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10 09:47

风云传奇无冕之王华莱士比中国媒体人高在哪

[i=s]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4-10 09:57 编辑 [/i]

[url=http://news.qq.com/a/20120408/000636.htm][img=420,330]http://img1.gtimg.com/view/pics/hv1/112/75/1015/66019612.jpg[/img][color=#0066cc]美国传奇记者兼主持人迈克·华莱士[/color][/url]2012-04-09 第 [b]2031[/b] 期

腾讯[url=http://view.news.qq.com/index/zhuanti/zt_more.htm][color=#0066cc]今日话题[/color][/url]

昨日晚上,太平洋彼岸,93岁高龄的传奇记者兼主持人迈克·华莱士逝世。不仅美国五大电视台网站几乎同时将这条消息推上头条,就连纽约时报也在其网站正中配上了他的大幅照片,并迅速做出专题报道。
迈克·华莱士,以其超过60年的新闻人生涯,被纽约时报称为新闻史上最有名的人。他也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外国记者,是唯一面对面采访过邓小平、江泽民的记者,并获得中国领导人的赞誉。这位“美国的华莱士”,到底高明在什么地方,中国的媒体人又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呢?

华莱士:美国新闻人的杰出代表
尼克松曾叫华莱士做总统新闻秘书,华莱士婉拒了——“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新闻记者”。
“我要干到蹬腿了为止”
迈克·华莱士,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王牌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记者兼主持人。生于1918年,20余岁开始进入广播以及后来的电视行业。华莱士以其出色的才华在行业里奋斗了近30年,但直到50岁才因主持《60分钟》这档新闻节目而走红。50岁,大多数中国人已经开始考虑退休,而华莱士的真正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尼克松总统因其杰出的表现曾邀请华莱士做总统新闻秘书,但华莱士婉拒了——“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新闻记者”。他在《60分钟》一线奋战了近40年,87岁的时候还声称要干到“蹬腿了”,到88岁因身体条件不适宜才宣布要退休,但还偶尔继续做节目,直到近90岁为止。
像华莱士这种一干到老的美国新闻人并不在少数,他的老同事《60分钟》制作人唐休伊特曾誓言“要死在办公桌上”,直到80余才被迫退休,另一位老搭档《60分钟》评论员安迪鲁尼更是干到了92岁,退休后1个月就去世。华莱士们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令人动容。
奉行新闻专业主义
作为名牌新闻栏目的当家主持人,华莱士有极好的新闻视野和嗅觉。1986年他随节目组访华,感受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而西方人普遍关心中国的政策是否会持续。华莱士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就这个问题直接采访邓小平呢?于是,《60分钟》节目制作组向从未接受过西方记者单独采访的邓小平提出了采访申请。结果申请如愿被批准,在中南海紫光阁,邓小平通过华莱士向西方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在西方掀起了一阵邓小平热潮。
除去新闻嗅觉之外,华莱士的采访还准备得极为充分。他后来回忆称,“为了采访,我读了大量邓的书籍和剪报。我还同一些见过邓的人交谈,了解邓的性格特点,最后坐下来冥思苦想采访提纲。”美国新闻界对华莱士有这样的评价:“他就象一只斯特拉堡的鹅,拥有一肚子文件、事实、问题和旁证材料,每次采访他至少要做50个小时的功课。”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10 09:53

做美国人爱看的新闻

《60分钟》节目开创了“电视新闻杂志”这一全新的新闻体裁,主持人兼具记者的角色,深度解读重要的时事、社会新闻。这种体裁出现之后,迅速被世界各地的电视台模仿(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即为典型代表)。然而,在华莱士的带领下,由于节目制作质量高,主持人的出色发挥能留住观众,在崇尚创新、竞争惨烈的美国电视圈,《60分钟》长期受到观众的追捧。《60分钟》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收视率最好的节目,曾5次成为全年收视冠军,连续23年位居十大收视节目之列,注意,不仅仅是新闻节目,而是包括电视剧、综艺节目在内的所有节目,在充分市场化的美国电视行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并且,《60分钟》还95次荣获美国电视节目最高荣誉“艾美奖”,华莱士本人就夺得了20次。

在《60分钟》的带领和行业的充分竞争下,美国的电视新闻长期保持了较高的水准,成为世界新闻业的标杆。民众喜欢看新闻,认可新闻的公信力和监督作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迈克华莱士在此!”——原来记者可以这样干

《60分钟》节目曾制作了一条广告,准确生动地说明华莱士的影响:“哪几个字可以让骗子和无赖心惊胆战?”答案:“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 Wallace is here)
华莱士内贾德唇枪舌剑

咄咄逼人的华莱士

华莱士吸引人的奥秘究竟何在?除去美国新闻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优点之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自身的特质。张扬、真实、深入——甚至乎有点放肆,是他和《60分钟》节目的新闻观。在这种观念影响下,《60分钟》制作的新闻往往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好看。华莱士的采访往往让受访者心惊胆战,他甚至还经常上演“ 突袭采访” , 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来到某人的办公室, 把麦克风放到被采访者的面前。

华莱士咄咄逼人的风格, 奠定了调查式电视新闻的标准,也被大众所认可。自《60分钟》开播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要经历华莱士的“考验”,只有布什一直拒绝采访, 华莱士讽刺他为“林肯以外另一个永远坐在原处的总统”(林肯的雕像是坐着的)。他曾发誓一定要在布什任期内对他进行采访,可惜没等布什卸任,华莱士却不得不提早退休了。

“伏击式采访”

在华莱士的采访中,最具鲜明个人特色的手段就是“伏击式采访”,即突然抛出一个让对方难堪的话,让对手措手不及。在一次对普京的采访中,华莱士向“沙皇”突然问道:“为什么俄罗斯腐败盛行?所有问题都得靠这个解决?”——华莱士做了一个捻钞票的手势。普京一听就傻眼了,愣在那儿说不出话来。在普京这种大人物面前,华莱士完美地显示出了记者“无冕之王”的气势。

在对另一个国家元首的采访中,华莱士曾突然冒出这么一句:“你是一个XXX。”当对方微笑着称这是个误会后,华莱士有备而来地说出下一句:我知道你会否认,不过美国有句俚语,如果一只动物叫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那它就是鸭子。华莱士就是以这种方式让对方陷入尴尬,让观众了解被采访者最真实的反应。这就是所谓华莱士风格的“伏击式采访”。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10 09:54

穷追猛打,紧咬不放

华莱士采访的另一特点,就是不让被采访者用外交辞令把问题躲过去,对于关键问题,华莱士会非常技巧地“穷追猛打,紧咬不放”。

例如,里根在竞选总统时经常回避他的种族主义倾向,华莱士早就盯上了这个问题,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一次,里根谈话时无意中提到了他的竞选班子,华莱士立即抓住机会开始发问:“里根先生,你的竞选班子里有多少黑人职员?”里根回答:“我不能老实地告诉你。”

华莱士追问道,“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问题。”里根着急地说:“不对,因为我不能告诉你有多少职员,我们有……”

华莱士说:“你应该说清楚是白人还是黑人!”里根说:“哦,对,我的意思是我们有,我们有……”

华莱士接过话头说,“我指的是竞选班子里的高级黑人职员。”里根支支吾吾:“我们这么来谈这件事……”

华莱士打断里根道:“很明显,你的竞选班子里没有黑人。”里根结结巴巴地说,“不,我不是这样认为,我的意思是不能,……不能同意你说的。”

看到这里,观众自然明白是什么回事了。里根是演员出身的政客,本是作秀的高手,但只要遇上华莱士这样穷追猛打毫不退让的豪勇记者,再好的演员也要露出真实面貌。

在宣布退休的那一年,华莱士还与伊朗总统内贾德打过一场激烈的嘴仗,在以色列问题上,华莱士再次展示了其穷追猛打、紧咬不放的采访风格。

华莱士:布什总统曾誓言不会允许伊朗发展任何核武器,您怎么看?

内贾德:原则上我们不是为了发展核武器,问题是布什总统他自己要把炸弹同一切问题联系起来。炸弹对于我们早已经过去,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思维、对话和文化交流的时代。

华莱士:您曾一再提到以色列必须从地图上彻底消失,您能解释一下原因并谈谈伊朗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吗?

内贾德:但是请你先让我把核问题谈完。

华莱士:不,您不是已经讲完了吗?您讲完了,请您回答我刚才的问题。

内贾德:不,先生,我还没讲完呢,真的没讲完,我才刚刚开始呢!……美国人过分敏感,我这里当然是说美国政府,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反对伊朗核计划……

华莱士:您真会兜圈子,到现在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以色列为什么要被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华莱士的采访风格就是这么有意思,如此才能让观众了解到新闻背后最真实的东西,所以才让观众爱看。而当下中国的媒体,能让观众形成如此期待感的仍然少见。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10 09:55

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新闻伦理

“我们的社会有这么多问题摆在前面, 但我们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只把双眼盯在白宫的胸脯和好莱坞的屁股上, 这不仅是渎职,也是可耻的逃避行为。”——华莱士
华莱士自传《你我之间》

倡导新闻工作者关心社会实际问题

与美国总统和各国元首或焦点人物硬碰硬,并不是华莱士记者生涯的全部。华莱士对各种社会问题都非常关心,而且倡导新闻工作者关注实际的社会问题。华莱士擅长追踪式新闻报道,揭露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非常深刻。

华莱士以成为“公众利益的喉舌”为期许,但并不一味迎合公众口味。《60分钟》这份严肃的新闻节目甚至背离风尚而动,有段时间华莱士采访了不少黑道大哥,由于这些人的故事性很强,非常受观众欢迎,可是华莱士却不领市场的情,认为过于戏剧性的人物可能会将访谈娱乐化,消解严肃性,于是减少了此类采访。

曾为犯下新闻伦理错误自责

作为长期处在新闻一线的记者,华莱士其咄咄逼人的作风也曾使他惹下麻烦。1982年,华莱士曾逼问一位美国越战指挥官威斯特摩兰是否谎报军情,错估越共实力,导致美军在越战泥沼越陷越深,并制作了一期节目《没有算在内的敌人:越南的欺骗》。播出之后,威斯特摩兰以诽谤罪将华莱士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告上法庭,并索赔1.2亿美元。华莱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不得不道歉,与威斯特摩兰达成和解。但华莱士始终认为节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由此可知,华莱士在新闻生涯中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调查性新闻面临的风险确实非常高,稍有闪失, 就可能引来巨大麻烦。华莱士所遭遇的麻烦也不只这一次。1994年,华莱士和其同事在调查烟草业的过程中,发现了某烟草巨头造假尼古丁含量的一桩绝密丑闻,并找到了污点证人。但由于证人跟烟草巨头签过保密协定,出现在镜头前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麻烦。为此,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向华莱士和节目制作人施加了压力,要求删除对污点证人的采访, 在报道中不直接点名,而是代之以匿名的“ 某烟草业巨头”。在制作人屈服之后,华莱士也最终屈服,节目因此播出了删改版。为此他遭到了一同调查的同事的愤怒指责。

2006年,华莱士在出版的自传中披露了这件事,坦承了当时的怯懦,并表示了悔意,认为给节目留下了污点。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晚年为此新闻伦理错误受煎熬,心怀歉意,也足以警示当下的中国媒体人。

让我们哀悼一位伟大的异国新闻工作者与世长辞,从此只能在以往节目里回顾华莱士与各国元首谈笑风生,但毫无疑问,他会一直是中国媒体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水笺 发表于 2012-4-10 11:02

记得采访江主席时,江好像对华莱士强调新闻传媒()论方向一致性的重要,华莱士反问,您很看重它?!江哑然。

ironland 发表于 2012-4-10 11:59

高在没宣传部呗。

老爺叔 发表于 2012-4-10 17:22

老華的風采是美國的風采,老華的驕傲是美國的驕傲。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11 11:13

老华对历任美国总统也是很粗鲁的~~

test 发表于 2012-4-11 16:04

[i=s] 本帖最后由 test 于 2012-4-11 16:07 编辑 [/i]

[quote]我看不出主贴所形容的华莱士有何風采或傲人之处。华的节目以前经常看,觉得不如最近退休的那个黑女人奥普,以及其他一些人的秀好看。他的特点就是预设立场然后强加于人。我也转载一段,有人这么形容:

--------- ...这个问题上错的其实是华。他不明白,[color=red]中国可说是个专制国家,但表现在一党专制,而非领导人是独裁[/color]。否则胡耀邦赵紫阳是什么?江的反驳,即决定需要九常委一致通过他一人说了不算,或向坊间杜撰的那样说,俺过两年就退休了,你见过主动退休的独裁者吗?其实是有道理的。当时江心里大概是这么说的:俺是独裁者?这上哪说理去。你要是知道赵紫阳的下场就不会这么说了。稍微不守规矩弄点自由化啥的那些老人彭真薄一波之类立刻就可以让俺下台,世上哪有这么窝囊的独裁者。

[size=2][color=#999999]晓梦 发表于 2012-4-11 11:04[/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2905&ptid=111056][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难得给擅长思辨的晓梦兄挑个“错”。

“专制”的本质是绝对的权威意识。思想决定了行为走向。

既然表现为“一党专制”,无论是意识或形式上,都等价于“领导人独裁”。这和某个领导人亲民或失势时候的“低调”无关,何况中国还出产“垂帘听政”的玩偶形式,凡此种种表现,都不过是独裁权力在操作层面上的细节变化而已。

你不会真以为所谓的“集体决议”,会是“党内民主”的博弈吧?照你的想象,那个年代里已经坐上国家主席宝座的刘,完全有本事借助“集体圆桌”将党主席毛逼宫下野的机会啊!可惜,历史不如你那种想象般的演变。:lol12d12d" />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