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tian295 发表于 2011-7-11 18:54

“状元”全被港校领走,告诉大陆什么?

[table][tr][td]“状元”全被港校领走,告诉大陆什么?

“北京四名高考状元全部被港校录取”(新京网)。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遭遇香港市场炮火。

一、        肉体掠走,心灵不守。
状元被劫掠。最大亮点,是状元和他们的家庭不大意识到的。(人家也没必要意识,全享大自然的因果轮回)

如果说。澳门还曾保管过澳人的“灵魂”,这回儿,他们掠走的就不仅仅是同学的肉体。掠走的是一种向往,掠走的是一种期冀,掠走了肉体之根——灵魂。
这个未来,还不仅仅是选择者自己的未来。这个魂灵,还关乎种族的复兴。

为什么呢?
表面看,是56万港币的真金白银“数额”吸引。尽管,北大、清华也出马子了,是货币“拼输”的失守。
货币比拼背后,是理念的PK。制度的较量。尽管。香港很和气:“不竞争”。“只要明白他们的选择是自己所需要的。”

在考生人数越来越少的人口基数下,制度再让考生每年平均锐减200万。内地的211、985,日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预科、语言班。

二、“北清”:世界一流大学的预科班
“状元”被劫掠,至少表明:

第一.同学和家长有了一种新选择。
首先。挡不住的诱惑:美元、欧元和港币——世界最坚挺货币。
有人算过。一个来自农村二本、三本大学生,四年大学要比打工的同龄,少收入十万元。毕业生不仅仅十万元没了,还要失业、“蚁族”……

其次。最吸引中国穷人的,除了大学四年的衣食无虞,未来人生将是最大亮点。这里包含,可以投入全部精力于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和领域、就业的竞争压力锐减、全球500强聚拢周围……

还有。家庭教育投资,将获得高额回报;一人跃龙门,全家居高台……
仅仅因为。教育的计划制度,是全世界市场学府的最好预科。

大师,不属于大楼;诺贝尔的杰出,属于自由……

第二.同学和家长从此不再“被”。很幸福。开始以自己的才智,交换市场的名声和品牌。
“北清情结”的中国日益恶臭。是所有大陆的中国人,都不愿看到、却被迫面对的。
因为。那两所的行政级别均是“正部”。虽然它们不能够独立出“大师”。但。他们能够拿到中国最好的资源:财政首先向他们倾斜;他们可以以自己的中国地位,对各地考生掐尖;而后向世界一流学府输出,中国芽子……

如同官员GDP崇拜,教育官员、学校和老师都像染病。

“北清崇拜”。成为所有业绩、政绩、成绩的奖牌,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官方和民众的划分唯一:有出息和没出息的鉴定标准。

遗憾的是,创造中国价值的企业家群体里,科学家群体里,自主知识产权名单里:绝少“北清”……然而,那里却诞生了一拨拨的中国政治家。

一百余年的“北清”与刚刚二十岁的“港科大”,在世界的排名前者落后一百多位。无不严谨反衬同学和家长选择了“明智”……

那几位同学有志气:把父母望子成龙之梦撑起来!把家庭的未来撑起来!……
与官员校长相比:哈佛校长称自己是同学的“服务生”,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

三、掐尖之后的“港校”,给大陆留下了什么?

“北清”落寞,微不足道;它更引人深思的,又是什么?

那不大点的地方,是块儿蜚声全球社会主义国家的、臭名昭著的殖民地(英属)……

香港人。从来以“抠”,著名于世。不论是特首的“节俭”:能蹭大陆(各省)则蹭;还是全球绝无仅有“17台公务车”;或是申办亚运被否……

他们拿56万港币,给内地状元每人。全体香港人,都选择了默不作声……

啊?
怪呀!!
[/td][/tr][/table]

老程 发表于 2011-7-12 07:05

16万港币奖学金不够赴港学生的正常开销。
听听钱不少,可细算根本不够:学费11-12万;住宿(学校)1万多;余款也就3万左右。这点钱在香港得精打细算花才勉强维持温饱。

小梅 发表于 2011-7-12 08:38

对每人56万港元没概念。
撇去经济账,选择香港,只是因为会保证你的四年青春是值得一过的,好好努力,不会有太多的自身之外的抱怨。
不像大陆,要用青春最好的时光接受他们的洗脑,然后在漫长的成年期再自己反洗脑,耗尽精力。梦想死去。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1-7-12 09:50

有才华的学生当然不可能留在北大接受孔庆东们的红歌教育,即使没有港校的奖学金,也要集体出走~~~

杜雅萍 发表于 2011-7-12 09:52

在国内上学也不便宜呀。

竹南 发表于 2011-7-12 10:12

也是用脚投票的一种形式。

psyzjs 发表于 2011-7-12 11:31

只要还是有点良知的中国人,就应该为这些状元们鼓掌狂欢。

用脚投票是形式,实质是人心相背!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7-13 20:03

光明日报:他们为什么奔港校而去 百年老校缺失了什么

————我们的百年老校缺失了气质、务实和品相,“状元”们的选择反映着对现有大学的评价

和检验。



今年香港各高校在内地的招生结束,香港大学在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包括北京3名文

科“状元”在内的17个省、市级高考“状元”。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之前已被保送

北大,但他最终还是弃北大而去,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四个高考“状元”今年全

被港校包揽。



尽管我们都清楚,高考“状元”并不绝对是最优秀的个体,但作为同龄学生中的佼佼者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他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对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大学)的评

价和检验。他们的选择,给内地高校,特别是名校、老校,留下了诸多的问号。



首先要问:百年老校,您的吸引力还有多少?这几年是内地著名老校“百年校庆”扎堆

儿的时段。隆重的庆典,雪片似的媒体宣传,热闹过后,除了斑驳的校牌,我们还听到

把教学楼赎出去让商家贴上自己的招牌;我们还听到炫耀自己的富豪校友连续3年排行高

校第一;我们还看到高校为争夺生源,动用官方微博明火对仗。



其次要问:著名学府,您还在扎实做学问吗?说到做学问,两件事是不能偷工减料的:

一是给学生讲课,二是自己静心研究。在大学里,谁最应该给学生去讲课?是助教?还是

教授?当教授们疲于奔命地跑场子、赶论坛、做顾问时,能够站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就少

之又少了;即使讲课,有没有时间备课也成了问题。关于研究,导师们摇身变成了老板

,吆喝着学子们,如同农民工一样,干大活碎活,仅拿到极可怜的一点补贴,还要忍气

吞声。长此以往,讲课仅剩下对付,“研究”蜕变成“出书”。



内地的“一流”大学,你们就真的不如那些经世不久的港校吗?论悠久,港校是子辈孙

辈;论规模,不过是你们的三成、四成;论藏书,你们是大海,港校不过是湖泊;论师

资,你们有院士,有结队成群的博导……



那么,这些百年老校究竟缺失了什么?



首先是气质,一种学人、大师应有的纯粹气质、优雅气质、理性气质、超脱气质。保持

与现实的距离,保持对现实的清醒,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务实,一种能力的务实,倾心做事的务实,独守寂寞的务实,淡泊名利的务实,

巧手善工的务实。热爱讲台,教书育人,潜心出成果而不是忙于堆码洋。



再就是品相,一种厚重、持守的风范,是春风化雨般的校园,不是物质化的建筑群;是

通达五洲的知识枢纽,而不是考级拿证的嘈杂大集;是思维启训、思考漫游的起航点,

而不是愁烦就业、人事纷扰的驿站。



或许,港校也未必能齐全地满足学生们的期许,也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顺畅地适应。认为

港校的国际化环境优越,我以为也是对学生们选择的一个揣测,并不完全。



学生们作出了他们的选择,也可能是他们父母的选择。内地的这些百年老校,望着“状

元”们远去的背影,不知会不会有所触动?是反省还是不屑?是焦虑还是沉思?是继续

陶醉在老校的名声里还是有危机感地行动起来?我们很想知道。

去意无边 发表于 2011-7-13 22:08

保持与现实的距离,保持对现实的清醒,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三个保持比四个坚持还难。

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09:24

港大虎口拔牙在北京网罗了40名高分考生,这使北京考生位居该校招收的大陆学生最高比列。国内本身就在为北京考生比其它省份考生更容易上清华、北大而生抱怨,这次港大又向北京考生政策倾斜,这有火上浇油之嫌。

禅茶一味 发表于 2011-7-14 09:48

[b]首先是气质,一种学人、大师应有的纯粹气质、优雅气质、理性气质、超脱气质。保持

与现实的距离,保持对现实的清醒,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务实,一种能力的务实,倾心做事的务实,独守寂寞的务实,淡泊名利的务实,

巧手善工的务实。热爱讲台,教书育人,潜心出成果而不是忙于堆码洋。

再就是品相,一种厚重、持守的风范,是春风化雨般的校园,不是物质化的建筑群;是

通达五洲的知识枢纽,而不是考级拿证的嘈杂大集;是思维启训、思考漫游的起航点,

而不是愁烦就业、人事纷扰的驿站。[/b]

这是国内大学最缺乏的了。简言之,缺失了大学作为象牙塔的高贵纯粹的精神气质。沦落为衙门、杂烩和市场。所以没有吸引力是必然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小梅 发表于 2011-7-14 09:56

[i=s]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4 09:58 编辑 [/i]

香港在大陆招生,真要是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政策倾斜,我觉得那还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因为香港方面的招生在分数上并不是以户口为首要标准,它更注重的是高分+高能,显然,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生源是有优势的。(大陆这几年的自主招生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外省的、农村的学生机会相对较少,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好的开端,毕竟稍稍抹去了单纯的地域歧视,在理论上人人平等。)
外省的考生高分不少,但也并不意味着就是低能,而是限于教育资源、平台等,而没有发挥的机会,或者说还没被开掘。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的倾斜是有道理的,毕竟城乡差别是结结实实地存在的。
但是北京在招生上倾向于本市学生,就有点无理取闹了。既然以分定终生,就没有必要把户口扯进来,引起人的激愤理所当然。

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10:14

香港虽发达但毕竟只有不足一千万人口,由于其特殊历史使得有香港属土居民的孩子很方便去西方名校就读。香港适龄考生中名列前茅的学子不少人选择去欧美读大学,反过来发达国家的考生却鲜有赴香港读大学的。办好一个大学除了师资和硬件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源,港大从2002年开始尝试从毗邻的内地招收学生,刚开始那届门槛也就是各地一本线以上的学生,甚至还找了少数对面试给他们留下好印象的一本线以下学生。
大陆学生刚到香港之初英语普遍不如香港本地学生,一两年后大陆学生的英语赶上来后其它方面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2007年我在香港与曾就任港大副校长的堂兄有过简短交流,他说近几年各系报考与西方名校交换学生中,名列前茅的大陆学生居多。随着各地状元不断涌入港大,加上港大优越的教学条件,港大的质量亦有所提升。否则港大等学校哪里敢用高额奖学金来大陆招生。

小梅 发表于 2011-7-14 10:28

嗯,香港舍得出血,或许有着自己的考虑,自己要面对的问题。
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加大大陆招生的力度,对大陆的考生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哪怕是向北京倾斜,我等小民也能容忍~~,毕竟,这意味着另外一种制度的介入。
去不了欧美,就去香港也不错啊,这是双向共赢的事情。
着慌担心的应该是目前大陆的教育行政部门,这个烂体制。
我曾经有一度很担心大陆高校大面积瘫痪,带来深层的社会动荡。现在觉得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没什么不好,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
对于更多有野心的学生而言,香港吸引人的并不是奖学金。

闲人一名 发表于 2011-7-14 10:30

想想青春美好的时间全被耗去洗脑,真是可怕可悲,然而大多数人又无可奈何。

小梅 发表于 2011-7-14 10:32

优秀的高考生源+良好的办学条件以及比我们更懂得权利与责任、约束与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绝对是个好事情。
难道,事件的正常逻辑不就是该这个样子么?
可惜,很多优秀的苗子一上大学就废了,在目前的大陆。

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10:43

[quote]但是北京在招生上倾向于本市学生,就有点无理取闹了。既然以分定终生,就没有必要把户口扯进来,引起人的激愤理所当然。[size=2][color=#999999]小梅 发表于 2011-7-14 09:56[/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084&ptid=106653][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港大录取大量的北京生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面试成绩,这点京沪两地考生沾了地域优势。港大注重此因素,清华、北大为何不能?我曾就此与几个人在燕谈争执过,由于我所说数据不准没少挨砖。但有一个事实是清华北大招收的本地学生的比列远低于交大复旦上海和其它省市名牌大学招收本地生的比列。一位网友在反驳我的跟帖中列举了他搜集的数据:2009年北大招收的北京籍学生占招生总数的13%(我说的是个位数),而复旦招收的沪籍考生则超过30%(我说的是一半以上)。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北大计划招生北京学生的比列不到10%,而补充招收的学生中北京考生占了绝大多数。当年就有不少质疑,北大的答复是基于考生综合素质。
学生的生长环境是学生自己无法选择的,也可能就是所谓的命。否则,我们是否要向联合国呼吁:为什么美国孩子更容易上哈佛呢?

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10:53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14 10:55 编辑 [/i]

大陆学生到香港以后首先要赶英语,和当地孩子从小接受英文授课而比大陆孩子多少有些差距。一旦英语赶上了大陆学生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优势不是应试教育会考试而是较为坚实的母语。香港人自嘲是没有母语的地区,在家说广东话,在学校用英语。英文比大陆人好但不如英美,中文比非华语国家的人好但不如大陆台湾。
有一门坚实的母语有利于表达思想深度。

小梅 发表于 2011-7-14 11:03

嗯,我围观了那次争论。那次争论你们最终处于劣势,我认为关键的原因并不是你说得毫无道理,更严重的问题是在于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占了户籍的便宜、占了资源集中的便宜还卖乖的态度。
“但有一个事实是清华北大招收的本地学生的比列远低于交大复旦上海和其它省市名牌大学招收本地生的比列。一位网友在反驳我的跟帖中列举了他搜集的数据:2009年北大招收的北京籍学生占招生总数的13%(我说的是个位数),而复旦招收的沪籍考生则超过30%(我说的是一半以上)。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北大计划招生北京学生的比列不到10%,而补充招收的学生中北京考生占了绝大多数。”——————————————————
就算这个是个铁定的事实,北京招生本地生源的比例低于上海,但这并不意味着北京倾向本地就是有道理的。北京的资源是集全国人民之力,说得好听点,是因为那是政治文化中心,说得不好听,那就是强权掠夺。没有周围几个穷省市做支撑,北京早就玩完了。上海与北京的城市性质不同,其资源并不靠周围省市的支撑,相反,在整体发展上,上海对周边起的是带动作用。而至于上海的生源问题,据我一管之窥,其招生本地的比例也是逐年下降的。
北大的答复是很冠冕的,就像它答复“约谈”一样,问题是可信度、真实度。
生长环境当然是无法选择的,但问题是一个国家有责任改善他们的生长环境,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这跟命有什么关系?
你最后的问句实在毫无逻辑,关于西方国家是如何分配国民的受教育权的,在那个帖子里已经有网友回复过了,兹不赘述。

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12:09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112&ptid=106653]19#[/url] [i]小梅[/i] [/b]
这个便宜我可没沾着,本人和犬子甚至至亲好友中还没有沾着这个便宜的。公司里曾有两位同事的子女先后考取北大和清华,全公司百余名员工都觉得是件高兴的事,有人甚至比孩子家长(普通员工,一个来自河南、一个是老北京)还喜形于色,这就是北京。你关于北京全靠周边几个省市支撑的说法早已过时,有空查查有关资料就清楚了。我本人并无地域优势感,恰恰相反我和不少朋友都是“外来人”,北京靠全国各地来京工作人员而得以发展。不是我有地域优势,而是有些人有莫名其妙的不平而已。
上次争论过程中“我们”没一个是老北京也没有靠政治吃饭的。为什么有不少人愿意来北京,而且来后可以融入北京并喜爱北京,是源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渊源而不仅仅是政治。
北京有句老话:点儿背不能怨社会。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7-14 12:47

说句题外话,香港是相当注重面试的,对于面试考官的“后门恐惧”远远没有大陆厉害

记得当年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出资给内地大学培养博士生,除了本人申请,就是面试一锤定音。

当时我的两个同事,一个历史系,一个法律系,到北京面试。回来时那个法律系的同事非常兴奋的来找我,他是通过了,那个历史系的被淘汰了。面试官是港大历史系的,问了那个历史系青椒一个问题:抗日战争,中国是什么时候向日本宣战的?那位青椒答不出,就完蛋了。

回来飞机上忍不住问法律系的,那个法律系的也答不出。因为和我关系很好,因此一下飞机直接就到我办公室来考考我。

我回答了以后,他很奇怪为什么我知道,我反过来问他,作为一个学习国际法的硕士,为什么他不知道?而且我给了他答案后,他仍然回答不出我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要在那个时候宣战?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7-14 12:49

北京的“梁效”和上海两校不同,主要依靠国家投入

上海两校上海市投资很多,教师的津贴(远远超过工资)主要是上海市的。所以上海市要求两校“共建”中应该为上海作出贡献。在本地招生的比例所以比较高。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7-14 13:25

[quote]说而且我给了他答案后,他仍然回答不出我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要在那个时候宣战?[size=2][color=#999999]老木匠 发表于 2011-7-14 12:47[/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138&ptid=106653][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这都什么人哪!知道那日子后,闭眼瞎猜一下原因也能蒙上的嘛。

小梅 发表于 2011-7-14 14:12

[b]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131&ptid=106653]20#[/url] [i]老程[/i] [/b]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呵呵,你讲话的时候,很容易有身份错位。具体到个人,你当然没有沾到这个便宜,我所说的便宜也不是这种具体而微的便宜,而是说的一种群体意义上的优势(资源的和心理的)。你在大谈北京生源如何如何的时候,无不是利用了这种优势,也许你自己并没意识到这一点。要知道你在说一种总体状况的时候,是撇开了自身的、具体的情况的。所以,你不好用身边之事情来做反例的。如果要用反例的话,在外省中间,我能找到更多。[/color][/size][/font]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没有什么不平是莫名其妙的,不平恰恰是来源于招生制度的不公平,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如果涉及到具体的个体,呵呵,我心平气和得很。[/color][/size][/font]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吃这么多年的饭,当然明白不能简单地去抱怨这个制度,这个社会,在个体与社会与制度之间,有着一个非常大的弹性空间,鼓励每一个个体去努力,无论成败荣辱,个体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可以对这种社会不公发言。[/color][/size][/font]
[font=宋体][size=3][color=#000000]居于京城,对于北京的发展,你可能更有发言权,但不意味着正确。周边地区对北京的无条件支撑,与其说是过去式,不如说那是它今日成就的基础,不是已经过去了,而是已经被踩在脚下。[/color][/size][/font]

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15:21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14 15:43 编辑 [/i]

[b][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159&ptid=106653]24#[/url] [i]小梅[/i] [/b]
我不想代表哪个地域的人,我只会谈自己和自己周边的和自己知道的一些事,具体的事情集合在一起就可以体现出整体。就我所在公司而言,现在员工已经二百出头,北京出生的人只占40%左右(追溯到祖父母可能就更少了),技术人员除了几个老的清一色是外地来京上大学后留京的。经过一些时日,这些技术人员都在北京安家,购车置房生孩子有的还把父母接到北京一同生活,他们是新一代北京人。
我所居住的单元共十二户,老北京只有我和另一个同龄的人,其余十户都是四十多岁的人,全都是外地来京就业或创业的,他们也是新北京人。可喜的是我对门邻居的小姑娘去年考上了北大,邻居的普通话不带京腔,可那考上北大的女孩说的是一口京片子。具体这些新北京人来说,北京给了他们自己满意的工作机会和生活。宏观方面讲,这些新北京人促进了北京的发展。
再说我每天吃的蔬菜和肉食,几乎都是山东河北山西等地运来的,据说北京的菜价比当地二线城市还略便宜一些。但请注意,没人强迫菜贩到北京卖菜,是北京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他们来的,北京人和这些地区的菜农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现在还不顾现实地讲北京靠全国人民供养的“片儿汤”话,只能归结为狭隘的心态作怪。

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15:32

[quote]北京的“梁效”和上海两校不同,主要依靠国家投入

上海两校上海市投资很多,教师的津贴(远远超过工资)主要是上海市的。所以上海市要求两校“共建”中应该为上海作出贡献。在本地招生的比例所以比较高。
[size=2][color=#999999]老木匠 发表于 2011-7-14 12:49[/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140&ptid=106653][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老木匠讲的在理,可不管谁投入高校都要享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清华北大师生的“粮票”“油票”和过节时另给的“芝麻酱”可是海淀区发的。所以呢,贵校招收30%沪籍学生和北大招收13%京籍学生都属合理范畴。

小梅 发表于 2011-7-15 09:34

呵呵,你说狭隘就狭隘吧,以自己的所见来定义别人说话的心态,不考虑整个招生制度存在的弊病,而单单以自己身边的事例来为标杆,不顾及港大与北大清华办校体制的不同,更不考虑北京与美国这两个事物的本质性差异,而就简单比附,还有,先入为主地认为香港加大在北京的招生力度,会是“火上浇油”,引起外省的进一步嫉妒,这未必就不是狭隘吧?
建议你以后谈论此类问题时,首先加上一句“据我所知”“依我所见”,首先摆事实而后再讲道理,再大肆谈论北京招生如何如何,否则,我还真以为你在宏观性的指点江山呢。

why2282001 发表于 2011-7-15 10:27

据我所知,北大清华在农村招收的农民工子弟,愈来愈少了。

tian295 发表于 2011-7-15 19:10

[quote]
老木匠讲的在理,可不管谁投入高校都要享用当地的社会资源。清华北大师生的“粮票”“油票”和过节时另给的“芝麻酱”可是海淀区发的。所以呢,贵校招收30%沪籍学生和北大招收13%京籍学生都属合理范畴。
[size=2][color=#999999]老程 发表于 2011-7-14 15:32[/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183&ptid=106653][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北京可是享受的全中国纳税人的资源。

闲云 发表于 2011-7-16 05:07

[quote]首先是气质,一种学人、大师应有的纯粹气质、优雅气质、理性气质、超脱气质。保持

与现实的距离,保持对现实的清醒,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务实,一种能力的务实,倾心做事的务实,独守寂寞的务实,淡泊名 ...
[size=2][color=#999999]禅茶一味 发表于 2011-7-14 09:48[/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080&ptid=106653][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同感.

悄悄问一下,禅茶一味是不是梅吟雪?

老程 发表于 2011-7-16 06:55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16 08:03 编辑 [/i]

[quote]
北京可是享受的全中国纳税人的资源。
[size=2][color=#999999]tian295 发表于 2011-7-15 19:10[/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450&ptid=106653][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在计划经济时代是这样,现在北京早已是靠自己的财政(地税)收入过日子了。有空请查查资料,勿再翻老黄历。
中央政府在北京,他们用的才是全国纳税人的钱,这里也包括北京人缴纳的国税。
北京市除了向中央机关收取水电费外还敢干些什么?最好的地段都给了他们,最好的社会资源让他们优先享用。当然,若不是首都,北京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发达。其重要原因是:北京享用了全国优秀人才资源。
在京就读的高校毕业生,除了出国,很多人都愿意留京发展(能留下来的都是较优秀的),这才是北京的财富。

老程 发表于 2011-7-16 07:15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16 16:04 编辑 [/i]

[quote]据我所知,北大清华在农村招收的农民工子弟,愈来愈少了。
[size=2][color=#999999]why2282001 发表于 2011-7-15 10:27[/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333&ptid=106653][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你这话题有意思,的确是这样的。可什么事都怕另一换个角度看。1949年前因清华北大学费较高,在校学子几乎全都来自殷实家庭,类似今天农民工子弟大概接近没有。1950-1956这段时间学费有所下降,为数不少的工农子弟开始进入高校。到1957-1966年出身论愈演愈烈,很多“出身不好”和有海外关系的考生被剥夺了上大学的资格。如清华大学著名教授钱伟长的三个儿子没一个上成大学,更别说地、富、反、坏家庭的子女了。极左政策使得高校学生中“红五类”子女比列大幅提高,那时段大概是贫下中农子弟进入高校的黄金高峰时期。
如今是什么行情?不说大家都清楚。

老程 发表于 2011-7-16 07:39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16 07:56 编辑 [/i]

[b][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324&ptid=106653]27#[/url] [i]小梅[/i] [/b]
[b]据我所知[/b]:北京市自建的很多一类本高校,如:北工大、首医大、首师大等都在招收外地学生。
[b]依我所见[/b]:在清华北大等名校招生过后,北京本地考生已无法满足上述学校的期许,因此,吸收外地高分考生是这些学校保证生源质量的手段。
[b]我自认为[/b]:美国的--都是合理的;中国的--是有问题的;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北京是靠全国人民养活的,这种看法是狭隘的。

宛然 发表于 2011-7-16 13:46

老程越战越勇啊~

你打算什么时候去美国?

我侄子已经购好机票,利用国庆和年假,要去看我女儿,同时一起去几个主要城市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等游一游。

老程 发表于 2011-7-16 15:53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16 15:56 编辑 [/i]

[b][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611&ptid=106653]34#[/url] [i]宛然[/i] [/b]
哈哈哈,看来你家女公子是在东海岸喽。
我8月17号走,10月17号回,一人闲逛。

和人争执不是我强项,可有人抱怨政府时总爱捎带上北京人,顽固地认为北京人占外地人便宜。我自小来京,一没入党二没做官算是个在京生活了大半辈子普通百姓。我们活得堂堂正正,靠的是自己没占谁便宜。

小梅 发表于 2011-7-16 23:06

[i=s]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6 23:33 编辑 [/i]

[quote]27# 小梅
据我所知:北京市自建的很多一类本高校,如:北工大、首医大、首师大等都在招收外地学生。
依我所见:在清华北大等名校招生过后,北京本地考生已无法满足上述学校的期许,因此,吸收外地高分考生是这些学 ...
[size=2][color=#999999]老程 发表于 2011-7-16 07:39[/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563&ptid=106653][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呵呵,这是歪楼另起炉灶啦?这样的逻辑真是搞笑,没见过这样的因果逻辑的,这个坛子还是有很多人来光顾的,不要让人笑话才好。
你能采纳我的建议,很好,但是,最关键的,你对我的建议缺乏反思,没有回头去看你前面帖子里暴露出的问题,还有,我列举的你那些近乎无知的狭隘你也自动忽视的,这样可不大好~
好好想想为什么大家都如此看待北京两大高校招生吧,也要搞清楚主贴到底在讲些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嘛
————————————————————————————————————————————————————————————————————————————————
怎么都开始证明自己是勤劳致富的了,不至于吧?没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难道有人说过一个普普通通的所谓北京人是靠沾便宜才生活至今的吗?呵呵,搞清楚帖子里是在什么层面上讲“便宜”这个词的,不要动不动就自我证明嘛。你以及你们的劳动再具有合法性,也不过是北京汪洋里的一小滴,远远不能代表、证明主贴以及我的每一跟帖里所讲的教育、招生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之弊病!!!争论的问题不在同一高度嘛。

老程 发表于 2011-7-17 07:36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692&ptid=106653]36#[/url] [i]小梅[/i] [/b]
看来你是即主观又片面,
在论坛里楼怎么盖、话怎么说,是不需要“师爷”或“师奶”来指点的。
中国的体制以及教育制度有弊病是个大话题,人们在义愤时往往拉上北京人陪绑。遇到这样的事情作为北京人的我往往会说上几句,我尤其讨厌那些“北京孩子凭什么上北大”之类的“片儿汤”话。这次港大用高额奖学金招收大量国内状元,其中包括3名北京文科“状元”和共计40名考生,人数可能比港大在其它省市招的多。[b]依我所见[/b]:本来就有人对北京孩子上名校有抱怨,港大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可是我看到的答复是武断可笑的:港大有理,因为她所处地域体制合理。哈佛更是如此。
很多人还抱着老老黄历,执着地认为“北京是靠周边省市(也有说是靠全国纳税人)支撑的”,说这类话的人最好查查资料。我试图用自己所熟悉的事情来说明北京和周边省市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北京人则来自全国各地。可这种做法不但无效反被认为是不合逻辑。
得了,既然这样我还有和必要再多说呢?
小梅同学,若若问一句:您不会是“党员”吧?(至少也曾是团员)。像,太像了!

鞍山仁者 发表于 2011-7-18 10:08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016&ptid=106653]8#[/url] [i]老木匠[/i] [/b]
深有同感
仁者今年去上海参加高校招生咨询。
从我们手中溜走了一位上海的文科状元,也是被香港抢走了。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7-18 10:17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910&ptid=106653]38#[/url] [i]鞍山仁者[/i] [/b]

仁者真的是人大的!

假如我的孩子今天参加高考,我第一选择是想办法到国外去读,其次也会是香港的大学

10年前还不至于,当时总觉得还有点希望,大学会比我们读书的时候更像大学。

现在居然是比我们读书的时候更不像大学。

我这辈子被毒害了,我要尽可能不让孩子再受毒害

小梅 发表于 2011-7-18 15:05

[i=s]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8 15:08 编辑 [/i]

[b][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711&ptid=106653]37#[/url] [i]老程[/i] [/b]
既然问我是不是党员,我就再盖一楼。
楼上老木匠师已经指出了如果孩子读书,为何会倾向于港大。你仅仅依靠北大清华在外省的招生情况就推断出港大的招生会引起外省人的义愤,真是小瞧了外省人的包容心态,小瞧了外省人对待港大与北京方面时所持的理性区分态度。我看你倒是武断得很,“依我所见”也真是一孔之见了。
关于北京的发展问题,你从来都不考虑跟帖的网友到底为什么都持几乎相近的态度,他们又是从什么角度去看待北京发展的?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仅仅把他们的观点武断地看成是“义愤”之果,那我要说,这北京还真不算什么,不值得义愤。

老程 发表于 2011-7-18 15:11

[quote][b]那我要说,这北京还真不算什么,不值得义愤[/b][size=2][color=#999999]小梅 发表于 2011-7-18 15:0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961&ptid=106653][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b]然也![/b]

小梅 发表于 2011-7-18 15:13

[i=s]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8 15:14 编辑 [/i]

所以我告诉你,必须回头看看大家都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北京发展的,而不是把别人的话动不动都视为老黄历。

小梅 发表于 2011-7-18 15:13

[i=s]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11-7-18 15:24 编辑 [/i]

所以我告诉你,必须回头看看大家都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北京发展,来看待北大清华招生的,而不是动不动就把别人的观点都视为老黄历,外省人比你想象得要进步很多。这一点上,我倒觉得你保守了。
这个帖子下跟帖的,多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大学、中专、中学教师,老中青几代都有,看看别人都是从什么角度去看待香港招生的,对待香港的态度和对待北京方面的态度到底有什么区别,又折射出什么样的教育期待?而不是上来就亮你的亲身体会,你的体会虽然真实,但和别人所讲的话相比,却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性质也俨然不同。

老程 发表于 2011-7-18 16:14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7-18 16:16 编辑 [/i]

[b][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965&ptid=106653]43#[/url] [i]小梅[/i] [/b]
我对教师是充满敬意的,在我的近亲中叔叔、婶婶,姨妈、舅妈,堂兄、表姐、表妹有十多人都是一直从事教师职业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哈哈,我又在谈亲身体验了。
在你我争执中我也用了几句不敬的“片儿汤”话,请多包含。
小梅老师,我尊重你的感受,就此结束我对这类话题的纠结。

小梅 发表于 2011-7-19 07:48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11980&ptid=106653]44#[/url] [i]老程[/i] [/b]
前辈客气。
我后面的几个跟帖,在说话的语气、态度、方式上多有问题,甚至犯有忌讳。多有冒犯,还请海涵。
祝美国之旅平安、愉快!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