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小妖怪 发表于 2012-6-7 14:50

2012上海高考作文题公布:心灵闪过的微光

[img]http://img1.gtimg.com/sh/pics/hv1/54/144/1057/68768199.jpeg[/img]
今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不明不白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b]另据《新闻晚报》报道:[/b]
[b]专家点评今年作文题:有很多角度可写[/b]
[b]高考阅卷专家[/b]
[b]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篇作文[/b]
“今年的作文题目非常有新意,可以避免考生套题。 ”多年参与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分析道,在往年的高考作文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习惯套作文。和往年的作文题目相比较,今年的作文题有很多限制,但是,材料作文的角度也非常多,会给一些习惯套作文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
“看到这个作文题,很多中学语文教师、专家都会说,可以从天才的很多思想来源于普通人这一角度展开,也可以写人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去阐述,甚至可以对天才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加以论证。 ”这位专家分析道,高考阅卷时,阅卷教师都不会预设主题,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篇作文,再多的预设都无法涵盖材料中的思想。其实,这个材料作文的角度是不能穷尽的,考生的思维也是非常丰富的。考生根据材料可以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的角度展开:如中国传统文化过度强调谦虚,过于崇拜名人和天才,对此,考生也可以进行质疑。
[b]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b]
[b]作文有很多角度可写[/b]
“这篇作文有很多角度可以写,如善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不要自卑,其实,每个人的悟性就在自己脚下,每个人都应意识到自我价值。 ”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此外,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写,认知自我是难的,不管是顿悟还是渐悟,都需要人生的经历,生活的积累,长期的思考,都应该关照我心。最后,可以从珍惜的角度写,珍惜自己的生命,珍视和重视自己的思考,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
[b]华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李支舜[/b]
[b]要自己充满自信并善于发现自己[/b]
华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李支舜点评说,“微光”是指代性内容。今年的题目很开放,和以往的作文题一脉相承,和“跨过一道槛”有共通之处。
题目中有辩证的地方:等到别人成功了,自己才意识到“微光”的宝贵,说明自己不够自信,对人生的领悟不足,而宝贵的财富就在身边。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考生可以谈人生,也可以谈民族,谈文化。比如,近代以来儒家文化被我们忽略,但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却发扬光大,韩国推出“端午祭”,我们却只能干着急。
这道题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思考空间大,开放度高,需要考生理性思考。很难押题、套题,没有一定知识积累很难写好。

[b]语文特级教师毛荣富[/b]
[b]这是一道直指学生内心的好题目[/b]
“这个题目出得好,但对学生来说有难度,这个题目如果能使学生觉醒,就能唤起他心灵深处很多感悟。”语文特级教师毛荣富点评说,这是直指学生内心的一道题目。在他看来,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道作文题的出现显得难能可贵。
“应试教育常常把学生感知世界个性化的东西扼杀了,如今,教育的同质化、模式化太严重,学生常常忘了关注自我的内心,把内心的微光忽略了。 ”毛老师说,这道题非常切合学生的需要,它能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东西,从点滴处、寻常处、细微处寻找生活的幸福。
在毛老师看来,凡是善于生活、思维敏感、善于写作的人,对于心灵中细小的反应和变化都能及时捕捉,产生思想、发生感情、形成文字。 “学生可以联系自己身边的事,写成文章,但要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不太容易。 ”
[b]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b]
[b]材料的核心在后半部分[/b]
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点评说,高考作文的材料从抽象到具象,对考生来说,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微光是什么,这是人的内心中萌发的最美好的东西。这些微光,往往不太会引起人的注意,也非常容易被忽略。对于那些有追求的人,会发现这些闪光的东西,使得它变得更炫目。普通人为什么会忽略这些微光?可能是因为普通人的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微光都是非常宝贵的。高中作文题目中,最关键的部分在后面:考生要从天才的作品中,回到原始状态,从而使自己得到启发。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发现苹果坠落。对于这个普通的现场,很多人都表示司空见惯,却引发了牛顿的兴趣,并不断地加以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建平中学高级教师盛新[/b]
[b]这道题难度系数较大[/b]
建平中学高级教师盛新指出,这道题难度系数较大!考生首先可以在脑海当中还原一幅画面,并找出自己舍弃“微光”的原因:是自信不够,还是因为遗忘?杰出人士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将平时产生的灵感沉淀、升华;而平凡人则对自己的生活经历缺乏自信,只有在别人提起的时候才会想到自己也曾产生过这样的灵感。下下者有上上智,我们也可以成为天才,也要做到让“微光”变成“太阳”。
[b]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沈国全[/b]
[b]对微光的理解是要点[/b]
“从这道作文题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不论是上海高考的阅读题还是作文题都越来越走向内心,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这是一种趋势。 ”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沈国全说,这道题目中的微光有多重含义,包括理想、创意等等,不能穷尽,对微光的理解是材料的要点。另外,这篇材料中有个转折词——而,显然强调了人们对内心微光的重新认识。
在沈老师看来,“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句话强调了微光的价值和共性。“比如人的欲望、内心想法可能会与社会规范、社会现实发生冲突,对自我的坚持,最后很可能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feilian 发表于 2012-6-7 18:13

这样的命题作文题目不适合中国高中生。每天在上海各个角落只看见非常猥琐、庸俗穿高中校服的男男女女,他们也有等同天才著述中的心灵微光?你走进上海书城、上海图书馆天才们表达自己心灵的作品都无人问津

ironland 发表于 2012-6-7 20:07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6-7 20:40 编辑 [/i]

楼上别看不起小孩。你只看到他们穿着校服,并没看见他们书包里装了什么书,手机、电脑里存了什么故事。他们有写什么,画什么,剪了什么视频。

就我所看到的那小小一部分,他们虽然有功课考试压力,也许还要瞒着家长,但仍有人迷恋天文,有人迷恋矿石,有人会写信给原作者要授权书以翻译故事。他们熟悉小王子、彼得潘,知道薛定谔的猫也知道右边第二颗星直到黎明是什么。熟悉红楼梦源氏物语张爱玲,大仲马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看,阿西莫夫和乔治马丁都不能陌生,对好兆头的梗得能会心一笑。分得清历代罗宾还有白超灰蝠,还知道矮人的铁链除了猫的脚步还有其他什么成份。

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未必有兴致告诉成年人。如同每一代惨绿少年,他们觉得成年人庸俗而猥琐,太过物质化,缺乏心灵的微光闪耀。

没准和你一起混的网友里就有高三党喔。

李苗 发表于 2012-6-7 20:42

[quote]这样的命题作文题目不适合中国高中生。每天在上海各个角落只看见非常猥琐、庸俗穿高中校服的男男女女,他们也有等同天才著述中的心灵微光?你走进上海书城、上海图书馆天才们表达自己心灵的作品都无人问津
[size=2][color=#999999]feilian 发表于 2012-6-7 18:13[/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70597&ptid=111709][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你走进上海书城、上海图书馆,天才们表达自己心灵的作品都无人问津。
少了两个标点,加上了。

李苗 发表于 2012-6-7 20:55

这是一个艾略特所说的“空心人”的时代,有心人90%在上大学之前就被扼杀了,剩下了90%在高等教育阶段被扼杀,剩下的90%又在进入社会被扼杀。成年之后,有心人的数量不会超过0.1%。高考出了这个题目,很是滑稽。

李苗 发表于 2012-6-7 22:35

不知道这篇文章,那些阅卷机器们能给多少分?

高处不胜寒
他为何背对阳光?
■楼旭梅  

(一)
我们本行于一路
没有路的地方
竟是天堂

为什么飞翔?
因为我们没有翅膀,所以
我们选择飞翔

谁愿承载这人间的智慧,他
必得背负这人间的悲哀

这些是谁的文字?
杨墨。
杨墨是谁?
一个年仅22岁、已经远离尘世、背对阳关的少年。  
为什么《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会让我静下心来翻读两遍?
因为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因为我是一个一直关注教育的新闻记者。  
读杨墨的文字,最好是在宁静的夜晚,拉上窗帘,拧亮台灯。一个少年能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文字?一个并没有太多人生阅历的少年的文字,会触动我们这群浮躁不安的人的内心吗?
这几天,杨墨的文字在我心灵深处跳舞,让我有流泪的冲动。  
书名取自杨墨《狂———飘》思绪断录中《少年》一文:“为何背对阳光,难道说,你是从阳光里走来?为何背对阳光,难道是你留下了灿烂?”  
无论是《狂———飘》、《反对无效》,还是《人在旅途》、《人性的尝试》,那些带哲学意味的提问,是来自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也来自对生命及其信念的不懈追求。杨墨说,和自己的亡魂诀别,我将在此重生。  
杨墨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杨修品是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著名书法家,母亲蒲元华是云南省政协委员。他为什么要背对阳光?他为什么要远离尘世?
母亲蒲元华在书前留下《杨墨的故事》一文,她写到“儿子的离去,多少次自省反思,那就是应试教育对‘天才’的无情扼杀,社会偏见使‘天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还有,那就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对脱离了亲娘怀抱的原始恐惧。因为有杨墨,我选择了不再生孩子。”杨墨8个月大时,亲生母亲弃他而去,杨墨4岁半,蒲元华走进杨墨家庭。这一天,杨墨重获母爱。
书的前几页收录了杨墨的生活照片,儿童时期的杨墨与其他儿童一样,调皮,有着灿烂的笑容,喜好科学、自然,没有一点自闭倾向。但是就是这位爱书爱画爱诗爱旅游的少年踩着整叠的书,从窗口飞走了,留下这本沉甸甸的书。
(二)
早慧有错吗?
我们该怎样走进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
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世界之大,为什么竟容不下这样一个善良的孩子?  
在内心深处,这样的声音一直在追问我。  
据他的父亲和同学回忆,从初一那年被老师和同学孤立之后,他脸上的青春痘一夜之间冒了出来,从此寻遍所有可寻的医生,都没能治好。他越来越自闭,甚至有一段时间一见到人就痉挛。  
这伤害是致命的。2003年4月,杨墨21岁,与妈妈蒲元华同赴思茅、西双版纳过茶叶节和泼水节。一路上,杨墨玩得很开心。可是在回来的路上,到一所中学参观一处革命文物时,看着满草场的学生,杨墨不肯下车,他说怕见学校和学生。初中时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伤害太深了!
杨墨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不是这么的悲哀,如果不是这么的孤独,要是我也有同学就好了。在这样的孤独里,我不知还能承受多久,时常想起以往的岁月里,那些令人难忘的时光。每一次平凡的交谈与欢笑,在我的眼里,都是一次幸福的体验。”  
“老师上课,一开始要骂20多分钟,就是不讲正题,等学生注意力分散,再讲正题,已没有人听了。”多年以后,杨墨曾对妈妈这样说。那时,他早神游天外,想他的各种科学奥秘去了。老师对他冷嘲热讽,还要全班同学孤立他,不许和他讲话。杨墨回家不敢告诉父母,也不敢去学校,常常背着书包假装去上学,而老师不闻不问,也不通知家里,据说是放弃。  
杨墨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连普通高中都没有能力考取。但是他抛开了贫乏的应试教育,自学了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是滑旱冰及电脑游戏高手、户外野营专家,甚至,他体会了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教义。他脖子上挂着一个小本子,插着一枝小铅笔,一边打工一边做自己的心灵笔记。杨墨留下的这30万文字,我猜测很多就来自这挂在脖子上的灵感。
杨墨的文字透出轻灵,他对生命的感悟以及灵魂的纯净让人有流泪的感动。不知杨墨的老师看到母亲对儿子的呼唤会作何感想?看到杨墨留下的文字是否也会有些许感动?
“在某些人的眼中,杨墨是教育的失败者,但他比我们任何一位都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教育,是为了使一个人内心丰富。‘教育’在汉语里,本来是充满人文情怀的。”有评论这样说。  
杨墨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因为爱我们来到世间。每个人都是天才,只是有的天才睡着了。天下父母不能遗弃天使般的孩子!教育应该是唤醒沉睡的天才!
如果杨墨的作品和离去是对世人的启示,我们是否也该学学鲁迅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feilian 发表于 2012-6-8 06:48

出题者真不要脸,自己是参与扼杀孩子们心灵的积极牟利者(大学中学教育者中不少这样的人),读过多少天才的著述本身也是个问题(也没有时间),还要装比出这种题目

李苗 发表于 2012-6-8 19:01

[i=s] 本帖最后由 李苗 于 2012-6-8 19:43 编辑 [/i]

[quote]出题者真不要脸,自己是参与扼杀孩子们心灵的积极牟利者(大学中学教育者中不少这样的人),读过多少天才的著述本身也是个问题(也没有时间),还要装比出这种题目
[size=2][color=#999999]feilian 发表于 2012-6-8 06:48[/color] [url=http://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70631&ptid=111709][img]http://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把扼杀孩子心灵的罪责归结到教师头上,非常不妥,教师本身也是弱势全体,是给政府打工的弱势群体。
难道责任又该归结到政府头上?也不确切。中国政府问题很大,赖到他们头上也许情有可原,可是欧美的政府呢?
他们政府没有问题,可是他们那里也有同样的问题。
波德莱尔时代,巴黎已经是心灵的荒原;艾略特时代,伦敦也成为空心人的沙漠;至于美国,就更不用说了。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也提到同样的问题:
你知道,我是做灵魂生意的。人类的灵魂一部分由上帝挑去,此外全归我。谁料这几十年来,生意清淡得只好喝阴风。一向人类灵魂有好坏之分。好的归上帝收存,坏的由我买卖。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忽然来了个大变动,除了极少数外,人类几乎全无灵魂。有点灵魂的又都是好人,该归上帝掌管。譬如战士们是有灵魂的,但是他们的灵魂,直接升入天堂,全没有我的份。近代心理学者提倡"没有灵魂的心理学",这种学说在人人有灵魂的古代,决不会发生。到了现在,即使有一两个给上帝挑剩的灵魂,往往又臭又脏,不是带着实验室里的药味,就是罩了一层旧书的灰尘,再不然还有刺鼻的铜臭,我有爱洁的脾气,不愿意捡破烂。近代当然也有坏人,但是他们坏得没有性灵,没有人格,不动声色像无机体,富有效率像机械。就是诗人之类,也很使我失望;他们常说表现灵魂,把灵魂全部表现完了,更不留一点儿给我。你说我忙,你怎知道我闲得发慌,我也是近代物质和机械文明的牺牲品,一个失业者,而且我的家庭负担很重,有七百万子孙待我养活。
钱钟书认为十九世纪中叶是个分水岭,他把心灵荒芜的责任推卸到近代物质和机械文明头上,非常接近目标,可是也不完全正确。
到底谁该为此负责任呢?
凶手躲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