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陈凯歌推荐《国王的演讲》
[table=98%][tr][td]向陈凯歌推荐《国王的演讲》 [/td][/tr][tr][td][/td][/tr][tr][td]作者:崔卫平[/td][/tr][tr][td][table=98%][tr][td]无论如何,陈凯歌是一位悉心思考的导演,只是他的思考比较独特。他似乎更加关心大人物的人性。他关心大人物通向权力或者成功的顶点,也关心他们在这条道路上所付出的代价。在《荆轲刺秦王》中,秦王的残暴被说成是为了“统一大业”,同时血流成河的现实,也让他本人的人性异化衰败,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接下来的影片中,他试图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方案。既然 “高处不胜寒”,那么便选择站在某个“低处”。这才有了《和你在一起》中的那位少年,放弃的可能是一个锦绣前程,而决定与父亲过寻常人的生活。到了这部《赵氏孤儿》,一方面是让恶人屠岸贾的人性获得回归,另一方面则是让程婴埋藏起深仇大恨,过老百姓的日子,远离是是非非。
在陈凯歌眼中,权力与人性是对立的,成功与人性是对立的,甚至责任与人性也是相悖的。既然“向上走”是一条充满荆棘的畏途,那么“向下走”看上去则平坦舒适得多。平民生活则被看作是某种矫正。至于“人性”为什么单单潜藏在平民当中,它何以形成一种矫正,陈凯歌并没有告诉人们。而如果不去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所谓平民的生活也许是另一种虚幻。
这部2010年制作的英国影片《国王的演讲》(Theking’sspeech),有着许多陈凯歌关心的或接近的问题。但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仿佛全都走向了与陈凯歌相反的方向。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个走向权力的过程,然而掌握权力并非意味着走向霸权,相反,它更需要经过民主;承担责任也并非导向专制,它更意味着学会平等。成为一个国王并不意味着人的本性的丧失,相反,正是需要这个人本性的恢复,国王这个位置需要来自这个人本身人性的支持,而不是什么 “力拔山兮气盖世”那种仿冒气概。而所谓“回归”,也不会是简单和简易的,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更是一条充满勇气和荆棘的道路。
电影的故事取材于历史真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次子约克公爵性格害羞内向,又患有严重的结巴,在继承王位的顺序上排得靠后,因而他可以在海军服役,向拒绝他的女子再三求婚并获得成功,带着两个孩子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生活。而他的兄长爱德华王子英俊善言,深受民众喜爱,被公认是接班的好苗子。然而,1936年1月老王驾崩,新登基的爱德华八世当上不到一年国王,于该年年底主动让位给弟弟,他便是那个著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故事的主人公,后来的温莎公爵。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弟弟继承了王位成了乔治六世,即现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的父亲。他于1952年因脑血栓在睡梦中去世。
在他担任国王期间,正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7年9月初,德军入侵波兰,英国向德国宣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偏巧国王是一位结巴,而且已经到了广播年代,口吃的国王需要将自己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送给全国人民,包括前线部队。他的身边便出现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语言矫正师莱昂纳尔·罗格。所有这些都有历史记载。扮演矫正师的演员杰弗里·拉什 (199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接受采访时说,在电影开拍之前9个星期,剧组找到了当年矫正师的孙子马丁,看到了当年莱昂纳尔的照片。这位先生衣着整洁、喜欢戴着领带。这些帮助杰弗里·拉什去揣摩这个人的内心想法。
这就是想象力。不仅是演员的想象力更是剧本的想象力。面对非常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始设想:到底这位莱昂纳尔做了什么?能够使得一位国王至少部分地恢复了他的言说能力,不再当众出丑?一般来说,口吃不是什么生理上的疾病,而更多来自心理原因。而如何探到一位国王的内心?找出其中症结?解开他的心理扭结?如何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促使高高在上的那一位可以放下身段?由此,在笔者看来,这部影片最大的看头,不是这位国王如何在一种责任感的催促之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顽疾,艰难地克服从心理到习惯的各种障碍,尽管由科林·费斯扮演的这个角色发挥得非常杰出(这个角色已经帮他赢得了2010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并成为马上出炉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热门人选);而是这位矫正师如何行动,他是治疗的引导者,也是国王的引导者,是真正的戏胆所在。
影片没有为他专门设计一种人性,叫做“平民的人性”,像在中国电影里常见的那样,见了皇帝要么诚惶诚恐,要么轻薄轻佻(见一些“戏说”之作)。相反,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矫正师沉稳从容,不卑不亢,他谨守本分,忠实于自己的职责,这为他带来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身份和框架。在他种种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乃至政治学的积淀。他是一位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爱好者,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剧中的台词。在他的行事方式中,人们可以听到比如洛克这样英国杰出政治学家的回声。
时为约克公爵夫人(登基之前)前来探路,来到矫正师的寓所,也是治疗室。当这位女性环顾四周不得不礼节性地表示稍许赞赏时,矫正师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的这句:“人能安贫就是富”,表明他安于自己目前的生活,他的脚底下非常结实。夫人说出自己的丈夫不是一般人,“不能随便转转”,需要让矫正师过去他们那里,这家伙平静地说:“我的地盘,我来做主(mygame,myturf,myrules)。当夫人明确告知病人身份,矫正师在表示恰当的礼仪之后,仍然不动声色地说:“我需要在治疗室里工作,得到真正的信任和平等对待,不能有例外。”原本皇室的特权和要求在这里落空。
未来的国王屈尊前来。如何称呼对方,也是影片反复出现的细节。皇室有它的一套繁文缛节,矫正师提出用“伯蒂”来称呼他尊贵的病人,病人表示抗议:“只是家里人才这么叫我”。矫正师说:“太好了,在这儿,我们最好是平等关系。”病人喊冤:“要是我与你一样,就不会来治疗了。呆在家里陪陪家人,没有人管我结巴的事。”矫正师坚持:“我不会用别的来称呼你了。”
尊者拿出烟卷来,被矫正师制止。对方拿出理由是医生建议他这样做,他们是“授予爵位”的一群人。矫正师回敬:“那是一群官方的笨蛋”。他又强调了那句“我做主”,不过这回换了一个稍微正式的说法:“我的城堡,我来做主”(mycastle,myrules)。这足够令人想起那句著名的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洛克)。万一国王进来了,那么他决不能成为这里的主人。
矫正师本人也拒绝被人称为 “医生”。后来得知,他既没有学位,也没有执照,完全可以扣他一项欺君的罪名。他的工作是这样开始的:目睹许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下来的士兵,他们初上战场被吓得不能说话,这些人出于恐惧大声叫喊,但是没有人想听见他们自己的感受。有人建议说,你对于语言如此稔熟,或许能够帮助他们。他为自己设立的工作目标,是消除恐惧,恢复他们的自信。这与这位国王的境遇,在某种意义上是十分相似的。
然而让这位大人物谈论他的隐私,谈论早年生活留下的创伤,并非易事。矫正师第一天就得到警告,不许谈论这方面的事情。“没有小孩生下来就结巴的。”“想事儿的时候结巴吗?”“自言自语的时候结巴吗?”硬撬也不行,他必须想方设法争取对方的信任。打赌,像两个中学男生那样。可是未来的国王并不习惯随身带钱。“没事,我可以帮你先垫上。”倒霉的病人却说:“我不知道有没有下次”。矫正师毫不退让地回敬道:“我也没有决定是否继续治疗你。”
他分寸掌握得很好,通过遵守和维护自己的界限,他建立起他的尊严。这种尊严又如此收敛、内敛,不事声张,绝不带有丝毫挑衅的意味,后者仅仅是一个自卑或自暴自弃的人所为。两人之间的张力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平等则建立在张力的基础之上:有对抗也有让步,有抵制也有合作,有竞争也有分享。与其说这是 “一部励志的电影”,如许多人所说,不如说这是一个有关平等的故事。这位平民矫正师以他从容、尊严以及幽默,唤起了国王平等待人乃至待己的感觉,唤醒他人性中柔软自然的一面,借此唤回他伸展自如的舌头。显然,这里的“平等”,不是通过处在“较低”位置来实现,像在陈凯歌的电影中那样,而是平等地尊重不同身份的人们,较低身份的人们同样有着自身不可侵犯的尊严。
当然在某些时候,会令这位约克公爵——后来的乔治六世感到不满。这种情况下就得靠这位大人物的悟性了。他若是天性愚顽,别人的话什么也听不进,那么任何人无计可施。然而正如矫正师没有什么特殊的属于 “平民的人性”一样,这位锦食衣帛的人物也没有所谓特殊的属于“大人物的人性。”在恰当的引导下他终于开了口。小时候因为左撇子、因为膝盖外翻被严重纠正过,他的奶妈对他甚至非常恶劣,这些都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来创伤。对他的口吃,家庭成员从哥哥到父亲,也采取了嘲笑或不能容忍的态度。
他们吵翻过不止一次,病人不止一次离开。有时候是因为失去信心,但是每次又主动返回。当他继位之后,再次来到矫正师的寓所,以英国人特有的含蓄表示道:“等待国王的道歉,可要耐心等上好久。”矫正师的训练稀奇古怪。除了“不顾体面”做各种肌肉放松的训练,还有故意激怒病人,让他感到需要发火,需要骂人,让他发现在骂人的时候他居然一点都不结巴。于是观众们就在银幕上看到了这位 “史上最庄重的国王”(为了克服结巴不得不放慢语速),在矫正师的引导下脏话成串地飞出,骂得十分在行。它们所带来的一个麻烦是,这部影片在美国上映时,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R级(限制级,17岁及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才能观看)。哦,这在中国人看来多么冤枉啊。其中爱德华八世毅然投入已婚女人辛普森夫人的怀抱,居然一点没有铺张渲染。基本上可以想象,这个题材如果落在现今中国导演手里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整个二战期间国王乔治六世发表演讲,都有这位语言导师陪伴在场。影片结尾描绘他在战争爆发时的九分钟讲演令人动容。国王站在麦克风面前,矫正师像指挥一样,站在国王面前,流畅地指挥着国王口里吐出的那些词,像指挥一个乐队。他们配合默契,完成了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演说。在这位国王的个人简历上,人们没有忘记写上——尤其是在战争初期,他如何发表了鼓舞士气的演讲。
国王的毛病并没有根除,影片的结尾仍然留有余地。随着这部影片的上映,最近有消息说,丘吉尔当时曾下令英国广播公司对于口吃国王的演讲进行剪辑,掩饰国王这个令人遗憾的缺陷。当时没有磁带,只有金属唱片,整个工作很复杂,但是一切进行得顺利。那肯定是矫正师的工作之后第二道工序了。这位丘吉尔先生在影片中也有出现,他告诉国王乔治六世,他本人原先也结巴,于是发明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嗓音。
当影片中的老国王对他的儿子说起——时代变了,从前的国王只需要骑在马背上,现在却需要对着麦克风像一个演员那样争取他的臣民,令人想起另一部英国影片 《女王》(TheQueen,2006)。这部影片的故事起因是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焦点在于皇室如何在民众的压力之下调整自己的态度。新上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坦诚、及时地向皇室传达了民众的愤懑,帮助女王伊莉莎白了解舆情,令她最终来到民众当中公开悼念戴安娜,重建她本人及王室的声望。这部片子中乔治六世的妻子已成一垂垂老者,与《国王的演讲》中的海伦娜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尚在人世,并且所采取的是深景深的手法,造成一种接近纪录片的效果,因而这部片子最初看起来是一个活脱脱的山寨版,令人难以置信。只是随着剧情的展开,才显出它风口浪尖的尖锐性。据说女王本人看过这部影片,对于如此塑造她本人,她宽厚地表示“挺有意思的”。涉及如此重要国家领导人的题材,在他们那里显然没有经过报批,后果也不十分严重。2010年传出,布莱尔的回忆录《旅程:我的政治生涯》中,他抄袭了电影《女王》中的某些台词。
[/td][/tr][/table]
[/td][/tr][/table] 作者:崔卫平 无论如何,陈凯歌是一位悉心思考的导演,只是他的思考比较独特。他似乎更加关心大人物的人性。他关心大人物通向权力或者成功的顶点,也关心他们在这条道路上所付出的代价。在《荆轲刺秦王》中,秦王的残暴被说成是为了“统一大业”,同时血流成河的现实,也让他本人的人性异化衰败,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 接下来的影片中,他试图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方案。既然 “高处不胜寒”,那么便选择站在某个“低处”。这才有了《和你在一起》中的那位少年,放弃的可能是一个锦绣前程,而决定与父亲过寻常人的生活。到了这部《赵氏孤儿》,一方面是让恶人屠岸贾的人性获得回归,另一方面则是让程婴埋藏起深仇大恨,过老百姓的日子,远离是是非非。 在陈凯歌眼中,权力与人性是对立的,成功与人性是对立的,甚至责任与人性也是相悖的。既然“向上走”是一条充满荆棘的畏途,那么“向下走”看上去则平坦舒适得多。平民生活则被看作是某种矫正。至于“人性”为什么单单潜藏在平民当中,它何以形成一种矫正,陈凯歌并没有告诉人们。而如果不去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所谓平民的生活也许是另一种虚幻。 这部2010年制作的英国影片《国王的演讲》(Theking’sspeech),有着许多陈凯歌关心的或接近的问题。但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仿佛全都走向了与陈凯歌相反的方向。这部影片展现的是一个走向权力的过程,然而掌握权力并非意味着走向霸权,相反,它更需要经过民主;承担责任也并非导向专制,它更意味着学会平等。成为一个国王并不意味着人的本性的丧失,相反,正是需要这个人本性的恢复,国王这个位置需要来自这个人本身人性的支持,而不是什么 “力拔山兮气盖世”那种仿冒气概。而所谓“回归”,也不会是简单和简易的,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更是一条充满勇气和荆棘的道路。 电影的故事取材于历史真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次子约克公爵性格害羞内向,又患有严重的结巴,在继承王位的顺序上排得靠后,因而他可以在海军服役,向拒绝他的女子再三求婚并获得成功,带着两个孩子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生活。而他的兄长爱德华王子英俊善言,深受民众喜爱,被公认是接班的好苗子。然而,1936年1月老王驾崩,新登基的爱德华八世当上不到一年国王,于该年年底主动让位给弟弟,他便是那个著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故事的主人公,后来的温莎公爵。在十分不情愿的情况下,弟弟继承了王位成了乔治六世,即现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的父亲。他于1952年因脑血栓在睡梦中去世。 在他担任国王期间,正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7年9月初,德军入侵波兰,英国向德国宣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偏巧国王是一位结巴,而且已经到了广播年代,口吃的国王需要将自己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送给全国人民,包括前线部队。他的身边便出现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语言矫正师莱昂纳尔·罗格。所有这些都有历史记载。扮演矫正师的演员杰弗里·拉什 (199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接受采访时说,在电影开拍之前9个星期,剧组找到了当年矫正师的孙子马丁,看到了当年莱昂纳尔的照片。这位先生衣着整洁、喜欢戴着领带。这些帮助杰弗里·拉什去揣摩这个人的内心想法。 这就是想象力。不仅是演员的想象力更是剧本的想象力。面对非常有限的历史资料开始设想:到底这位莱昂纳尔做了什么?能够使得一位国王至少部分地恢复了他的言说能力,不再当众出丑?一般来说,口吃不是什么生理上的疾病,而更多来自心理原因。而如何探到一位国王的内心?找出其中症结?解开他的心理扭结?如何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促使高高在上的那一位可以放下身段?由此,在笔者看来,这部影片最大的看头,不是这位国王如何在一种责任感的催促之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顽疾,艰难地克服从心理到习惯的各种障碍,尽管由科林·费斯扮演的这个角色发挥得非常杰出(这个角色已经帮他赢得了2010年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并成为马上出炉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热门人选);而是这位矫正师如何行动,他是治疗的引导者,也是国王的引导者,是真正的戏胆所在。 影片没有为他专门设计一种人性,叫做“平民的人性”,像在中国电影里常见的那样,见了皇帝要么诚惶诚恐,要么轻薄轻佻(见一些“戏说”之作)。相反,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矫正师沉稳从容,不卑不亢,他谨守本分,忠实于自己的职责,这为他带来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身份和框架。在他种种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乃至政治学的积淀。他是一位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爱好者,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剧中的台词。在他的行事方式中,人们可以听到比如洛克这样英国杰出政治学家的回声。 时为约克公爵夫人(登基之前)前来探路,来到矫正师的寓所,也是治疗室。当这位女性环顾四周不得不礼节性地表示稍许赞赏时,矫正师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的这句:“人能安贫就是富”,表明他安于自己目前的生活,他的脚底下非常结实。夫人说出自己的丈夫不是一般人,“不能随便转转”,需要让矫正师过去他们那里,这家伙平静地说:“我的地盘,我来做主(mygame,myturf,myrules)。当夫人明确告知病人身份,矫正师在表示恰当的礼仪之后,仍然不动声色地说:“我需要在治疗室里工作,得到真正的信任和平等对待,不能有例外。”原本皇室的特权和要求在这里落空。 未来的国王屈尊前来。如何称呼对方,也是影片反复出现的细节。皇室有它的一套繁文缛节,矫正师提出用“伯蒂”来称呼他尊贵的病人,病人表示抗议:“只是家里人才这么叫我”。矫正师说:“太好了,在这儿,我们最好是平等关系。”病人喊冤:“要是我与你一样,就不会来治疗了。呆在家里陪陪家人,没有人管我结巴的事。”矫正师坚持:“我不会用别的来称呼你了。” 尊者拿出烟卷来,被矫正师制止。对方拿出理由是医生建议他这样做,他们是“授予爵位”的一群人。矫正师回敬:“那是一群官方的笨蛋”。他又强调了那句“我做主”,不过这回换了一个稍微正式的说法:“我的城堡,我来做主”(mycastle,myrules)。这足够令人想起那句著名的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洛克)。万一国王进来了,那么他决不能成为这里的主人。 矫正师本人也拒绝被人称为 “医生”。后来得知,他既没有学位,也没有执照,完全可以扣他一项欺君的罪名。他的工作是这样开始的:目睹许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下来的士兵,他们初上战场被吓得不能说话,这些人出于恐惧大声叫喊,但是没有人想听见他们自己的感受。有人建议说,你对于语言如此稔熟,或许能够帮助他们。他为自己设立的工作目标,是消除恐惧,恢复他们的自信。这与这位国王的境遇,在某种意义上是十分相似的。 然而让这位大人物谈论他的隐私,谈论早年生活留下的创伤,并非易事。矫正师第一天就得到警告,不许谈论这方面的事情。“没有小孩生下来就结巴的。”“想事儿的时候结巴吗?”“自言自语的时候结巴吗?”硬撬也不行,他必须想方设法争取对方的信任。打赌,像两个中学男生那样。可是未来的国王并不习惯随身带钱。“没事,我可以帮你先垫上。”倒霉的病人却说:“我不知道有没有下次”。矫正师毫不退让地回敬道:“我也没有决定是否继续治疗你。” 他分寸掌握得很好,通过遵守和维护自己的界限,他建立起他的尊严。这种尊严又如此收敛、内敛,不事声张,绝不带有丝毫挑衅的意味,后者仅仅是一个自卑或自暴自弃的人所为。两人之间的张力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平等则建立在张力的基础之上:有对抗也有让步,有抵制也有合作,有竞争也有分享。与其说这是 “一部励志的电影”,如许多人所说,不如说这是一个有关平等的故事。这位平民矫正师以他从容、尊严以及幽默,唤起了国王平等待人乃至待己的感觉,唤醒他人性中柔软自然的一面,借此唤回他伸展自如的舌头。显然,这里的“平等”,不是通过处在“较低”位置来实现,像在陈凯歌的电影中那样,而是平等地尊重不同身份的人们,较低身份的人们同样有着自身不可侵犯的尊严。 当然在某些时候,会令这位约克公爵——后来的乔治六世感到不满。这种情况下就得靠这位大人物的悟性了。他若是天性愚顽,别人的话什么也听不进,那么任何人无计可施。然而正如矫正师没有什么特殊的属于 “平民的人性”一样,这位锦食衣帛的人物也没有所谓特殊的属于“大人物的人性。”在恰当的引导下他终于开了口。小时候因为左撇子、因为膝盖外翻被严重纠正过,他的奶妈对他甚至非常恶劣,这些都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来创伤。对他的口吃,家庭成员从哥哥到父亲,也采取了嘲笑或不能容忍的态度。 他们吵翻过不止一次,病人不止一次离开。有时候是因为失去信心,但是每次又主动返回。当他继位之后,再次来到矫正师的寓所,以英国人特有的含蓄表示道:“等待国王的道歉,可要耐心等上好久。”矫正师的训练稀奇古怪。除了“不顾体面”做各种肌肉放松的训练,还有故意激怒病人,让他感到需要发火,需要骂人,让他发现在骂人的时候他居然一点都不结巴。于是观众们就在银幕上看到了这位 “史上最庄重的国王”(为了克服结巴不得不放慢语速),在矫正师的引导下脏话成串地飞出,骂得十分在行。它们所带来的一个麻烦是,这部影片在美国上映时,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R级(限制级,17岁及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才能观看)。哦,这在中国人看来多么冤枉啊。其中爱德华八世毅然投入已婚女人辛普森夫人的怀抱,居然一点没有铺张渲染。基本上可以想象,这个题材如果落在现今中国导演手里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整个二战期间国王乔治六世发表演讲,都有这位语言导师陪伴在场。影片结尾描绘他在战争爆发时的九分钟讲演令人动容。国王站在麦克风面前,矫正师像指挥一样,站在国王面前,流畅地指挥着国王口里吐出的那些词,像指挥一个乐队。他们配合默契,完成了一项可以载入史册的演说。在这位国王的个人简历上,人们没有忘记写上——尤其是在战争初期,他如何发表了鼓舞士气的演讲。 国王的毛病并没有根除,影片的结尾仍然留有余地。随着这部影片的上映,最近有消息说,丘吉尔当时曾下令英国广播公司对于口吃国王的演讲进行剪辑,掩饰国王这个令人遗憾的缺陷。当时没有磁带,只有金属唱片,整个工作很复杂,但是一切进行得顺利。那肯定是矫正师的工作之后第二道工序了。这位丘吉尔先生在影片中也有出现,他告诉国王乔治六世,他本人原先也结巴,于是发明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嗓音。 当影片中的老国王对他的儿子说起——时代变了,从前的国王只需要骑在马背上,现在却需要对着麦克风像一个演员那样争取他的臣民,令人想起另一部英国影片 《女王》(TheQueen,2006)。这部影片的故事起因是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焦点在于皇室如何在民众的压力之下调整自己的态度。新上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坦诚、及时地向皇室传达了民众的愤懑,帮助女王伊莉莎白了解舆情,令她最终来到民众当中公开悼念戴安娜,重建她本人及王室的声望。这部片子中乔治六世的妻子已成一垂垂老者,与《国王的演讲》中的海伦娜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尚在人世,并且所采取的是深景深的手法,造成一种接近纪录片的效果,因而这部片子最初看起来是一个活脱脱的山寨版,令人难以置信。只是随着剧情的展开,才显出它风口浪尖的尖锐性。据说女王本人看过这部影片,对于如此塑造她本人,她宽厚地表示“挺有意思的”。涉及如此重要国家领导人的题材,在他们那里显然没有经过报批,后果也不十分严重。2010年传出,布莱尔的回忆录《旅程:我的政治生涯》中,他抄袭了电影《女王》中的某些台词。 我在艺术中心已转过
[url]http://yantan.cc/bbs/viewthread.php?tid=103825&highlight=%CF%F2%B3%C2%BF%AD%B8%E8%CD%C6%BC%F6%A1%B6%B9%FA%CD%F5%B5%C4%D1%DD%BD%B2%A1%B7[/ur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