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创造力VS中国的基本功
[font=黑体][size=4][color=#53008a]美国的创造力VS中国的基本功[/color][/size][/font][font=Arial][size=1][color=#637160](2011-05-12 10:38:55)[/color][/size][/font] [img=15,15]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img]转载[table][tr][td][color=#637160]标签:[/color] [url=http://uni.sina.com.cn/c.php?t=blog&k=%C8%F0%CB%BC&ts=bpost&stype=tag][color=#53008a]瑞思[/color][/url][url=http://uni.sina.com.cn/c.php?t=blog&k=%D1%A7%BF%C6%D3%A2%D3%EF&ts=bpost&stype=tag][color=#53008a]学科英语[/color][/url][url=http://uni.sina.com.cn/c.php?t=blog&k=%C3%C0%B9%FA&ts=bpost&stype=tag][color=#53008a]美国[/color][/url][url=http://uni.sina.com.cn/c.php?t=blog&k=%BD%CC%D3%FD&ts=bpost&stype=tag][color=#53008a]教育[/color][/url][/td][td][color=#53008a][/color][/td][/tr][/table]
[font=宋体]广州一位中学校长参观美国学校后对美国老师在课堂上能将现实生活的例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加赞许,同时他表示他对美国初中生表现出的计算能力很吃惊,认为我们中国的同龄人早在几年前就熟练掌握了,这位校长还说知识的获取是创造力的基础:“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the basis for creativity.”美国著名的教育杂志<<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就此开展了在线讨论:“是不是美国学校太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solving),牺牲掉了扎实的学习基本功?是不是中国的学校太专注于数学和科学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有没有皆大欢喜的链接点?你的观点如何?”
[/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那天一早到校,电子邮箱里就有<<教育周刊>>发来的在线讨论链接,过去看了一下话题,心想,嘿,这个话题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了,空下来去参与参与。结果那天特忙,到下午过去看时,讨论已结束了,遗憾之余,把所有的跟帖都看了一遍,呵,好热门的话题呢,踊跃发言的有大公司的总裁,教育博士,大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及老师,我大概把众多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吧。[/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第一位发言的是一所大学的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老师,她以她多年来教授许多中国学生ESL课的经历为证,猛烈抨击中国校长有关知识的获得是创造力基础的观点,在她长长的帖子中她描述了她教过的许多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不了解做研究的不同方式(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forms of research),不会写研究报告,他们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对小组讨论或是面对面的面谈interview束手无策,他们搞研究只满足埋头收集数据。她还认为中国学生总是习惯被动地等待她的讲解, 指导, 缺乏找到课题,探索问题所在,调动积极地思维去找准课题研究地目标的能力,习惯等待老师给题目,习惯认为所有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One right answer)。她认为如果这位中国校长指的是这种找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能力,那很可能中国的初中生比美国的强,但能用一个正确答案回答的问题都属于布鲁姆(Broom)六种认知能力中初级的前三类。她在课堂上用到认知能力后三类的高层次挑战性问题的时候,这些中国学生完全不知所措(at a complete loss),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是不想有创造力be creative,他们明显不擅长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部分。最后,这位ESL老师不客气地说,这位校长先生,感谢你来我们的国家访问,但希望你对你表态发言的事情做过深入研究后再发言。[/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这里我要插一句的是knowledge acquisition显然是中式“知识的获取”的直译英文,但acquisition带有被动接受的意思,美国老师们不会用这个词来描述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我相信这位校长的原意可能是“知识的掌握,积累”等等的,如果翻译成knowledge and skills, foundation等可能更易被老美接受理解,而事实上美国许多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学者都相信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与创造力相辅相成,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旧的基础上的革新,创造,而不是凭空创造出来,这我在我的有关美国天才教育的书中专门有讨论。[/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接下来的帖子支持ESL老师,强调课堂上来自现实生活,研究性,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方式project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带动出创造性的学习结果,而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完成学校教育,走入职场和生活成功至关重要, 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比这位校长强调的计算能力重要得多。[/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而一位有在前苏联,以色列及美国教学经验的老师却首先表态美国的教育系统确实缺乏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创造力很了不起,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也就是老美头疼的:下苦功hard work,美国的学生have fun 太多了。[/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接下来一位呼吁要为”中国崛起”感到高兴,要迎接挑战的是在上海培训过中国老师,在美国教中国研究生的老师,他坚持说认为“没有创造力的中国人”noncreative Chinese中国能在本世纪的科学技术,经济上迅速崛起是可笑的,中国学生是有实力的。[/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第一位ESL老师接下来讲了个故事:多年前有一组来自亚洲的老师参加美国的一个天才教育的研讨会,他们的公文包里塞满了有关创造力的论文,与会期间抓紧一切空档时间向美国同行求教这个创造力问题,他们很迷惑,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数理知识那么好, 明显超越美国的学生,但这些能力没有能转化成创造力呢?为什么在标准化考试中独占鳌头的亚洲, 不是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呢?[/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她还附了“诺贝尔得主一览表”:[/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头名状元:美国 270位[/font]
[font=宋体] 2.[/font][font=宋体]英国 101[/font]
[font=宋体] 3.[/font][font=宋体]德国 76[/font]
[font=宋体] 4.[/font][font=宋体]法国 49[/font]
[font=宋体] 5[/font][font=宋体]瑞典 30[/font]
[font=宋体] 6[/font][font=宋体]瑞士 22[/font]
[font=宋体] 7[/font][font=宋体]荷兰 15[/font]
[font=宋体] 8[/font][font=宋体]前苏联 14[/font]
[font=宋体] 8[/font][font=宋体]意大利 14[/font]
[font=宋体] 10[/font][font=宋体]丹麦 13[/font]
[font=宋体] 11[/font][font=宋体]日本 12[/font]
[font=宋体] 12[/font][font=宋体]奥地利 11[/font]
[font=宋体] 13[/font][font=宋体]加拿大 10[/font]
[font=宋体] 14[/font][font=宋体]西班牙 6[/font]
[font=宋体] 14[/font][font=宋体]澳大利亚 6[/font]
[font=宋体] 15[/font][font=宋体]爱尔兰 5[/font]
[font=宋体] 16[/font][font=宋体]以色列 5[/font]
[font=宋体] 16[/font][font=宋体]波兰 5[/font]
[font=宋体] 16[/font][font=宋体]南非 5[/font]
[font=宋体] 16[/font][font=宋体]阿根廷 5[/font]
[font=宋体] 21[/font][font=宋体]印度 4[/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很显然,亚洲除了日本和印度榜上有名外,中国还有待零的突破。[/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这位老师还意犹未尽地说她的中国学生告诉她从来没有中国老师问过他们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或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他们从来没有过“brainstorming”大脑风暴式思维的经验,因此他们在比如财会等以数学为主的课程中得心应手,而在MBA这种更复杂的课程的学习中碰到类似“假设…”“请用事例来支持你的假设….”之类的问题就抓瞎了,因为这种出题方式与他们在中国习惯的老师出数学题目,他们找正确答案的思路太不一样了。[/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一位老师说她原来也一直以为亚洲的教育培养出色的学生,但是她在日本教中学和在韩国的大学教书经历改变了她的看法,她认为亚洲的学校着重死记硬背和考试技能的训练,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习惯于盲目接受教条的思想和事实,大多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养成爱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她并且指出有的亚洲国家扫盲率数据有假, 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没有额外帮助和服务, 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应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美国教育的优势不可低估。[/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有趣的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八年,同中国中小学老师有过紧密接触的博士说中国正努力摆脱考试对教育的束缚,而美国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压力下正东施效颦,走中国的老路,用考试和教学成果来衡量教育呢。[/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一位老师的帖子一语中的,她说衡量一个教育体制的成败,要看这个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成年人的成果,作为如何,而不是看还在教育体制中在校学生的成绩表现。[/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虽然跟帖无数,意见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老师认为虽然要将中国教育着重基本功的训练的长处结合到美国教育中来,同时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及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要比单纯知识的死记硬背来得重要得多,只习惯于听老师讲课,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知识信息极大,丰实多变的二十一世纪的,几乎一致认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会毁了美国教育。[/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恰巧第二天早上上班途中,又听到电台讨论有关中国培养比美国多得多的工程师的问题(上星期去教学研讨会说到2010年世界上90%的工程师都会是从亚洲毕业的),但有参与讨论者断言,根据他在中国与大学生接触的经验,除了少数一流大学,中国二三流大学培养的工程师都几乎不合格,没有技能可言,更无创造能力,数量虽大,质量不高。这些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得不让人吃惊呢![/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到底是互相取长补短呢,还是互相进行角色对换,美国学校中国化,中国学校美国化?[/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我很惊讶于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深入,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非常了解中国教育的现实,他们知道中国的高考是怎么回事,他们知道中国有铺天盖地的考试辅导复习题,老师上课一切围绕考试进行,学生机械死记硬背,如同组装流水线,他们知道希望工程,知道农村的孩子一旦上了大学再也不会回到家乡,但是我们的“核心机密”老美还是搞不清的啦,比如,他们看到这些年中国高校扩招,盖了那么多教学楼,想当然以为中国对教育投资很多,想当然以为中国的老师备受尊敬,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font]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