来十年不大有机会有中国人做院长。

  第三个故事关于犹太人。犹太人在全世界只有2000万人口。而犹太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将近200人。中国13亿人口至今只有8位华裔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且他们的获奖工作都不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犹太人在创业上也非常突出,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除了美国以外上市最多的国家就是以色列。犹太文化一是注重家庭二是注重教育,中国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也很大,但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与同样重视教育的犹太人有所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都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据说犹太人学生回到家里,家里却问:“你今天问了什么好问题。”前者落脚点是学知识,后者侧重点是如何提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关于教育,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至今为止是以大取胜,我们的教育特点与我们目前的竞争优势有直接关联,我们的学习能力强,对已有知识掌握快,不仅如此我们还善于模仿并加以改进,而且有执行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成为从开放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正是开放把新的知识传播过来,我们得以比其他任何人更快的速度学会别人的发明和技术,再加上我们的改进,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但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并不能抵消我们在另一些方面的弱势,我们的弱点也十分明显。我们教育方法中靠认真刻苦、时间投入、死记硬背、大量作题、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是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我们承认我们仍然大而不强,那么强从哪里来?从创造性中来,人的创造性就与教育有直接关联,有人会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也许,但是不应忘记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可以把原始的创造性扼杀或者毁灭,我们一直认为到学校就是学知识,教育者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这种理念本身可能就是问题。创造性从哪里来?我认为有三个基本元素: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它们都不是指知识本身,都是超越知识本身的。

  首先是好奇心,几年前有几位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来到清华与学生座谈,当问起什么是科学家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都没有选择勤奋、努力、数学基础,而是不约而同的都说到好奇心。正是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好奇才有了发明,好奇心是推动人类发现的原始动力。

  第二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正是爱因斯坦本人的想象力,也正是乔布斯的想象力,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

  第三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不是对一切命题的否定,而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

  这三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的,好奇心是驱动力推动我们去探寻,依靠想象力我们拓展思维空间,使探寻超越现实的局限,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批判已有知识,让我们寻找新的更好的答案。我们传统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在这个文化中这三条不仅是缺乏的而且被认为是有害的。本来人的本性中有这三方面的潜能,但是我们的教育文化把他们扼杀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问题与具体学科无关,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应用的都是一样的,创新源于好奇心,创新源于想象力,创新源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一个人即使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也只能是有知识的,但不可能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同样一个国家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个国家就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

  最后,我要说的是:经济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

  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谢谢大家!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2-24 17:20

今天俺们校长大人特意引了这个演讲,所以转过来给大家批判

杜雅萍 发表于 2011-2-24 17:31

60年来的传统,该好好批判批判。

ys1937 发表于 2011-2-24 17:40

**

    嘿,响应木匠大叔号召,俺又想来放几声屁来了。
    什么叫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请先下个定义。
    请问,“六十年”和“六十年前”的“教育文化”算不算同一类型?请先确定一下,然后再进行“大批判”。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2-24 18:44

钱颖一
百科名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副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1981年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分别于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9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1年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2001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
===========================

也是77级的

他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不知所云,应该是指本朝,只是不大好直说吧

ys1937 发表于 2011-2-24 18:52

[i=s]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1-2-24 18:53 编辑 [/i]

**

    所以说,钱颖一的命题本身就是错了。
    实际上,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有以孔儒为主的“传统教育”,也有清末、民国期间的“传统与西化结合”的“传统教育”,更有近六十年来的“完全西化”的“马列主义路线的教育”。
    只说传统教育,是在批“大杂烩”?
    钱的这种“大批判”,似乎像唐·吉诃德的战风车。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