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被外国人收养的弃婴:耶鲁女孩寻亲记
首批被外国人收养的弃婴:耶鲁女孩寻亲记2012年6月23日08:52 南方都市报 [url=http://tie.bbs.cn.yahoo.com/list.html?url=http%3A%2F%2Fnews.cn.yahoo.com%2Fypen%2F20120623%2F1131011.html&title=%E9%A6%96%E6%89%B9%E8%A2%AB%E5%A4%96%E5%9B%BD%E4%BA%BA%E6%94%B6%E5%85%BB%E7%9A%84%E5%BC%83%E5%A9%B4%EF%BC%9A%E8%80%B6%E9%B2%81%E5%A5%B3%E5%AD%A9%E5%AF%BB%E4%BA%B2%E8%AE%B0&category=news&target=ycms_article_1131011&product_type=1&time=1340412720][color=#0066cc]我要参与([b]245[/b])[/color][/url][img]http://x.limgs.cn/f1/c1/up201206/2691d7d6d9d684a96406c0e4b6a718c2.jpg[/img]
6月8日,詹娜在武汉张贴寻亲海报。南都记者占才强摄 [img]http://x.limgs.cn/f1/c1/up201206/0e62906ffe856783d52cdb2ecd906431.jpg[/img]
1992年,弃婴“夏华斯”在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被美国人玛格丽特领养,取名詹娜。 [img]http://x.limgs.cn/f1/c1/up201206/738105b6855f45ef805083725298720d.jpg[/img]
每年6月底,当年同一天被收养的三个女孩和她们的美国妈妈都会一起庆祝“收养日”。 [img]http://x.limgs.cn/f1/c1/up201206/08f2d98c4ff26060d5133c3a6edb8677.jpg[/img]
2012年5月,詹娜在养母陪同下回到中国寻亲,她已经和几批认亲家庭相见。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耶鲁女孩詹娜,在美国妈妈的陪同下,回到中国寻找属于自己的血缘;河南农村“爬行妈妈”任少云,将女儿娇娇送进了大学的美丽新世界。这又是两个相似的故事,牵萦于弃婴和养母之间,关于生命,关于爱。 美国女孩詹娜·库克正在中国寻找她的答案。 这是些对普通人至为简单的问题:我的父母是谁?他们在哪里?我是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 问题的答案,在大洋彼岸的中国。 今年5月23日,耶鲁大学学生詹娜和她的美国养母一起飞抵武汉———20年前她被收养的地方,开始一个月的寻亲之旅。她的故事牵动了整个城市。但从目前来看,这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詹娜的寻找只是近年类似寻亲故事的一部分。从1992年中国首次对外国人开禁收养以来,这类被称作“香蕉人”(“黄皮白瓤”,中国面孔,在国外长大)的特殊儿童,如今正陆续长大成人。他们超过10万人,绝大多数是女孩,在过去20年多间,因政策原因或“重男轻女”的观念被中国家庭遗弃,由外国人收养。 伴随身心成长的是孩子们对根的渴望,这样的寻找将会越来越多。 [b]寻找前两批送检的14个家庭均与詹娜无血缘关系[/b] 6月13日,来武汉寻亲的第20天,在汉口闹市区江汉路的一家酒店内,詹娜·库克(JennaC ook)和她的美国养母玛格丽特·库克(M argaret C ook)迎来第三批前来认亲的中国家庭。 此前,在武汉一家民间组织的协助下,詹娜已分别与两批前来认亲的家庭见面,其中19个家庭自愿做D N A比对并承担检测费用,目前已知结果显示,前两批送检的14个家庭均与詹娜无血缘关系。 寻找仍在继续。20岁的詹娜———准确地说,她至今并不知道自己确切的出生日期———仍在关切地注视着每一组家庭的出现,听他们的故事,观察他们的体貌特征,偶尔会努力地用中文尝试发问,在对方———通常是母亲,讲到伤心往事的时候,抓住她的手臂,或轻抚她的脸庞,为她拭去眼边的泪水,然后努力用微笑安慰对方的失控情绪。 这是一个隽秀而清彻的女孩,映着白色的连衣裙,脸上的笑显得真诚而干净。黄皮肤、黑眼睛、秀长的黑发,如果不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讲话时习惯性的耸肩、挑眉,夹在人堆中的她会被认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女孩。 62岁的玛格丽特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她完全听不懂中文,但事后她会告诉翻译,她能感受对方正在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前两轮的家庭见面会上,她已经知道这些故事大同小异:在特定的某个年代,这些前来认亲的每个家庭都有一段辛酸的往事。 这次认亲见面会持续了近一天,10余家庭从武汉及周边地区赶到酒店,尽管有些家庭从对话中已排除了可能性,但詹娜还是陪着做了D N A检测,“她们也在寻找,至少可以告诉她们,我是不是她们的孩子。” 两年前考上耶鲁大学的詹娜,最初在大学里选修的是心理学,她曾听专家说过,被遗弃的小孩和亲生父母见面时,身体会有某种反应,譬如手掌心出汗,“我有时会相信这种心灵感应的存在,但在见过的这些家庭里,我还没有这种感觉。” 这并非詹娜第一次来中国。从10岁起,她曾先后5次往返中国,旅游、学习语言和在福利院做义工,“那时她已经知道自己是在中国出生,也到过武汉,但当时年龄还小,没有像现在这样很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玛格丽特告诉记者。 直到去年暑假,詹娜再次到中国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研修汉语,出火车站时,看到满眼的黑头发、黄皮肤中国人,寻找父母的念头突然间强烈迸发。 随后她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整理资料,将福利院提供的图片、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仔细地做成了相册,今年5月再次和养母飞抵武汉,踏上正式的寻亲之旅。(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根据签证和行程安排,此次武汉寻亲将为期一个月,到6月2 5日结束。在抵达武汉之前,詹娜就用不太熟练的中文,亲自写下这样一份寻人启事: “我是个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女孩儿……我的梦想是找到我的亲生父母。我不忌恨他们。非常想告诉他们我多么爱他们,对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有多么感激。爸爸,妈妈:我非常想念你们,希望有一天能拥抱你们。” [b]收养玛格丽特正是首批获准从中国收养儿童的外来者之一[/b] 詹娜和她的美国养母玛格丽特生命故事的最初交逢,是在20年前的夏天。火炉武汉的酷热至今留在玛格丽特的印象里,但那一年的那个季节,占据玛格丽特几乎全部记忆的还是她的第一个中国孩子。 “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在内心告诉自己,我会给她所有的爱。”玛格丽特说。 根据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记录,玛格丽特领走这名女婴是在1992年6月30日。此前三个多月,关于孩子的最原始档案记载为:一名女婴于1992年3月24日被人在宗关街道办事处路边发现,随后由该处工作人员送往福利院。 除了这份没有留下任何签名的原始材料,关于女婴的身世再没有更多的有效信息。 档案另外记载,在美国妈妈正式领养前,福利院为孩子做了体检,显示血常规和肝功能一切正常,她是个健康的婴儿。福利院还给女婴取过一个中国名字,叫夏华斯。 在弃婴住进福利院10天后,1992年4月4日,曾被一位叫做张先美的武汉母亲接到汉口的家中短暂抚养,两个多月后,玛格丽特正是从张先美夫妇手中第一次接过孩子。 “美国妈妈当时高兴得不得了,我们在一起合了影,临走时美国妈妈还送了我一个手绢和一个红色的小布包,以表示感谢。我当时还是很舍不得(把孩子)给她的。”如今64岁,已从武汉回到重庆老家的张先美回忆。 张先美的记忆和福利院的记录存在一定偏差,她很肯定地告诉记者,当年4月4日自己从福利院接走孩子时,工作人员曾告诉她,孩子是在福利院门口捡到的,出生日期是1992年2月2日。“这个日期我记得很清楚,我抱养时正好是两个月零两天,当时他们肯定是这样对我说的,但具体是谁说的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张先美描摩由工作人员告知的詹娜被捡到时的情形:“当时天还很冷,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来上班时,看到门口有一个婴儿,身上裹着塑料布,当时脐带还没落(意即长好)。” 但由于时间久远,张先美的说法已无从向福利院求证,关于女婴出生于1992年2月2日的说法,据福利院向媒体人士介绍,因当时无法确定弃婴的出生日期,而之前恰巧该院一位负责人的孩子在2月2日这天出生,所以就把这个生日“送给了詹娜”。 目前能够基本上确定的是,詹娜出生的年份是在1992年。而这一年,正是中国涉外收养的“立法元年”:当年4月1日,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将收养合法化、法律化,也是第一次正式为国际收养打开门户。 这部法律在第21条专门对跨国收养做出说明,并对其流程进行规范。这一年,中国收养中心开始向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5个国家开放,成为外国在中国收养儿童的重要一年。 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玛格丽特,正是首批获准从中国收养儿童的外来者之一。 [b]捐助费“那时(福利院将孩子)送国外的多”[/b] 与詹娜相遇前,1991年,玛格丽特是通过美国当地的“儿童广阔天地”(WID E H O R IZO N S F O R C H IL -D R E N,IN C )了解到,可以在中国收养孩子,那是一家获得中国政府官方认可的跨国收养机构。 彼时,42岁的玛格丽特是一所小学的全科教师,单身多年却一直想要个孩子,于是她向这家机构递交了申请。 1992年5月,她终于等到期盼已久的讯息。“当时只知道是一个中国孩子,他们传真过来这个孩子的中文名字,以及孩子头部的周长,就再也没有更确切的消息了。”玛格丽特回忆,与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联系一直由这家美国机构负责,具体流程她极少参与。 一个月后,她被告知可以启程前往中国武汉,办理孩子的收养事宜。“当时,我被美国机构通知可以选择长沙和武汉两个地方,而长沙倾向于结婚后的夫妇才能领养,最终我来到了武汉。”信仰基督教的玛格丽特认为,似乎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 1992年6月底,和她一起来到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还有另外6个美国家庭,其中两家来自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7个美国妈妈分别从福利院领走了7个女婴,“领养过程相当复杂,需要填很多的表格,要写很多的材料。”玛格丽特回忆,“另外,还需要向福利院捐助一笔钱。” 谈到“捐助费”,玛格丽特耸耸肩,表示不以为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至于具体金额,她说已记不清了。除此之外,还要给美国的收养中介机构支付一笔钱,“总之,印象里都不算太多。” 根据此前公开的媒体报道,在涉外收养过程中,收养人须向福利院缴纳“捐赠费”,已成为客观上刺激福利院向境外输送儿童的“协议惯例”。有从事国际领养工作的人士介绍,涉外领养中的“捐赠费”,以前按规定是不超过3000美元,但两年前已涨至5000美元左右。 此外,涉外领养还涉及公证费、材料费、服务费、证件费及旅行费等,整个过程下来,每领养一名中国儿童约需花费3万美元。据美国一家领养组织“国际儿童希望”在网站上公布的费用详单,领养一个中国孩子的总花费为2.6万美元(不含旅行费等)。 而国内收养并没有这方面的“惯例”,是否捐赠属收养人自愿,这无形中促使福利院更愿意将孩子交给外国人领养。这种潜在利益冲动,在詹娜的中国寄养母亲张先美那里获得证实,她向记者表示,“那时(福利院将孩子)送国外的多,因为外国人收养要交一笔费用,但多少我并不知道。那时不会让你晓得撒。” 但她同时表示,在那个年代,政策允许外国人收养中国弃婴也是一种福利行为,那时中国的家庭普通条件差,弃婴能被外国人收养是一种幸运。 [b]身世“如果她有想法,我就帮她找妈妈”[/b] 在向国际开放的众多国家中,美国是收养中国儿童最多的国家,而中国《收养法》开始施行的1992年是首当其冲的一年。 公开数据显示,《收养法》施行前的1991年,61名中国被收养儿童获得赴美签证。到1992年,这个数字猛增到206名。而当年被国际收养的中国儿童共232名,其年龄主要分布在1至3岁,其中多是像詹娜这样的女婴。 另据公开报道,自1992年以来,共计有超过12万的中国儿童被美国人领养。在2005年的高峰期,每年约1万名儿童进入美国。随后,随着国际收养衍生出的问题被媒体披露,加之中国经济条件改善弃婴减少,这个数字近年逐步下降。 1992年夏天被玛格丽特带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女婴,有了新的名字“詹娜”。 她们生活在马萨诸塞州东北部的纽伯里波特市。詹娜说,过去的20年,她一直很快乐,美国妈妈给了她所有的母爱。 詹娜还在读小学,玛格丽特就为她请来一位中国西安的留学生教授中文,她还学会了使用筷子、跳中国舞,了解到一些中国的节日。 其实,黄皮肤、黑头发的詹娜很早就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就读的小学里,她是唯一的亚洲人,是小伙伴眼中的另类,“是的,小的时候我会受到一些歧视,她们会笑我:你为什么这么黑?我自己也会觉得有点惭愧。” 詹娜5岁时,镇上来了一对开餐馆的中国夫妇,她看到他们的样子感觉很亲切,“长得和我一样,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人。”于是,她很喜欢到那家餐馆玩,通常不会点任何菜,就和中国夫妇呆在一块,观察他们的样子。 1998年,詹娜6岁,玛格丽特又在中国的义乌收养了一个2岁的女孩。詹娜说,美国妈妈为她领回一个妹妹,是为了让她有一个更快乐的生活环境。 自两姐妹懂事起,玛格丽特便告知她们的身世。“你来自中国的武汉,我在你很小的时候收养了你。”詹娜还记得某一天听到这些话时,她安静地看着妈妈,眼眶红红的。 玛格丽特是一位温和的美国妇女,白头发蓝眼睛,高挺的鼻子,笑起来露出快乐的牙齿。她说,在领养詹娜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也许将来她会想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如果她有想法,我就帮她找妈妈”。 [b]同命人3个女孩相约回到武汉儿童福利院做义工[/b] 以往每年中国的中秋节,身在美国的母女俩常会一起看月亮。“我拉着妈妈的手,当时有点黑,有点冷。我们走到车道的尽头,我们会抬头看天上的满月,我妈妈会搂着我说,詹娜,我要你抬头看这轮月亮,记着你的亲生父母,记着他们对你的爱,因为现在,你的亲生父母也在看着同样的月亮。” “她常常告诉我,你可以同时爱两个妈妈。”詹娜说。 在生活的小镇第一次遇见来自中国的餐馆老板后,詹娜开始对自己的身世感到好奇;从来自西安的中国留学生那里学习中文后,她又对自己的出生国度充满渴望。她开始思考,自己本来应该叫什么名字,生日是什么时候,有没有兄弟姐妹。 渐渐长大后的詹娜,开始自己寻找答案。 她在网络上搜索,渐渐发现了一群和她身世相似的小孩,“她们和我一样,都是从中国领养到美国的女孩。”她很快和其中的一些人成为了朋友,一起在网上聊天,谈论各自的生活和学习,还有对身世的疑惑。 2002年,詹娜10岁,她跟随养母第一次来到中国旅行。她们去了北京,随后是西安、桂林、武汉、香港,从北到南一路而行。詹娜说,那时她对中国产生了很强的好感。 2007年,詹娜与同在马萨诸塞州的夏诗婷、卢莲一道,计划回到被收养的地方做义工。夏诗婷和卢莲正是1992年被美国家庭从武汉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另外6个女婴中的两个。她们也已长大,每年的6月底,3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庆贺孩子们共同的节日———“收养日”。 这个计划在次年6月成行,3个女孩在16年后的同样夏天回到中国,在武汉儿童福利院做了两周的义工,以此回报自己生命之初在这里得到的关爱。 作为赠送给福利院的礼物,女孩们每人准备了一本自己的相册。里面记录了从福利院嗷嗷待哺的婴儿,一直到在美国长成亭亭少女的点点滴滴。 在此之前,夏诗婷从未回过中国,那次,她和美国妈妈瑞特(R ita)第一次在福利院档案中看到了自己确切的出生日期。这个发现让她们激动不已。 “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夏诗婷说,“我不怨恨我的亲生父母。” 瑞特则说:“她很小就知道她是从中国收养的。她有时问她的生父母在哪里,我回答不知道,也许会遇见。她偶尔会伤心一下,但她本性乐观。我不担心有人会夺走她,因为我相信她对我的爱,我只是觉得诗婷能爱她的生父母就更好了。”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幸运地知晓自己的出生日期,譬如詹娜,“我没有他们留下的字条,甚至也没有那时穿的衣服,但我确实有他们对我的爱伴随着我。” 更多寻找詹娜将去北京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那些和自己身世相似的儿童 伴随心智的逐渐成熟,对身世的渴望在詹娜内心愈来愈浓。 “我有几个朋友都找到了他们在中国的父母。”在网上与那些相同命运的朋友聊天时所得知的好消息,对詹娜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她也从一些纪录片中,看到美国孩子回中国找到父母的故事。 2010年,詹娜考上耶鲁大学,开始初步计划寻亲之旅。去年暑假从哈尔滨返美,她便将寻亲计划作为课题向学校申报,并先后申请到12项奖学金,加上自己平时打工挣的钱,终于凑够了来武汉的费用。 “现在我长大了,关注的不再只是我自己。我现在很想知道,我的亲生父母怎么样,过得好不好,健不健康,经济状况怎么样。这些对现在的我来说很重要。” 詹娜说,她曾经幻想过自己的亲生家庭,“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但我猜1992年他们一定很贫穷,是很普通的家庭,他们在被迫的情况下丢掉了我。” 小时候她一度认为自己被遗弃是因为犯了什么错误惹父母生气,回武汉寻亲之后,见到很多认亲家庭,她才了解到在那个年代,中国父母丢掉孩子的原因大多为“重男轻女”和“家庭贫困”等。 武汉民间志愿者组织荆楚爱心联盟的理事长乔华中,是詹娜与认亲家庭多场见面会的组织者,他告诉记者,这些家庭如今无一不流露出深深的悔意。 “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但我知道了,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我,只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詹娜说。 6月18日,离计划中的这次寻亲之旅结束还有一周,但从詹娜和志愿者组织得到的讯息看,这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无论这次找到与否,我以后都还会继续寻找。如果今生找不到,在我去世之后,我希望还能和他们团圆。”詹娜在说这些话时,流着热泪。 在离开武汉之后,她将去北京,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一个公益活动,而她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翻译,帮助那些和自己身世相似的儿童。 作为1992年中国首批立法允许外国人收养的弃婴,20岁的詹娜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她的寻找,或许只是未来诸多类似故事的开始。 (责任编辑:孙蓓蓓) 小爱转大爱,一代传一代。 吹笛人呢?这时候跑哪儿去了? 我想,中国政府应该把每年征收的200多亿元社会抚养费中的一部分,用来奖励收养并正常养育中国弃婴的国内外家庭,不应该向收养家庭收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