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杜雅萍 发表于 2011-11-16 00:49

饥饿与巴黎

[font=宋体][size=12pt][font=Verdana] [/font]
文/Echo
[/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在巴黎这座流动的盛宴上,最醒目的,是桌上到处流淌的饥饿。[/size][/font]



[font=Arial][size=12pt]

[/size][/font][b][font=宋体][size=12pt]一[/size][/font][/b][b]
[/b][b][font=宋体][size=12pt]、流淌的饥饿[/size][/font][/b][b]
[/b]


[font=宋体][size=12pt]“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这是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写的一段话。海明威自杀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带着新婚妻子刚到巴黎度过的那段时光,彼时默默无闻,生活过得清贫朴素,在咖啡馆点一杯咖啡或一小杯酒,日日伏案写作。甘苦交织,却分外铭心。[/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和很大一部分一腔热血壮志未酬的青年一样,海明威也常常被属于青春的两大主题所困扰:多的要溢出的荷尔蒙,和黑洞般填不满的饥饿感。[/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结束了一天奋笔写作后的傍晚,他常常去花园路[/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27[/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号的格特鲁[/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德·[/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斯泰因小姐家作客。斯泰因的公寓兼工作室是当时众多侨居巴黎的英美作家、艺术家会聚的中心。在那儿可以享受暖气、美酒、点心,欣赏一幅幅名画。“我那时必须治愈的毛病,就是青春和对妻子的爱”,在与斯泰因的交谈的过程中,海明威总结性地说。我想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三年,就离开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而与另一位女子坠入爱河。[/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但是这一段与贫苦相交织的爱情,也许是海明威一生中最纯洁的感情。没有足够的钱享受美食和美酒;从图书馆借书需要赊账;租的简陋房间没有淋浴室,洗澡需要去公共浴室;甚至为了省钱而略过一顿顿中饭,为了忍住饥饿而避开那些溢着食色的街道。但是,结束了疲惫的艰苦写作的一天,总有一份温暖守候在家中,“我们睡得很好而且睡在一起很温暖,相亲相爱”。如此温暖动人。[/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伴随于这些漫长、湿冷的日子的,是到处流淌的饥饿感。“如果你腹内空空,饿的发慌,那些名画就全都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清晰也更加美了。我学会更深刻地理解塞尚,真正弄明白他是怎样创作那些风景画”,“饥饿是良好的锻炼,你能从中学到东西”。而为了缓解饥饿感,写作是唯一可做的事。写短篇,钱可以赚得更快一些,但是要为自己带来名誉,则需要不带功利性地写长篇小说。在矛盾中,却常常别无选择,“你能选择的只是走哪些捷径能把你尽快地带回到你写作的地方去”。而在饥饿中,一份简单的食物也是饕餮大餐。蘸上橄榄油和芥末酱的面包一口就可以吞下,洒了黑胡椒的煎土豆吃完了一份还想再要第二份……成名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财富,但是能让海明威在三十多年之后对这些食物的记忆依然温热,正是当年身体里的这一份刻骨的渴求。[/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可是渐渐的,我有了疑问,到底是有多少的饥饿感,是真正的来源于对食物的渴求,是出于单纯的肚子饿?有一个细节,有一天他路过一家昂贵餐厅时,看到当时已成名的乔伊斯和他的妻子正要享受美食,那一刻,饥饿感汹涌袭来,以至于饱腹后回到家时,那种类似的感觉依然存在。[/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而我在喝完一大杯茶之后,也逐渐明白,[/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有一部分其实是出于对探究未知世界那部分真相的渴求,是未被满足的那部分欲望的渴求,是对才华、激情、欢乐的渴求,带来了饥饿。[/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耕耘的还未有收获,付出还未有回报,想得的还未得到,于是有了那个填补不了的黑洞。于是饥饿。[/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
[/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巴黎的秋冬湿冷而漫长,叶子从树上掉落,光秃的树枝迎着寒风和凛冽的冬日阳光,像一座座雕塑,“这时你身子的一部分就死去了,但是你知道春天总会来到,正如河水冰结了又会流淌一样”。[/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事情也常常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写作会遇到瓶颈而无法继续;由于妻子的失误丢失了一大叠手稿……“然而,在那些日子里,春天最后总是来临,但是使人心惊的是,它差一点不来了”。还好有这个差一点,[/size][/font][size=12pt][font=Times new roman]1926[/font][/size][font=宋体][size=12pt]年,海明威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从此成名。[/size][/font]

[size=12p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
[b][font=宋体][size=12pt]二、流动的盛宴[/size][/font][/b][b]
[/b]


[font=宋体][size=12pt]伍[/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迪·[/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艾伦在对巴黎的致敬之作《午夜巴黎》的前六分钟里,用一帧帧暖黄色的影相带我们领略了这座光明之城和浪漫之都的万种风情,城中建筑如诗、街道如画,人们闲庭信步在风光旖旎的塞纳河畔,举目就是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不经意间一回头,又或是享誉全球的艺术宝殿卢浮宫和蓬皮杜,时尚而开阔的孚日广场上,孩子们在绿荫下嬉戏,情侣们在石子路上散步。[/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也许只有你亲历这里,才能体会为什么这座城,蕴育、吸引且成就了那么多文学和艺术巨匠,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海明威、毕加索、莫奈、乔伊斯、萨特和波伏娃……这一串闪耀的名词让这座城熠熠生辉。世界各地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汇聚于此,感受这里浓郁的人文气息,呼吸清新自由的空气,体验浪漫的文化之旅,最后,也成就了他们的文学梦想。[/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
[/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正是这股移居热潮掀起之时,一大批当时未有成名或已小有名气的青年艺术家旅居于此,斯泰因的工作室、庞德的工作室、莎士比亚书店、和塞纳河左岸的诸多咖啡馆,成为当时艺术家们高谈阔论,激烈争辩,或举行一次次文艺沙龙的地方,斯泰因随口的一句“迷惘的一代”[/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后来成为这群人的代名词,流传至今。[/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伍[/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迪·[/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艾伦甚至用一部电影,表达了对巴黎这个黄金时代的热爱之情。[/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正是回忆了自己[/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1921[/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至[/size][/font][font=Arial][size=12pt]1926[/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初到巴黎侨居并艰难谋生的生活,最终亦是在巴黎,成就了自己,成为一代大文豪。除了自己简陋的工作室,他也常常在丁香园咖啡馆、圆顶咖啡馆等伏案写作。并逐渐结识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热情好客却专横傲慢的斯泰因,才华横溢却沉迷于享乐的菲茨杰拉德,爱才识才受人尊敬的埃兹拉·庞德……海明威用简单的语言,把这些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丰满,难怪有人说这本书,是一场文人间的高级八卦。但也是从他们身上,海明威获得了最初的启蒙,且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赢得了荣誉。[/size][/font]



[font=宋体][size=12pt]“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巴黎之于海明威,如同盛宴之于饥饿的流浪汉。[/size][/font]

[size=12p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
[font=宋体][size=12pt]巴黎,流光溢彩的不仅仅是他的建筑和街道,更是他散发出的强大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气息,让人神往。[/size][/font]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11-11-16 02:47

文/Echo
===============
是那个意大利的翁贝托·埃科吗?

孬歪甭 发表于 2011-11-16 06:03

[quote]文/Echo
===============
是那个意大利的翁贝托·埃科吗?
[size=2][color=#999999]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11-11-16 02:47[/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32533&ptid=108703][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Umberto Eco
-----------------------

[url=http://i.mtime.com/readbook/blog/6926146/]http://i.mtime.com/readbook/blog/6926146/[/url]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1-17 23:15

主帖的写法,有股明显的中国味。老网可能对埃科的风格不够熟悉。几天前买了这老头一本巨著《丑的历史》,闲来翻翻,极长见识。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驳杂学问,真让人倾倒。虽然,埃科的本业是小说家。
这本书蛮贵的,450页(大开本),198元(当当价是七折)。半数都是插图,但印刷得很精美,且插图多是平素不易见到的。
顺手推荐一下。也许水色会感兴趣。

杜雅萍 发表于 2011-11-17 23:46

這個應該是介紹電影《午夜巴黎》的文章,澤雄兄說的書,偶打算去圖書館借一本。

水色 发表于 2011-11-17 23:55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32822&ptid=108703]4#[/url] [i]周泽雄[/i] [/b]

哈,多谢泽雄兄。上学期在书店见到的,看到两次以后,怂恿院图书馆买了一本。:laughd

阿瓜 发表于 2011-12-3 02:14

这两天在痛苦地研究《午夜巴黎》。
这篇文章应该是《流动的盛宴》的书评,而不是《午夜巴黎》的影评,尽管后者和前者密不可分。这个黄金时代实际上是美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不是巴黎的黄金时代,跟法国文学没有半点关系,书中好像好不容易提到了一两个法国诗人,作者还说从来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让巴黎出名的实际上是一些外国人。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