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康银监八年:与风险赛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蓉萍在任8年后,刘明康卸任银监会主席之时,他的身后,是一个走上历史顶点的中国银行业:近100万亿的资产总额、1%左右的不良率、12%以上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近万亿的税后利润……和他临危受命,也就是2003年中国银行业“技术上已经破产”之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而对他而言,最大的遗憾或许是他离开了这个岗位之后,他永远无法确知中国的银行业是否能跑在风险前面。他离开银监会时,是中国上市银行市值最大之时,但也同时面临着不确定的欧美经济形势的冲击,配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更加精细化管理的挑战。而他身后的中国银行业“巨无霸”资产未来又将走向哪里?对风险的担忧或许是刘明康最最放不下的。
银行业监管开拓者
10月29日,刘明康最后一次对其下属发表讲话,语气平和、充满自信和感激:“一转眼八年多的时光悄然过去,中国银行业在我们大家共同奉献、呵护、参与和见证下,今天已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先进行业,我们的监管者也倍受关注和受人尊重。”
这八年来,几乎步入“绝境”的中国银行业,完成了股改、上市、跻身全球最大市值银行序列;银行的信用评级上,更是从标准普尔曾经评定的“垃圾级”起步,到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获得国际上的A级;监管体制在刘明康主导下,积极加入“巴塞尔协议”,参与国际监管合作,建立了可能比西方金融监管体系当下要求还高的资本、风险监管框架。
一些有着鲜明对比的数据更为说明问题。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95.3万亿元,是银监会成立前(截至2002年底)的4倍,是“十五”末期(截至2005年底)的2.5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4336亿元和1.13%,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比2002年底减少1.9万亿元和下降22.50个百分点,比2005年底减少8506亿元和下降7.80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转为正值,2005年未4.91%,2010年底提升为12.16%。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从2002年的61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3亿元,2010年达到8991亿元。而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2005年底的0.7%和15.6%,2010年底达到1.03%和17.5%。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10月28日对本报记者这样评价刘明康:“刘明康对银行监管非常专注和敬业,他对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和理念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可以说功居至伟。”
这里所说的银行业监管理论体系,就是刘明康反复在各种会议上强调的包含着清晰的监管目标、科学的监管理念、完善的监管框架和强有力的持续监管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理论体系。
郭田勇认为中国特色银行业监管理论体系既借鉴了国际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又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银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并充分吸收了我国银行业监管历史积累的经验,既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又具有延续性、一致性。
刘明康在告别讲话中表示对奋战在银监会的8年时光感到欣慰和“十分充实”。
他同时表达了对银监系统干部职工的感激之情:“我们在非典肆虐中克服了今天难以想象的困难较短时间完成组建工作,迅速实现对外挂牌履职;在同风险赛跑中革固鼎新,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开创银行业监管工作的新局面,有效促进了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道路。我们这个会领导班子是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专注干事业的班子。”
“我必须对存款人负责”
正如刘明康10月29日在银监会的告别会上所说的:“我下过乡,做过工人,又干了银行,搞过企业,当过地方父母官,从运动员到裁判员,又从裁判员到运动员,周而复始,这才把自己锤炼了几下子。”
在出任银监会主席之前,刘明康是中国银行董事长,任上完成中银香港的重组和上市,为中国国有银行改革之路先行试水。彼时作为“运动员”的刘明康亲眼目睹了中国银行业的“技术性破产”。
做过银行经营者的他清楚地知道,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做不好银行的,“曾经当过运动员”的他8年来最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和潜在风险,对风险的警惕是其在任期内蹦得最紧的一根弦。
早在2003年银监会成立不久之后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刘明康在谈到当时比较新兴的消费贷款时就说道:“在一个好事面前,在一个发展的趋势面前,监管者要始终保持着满腔的热情和冷静的脑袋,就是warm heart,cool head。”
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之时,银行贱卖论四起,有一部分舆论直指作为国有银行改革体系设计者之一的刘明康。在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等等问题上,批评者又曾言辞激烈地批评他过于保守,不够有创新意识,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但在中宣部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他曾坦言:“我不怕争议,我必须对所有存款人负责。说我保守的也有,说我卖国贼的也有,哪个国家把银行资产稳住了,才对得起国人。”
2009年4月刘明康在天津的一次讲话中强调银监会的四项监管,风险和内控是他所反复强调的。他讲到银监会要管风险,“就是银监会不要去管人家赚钱赚的多不多,要把风险 控制住”;同时还要管内控,“任何的金融机构内部的控制能力和技巧是最重要的,外因只是一个因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内因,靠银监会管是管不住的,一定要靠金融机构自己的内控能力,就是要增强他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今年的银监会第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是刘明康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形势分析会,和往常一样,他在分析会上花费了两个小时坦率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并再次提示风险。在银行业资产质量问题上,他尤其花费了较长时间谈到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并强调要用新的监管要求对待这些资产。
刘明康曾撰文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进行了展望:面对“十二五”的新起点和新要求,银行业监管必须再接再厉,持续完善审慎监管框架,不断改进监管方法手段,积极构建系统性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同时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引导银行业提高发展质量,使银行业在“十二五”时期更加安全稳健,更加富有竞争力。
他把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上了一个顶点,但他也清楚地知道没有经过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考验,什么都还没有定论。
但至少,大多数评价者认为,他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完成了一个转型期国家中,首任银监会主席应该完成的使命。
就在他离任之时,留下了庞大的银行业资产未来何去何从,有待于历史来考验。
而他的继任者,同样以对风险的关注著称的,低调务实的原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或许会给出答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