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土豆炖牛肉 发表于 2011-3-14 23:44

杨云平:苏州,探寻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新路径

东莞和苏州,这两朵中国版图上加工贸易领域的“双子星座”在11月16日熠熠生辉,双双被国家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海关总署认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批试点城市”。
  在过去的两年里,苏州和东莞可谓备受考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加工贸易首当其冲,能够平稳度过,转型升级可谓功不可没。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东莞正在扬帆起航。而苏州,作为长三角重镇,其经济结构转型模式如何?为此,本报特派记者于日前造访苏州。
  新“苏州模式”崛起
  新的“苏州模式”,根本上就是要实现加工贸易在价值链上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以及集聚规模化,整体上提升苏州的竞争力。”苏州市商务局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处处长潘纯表示。
  11月的苏州,已经有了些许寒意,古城区大道旁的枫树叶渐渐发红,也显得相当漂亮。苏州的经济正如其风景,历经多次寒冬,然而美丽依旧。2009年,苏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93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69.2%、全省加工贸易总额的72%、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15%,总体规模位居全国第二。目前,苏州共有加工贸易企业5000余家,其中60家龙头企业进出口规模达到900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70%,占对外贸易总额的50%。
  作为长三角重镇,以苏州为轴心的“苏南模式”曾经名动一时,甚至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范本之一。所谓“苏南模式”,即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业化的方式和路径。刚开始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以集体经济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社区政府(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有了政府的强力参与甚至参股,“有形之手”的力量足以使社会资源高度集中,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苏南模式”创造了苏州的第一次辉煌。
  苏州市商务局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处处长潘纯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学生。不过回忆起苏州当时的辉煌,潘纯依然感慨良多:“当时的苏州,可以说是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得最好的城市之一。而乡镇企业带来最大的好处在于,由于民众参与投资并进入企业工作,因此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民间财富迅速增加。”潘纯说,按照当时全国民间财富对比,“苏州人真的很有钱”。
  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起,“苏南模式”开始发生变化,苏州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苏州政府将目光瞄准国外,而彼时正好是上海浦东开放的最佳时机。有着“上海后花园”之称的苏州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发展良机。苏州市抓住了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苏州模式”取代“苏南模式”。
  潘纯介绍,目前苏州市的加工贸易内外资比例是——外资占98%。“也就是说,外资构成了目前苏州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比例。这一点,苏州的情况比东莞还要严重。”潘纯笑言。
  然而,一场金融风暴,将苏州人从外资带来的城市发展美梦中惊醒。“苏州模式”中严重的内源性不足成为苏州发展新的难题。
  泰怡凯就是其中一例,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为国外各大知名吸尘器品牌代工。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最大吸尘器品牌英国DYSON公司以专利侵权为由,将泰怡凯告上法庭。
  泰怡凯公司董事长钱东奇说,泰怡凯的专利是自己开发的,根本不存在侵权。因此,花了10万美元左右代价,搜集证据、聘请律师,与国外巨头打一场专利战争。最后的结果是,泰怡凯胜出,稳稳拿下欧美市场。
  钱东奇说,正是这次遭遇,泰怡凯成立了科沃斯电器公司,并助推科沃斯品牌。事实上,泰怡凯痛定思痛之后的决断,正是“苏州模式”的一个缩影。
  潘纯说,新的“苏州模式”,根本上正是要实现加工贸易在价值链上的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以及集聚规模化,整体上提升苏州的竞争力。”
    “拉进”总部企业
  苏州市的总部经济相当务实,并不是一句空话从而变成了物业经济和商业地产,而是重点配合苏州的商贸、物流发展,同时带动产业链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
  今年年初,苏州市外经贸局和商务局合并,成立了新的商务局。之前内外资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局面结束,由商务局统一管理,潘纯依然负责外资企业管理的部分工作。
  “可能我对东莞的熟悉程度,比很多在东莞生活、工作的人还要多。东莞与苏州在经济结构上非常相似,因此,我们会经常和东莞政府沟通、交流。近几年来,无论是苏州,还是东莞,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上,最看中的恐怕依然还是总部经济的导入。”潘纯说。
  “苏州在金融危机中所受的重大影响,主要还是来源于工厂的不确定性。因为它总部不在这里,而是完全靠国外大品牌的订单过活。苏州这两年发力的重点,便是打造总部苏州。”《苏州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凌燕斌告诉记者,在政府与世界知名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已经显现成效,苏州正在成为世界知名企业的区域总部。
  来自苏州市商务局最新的消息是,日本国内第一家设计生产轴承的企业NSK不仅在苏州设立中国区总部和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并且其又新增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
  “我们面向中国本土厂商的中高端车型所用的轮毂轴承,原来都是在日本研发,不仅研发周期长,而且售后很不方便。苏州研发中心成立后,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研修小组赴日本学习,今年9月,已把整个设计系统都引进到花桥研发中心。”NSK(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介绍。
  而潘纯透露的另外一个动态更具爆炸性。据介绍,全球知名运动品牌耐克已经将东亚区结算总部和华东物流中心锁定苏州。
  而在此之前,耐克在苏州有一个工厂,专门生产耐克鞋。目前,这家鞋厂已经不再主事生产业务。“能够成为耐克在东亚的结算中心和华东物流中心,这是具有极大意义的,尤其是结算中心。”潘纯笑得意味深长。
  据苏州业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苏州之所以能够将耐克东亚结算总部“拉”过来,是花了很大力气的。“据我所知,当时政府是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去负责此事,并且专门针对耐克结算总部的设立,苏州是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扶持。”
  该人士称,苏州市的总部经济还是相当务实的,并不是一句空话从而变成了物业经济和商业地产,而是重点配合苏州的商贸、物流发展,同时带动产业链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
  “很多城市都想引入总部企业,但能不能做到,自身实力当然是第一位的。另外,政府可以尝试不惜代价引入几个世界知名企业功能总部,从而才能带动其他企业过去。在导入总部企业的前期,我认为应该是资源极度倾斜的时候。”
    引导“走出去”
  苏州在把知名企业总部拉进来的同时,也在积极“走出去”。潘纯在介绍苏州经验时也表示,苏州的区域化产业延伸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却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服装、鞋帽、玩具、五金等产业是苏州加工贸易的起步,而这些产业,也在随后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成为苏州的传统强势产业。但是,从2001年开始,苏州便开始实行产业转移,与苏北的宿迁建立了南北挂钩的合作,将苏州的纺织服装、化工等产业逐步向苏北地区转移。
  “其实在2001年的时候,全国正是传统行业发展得很好的时候,但是考虑到这几个行业在苏州已经遭遇到土地、市场等多方面瓶颈。当时不得已将其转移,但是也是市政府在为未来谋划的结果。”凌燕斌说。
  在这一方面,或许波司登最为典型。在近几年中,波司登已先后在全国开辟了四个生产基地,从江苏到山东,依托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本实力,借助当地的人力等优势,不断地巩固和拓展新市场。最近,波司登又投资10亿元,在泗洪建服装生产基地,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集羽绒加工、羽绒服生产及拉链生产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羽绒服装生产基地。
  苏州大型企业的资本挪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向原料产地进一步靠近。“到新疆投资是因为新疆是棉花生产基地,当地有明显的原材料资源优势。我们就始终能够做到成本比对手降低20%,价格比对手少500元,而利润率还要高。”某大型服装企业负责人秦先生告诉记者。
  苏州企业走出去,必然带来资本外流。对此,潘纯并不否认,但是她同时认为,之所以要引导企业走出去,主要还是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这些有资本能力走出去的企业,一般都是大企业。他们在国内其他区域甚至是国外建立加工基地后,部分的配套产品还是会从国内进口过去,这样会加大苏州的出口。第二,走出去的很多都是传统产业,它们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人力和电力。将这些产业腾出去之后,才能为苏州的产业升级转型挪出空间和资源。”
  借民企“挖”渠道
  民营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向还是商贸业,而苏州目前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是要借助民营企业,打通苏州制造的国内外渠道。
  在潘纯看来,苏州的转型升级也有其“短板”。“全市的民营资本很少,苏州的外向度很高。这一点在未来苏州经济发展中,必须要有所改变。”潘纯介绍,苏州的对外加工贸易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为98%,民营企业仅占2%。
  而这仅有的2%,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苏州人所怀念。在苏州金阊区,陈志强已经生活了50年。他也称,自己见证了“苏南模式”在苏州的辉煌。“当时的苏州,几乎遍地都是乡镇企业,老百姓都比较富有。而外资进来后的结果是,只长骨头不长肉,苏州强大起来了,但是苏州人的钱包却空下去了。”
  这也正是苏州目前最受民间争议的一点。很显然,随着外资的崛起,原本支撑苏州经济框架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迅速衰落。陈志强从商20年,也到过东莞。
  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是一个十分健康的经济体,国有经济、乡镇经济与外资经济三分天下,当地的家电产业以长城电扇、香雪海冰箱为代表,曾经有过“四大名旦”的说法,就连不起眼的牙刷这样一个小产品,苏州的“虎丘”牌牙刷也曾是中国的一大品牌。
  然而短短的十年时间,苏州迅速变为外资主导的所谓“制造业基地”,完全COPY了东莞的模式,与东莞走上了一模一样的发展道路。
  “只长骨头不长肉”的说法显然不能让苏州人痛快地接受。
  于是2004年初,苏州政府正式下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宣布“到2006年底全市民营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比2003年翻番”的目标。之后,苏州工业园区发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38条”,从税收、政策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加以支持。
  在“有形之手”的强力支持下,苏州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开始得到发展。据苏州市工商局提供的数据,今年7月份,苏州市新发展私营企业2969户,同比增加13.5%;新增注册资本68.6亿元,同比增加14.4%。
  扶持民营企业,对于苏州的未来,还有更高的战略意义。潘纯说,民营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向还是商贸业,而苏州目前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是要借助民营企业,打通苏州制造的国内外渠道。
    记者观察
  城市格局设计的东莞遐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里的苏州,是文化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城里的繁荣与寒山寺的孤寂,经济的发达和思想的空灵,夜色之静跟耳畔钟声,全部融进如画的美景。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人们心中抹不去的印象。
  这是记者第一次到苏州。
  从东莞到苏州,从经济版图而言,并无太大差异,只不过是从一个世界工厂到另一个世界工厂。但是,从下车的那一刻起,苏州带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制造业城市,而是一个生活气息很浓的城市,这一点与东莞截然不同。
  后来几天的采访证明,记者的直觉是错误的,苏州的制造业名不虚传。只不过,苏州在设计城市版图的时候,刻意将制造业与生活区进行了划分。潘纯告诉记者,苏州市政府在规划苏州版图的时候,将苏州工业园、昆山、吴江、高新区等几大区域单独划分出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而其他的地方,重点是苏州古城区,依旧保持原貌,发展苏州的旅游业。
  的士司机也告诉记者,在苏州的古城区,如果一条路要动工修建,都要得到省里的批文才行。尽管此言不一定可靠,但是从一定程度也说明,苏州在保持区域特色的方面,下足了决心。
  而对于很多落户苏州的企业主来说,苏州的宜居环境正是其考量的重要元素之一。某企业老板袁先生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去苏州设厂,主要还是想以后生活在那里,而环境好,是他过去的主要原因。
  苏州在发展总部经济,漂亮的市容环境、极具特色的本色江南水乡文化,已经成为其招牌之一。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苏州重工业高度发达的前端,却像一个妙龄女子在向四方客人抛出媚眼,让无数资本拥有者折腰。
  由此引发记者的遐想:东莞在打造总部经济的时候,除了产业链配套、政策支持、区位优势等纯物质利益的东西,能否给投资者带来一些软吸引力?高耸的楼盘、笔直的大道,固然让人赏心悦目,但是,家居生活气息、特色文化传播,或许是东莞最应该向苏州借鉴的地方。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