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亚平 发表于 2011-3-23 23:35

苏南模式试图实现凤凰涅磐,请问你是否看好?

[b]苏州之变:科技创新领跑转型升级[/b]

本报记者 刘锋 谈琳



    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从弱到强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实现从小到大的快速增长,科技合作实现从内到外的拓展,科技综合实力从全省第三名跃升至全省首位,这是“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科技创新工作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变化。
  这是一些令人振奋的变化:
  5年间,苏州国家级高技术研发机构、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均实现了零的突破,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苏州高新区科技城等创新高地;
  5年间,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均位居江苏省首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列全国第一位、第二位;
  5年间,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3085亿元提高到90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6.7%;
  同样是在这5年间,苏州引进海外人才超过5000人,江苏省50%以上的省级外资研发机构落户于此;不仅市区,而且下辖5个市(县)区全部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区)行列。
  这些变化表明,苏州创新能力的强劲增长,使这个曾经的外向型城市通过科技创新在转型升级中发生了让人瞩目的嬗变。
  战略发展:变的不只是数字
  今年1月20日,苏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经过审议,决定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展战略之变引人注目。
  “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通过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加快向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城乡一体化转变。”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强调。“把‘创新引领’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是苏州市委、市政府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苏州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创前人没有创出的经验。
  说话温儒糯软的苏州人,在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却步伐超前。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凭借“苏南模式”造就了开放型经济的领先优势,经济发展逐渐领跑全省乃至全国。早在2008年,坐拥有两万亿元“家底”的苏州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体量仅次于上海。
  光环加身,外人惊羡于苏州的成就,苏州人却近乎苛刻的评析自己的不足。
  “‘十一五’以来苏州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比较缺乏,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足,新兴产业领域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优化提升结构、促进产业高端化任重道远;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苏州市副市长浦荣皋说:“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规划未来,苏州市“十二五”发展战略在“十一五”五大战略的基础上作出了“三大调整”、“一个保持”和“一项创新”。“三大调整”中,其一是把“科教兴市”拓展成“创新引领”和“人才强市”。
  “要把创新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提出:“我们要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努力在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引进开发上形成更大亮点,在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更大突破,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以创新占领发展制高点。”
  把创新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折射的是一座城市发展实践中对科技、对创新的认同和强调。可以预见,创新将在引领和推动苏州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型工业化加速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理念主轴:贯通政产学研金
  “我们有许多重要的收获。”回望“十一五”,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周旭东感触良多,但最明确的是一条清晰的工作理念。“科技投入是科技工作的第一要素,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新兴产业是转型升级的第一方略。投入—人才—企业—产业成为我们工作的主轴线。”
  投入—人才—企业—产业,正是通过这条主轴线,苏州形成了政产学研金共同作用、科技着力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链条。
  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0年,苏州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超过30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超过5%,其中80%以上用于支持企业的创新;在科技政策的激励下,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9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0%以上。
  与此同时,旨在促进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的“科贷通”计划启动实施,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支持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贷款达282.9亿元。
  “人才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是利在长远、一本万利的事情。”蒋宏坤说:“要像重视项目建设那样,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投入,特别要舍得花大本钱引进发展新兴产业所急需和紧缺的高端人才。”
  突出人才强市,集聚智力资源。苏州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强调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越的环境,大力度集聚创新型人才。
  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姑苏人才计划的若干意见》、《苏州市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1010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苏州形成了关于人才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吸引人才凭借的不是自上而下的单一动作。提及苏州人才政策,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市里的姑苏人才计划,而是包括太仓的“522”工程,张家港的“1211”工程,常熟的“赢在常熟”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等众多手段发力,形成了一个上下联动的完整引才格局。
  细致的制度安排凸显的是苏州对于人才重要性的共识,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立平认为:“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专业化品质,以一揽子政策和制度,形成人才创业服务的强劲支撑,使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010年,苏州认定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5人;2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30人,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52人入选省双创人才计划,累计达到138人,连续第四年列全省第一。随着梁子才、李述汤、李吉生等团队入选江苏省八个科技创新团队,苏州市的人才优势正在显现,并逐渐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
  2008年,苏州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3个新兴产业的产值总和只有300亿元,规模只是六大主导产业中最小的石化产业的一个零头。顶着GDP的巨大压力,苏州在投入千亿元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改的同时,也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
  加强前瞻部署和重点布局,加强产业集聚和产业创新链的组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的融合通信和纳米技术、昆山小核酸和传感器、高新区新型医疗器械、吴中和太仓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特色产业声名鹊起,在全省乃至全国独占鳌头。“十一五”末,苏州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101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一”。
  科技发力:八爪鱼的敏锐
  2010年11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通报10家大学科技园晋升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常熟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内第一家诞生在县级市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常熟大学科技园是苏州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亮点工程——科技镇长团工作的产物。与其他大学科技园主要借助依托一所高校建设不同,常熟大学科技园由派出挂职科技镇长教师的省内17所高校和常熟共建,依托17所高校科研、人才、信息、装备、技术等资源,与常熟优势产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地方与高校优势资源的有效对接,使该大学科技园成为常熟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
  自身科教资源比较缺乏的苏州一度被认为支撑乏力。
  通过科技镇长团入驻五市(县)二区的乡镇和开发区,帮助苏州企业达成合作项目700多项、建立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227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近80个。
  通过中国名校苏州论坛、张家港科技节、昆山(北京)对接央企暨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一系列产学研活动,苏州加强了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引进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华北电力大学苏州研究院、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研发机构。
  而借助以往积累的开放优势,苏州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更是游刃有余,国际聚变能组织第六届理事会会议、中美生物医药论坛、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等盛会接连举行,外资研发机构进一步集聚。
  实施科技计划,落实科技政策,培育引进领军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工程,开展科技奖励,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科技服务业,“这八个手段已经成为苏州市科技工作的基本方法。”周旭东说。
  世界杯让章鱼保罗暴得大名,很多人通过这个过程更多地了解了这种有着8条腕足的海洋生物,那些看似柔软的腕足其实敏锐而有力。苏州的科技工作8个手段,正像章鱼的8条腕足,为企业、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010年,苏州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966项,新建各类产学研平台252个,新认定外资研发机构96家、累计357家,其中独立外资研发机构5家、累计21家,太仓港经济开发区继新区科技城、吴中科技园后成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在发展方向上,苏州科技工作要坚持高端化发展,市场化建设,国际化推进。”浦荣皋说。正是通过扎实有力的工作手段,在日复一日的点点滴滴中,苏州科技将基础与高端铆合,使政府与市场衔接,居国内怀国际视野。
  在一以贯之的推动下,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三年位居江苏省第一,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拥有全国唯一在县级市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唯一拥有3个国家高新区的城市。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授权量排名第二。
  2010年,全国自主创新能力区域排名,江苏省跃居全国榜首。而到“十一五”末,苏州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江苏省的1/4,R&D比重占全省的1/3,新兴产业产值占江苏省的1/3,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占全省总额的1/3。江苏省1/4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3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在苏州。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深有感触地说:“苏州是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是全省科技创新领衔板块的领跑者,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贯穿未来5年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而回望过去的5年,人们可以发现,苏州早已做好了领跑的准备。

李大苗 发表于 2011-3-24 02:16

堆砌起的官话废话。

勤勉不能创新,金钱也不能创新,只有异端才能创新。

亚平 发表于 2011-3-24 09:27

[b]江苏无锡市市长毛小平: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b]


李佳霖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去年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创新、创业、创意载体面积累计达到500万平方米。人才总量超过10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7万人。无锡市已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和传感网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记者:无锡市在以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取得了哪些成绩?
  毛小平:“十一五”初期,无锡已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人均GDP越过6000美元,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关键阶段,抢抓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开始成为无锡的共识。
  无锡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的战略构想,在创新思想引领下,无锡集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驰入由加工制造基地向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转型的轨道,并逐步形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社会、生态系统。
  记者: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无锡如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毛小平:创新战略必须落实在产业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为此,无锡紧紧抓住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新能源、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出台了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年“双倍增”计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八大特色产业园区规划,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如今,一个以创新为驱动的新经济增长极已经形成: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和产值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实现营业收入占全省60%,占全国25%;光伏太阳能组件产值占全球11%;原始动漫作品量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合同执行金额跃居全国第二。
  记者:如何让科技人才成为无锡创新转型的强大引擎?
  毛小平:在启动5年引进30个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530”计划后,无锡又相继推出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的“后530”计划和以引进国内高层次创业人才为主的“泛530”计划。统计数据显示,落户无锡的海归科技创业企业,已从2006年的7家激增至目前的1200多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无锡成功跻身国家“千人计划”试点城市。
  “十二五”的新起点,无锡将以建设“人才特区”和“东方硅谷”为目标,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以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创新要素,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达到55%,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将达到65%,区域创新能力位居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前列,全力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

亚平 发表于 2011-3-24 21:10

苏州的特点,一是,把所有上面布置下来的政治任务,都当作经济任务去完成。前些年,从处级以上干部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到党员先进性教育等,苏州最终全落实到了促进经济发展上去,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把学教活动与经济发展两结合、两促进;而苏北的经验则是,扎扎实实搞学教,所有环节全不漏。二是,把所有上面布置下来的经济任务,不管是以前的招商引资,还是当下的所谓转型升级,全当作政治任务去完成,搞全面发动,全民参与,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为了转型升级,所有工作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转型升级,正如之前的所有工作都要服从于、服务于招商引资一样。这就是苏州模式、乃至苏南模式的精髓所在、或者说是实质所在。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