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闲云 发表于 2011-10-13 23:30

大雅若俗薛宝钗 大俗若雅林黛玉

一直以来,对钗黛形象的表面化的,肤浅的理解,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也违背了曹雪芹创作的本意。曹公善用春秋笔法,这一点我们都了解,——再来细看钗黛这两个人物,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就此,我决定明确一下本文的论点:

·引子

 一直以来,对钗黛形象的表面化的,肤浅的理解,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也违背了曹雪芹创作的本意。曹公善用春秋笔法,这一点我们都了解,——再来细看钗黛这两个人物,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就此,我决定明确一下本文的论点:

  宝钗是大雅若俗者,黛玉是大俗若雅者。

  下文将就此进行论述,并对某些“拥林派”读者的偏激论调进行批驳。这种论战无聊得很,并且通常带有太重的感情色彩。但本文将尽量避免这一缺点,用事实和理性说话。



一、 钗黛出身与性格:宝钗的自信与黛玉的自卑



普遍的看法认为,黛玉一定是“性灵的,清高的,出世的”,宝钗一定是“现实的,世俗的,入世的”。言下之意,黛玉是一雅人,而宝钗是一俗人。然而事实真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吗?这要先从钗黛二人的性格入手分析。

先说黛玉的“命薄”。有人爱在黛玉的家世上做文章,说她如何家境不幸,煽情味道也是极其浓厚。可是,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命薄”的范围:与经济情况和个人地位毫不相关。

黛玉真的“命薄”吗?论经济状况,她在荣国府过得可谓滋润,不至像邢岫烟般贫寒一无御雪冬衣,也不像湘云在家里作不得主,“一个月统共那几串钱”,开菊花社做东还需要宝钗的资助;论个人地位,她虽是外孙女儿,却“贾母万般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反倒靠后”,不像探春尚有赵姨娘这样身份低贱的“后腿”。然而,正是黛玉,集贾母宠爱和宝玉真心于一身的黛玉,写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样的文字。

没错!这就是黛玉的性格,敏感!某些拥林派大声宣扬黛玉的所谓“个性”——敏感,并将其作为黛玉“真性情”的标志。好吧,那我们来看看黛玉的“敏感”:从以上事实分析,黛玉的身世并没有值得让她时刻绷紧神经之处。她一个家世清白的女孩子,兼受外祖母的宠爱和表兄的呵护,“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是几乎没有必要的。那么,她的敏感来源于何处呢?

性格使然。林黛玉的性格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便是她的自卑心理。她孤傲自许,目无下尘,其实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与失落感。她虽出身书香门第,与四大家族这样的世家还是有一定差距,加之无依无靠投奔到贾府,她对于身份的自卑感是非常强烈的,以至于她只能用外表的孤傲来掩饰。她的小心谨慎,体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是充满疑惧的,不自信的,小家子气的,甚至有妄想迫害的嫌疑。谁能对她造成这样深重的心理伤害?说什么 “封建礼教的摧残”,我没看出,谁敢摧残我们的林妹妹?没有人。只有她自己,在主观世界中进行精神上的自我折磨。这样的“敏感”,在我实在不敢苟同。

妄想迫害症患者通常需要假想敌,于是这个假想敌——薛宝钗,就出现在林妹妹的视野中了。我们再来看看宝钗,她与林黛玉有多么不同。

宝钗出身于薛家这样的大富大贵之族,理论上应跟她哥哥薛蟠一般“言语奢侈,性情傲慢”,或像夏金桂、凤姐那样泼辣有为。而实际上,宝钗“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书字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由于父亲的早逝,少女宝钗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她所经的历练,与不谙世事,不愁生计的林黛玉有天壤之别。但她并没有被人情世故的艰难压倒,而是养成了自己一脉坚强自信的性格。脂批说“宝钗诗全自写身份”,的确,她有这种自信的资本。

自卑者以疑虑待人,自信者以坦荡待人。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黛玉的疑心,在于她既无自信,又不相信除宝玉之外的别人。从心理学角度讲,越是自卑的人,越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欲望。林黛玉的敏感是典型的小文人的敏感,她惟恐别人瞧不起她,便越要千方百计施展才华,凌驾于众人之上。元妃命作应制诗一节,“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即是她这种心理的体现。此是后话,姑且不提。再如周瑞家送宫纱花儿,黛玉便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如此一个简单的送花次序的问题,竟联系到自身的地位和身份,正是黛玉严重不自信的表现。当然你可以抬出“清高”“自尊”这样的词汇来压人,但“清高”意味着什么?不争名利,不对个人地位有所贪求。而林黛玉追求的正是个人地位的认同感。林黛玉的这种敏感,体现的完全是一个俗人的特征:对地位与身份的追求,与“清高”“自尊”无关。

与之相反,宝钗的自信,从她偏好素净,穿半新不旧的衣裳,是因为她了解自己天然美丽的价值——“淡极始知花更艳”。她在人情世故中游刃有余,但并不耽于此中;她能够跳出世外,冷静地观察到自身的价值。如元妃赐红麝串一节,宝钗因见自己的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她对“金玉良缘”和“御赐”这类东西并无好感,更无攀附炫耀的痕迹。若换了黛玉,只怕欣喜庆幸还来不及呢,怎会像宝钗这样洁身自好,把别人眼中攀龙附凤的大好机遇,视为“没意思”的事情!

黛玉之雅,多半是由自卑而起的做作,出于“在人前表现”的成分,因而她的孤高和傲骨都不免要打折扣。宝钗之雅,出于内心深处的坦荡和自信,远在黛玉之上。



二、钗黛之为人:宝钗的雅量高致与黛玉的心胸狭窄



由于某些传统观点的流毒,至今人们说起宝钗来还是“城府深”“圆滑世故”

“封建卫道者”这些老套,把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说得如此不堪,委实无趣得很。反过来,林黛玉又被当作“清高出世”“真性情的象征”,甚至吹捧成“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虽然并不知叛逆在何处。无奈某些所谓学者神通广大,从为人处世的问题就能扯到意识形态——扯淡就是这么扯的——思想高度甚是了得。可叹曹公地下有知,也该笑世人眼光短浅了。

宝钗之为人,仅仅是“世故圆滑”吗?以上述学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的观点看,宝钗所做之处处,无非是讨好贾府众人,争个“宝二奶奶”的位置。拜托了各位,给宝玉选妻又不是选总统,又不是民主选举,大家投票,其决定权只掌握在贾母王夫人二位手里。宝钗若真功利如那些小人,只需讨好这二位神仙便可,何需为毫无干系的史湘云置菊花社,为贫寒的邢岫烟置冬衣,为把自己当作“情敌”心怀敌意的林黛玉送燕窝,甚至去帮助人人唾弃的赵姨娘呢?

众小人学者(我毫不犹豫地使用这个称呼)对宝钗为人的种种挑剔,质疑,完全是牵强附会!与其费尽心机,用什么高深的“做人之道”解释宝钗的行为,不如直截了当地判定:宝钗本质上是一个坦诚大方,高贵善良的人!她之帮助弱者,乐于助人,几乎成为了一种本能。这在于她能够时刻替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体贴别人的心境。难道这也是“阴险”“沽名钓誉”?可笑至极。

宝钗另一个被人挑剔之处便是她的“冷”和“无情”。对于金钏儿投井,尤三姐自尽和柳湘莲出家之事,她的态度尤为“冷”和淡然,反来平静地。有人又该借此捏造事端,称宝钗“虚伪”“冷酷无情”了。可事实上,宝钗的平静,一是为了劝慰王夫人和母亲,二是由她自己的性格决定的。宝钗所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过是她淡然处世性格的通俗外化,她所信奉的是:事已至此,那就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因而她能拿出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儿送葬,而不会只是无用哀叹人生不测。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且见后文。

最关键的问题,不得不扯到著名的“滴翠亭公案”,即宝钗偷听小红、坠儿二人谈话,被发现后假借林黛玉以脱身的情景。瞧瞧,这么一个小细节,就成了某些人把宝钗说成“阴险狡诈”的论据。他们硬要把“假借”理解为“嫁祸”,并把宝钗随口说出黛玉的名字一事,看作是对黛玉的有意陷害。完全是胡扯。宝钗被人发现,首先自己要避嫌,寻找一个借口,一个替代者,而这个替代者是谁,全然没有关系。宝钗当时本来的目的就是去寻找黛玉,所以情急之下,借黛玉之名掩饰一下有何不可?如果说的不是黛玉,而是别人,薛宝钗岂不是又要背上“陷害”更多人的罪名?再者,宝钗提过黛玉以后,立刻将自己和黛玉的“嫌疑”降至最低,几乎消除了红坠二人的疑虑。说到底,就算是宝钗有意“嫁祸”,红坠二人本自理亏,又把黛玉如何?难道还能杀人灭口?难道贾母和王夫人最后的决定还要广泛参考下等奴婢的意见?一句话,不现实。

宝钗之不会陷害黛玉,是由其人品和为人处世的作派决定的,她的本性是宽容,善良和坦荡的。相反,倒是被人视为“真性情”“清高”“不会为人处世”的黛玉,有过多次恶意攻讦宝钗的经历!程度最严重的一次出现在第29回,“清虚观打醮”一段: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好一句"她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黛玉的“指斥”可谓锋芒毕露。不要小看这句谗言!封建时代对未婚女子的行为规范,最重“贞洁”,如果说某个女孩子对男人感兴趣,对男男女女所带饰物感兴趣,就会被指责为不守贞节,道德败坏。现在黛玉当着贾母的面,公然攻讦宝钗,无异于当领导的面指责某人“有作风问题”,意欲引起轩然大波。这样的“冷笑进谗”,与其“仙子般清高”的身份何其不符!不过贾母没注意,宝钗又“回头装作没听见”,以她的宽容仁厚化解了这一危机。可惜啊,黛玉的苦心又落空了。

不少人把黛玉对宝钗的言语尖酸,当作是她孤傲性情的体现,的确,小小斗嘴或无不可,但黛玉这种直截了当“嫁祸于人”的行为,你们注意过么?而多次林黛玉主动进攻的情况下,宝钗都是“回头装作没听见”,一再掩饰容让的。惟一一次除外,是第30回的“机带双敲”,林黛玉因见宝玉奚落宝钗,“面上有得意之色”,嫉妒心理和小家子气暴露无疑。而后文宝钗的“机带双敲”的回击,讽刺可谓绝妙,顿使宝黛二人面有愧色。这足以证明,黛玉为人费尽心机急于与宝钗争衡,但宝钗压根不屑于跟她争!她的俗人本性,在这些尖酸的话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所谓“言语尖酸”的林黛玉,并没有什么水平,少有会意的幽默,有的只是尖利地指斥他人,哪有宝钗“负荆请罪”一句来得绝妙!怪不得林最后也解嘲地说“也算遇着比我厉害的人了”。最后宝钗还是一笑收住,为宝黛二人留足面子。以宝钗言语之厉害,而隐忍不争,不对林黛玉小家子气,甚至小人的行径加以反击,这是怎样的胸怀。怪不得到第42回“兰言解疑癖”,连黛玉自己也承认“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承认了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径。宝钗以其宽容坦荡,不计前嫌的气度感化了黛玉,二人得以成为金兰知己。如此这般,居然还有人说宝钗是“收服”黛玉,收买人心。这种彻底的偏见简直是不可理喻。

宝钗乃一雅量高致之人,黛玉乃一度量狭小之人。若与三国相比,钗黛相较,倒很像周瑜和诸葛亮(仅指《演义》中,正史上人家周瑜打仗是很强的,也不是被气死的),公瑾因孔明的存在而嫉妒万分,最终被人家气挂了。黛玉何尝不是如此?她始终耿耿于怀的就是与宝钗的竞争,始终念着“大展奇才压倒众人”,而宝钗对此的淡然,又令她自觉无趣。做人这一面,单说气量,黛玉的小心计不过是俗人皆有的,境界远在宝钗之下。



三、钗黛之价值观:宝钗的傲骨与黛玉的功利



黛玉是何人?孤傲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宝钗是何人?会做人的表演艺术家?都错。事实证明,黛玉虽然在“入世”的客观能力上输给了宝钗,但追求“入世”的主观愿望却远远超过了宝钗!换句话说,黛玉的“傲骨”只是表面,宝钗的“傲骨”才是深入到了内心。第18回元妃归省大观园的“姊弟裁题咏”是最好的例子,且看宝钗的诗《凝晖钟瑞》: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写得中规中矩,可谓一篇应制诗的“范文”,但尾联的“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却流露出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您既有“睿藻仙才”,何故要我来“为辞”呢?全诗虽然出色,却缺少那么一种“颂圣”的激情,可见宝钗内心,对“颂圣”这类功利之事大不以为然,其不屑于一写的傲气展露无遗。同宝钗相反,黛玉却安心要在这些歌功颂德的辞藻上显露才华,原著写明“林黛玉今夜安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再看黛玉的《世外仙源》,和代宝玉作的《杏帘在望》: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两诗意境有一脉相承之处,都是描写“仙源”“仙境”,貌似清高,而最终都归结到“仙境”的缔造者——皇权上来。“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多么激情洋溢的“颂圣”字眼,与后世“亩产粮食几万斤”的高调有一拼。这次应试作文竞赛中,钗黛均未发挥出最高水平,脂批说“末二首是应制诗,余谓宝、林此作未见长,何也?盖后文别有惊人之句也,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可谓一语中的。宝钗是“不屑为此”,是主观上的抵触,而黛玉是“不足一为”,是客观上不擅长写应制诗的欠缺,二者相较,可分高下。主考官贾元春女士端坐评审席,看了薛宝钗同学中规中矩的八股文只是点头称赞,而看了林黛玉同学激情洋溢,别出心裁的皇权赞歌,当然会大加认可,并指“杏帘在望”为宝玉前三首之冠。对于写应制诗歌功颂德一类的事情,黛玉反比宝钗要积极得多!到关键时刻,二人相较,宝钗反比黛玉更能显出孤高傲世、不为俗利所羁绊的独立品格!——究竟孰为真正的清高?孰为真正的世俗?有关“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这类阶级斗争式的头衔,似乎也该撤了。

宝钗的傲骨自然不止于此。第22回“悟禅机”,宝钗推荐给宝玉的曲子《寄生草》,可谓最爱的作品之一: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首曲子写鲁智深因打死镇关西被迫遁入空门,又不被佛门戒律所容,被逐出山门一事。曲词饱含对尘世际遇无常的感叹,鲁智深本人苦闷,郁愤,不被人所理解的心境跃然纸上。尤其是“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二句,这种一身傲骨,遗世独立却不为世所容的苍凉和悲怆,又有几人能读懂?然而宝钗读懂了,并且引为至爱,一个“封建卫道士”怎么会有这样离经叛道,孤愤激扬的品位?然而,宝钗的确就是此种个性之人。她“世俗的”“模范的”外表只不过是外在,而她的内心个性,受到老庄哲学的深厚影响,偏于孤傲离俗。再看宝钗自己的《螃蟹咏》:



桂霭桐荫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斧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如果说之前应制诗的敷衍是隐晦的,那么宝钗此诗,则是毫不留情地把矛头指向了一切虚伪的世人,其语言之犀利尖刻,“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无一字不令人震惊。众人看毕都说“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样讽时骂世的文字,哪里像一个闺中少女的手笔!当然,若此诗归于林黛玉,某些人势必又要叫嚣什么“封建叛逆者”的先进性,可不幸的是,曹雪芹把这首精彩的骂世之诗给了宝钗,外表稳重和平的宝钗,“封建淑女”的宝钗!

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了。看似稳重圆融的宝钗,骨子里是很有个性的人。她外表的早熟,与父亲的早逝和哥哥的荒唐有关,因而在为人处世方面比别人更老练自如;但另一方面,人情世故的冗杂,社会的黑暗,并没有改变这个女孩“清洁自励(脂批)”的决心。她的外表看似“冷”,甚至“无情”,但那“先天带来的一股热毒”正暗示着她内里愤世嫉俗的性格,由《寄生草》《螃蟹咏》这样的诗词可见一斑。宝钗的诗词,含蓄高雅,洗尽铅华,没有过多的林黛玉式的哀怨和小资情调,更多的是“自写身份,讽时骂世(脂批)。她那一首柳絮词中的“翻案”,“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境界之高,力度之深,把那些悲悲切切,哀哀怨怨的俗套之作完全比了下去。这正是她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的象征:面对这个黑暗的世界,她始终怀有清洁的理想。宝钗是现实主义者,但她并不像凤姐般乐于俗务和显要自己,也不像黛玉那样刻意标榜的“清高”。身处俗世,她一方面接近完美地适应世界上的规则,为自己的家庭和母亲负起应负的责任,另一方面清洁自励,保持内心高洁,不流于世俗。反观林黛玉,“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的潇湘妃子,她的“雅”是流于表面,人皆可见的,她的愁与怨,无非是情感落寞的产物,离宝钗的“伤时骂世之旨”还远着呢。

黛玉的“傲骨”大多是表现在对平辈或对下人,到了关键场合,对待贾母,王夫人等重要人物,她可是一点“傲气”都没有呵!如第3回的初进荣国府,不满十三岁的黛玉,就已表露出揣测人的心机。当贾母问她读了几年书,她答“只刚读了四书”,贾母又说姊妹们“没读过多少书,不过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立刻触动了黛玉的敏感,到后来宝玉问她,她便说“不曾读,只上过一年学,些须识得几个字”,这是明显的谦辞。在此时,黛玉的目的只是给贾母王夫人等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至于后来的“安心大展其才”还不到时候。如果没有宝钗相衬,黛玉也是一个懂得做人的人。只不过她恃才自傲,刻意清高,又缺少坦荡待人之心,把众人和自己间的距离拉远了。

对于爱情,黛玉对“宝二奶奶”苦心孤诣的追求,不知比宝钗强烈多少倍!她心里清楚,不嫁宝玉便没有什么其它的好出路,这种朝思暮想的急切心理,连丫鬟紫鹃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并参与到这个“木石前盟促成委员会”的工程中!而宝钗不同,从她对元妃以及红麝串的态度看来,她对此根本就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家族规定的“金玉良缘”不是宝钗的意愿,更争当“宝二奶奶”的野心。以她的理性分析,她和宝玉根本就不是一路人,结婚是迫不得已。像鸳鸯说的,难道天下男人都死绝了不成,就剩宝玉一个?宝钗是何等绝色人物,哪有必要像林妹妹那样,成日为自己的婚姻大事伤心费神?她看出宝黛是一对,便跳出局外静观其变,更无“第三者”“拆散木石前盟”的行为。金玉良缘,于黛玉是以不能嫁宝玉而可惜,于宝钗是以嫁宝玉为可惜。同是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三人都是受害者,为维护黛玉而攻讦宝钗者该猛省了。

从某种意义上,宝钗接近完美。她表面处理世事的“俗”人人可见,但她内心的“雅”,才是她人格的本色。此所谓“大雅若俗”,只可惜,又有几人能读懂?这是宝钗的悲哀,也是曹雪芹的悲哀。



四、钗黛形象之映射:小文人与真名士



以前有人曾经这样反驳我:自打有《红楼梦》以来,欣赏黛玉者远比欣赏宝钗者多。好吧,我承认这话在理。对于钗黛的不同取向,与其读者有很大关系。读《红楼梦》能读进去,并读出些道理的人,大多是文人。文人这一群体,有着其特定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而林黛玉恰恰符合了这些取向,因而获得了文人们的普遍欢迎。

一言以蔽之,林黛玉是中国文人——准确说是“小文人”——形象的具体化象征!

多愁善感,多病,才思敏捷,敏感,善妒,心胸狭窄,刻薄,不能容人,自命清高,无病呻吟……这些林黛玉的优点和缺点,也几乎是小文人们的共同特征。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小文人们所谓的“雅”——尤其表现在“出世”上。

小文人们最乐于隐居,尤其是不被朝廷赏识的时候,由于仕途不顺,不得已不转向山水寻找安慰。表面上装清高装潇洒,这官不当就不当了,随你,老子隐居去。其实满腔都是被贬之悲愤,都是对皇帝和朝廷的忠爱,都是济世立身扬名的决心。清高只是表面,内心却是对体制的忠诚和对功利的强烈欲望。试想唐朝一个开明鼎盛的朝代,居然隐士奇多,而且大家都选择离首都长安最近的终南山,理由很简单,在山里呆腻了,没事进城打瓶醋还能探听点政治动向什么的,好决定什么时候隐,什么时候不隐。只要朝廷态度有所转变,他们立刻就会回到为皇帝效忠的轨道上来。这种清高,实际是以退为进,以“出世”为“入世”增添筹码。万一“入世”不成,便像个被朝廷遗弃的怨妇,明明是被名利甩了,非要装作是自己主动甩了名利的样子,还借此自命清高,自恋不止。连诗仙李白都未能免文人之俗,得意时便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唐玄宗请出宫了就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没劲得很。这与林黛玉平日里“孤标傲世偕谁隐”,到了关键时刻,如元妃驾临便作“盛世无饥绥,何必耕织忙”何其类似!

真正的隐士是存在的,如庄子,如陶潜。后世的所谓隐士们,都以陶潜为榜样,殊不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他们未必有。真正的入世者也是存在的,历代贤德将相便是明证。要不得的就是小文人们的这种气度:只受了一点仕途上的小打击,便自怨自艾,见花伤心,见月落泪,钻进深山老林清高去了,待原职恢复,他的清高也结束了。小文人就是小文人,他们的所谓的“雅”不过是俗世的虚荣心理。同理,黛玉虽雅,却只是小文人类型的雅,只是世俗一般概念上的雅,只是造作得让普通人敬而远之的雅。

大俗若雅,才是黛玉的本质!

另一种人——与薛宝钗相对的“真名士”,很不幸,在人数上他们永远不占优势。我能想到的人只有三位:其一诸葛孔明丞相,其二范文正公,其三东坡先生。此三人经历过出世,也经历过入世;但不为出世而故作清高,不为入世而汲汲于名利。历经世事,他们心境平和,宠辱不惊,真正到了范文正公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与“小文人”相对,这种淡定自若,信念始终如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大雅若俗”,与“大隐隐于市”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隐士不必脱离市井,真正的大雅之士不必离开地球,活在真空中。身在俗世,尽可顺应俗世的种种规则,但始终不改的是高洁的内心。宝钗的“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秉承的正是真名士的风范。

湘云讥讽黛玉说“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作者选用直话直说的湘云来完成对黛玉的深层评价,再合适不过。诚然,黛玉毕竟有一个“绛珠仙子”,并非凡胎的名号。可是,千万不要忘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是红楼梦的座右铭。“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黛玉,虽然生于“世外”,却无时不向往“世内”,只不过在“世内”没有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才于无止境的幽怨中魂归“世外”;而宝钗为“山中高士晶莹雪”,虽身在“山中”,却仍可安心地当她内心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不为外物所动,追求内心的平和,完美地阐释老庄“上德若谷,质真若渝”的美学理念,这才是宝钗的境界。

综上所述:宝钗是大雅若俗者,黛玉是大俗若雅者。

论证可以结束了。



五、结论



文章写了这么长,以一个小故事收尾。这个故事是关于宝钗的象征——牡丹花的。小文人周敦颐自命清高的《爱莲说》,让更多的小文人们乐此不疲,以为牡丹只是象征富贵,这只是肤浅的理解,殊不知,牡丹自己却对富贵权势全不以为然。

话说女皇武则天一日酒后醉言,令百花于隆冬时节同时盛开,诸花不敢抗旨,竟相绽放,以“气节”著称的菊、兰、莲、梅无一例外。惟独牡丹不肯献媚于人主,乃抗旨未放,显示出高洁坚贞的气节。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至洛阳。天下牡丹遂以洛阳为盛,有“群芳之冠”的美称。曹雪芹以牡丹喻宝钗,正是点出她虽生于豪门贵族却能质朴无华,清洁自励的品格。“淡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最完美者。林语堂写《京华烟云》,主人公姚木兰也是按照宝钗的性格塑造的。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为宝钗“正名”,而是要证明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阅读《红楼梦》的读者无数次忽略了。可惜了曹公的春秋笔法和一片苦心。

最后,以宝钗的《临江仙》作结,让我们体会一下其“冷”的外表下高贵坦荡,从容淡定的内心世界: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卢然

2006-8-13 夜

闲云 发表于 2011-10-13 23:42

看到这篇文章,觉得有点意思.感觉作者对黛玉的说法,偏颇了些,但很多观点颇见深度,尤其是对黛玉身上那些中国小文人毛病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想起小时候读红楼,最喜欢黛玉,成人后却是最烦她,真归真,那份尖酸刻薄无病呻吟小肚鸡肠真是让人受不了,可不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倒是觉得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宝钗其实不错,雍容,大气,成熟,能包容,会为人着想,办事周到细致,有能力也有见识,修养内蕴深厚,正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一笑.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4 00:30

[quote]看到这篇文章,觉得有点意思.感觉作者对黛玉的说法,偏颇了些,但很多观点颇见深度,尤其是对黛玉身上那些中国小文人毛病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想起小时候读红楼,最喜欢黛玉,成人后却是最烦她,真归真,那份尖酸 ...
[size=2][color=#999999]闲云 发表于 2011-10-13 23:42[/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6675&ptid=108167][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我最喜欢的是湘云. 如果用真善美来代表. 湘是真,钗是善,黛是美。大善就是真和美,大美就是真和善。

tian295 发表于 2011-10-14 00:37

好文,沙发!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10-14 02:01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水笺 发表于 2011-10-14 08:00

楼上各位说滴真好!看齐看齐!

tian295 发表于 2011-10-14 10:04

[i=s]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11-10-14 10:20 编辑 [/i]

分析确实不错,但要说这是“曹雪芹的悲哀”,读者不知曹之衷曲,则很难理解曹对宝黛关系的倾心结撰,其对黛玉所费心力。这些都可看出曹心仪欣赏的还是林。

菜农 发表于 2011-10-14 10:16

宝钗淑女一些,黛玉淫荡一些。

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4 10:24

“拥林派”并非将黛玉当成学习或膜拜的偶像,这个“拥”只等于喜欢,其中还有同情,还有自我代入的认同,由此出发,“自卑”、“心胸狭窄”、“功利”、“小文人”等等就不会成为“移情别喜”的理由,倒是潜在而强烈地成为了喜欢的动力。

李苗 发表于 2011-10-15 10:42

[quote]“拥林派”并非将黛玉当成学习或膜拜的偶像,这个“拥”只等于喜欢,其中还有同情,还有自我代入的认同,由此出发,“自卑”、“心胸狭窄”、“功利”、“小文人”等等就不会成为“移情别喜”的理由,倒是潜在而强烈 ...
[size=2][color=#999999]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4 10:24[/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6748&ptid=108167][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老童说的好。
主贴有些牵强附会。
林黛玉是出世的,根本不是红尘中人;薛宝钗是入世的,只能算是红尘中的雅士。

闲云 发表于 2011-10-16 04:19

[quote]

我最喜欢的是湘云. 如果用真善美来代表. 湘是真,钗是善,黛是美。大善就是真和美,大美就是真和善。
[size=2][color=#999999]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4 00:30[/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6686&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以前也是最喜欢湘云,其次探春。近年来觉得宝钗不错。红尘中的隐士,真正的高境界。

菜农 发表于 2011-10-16 11:42

在诗会中,令人嘱目的乃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内心写照,薛宝钗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的是: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 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李劼评论道: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少女造型,一个为了“珍重芳姿”,白天尚且要关门,一个却不仅将门半开,而且将湘帘半卷;一个崇尚淡雅,拒绝多愁,一个却向嫦娥致意,为怨女拭泪;一个要以洁身自好报答秋神, 一个却满目娇羞不知对谁倾诉;最后,一个在夕照中亭亭玉立,一个却在黄昏里临风而倚疲惫不堪。宝钗黛玉之间精神上的对立,于此获得全景似的写照。

   读李劼写的此段文章,确实也看到了淑女与怨妇的对比,怨的本质乃是情欲得不到满足,不过,李劼用西方人文观宽宏黛玉的真性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即使荡妇,也是人性本质,这样的话,宝钗是虚情假意,即使性格的宽厚使得其文才表达趋于高雅纯洁,我们仍然不能认同这种文化糟粕,薛宝钗与林黛玉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性情女子,她们自己都出自自然,但是当时的社会选择薛宝钗生存下来,让林黛玉遭遇毁灭,这是黑暗社会的一种淘汰,导致其社会阻碍文明进化。

   关于红楼的否定之否定,其次数不计其数,宝黛的批评与赞美,不断交替,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有新意解读,楼主是一种新的否定,楼主只是看到一个新的侧面,这种侧面前人也早有类似的论述,我们倒是很佩服,曹雪芹可以塑造一种万古有新意的主题,这真是难能可贵的。

林泉 发表于 2011-10-16 16:37

看这帖子忍不住咕咕直乐,咕咕嘟嘟冒成气泡。毫不夸张地说,红楼梦塑造了无数中国人的性格。钗黛之争总能让人们津津出口水来。

主贴多处分析写得有新意,尤其应制诗那一段很有道理,黛玉的颂圣成分确实更多。宝钗是谦退的,大度的,冷眼看世的,对琐事无可无不可的。但黛玉就是功利的、慕虚名的吗?我以为,毋宁出于其内在的进取心。她是艺术型、完美型人格。宝钗固然高雅,但她只是鉴赏家。黛玉是艺术家,且是身心俱付那种类型的。对她,还是“灵性说”更适宜。美,总是无与伦比的,不能拿真、善去拘束。黛玉有点像那个Camille Claudel,都追求极致,都有“迫害妄想症”,只是黛玉没有Camille那么强的生命力、创造力。

主贴对黛玉的批评主要是诗会逞才和小心眼。作诗是黛玉才华绽放的唯一机会,遇见妙玉、湘云那样的对手,更能激发她的才情;像宝钗那样才美不外见,分明是自我压制嘛,多可惜!至于小心眼,确实,黛玉太小性了,不过,大多出于对宝玉太在意,小儿小女小恩怨,没长大呢,不懂事。对下人,她其实算得上大方、不苛刻。“雅谑补余音”那一回,尤其能说明黛玉的单纯善良。

忘了读过谁的一段玩笑话(王晓鹰或王安忆?),说的是好女人应该怎样成长——做姑娘时是黛玉,多愁善感,聪明伶俐;做母亲时是黛玉的妈妈贾敏,相夫教子,即贞淑又敏慧;等老了就做黛玉的姥姥贾母,德高望重,历练通脱,是一大家子的主心骨。这段话说得又逗又有道理,女作家对黛玉是满心的疼惜、回护和体察。如果天假其年,黛玉的人生历程会不会如此呢?她也许做不到宝钗、贾母那么周全。然而一旦成家立业,必是对家庭责任有担当的人,李清照、柳如是就是现实的例子。

文章开篇说“曹雪芹创作的本意”——难道主贴作者知道?最后落在“境界”说上,也有些可疑。主贴所肯定的那些价值,道德、高雅、出世,都不构成终极性的评价标准,这些名词甚至是对人性的束缚。中国历史上女性承受了太多压制。大观园里的那些女子,放到今天,哪一个不都能活得很精彩?

其实大家最爱最恨的应该就是曹雪芹!他就有本事把“薛蟠体”都写得那样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这个曹雪芹,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让我们的好奇心陷入万劫不复。我祈求有天堂地狱,上穷碧落下黄泉,无论如何揪拿住曹公,让他交代红楼后四十回结局。
红楼梦,让我们能够洞察——不完美,才是完美。

林泉 发表于 2011-10-16 16:39

[i=s] 本帖最后由 林泉 于 2011-10-17 22:18 编辑 [/i]

看到8楼菜农对黛玉的诽谤,真过分!:scornd她只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只爱过宝玉一个人,还是前尘后世的穿越之恋。人家小姑娘多干净、多不容易啊,你竟然这样“风刀霜剑”。四大名著里三个都充斥着对女性的刻骨偏见和歧视,愚昧无耻,只有红楼梦昭启着现代人文精神,只有一段宝黛之恋足堪与什么罗密欧、茶花女相媲美。黛玉这个文学形象是用来欣赏的,不是被往歪里想、偏里讲的。鉴于你12楼的观点我全都赞同,就不多挑茬儿了。:neutrald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10-16 18:51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梅吟雪 发表于 2011-10-16 19:03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203&ptid=108167]13#[/url] [i]林泉[/i] [/b]

林泉此语真是贴了黛玉,也贴了曹公子的心了。想必曹大才子黄泉之下,碧落之上亦心会神感。

李苗 发表于 2011-10-16 19:17

[quote]网上偶得一联,上联曰“ 贾宝与林黛遇,薛宝拆”。
无人能对,突一人对下联曰:“陈冠吸张柏汁,谢霆疯。”
举座绝倒。
[size=2][color=#999999]半醉汉 发表于 2011-10-16 18:51[/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232&ptid=108167][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倒是倒了,倒错地方了。

why2282001 发表于 2011-10-16 19:34

呵呵,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林黛玉。都从自己的经历中来。噢,俺喜欢林黛玉。

金秋 发表于 2011-10-16 20:55

主贴说得真好!我从小看红楼梦就一直喜欢薛宝钗,不喜欢林黛玉甚至连同情都没有,她离了贾宝玉就寻死觅活,有啥好同情的呢?那薛宝钗多令人心疼啊,我估计她也不一定就愿意嫁给贾宝玉的,但是长辈们的话不能违抗,宝钗顾全大局、委曲求全,十分难能可贵。尤其是宝玉出家那一节,他抱拳给宝钗作个揖,这就出家了,宝钗站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眼泪直流下来,她这辈子就注定守活寡了,她不会大吵大闹,依然保持着大家闺秀风范,后来教育儿子成才……换了是黛玉,还不知道会怎么着,没准又寻死觅活去了。宝钗这样的封建卫道士,牺牲自己,顾全大局,哪个家里不需要啊?

菜农 发表于 2011-10-16 23:11

价值观和意境完全不同,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见解,没有办法。

8楼语言完全是下三滥的眼光,对不起林泉了,不料,还有比这更下三滥的对联,这事,真没有办法。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10-16 23:5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燕苗 发表于 2011-10-17 08:02

主贴说出了偶心里的话,一直都喜欢薛宝钗,大气、脱俗、冷静、处处为别人着想。
林黛玉假清高,小肚鸡肠、计较、无病呻吟。
所谓的清高应该是对权贵,而不是对刘姥姥之类的下人不屑一顾。

竹南 发表于 2011-10-17 08:54

我也是倒林派,原因:不太喜欢瓜子脸。/:A025?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7 08:57

林泉来了!!!林泉来了!!!

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7 17:44

俺也喜欢薛宝钗,因为她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雷锋,还是三从四德的楷模,跟脸型倒没什么关系。

李苗 发表于 2011-10-17 20:15

[quote]林泉来了!!!林泉来了!!!
[size=2][color=#999999]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7 08:57[/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378&ptid=108167][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这么激动??

去意无边 发表于 2011-10-17 21:28

对《红楼梦》不能够、也不应该“统一思想认识”。

林泉 发表于 2011-10-17 22:06

回菜农,“对不起”三字万不敢当。我14楼有话重的地方,改过,拱手!其实红楼梦早就被通俗化了,唐突西施也没什么,但不宜污损。我先生经常调侃黛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叭唧一下摔死了。”——从相声里学的,典型的癞蛤蟆文体。是不是更过分?

回金秋,宝钗当然很好很好,谁都会喜欢。可是太拘束自己的生命力了,那样好的女孩子,不应该成为另一个李纨。主贴很多分析都挺有趣的,不过,就像闲云说的,某些说法“偏颇”。比如把光芒万丈的李白说成小文人,把怀才不遇过多归结于个人性格,而不是禁锢的社会机制。

林泉 发表于 2011-10-17 22:07

回燕苗,黛玉鄙夷刘姥姥、小戏子,是够差劲的,这是她的“阶级、时代局限性”。不过,她与紫鹃情同姐妹,帮香菱学诗极热心,这是她心性纯良的地方。而宝钗与莺儿主仆关系很分明,凡事都掌握分寸。当然,这也是她庄重的表现。我不是要特别为黛玉辩护什么,她性情上的缺陷太明显了。其实我是想为女子们辩护:钗黛之争往往会落入男性话语陷阱中。人们品评那些女孩子,可那些苛刻的标准永远不会同时用在贾赦、贾琏身上。时代发展至今,改观很有限。

回邹先生,多谢好意,作揖作揖!不过,只有“林达来了”才配得上那么多感叹号啊!什么时候“林达来了”,我肯定同喊。

林泉 发表于 2011-10-17 22:08

回童志刚先生,理解您25楼的意见。但觉着您9楼那一段说得更到位。只消把“拥林派”换做“拥鲁派”,把“黛玉”换做“鲁迅”,这话一样成立。:)
现成有个鲁版的斗诗逞才故事:寿镜吾征对“独角兽”,鲁迅让同学对“四眼狗”,惹老师生气,自己对“比目鱼”,老师极赞。看看,鲁迅打小就是个坏小子。我很喜欢这故事,体现的就是人性本身——“精致的淘气”,人的欲求、灵性,参差多态,无拘无束,那点促狭也无伤大雅。人性都有幽暗的一面,很难以单一标准衡量。再看看鲁迅在公共事务论辩中,骂人叭儿狗、乏走狗,就发展成了“精致的刻薄”,实在让人无法认同了。

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7 22:38

理解理解,而且非常同意林泉各楼的看法。25楼的意见俺是替“拥钗派”说的,从那个意义上说,咳咳,该派不免有点功利了——“牺牲自己,顾全大局,哪个家里不需要啊?”呵呵。

顺便说句,鲁迅跟别人是“对骂”,而且都是公开的,那个时候大家都吃这一套,有个“刻薄共同体”存在是事实,现在只抓紧了鲁迅的“骂”而把他的对手一概打扮成宽容,是不公平的。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7 23:07

眼看钗黛之争要演变成胡鲁之争,禁不住要抚掌大笑三声。

我看见林泉来了这么激动,也是因为当年初到真名时候的胡鲁之争。面对超级鲁粉闵良臣和童志刚的咄咄逼人,温和又同属胡派的林泉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后来林泉还给我画了漫画肖像山核桃先生,让我更惊叹于林泉的多才多艺。这么长时间没见到林泉又无处找寻,突然看到这个帖子里看到了,很激动,很高兴,很颤抖。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0-18 09:32

有个“刻薄共同体”存在是事实
——哈,老童妙语。俺还希望今天依旧有个“刻薄共同体”呢。
只是,今天是个“政治正确”的时代,大量原来可以说的话,今天已不为舆论所容。但我们不见得非要逆推对方当时也是野蛮。好比,持枪械决斗在今人眼里是一种野蛮,但在昔人眼里,仍不失为一种可采之风。
欢迎林泉不时回访。俺没有做出邹峰式反应,纯属矜持个性使然。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8 09:57

“刻薄共同体”获得一定认同。我也承认有"刻薄共同体"存在,但是,到了左联时代,鲁迅的“刻薄”已经不是一般文人斗嘴皮子,而是已经和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挂上号了,“刻薄”已经不是文人雅趣,而是杀人利器了。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0-18 11:43

回邹峰:
我承认鲁迅生活在一个“刻薄共同体”的时代,并不等于我认同鲁迅式刻薄法。所谓宽容,当然应该包含宽容自己素所不喜的方式。
至于“杀人利器”,恐怕出自你的想像。那个时候,共产党还不具备动用舆论左右他人的生杀大权,至少,在上海滩上不具备。被鲁迅批评的人,不会有生命之忧。倘若有的话,胡适也不会对鲁迅那么宽容了。
五十、六十年代,与鲁迅所处的三十年代,文化环境和舆论气候是截然不同的。把姚文元们具备的能量,嫁接到鲁迅身上,是一种时代错乱,哪怕鲁迅文字的凶狠度远在姚文元之上,也不等于鲁迅怀揣此意。
不同时代的批评,也有该时代默许的批评规则。在鲁迅所处的时代,大家对言词的激烈性存有某种心照不宣的认同,既然如此,仅仅因为某人的言词更加激烈就受到攻击,反而是一种不公正。好比说,两个拳击手事先说好了某种无限制级击打规则(在时过境迁者看来,那个规则颇为野蛮),结果,后人去谴责那个出拳更凶狠的人,就是一种错怪。在那个批评规则里,出拳更凶狠,本来是应该按照表现更优秀来加以肯定的。

燕苗 发表于 2011-10-18 13:51

[i=s]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1-10-18 20:57 编辑 [/i]

薛林二位的性格各有千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如果谈恋爱,也许(只是也许)喜欢林黛玉,薛宝钗太冷淡,太没有激情,当然前提是你得有贾宝玉的雅量。但作为同事还是薛宝钗好,至少不会见人就挖苦。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薛蟠调戏柳湘莲不成反被打伤,薛蟠发狠要拆柳湘莲的房子毁他的人,薛宝钗识大局,不拉偏架,及时阻止了一场恶战。
在多次受到林黛玉的讽刺挖苦后,薛宝钗还能不计前嫌给林忠告并送燕窝帮她调养,说句实话,别说女生,就是男人几人能做的?
王夫人没找到整段人参给王熙凤配药,便说,平日里好的都给了人,反成了卖油的娘子没头油,薛宝钗劝说她,我们不是那些小家子,得点东西就藏着掖着,总是治病救人,是积德的好事,不必挂在心上。
就凭这几点就该让说薛宝钗藏奸的人羞愧死了。
其实象林黛玉这种性格的人生活中多了去,嫉妒、小心眼、顾影自怜,这些毛病人群中成堆,当然有她才华的不多,倒是事实。但有薛宝钗淡定大气的人还真不多。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8 14:05

[i=s]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1-10-18 18:58 编辑 [/i]

同意泽雄兄的大部分观点。

诚然当时共产党还没上台,还没掌握生杀大权,但是他们已经是一个严密的组织,有一套完整的暴力阶级斗争理论,即使还没上台,这套理论和组织已经存在了。鲁迅参加了由这个暴力集团直接领导的组织----左联,为共产党最后掌握生杀大权做了很大的贡献。

所以鲁迅不是一个独立的拳击手,而是一个参加了某个拳击队的拳击手,而这个拳击队除了有几个拳击手参加正常比赛外,还有一系列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他们的目的是不择手段最后彻底消灭所有的拳击对手,而不是赢得更多的比赛。鲁迅是个出拳凶狠的优秀拳手,他的优秀表现为这个拳击队赢得了很多观众,很多资金,为消灭其他拳击手的暗箱操作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tian295 发表于 2011-10-18 16:54

[quote]主贴说得真好!我从小看红楼梦就一直喜欢薛宝钗,不喜欢林黛玉甚至连同情都没有,她离了贾宝玉就寻死觅活,有啥好同情的呢?那薛宝钗多令人心疼啊,我估计她也不一定就愿意嫁给贾宝玉的,但是长辈们的话不能违抗,宝 ...
[size=2][color=#999999]金秋 发表于 2011-10-16 20:5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263&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金秋理解人物,可劲往现实里靠,从实用着眼,则黛玉不得入其法眼。黛玉端在性情的真纯,其小毛病也是缘于其大为那些规规矩矩所限,其形象更具“真人”的现代意义。反倒宝钗,冷眼观世,会做人,与现实一无违碍,是标准人物,模范人物。却缺少了性情之真,摆脱不了假规假矩的束缚!

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8 18:40

不跟邹峰抬鲁迅。……………………………………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8 20:14

[i=s]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1-10-18 20:23 编辑 [/i]

[quote]不跟邹峰抬鲁迅。……………………………………
[size=2][color=#999999]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8 18:40[/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774&ptid=108167][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老童不和我抬, 我一个人单挑.

在左联以前,鲁迅是个独立的拳手, 无论怎么出手凌厉, 都只能是个优秀的拳手,在拳击游戏规则下玩费厄泼赖。但是他不幸成了左联的首席拳击手,领导左联的供餐当是视费厄泼赖为无物的的泼皮无赖,他们要消灭拳击游戏规则和所有的对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阶级斗争没有游戏规则,只有为了伟大理想的不择手段。事实上鲁迅这样的拳手也是最终要消灭的对象。在消灭鲁迅之前,他们先破坏拳击规则,并把鲁迅当一根的棍子抡圆了来打人,因为鲁迅的骨头最硬,浑身是刺,最适合做成打人的狼牙棒。可悲的是曾经的优秀拳击手对自己已经变成别人手上的狼牙棒还浑然不觉,还绷紧了浑身的老骨头,很high,很享受。

燕苗 发表于 2011-10-18 20:22

[i=s]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1-10-18 20:55 编辑 [/i]

[quote]
金秋理解人物,可劲往现实里靠,从实用着眼,则黛玉不得入其法眼。黛玉端在性情的真纯,其小毛病也是缘于其大为那些规规矩矩所限,其形象更具“真人”的现代意义。反倒宝钗,冷眼观世,会做人,与现实一无违碍,是 ...
[size=2][color=#999999]tian295 发表于 2011-10-18 16:54[/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752&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不是所有的真性情就都是好东西。真诚地挤兑情敌,真诚地挖苦下人、真诚地鄙视穷人,真诚地耍小心眼。。。
相反薛宝钗“虚假地”但确实帮助了邢岫烟,虚假地但却平等地对待赵姨娘,虚假地但却宽容了林黛玉,虚假地但确实阻止了薛蟠的蛮横。哈哪种好?你又凭什么说薛宝钗是虚假的,根据呢?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秘密,国人认为世上没好人,人人都是心怀鬼胎,但凡有人做了点好事就一定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满口仁义道德但做的却是男盗女娼,是非判断标准且唯一的标准就是行为,而不是目的论,更不该用有罪推定法,胡乱怀疑善行甚至凭着怀疑给善行定罪。

金秋 发表于 2011-10-18 20:24

[quote]
金秋理解人物,可劲往现实里靠,从实用着眼,则黛玉不得入其法眼。黛玉端在性情的真纯,其小毛病也是缘于其大为那些规规矩矩所限,其形象更具“真人”的现代意义。反倒宝钗,冷眼观世,会做人,与现实一无违碍,是 ...
[size=2][color=#999999]tian295 发表于 2011-10-18 16:54[/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752&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俺看不出黛玉“真”在哪儿“纯”在哪儿,就会使小性子,尖酸刻薄,甚至对紫鹃也不例外。贾母那么疼她,没见她对贾母有什么感情,说老实话,俺都没看出她对宝玉有什么感情,宝玉娶了宝钗她就寻死觅活,这也不是真正的爱情好像。

燕苗 发表于 2011-10-18 22:05

[i=s]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1-10-18 23:36 编辑 [/i]

真名士应该是第欧根尼。大帝低声问“能为先生效劳的吗?”这位哲学家淡然答道:“你不要挡住我的太阳。”而不是中国式的官场失意后的隐居,仕途不顺后的寄情山水的矫情。

林泉 发表于 2011-10-18 22:24

回邹先生,闵先生是实在好人,就是脾气有一点儿急。我后来读过他几篇抨击时弊的文章,写得挺好的。
撇清一下,我不是什么胡派,不配。实际上,私心里还是喜欢鲁迅多一些,就像老朋友一样,虽然他有很烦人的一面。我日常倒不时引用胡适的话(也有鲁迅的)激励子侄、后生们,对同龄人和长者,却不好说什么。其实很想自认“超级红迷”,可这里那么多文学高人,冒泡冒得心虚。:011QQ
哦,我反对你37楼的话,鲁迅不是阴谋家,没那么不堪。

多谢楼上各位回复!看到周先生的妙论尤其开心。今儿较累,容改日再复。

天淡云闲 发表于 2011-10-18 22:26

黛玉和宝钗如果不是只能选其一的话,我两个都喜欢,当然好像更多还是喜欢黛玉,就她的性情之人和多愁善感就更喜欢。

闲云 发表于 2011-10-19 05:16

[quote]理解理解,而且非常同意林泉各楼的看法。25楼的意见俺是替“拥钗派”说的,从那个意义上说,咳咳,该派不免有点功利了——“牺牲自己,顾全大局,哪个家里不需要啊?”呵呵。

[size=2][color=#999999]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7 22:38[/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589&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哎哎,童版,偶少时拥林,如今拥钗,可不是为功利,而是喜欢她的性格,淡定,大气,成熟,宽厚。相比之下,黛玉真归真,太不懂事,太自我中心,太容易伤害别人了,所以不喜欢。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9 07:46

[quote]

哎哎,童版,偶少时拥林,如今拥钗,可不是为功利,而是喜欢她的性格,淡定,大气,成熟,宽厚。相比之下,黛玉真归真,太不懂事,太自我中心,太容易伤害别人了,所以不喜欢。
[size=2][color=#999999]闲云 发表于 2011-10-19 05:16[/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884&ptid=108167][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记得我好像在一个讨论钱钟书世故的帖子里用sophisticated 和 unsophisticated来说明问题,也可以用在钗黛之争中。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是从天真不成熟走向世故成熟。

钗黛之争的根源是年龄。若以小孩的标准来看二位,则宝钗显得太成熟世故,人们不禁会想,这么小的小孩就这么成熟懂事,太可怕了,黛玉的天真才是可贵的。而如果以大人的标准来看,则黛玉显得太不懂事,太自我,宝钗的成熟大气才是可贵的。

曹雪芹笔下的钗黛正好是从小孩走向成年的过程,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用两种标准来衡量她们,造成了各种不同观点。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1-10-19 09:42

林泉的文字,真的非常好!

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9 10:20

[quote]

哎哎,童版,偶少时拥林,如今拥钗,可不是为功利,而是喜欢她的性格,淡定,大气,成熟,宽厚。相比之下,黛玉真归真,太不懂事,太自我中心,太容易伤害别人了,所以不喜欢。
[size=2][color=#999999]闲云 发表于 2011-10-19 05:16[/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884&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呵呵,那年的宝钗十几岁了?波澜不惊的淡定,居高临下的大气,超越年龄的成熟,礼教压出的宽厚,这些都不那么值得推许。突然想起邹峰,邹峰言必称胡适,骂必指鲁迅,宝钗和黛玉真的有点像胡适和鲁迅,哈,没办法,我就是喜欢真真的哪怕有时候伤人的黛玉和鲁迅。呵呵。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9 10:30

[quote]
呵呵,那年的宝钗十几岁了?波澜不惊的淡定,居高临下的大气,超越年龄的成熟,礼教压出的宽厚,这些都不那么值得推许。突然想起邹峰,邹峰言必称胡适,骂必指鲁迅,宝钗和黛玉真的有点像胡适和鲁迅,哈,没办法, ...
[size=2][color=#999999]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9 10:20[/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910&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今天刚刚有个想法,想写个帖子,题目叫:鲁迅和林黛玉。不知道能不能写成。

金秋 发表于 2011-10-19 11:52

[quote]

今天刚刚有个想法,想写个帖子,题目叫:鲁迅和林黛玉。不知道能不能写成。
[size=2][color=#999999]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9 10:30[/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913&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鲁迅和林黛玉也太没共同点了,还不如写焦大和林黛玉,至少他们都在贾府居住。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9 12:22

[i=s]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1-10-19 13:35 编辑 [/i]

[quote]


鲁迅和林黛玉也太没共同点了,还不如写焦大和林黛玉,至少他们都在贾府居住。
[size=2][color=#999999]金秋 发表于 2011-10-19 11:52[/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924&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宝钗和黛玉真的有点像胡适和鲁迅,哈,没办法, ......这是童老大说的。

要说共同点,他们都很敏感,尖酸刻薄,小心眼。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1-10-19 13:22

[quote]
今天刚刚有个想法,想写个帖子,题目叫:鲁迅和林黛玉。不知道能不能写成。
[size=2][color=#999999]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9 10:30[/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913&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呵呵,俺摆好板凳沏好茶了,等着看邹峰这篇奇文。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9 13:34

[quote]

呵呵,俺摆好板凳沏好茶了,等着看邹峰这篇奇文。
[size=2][color=#999999]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1-10-19 13:22[/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947&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别,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开写。

记得我的上一篇是达赖和李娜,还引起过一定关注。

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9 17:16

[quote]
宝钗和黛玉真的有点像胡适和鲁迅,哈,没办法, ......这是童老大说的。

要说共同点,他们都很敏感,尖酸刻薄,小心眼。
[size=2][color=#999999]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9 12:22[/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934&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支持你写。不过有点小建议,你一定要先读书,比如《红楼梦》,比如鲁迅大量作品及相关研究成果,比如现代史,不能靠百度过日子,对比是要实实在在的材料来支撑的,以免再犯你过去经常被迅弟儿批评的那种“大胆乱说,懒得求证”的错误;再就是多查字典词典,弄请字义词义,比如什么叫“尖酸刻薄”,然后对照对象以及自身思想实际,整明白天天指责他人“小心眼”的人是否尖而不酸、刻而不薄。诚意提醒,恭候宏文。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10-19 17:20

[quote]
支持你写。不过有点小建议,你一定要先读书,比如《红楼梦》,比如鲁迅大量作品及相关研究成果,比如现代史,不能靠百度过日子,对比是要实实在在的材料来支撑的,以免再犯你过去经常被迅弟儿批评的那种“大胆乱说 ...
[size=2][color=#999999]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9 17:16[/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8016&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理论上你说得都有道理,写文章前要好好读书。

但是在论坛上,本来就可以乌搞,我即使写了也就发在茶楼,所以,呵呵....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0-19 17:25

呵,欢迎邹峰兄把大作发在阅读版。

李苗 发表于 2011-10-19 20:13

[quote]
呵呵,那年的宝钗十几岁了?波澜不惊的淡定,居高临下的大气,超越年龄的成熟,礼教压出的宽厚,这些都不那么值得推许。突然想起邹峰,邹峰言必称胡适,骂必指鲁迅,宝钗和黛玉真的有点像胡适和鲁迅,哈,没办法,我就是喜欢真真的哪怕有时候伤人的黛玉和鲁迅。呵呵。
[size=2][color=#999999]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9 10:20[/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910&ptid=108167][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我要顶老童一把。O(∩_∩)O哈哈哈~

闲云 发表于 2011-10-20 00:09

[quote]
呵呵,那年的宝钗十几岁了?波澜不惊的淡定,居高临下的大气,超越年龄的成熟,礼教压出的宽厚,这些都不那么值得推许。突然想起邹峰,邹峰言必称胡适,骂必指鲁迅,宝钗和黛玉真的有点像胡适和鲁迅,哈,没办法, ...
[size=2][color=#999999]童志刚 发表于 2011-10-19 10:20[/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27910&ptid=10816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兼回邹峰兄:

古人的生理年龄和现代人不同,女子十五为及笄之年,等于是现代的成年人了.宝钗入荣国府不久,就已经是凤姐口中的"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是个大生日了".如果出嫁,需要打理一大家子上上下下了,为人行事,自然不能用现代人的年龄标准来衡量.宝钗的淡定,大气,成熟,宽厚,我个人以为,和她父亲早逝,哥哥又不争气有关,因而识大体,顾大局,孝顺母亲,照顾家庭,也和她熟读老庄,修养内蕴超乎常人有关,值得赞赏. 相比之下,黛玉的问题,就是湘云那话,我和你身世相仿佛,但我就不象你那样多心.其实,湘云在史府的处境,远远不如黛玉在贾府,但她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而黛玉,却是整天小题大作,自怨自艾,属于天生的性格缺陷,能怪谁呢,所以曹翁早有评点,"莫怨东风当自嗟".

另,窃以为,黛玉和鲁迅虽然有一些共同点,比如敏感,刻薄,小心眼之类,但总的还不是很有可比性.黛玉是个纯真的孩子,鲁迅却是个老于世故之人. 黛玉伤人是无心,不自知,鲁迅却是攻击性强的战士. 声明,虽然是拥钗,拥胡派,个人对鲁迅先生还是比较敬佩的,其深刻犀利之处,百年一出.  

菜农 发表于 2011-10-20 00:41

鲁迅是胡子老战士,黛玉是美少女战士,邹峰可以一写。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