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非常
[i=s] 本帖最后由 笑笑书 于 2011-7-4 11:00 编辑 [/i][color=#000000][font=宋体]最近读到易中天先生的《品人录》之《海瑞》,吓了一大跳。[/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以易先生的人品,这个文章,怎么可以和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之《海瑞——古怪的官僚模范》“近视”如此?这不就是将黄先生典雅的学术文字,转换为俏皮的大白话而已?掌故结论,甚至讲故事的线索脉络,区别不大。尤其是两文的阅读感受,实在似之非常![/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当我读到《品人录》第[/font][font=Calibri]157[/font][font=宋体]页“……海瑞却放声号哭,继以呕吐……”时,则观感更为切肤。“继以呕吐”之“继以”,以及贯通其中的典雅文气,实在是黄仁宇先生的独有风格。刚查黄著,果然“号哭之余,继以呕吐”。但易先生在此桥段,既无引文的提示,也并无提及黄仁宇先生。[/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我无意于指控易先生,我也没这个能力及爱好。只是,读前后两文,于平日对易先生的认识,殊为不合。震惊非常。[/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但不知燕友中有此同感否?[/color][/font] 我得再次强调,我对易先生足够尊重,断无指控其抄袭嫌疑。我甚至为我这个“读后感”诚惶诚恐。 引一两段
易著:
……声称本院“素性简朴,不喜逢迎”,因此“凡饮食供帐俱以简朴为尚,毋得过为华奢,靡费里甲”。这样官样文章,原本是此类……
——《品人录》第154页
黄著:
……内称本院“素喜简朴,不喜承迎。凡饮食供帐俱以简朴为尚,毋得过为华奢,靡费里甲”。这样的官样文章早已为人所司空见惯……
——《万历十五年》第140页
需要说明的是,两文引号内的文言,均未提示出自何处。以引号具文,当然也可以逃脱抄袭的指控。但黄文未注明出处勉强说得过去,易文则不同。因易先生在全文中提到过黄著,转引自黄文的可能性较大。又易文“不喜逢迎”而黄文“不喜承迎”,一字之差,易先生就更应该注明出处。否则,读者如何理解?到底是不是转引自黄著?若不是,为何雷同如此?若是,则一字之差,如何解释? 易著:
嘉靖皇帝倒是看完了全文。据说他当场将奏折摔到地下,气急败坏地狂喊:马上把这家伙抓起来,别让他跑了!……于是宦官黄锦跪下来不慌不忙地奏道:万岁爷不必动怒,听说此人向来就有痴名,上疏前就买好了棺材,诀别了家人,安排了后事。这个人是不会逃跑的。嘉靖听罢,长叹一声,又从地上拣起奏本一读再读。
——《品人录》第157页
黄著:
嘉靖皇帝读罢奏疏,其震怒的情状自然可想而知。传说他当时把奏折往地上一摔,嘴里喊叫:“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旁边的一个宦官为了平息皇帝的怒气,就不慌不忙地跪奏:“万岁不必动怒。这个人向来就有一些痴名,听说他自知必死无疑,所以他在递上奏本以前就买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诀别,仆人已吓得统统逃散。这个人是不会逃跑的”。嘉靖听完,长叹一声,又从地上捡起奏本一读再读。
——《万历十五年》第143页
这两段的文字,两文均未有注。但易文跟黄文的雷同,毫无疑问。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7-4 11:58 编辑 [/i]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童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
易文、黄文与《明史》雷同。 掌故可以出于同源。但易中天先生对《明史》文言的翻译,居然都与黄文基本一致。这就没法解释。至少不是个大学者该干的事情了。
就算是引用,转引和直接引用,学术含量是不同的。易先生此文,多半得于黄仁宇先生。若不反复申明,给读者的感觉是直接来自于其他典籍。这至少在波斯纳看来,照样是剽窃。因为“僭取了该二手文献作者的发现”。
因为这个海瑞,我对易先生的尊重,一落到底。 [i=s]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11-7-4 13:23 编辑 [/i]
笑笑书过苛了。无论按何种标准,这都不涉剽窃。
刚才查了两文相关段落,发现,很多细节不同。并非细节冲突,而是侧重详略不同,足见易中天另有所本。另外,“易先生在此桥段,既无引文的提示,也并无提及黄仁宇先生”也不准确,在你所指的“继以呕吐”前不足五百字处,易先生即提到了黄仁宇。至于“号哭之余,继以呕吐”,黄仁宇先生已明示来源(详该章注15),换言之,那不是具有唯一性的表述。
《品人录》有学术含量,但不是学术著作,性质上属于学术随笔,标准不应与学术论文或专著相等。
你6楼提到的波斯纳的标准,似也太拘泥了。“僭取文献发现权”的荣耀,必须至少符合一个条件:该文献具有一定的稀罕性,而一个只要提到海瑞就必然会涉及的文献,如《明史》相关段落和《海瑞集》,就不符合了。 [i=s] 本帖最后由 笑笑书 于 2011-7-4 14:20 编辑 [/i]
[quote]笑笑书过苛了。无论按何种标准,这都不涉剽窃。
刚才查了两文相关段落,发现,很多细节不同。并非细节冲突,而是侧重详略不同,足见易中天另有所本。另外,“易先生在此桥段,既无引文的提示,也并无提及黄仁宇先生 ...
[size=2][color=#999999]周泽雄 发表于 2011-7-4 13:18[/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09167&ptid=106519][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color=#000000][font=宋体]泽雄兄:[/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尽管我有了一次很糟糕的阅读体验,我还是很小心地对易中天先生回避了“抄袭”之类的指控,但在内心里,实在是相当难受。同样是一类谈人的作品,那个写《走进顾准》的易中天突然不见了。[/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以我[/font][font=Calibri]4[/font][font=宋体]楼的举例。就算两文皆本以《明史》桥段,化为白话后,易中天先生的文字,居然能与黄仁宇的文字,雷同如彼。能不让人沮丧么?同样的故事,就不能以自己的语言转述一遍?非你说“一读再读”,我也说“一读再读”?哪怕是避个嫌疑,“读之再三”,如何?[/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是的,易文中提到黄仁宇先生的地方不少。限于史料,易先生或许也只能剪取关于海瑞的相同掌故。但是,能换个说法么?至少,字句不要雷同才是。说抄袭吧,提到过黄仁宇。不说抄袭吧,高度雷同的文字,连引号都阙如。[/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继以”这个词(以及伴随前后的行文),映射着黄仁宇特有的文章风格。这个风格,贯通在他的中文作品中。典雅凝练。也可以说是他个人的招牌。我也是读到这个词,才发现不对劲,于是翻出《万历十五年》进行对照。我不敢说熟读过易先生的所有作品,但就现有的储备判断,易中天“原创”不来。这倒不是说这个词鲜见或标高。文风习惯而已。[/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当然,皆个人观感,因读的书太少。泽雄兄见笑。[/color][/font] 黄仁宇文:嘉靖听完,长叹一声,又从地上捡起奏本一读再读。
易中天文:嘉靖听罢,长叹一声,又从地上拣起奏本一读再读。
差一个字。要不要加引号呢?其他位置提及过黄仁宇,到这里还有效?或者,提及过,就能几乎照抄? 作文的一个取巧办法,是在不甚紧要的环节,指出材料的来源(诸如“黄仁宇先生提到……”),而在更重要的其他地方,则略过不提,仿佛顺流而下,又仿佛己出。黄先生提到哪些?这一提,提了多远?很模糊。若遭追究细问,又不妨以之开脱的。
当然,我无意于将这种猜疑,质之易中天先生。 笑笑书:
指出别人抄袭(无论明指还是暗指),最基本的前提是,被指者具有可抄性。这和向公安报失窃案的道理一样,你报出的失窃物,应该具有起码的被窃值。如果以半卷卫生纸失窃为由向公安报案,不会有人受理的。
你所举的例子,恕我直言,和半卷卫生纸的价值差不多。
何况,你的功课做得很不充足。有可能的话,你应该去检验黄仁宇提及的出处,只有核对了原文,才能据此判断两文的相似处属于何种性质。
你也可以提供两段文字,方便大家对照。仅仅显示其中的相似相近处,是不够的。这里的“点”带不了那个“面”。我已经对照过两人的相关文字,发现并不存在你所说的情况。你夸张了些。
试试吧,各提供两文不少于300字的相关段落,真伪如何,立刻就出现了。 明史的这一段,写得很传神,翻译过来,大概是会要雷同的
不过易中天大概是先看了黄仁宇的书,再读的海瑞传,先入之见印象深了。或者就是偷懒了,直接搬过来了
笑笑书兄原来大概把易中天看得过于神圣,爱之深,责之切。 看到这个,当作笑话讲讲就行。
震惊而且非常,做人就太累了 泽雄兄的分析,不能苟同。
1.抄袭一句废话,也不妨碍抄袭的成立。正如盗窃半卷卫生纸,也成立盗窃(这里不涉及律法上的盗窃罪名)一样。程度上是否值得追究,则是另一回事。
2.废话的判断,较为个性化。这里的废话,或许在那里,也有其可取处呢。
3.为啥非举出300字以上的雷同段落呢?个性化的笔墨,往往一句两句,就够了。(泽雄兄似曾有“十四字”一说。)何况,我还找了几乎是一整段(4楼)。我说过,即便是两文都源出一处,雷同如彼,似也不正常。
4.我会找时间精读和挖掘。
感谢泽雄兄的分析。 [quote]
不过易中天大概是先看了黄仁宇的书,再读的海瑞传,先入之见印象深了。或者就是偷懒了,直接搬过来了
[size=2][color=#999999]老木匠 发表于 2011-7-4 22:0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09272&ptid=106519][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诚哉木匠兄言!
上午在图书馆看到易中天先生的《汉代风云人物》,后面几个篇什署名作者,叫“郭勇健(?)”的,是不是木匠? 也不对!为啥别人“偷懒搬过来”,就可以被指抄袭,易中天搬过来,就成了“偷懒”而已?并且,搬过来的,不过是“半卷卫生纸”? [i=s] 本帖最后由 笑笑书 于 2011-7-4 22:21 编辑 [/i]
若误认木匠,请勿见怪哈。 [quote]
上午在图书馆看到易中天先生的《汉代风云人物》,后面几个篇什署名作者,叫“郭勇健(?)”的,是不是木匠?
[size=2][color=#999999]笑笑书 发表于 2011-7-4 22:17[/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09276&ptid=106519][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哈哈,那就是原来的燕友城骁呀
真的,易中天的书是文化快餐——当然是质量比较好的快餐,不是垃圾食品——不用过度解读考证的。有时间还不如直接去看今人编辑的《海瑞集》,比黄仁宇和易中天的解读都有意思得多 小女子倒是和楼主有过相同感受,只是一点也没有震惊。
最近在读易先生的《费城风云》,呵呵,大师干科普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