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杨林 发表于 2012-4-19 16:59

徐正濂的篆刻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4-19 23:38 编辑 [/i]

我对篆刻的研究不深,看得多,动手少,自忖眼不高手更低,但这并不妨碍我的谈论,跟金石学不沾点边,在书画界混那是很丢份的事。徐先生算得上我的朋友,多年前有次路过上海去湖北、湖南一带流窜,打算骗点吃喝,想起没带印章,就请徐先生刻一方名章,他晚上回家刻好后第二天一早就交给了我,我很是感激。更叫人感动的是,我回家后大概过了几个月的时间,竟然又收到徐先生为我刻的一方印章,说是上次刻得不太满意,再补上一方自己感觉不错的。那时他已经名满书画界,印章是论方要价的,订制颇多,大名家一个,怎么也想不到他会有这种傻呵呵的行为。这种对艺术的虔敬态度真不多见,令我对他刮目相看,并顿时改变了我以前对上海人的成见。

徐正濂的印章走的是纯美典雅的路数,其实不太适合盖在我那些涂鸦之作上,碰巧画点文气的小画才会使用。印章放在画案上,不用有时也瞄两眼,总觉得在众多的当代印人中他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之美。晚清及近现代的篆刻家大都是大书画家,少有专以篆刻名世的大家,例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都是书画大家,黄牧甫虽然书画造诣比不上同时代的吴昌硕,但也自有可观之处。唯有陈巨来少见独立的书画作品,即使写,也是篆书像印稿一样规矩,落款也像是印章的边款。徐正濂虽然也写书法,但与他的印作相比,书法简直就是火星徐正濂写的。陈巨来与黄牧甫有关系,徐正濂与黄牧甫也大有关系。

(由于最近瞎忙,静不下心写文字,胡言乱语几句就要干别的事,边看边聊吧。)

杨林 发表于 2012-4-19 17:03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4-19 17:09 编辑 [/i]

这是我最近在网上淘到的三方印章,先发上来看看,好接着展开讨论。欢迎醉汉兄等对篆刻感兴趣的燕子进入角色。

常乐我静
[attach]51828[/attach]


[attach]51820[/attach]

怀抱观古今
[attach]51821[/attach]

生欢喜心
[attach]51822[/attach]

[attach]51823[/attach]

[attach]51824[/attach]

[attach]51825[/attach]

[attach]51826[/attach]

[attach]51827[/attach]

水笺 发表于 2012-4-19 21:43

作品里的字像森林。

杨林 发表于 2012-4-19 23:56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4-19 23:57 编辑 [/i]

[quote]作品里的字像森林。
[size=2][color=#999999]水笺 发表于 2012-4-19 21:43[/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284&ptid=11117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太深奥,求解释。
篆刻欣赏有古文字的障碍,但其形式美的规律与其他造型艺术的要求是一致的,更与书法美血肉相关相互生发。单就印面而言,无非是疏密得当与否,线质的高低、气势的强弱,气韵的清浊,格调的雅俗,文字内容有时不必深究,何况一般情况下,都会有提示,古篆字经提示后很容易和繁体字甚至大部分简化字的来龙去脉挂上钩,我们还会发现有些简化字是借鉴了古文字,很有意思。古印当中有很多字连专家也分辨不出,我们更不必深究,一点都不影响审美。

水笺 发表于 2012-4-20 01:19

回杨兄:,还真不知道如何解释才合适。就第一款《常乐我静》来说,“常,乐,我”三个字给人的感觉主要是清新挺拔,线条仿如一个15岁少年的骨骼,你能看见他的生长,这种生长是个少年身上散发的气息,匀称俊美的气息,静字有点落俗套,但不影响整体,反而更加衬托了其他三个字的勃勃生机。
阴刻《怀抱观古今》,我也非常喜欢,有万变求不变的感觉,符合树木生长的特质。
第三方有点生硬,呵呵~
也不知当否。

杨林 发表于 2012-4-20 11:12

[quote]回杨兄:,还真不知道如何解释才合适。就第一款《常乐我静》来说,“常,乐,我”三个字给人的感觉主要是清新挺拔,线条仿如一个15岁少年的骨骼,你能看见他的生长,这种生长是个少年身上散发的气息,匀称俊美的气息 ...
[size=2][color=#999999]水笺 发表于 2012-4-20 01:19[/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308&ptid=11117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你的解释令人惊讶,是独立的思考,角度新颖,感觉到位。清新挺拔确实是徐正濂印章线条的生命特征,匀称俊美一如作者其人的形象、谈吐、风度,作者现在应该快六十了,可是给人的感觉还像个成长中的大青年,艺术活力很是蓬勃向上。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20 11:34

水笺的艺术感觉一直挺敏锐,鉴赏文字常独辟蹊径~~

看徐正濂印章的边款,还是有钱君匋的影响。

杨林 发表于 2012-4-20 22:12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4-24 09:45 编辑 [/i]

徐正濂学习篆刻是十八岁,1971年随上海的田桓先生(1893—1982)学篆刻,这位老先生现在不怎么出名,当年可是大有来头,1914年就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担任过中华革命党印铸局局长,曾为孙中山刻过“大元帅印”、“孙文印”等。我估计徐正濂的父亲也不是一般人,跟上海文艺界的头面人物相当熟悉,文革期间怕自己的儿子无所事事学坏,就找点能够消磨青年意志的事情给他干,先是将徐正濂领到张大壮家学画,张大壮被那时的被社会风气吓破了胆,不肯收学生,就领他转投田桓门下。一年后又投到钱君匋门下,正式拜师学艺,跟随钱先生很多年,算是名门正出。钱君匋是大收藏家,其收藏的品味极高,尤其精于金石品鉴,秦汉古玺印自不必说,光是收藏晚清三大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的印章精品,每家都有百方以上。只不过徐正濂学习的时代八成是看不到这些实物,好东西即使没被抄走,估计也是不敢轻易拿出来。但投在钱老先生门下,何愁不被篆香缪烟熏陶缭绕,钱先生自己刻印,既能上溯秦汉,又能取法明清流派,还能将晚近不同风格的吴昌硕、黄牧甫两家模仿得惟妙惟肖,个性固然不很突出,可教学生再好不过,徐正濂学篆刻够幸运。

杨林 发表于 2012-4-20 22:35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4-23 16:53 编辑 [/i]

钱君匋篆刻
[attach]51852[/attach]

[attach]51853[/attach]

[attach]51854[/attach]

[attach]51855[/attach]

[attach]51856[/attach]

半醉汉 发表于 2012-4-21 11:01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21 11:31

说起来,我还偶然见过一次田桓,那是80年代初,我还是个中学生。有天去上海美术馆看旅美女画家王蛟的国画展,那天观众不多,但来了好些名人。有人介绍田桓是孙中山的秘书。当时的复旦校长苏步青,香港摄影家简庆福,画家刘海粟夫妇都到场了。

老爺叔 发表于 2012-4-21 12:46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436&ptid=111178]10#[/url] [i]半醉汉[/i] [/b]

篆刻和書法是否真的半醉狀態最入境界?
怪不得你走路都像在打醉拳。

杨林 发表于 2012-4-23 13:16

[quote]      杨林先生要我谈谈徐正濂的篆刻,真难煞醉汉。
      我虽然喜欢篆刻,读过一些印谱,自己也动手操刀,都是出于兴之所致的随意,对此没深入研究。只是觉得好玩,不敢探索攀登。
      为完成杨林先生交下的作 ...
[size=2][color=#999999]半醉汉 发表于 2012-4-21 11:01[/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436&ptid=11117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谢谢醉汉兄参与讨论。虽说篆刻是门小众的艺术,参与者远不如书法多,但其难度并不比书法大多少,只是材料的不常见,技术层面的东西要求得多一些,另外它的内容大部分是古文字,所以显得格外神秘些。但这也并不是说篆刻就是件简单的事,如同书法一样,只是看起来简单而已。在没有发明纸笔之前,契刻是最常见的记事和交流方式,我敢肯定那时的人们用刀比用笔要顺手得多,毛笔刚发明出来掌握的难度比刀要难得多。但往往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事,往深里走的难度越大,例如所有的棋类中,围棋最难最复杂。篆刻和书法就是类似于围棋的艺术形式。

半醉汉 发表于 2012-4-23 15:08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半醉汉 发表于 2012-4-23 15:2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杨林 发表于 2012-4-23 16:04

[quote]说起来,我还偶然见过一次田桓,那是80年代初,我还是个中学生。有天去上海美术馆看旅美女画家王蛟的国画展,那天观众不多,但来了好些名人。有人介绍田桓是孙中山的秘书。当时的复旦校长苏步青,香港摄影家简庆福, ...
[size=2][color=#999999]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21 11:31[/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440&ptid=11117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施MM真是见多识广,上海的八十年代还有那么多的民国文人,见见也是幸事。

杨林 发表于 2012-4-23 16:12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4-23 16:19 编辑 [/i]

[quote]

以拙印心醉作复:

                    51880
[size=2][color=#999999]半醉汉 发表于 2012-4-23 15:08[/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710&ptid=11117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运心固然巧妙,惜乎高明印人不作此类巧张巧致。印心如同诗心,在乎灵犀一动,在乎目送归鸿,在乎见山见水,断断不可真的掏出一片红心,愚以为醉心亦复如是,不知醉兄以为然否?

杨林 发表于 2012-4-23 16:15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4-24 09:41 编辑 [/i]

徐正濂篆刻

乐寿
[attach]51882[/attach]

长安
[attach]51883[/attach]

墨戏
[attach]51884[/attach]

千古文章
[attach]51885[/attach]

敬事和众
[attach]51886[/attach]

赏心乐事
[attach]51887[/attach]

乐我心田
[attach]51888[/attach]

劝君更尽一杯酒
[attach]51889[/attach]

神明之宅
[attach]51890[/attach]

书不能言最可人
[attach]51891[/attach]

谓我心忧
[attach]51892[/attach]
我悲
[attach]51893[/attach]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23 20:27

[i=s]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4-23 20:35 编辑 [/i]

杨林兄,我上次让你点评的图章就是钱先生的学生刻的,偶的前男友,那人现在画画,住在北京,在一个庄园里,在法国经常走马~~

杨林 发表于 2012-4-24 09:53

[quote]杨林兄,我上次让你点评的图章就是钱先生的学生刻的,偶的前男友,那人现在画画,住在北京,在一个庄园里,在法国经常走马~~
[size=2][color=#999999]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23 20:27[/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749&ptid=11117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哦,你的前男友一定在别的方面还有过人之处,否则凭这样的艺术才华很难出人头地。不过这只是臆测,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能刻成那样已经很不容易,路走对了,说不定现在的绘画会有大成。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24 10:29

[i=s]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4-24 10:31 编辑 [/i]

[quote]
哦,你的前男友一定在别的方面还有过人之处,否则凭这样的艺术才华很难出人头地。不过这只是臆测,当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能刻成那样已经很不容易,路走对了,说不定现在的绘画会有大成。
[size=2][color=#999999]杨林 发表于 2012-4-24 09:53[/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783&ptid=111178][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呵呵,当今中国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艺术才华没有必然的联系。他现在画水墨画,卖得8错。

杨林 发表于 2012-4-24 10:32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789&ptid=111178]21#[/url] [i]施国英[/i] [/b]
然也。不过还是想看一看这位画家的作品,有劳施MM了。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24 10:42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4790&ptid=111178]22#[/url] [i]杨林[/i] [/b]
见短消息。

杨林 发表于 2012-4-25 13:19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4-25 13:32 编辑 [/i]

徐正濂有一本文集,名字叫《诗屑与印屑》,选用的是其中一篇文章的名字。能把刻印时形成的石屑与诗联系起来看,徐正濂是有着诗人气质的,也说明徐正濂在刻印中寻找到了多么大的乐趣。书中的文字都很好看,我印象非常深的是他对学习继承传统的体会,他说学习和继承传统就像一个人吃东西,不会吃的人会吃出病来的,会吃的人能吃出精气神来。这是我见过的最精辟的比喻了,可以把有关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那些汗牛充栋的理论全废了。看到这话,我也提醒我自己不要乱吃东西,可惜一直做得不好,在艺术上想想还是知道挑剔的,但这种挑剔往往就是个人偏见,不一定是什么正确选择。实际的生活中更是不那么讲究了,几十年如一日地胡吃海喝,现在还是一如既往,直到有一天真的喝出了毛病,才忽然想起了徐先生这段有关艺理的名言,可过后又忘了。我猜想徐先生自己在生活当中也是个精致讲究的人,善于调理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看他的体态和神态就知道了,作品所体现的健康气息应该是他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绽放。

杨林 发表于 2012-4-25 17:04

[attach]51937[/attach]

[attach]51938[/attach]

[attach]51939[/attach]

[attach]51940[/attach]

[attach]51941[/attach]

[attach]51942[/attach]

[attach]51943[/attach]

[attach]51944[/attach]

[attach]51945[/attach]

[attach]51946[/attach]

[attach]51947[/attach]

[attach]51948[/attach]

[attach]51949[/attach]

杨林 发表于 2012-5-1 20:55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5-2 11:46 编辑 [/i]

篆刻和书法就是类似于围棋的艺术形式。尤其是篆刻,基本就是在一个方形的小框子里经营一阴一阳的点线搭配,差不多就是把要刻的规定内容摆布成一局活棋。不夸张地说,没点战略眼光和战术算计,还真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搭配的合理,经营的适度,需要精确的预谋和精准的下刀。为了黄金或者钻石分割,作者要殚精竭虑,有时会有恨不得变成数学家的心情。当然,搞艺术的人大都是数学盲,凭直觉和感性操作是他们的通常模式。徐正濂似乎是艺术家中少有的一类品种,篆刻作品理性美特征的凸显,使得他与当代篆刻主流理念产生了巨大分野,也使他与同一路数的前辈名家泾渭分明。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从他作品之中常常看到设计之美,说成美术之美也无妨。这种设计之美与以往篆刻的印面经营有所不同,其自然和超乎自然的程度有时叫我想到克利,我相信他们都是掌握了几何美学密码的人。仔细想一想,要在篆刻这方寸之地用限定的文字表现很多情绪是不现实的,但艺术的准则却又偏偏要求它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而是要传递不同作者每每不同的性灵消息。徐正濂是当代少数几个全身心投入篆刻研究,经过深思熟虑,长期实践,充分自我完善的艺术家。他通过打破流派印章积习形成的种种陈规陋习,大胆建立起自己的个人结篆配篆语言体系,并能不断加以丰富。他力图使篆刻的美学价值不断繁衍派生。体现在他自己的刀下,就是篆刻语言愈加醇厚隽永,个人风格特征日益突出和成熟。

从徐正濂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艺术哲理的深度思考。不知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训练,或许二者兼有,他的逻辑归纳能力很突出,同时对文字的驾驭很轻松。语言生动警辟机趣横生,文章读来兴味无穷。这样思考和动手并行不废的勤奋篆刻家,不仅当代,在历史上也并不多见。他在梳理篆刻历史和解析图章案例时显得心应手,历史共性的,别人的,自己的问题,他都喜欢拿过来步步推演,层层论证,不弄个水落石出似乎就寝食难安。可往往将谜底探解到会心之处时,他又会峰回路转,带你进入下一个谜局。时感秋霁澄明,豁然开朗;时觉水天一色,独立苍茫。

单就徐正濂的印面线质来看,他的用刀已完全进入了庄子所言的那种“砉然向然,莫不中音”的境地。我非常喜欢他的阳文线条,看似单薄的细线,平直刚劲挺拔且柔韧媚婉,能够感觉到微微起伏变化之中饱含丰富的生命肌理,每根线都是节节生长出来的。虽然他的印面从不做光滑处理,但也很少见残破处理,更少见粗野狂乱的点线出现。即使偶尔刻来楚生那样锋芒毕露的线条,也显得特别干净。这在张扬雄强的时风之下理应是吃亏的,可徐正濂正是靠这种对风格选择的理性坚持,以及对经典图章的唯我取舍,不断生发自己的艺术情愫,滋养自家的创作血液。他依靠自己亲手种植培养的“森林”图式,为当代篆刻浇灌了一方新的金石园地。

杨林 发表于 2012-5-2 11:56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5-2 12:04 编辑 [/i]

[attach]52120[/attach][attach]52123[/attach]
[attach]52121[/attach][attach]52122[/attach]  
[attach]52124[/attach][attach]52125[/attach]
  [attach]52126[/attach][attach]52127[/attach]
[attach]52128[/attach]  [attach]52129[/attach]
[attach]52130[/attach]  [local]12
[attach]52132[/attach][attach]52133[/attach]
[attach]52134[/attach][attach]52135[/attach]
[attach]52136[/attach][attach]52137[/attach]
[attach]52138[/attach][local]20[/local]
  [local]21[/local][local]22[/local]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5-2 13:12

27楼那些作品遒劲,大气。

杨林 发表于 2012-5-7 12:29

徐正濂让俺想起两个上海银,一个是周润发,一个是周泽雄,都姓周,咋这么巧捏?俺不是胡说八道,的确是长得象周润发,文风则酷似周泽雄。

杨林 发表于 2012-5-7 12:44

[attach]52252[/attach]

[attach]52253[/attach]

汗,怎么两张都不大像,俺见到特别像的照片,他的个头不高,身材的确是有差距的,脸蛋还是蛮像的。

杨林 发表于 2012-5-7 12:58

[i=s]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5-7 13:37 编辑 [/i]

一段文字,节选《诗屑与印屑》:

黄牧甫“张心泰印”虽然生辣劲健,总属平正之作。而“泰”下“水”之中直略不正,

四点略上下,差以毫厘计,却陡见拙态。“凤伦”小印,“伦”字最不易为。牧甫巧思,

“人”傍上收,非特避了板滞,更见横生奇趣。“弘美”朱文宽边,极易滞重。此印文字

简,破边则又有气散之虑。石开如有神助,在边框上方凌空三点,奠定乾坤,至此

整印精气凝聚而机栝灵通矣。此等点铁成金手段或可谓之“印眼”。棋有眼则活,诗有

眼则灵,印之有眼,非特能绝处逢生,有时解脱后的审美效果,往往超出陷入困境

前的期望,简直可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喻之。
[attach]52254[/attach]

[attach]52255[/attach]

[attach]52256[/attach]
张山来《幽梦影》谓:“(诗)有貌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

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印家丑而可观者,钱叔盖、胡鼻山是也。其貌虽不整饬,而郁勃沉雄,自有伟

岸丈夫之气。虽不丑而不足观者,徐三庚朱文是也。盖其眉目虽清秀,而让头舒

足,忸怩作态,不免“奶油小生”之讥。文有不通而可爱者,西泠丁、蒋诸人是也。其

结篆每不合于《六书》,而旧气蔚然,似而不是,意趣反胜于全是。文虽通而极可

厌者,黄廷荣是也,袭乃父(黄牧甫)之貌不得乃父之心,盖八股文章,徒得规

矩,生气全无。而俨然号为“少牧”,恐乃父九泉下不安矣。
[attach]52257[/attach]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