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亚平 发表于 2011-3-29 11:15

吴敬琏:转型要清除障碍,改革要增强动力

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就是过去两年用超强的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速度回升以后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长期存在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这种不平衡的情况继续存在。保持GDP的持续平稳增长,缺乏内在的动力,就是最终需求不足。
  第二,过去多年,特别是过去两年存在的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货币超发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后期以后,后续效应现在开始显现。首先是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居高不下,接着发生的就是从去年开始显现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温和的通胀水平,通货膨胀压力增强。
  问题在于这两个看起来互相矛盾的问题,它是来自同一个原因,即我们长时期以来采取一种用投资来驱动GDP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投资率回报的不断下降和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而由于内需不足,就采用了东亚国家和地区通常用的办法:用进出口顺差去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使得货币政策变得非常被动,被动地采取了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面对这个情况,我们的对策之一就是采取稳健、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因为长时期的货币超发,我们的广义货币对GDP的比率是180%,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少见的,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所以就需要紧缩。但是因为现在投资的规模已经很大了,紧缩力度如果不足,那么就不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如果紧缩的力度过强,它又会造成市场的崩溃或者其他的很大问题。当然,对此我们也要有信心,要相信有关部门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这个局面,采取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但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稳定是短期的,它依靠的是短期政策,长期还是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发展问题上,用现在通行的语言说,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实现转型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
  今年是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于“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做了规定。由于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已经刻不容缓,所以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十二五”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规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已经提出了30年左右,正式列入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也已经15年了,但实施的结果并不如人意。问题在哪里呢?看来问题在我们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机制上。在讨论上一个五年规划的时候,多数经济学家已经指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体制性的障碍,这个体制性的障碍主要的问题在于政府保持了过大的资源控制的能力、资源配置的权力,而且政府以GDP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标准。此外,还有我们的财政税收体系和要素价格方面的改革也有待推进。在执行“十一五”规划过程中,人们又发现,虽然30年来中国人的技术创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步履维艰,关键是缺乏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经济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
  最近,我们在执行转型政策的过程中又发现了,用旧体制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比如,在政府的主持之下,技术升级也好,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好,会造成投资效率降低,甚至可能造成类似过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跃进”这样的问题。
  正如“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的: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改革。目前在财税体制,金融市场形成,法治国家的建设,教育、科研体制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前几个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的经验,这些改革都势必会遇到种种既得利益等方面的阻力。这些障碍能不能得到克服,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所有的这些改革都需要有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而不是一些零碎的、个别的政策调整。所以,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能否实现各个领域、全面的改革,这是我们能不能解决当前问题,能不能成功应对挑战的关键。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