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亚平 发表于 2011-4-11 10:48

夏斌:从金融弱国走向金融强国

被称为“中国金融政策研究第一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是中国30年金融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见证人。日前,他就2020年中国金融资本项目下的大开放等话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刘慧的专访,他勾画了到2020年的战略过渡期内,中国如何由一个金融弱国逐步走向金融强国。内容如下:
  问:全球金融危机带来怎样的启示?中国金融大开放的时机是否到来?
  夏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在此次危机中,中国金融体系损失较小。危机后的世界金融格局重组中,中国整体的金融实力没有下降,反而相对提高。与改革开放前30年相比,相信今后可以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取得比以前30年更快、更具实质性的发展。基于中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实力,再用十年时间的努力,应该有条件实现中国金融的更大开放。
  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各国经济力量的重新组合,世界经济与金融格局已大不同于过去。在中国,随着国际收支失衡日益严重、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增速难抑,一方面经济趋热,另一方面呼吁资本项目下完全开放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危机后的时局迫切要求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必须要有新思维、新举动。在今后10年,必然是中国经济大踏步发展,奠定本世纪中叶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基本地位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的重大历史时期。
  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未来?
  夏斌:过去30年,中国以年均9.8%的GDP增速保持高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但在迈向全球化经济征途中,迄今的“内修”功夫仍有差距,经济、金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是30年来从未见过的。
  中国经济发展当前存在四大机遇:高储蓄率、工业化和城镇化、全球化趋势、制度体制改革空间,但也存在错综复杂的不利因素:资源环境制约、人口老龄化、经济结构失衡、国际金融秩序的不确定和动荡。中国需要尽快建立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化金融体系,既要不断追求金融全球化,又要保持有限的金融全球化,参与金融全球化绝对不能操之过急。
  中国金融现实的最大特征是“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表现在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明显不足,货币供应过多,对外的大量金融投资与较高水平的境外投资并存,人民币远不是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受制于他国货币、汇率政策影响,缺乏对大宗原材料、能源等定价话语权,金融市场的规模化、国际化程度低,等等。
  未来10年,国际金融秩序仍处于不确定、动荡的局面,中国金融开放需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向中国传递。大国的货币、汇率政策要服从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要逐步走向金融强国,加快金融改革与开放,到2020年前后过渡期内的金融战略总体取向的选择,只能是国内金融的充分市场化和涉外金融(包括汇率、资本管理等内容)的有限全球化。这是在实现金融强国前的一种无奈选择。
  问:你对中国汇率改革有何看法?
  夏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为主要储备、结算货币,各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自由浮动,各国自由选择储备货币、汇率制度和汇率调节机制。从全球看,当各国都只顾本国利益,“独自制定政策”时,任何一个汇率体系都无法保持良好的运行。
  中国只要继续保持有效的改革开放,未来10年经济仍有潜力在全球经济中保持相对高速的增长。但未来的增长模式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挑战,经济增长将不得不从粗放式、出口导向转向效率型、内需为主的增长。而国内金融业的大开放、经济体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民主政治改革任务尚未完成。
  中国金融战略过渡期内,简单选择盯住某个货币的严格的固定汇率或者选择完全浮动的汇率(两极论),都不符合中国利益。中国当前既不适合实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也不具备条件充当国际上(包括区域内)的关键货币、实行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而是需要选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借助美国等中心货币优势,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亚洲区内的重要货币。
  亚洲成立共同货币区具有现实的利益。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加大,人民币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必要性会越来越大,但人民币在当前阶段直接充当亚洲关键货币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中国的经济实力、宏观调控能力以及为世界其他国家所认可的程度,还没有完全达到能独立承担货币区内关键货币的水平。
  在当前和未来动荡、不确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大国经济体汇率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主要在自身。通过改善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与增长质量,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调控能力,逐步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来促成建立让市场真正相信的、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人民币逐步区域化、国际化的漫长进程,最后水到渠成,使人民币汇率完全融入国际间的浮动汇率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问:今后人民币是否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夏斌: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对外投资近年急剧上升,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本的经济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稳定发展的期盼。
  对于正在进一步崛起、到本世纪20年代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追求本币的国际化,是中国长远的核心战略利益。但中国在综合国力、获得国际社会普遍信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币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适宜完全国际化。既然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一蹴而就,在2020年之前的金融战略过渡期内,人民币国际化应追求的只能是区域化目标。
  当前,人民币在边贸地区的报关、结算、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早已取消外汇政策限制。去年7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达1037亿元。中国与蒙古、越南、尼泊尔、吉尔吉斯坦、俄罗斯等8个主要国家分别签订边境地区双边本币支付结算的协议。人民币在蒙古、老挝、缅甸已成为事实上的流通货币之一,在越南境内,绝大部分消费可以用人民币结算,在朝鲜当地被誉为“第二美元”。
  中国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境内自然人到境外消费的换汇额度,允许境外贸易融资,继续推动中国央行和海外各国央行人民币互换计划等,支持世界各地区“区域货币”、“货币同盟”的发展,探索与其签订货币互换计划,用双边货币开展贸易结算的方式与便利措施。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