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枫:恨不相逢未嫁时——胡适与曹诚英
岚枫:恨不相逢未嫁时——胡适与曹诚英发布时间:2011-01-14 10:32 作者:[url=/plus/search.php?typeid=11&keyword=岚枫&starttime=-1&channeltype=-1&orderby=sortrank&kwtype=1][color=#0000ff]岚枫[/color][/url] 字号:[color=#0000ff]大[/color] [color=#0000ff]中[/color] [color=#0000ff]小[/color] 点击: 943次
[table=98%][tr][td] [font=楷体_GB2312]平水轻舟,浪花微起翻双桨。浅吟低唱,逃出红尘网。[/font]
[font=楷体_GB2312]
热闹由他,自在由吾享。宁孤赏,懒和人讲,那些荣枯帐。[/font]
[font=楷体_GB2312]
——曹诚英[/font]
1917年,冬,安徽绩溪。
十二月三十日这天,上庄胡家张灯结彩,一场文明婚礼正在喜气洋洋中进行,新郎是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新娘则是江村的一位名叫江东秀的女子。
按照皖南旧俗,男方家中需要择选四位未嫁的少女充当新娘的伴娘,胡家也不例外,四位青春姣好的少女始终跟随在新娘的左右。
这四位少女中,有一位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名叫曹诚英,小字娟,见着胡适的时候,她微微一笑,叫他“穈哥”,他随口应了,回报她以微笑。
那是她第一次与他相见,她十五岁,他二十七。
她是绩溪旺川人,那里与上庄村仅有一水之隔,家中世代经商并在当地有大量田产,十分富有。在她出生前,家中死了一个哥哥,她的母亲很盼着能生下个儿子,不想却是个女儿,于是很不高兴地将她送给一个乡下的奶娘照管,奶娘家与她的外婆家相聚不远,两家的大人都极其疼爱她,等到五岁的时候,母亲将她接回了曹家,那时,她的父亲已经过世了。
在她的童年回忆里,“母亲”并不是一个温暖的词,而是“封建魔王的代表”,她母亲一心想把她塑造成一个“喜怒不形于色,四德皆备的名门闺秀”,从小就将她送入私塾,“读《弟子规》,《孝经》,《幼学琼林》等书”,对她极是严苛。
在外婆和奶娘那受过许多宠爱的她很不适应,她本来便不在母亲身边长大,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回来后“在家中绝无爱抚,温暖,同情,而是经常受威严申斥,冷淡,讽刺”,自然而然便对家生出怨恨来。
后来,她在回忆中自述道:“我常常想报复,总想找一个机会和人拼命,我想反正没人爱惜,不如拼着死了以图一快。记得我曾经有两次这么做了,一次是对母亲(那时我大概六,七岁),一次是对嫂嫂,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因为她惹毛我之后,便丢下我不管……”
一个年幼的孩子,陡然回到陌生的家,既没了父亲,又没有母亲的疼爱,可以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情感将是多么渴求,她的一生之中,必将对温暖无限向往。
在她“终日独自坐在书房里与书本为亲”的日子里,唯一疼爱她的是二哥曹诚克,“哥哥以为我聪明可爱,所以十分娇宠我,成为生平唯一知己”,在她孤寂的成长岁月中,只有这个在外地上学的哥哥回家时,她才得到“片刻的温暖”。
十三岁时,哥哥带她离开了家,去了武昌,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她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经史子集一一涉猎,“偏爱文史,尤爱诗词,小说”,她养成了“文学上的‘脱俗’诗意,及小说上‘侠义’的艺术趣味。”
可惜她无法在武昌长久地呆下去,三年后,她不得不回到绩溪,并遵照母命,与指腹为婚的上庄富户公子胡冠英结婚。
那年,她十六岁。
这桩婚姻只维系了短短五年,1923年,她离了婚。
离婚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她与胡冠英没有感情基础。据“湖畔诗人”汪静之回忆,他与曹诚英自幼相识,在曹诚英结婚之前,他曾向她表达过自己的倾慕,曹诚英对他也有好感,离婚后还一度酒后吐露心声:“真想答应你的求爱,一想到你和竹因,我不能夺人所爱。”然而,她还是断然把他拒了,随后便结了婚。
对于一个没有得到过太多家庭温暖的十六岁少女,她对婚姻一开始也是有期许的,不然,她也不会如此顺从地嫁给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但她的婚后生活似乎并不快乐,她大概向最疼爱的二哥曹诚克抱怨过,留学美国的曹诚克本来便对包办婚姻深恶痛绝,于是,在1920年的春天,他帮助她离开了胡家,去了杭州的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上学。
但很快,胡冠英也到了杭州,进入杭州第一师范就读,这样看来,胡冠英似乎也不是那种不通文墨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她和他,也不至于完全无法培养感情。
然而,就在这一年,胡母在家乡给胡冠英纳了一门小妾,理由是曹诚英结婚三年都无法生育。
这件事让她愤怒无比,两年后,她忍无可忍地离了婚。
导致这桩婚姻解体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胡母与她的矛盾。不能生育只不过是个借口,看得出来,胡母不喜欢她。
她是极倔强的人,这性情仿佛与生俱来。幼年时,她和母亲闹了别扭,母亲不理她,她便“一个人在地下打滚跌碰”,“直叫嚎哭得精疲力竭的睡着了 ”,那时她不过是六七岁的孩子,便有如此的烈性。在皖南封闭的乡间,旧风俗是媳妇应该无条件地顺从婆婆,而从胡母自作主张为儿子娶妾这桩事来看,胡母应该也是一个极强势厉害的人,对她的挑剔只怕在所难免。可是似她那样的性子,又岂肯委屈求全?
一个烈性的媳妇,遇上一个强势的婆婆,婆媳关系可想而知。当婆婆要求丈夫纳妾,她想来也抗争过,无果。当婆婆让小妾进门,她便惟有决裂了。
离婚,她以此维护最后的尊严。
那一年,她二十一岁。
她的离婚,在封闭的绩溪乡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她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她的一首残词恰表明了此刻心境:“镇日闭柴扉,不许闲人到,跣足蓬头任自由。”
就在这时,胡适来了杭州。她随众人去看他,大家还一道游了湖。
胡适对她的印象一直不错,虽然从婚礼上匆匆一瞥之后,两人便再没见过面。但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她寄自己的一些小诗给他,请他点评,1921年的时候,他还曾应她之邀,为《安徽旅浙学会报》写了一篇序言,
这一次在西湖边重见,他很惊讶的发现,当年那个十五岁的小丫头已经褪去了少女的青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曼妙女子。
她的相片流传至今的并不多,有一张相片极为静好,上面她穿着白衣黑裙的学生装,应该就拍摄于杭州女师求学的时期。她手持一册书,倚在一块湖石旁边,看上去雅静而端庄。
她是那种深具中国古典美的长相,面若银盆,眼似水杏,也没有剪女学生们时兴的短发,而是把一头长发挽成发髻盘于脑后,显出明净的额头,见过她的俞汝庸回忆:“曹姑姑美极了。”
胡适游了湖回来,便做了一首《西湖》的诗歌,是这样写的——
“七年来梦想的西湖,
不能医我的病,
反使我病的更利害了!
然而西湖毕竟可爱。
轻烟笼着,月光照着,
我的心也跟着湖光微荡了。
前天,伊也未免太绚烂了!
我们只好在船篷阴处偷窥着,
不敢正眼看伊了!
……
听了许多毁谤伊的话而来,
这回来了,只觉得伊更可爱,
因此不舍得匆匆就离别了。”
这首诗明写西湖风景,其实一语双关,他想必听闻了胡家对她的种种“恶评”,所以他说“听了许多诋毁伊的话而来”,但他很同情她,“这回来了,只觉得伊更可爱”。
不久后,胡适回了上海,接着便收到了她的信,他立刻做了回复。从五月二十四日到六月六日,短短十来天的时间,他们之间便通了五次信,这些信虽不可见,但想来与她的离婚有关。
她心里一定有着许多的委屈,而胡适也必会劝导她。在那段日子里,他的同情和理解一定给过她深深的安慰。
他是她的家乡人,又是知名的学者,在她被人诋毁的日子里,他的肯定,哪怕只有一句简单的话,也将会是她永恒的温暖。
六月八日,胡适重回杭州,二十四日,他搬上南山烟霞洞养病。
从这时起,曹诚英和他应该有了一些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里,从六月九日到九月八日,这三个月的日记都缺失了,无法加以确认。唯一可以确知的是,她也上了山,也住在了烟霞洞。
他的日记从九月九日起重新有了记录,直至十月四日下山,这一段《山中日记》里频频出现了她的名字。
“十二年九月十二日
晚上与珮声下棋。
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今天晴了,天气非常之好,下午我同珮声出门看桂花,过翁家山,山中桂树盛开,香气迎人。我们过葛洪井,翻山下去,到龙井寺。我们在一个亭子上坐着喝茶,借了一副棋盘棋子,下了一局象棋,讲了一个莫泊桑的故事。到四点半钟,我们仍循原路回来。下山时不曾计算时候,回来时,只需半点钟,就到烟霞洞了。
十二年九月十四日
同珮声到山上陟屺亭内闲坐(烟霞洞有三个亭,陟屺最高,吸江次之,最下为卧狮)。我讲莫泊桑小说《遗产》给她听。上午下午都在此。
十二年九月十六日
与珮声同下山,她去看师竹友梅馆管事曹健之(贵勤)了,我买了点需用的文具等,到西园去等她。……
后来珮声来了,说没有见着健之,我们决计住清泰第二旅馆,约健之晚上来谈。
……”
他的日记里,几乎每篇都有她的影子,看得出,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值得关注的是他九月十八日的日记,他在其中写——
“下午与娟下棋。
夜间月色甚好,(今日阴历初八)在月下坐,甚久。“
从这一天起,他不再称呼她为珮声了,开始亲切叫她的小名“娟”。
这段山中岁月,他和她每日携手共游,赏桂,观潮,游花坞,下棋,品茶,赏诗文,极尽风雅之能事。两人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风景秀美的烟霞洞俨然成了他们的桃花源。
那年,他三十二岁。
她因婆婆给丈夫娶了小妾而离婚,却全然忘了这长她十一岁的“穈哥”是一个有妇之夫,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她受过新式的教育,应当很清楚自己正一步步陷入不道德的关系里,可是她身不由己。
她因离婚而遭受种种非议,不被理解,他是驰名中外的大学者,是家乡人都尊重的留洋博士,却同情她的遭遇。在那段心力交瘁的日子,他成了她宽慰自己的理由。
他为她写了《怨歌》, “可怜她已全然不似当年的风度了”,为她愤怒,要那“拆掉那高墙,砍掉那松树,让不爱花的人莫栽花,不爱树的莫种树!”,他还安慰她,希望它“早早休息好了,明年仍赶在百花之前开放罢!”
她无法拒绝他。
她自小失了父爱,母亲又不喜欢她,成年后在婆家也不得宠爱,这让她对温暖和爱极度渴求。
她本能地靠近他,就算明知不可。
周围的朋友都明白他们的关系,最早看出他们恋情的是汪静之,他之前也恋过曹诚英,对她很了解,当他看到胡适写的那首《怨歌》时,立刻察觉到那写的就是曹诚英。
除了汪静之,徐志摩也知道,他们的携手共游完全不避人的,徐志摩也和他们一起出游过几次,岂有看不出的?
当胡适把《烟霞杂诗》给徐志摩看时,徐志摩问他:“尚有匿而不宣者否?”胡适直言: “有。”于是,徐志摩在日记里写:“与适之谈,无所不至……适之是转老回童了,可喜。”
唯一不知道的人,只有胡适的妻子江东秀。
她知道曹诚英在烟霞洞,但并没有多想,她在胡适的信中还说:“珮声照应你们,我很放心。不过,她的身体不很好,常到炉子上去做菜,天气太热了,怕她身子受不了,我听了很不安,我望你们另外请一厨子罢。”
江东秀只是单纯把她看作胡适的远方表妹,还关心她的身体。江东秀哪里想得到,当年婚礼上那年轻的伴娘如今正同她的丈夫同居在一起。
他们在烟霞洞呆到了十月初,因学校开学在即,她回了杭州女师,而他也在十月四号这天打点行装下了山,
离别自是依依不舍,十月三日这天的日记,他写得很伤感——
“睡醒时,残月在天,正照着我头上,时已三点了。这是在烟霞洞看月的末一次了。下弦的残月,光色本凄惨;何况我这 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今当离别,月又来照我。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继续这三个月的烟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枕上看月徐徐移过屋角去,不禁黯然神伤。”
在烟霞洞的这段时间,他“做的诗颇较前几年多,即取名为《山月》”,这本诗集从未公开出版过,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留存下来,一些发在刊物上,一些则记录在日记里。
分别后,他没有回北平,而是去了上海亚东编译所。他夜里十二点抵达旅馆,立刻便给她写了一封信。
她的回复更是积极,从10月8日到18日,他们几乎每天都有书信往来,有时候,他甚至一天收到两封她的信,在他这十天的日记里,几乎每天都会记一笔“收信:娟”,或“收信,娟二”。
10月19日,他再次回到杭州,此后十多天的日记里,又处处出现了她的名字——
“1923年10月20日
娟来。我们四人同出游湖……
1923年10月21日
我们四个人去游西溪花坞……我们再交芦庵吃了午饭,坐船到开化凉亭附近上岸,步行进花坞。娟走不动了,我们到一个庵小坐吃茶。……
1923年10月23日
……太晚了,娟不能回校,遂和我同回旅馆。她昨天病了一天,四餐不能吃饭,今天因为他哥哥在此,勉强出来同游。
1923年10月27日
娟借曹洁甫先生家内厨灶,做徽州菜,请经农、志摩和我去吃饭。中饭吃“塌果”,夜饭吃“锅”。“锅”有六层:菠菜,鸭子夹,豆腐包,猪肉,鸡,萝卜……
两餐味道都极好,大家都很痛快。……
1923年10月29日
游湖,与娟到平湖秋月,步行到孤山游览林社、放鹤亭诸处。我在西湖住了四个多月,竟不曾到过孤山。
徐志摩在日记里也记录过一次他们的聚会,10月20日那天,徐志摩与他们一起游湖,“曹女士贪看柳梢头的月。我们把桌子移到窗口,这才是持螯看月了!夕阳里的湖心亭妙;月光下的湖心亭,更妙。曹女士唱了一个《秋香》歌,婉曼得很。”
在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笔下,在胡适笔下,她颇具风致,不仅做得一手好菜,还歌声曼妙。她和胡适的交往,始终情趣盎然。
她忘了他已婚,他却没有忘,每隔几天,他都会记得给江东秀写信,他的日记里有颇多“寄信:东秀”之类的记录,等到他回北平,江东秀显然还蒙在鼓里,十二月他去西山秘魔崖养病时,江东秀上山看他,还替他带过曹诚英的信。
分别让他心烦意乱,秘魔崖幽深静谧的景色在他眼里不过是“翠微山上无数森严的黑影”,“像狰狞的鬼兵”,他“独自踏月沉思,这凄凉如何能解!”
他还写:“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上的人影。”
在1924年1月15日的日记中,他干脆做了一首《烦闷》的诗,末尾写“放也放不下,忘也忘不了”,他自己都觉得太过直白,又用笔涂去了,重新写:“刚忘了昨儿的梦,又分明看见梦里的一笑。”
1924年的日记到1月27日以后便中断了,时间长达一年,他和她是否还发生过什么事,无从确知,只知道他和她的感情仍在延续。
他又去了杭州三次,有时住新新旅社,有时住湖滨聚英旅馆,他开的都是套房,自己住外间,她住里间,有客人来,她就躲到里间去。有时他去上海,也会告知她,让她赶去。“这些事都是曹珮声亲口告诉我的。”汪静之在回忆中说。
他们的恋情都公开到了这样的程度,书信又往来不绝,作为妻子,江东秀就算再不敏感,也会有所察觉,1925年7月,她从杭州女师毕业,离开杭州时,她给胡适寄信,封面改用用英文写,并委托自己在南开大学任教的二个曹诚克转寄,以避江东秀耳目。
在信中,她还写道:““……我们在这假期中通信,很要留心!你看是吗?不过我知道你是最谨慎而很会写信的,大概不会有什么要紧……你有信可直寄旺川。我们现在写信都不具名,这 更好了。我想人要拆,就不知是你写的。我写信给你呢?或由我哥转,或直寄往信箱。要是直寄信箱,我想你我的名字不写,那末人家也不知谁写的了。你看对 吗?”
对于这段感情的不道德,她其实想得很清楚,可是她不是选择放弃,而是想到“匿名信”这样一个办法来遮掩他们的关系。她因为丈夫娶妾而愤然离婚,却为了他,居然肯低下骄傲的头,主动提出偷偷交往,甘心做他不见光的情人。
信的末尾,她放纵自己喊道:“……穈哥!在这里让我喊一声亲爱的,以后我将规矩地说话了。穈哥!我爱你,刻骨的爱你。我回家去之后,仍像现在一样的爱你,请你放心。……祝我爱的安 乐!”
为了这段感情曾经带给她的一点温暖,她像飞蛾扑火一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
不久,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与后来的物理学家吴健雄、生物学家吴素萱同学。她在南京念书期间,胡适途径南京,也总会去看望她。
[/td][/tr][/table]
[table=98%][tr][td] [font=楷体_GB2312]平水轻舟,浪花微起翻双桨。浅吟低唱,逃出红尘网。[/font]
[font=楷体_GB2312]
热闹由他,自在由吾享。宁孤赏,懒和人讲,那些荣枯帐。[/font]
[font=楷体_GB2312]
——曹诚英[/font]
1917年,冬,安徽绩溪。
十二月三十日这天,上庄胡家张灯结彩,一场文明婚礼正在喜气洋洋中进行,新郎是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新娘则是江村的一位名叫江东秀的女子。
按照皖南旧俗,男方家中需要择选四位未嫁的少女充当新娘的伴娘,胡家也不例外,四位青春姣好的少女始终跟随在新娘的左右。
这四位少女中,有一位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名叫曹诚英,小字娟,见着胡适的时候,她微微一笑,叫他“穈哥”,他随口应了,回报她以微笑。
那是她第一次与他相见,她十五岁,他二十七。
她是绩溪旺川人,那里与上庄村仅有一水之隔,家中世代经商并在当地有大量田产,十分富有。在她出生前,家中死了一个哥哥,她的母亲很盼着能生下个儿子,不想却是个女儿,于是很不高兴地将她送给一个乡下的奶娘照管,奶娘家与她的外婆家相聚不远,两家的大人都极其疼爱她,等到五岁的时候,母亲将她接回了曹家,那时,她的父亲已经过世了。
在她的童年回忆里,“母亲”并不是一个温暖的词,而是“封建魔王的代表”,她母亲一心想把她塑造成一个“喜怒不形于色,四德皆备的名门闺秀”,从小就将她送入私塾,“读《弟子规》,《孝经》,《幼学琼林》等书”,对她极是严苛。
在外婆和奶娘那受过许多宠爱的她很不适应,她本来便不在母亲身边长大,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回来后“在家中绝无爱抚,温暖,同情,而是经常受威严申斥,冷淡,讽刺”,自然而然便对家生出怨恨来。
后来,她在回忆中自述道:“我常常想报复,总想找一个机会和人拼命,我想反正没人爱惜,不如拼着死了以图一快。记得我曾经有两次这么做了,一次是对母亲(那时我大概六,七岁),一次是对嫂嫂,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因为她惹毛我之后,便丢下我不管……”
一个年幼的孩子,陡然回到陌生的家,既没了父亲,又没有母亲的疼爱,可以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情感将是多么渴求,她的一生之中,必将对温暖无限向往。
在她“终日独自坐在书房里与书本为亲”的日子里,唯一疼爱她的是二哥曹诚克,“哥哥以为我聪明可爱,所以十分娇宠我,成为生平唯一知己”,在她孤寂的成长岁月中,只有这个在外地上学的哥哥回家时,她才得到“片刻的温暖”。
十三岁时,哥哥带她离开了家,去了武昌,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她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经史子集一一涉猎,“偏爱文史,尤爱诗词,小说”,她养成了“文学上的‘脱俗’诗意,及小说上‘侠义’的艺术趣味。”
可惜她无法在武昌长久地呆下去,三年后,她不得不回到绩溪,并遵照母命,与指腹为婚的上庄富户公子胡冠英结婚。
那年,她十六岁。
这桩婚姻只维系了短短五年,1923年,她离了婚。
离婚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她与胡冠英没有感情基础。据“湖畔诗人”汪静之回忆,他与曹诚英自幼相识,在曹诚英结婚之前,他曾向她表达过自己的倾慕,曹诚英对他也有好感,离婚后还一度酒后吐露心声:“真想答应你的求爱,一想到你和竹因,我不能夺人所爱。”然而,她还是断然把他拒了,随后便结了婚。
对于一个没有得到过太多家庭温暖的十六岁少女,她对婚姻一开始也是有期许的,不然,她也不会如此顺从地嫁给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但她的婚后生活似乎并不快乐,她大概向最疼爱的二哥曹诚克抱怨过,留学美国的曹诚克本来便对包办婚姻深恶痛绝,于是,在1920年的春天,他帮助她离开了胡家,去了杭州的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上学。
但很快,胡冠英也到了杭州,进入杭州第一师范就读,这样看来,胡冠英似乎也不是那种不通文墨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她和他,也不至于完全无法培养感情。
然而,就在这一年,胡母在家乡给胡冠英纳了一门小妾,理由是曹诚英结婚三年都无法生育。
这件事让她愤怒无比,两年后,她忍无可忍地离了婚。
导致这桩婚姻解体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胡母与她的矛盾。不能生育只不过是个借口,看得出来,胡母不喜欢她。
她是极倔强的人,这性情仿佛与生俱来。幼年时,她和母亲闹了别扭,母亲不理她,她便“一个人在地下打滚跌碰”,“直叫嚎哭得精疲力竭的睡着了 ”,那时她不过是六七岁的孩子,便有如此的烈性。在皖南封闭的乡间,旧风俗是媳妇应该无条件地顺从婆婆,而从胡母自作主张为儿子娶妾这桩事来看,胡母应该也是一个极强势厉害的人,对她的挑剔只怕在所难免。可是似她那样的性子,又岂肯委屈求全?
一个烈性的媳妇,遇上一个强势的婆婆,婆媳关系可想而知。当婆婆要求丈夫纳妾,她想来也抗争过,无果。当婆婆让小妾进门,她便惟有决裂了。
离婚,她以此维护最后的尊严。
那一年,她二十一岁。
她的离婚,在封闭的绩溪乡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她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她的一首残词恰表明了此刻心境:“镇日闭柴扉,不许闲人到,跣足蓬头任自由。”
就在这时,胡适来了杭州。她随众人去看他,大家还一道游了湖。
胡适对她的印象一直不错,虽然从婚礼上匆匆一瞥之后,两人便再没见过面。但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她寄自己的一些小诗给他,请他点评,1921年的时候,他还曾应她之邀,为《安徽旅浙学会报》写了一篇序言,
这一次在西湖边重见,他很惊讶的发现,当年那个十五岁的小丫头已经褪去了少女的青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曼妙女子。
她的相片流传至今的并不多,有一张相片极为静好,上面她穿着白衣黑裙的学生装,应该就拍摄于杭州女师求学的时期。她手持一册书,倚在一块湖石旁边,看上去雅静而端庄。
她是那种深具中国古典美的长相,面若银盆,眼似水杏,也没有剪女学生们时兴的短发,而是把一头长发挽成发髻盘于脑后,显出明净的额头,见过她的俞汝庸回忆:“曹姑姑美极了。”
胡适游了湖回来,便做了一首《西湖》的诗歌,是这样写的——
“七年来梦想的西湖,
不能医我的病,
反使我病的更利害了!
然而西湖毕竟可爱。
轻烟笼着,月光照着,
我的心也跟着湖光微荡了。
前天,伊也未免太绚烂了!
我们只好在船篷阴处偷窥着,
不敢正眼看伊了!
……
听了许多毁谤伊的话而来,
这回来了,只觉得伊更可爱,
因此不舍得匆匆就离别了。”
这首诗明写西湖风景,其实一语双关,他想必听闻了胡家对她的种种“恶评”,所以他说“听了许多诋毁伊的话而来”,但他很同情她,“这回来了,只觉得伊更可爱”。
不久后,胡适回了上海,接着便收到了她的信,他立刻做了回复。从五月二十四日到六月六日,短短十来天的时间,他们之间便通了五次信,这些信虽不可见,但想来与她的离婚有关。
她心里一定有着许多的委屈,而胡适也必会劝导她。在那段日子里,他的同情和理解一定给过她深深的安慰。
他是她的家乡人,又是知名的学者,在她被人诋毁的日子里,他的肯定,哪怕只有一句简单的话,也将会是她永恒的温暖。
六月八日,胡适重回杭州,二十四日,他搬上南山烟霞洞养病。
从这时起,曹诚英和他应该有了一些密切的联系,但是,在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里,从六月九日到九月八日,这三个月的日记都缺失了,无法加以确认。唯一可以确知的是,她也上了山,也住在了烟霞洞。
他的日记从九月九日起重新有了记录,直至十月四日下山,这一段《山中日记》里频频出现了她的名字。
“十二年九月十二日
晚上与珮声下棋。
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今天晴了,天气非常之好,下午我同珮声出门看桂花,过翁家山,山中桂树盛开,香气迎人。我们过葛洪井,翻山下去,到龙井寺。我们在一个亭子上坐着喝茶,借了一副棋盘棋子,下了一局象棋,讲了一个莫泊桑的故事。到四点半钟,我们仍循原路回来。下山时不曾计算时候,回来时,只需半点钟,就到烟霞洞了。
十二年九月十四日
同珮声到山上陟屺亭内闲坐(烟霞洞有三个亭,陟屺最高,吸江次之,最下为卧狮)。我讲莫泊桑小说《遗产》给她听。上午下午都在此。
十二年九月十六日
与珮声同下山,她去看师竹友梅馆管事曹健之(贵勤)了,我买了点需用的文具等,到西园去等她。……
后来珮声来了,说没有见着健之,我们决计住清泰第二旅馆,约健之晚上来谈。
……”
他的日记里,几乎每篇都有她的影子,看得出,他们几乎形影不离。值得关注的是他九月十八日的日记,他在其中写——
“下午与娟下棋。
夜间月色甚好,(今日阴历初八)在月下坐,甚久。“
从这一天起,他不再称呼她为珮声了,开始亲切叫她的小名“娟”。
这段山中岁月,他和她每日携手共游,赏桂,观潮,游花坞,下棋,品茶,赏诗文,极尽风雅之能事。两人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日子,风景秀美的烟霞洞俨然成了他们的桃花源。
那年,他三十二岁。
她因婆婆给丈夫娶了小妾而离婚,却全然忘了这长她十一岁的“穈哥”是一个有妇之夫,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她受过新式的教育,应当很清楚自己正一步步陷入不道德的关系里,可是她身不由己。
她因离婚而遭受种种非议,不被理解,他是驰名中外的大学者,是家乡人都尊重的留洋博士,却同情她的遭遇。在那段心力交瘁的日子,他成了她宽慰自己的理由。
他为她写了《怨歌》, “可怜她已全然不似当年的风度了”,为她愤怒,要那“拆掉那高墙,砍掉那松树,让不爱花的人莫栽花,不爱树的莫种树!”,他还安慰她,希望它“早早休息好了,明年仍赶在百花之前开放罢!”
她无法拒绝他。
她自小失了父爱,母亲又不喜欢她,成年后在婆家也不得宠爱,这让她对温暖和爱极度渴求。
她本能地靠近他,就算明知不可。
周围的朋友都明白他们的关系,最早看出他们恋情的是汪静之,他之前也恋过曹诚英,对她很了解,当他看到胡适写的那首《怨歌》时,立刻察觉到那写的就是曹诚英。
除了汪静之,徐志摩也知道,他们的携手共游完全不避人的,徐志摩也和他们一起出游过几次,岂有看不出的?
当胡适把《烟霞杂诗》给徐志摩看时,徐志摩问他:“尚有匿而不宣者否?”胡适直言: “有。”于是,徐志摩在日记里写:“与适之谈,无所不至……适之是转老回童了,可喜。”
唯一不知道的人,只有胡适的妻子江东秀。
她知道曹诚英在烟霞洞,但并没有多想,她在胡适的信中还说:“珮声照应你们,我很放心。不过,她的身体不很好,常到炉子上去做菜,天气太热了,怕她身子受不了,我听了很不安,我望你们另外请一厨子罢。”
江东秀只是单纯把她看作胡适的远方表妹,还关心她的身体。江东秀哪里想得到,当年婚礼上那年轻的伴娘如今正同她的丈夫同居在一起。
他们在烟霞洞呆到了十月初,因学校开学在即,她回了杭州女师,而他也在十月四号这天打点行装下了山,
离别自是依依不舍,十月三日这天的日记,他写得很伤感——
“睡醒时,残月在天,正照着我头上,时已三点了。这是在烟霞洞看月的末一次了。下弦的残月,光色本凄惨;何况我这 三个月中在月光之下过了我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今当离别,月又来照我。自此一别,不知何日再能继续这三个月的烟霞山月的“神仙生活”了!枕上看月徐徐移过屋角去,不禁黯然神伤。”
在烟霞洞的这段时间,他“做的诗颇较前几年多,即取名为《山月》”,这本诗集从未公开出版过,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留存下来,一些发在刊物上,一些则记录在日记里。
分别后,他没有回北平,而是去了上海亚东编译所。他夜里十二点抵达旅馆,立刻便给她写了一封信。
她的回复更是积极,从10月8日到18日,他们几乎每天都有书信往来,有时候,他甚至一天收到两封她的信,在他这十天的日记里,几乎每天都会记一笔“收信:娟”,或“收信,娟二”。
10月19日,他再次回到杭州,此后十多天的日记里,又处处出现了她的名字——
“1923年10月20日
娟来。我们四人同出游湖……
1923年10月21日
我们四个人去游西溪花坞……我们再交芦庵吃了午饭,坐船到开化凉亭附近上岸,步行进花坞。娟走不动了,我们到一个庵小坐吃茶。……
1923年10月23日
……太晚了,娟不能回校,遂和我同回旅馆。她昨天病了一天,四餐不能吃饭,今天因为他哥哥在此,勉强出来同游。
1923年10月27日
娟借曹洁甫先生家内厨灶,做徽州菜,请经农、志摩和我去吃饭。中饭吃“塌果”,夜饭吃“锅”。“锅”有六层:菠菜,鸭子夹,豆腐包,猪肉,鸡,萝卜……
两餐味道都极好,大家都很痛快。……
1923年10月29日
游湖,与娟到平湖秋月,步行到孤山游览林社、放鹤亭诸处。我在西湖住了四个多月,竟不曾到过孤山。
徐志摩在日记里也记录过一次他们的聚会,10月20日那天,徐志摩与他们一起游湖,“曹女士贪看柳梢头的月。我们把桌子移到窗口,这才是持螯看月了!夕阳里的湖心亭妙;月光下的湖心亭,更妙。曹女士唱了一个《秋香》歌,婉曼得很。”
在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笔下,在胡适笔下,她颇具风致,不仅做得一手好菜,还歌声曼妙。她和胡适的交往,始终情趣盎然。
她忘了他已婚,他却没有忘,每隔几天,他都会记得给江东秀写信,他的日记里有颇多“寄信:东秀”之类的记录,等到他回北平,江东秀显然还蒙在鼓里,十二月他去西山秘魔崖养病时,江东秀上山看他,还替他带过曹诚英的信。
分别让他心烦意乱,秘魔崖幽深静谧的景色在他眼里不过是“翠微山上无数森严的黑影”,“像狰狞的鬼兵”,他“独自踏月沉思,这凄凉如何能解!”
他还写:“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上的人影。”
在1924年1月15日的日记中,他干脆做了一首《烦闷》的诗,末尾写“放也放不下,忘也忘不了”,他自己都觉得太过直白,又用笔涂去了,重新写:“刚忘了昨儿的梦,又分明看见梦里的一笑。”
1924年的日记到1月27日以后便中断了,时间长达一年,他和她是否还发生过什么事,无从确知,只知道他和她的感情仍在延续。
他又去了杭州三次,有时住新新旅社,有时住湖滨聚英旅馆,他开的都是套房,自己住外间,她住里间,有客人来,她就躲到里间去。有时他去上海,也会告知她,让她赶去。“这些事都是曹珮声亲口告诉我的。”汪静之在回忆中说。
他们的恋情都公开到了这样的程度,书信又往来不绝,作为妻子,江东秀就算再不敏感,也会有所察觉,1925年7月,她从杭州女师毕业,离开杭州时,她给胡适寄信,封面改用用英文写,并委托自己在南开大学任教的二个曹诚克转寄,以避江东秀耳目。
在信中,她还写道:““……我们在这假期中通信,很要留心!你看是吗?不过我知道你是最谨慎而很会写信的,大概不会有什么要紧……你有信可直寄旺川。我们现在写信都不具名,这 更好了。我想人要拆,就不知是你写的。我写信给你呢?或由我哥转,或直寄往信箱。要是直寄信箱,我想你我的名字不写,那末人家也不知谁写的了。你看对 吗?”
对于这段感情的不道德,她其实想得很清楚,可是她不是选择放弃,而是想到“匿名信”这样一个办法来遮掩他们的关系。她因为丈夫娶妾而愤然离婚,却为了他,居然肯低下骄傲的头,主动提出偷偷交往,甘心做他不见光的情人。
信的末尾,她放纵自己喊道:“……穈哥!在这里让我喊一声亲爱的,以后我将规矩地说话了。穈哥!我爱你,刻骨的爱你。我回家去之后,仍像现在一样的爱你,请你放心。……祝我爱的安 乐!”
为了这段感情曾经带给她的一点温暖,她像飞蛾扑火一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
不久,她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与后来的物理学家吴健雄、生物学家吴素萱同学。她在南京念书期间,胡适途径南京,也总会去看望她。
据说,她怀过一个他的孩子,据胡适的外侄孙程法德信中说:“家父知此事甚详,他曾告诉我,一九二三年春,胡适去杭州烟霞洞养病,曹诚英随侍在侧,发生关系。胡 适当时是想同冬秀离异后同她结婚,因冬秀以母子同亡威胁而作罢。结果诚英堕胎后由胡适保送到美国留学,一场风波平息(堕胎一事胡适仅告家父一人)。”
这知情者的回忆并不确切,她赴美留学是在1934年,而非1923年,知情者所说的“1923年……堕胎后由胡适报送到美国留学……”,时间上并不相契,而且从胡适的日记来看,他们的恋情最初并未被江东秀察觉。
但胡适确实向江东秀提出了离婚,也许就是因为她的怀孕,才逼得他不得不做一个取舍,江东秀的反应极其激烈,她从厨房拿出菜刀,狠绝道:“你要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儿子杀掉!我同你生的儿子不要了!”
这场家庭战争的结果是,江东秀赢了。
她堕了那个孩子,她和汪静之说:“胡适害怕东秀,不敢离婚了”。这句“不敢”,大概是胡适告诉她的,她因此信之不疑。
她那样天真,相信他不能离婚是因为妻子太过泼辣,而事实上,若是他真心想离,江东秀就算再泼辣十分,又有什么用,只会徒增他的厌恶,坚定他决裂的决心。
他没有离婚,只是因为他不想离。
他确实“不敢”,那时,他已是北大校长,在国内外都享有声名。他的好名声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他与江东秀的婚姻,当初,他履行旧式婚约,娶了江东秀这样一位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不知博得了多少赞誉,而现在,他若抛妻弃子,他的清白名声会受到多恶劣的影响,可想而知。
男人很多时候总是很现实的,他不想一段婚外情毁了他如日中天的事业,他想得很清楚,理智地放弃了她。
她只身赴美留学,入读康奈尔大学,修农学。
她二十一岁的时候跟了他,到这时,已经整整十年。
一个女子最美的年华,她都给了他。
1937年的时候,她获得遗传育种学学位,说是回国,先后任教安徽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她是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植物遗传育种学的专家。
1939年的时候,有一位曾姓男子爱上了她,向她求婚,曾家的亲戚打听她的情况,问到了江东秀那里,那曾姓男子接到亲戚的信,立刻变了卦。
江东秀说了什么可想而知,在江东秀眼里,她就是一个插足家庭的“第三者”,对一个和自己抢丈夫的“情敌”,换了天下任何一个女人,只怕也说不出什么好话来。
而那曾姓男子也太不坚定了些,别人说点什么,他就质疑她的人品,溜之大吉,他对她连信任都没有,更别提宽容与理解了,他所谓的“爱情”未免太过稀薄。
那一年,她三十七岁。
七夕那天,在大洋彼岸任驻美大使的胡适收到了一封信,展开来,是她。
“孤啼孤啼,倩君西去,为我殷勤传意。道她未病呻吟,没半点生存活计。
忘名忘利,弃家弃职,来到峨眉佛地。慈悲菩萨有心留,却又被恩情牵系。”
除此,她什么也没写,没有落款,没有地址,惟有邮戳上印着:“西川,万年寺,新开寺”。
她已在峨眉出家为尼。
他没有回信。
后来,他听说她听了二哥曹诚克的劝,下了山。但她病得厉害,肺病已达三期,“令人闻之惊骇”。
她的好友吴健雄写信来:“……伊每来信,辄提及三年来未见先生只字,虽未必如此,然伊渴望先生之安慰告知。”
他于是写了一封信,托吴健雄带给她,并随信附上三百美金。
不久,吴健雄写信告诉他:“她晓得我带了你的信来以后,已快活的忘却一切烦恼,而不再作出家之想 了,可见你魔力之大,可以立刻转变她的人生观,我们这些做女朋友的实在不够资格安慰她。”
他没有再回。
1949年,他们见了最后一面,她知道他要去台湾,和他说:“哥,你不要再跟蒋介石走下去了。”
他其实已经接受了蒋介石的任命,即将赶赴美国,他对江东秀和两个儿子也做了妥善安排,但他什么也没有和她说,只是淡淡地笑了笑。
分别后,在回家的路上,她泪流满面。
那一年,她四十七岁,自此独居以终老。
解放后,她服从高校院系调整,从复旦调去了沈阳农学院。
她待学生极好,有个叫吴万和的学生动手术,她去看望他,给他留下纸条:“……你在病中定会想念母亲。你有什么要母亲做的事,就让我来给你做吧……”
她一直都没有机会做一个真正的母亲,惟有学生亲厚,可若是当年她的那个孩子能保全,她会是一个好母亲。
文革的时候,造反派揪出了她与胡适的恋情,勒令她交代“反革命事迹”,她拄着拐杖,站在他们面前,从清早站到晚上,一遍遍听着辱骂。
没有人敢和她说话,1968年,她回了绩溪老家。
那一年,她六十六岁。
许多年前,刚刚二十出头的她跟他走到了一起,一个女子最美的年华,她都给了他,可他又留给她什么,除了一个恶劣的名声,一幅羸弱的身体。
她死于1973年, 一生积蓄都捐给了故乡修路铺桥。
她被称作“才女”,却没有诗文留世。她生前曾将书信都交由汪静之保管,但她请他在她死后“烧掉”,于是,她的诗文都随她而去,只有少许片段汪静之摘抄了下来——
鱼沉雁断经时久,未悉平安否?万千心事寄无门,此去若能相见说他听。
朱颜青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廿年孤苦月华知,一似栖霞楼外数星时。”
她老的时候,对一个好奇她缠小脚的孩子说:“我们乡下不缠小脚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她顿了顿,又道:“不过你看我缠了小脚还是嫁不出去。”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神情淡漠。
遵她遗嘱,她被安葬在旺川通往上庄的路旁,那条路,是回上庄的唯一道路,他若是有朝一日回乡,必会经过这里,与她相见。
不过,她也许等不到了,十一年前,他病逝于台北。
[/td][/tr][/table] 西湖南山烟霞洞 曾有佳人入影来 感慨不知如何言说! 如此凄美的一段婚外恋!为才女叹惋,难道真的无才便是德? 一声叹息...
似乎,婚外恋中,付出多,受伤多的,总是女方,男方到最后,总显得自私,冷酷了些.温厚如胡适先生,亦不能例外. 虽然是男女天性不同所致,不是不能理解,还是免不了,一声叹息... 此情可待成追忆,二十年前晓寺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