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20120216)差生韩寒
[i=s] 本帖最后由 李小苗 于 2012-2-17 10:58 编辑 [/i]差生韩寒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陈鸣 2012-02-16 14:02:22 来源:南方周末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力。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以仅有的方式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差生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
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上海松江二中的校园里头,刚好路过高一(7)班,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
[align=center][img=600,341]http://images.infzm.com/medias/2012/0216/51267.jpeg[/img][/align]
[align=center]松江二中校门口的韩寒,他曾是这里最出名的差生。成名多年之后,正在经历风波的韩寒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他需要更努力更艰难地证明自己。 [color=#c0c0c0](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color][/align]
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底下笑成一团。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一片欢腾,笑声中有嘲弄的味道。
他的确不像个“写文章的”。来自金山区的少年韩寒,晒得黝黑,像刚从难民营走出来,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还有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
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但如今,沈宏伟、陆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一夜之间,韩寒就像又回到了那个笑话一般的起点。
[b]会写作文,也是会写作文的差生[/b]
1998-1999年秋季学期开始了,在陆乐的观察里,这个体育生的懒和不听话很快就露出马脚,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这看起来完全是人们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不听话的差生。
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那时候的沈宏伟听得一脸茫然:“钱锺书是谁?”
开学后不久,几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很快就下来了,韩寒毫无意外地考得一塌糊涂。可是看起来韩寒并不在乎,只是继续沉到那堆民国作品和历史古籍中。“他的性格总是慢悠悠,不着急,无所谓。后来因为在宿舍不讲卫生连累大家被扣分,有同学建议要把他赶出去,他也不生气,还是乐呵呵。”沈宏伟说。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align=center][img=600,339]http://images.infzm.com/medias/2012/0216/51271.jpeg[/img][/align]
[align=center]在很长时间里韩寒被视作两面:写作上的令人惊喜和传统意义上的坏榜样。新概念作文获奖、《三重门》出版,都难以改变这一点。 [color=#c0c0c0](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color][/align]
金山少年的优点是认真的时候一手字写得非常漂亮,语文老师戴金娜把班级的黑板报交给他去写。同班同学潘超安也是寄宿生,有时韩寒课后或周末写黑板报的时候他也在教室里。他发现别人是抄黑板报,而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陆乐也发现,韩寒会写文章并非吹牛,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这种急智和文才其实很早以前就显露出来了,只是刚到松江二中的时候无人知晓。初中时候韩寒刚进罗星中学,写的第一篇作文《我》就被当时的语文老师彭令凤赞赏不已。彭令凤如今已经退休,住在上海市区,她在电话里头说,在教学生涯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早熟的学生。“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彭令凤发现,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写作才能几乎是少年韩寒身上唯一值得一提的“亮点”,他的初中三年实际上过得并不愉快,更多时候他的少年生涯是作为“差生”被其他人见证着——上课走神,不守纪律,不交作业,生活邋遢,有时候甚至连作业本都能不翼而飞。如今老师们自然不再说他“坏话”,但是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少年韩寒被老师单独拎出来,一个人坐在讲台边上,背后是整个班众目睽睽的目光。
韩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照顾他读书,把家从亭林镇搬到了离初中较近的朱泾镇,他母亲每天在朱泾和亭林之间挤公交车来回奔波。
这对父子有十分亲昵的一面,在一张老照片里,儿子捏着父亲的脸,两人笑得脸上只剩两排白牙。从初中开始,由于学业的问题,韩寒和家人的关系逐渐显露出紧张的一面,有一次因为韩寒没交作业,韩仁均被老师喊到办公室,父亲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b]坏孩子的舞台在萌芽[/b]
1998年是赵长天到《萌芽》杂志社任主编第三年,那时候杂志社还没搬到现在巨鹿路这个别致的小院落里。
赵长天清癯,说话的时候喜欢伸出细长的五指,有老式文人的有条不紊,但1998年做这个主编其实焦虑不堪,时常要低声下气地四处找上海的大企业要钱。
当时他在寻找一个机会,要把这本文学杂志拖出泥潭。巅峰时期《萌芽》的发行量是30万份,而到了1995年赵长天接手的时候,只剩下1万份。所有文学杂志都会对那段时期记忆深刻,“全民经商了,作家都下海了”,《萌芽》剩下的读者都是一些已经进入中年的铁杆读者。
那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刚开始热播;四通利方摇身变成新浪网,网易搜狐开始崛起,网络时代隐约在望;作家李敬泽跟朋友在北京聚到一起,商量的还是怎么推出一批“70后”作家,最后作者登出来的照片都是女孩们的艺术照,眼看着严肃的文学活动变成了选秀。对文学杂志来说,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背景。
赵长天开始大力改造这份杂志,刊发了大量的纪实作品,甚至在这本文学杂志上登足球明星范志毅的大块头文章。但是杂志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1997年,赵长天和他的同仁开始新的努力——要寻找一批年轻的创作者。一开始找中学教师推荐,收到的都是当时学校里的“优秀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朝气,赵长天决定由《萌芽》自己来找,李其纲提议举办一个面向学生的作文大赛,声势要大,要获得高校的支持。赵长天和李其纲一起拜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王铁仙,找到了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思和,很快谈妥了上海本地的这两家高校。
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追念活动上,赵长天见到了陈伯吹的儿子,当时的北大校长陈佳洱,聊起了筹划中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陈佳洱当即表示北大要全力支持。后来在南京,在谢晋的电影《鸦片战争》剧本讨论会上,赵长天又遇到了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董健也表态支持。
到了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有了眉目,但彼时没有人可以预见这项赛事的未来。那一批后来成为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孩子们还淹没在人海当中。
被邀请来当评委的作家叶兆言当时心头始终悬着一个疑问,“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当时我、铁凝和方方其实心里都在担心,很可能办这么一届就黄了。”当时的赛事总干事李其纲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最后很可能一篇像样的稿件也找不到。
80后这代人那时候看起来极为平庸,“好孩子”中规中矩,死气沉沉,“坏孩子”染了头发,忙着学“古惑仔”,报刊上开始用“垮掉的一代”这样的外来词汇形容成年人对他们的担忧。
[b]灰头土脸与招人喜爱[/b]
赵长天、李其纲在大江南北的高校四处奔行的时候,那个又黑又瘦的少年韩寒还在二中的操场上一圈圈跑步,课上课下一刻不停地读老师们都没读过的“怪书”,写一些民国腔调的文章。
松江二中的宿舍生涯让“问题少年”韩寒有机会更放肆地看书和写作——起码不用像在老家,考砸了的时候,他在前面逃跑,韩仁均在后面追,邻居在后头拉。
宿舍是两室一厅,报到当天,沈宏伟在宿舍里第一次见到韩寒。那时候韩的母亲帮他整理床铺,像所有不厌其烦的母亲一样絮絮叨叨地交待学习和生活,韩寒在一边默不作声。
后来在《那些人那些事》里面,韩寒提到了对松江二中寄宿生活的无比神往。对别的孩子来说可能面临着生活的不适,对韩寒来说倒更像是一种自由和解脱。
在一份韩寒向韩仁均索要的书单里,可以看到,那个年纪的韩寒已经在翻阅绝大多数成年人不会去看的书,书单上包括《榆下说书》《西溪丛语》《分世余话》《东坡志林》《芦浦笔记》……韩寒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读到的各种段落,经常刻意用到文章里头炫耀学识。
寄宿生活起码有一点与少年韩寒的期待相符,松江二中这个学校在当时的确有着很多内地学校不及的开明气氛,这是一所诞生于1904年的老学校,初次到这里参观的人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古香古色的大学,图书馆的外墙是条纹细腻的红砖,校门出人意料的是一座始建于千年前的古城门。
松江二中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办文学社、戏剧社、诗歌社,当时的文学社指导老师是邱剑云。他如今年纪已经很大,退而不休,时常还在学校帮忙,戴顶圆帽,头发贴着脑门,说话沉稳,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和记者见面时,他站在松江二中那个古城门做的校门下,像是民国人物穿越而来。
和同学们一开始看到的那个学习糟糕的体育生韩寒完全不同,1998年邱剑云第一次读到高一新生韩寒的文章,看到的是那个成熟老练的睿智少年。前一个韩寒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后一个韩寒才华横溢招人喜爱。
韩寒进松江二中不久,买了一本邱剑云写的新书,三天后他读完那40多万字,对人说:“这本书还可以,将来我会比邱老师写得好。”这话后来传到邱剑云的耳朵里,他感到十分高兴,锐气十足的少年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多见了。
当时进入文学社并不容易,整个学校社员只有24名,需要先自己报名,再经班级语文老师推荐,最后参加考试,通过之后再由邱剑云亲笔写通知吸纳入社。
韩寒由于功课成绩严重不平衡,并没有获得老师推荐,他自己又去找到了邱剑云要求参加,邱剑云最终答应韩寒来参加考试,之后给了他一个“特殊编外社员”的身份。
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少年韩寒对钱锺书的崇拜在这两篇文章里到处可见,《三轮车》开篇第一句就是“我有个和钱锺书先生一样的毛病”。《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
当时的韩寒还去参加了诗歌社的课程,指导老师是吕玉萍。她对韩寒的才华印象极深,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1998年12月的一天晚上,教室的电视机里播放《新闻联播》,一则消息说钱锺书去世了,正在教室里晚自习的韩寒突然激动地站起来,走到电视前,他盯着电视机良久,转身对班上的同学说,以后这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头就剩个李敖。
这一次,教室里没人笑。
[b]无可救药和孤注一掷[/b]
这个口无遮拦,自以为是的“差生”很快就在校园里出名了,会长跑,会写文章,还能在联欢会上唱歌,性格极为随和,说话妙语不断,他赢得了很多同学的崇拜。
有一次在食堂,韩寒指着碗里的饭跟同班同学说:“就吃饭这个事情,我马上就能写出5000字。”和开学时候大家一阵哄堂大笑不同,这次同学们毫不怀疑。
除了写文章,韩寒在所有科目上的表现都是极为糟糕。邱剑云不时听到其他老师议论起韩寒: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60分就停笔了。
邱剑云曾经在文章里用六个字形容了那时候的少年韩寒:才气、狂气、勇气。他特别强调了勇气——“为了写作,放弃了数理化,不求走遍天下,只顾驰骋笔下。”
听起来十分潇洒,但放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团乱麻。韩仁均越来越多地被学校喊去松江,他乘坐一辆公共汽车,又转乘另一辆公共汽车,只是为了到学校听老师对韩寒的批评,然后又匆匆赶回金山。
有一次韩仁均请了假,花了一个下午赶往学校,发现仅仅是因为韩寒一条毛巾没挂好,导致宿舍被扣了分。韩仁均怒火中烧,抓住韩寒一顿暴打。
“差生”韩寒在当时给家人带来的更多是无尽的压力,在朋友和邻居那里抬不起头来,家里有个上课不听讲,考试不做题的“小流氓”从来不是件风光的事。
韩寒的生活更是随心随性。沈杰是当时的寝室长,十几年后说起韩寒依然大摇其头,那时候宿舍卫生评比扣分都是扣在韩寒身上。沈宏伟冬天打水回宿舍,用半壶水夜里泡脚,剩半壶第二天刷牙,第二天一早经常发现水壶里的水一滴不剩,然后韩寒就会嬉皮笑脸地站出来承认是他喝了。
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松江二中的教学楼是三座上世纪前半叶的建筑,每座楼都有一个门洞。高一(7)班的门口有个走廊,陆乐发现,有一段时间韩寒经常坐在那里发呆,背靠廊柱,从那个位置望出去刚好是高一、高二、高三三座教学楼的三重门洞。后来,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十三年后,陆乐、沈杰、沈宏伟、潘超安有的成了城管,有的成了电信职员,有的成了医生,他们偶尔还在一起踢球,但人生轨迹已经截然不同。他们在各自办公室的电脑前,在手机上,看到了韩寒“代笔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已经很清楚答案,因为他们是《三重门》这本书写作的见证者。
韩寒每写完一部分,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这是一个关于“林雨翔”的故事,里面处处有韩寒和这帮死党们生活的痕迹。小说里提到一个词“尿崩”的英文翻译,陆乐还记得这是当时他们一群少年课下无聊中探讨的话题。
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陆乐相信这些内容后来都被用到了《三重门》里。对陆乐来说,《三重门》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韩寒也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他只是普通的高中生,所有人在用功准备考试的时候,他永远在勤奋地看闲书和勤奋地写东西,一刻不停。
后来人们为那个写《三重门》的韩寒感到惊奇,并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每一个年轻人汇聚的校园里都会有类似的“才子”传奇,他们是痴迷文学的少年,写一手同学间四处传阅的好文章,有的“迷途知返”之后“全面发展”考进大学,有的转舵无力被时代的浪潮淹没。一个偏才少年首先面临的是压力,而非人所艳羡的名望。一本小说除了满足创作的愉悦感,在当时实际上无法兑换成任何东西。
韩寒的朋友们知道:这个传统意义上无可救药、给家庭带来无穷压力的差生,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证明自己。只是在当时,韩寒的证明方式显得绝望、疯狂、孤注一掷。
韩寒埋头写到后来,上课时老师们不再点他名,也不干涉他。“有一时间实际上已经放弃劝他了。”潘超安说。
[b]“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b]
时间进入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萌芽》杂志的努力有了结果,新概念作文大赛终于办了起来。初赛收到了四千多份稿件,这个参赛数跟现在比十分寒碜,但却已经足以打破当时所有组织者和评委心头的担忧。
十多年后人们再讨论这届作文比赛时常会忘了,那一届的少男少女们拿出的作品,并不仅仅是韩寒的《求医》和《书店》,还包括陈佳勇的《来自沈庄的报告》、刘嘉俊的《物理班》、宋静茹的《孩子》和一个初二女生丁妍的《东京爱情故事》等,这些作品很长时间里在学生间争相传阅和模仿。而评委对80后释放出来的创作能量表示难以置信,王蒙当时激动地说:“我们可以就此搁笔了。”
但是在运作上,这届大赛尚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新概念作文大赛工作委员会总干事李其纲回忆,整个大赛只在《新民晚报》作了点宣传,外地学生能不能知道这个比赛完全靠运气。虽然杂志社给各个外地的中学寄去海报,但事实上很多海报就一直躺在学校的收发室里了。由于宣传乏力,这个比赛的初赛收到的稿件大部分来自上海。
当时河南一个高三女学生、后来获得一等奖的王越就是在自习时偷看《中国青年报》,读到了一篇关于赛事的报道才去报了名。从报名,到获奖,再到保送南开,当时简直是一系列意外。“第一届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比赛,谁会把宝押在上面?”王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对已经“无可救药”的韩寒来说,这几乎就是他孤注一掷的押宝。
意外是,身处上海的韩寒并没有收到复赛通知。
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所有工委和评委坐在一个大房间里评阅稿件,在场的作家包括:王蒙、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大学教授包括: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中文系曹文轩,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等人。
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韩寒前来补考。据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
等韩寒赶到考场的时候,他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房间补考。那是一个标准间客房,正中间摆两张床,床的对面摆一个电视柜和一张书桌。韩寒就在书桌上应考。
李其纲受评委们委托负责出题,他把一张纸放进水杯里,随后离开。而另一位编辑林青则奉副主编桂未明之命给韩寒监考。
韩寒面前的杯子里,一团纸缓缓展开。“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他拿起笔写下了第一句。
现在人们很难说清楚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给了韩寒机会,还是韩寒成就了这项赛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二者轨迹交叉的时候,一个正在低谷,一个默默无闻。而如果没有后来的韩寒,自然也就没有后来人们对他的一切热捧、抨击、崇拜和质疑。但当时他几乎失去了这个机会。
在那个房间里,少年韩寒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广为人知,这篇《杯中窥人》流传甚广,偏科少年韩寒引起媒体关注,随后一年,《三重门》出版,韩寒七门功课挂科,最终不得不退学。
沈宏伟如今越来越觉得《三重门》的结尾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2000年《三重门》的出版并没有让“差生”韩寒证明自己,反而让他在学校里面临着更大压力。以前在课堂上互不干涉的老师开始不断出言讥讽:“出了名就不用听课了”,同龄人之间实际上也互不服气,文学社社员的一篇批评文章里写道:“大家都知道韩寒这样发展下去绝对成不了钱锺书,甚至当个自由撰稿人或当个报刊编辑都存在许多困难……”
当那个差生韩寒走出松江二中的时候,内心动荡,性格倔强,他对抗成人世界的态度更像是要确信自己的道路。对未来实际上他一无所知,当他从郊区走进城市,他第一次紧张地坐上飞机,他不知道电梯按向下的箭头是要让电梯向下走,还是乘客要向下。
松江二中巍峨的校门背后是一个少年的世界。此后他的所有荣耀都奠基于此。他离开的时候,难称愉快的少年生涯从此结束,而后来巨大的辉煌与争议还远未来临。 友情提醒:这个应该发到阅读版的,让更多人看见。
本版是发有可能被屏蔽的文章,只有登陆会员才能看的。
我再发一次。 介样啊?新人上路,门道的不懂。俺还以为信息类的都发竹林呢。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还有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
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color=Blue]但如今,沈宏伟、陆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一夜之间,韩寒就像又回到了那个笑话一般的起点。[/color]
-------------------
小韩同学的同学都浮上来了,8错~~ 既然十几年前的少年韩寒迅速在同学间证明了自己,为什么如今发表了大量作品的成年韩寒不出来迅速证明一下自己?只要在公开场合畅谈一下管锥编舌华录鸡肋编分甘余话之类的话题,只需一开口就一招置方舟子麦田之流于死地,迅速了结这个无谓风波。施老师若是认识韩寒,不妨问一下,为什么不出来公开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与学识?为什么不出来呢?百思不得其解。 这些人怎么才浮出来,存心要肘子哥难堪啊。 [quote]既然十几年前的少年韩寒迅速在同学间证明了自己,为什么如今发表了大量作品的成年韩寒不出来迅速证明一下自己?只要在公开场合畅谈一下管锥编舌华录鸡肋编分甘余话之类的话题,只需一开口就一招置方舟子麦田之流于死 ...
[size=2][color=#999999]陶云汀 发表于 2012-2-17 12:32[/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0256&ptid=110301][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管锥编舌华录鸡肋编分甘余话之类的话题都是他十多年前生吞活剥似懂非懂看的东西,现在让他说更说不出来了。我们十几年前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现在要我们说也出不出来。他现在最熟悉的是开车。 [quote]
既然十几年前的少年韩寒迅速在同学间证明了自己,为什么如今发表了大量作品的成年韩寒不出来迅速证明一下自己?只要在公开场合畅谈一下管锥编舌华录鸡肋编分甘余话之类的话题,只需一开口就一招置方舟子麦田之流于死地,迅速了结这个无谓风波。施老师若是认识韩寒,不妨问一下,为什么不出来公开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与学识?为什么不出来呢?百思不得其解。
[size=2][color=#999999]陶云汀 发表于 2012-2-17 12:32[/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0256&ptid=110301][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我不认识韩寒,如果认识,也不会问这类问题。因为我自己16,7岁时读过的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等,如果现在你要问我内容,我也都不记得了。现在你让我去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都会读不下去,节奏太慢了。好在,我是初中时就读的。 吗的,现在考证成瘾了,逮啥考证啥。
“后来在南京,在谢晋的电影《鸦片战争》剧本讨论会上,赵长天又遇到了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董健也表态支持。”
“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所有工委和评委坐在一个大房间里评阅稿件,在场的作家包括:王蒙、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大学教授包括: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中文系曹文轩,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等人。”
据不完全考证,董建似乎是在1988-1993年间担任过副校长,之后又回去当文学院院长了。所以在1997-1998年间,赵长天见到的应该不是“副校长董健”了;而“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学教授包括: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云云,按说1999年已经63岁的董健应该也不在校级领导岗位了。
不过,把主帖当小说读就没这问题了,小说是可以虚构的。
附:南京大学文学院网页上的“董健个人小传”
山东寿光人, 1936年1月出生。1956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次年转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2年本科毕业,继读研究生三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被聘为教授,曾任中文系系主任(1986—1988)、[b]南京大学副校长(1988—1993)。现为文学院院长、[/b]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戏剧戏曲学博士生导师,兼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0271&ptid=110301]9#[/url] [i]童志刚[/i] [/b]
改成“原南京大学副校长”就成立啦。媒体报职务,爱报最高的那个,你应该懂的。 [font=楷体_GB2312][size=5]韩寒面前的杯子里,一团[b]纸[/b]缓缓展开。“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他拿起笔写下了第一句。[color=#0000ff]一个多小时后,"写到这里,猛然发现[b]布[/b]已经沉到杯底了。"他完成了最后一句。[/color][/size][/font]
[size=3]按照易中天的标准,抱以极大的善意揣测,南周可能是排版出了点小纰漏,而不是文章作者在刻意回避。[/size] [quote]韩寒面前的杯子里,一团纸缓缓展开。“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他拿起笔写下了第一句。一个多小时后,"写到这里,猛然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他完成了最后一句。
按照易中天的标准,抱以极大 ...
[size=2][color=#999999]马甲 发表于 2012-2-17 14:58[/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0285&ptid=110301][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出题方式本来就很行为艺术,生活中有几人会把纸团扔到有水的的杯子里?那写作者把纸置换成布也没啥不可以。你的思维方式太刻版了,鉴定完毕。 主贴这篇文章一出,方舟子的各种质疑就都化为泡影了吧?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0347&ptid=110301]13#[/url] [i]金秋[/i] [/b]
是的,只要按照12楼的的思维,韩寒是可以用行为艺术为理由化解所有质疑的。命题作文都能天马行空,自由选题就更无所顾忌了:
纸或布无所谓,哪怕杯中无水,能让那个劳什子沉到杯底就是正解;
美国驻成都是使馆还是领馆不要紧,是美国的馆总没错吧;
悬赏两千万绝不兑现,无非是开玩笑的行为艺术;
政权成立快一百年了,是四舍五入顺理成章的结论;
不管是发生在延安时期还是文革时期,姚文元整人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刘明泽躺着中枪,不过是配合了一出起诉撤诉的行为艺术罢了…… [quote]
出题方式本来就很行为艺术,生活中有几人会把纸团扔到有水的的杯子里?那写作者把纸置换成布也没啥不可以。你的思维方式太刻版了,鉴定完毕。
[size=2][color=#999999]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7 18:07[/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0319&ptid=110301][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鉴定有效。
还有比我更刻板的:
《杯中窥人》中的纸团沉了吗?
[url=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056021&page=1&1=1#8056021]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056021&page=1&1=1#8056021[/url] 说某个人思维方式刻板,贬义时可说是呆板、固执、执拗、顽固、冥顽……等等,若褒义,则有认真、执着、慎重、严谨、谨慎、仔细等内容的含义。
再贴一组图,供网友褒贬:
[img]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18/03/55539204201202180314182018423480313_000.jpg[/img]
[img]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18/03/55539204201202180314182018423480313_001.jpg[/img]
[img]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18/03/55539204201202180314182018423480313_002.jpg[/img]
[img]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18/03/55539204201202180314182018423480313_003.jpg[/img] 韩寒看到考官出完题目, 就构思了根据纸团慢慢沉下去来比喻人的一生的文章, 然后就按照这个思路写下去. 实际上纸团没有沉下去, 没有影响他的写作.你不能说纸团沉不下去, 就证明这个文章不是他写的.
这是作文大赛, 不是物理实验大赛, 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打假, 显然是用错了地方. 作文大赛,把纸的命题构思成布,还能获一等奖,这是一干评委认可的行为艺术的思维,而不是考生跑题,新概念的新也许就是这样。谁的地盘谁作主。
“这是作文大赛, 不是物理实验大赛, 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打假, 显然是用错了地方.”那些刻板思维的理科生们,用科学的方式验证文章作者的构思依据,其实是步伽利略铁球实验的后尘,通过实验得出纸在水中不能下沉的结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稍带着打出一个什么假来,那也是实验的副产品而已。何错?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稍带着打出一个什么假来,那也是实验的副产品而已。何错?
-----------------
如果打假打错了,冤枉了一批无辜的人, 那就大错特错。 [quote]
如果打假打错了,冤枉了一批无辜的人, 那就大错特错。
[size=2][color=#999999]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2-18 06:28[/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0391&ptid=110301][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既然已经预设了立场,那么就去掉“如果”二字,直接说理科生们的验证行为错了就是。
伽利略也在宗教法庭的判决书上签字,放弃哥白尼学说,但是地球并不因此停止围着太阳转。 拉个板凳看互掐。 [quote]……那个记者是将韩和陆的话混用,把韩寒的话移殖到陆乐话中混淆视听。
[size=2][color=#999999]晓梦 发表于 2012-2-18 10:13[/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0416&ptid=110301][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甚至可以不移植混用,直接下断语。
就在本期的南周上,另有一篇文章:【写真】焦点之外看韩寒 [url=http://www.infzm.com/content/70240?page=2]http://www.infzm.com/content/70240?page=2[/url]
文章附有这样一张含记者解说的照片——
[img]http://img165.poco.cn/mypoco/myphoto/20120218/12/55539204201202181226451136011607209_000.jpg[/img]
松江二中的同学不干了:
@金吉逸小娃:松江二中门前的黑板不是用来记录迟到学生的。都是高中的人了哪需要这么幼稚的手段。那是快递公告栏。!重点是照片上还有我的名字!
@小天忆: 2月16日这期南方周末中《焦点之外看韩寒》一文,提到的松江二中传达室门口的小黑板,并非用来记录迟到学生姓名,而是快递公告版
@上海市松江二中官方微博: 【传说中专记迟到学生的黑板】或许是记放学了还在学校读书到深夜的好孩子的名字吧 小娃木有迟到,我来证明
@天才顾小绝: 作为当年宣传委员...每天进出都要看下这块黑板拿报纸和信..怎么可以玷污我家的小黑板 如今身陷舆论中心的韩寒曾经“非常孤独”,曾经“害怕被世界忘记”。他的应对办法是努力地赛车,同时拼命地写。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韩寒描述退学到2008年那段生活,蹦出两个短语:“孤独,深深的孤独。”
他总在悄悄地、故作轻松地、但拼命地写。他害怕“如果不坚持写,有一天世界就把他忘了”。
2000年,十几岁的少年韩寒要处理的是与整个成人世界的紧张关系,这个巨大难题逼迫他做出回应,有时候用无所谓的态度,有时候用无礼的语言,有时候干脆拒绝对话。
这是个死结,世界和他彼此都不会退让一步。
一本《三重门》依然没有彻底地证明自己,“差生”韩寒退学了。当他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头上插满了各种标签:“问题少年”、“差生”和“异端”。他和教育制度格格不入,互相轻蔑。
在后来央视的《对话》栏目里,韩寒和在场的成人们各说各话,差一点直接吵起来。
退学事件连带地羞辱了家庭,父母在同事和朋友的不断询问下十分难堪。这一点对所有背景普通的家庭都可想象。有很长一段时间韩寒和父母关系紧张,他干脆住在乡下爷爷奶奶家里。
在《萌芽》主编赵长天眼里,一直存在着两个韩寒,一个态度激烈粗野无礼口无遮拦,另一个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勤奋好学。只有站到像赵长天这样的温和宽容的老者面前,前一个韩寒才放下防卫,让后一个韩寒站到前面来。
“也许,一直到他在年龄上已成为成年人之前,人们都会对他抱有疑虑甚至戒备之心。”作家曹文轩给《三重门》写的这篇序里的很多话如今看来一语成谶。受挫和反击,质疑和证明,韩寒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面对这样的考验。
如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光芒万丈”的韩寒,众人拥戴,当他在微博上发出一个“喂”字,马上有七十万人关注他,等待下一次发言。
但是人们没有留意,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个少年一直生活在对抗的漩涡里,独立行走在边缘。
当人们因为那个退学的少年而对现在的韩寒大加赞赏或抨击的时候,都需要注意一个事实,前一个韩寒和后一个韩寒之间存在着十年的跨度。
地下室里的孤独
2000年,从韩寒离开学校那一刻,生活对他的训练就正式开始了。十几年后,韩寒描述那段生活,嘴里一字一顿地蹦出了两个短语:“孤独,深深的孤独。”但在十年前韩寒不会承认这一点。
每天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小镇上开过每一条马路,从音像店里租了碟,回家看完第二天又还回去。夜里他四处寻找灯光球场,跟一群成年人们蹭球踢。他依然每天期待周末来临,因为他所有的朋友们都还在学校里面。
2001年临近高考的前几天,韩寒开着一辆小车去松江二中,拉上陆乐、沈宏伟等一帮老同学出去大吃了一顿,回来后他们开着车在校园里面乱转,沈宏伟还记得那天韩寒把车里的音乐放很大声,主题是关于“青春”。
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寒依然徘徊在学校周围,像刚醒的人在回味一个未完结的梦。也是在这期间韩寒完成了第二部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书里面第一次描述到他不熟悉的生活范围,大学。
就在2000年少年韩寒离校前一天晚上,松江二中文学社指导老师邱剑云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为这个冒犯了所有人的勇敢少年送行。
在后来一篇文章里,人们可以看到这位老者提出的劝告:《三重门》是对前人的模仿,那里面的智慧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智慧,你还远未成熟。
他动情地叮嘱:“你走出校门,去行‘万里路’,去读‘人间书’,你就得好自为之,不要总像个宠坏了的孩子。”
现实世界慢慢拉开帷幕,舞台暗淡,道具粗糙。
两年后,韩寒拿出出书的所有积蓄,买了一辆富康,一路开到北京。当他短暂地住在复兴门外的一个招待所的地下室,身上的钱只够交每天几十块钱住宿费的时候,他可能会想起邱剑云说过的这段话。
但长期以来压力、困难,都不是那个倔强的韩寒乐于吐露的一面。住地下室的事情是很多年以后一个朋友才偶然发现,他们曾经住在同一个地方,作为南方人同样不敢去北方那种毫无遮拦的澡堂。
捣蛋分子在偷偷用功
2001年,韩寒来到北京,在望京租房子住下。
他依然没有朋友,而文坛也从未接纳过这个异类——直到今天也没有。比在家里孤独地闲逛的那两年更惨的是,他打开电脑已经写不出一个字了,过去少年生活的积淀已经写尽,新的生活还未铺开。很多时候,他望着茫茫的窗外不知未来去往何处。
书的销量也一直在下降,《三重门》卖了100万,《像少年啦飞驰》只卖了30万本,2002年出了一本作品精选集《毒》只剩下10万本。
曾经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高中生,韩寒吹牛皮要写进华文圈前三,后来一本《三重门》为他引来无数关注。最后在无尽的口水中,差生韩寒又一次回到默默无闻。这次他已经决定放弃写作,他吹牛皮要拿个赛车冠军。
北京的四年无所事事。
每天韩寒睡到下午2点多醒过来,看看报纸,和黄旭明等车友约到另一个朋友苏阳的改装店里见面,一整个下午只聊车。有时候他们开车到郊区,找一个小树林练车。
练车十分耗钱,最小的改装动辄几万,一些常规损耗也很厉害,零件需要维修,基本上练一次车要换一条轮胎,费用就接近2000块钱。有一阵子实际上韩寒穷到连轮胎都买不起。
一群人练完车就从机场高速开到三环,一起吃饭,从6点一直吃到8点钟,接着聊车,有时候就一起去中央电视塔下的卡丁车馆开卡丁车。
在折腾了几年之后,终于有赛车比赛可以参加。黄旭明还能回忆起那时候的兴奋,在外地的宾馆里第二天要比赛了经常半夜也不睡,几个人在宾馆的各个房间不断串门聊天,赛前几小时才躺下睡会儿。
无名车手韩寒又一次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力,“同样一本汽车杂志,他看了就能明白技术要领,人也谦虚好学,四处跟人讨教,只要他觉得别人开得比他好,他就会找机会坐到那人的车上,看他怎么开。”
韩寒的精力过人,后来他向车友们拿出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的时候,所有人都吓了一跳。黄旭明翻开那本书,每个片段都是他们亲身经历,韩寒写的时候却毫无风声,刨开每天呆在一起的时间,黄旭明推算:韩寒只能是在每天半夜的时候悄悄码字。
蔡崇达是韩寒十几年的好朋友,有时候韩寒妻子金丽华说有本书已经快把韩寒逼疯了,转头去问韩寒,他总是故作轻松,轻描淡写地说“正在写”。“很长时间里他就是个玩性大发的孩子,一个捣蛋分子,偷偷用功,然后吓你一跳。”这像场恶作剧,少年韩寒也因此心满意足,乐在其中。
黄旭明现在已经不再练车了,他在鼓楼旁边开了一间小酒吧,名字叫“疆进酒”,很多文艺青年常去聚集。
曾经在黄旭明和韩寒面前出现过很多弯道,黄旭明在犹豫和胆怯中踩下了刹车,却看到旁边那个80后少年毫无畏惧迎面而上。1974年出生的黄旭明,现在每天在自家酒吧里头安心坐着,他承认自己年纪已经大了。
世界快把他忘了
在北京漂泊的四年几乎已经是韩寒成长历程中的最低谷,有一阵子他几乎已经从公众视野里消失。
有一次蔡崇达去见到韩寒,电话里韩寒要他带去一个汉堡,见面后韩寒一直在一边吃汉堡一边写博客。“我问他能不能先吃再写,他还是轻轻松松地说俏皮话:‘读者嗷嗷待哺,都在等待我的乳汁’。”“他如果不坚持写,有一天世界就彻底把他忘了,但是实际上那天他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在那本诞生于无所事事的北漂生涯的《就这么漂来漂去》的序里,韩寒罕见地聊到了这段生活的一角:
“前两年是微微微微有点困难的,但是我觉得一切的困难的真相都必须要在事后才能看清楚。我现在还没有到事后,我还在事中。我希望在自己的书里,这些困难都不困难。我宁可幽默的困难着,也不愿如同现在的年轻人般假装忧郁的顺利着。”
2005年,韩寒开着车回到了上海,加入了333车队。当年那些同学已经大学毕业,走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各有悲欢。后来车手韩寒开始发力,往老家的宅子里搬了一座又一座奖杯作装饰。人们又一次为这个神奇少年欢呼。
曾经在少年韩寒即将退学的时候,赵长天和他谈了一次:“人是需要妥协的。你现在不妥协,将来也要妥协。”多年后,当韩寒开着赛车奔行在全国各地,为了帮车队拉赞助,不得不去和官员、老板们同桌应酬。
他甚至需要专门出场给老板们的女儿签名,那个时候,那个激烈的韩寒终于稍稍让位,露出那个“顾大局识大体”的礼貌韩寒。
2008年,韩寒在赛车圈内最好的朋友徐浪在俄罗斯因意外死亡,葬礼在杭州举行,全国上千名车手去道别。葬礼上,黄旭明意外地看到,那个永远嬉嬉哈哈、举重若轻的韩寒,那个在北京漂来漂去,勇敢地驶向每一个弯道的韩寒当场嚎啕大哭。从那之后,韩寒说要开始关心身边的人。
也是从那一年起,韩寒不再在博客上跟谁论战,他开始写文章讨论地震重建、三聚氰胺、公路换牌,把锋利的态度对准那些让人们活得不那么幸福的社会现实,开始为那些十年前批评他的人说话。
在曹文轩给《三重门》写的序里,还有另外一段话:“一个少年,就是一个少年,他在人生经验方面,是无法设计的。你年龄没有到那个份上,有些经验你就无法获得。经验是造物主按预先的计划一点一点给予的。”
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少年终于走向青年。那个恃才傲物、无礼冒犯的韩寒,和那个一路漂泊、勇敢向前的韩寒终于握手言和。 请记住一点,就是韩寒自己曾经解释过为什么明明是“纸”而非要说成是“布”,大意是“干纸”没有“干布”好听和顺溜。那么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捏造如下结论:
1,韩寒确实知道题目里面构成要素之一是“纸”而不是“布”,但他认为为了韵律或顺手之类的原因是可以不顾及题目要求的。顺便说一句,老童没看过其他参赛者的复试文章,不知道是否有人面对咬了一口的苹果硬要说是要掉了一半的香蕉的。
2,韩寒显然认为丢到水里的布和纸会有相同的物理特性,所以他会认为易纸为布没有任何问题。这个看法与李其纲是“不谋而合”的,因为要研究是是“浸泡”“浸透”的现象。但是A,如果按李其纲说的是一团道林纸的话,那么事实是一个小时之后也没能显示“浸透”的效果,所以,他们的预知能力非常惊人;B,根据实验结果,布确实是可以较快地被浸透并终于沉底的,所以韩寒坚持要写布而坚决不按题面要求去写纸,同样显示非常坚定的预知能力;C,李其纲非常强调“浸透”的效果,以便达到另一个效果,即出题者、答题者、题目本身三者之间的一致性。但这个强调在具体的实验面前却导致了进一步的疑虑的产生,因为事实是一张普通白纸放进水杯并不那么容易被浸透,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比起“布入水杯”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为什么一定要在多年以后仍然只强调“浸透”这一个本不确定的特征呢? [i=s] 本帖最后由 马甲 于 2012-2-19 01:58 编辑 [/i]
[size=4]李其纲2月16日微博微博文章《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N个问号的N个回答”》有如下说明:
[/size][size=5][font=楷体_GB2312] 我们更详细地解读这篇写于1999年的点评(注意,是1999年):
l、解题:韩寒处理成布,可以吗?
作为一个问题,它在1999年的时候是不存在的,因为很清楚,从命题者的思路而言,强调的是“浸泡”和“[color=#ff0000]沉降[/color]”这两个动词,在这个意义上,“布”和“纸”没有差异,可以互换。解题的方向也许很多,但韩寒找到的是一个最直接、最普泛的入口,它让人很容易想到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阐述的“酱缸文化”,也有“浸泡”,也有“沉降”(沉沦)。
说句题外话,倘若说“布”或“纸”隐含着某种猫腻的话,在1999年,《萌芽》的编辑在编稿时是很方便把“布”换为“纸”的,而正因为众多的评委们认可了“布”和“纸”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差异,所以才保留了韩寒文章的原貌。
2、物理问题还是文学问题
有人说一张纸浸泡两个钟点还没沉降的迹象。这是一个物理问题,而物理问题必须有某种物理实验的条件,我们不知道进行这些物理实验的人满足了哪些物理条件,杯是什么样的杯?李其纲喝水的杯多高、多大、内径多少、容积多少?在不知道条件的情况下,拿什么样的杯子做的这个实验呢?其实任何一种条件都是不重要的,杯子可能很小很浅、可能很大很深,[color=#ff0000]重要的是“纸”或“布”都有浸泡并在浸泡后沉降的物理属性[/color],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浸泡”和“沉降”能够形成一种一目了然的作品的表义结构亦即显性结构。[/font][/size][size=4]
12楼说:“生活中有几人会把纸团扔到有水的的杯子里?”确实,除了刻板的理科生,可能只有启蒙状态的小娃娃会这样耍。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在河湖池塘的水面上看到漂浮的纸张、纸团,家中卫生间的洁具如果不打开冲水阀,卫生纸不会自行从表面消失。刻板理科生的杯具泡纸实验,只是验证了一个生活常识。
韩寒文章的构思,与出题人违反常识的思路如此趋同,也就难怪别人对比赛程序有想法了。[/size] 虽然我一直在质疑韩寒的写作能力,但《杯中窥人》毕竟是文学作品,把纸处理成布未尝不可,韩文叙述纸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与真实的实验过程不相符合,也是正常的,他毕竟写的不是科学实验报告,而是议论文。 命题条件是纸,韩寒议论的是布。 为什么需要一个复试?很简单,正如主办方所说,是要检验参赛者的真实水平,以防初赛作品有人代笔作假。那么复赛能不能随便写呢?显然不行,因为如果可以随便写,那参赛者就可以背一篇作品来默写就行了,那就达不到确认真实水平的目的。所以就采取了“命题作文”的方式,这个是公平的,就是看你面对一个相对“突然”的主题能写出什么,你的思考和你的文笔都将由此展示。参赛者写作“命题作文”固然可以不限制体裁,比如所谓的“文学作品”(其实“文学作品”也是很复杂的,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也是有原则的,不是说就可以把黑写成白的),但必须符合“命题”的要求,参赛者没有更改题目自行其是的权利,写“命题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只能“扣题”,“跑题”和“偏题”的写作是要求避免的。 主贴让人心生疑问,作者到底是通过实地采访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不打折扣的实话实录呢,还是以韩寒博客上的文章为蓝本,到实地考查不过是虚晃一枪而已。同时韩寒的同学有没有可能为亲者讳呢?我是很希望韩寒打官司的,因为在法庭上,不同于见媒体,这些同学说话,是要负责的。
为什么媒体,无论过去还是这次南方周末给出的正面信息,和真实的韩寒本人在视频上的表现反差极大。 [i=s]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2-2-19 01:10 编辑 [/i]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乱,删除重发. 韩寒再次自证有代笔——韩寒的真实语文水平
韩寒再次自证有代笔——韩寒的真实语文水平 •方舟子• 我在《“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一文中,指出韩寒因为七门功课不及格、语文只得40多分而退学一事很奇怪,质问:“为什么一个文学天才的语文成绩、作文成绩如此糟糕?写作才能在考试时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韩寒的支持者辩解说,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真实写作能力,作家未必考得好作文。但是,《书店》《求医》以及《三重门》等作品虽然文学水平不高,其作者却表现出较高的语文能力,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和不错的文笔,这样的人考不好语文实在是匪夷所思。韩寒也觉得其支持者的辩解令人难以相信,承认我的质疑在这一点是有理的,但是他解释说他的语文成绩其实是很好的,偶尔有一次没考好是有特殊原因的: “对方有一点质疑的很对,如果语文考40分,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这点其实我比较认同。的确,我语文有一次考了四十分,但那一次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胡乱答题,评价考题,甚至还批判试卷。如果100分满分,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早期是100分满分,后来是120分满分,作文每个人都要被扣掉几分),然后理科都是不及格。如果你果真阅读了不少课外书,语文考试除了默写和填空有难度以外,其他还是不难高分通过的。”(韩寒《看着手稿真欢乐——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 但是韩寒的这一说法与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的说法矛盾: “韩寒的语文成绩经常不及格,以致有人认为,韩寒连偏科都算不上,他也没有偏什么文,他只是作文而且也不是应试作文写得好罢了。其实,我知道,韩寒的语文不及格有很多因素。最主要的是,他对语文考试的反感。” 当时的媒体报道也多以韩寒语文成绩不好为热点,例如1999年10月27日《文汇报》刊载的报道《语文60分的孩子写出长篇小说》(转引自《儿子韩寒》): “有人说,他的文章写得那么好,语文成绩应该是好的吧?韩寒喜爱看一些别人不大看的书籍,其中如《钱钟书传》、《走出魔镜的钱钟书》、《舌华录》、《李敖快意恩仇录》等,而且对书中的有些词句倒背如流。因此,他的语言功夫也就变得出奇的老练。然而,他的语文成绩却很差,有零分的,也有及格的。因为他感到量化的考试是违背语文学科特点的。去年他语文的学期总评分为60分。他也参加过几次作文比赛,但‘总因做作的功夫不及人家,评委又怜惜我的文笔而尴尬地给了两个二等奖’。最近,他虽然刚把一部……描写全新校园生活的小说删改成21万字,出版社也正在商量出版事宜,但听说这事的人还是疑惑了:韩寒的语文成绩到底如何?” 那么,韩寒的语文成绩究竟是“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还是“经常不及格”?我们应该相信韩寒现在的说法,还是韩寒父亲和媒体当时的说法?韩寒也许会说,其父亲的回忆有误,当时媒体的报道也有误。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韩寒的语文老师当时在电视上当着韩寒的面说的话吧。2000年3月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 和晶:我们也稍微关注一下韩寒的分数,李老师他的语文成绩如何?你们班上,他的作文写得怎么样? 李老师:上个学期中考是67分。 和晶:语文67分。好像并不高嘛。 李老师:大考是50分。
这是语文老师介绍上学期的中考、大考情况,总不能说他回忆有误吧?而且是当着韩寒的面说的,韩寒也没有提出异议,总不能说老师是当面说假话吧? 所以很明显,韩寒的“语文成绩经常不及格”“语文的学期总评分为60分”才是事实。 韩寒曾参加过一期纯粹娱乐节目,叫《非常娱乐》(http:video.sina.com.cnvb15900119-1523561653.html )。在节目中,主持人对韩寒和其他参与者进行了百科知识大比拼,其中涉及到语文常识的三道题,韩寒都答错了:一、“君子之交淡若水”是哪位圣贤说的:庄子、老子、韩非子?韩寒举牌说出自韩非子(其实是庄子)。二、听写“犄角旮旯”四个字,他写成“崎角旮旯”。三、主持人让写“户枢不蠹”中的“蠹”字,韩寒交了白板。总得分倒数第二。主持人当场说:“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你读书的时候语文老不及格。……作为作家来说,你本来应该是第一名才对。”当时韩寒可没有反驳说:“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 自古文史不分家,语文成绩好的,历史通常不差,至少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应该有的。但是韩寒在历史方面却表现出惊人的无知。且不说最近接受采访时把才10岁的姚文元派到延安去整风,在写博文时把改革开放的时间推迟了10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把现政权成立时间提早30年(“政权成立快一百年了”),我们只看他在2004年参加央视《实话实说•今天不考试》,再次接受和晶采访时是怎么说的: 韩寒:因为开卷闭卷说穿了都差不多,比如说像历史,我记得我们考历史的时候,经常要考一个东西就是几几年几月几日发生的,那么考试之前我就拼命看这个东西,因为那个几月几号比较小,然后一抄,老师也不会发现。但是现在我过了四五年,从学校里出来,我就记得十月革命是在十月发生的,别的我什么都不记得了。 他自称唯一记住的中学历史知识,居然还是错的:十月革命并不是在十月发生的,而是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当时用的俄历为10月25日,所以叫十月革命)。这像是那个在《三重门》里旁征博引,偏僻历史知识记了一大堆的作者吗? 《儿子韩寒》说:“韩寒不止一次地讲过:语文里面,除了作文好,还有什么能代表语文好?语文的一切几乎都体现在文章里面。文章好,就是真的好。”显然,韩寒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是真正能代表其语文水平的。当时那些以韩寒名义发表的作品的语文水平的确超出了其同龄人,但是我们现在知道,那些作品是有人代笔的,并不能真正反映其水平。他发表的一些记叙其生活的博客文章,倒不像是有人代笔,那才是能体现其作文水平的。特别是他在2005年2月开博到2006年2月的博文(已从新浪博客删除,但能从镜像点看到),要文采没文采,要文笔没文笔,连通顺都做不到,语无伦次,病句、错别字一堆,是一个作文不好的初中生水平。且看韩寒2006年2月8日发在博客上的《如何调教赛车的悬挂》: 赛车的避震调教非常的难弄。是底盘调教里非常难的地方。轮胎的倾角和前束往往有数据可查,但悬挂的调教却时刻不同。 避震器有弹簧和避震芯组成。弹簧的选择又很困难。弹簧有其固定的频率,软硬也不是绝对。有的时候,硬的弹簧会反而会觉得很贴地,软的却很弹,一个原因是和避震芯的配合。在香港的人车志的一篇文章上可以了解,另外一方面也因为其振动的频率。这事很微妙,我们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其固定的振动频率。所以会有以前军队踏步时候桥粱倒塌之事,皆因共振引起。扯远说,那万一我打个隔,巧合的话,是否可以震死对面的人呢?这罪又如何叛呢。忘了后来书里是怎么解释的。
总之,很难
弹簧有软硬,悬挂的软硬,回弹的软硬,回弹速度的快慢,向下压力的松紧,释放压力的速度,都是要调教的。这些都影响到赛车的抓地。无论赛车的动力多好,轮胎多咬地,但始终要和地面接触才行。
我们的赛车,软硬和回弹释放各有二十多个刻度。前后的避震又不同。组合有多少大家可以想象。
经过一年的调教,始终不能满意。在连续的短波路面上释放的速度还是不够快,但如果把释放速度调快了,反而更加不抓地。这是头疼的问题。后来彻底抄袭了王睿的调教,车抓地不少,但车体的反应又没原来快了。如果将后面的悬挂调硬,那又有太多的转向过度。是今年要解决的问题。
你看得明白这篇文章吗?这像是一个会写作的人写的吗?不就是一个作文不好的初中生写的不知所云的周记吗?那一年的博文每篇都是这样的水平,不仅文笔远不如其发表的作品,也不如他之后发的博文。
总之,从韩寒父亲和语文老师的回忆、当时媒体的报道、韩寒在电视节目接受当场测试的表现以及他最初的博文看,韩寒的语文水平是非常差的,韩寒现在改口说他语文成绩很好,是一个谎言。他撒这个谎的原因,是因为他也承认,一个语文不好的学生是写不出《书店》《求医》《三重门》的。那么既然我们证明了他的语文不好,《书店》《求医》《三重门》也就不可能是他写的。韩寒用一个谎言,再次自证了他早期的作品是别人代笔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