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一直增长很快,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至2010年,中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比重位居世界第一,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增量更是贡献了世界经济增量的50%和30%,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和缓冲作用。
同时,中国贸易顺差也在减少,2009年比2008年降低了33.6%,2010年又降低了6.6%,今年一季度甚至出现了贸易逆差。这说明中国近两年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内部需求拉动。但是,这带有危机应对策略的因素,并不是今后的常态。
近几年,国内外不同人从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等各个角度,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有很多评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角度,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转型特征
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而立足于内需是成功转型的关键。中国早在1998年就提出要把经济增长驱动转到国内需求上来。
中国国土辽阔、经济规模大,必然要将经济增长立足于国内需求,如果主要依赖外需出口,也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会进一步提高运输成本。中国是一个大国,有广阔的市场,国内需求潜力大,这一经济结构的转变是必然的,符合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经济将呈现以下特点:
——要有足够的贸易规模。
中国人均资源不足,快速经济增长、转型及拉动内需都需要创新,对大宗商品以及先进技术设备的需求巨大。因此,要有足够的贸易规模,才能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弥补比较劣势。
——投资将在国内需求中保持较大比例。
由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目前劳动力虽然充裕,但随着老龄化迅速到来,劳动力将逐渐趋于短缺。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应在国内需求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以积累足够的财富,避免出现未富先老的局面。
——国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对动员内需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道路的选择不会动摇。
改革初期,国内经济体制不够健全,通过对外开放,在传统体制之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体制,这也是导致后来中国强劲出口的重要原因。今后要动员内需,就需要将市场经济更多引向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必须较快地实现经济转型,在这方面,改革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亦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角色
以上是我观察到中国经济转型中将会呈现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也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中国对大宗商品,如矿产品、农产品、化石燃料的需求是持续的。除化石燃料外,矿产品、农产品的全球供给潜力巨大,但由于缺乏投资,导致价格过高。
这是因为大宗商品投资需要的时间周期长,同时价格波动大,而资本市场制度使得企业过多关注短期业绩,不愿承担长期商业风险、进行长期投资。
中国目前鼓励企业“走出去”,重要目的之一是扩大全球大宗商品供给,打破垄断,降低价格波动。中投公司愿意与中国的、国际的投资人合作,帮助扩大全球大宗商品供给能力,这对全球长期增长是有利的。
化石能源长期看趋于短缺,因此,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符合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中国国民收入提高,产业升级,对引进先进技术的需求是巨大的。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内生性的要求,保护知识产权也是内在需要。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也是必然的,中国现已成为自由贸易最坚定的支持者,主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我们主张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不是仅仅创造一个虚拟经济,制造波动。
创造条件,开放人民币资本账户是中国的利益所在。当然这会带来一些负面因素,一些国家在开放资本账户后,会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做一定限制,中国也可以采取类似措施。
但应该看到,如果对跨境资本流动过度管制,中国将失去很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的机会。
我们主张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由于决策者认识能力不足、国内政治制约、经济原理上的逻辑缺陷、政策的效果和风险在时空上错配(例如政策在空间上使别国受益或受损,政策获得短期收益却酝酿长期风险)等因素,目前过度依赖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巨大缺陷,需要进行改革。
当然,改革可能有多种选择,我认为中国会持开放态度积极参与。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城镇化、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本积累来保证增长的可持续性,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自身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再平衡,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因此,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
中国争取国际上的话语权,主要是为上述目标服务。今后,中国将继续通过联合国、G20等多边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在发展中调整和改革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创造并维护有利于各国发展的环境和空间。
对于中国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及和平发展权利所坚持的立场和采取的行动,国际社会应给予充分理解。毕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也离不开中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