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袁灿兴 发表于 2011-9-4 11:04

大清才子袁枚的生财之道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壮年之际,他主动退出仕途,此后却过着逍遥自得的生活,并成为当时的顶级巨富。
  袁枚认为读书人不该自命清高, 不问生计。也要重视治生理财之道。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受孔孟之道义利观影响,重读书科举之途,而轻赚钱营生之道。不能及第的读书人,除非家业深厚,不然由于不谙生计,常陷入穷酸不堪的状态。就是科举中第,投身宦海的,也要一生小心,摸爬滚打多年之后,方得安享太平生活。其中鲜有能主动选择退出官场,并自食其力者。袁枚则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比较特别的例子:壮年之际,他主动退出仕途,此后却过着逍遥自得的生活,并成为当时的顶级巨富。
  少时袁枚即享有才名,二十四岁中进士后先在翰林院三年,后出京外放县令,先后在江苏溧水、沐阳、江宁等地当了七年县令。任满后,三十三岁的袁枚,以要照顾母亲为由辞去官职,携带母亲及亲眷入住他在江宁任上所购买的小仓山随园,从此过着他所向往的陶渊明式的生活。
  虽然谚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袁枚为官清廉,当了七年县令,却所积不多。辞官后袁枚频繁出游,既要供养母亲及家中一堆亲眷,又要藏书、购买古董,还要修缮、扩建随园,这些都耗资不菲。那么,袁枚靠什么支撑他的生活呢?
  袁枚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是润笔费。由于袁枚名声在外,常有人出高价请他写传记、墓志铭。袁枚在《小仓山房尺牍》中说:“子孙欲展孝思,大辇金币,来求吾文。”此类文章润笔费颇高,时常有富户为一篇墓志铭而送千金者。袁枚所写墓志铭抑扬跌宕,自成一派,为当时文人所效法。
  除了写墓志铭外,帮人题跋作序也是袁枚的生财之道。扬州有安姓的巨富,刻了一部书,以二千金的价格请袁枚题跋。袁枚仅书“乾隆五十七年某月某日随园袁某印可,时年七十有七”,共计二十二字给他,可谓一字百金了。袁枚的诗作书法也被时人所推崇,常有出重金求购者。扬州有吴姓画家,画了幅《秋山读书图》,请袁枚帮题句。袁枚做绝句一首,题于画上。随后此画即被某盐商以重金强行购走,“盐商不惜重金者,以先生二十字题句故也”。
  袁枚还通过印刷售卖他的各类著作获取收入。《清史稿·袁枚传》载,袁枚所著《随园集》有三十余种,上自公卿王侯,下至市井小贩,皆知其名,甚至海外也有慕名来求其书者。高丽使臣团来中国时,偶尔读到袁枚的诗集,无不为之倾倒,便购买了数十部回国赠人。此后高丽来中国以高价购买袁枚书集者络绎不绝,袁枚的书一时洛阳纸贵。
  由于袁枚文名重于当时,又著《随园诗话》评判当时各家诗作,每逢他出游,各地达官贵人均争相与之结交,并馈赠以各类昂贵礼物,以求结交袁枚,并请他在《诗话》中予以褒扬,这也是袁枚收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为当时文坛领袖的赵翼,一次酒后作文戏道:“有百金之赠,辄登《诗话》谕扬。”每次袁枚要出行的消息传出后,各地达官贵人均提前做好准备,邀请其至家中小憩,并赠送礼物。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近八十的袁枚乘船出游,途经镇江、无锡、苏州、松江、湖州、杭州等地,沿途达官贵人无不馈赠礼物。袁枚在日记中记道:“伍制军送鼻烟二瓶、衣料四匹、神曲四合、洋香二百元。”“南汇胡公送银二封,约一百两。”“华、娄两县各送程仪一封,约重十二金。李公又送诗笺八匣。”所赠礼物之丰之多,以至于袁枚自述“几船礼物几封金”。
  收入丰裕之外,袁枚还善于理财。袁枚一直推崇通过经营陶器致富的范蠡,反对空谈心性,坐吃山空的文人。袁枚曾批评其老友程鱼门“高谈心性,不事生产”。他主张读书人既要将读书成名当作大事情,同时也应该重视“治生理财”之道。
  在购下随园之后,袁枚又将随园东西两面的山林田地池塘也购置下来,并分租给十三户人家种植各类粮菜果木,饲养家禽。此后袁枚不但可以坐收地租,且每日所需之菜肴也由租户供给。随园中食物,除鲜肉豆腐需要外出购买外,其他均可自备。袁枚还曾在安徽滁州购买田地,并将土地出租,收益颇丰。在江北,袁枚也广置地产,并亲往察看。有次一个朋友托他帮卖画,但画作拙劣。袁枚就以在江北察看田地,不能及时处理为由而加以推脱。
  袁枚还开设学堂,广收门生。因为他名盛于世,故而学费颇高,但送子弟随袁枚读书者仍络绎不绝。当时江淮之间好附庸风雅的盐商富户,无不以将子弟送到袁枚门下为荣。
  正因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袁枚才能不断增修随园,并四处游历,过着“临山登水,寻花问柳”的逍遥生活,并通过经济收入来满足自己的收藏癖好。五十一岁时,袁枚在一封信中说起自己平生最得意的事情之一,便是家中藏书已有万卷之多。同样是玩藏书,他的老友程鱼门却将万贯家财消耗殆尽,死时还欠袁枚五千金。
  郑板桥在赠袁枚的诗中曾说他“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点出了袁枚的两大收藏癖好,即一爱西方玻璃,二爱收藏各类古物。当时从西方进口的玻璃极为名贵,价格高昂。袁枚爱极玻璃,在随园内建有一室名“玻璃世界”,室内窗户上均镶有五色玻璃,光怪陆离,色彩斑斓。另有一室,全以白色玻璃镶嵌,名“水精域”。袁枚又筑有一室,名“金石藏”,专门收藏他所收集的周鼎汉瓦六朝砖等,藏品极称富有。
  在袁枚八十二岁去世前,留下了“田产万金,余银二万”,并托给其学生帮助经营生息。正是在雄厚财力的支撑下,袁枚才能供养族人读书,过着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隐居生活。更有条件得以四处交游,寻探各类趣闻轶事,从事创作活动,成为乾隆年间的文坛巨擘。

tian295 发表于 2011-9-4 16:16

好文,顶个先!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9-4 21:58

看起来,袁枚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并非来自他的别种生财之道,而是源于他突出的文才;当然,那个时代愿意尊重袁枚式才子,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此类文章润笔费颇高,时常有富户为一篇墓志铭而送千金者。袁枚所写墓志铭抑扬跌宕,自成一派,为当时文人所效法。”
据我所知,一篇墓志铭而获千金,只是偶尔,谈不上时常。所谓“偶尔”,也可能只有一次。查《随园老人遗嘱》,道是“除清俸盈余外,卖文润笔,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这里的“竟有一篇……”,似不宜解读成“时常”。
另,时人称许袁枚“抑扬跌宕”,似乎专指他的骈体文,并不包括墓志铭的。不知灿兴兄之说,源于何处?

袁灿兴 发表于 2011-9-5 08:39

回泽兄,约莫是对袁枚所写的《重建于忠肃庙碑》一个评介吧。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9-5 09:42

哦,那非常有可能。因为那已不是一篇受人之托的墓志铭了。于谦的忠勇性、历史性和悲剧性,可以由得袁枚“抑扬跌宕”一番。

jianmin 发表于 2011-9-6 12:4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9-6 13:21

这种润笔费,通常不是反映作品的质量,而是反映作者的地位。就作品本身,润笔费最高的,往往倒是文学价值最低的,或根本不是文学。墓志铭即是一例,贾平凹替某店家写个招牌,替某房产商写个推广广告,可能比他发表一篇小说的报酬还要高得多。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11-9-6 16:25

看了袁大人的光辉事迹后,俺内心深处立马涌现出一个伟岸滴想法:俺要发财。


:83tb

晓寒 发表于 2011-9-8 02:33

呵呵,当今如袁枚一般生财有道的文人,似也不少.   

山民 发表于 2011-9-9 21:16

快些效法你家门生财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