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始末
1636年发生在荷兰的崩盘故事,虽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然是人们了解投资者非理性的最好例子。这个故事最有意义的一方面是,虽然它是世界证券交易史上最大的崩盘之一,虽然它将整个国家投入歇斯底里的状态,虽然其后果也是破产和萧条,但是,投资对象既不是股票,也不是债券或商品期货,而是郁金香球茎。郁金香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是1559年的事情,当时参议员赫华待特别喜好收集奇花异草,有朋友从君士坦丁堡给他送来一箱郁金香球艺,他把这些郁金香种在他在德国奥格斯堡的花园里。这些郁金香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随后几年郁金香在上层社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国和荷兰,以极高的价钱从君士坦丁堡定购部金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从1634年开始,荷兰百业荒废,全国上下都开始为郁金香疯狂。与所有的投机泡沫一样,参与的人们最初都实际赚到了钱。由于价钱节节上升,你只需低买高卖,买高卖更高。得了甜头后,大家信心大增,倾家荡产地把更多的钱投入郁金香的买卖,希望赚取更多的金钱。原本旁观的人看到挣钱这么容易,也受不了诱惑,加入到疯狂抢购的队伍中来。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投机商也纷纷云集荷兰,参与这一投机狂潮。
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在1841年出版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一书中,苏格兰历史学家查尔斯•麦凯对这次郁金香狂热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 “谁都相信,郁金香热将永远持续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钱人都会向荷兰发出订单,无论什么样的价格都会有人付帐。欧洲的财富正在向须得海岸集中,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兰,贫困将会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贵族、市民、农民,还是工匠、船夫、随从、伙计,甚至是扫烟囱的工人和旧衣服店里的老妇,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机。无论处在哪个阶层,人们都将财产变换成现金,投资于这种花卉。……在没有交易所的小镇,大一点的酒吧就是进行郁金香交易的‘拍卖场’。酒吧既提供晚餐,同时也替客人确认交易。这样的晚餐会,有时会有二三百人出席。为了增加顾客的满足感,餐桌或者餐具柜上往往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大花瓶,里面插满了盛开的郁金香。”
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可以更加生动地说明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据说海牙有一个鞋匠,在一小块种植园上培育出了一株罕见的“黑色”郁金香。消息传开后,一伙来自哈勒姆的种植者拜访了他,说服他把花卖给他们。最后,鞋匠以1500荷兰盾的高价把自己的宝贝卖给了他们,没想到,买家中有一个人立即把黑色郁金香摔到地上,用脚将其踩成一滩烂泥。鞋匠惊呆了。买家们却轻松地解释说,他们也培育出了一只黑色郁金香,为了确保自己的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情愿付出一切代价,若有必要,上万荷兰盾也在所不惜。 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以一种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为例,这种郁金香在1623年时的价格为1000荷兰盾,到1636年便已涨到5500荷兰盾。1637年2月,一枚“永远的奥古斯都”的售价曾高达6700荷兰盾。这一价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相对于这种顶级郁金香来说,普通郁金香的涨幅更是“疯狂”。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维特克鲁嫩”球茎,市价还仅为64荷兰盾,但到2月5日就达了1668荷兰盾!别忘了,当时荷兰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兰盾。
在这股狂热到达巅峰时,也就是1636至1637年的那个寒冬,人们不仅买卖已收获的郁金香球茎,而且还提前买卖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球茎的期货市场就这样诞生了。球茎在实际进行货物交割之前不需要实际支付货款,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郁金香的投机。由于刚刚形成的期货市场没有明确的规则,对买卖双方都没有什么具体约束,使得商人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买空卖空,这更使得已经被“吹”得很大的郁金香泡沫,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沉浸在郁金香狂热中的人们谁也没有意识到,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崩溃已经近在眼前了。
泡沫过后一场空今天的经济学家都把在这次郁金香狂热视为“博傻理论”的最佳案例。到1636年底,任何最后残存的理性都早已远离了荷兰的郁金香市场。虽然人们大都知道郁金香球茎的价格早已远离其正常的价值,但是他们宁愿相信别人会比他们更“傻”,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更高的价钱。 但无论如何,投机狂潮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事实也的确如此。郁金香狂热的终结,终于在1637年2月4日不期而至,最大的“傻瓜”终于还是出现了。尽管泡沫崩溃的日期被记录得非常清楚,但谁也说不清投机泡沫到底是怎样崩溃的。
泡沫崩溃的理由,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人们清楚地记得,在此之前,交易都在非常顺利地进行着,谁也不知为什么,市场突然就这么崩溃了。也许除了说这是泡沫膨胀到极点后的必然结果之外,就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一时间,卖方的大量抛售,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状态。这时的郁金香简直成了烫手的山芋,无人再敢接手。球茎的价格也犹如断崖上滚落的巨石,一泻千里,暴跌不止。荷兰政府发出声明,认为郁金香球茎价格无理由下跌,劝告市民停止抛售,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来了结所有的合同,但这些努力毫无用处。一星期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几乎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只洋葱的售价。等到人们省悟过来,一切都为时已晚。于是,人们纷纷涌向法院,希望能够借助法律的力量,兑现合同,挽回损失。很快,法庭就淹没在郁金香的官司之中。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不知有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富有的商人变成了乞丐,一些大贵族也陷入无法挽救的破产境地。受害者当中既有文化程度颇高的知识分子,也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因为贪婪是没有任何阶层界限的。事态出现了失控的局面,政府不得不出面解决,但他们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也束手无策,最终所有的“苦果”只能由投机者自己咽下。
1637年4月27,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机式的郁金香交易。这一下,人们彻底绝望了!从前那些因一夜乍富喜极而泣之人,如今又在为突然降临的一贫如洗仰天悲哭了。身心疲乏的荷兰人每天用呆滞的目光盯着手里的郁金香球茎,反省着梦里的一切…… 灾难的结果导致了人们对郁金香的无比痛恨,画家们也得到了发挥才能的天地。在著名画家扬•勃鲁盖尔创作的一幅讽刺画中,一群愚蠢的猴子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郁金香交易。无论是种花人、花商,还是参与其中的投机者,都受到了画家的无情嘲弄。
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加速了荷兰由一个强盛的殖民帝国走向衰落的步伐。从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在欧洲的地位就受到了英国的有力挑战,欧洲繁荣的中心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彼岸转移。 这是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其真实程度犹如玄奘取经被演绎成的《西游记》。 [i=s]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2-8-3 21:58 编辑 [/i]
我刚百度了“荷兰郁金香投机”,出来55万条结果,都是楼顶文章之类的;再百度“盖伯尔郁金香”,只有96条结果。
这个盖伯尔是个认死理的,他花了大把时间系统收集前人著述,考证当时的买卖合同与拍卖记录,一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调查之后,89年出了一本书《天下第一泡沫》结论是:所谓狂潮云云,不过是少见多怪。而追查这个现在已经举世闻名的“故事”的来龙去脉,令人惊奇的是,全部现代著作关于郁金香狂潮的描述,皆来自一位Mackay先生1841年-------故事发生200多年后一本书里的7页,而这本书抄袭的是另外一位先生关于哈尔勒郁金香市场的记载,后者除了援引一个英国旅行家——他1705年到过当地,对70年前发生的投机传闻不过在日记里记了一句话——之外,全部摘自一本叫《G&W》的小册子。经考证,《G&W》系荷兰地方当局编写,旨在规劝人民远离投机活动,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抽烟有害健康”或“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
玄奘取经就是这样隔了两百多年由M先生演绎成了《西游记》。
泡沫永远会有,知道《西游记》的会超过知道玄奘的,不难理解,但55万比96,这个泡沫也太大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泡沫
详细内容可查找周其仁的文章《以郁金香的名义》,或者直接找《天下第一泡沫》。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8-4 00:36 编辑 [/i]
[url=http://en.wikipedia.org/wiki/Tulip_mania]维基条目[/url]
如另一个[url=http://www.wisegeek.com/what-is-a-tulip-craze.htm]页面[/url]所言,虽然有些现代研究对郁金香热是否主要由投机导致存有争论,但它仍是对疯狂投机的颇具寓言性的好例子。
勃鲁盖尔 1640年 是一幅画吗?看不到。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78141&ptid=112489]5#[/url] [i]邱晓云[/i] [/b]已改。就是主帖文中提到的讽刺画。 [img][[img]http://h.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b323dc73fbedab64742745c4c20683f5/810a19d8bc3eb13524d61503a61ea8d3fd1f4470.jpg[/img]/img] 是不是这幅?一群猴子在买卖郁金香? [i=s]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2-8-4 01:00 编辑 [/i]
郁金香确实在1637年2月下跌了,盖伯尔的研究并没有否定这点。他找来了1642到1644年的交易拍卖纪录,证明名贵的郁金香品种在五六年后跌到了1637年高峰价格的16~30%。楼顶的传说其实是拿高峰时的名贵品种价格与下跌后的垃圾品种价格作比较,有意得出耸人听闻的结论。就像把老庙当年的股价一万元,与暴跌后几分钱的的B股比较,得出股价曾经暴涨暴跌几万倍的结论一般。 我把周其仁多年前的文章贴上来 以郁金香的名义
周其仁
一本英文小书,封面上的两朵郁金香楚楚动人。书的标题更吸引人,我把它译做《天下第一泡沫》(The Famous First Bubbles)。读完之后,我急不可耐想要告诉读者的,是该书作者盖伯尔(Peter Garber)将举世人云亦云的“泡沫”捅了一个大窟窿。
名花也蒙羞
当今流行的“泡沫”术语,原型之一就是郁金香投机狂潮。话说17世纪荷兰郁金香球茎的市价大涨。当时单个球茎传说可以卖到 5 500 荷兰盾——那时候,120荷兰盾能买1头牛或4头猪,192荷兰盾能买2吨黄油。荷兰盾是金币,5 500个货币单位含黄金110盎司,以现今的金价计,值33 000美元!而在“泡沫破灭”之后,球茎价格狂跌到不足“盛市”时的十分之一。古老相传,投机狂炒的众生相被简约成一个专用词——“郁金香狂潮”(Tulipmania)。
连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也收入了有关词条,虽然撰写人承认,“理论界尚未达成对泡沫状态的一致同意的定义”,不过,这似乎并不妨碍许多专家认为,“泡沫”可以直接由“郁金香狂潮”来定义,或者反过来也一样。“郁金香狂潮”使人相信,个人理性一旦进入市场就不再可靠,倘若没有政府的管制和学者的劝诫,自由市场注定要在疯狂中终结。
少见多怪是规律
唯有盖伯尔出来问了一句:真有“郁金香狂潮”这回事(Was This Episode a “Tulipmania”)?他系统收集前人著述,考证当时的买卖合同与拍卖记录,一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调查之后,结论是:所谓狂潮云云,不过是少见多怪。
原来郁金香的品种非常多。名贵的上品和大路货各有各的买主和市场,市价不可同日而语。最名贵的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上涨由巴黎的时尚需求驱动,那时法国贵夫人和名媛流行的是用新鲜郁金香——一年的花期不超过7天——来做服饰。作者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当时最别致的郁金香在巴黎单支卖价1 000荷兰盾。
郁金香花可以用种子栽培,也可以通过球茎——中国读者可以想到水仙花的球茎——培植。“球茎法”不但一年即可得花(种子法要7—12年),且能用一种“马赛克病毒”来“破裂”(breaking)而成奇花异卉。从经济的角度看,花可以卖钱,球茎当然就是资产。年收入1 000荷兰盾的资产值5 000荷兰盾,正如年租金1 000元的房产值5 000元,这算不得离谱吧?
要知道,时尚永远以异为贵:那些独到的新奇品种刚刚问世的时候,市场的出价总是疯狂。就是在当代荷兰,一个罕见的百合球茎的成交价你猜是多少?1987年的一个记录是100万荷兰盾!这相当于1999年的69万美元——整个一栋豪宅。
不过看似疯狂
其实,在1637年2月前后市价波动最剧烈的,不是名贵花种,而是大路货。根据盖伯尔艰苦觅得的资料,1637年1月,一磅半重的“维特克鲁嫩”(Witte Croonen)球茎市价为64荷兰盾,但到2月5日就达1668荷兰盾!然后直线下跌到起价线以下。一个商品的市价在短期内涨跌20—30倍,难道还不够疯狂?
够疯狂。不过事出有因。盖伯尔报告了几点。第一,郁金香球茎每年9月栽入苗床,来年4—5月发花,6月移出,因此在9月至次年6月间的价格均为“期货”价格。第二,1636年中一大批非专业人士涌入大路货市场。第三,“新人们”做生意的方式不同于传统规矩:(1) 基本没有书面合同;(2) 不要公证人;(3) 接单无须交纳定金,只需每单付1—3荷兰盾的“酒钱”(wine money);第四,这些比较“野”的交易,地方法院不提供履约的法律服务。就是说,这些“风中交易”(wind trade)的喊价是用来撞大运的,买卖双方都不当真。据记载,1637年2月之后,“卖家”要求“买家”按当初定价的3%—10%付账而不被理会的,所在多有。
至于那些中规中矩的生意——主要是名贵球茎的交易,价格下跌的幅度要小得多。证据显示,几种稀有品种球茎在1642—1643年的市价约为其1637年2月顶峰价的16%—30%。就是说,年度平均跌幅在24%—35%,与后来18世纪郁金香球茎市价的长期变动幅度相似。
三人成虎,中外皆然
这本小书的厉害之处,是顺藤摸瓜,追查这个现在已经举世闻名的“故事”的来龙去脉。说来由不得你不相信:全部现代著作关于郁金香狂潮的描述,皆来自一位M先生(Mackay)1841年一本书里的7页。这本书抄袭了另外一位先生关于哈尔勒郁金香市场的记载,后者除了援引一个英国旅行家——他1705年到过当地,对70年前发生的投机传闻不过在日记里记了一句话——之外,全部摘自一本叫《G&W》的小册子。经考证,《G&W》系荷兰地方当局编写,旨在规劝人民远离投机活动,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抽烟有害健康”或“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
让我长话短说。直到本书作者1989年发表关于“郁金香狂潮”的论文前,没有人整理出一份比较完整的时间序列的郁金香球茎市价变动表。更没有人系统地区分清楚种种不同的郁金香球茎——以及各种不同的交易和价格——的实际含义。人们宁愿复述、传播甚至再创作“郁金香狂潮”这样一个“模式化的事实”(stylized fact),并以此为基础,产出更多的术语、理论、模型、推理、管制大计和道德规劝。
读完本书,我们也许可以得到另外一个对“泡沫”的定义:基于对实际交易情形的无知而无法解释的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让我说明,“无知”不是罪过,我们甚至不必为之难为情——承认无知毕竟可以刺激求知。问题是,为什么要给无知包上一件“大有学问”的术语外衣,还偏偏要以美丽的郁金香的名义?
(限于篇幅,本文对盖伯尔关于密西西比和南海投机案更加精彩绝伦的调查一笔未提,有心的读者请读原作。)
2002年5月20日 “郁金香狂潮”使人相信,个人理性一旦进入市场就不再可靠,[color=Red]倘若没有政府的管制和学者的劝诫,自由市场注定要在疯狂中终结。[/color] [i=s]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2-8-4 01:32 编辑 [/i]
而实际上政府的干预管制,比泡沫的危害要大得多。对于世界的无限可能,政府在最好的时候,也往往所知有限,大部分情况下则经常颟顸愚蠢到出人意料。近年可以和郁金香泡沫相提评论的是纳斯达克的互联网泡沫,大家疯狂炒作市梦率,那些完全不赚钱的公司股票价格被炒到天上,最后泡沫破灭,股价从天上落到地下,直到破产退市,投资者血本无归。要是互联网浪潮发生在中国,政府一定早就干预了,也不会允许那些不赚钱只烧钱的公司上市,想过后果是什么吗?那就没有互联网现今的发展了,我们可能根本无法像现在这样交流了。可怕的是毁掉一切发展希望之后,政府完全不会意识到做错了什么,还会为及时制止了泡沫沾沾自喜。 [i=s]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2-8-4 01:45 编辑 [/i]
在证监会成立之前,中国股市曾经那样生气勃勃,经过政府不断的调控管理干预,终于被打造成为全世界表现最糟的股市,这还是在经济发展领涨全球的背景下发生的,真不能不说是空前的奇迹。干预的风险要比泡沫大得多,此即明证。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34ba9001000byi.html[/url] 谢谢邱版及诸位的跟帖!让我对郁金香泡沫多了份清醒的认识,也鞭策我以后读书不能太肤浅! [quote]而实际上政府的干预管制,比泡沫的危害要大得多。对于世界的无限可能,政府在最好的时候,也往往所知有限,大部分情况下则经常颟顸愚蠢到出人意料。近年可以和郁金香泡沫相提评论的是纳斯达克的互联网泡沫,大家疯狂 ...
[size=2][color=#999999]邱晓云 发表于 2012-8-4 01:27[/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78150&ptid=112489][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政府的干预非但不能阻止错误的加深,反而会掩盖错误致使成为更大的错误,最后会报复得更加猛烈! 楼主客气。我不过借这机会介绍点大家知道得比较少的信息,稍微平衡一下55万与96之间的巨大势差而已。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78171&ptid=112489]16#[/url] [i]李苗[/i] [/b]
很多东西价格离谱到我们很难理解,但未必就是泡沫:一枚邮票上百万,一串项链上千万,一个元代的泡菜坛子好几亿,大家不敢说这就是泡沫,那是因为它还一直涨,大家只好为它们另找说辞。直到哪天那个价格跌下来了,大家才幸灾乐祸的把它当成新的泡沫例子拿来说事;但跌了就说明原来有泡沫吗?今年过年的时候,青菜到了4元一斤,现在跌到1元了,那是季节性波动;前年绿豆涨到10元一斤,今年跌回4元了,可前年4元的赤豆今年涨到10元了,是前年绿豆泡沫今年赤豆泡沫吗?那是周期性波动。而收藏品有更长的周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一个荣枯周期: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到了乱世,古董会跌到令人心痛的低价。茨威格《看不见的收藏》里讲的那个盲收藏家历年收藏的名画最后只能换点面包,这时肯定是没人谈泡沫了,可这社会也就不正常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