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9-20 09:58

《赵氏孤儿》,一个不合时宜的复仇故事

李小龙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9月20日 [img=600,360]http://g1.cn.nytimes.com/images/2012/09/19/theater/cn-zhao2/cn-zhao2-articleLarge.jpg[/img]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歌剧《赵氏孤儿》剧照。



戏剧在舞台上直接表现暴力并不罕见,但是像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赵氏孤儿》这样用恢宏和渲染的方式表现孤儿报仇的过程,还是使人震惊——舞台正中、在头顶的强光下和巨大的音乐声里,阿波罗一样英俊的赵武对着屠岸贾刺出致命一剑,然后被众人作为英雄在颂歌中高举过头。

“赵氏孤儿”这个最初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的故事,在元代纪君祥笔下成型为一个成熟的戏剧作品,之后被各种戏曲剧种改编过。在过去十年,它又分别被戏剧导演林兆华(2003)、田沁鑫(2003)和电影导演陈凯歌(2011)移植到了话剧舞台和电影银幕上。这三位导演对孤儿复仇这条线索做了不同的改动。中国国家大剧院也改编了歌剧《赵氏孤儿》,去年首演;今年9月在北京开始了第二轮演出。
[url=http://g1.cn.nytimes.com/images/2012/09/19/theater/cn-zhao1/cn-zhao1-popup.jpg][color=#0066cc]按图放大[/color][/url][url=http://g1.cn.nytimes.com/images/2012/09/19/theater/cn-zhao1/cn-zhao1-popup.jpg][color=#0066cc][img]http://g1.cn.nytimes.com/images/2012/09/19/theater/cn-zhao1/cn-zhao1-articleInline.jpg[/img][/color][/url]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歌剧《赵氏孤儿》剧照。


国家大剧院版《赵氏孤儿》的编剧邹静之、导演陈薪伊在创作时的主旨之一却是要回归纪君祥笔下的孤儿复仇的故事,并把复仇作为故事的终点。所以,在2012年的今天,我们就又看到了一个几百年不变的孤儿手刃仇人、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赵氏孤儿”叙说的是一个有关于忠诚和复仇的故事:战国时期的晋国,奸臣屠岸贾构陷忠臣赵盾,致使赵家全家三百余口被满门抄斩。恰逢赵盾之孙赵武出生,为留下赵家根苗,赵家门客、医生程婴把婴儿盗出。屠岸贾寻婴不得,声言若三日之内找不到赵武,则要把全国婴儿杀尽。程婴与友人公孙杵臼定计,拿程婴自己刚出生的儿子顶替赵氏孤儿,并由自己去告发,说公孙杵臼藏孤,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同时被杀。 程婴背负骂名将孤儿养大,并设法让屠岸贾成为孤儿的义父。孤儿长大后,程告之以实情,婴儿杀屠岸贾复仇。

在中国的戏剧传统中,《赵氏孤儿》是为数不多的悲剧中的一个,而且是一出优秀的悲剧,它甚至在西方启蒙时代的中国热中获得伏尔泰的推介。这出戏故事不但情节扣人心弦,而且集中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众多伦理观念,比如舍生取义、世仇必报、政治人物的忠奸之分,以及那个时代家族的重要性以及在家族体系里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关系。这些恰恰是这出戏为一代一代艺术家所喜爱、并被不断改编的原因。

然而,这出戏反映出的伦理观念在当代有些仍有积极意义,有些则需要被修正甚至否定。

这出戏所反映出的对个人价值和个人意志的漠视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孤儿在这个故事中,完全不被看成独立的存在,生命和自由意志都可以完全为所谓正义的理由和家族利益剥夺,程婴为了救孤,把自己的儿子送上绝路。而众多人等为了保护孤儿前赴后继、慷慨赴死秉承着“一定要保留赵家根苗给亲人报仇”这一信念,似乎报仇这一使命是写进孤儿的DNA里的,是他存在的主要意义。

林兆华、田沁鑫在他们的话剧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试图修订这种观念,可惜的是都浅尝则止。林兆华让孤儿成为一个性格懦弱的孩子,被告知家族惨剧真相并被要去取复仇时,直呼:“这些跟我没关系!”田沁鑫的孤儿在义士程婴和枭雄屠岸贾共同抚养下长大,并对两者都有很深的亲情,在得知真相后,他把是否该复仇的问题变成了在程婴的“为人之道”和屠岸贾的“做人之勇”之间的选择,他最后迷失了。这两位导演都没让孤儿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个人。

电影导演陈凯歌在电影《赵氏孤儿》中有一个大胆的举动。电影最后,程婴带着少年赵武跟屠岸贾摊牌,说要让孤儿给赵家报仇,也给自己当年被屠岸贾搜孤时杀死的妻子孩子报仇。屠岸问了两个问题:当年“你有什么权利决定你儿子的生死?”现在“你有什么权利让赵家的孩子为你报仇?”问题提出来了,而且是一如此有趣的方式提出的,但是,也仅仅提出来而已。孤儿赵武还是跳出来,口口声声要给程婴的孩子报仇,并在最后一个屠岸刺程、赵武刺屠岸的连环杀刺中完成了他的“复仇”使命。

到了歌剧《赵氏孤儿》,这个问题被回避了,完全回到纪君祥时代最初的故事版本。孤儿得知真相后,在大雨中唱了悲愤交加的一曲,天晴之后立刻拔剑杀人,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始提到的这一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

不过,不管是浅尝则止也好,全面倒退也好,这实际上都反应出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从没有真正在中国站直腰杆。在家庭关系里,子女服从父母和家族意志和利益,或者起码要向后者妥协的要求在今天的中国虽然比以前大大减弱,但仍然存在。如果超越家庭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把人当成手段、用集体利益的口号绑架个人选择权的观念至今仍然大行其道。

面对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冤冤相报是否真是正义的。人类当然要追求公正,要惩恶扬善,但是这是否永远要用血腥的暴力来实现?在一个善恶分明的世界,这个问题当然容易回答,可惜的是世界并非如此。林、田、陈三人都模糊了纪君祥本中分明的善恶界线,而将赵家和屠岸贾的矛盾放在宫廷斗争的背景下。但是到了歌剧版,一切又回到纪君祥那里,而且暴力复仇被堂而皇指地呈现出来。

我在国家大剧院听完这出戏,我的一位好友说她的女儿的小学会在第二天带小学生们去看这场“高雅艺术”的演出。想到孩子们今天竟然还将接受“冤冤相报、”“父仇子报”这些“寓教于乐”的教育,实在让人沮丧。

比起思想性,歌剧《赵氏孤儿》的音乐更值得商榷。全剧唯一能让人有印象的是程婴妻子麦菽唱的摇篮曲,这首温情伤感的曲子提醒我们,作曲雷蕾是作过《重整河山待后生》、《渴望》主题曲的歌曲旋律高手。然而,除此之外乏善可陈。歌剧的咏叹调、合唱、重唱、都没能表现出这样一出悲壮的故事应该带给人的震撼。导演陈薪伊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是她向雷蕾建议用这段摇篮曲作为可以贯穿全剧的旋律。实际上也确实如此,每当有人牺牲,这首温情感伤的乐曲就会奏响,但它无法抵消这个故事的杀戮和戾气。


李小龙是歌剧爱好者。

杜雅萍 发表于 2012-9-20 10:21

   凱子哥,真的,程嬰到底怎麼你了,你要這樣作踐他?
王大姿
  
  看了幾篇宏論,即使給這電影三星兩星的,也都覺得凱子哥對程嬰的改編不過分!!
  到底什麽毛病這是!!
  ——題記
  
  
  
  
  
  
  《史記》千把字的《趙世家·趙氏孤兒》。。
  雖有兩段筆墨稍嫌煩絮。。仍寫得精彩絕倫。。
  
  司馬遷筆下。。程嬰的身份是趙盾的“朋友”,並沒說是醫生;而公孫杵臼只是個“門客”。。
  但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們拿出去頂包的小孩。。並非程嬰兒子這麼狗血。。而是隨便找了個孩子(“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必須說一下百度百科“趙氏孤兒”詞條的這個地方是錯的,淨是錯兒也敢叫百科,大概是這個時代的特色)。。
  這樣寫其實有兩個很大的疏漏(導致後來元曲作者纪君祥要著墨於此?):
  第一,屠岸賈既有心殺掉趙氏全家(《史記》倒沒說有三百多口這麼多),怎麼會輕信隨便一個孩子就是趙孤?儘管後面程嬰跟公孫杵臼為此設了個非常棒的圈套,但我們有理由期待或者說預設屠岸賈是個像曹操一樣的極端多疑之人。。
  第二,人家家裡新生的小兒,爲什麽會甘心拿出來讓你去摔死?(《史記》也沒說是摔死的)
  
  程嬰跟趙盾的關係有多親密。。《史記》沒直說。。而是側寫——
  趙家慘遭滅門后。。公孫杵臼邂逅程嬰,他看到程嬰后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反應:“咦?你怎麼沒死?”(“胡不死?”)
  看到了么?近到什麽程度?趙盾死了,程嬰沒被株連一起掛掉,這在趙家門客眼中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趙程兩人就是好到這種程度。
  程嬰當時答道:趙朔的老婆這就生了,我想看看是男是女,男的我就把他養大,女的嘛,我再死不遲。
  可見在當時的情境下,他是應該“自殺”的。。
  現代社會里已經沒有這種倫理,賴昌星全鍋端了,賴昌星的朋友也應該跟著自殺——沒這種事了。
  但那時候顯而易見是有的,太史公寫到這裡完全沒有大驚小怪,可見死酬知己的行為在當時並不怪異。(凱子哥,不理解了吧?)
  
  程嬰和公孫杵臼弄到一個孩子頂替趙孤后。。迎來了這個故事的“戲眼”。。
  怎麼做個扣兒讓屠岸賈相信這孩子是趙孤呢?
  司馬遷大人是吃干飯的嗎混蛋!
  司馬大人是這樣設計的(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採風採來的)。。
  頗具幽默感(從他問程嬰咋還不死可以看出)的趙家門客公孫杵臼先生再幽一默,問程嬰:
  胖子,你說(好吧這兩句是我加的),死難呢,還是把小趙帶大難?
  程嬰說:死容易啊!帶大這孩子,難!
  公孫杵臼先生說:程嬰啊,人老趙盾對你是太好了,那麼你來干這件難事兒,把小趙帶大;我來搗鼓容易的,我先去死,咋樣?
  
  咋樣啊同志們,嫩說這段精不精彩?
  ——凱子哥全給刪了。
  
  沒完哦,怎麼實施呢?
  你們以為程嬰貪圖的就是個“操你媽我要讓世人都知道我程嬰義薄雲天牛逼大大的!”嗎?嗯?凱子哥!
  程嬰從山中出來,“謬謂”(注意謬字的傳神用法)追兵說:我不成材!我怕死!我不是東西!你們誰給我一千兩黃金!我就告訴你們趙孤在哪!
  這是太史公給屠岸賈中計所設計的合理性——已經非常棒了吧?
  沒完。
  找到懷抱假趙孤的公孫杵臼后——公孫杵臼在元曲里已經被設計成個垂暮老人,我看他在《史記》里頗活力四射,一點兒不老——公孫杵臼啥反應?
  他第一反應不是罵追兵,而是破口大駡帶來追兵的程嬰:“程嬰你這個王八羔子害人精!當初趙家蒙難你就好意思腆著臉苟活!(再次暗示程嬰跟趙家關係之親密)現在又出賣我你這個喪良心的狗東西!”然後抱著孩子哀求追兵:孩子是無罪的!你們殺了我吧!別動孩子!
  
  看這場面了嗎?合不合理你說!厲不厲害你說!!
  
  然後在元曲里。。接下來就是程嬰帶著趙孤。。忍受周遭的白眼兒(暗示了趙家人緣兒好,屠岸賈暴行不得人心。這又是給程嬰仗義的行為增加合理性——既是酬知己,又是抒正義。不過《史記》倒沒提白眼兒的事兒)。。苟活了十五年又。。
  完了大家稀裡嘩啦把仇報了。。《史記》這段寫得蠻沉悶。。過程也悶。。總之就是復仇成功了。。
  這時候!
  你以為程嬰要坐享其成了嗎?又一個高潮到來了——
  小趙武20歲的時候。。弱冠了嘛這不。。正式長大成人了。。
  程嬰跟各位老同事(韓厥們,韓厥這人自始至終是個很有意思的存在,提醒過趙盾趕緊走,趙盾沒聽,又承諾幫忙保護趙孤其實初期也沒干啥,後來還真幫上忙了,是個多嘴不多事的“好人”吧算是,絕不是黃曉明之欲奸葛優不得因愛生恨小雜種型)告別。。
  跟趙孤說:孩子啊,當年下宮之難(就是趙家滅門案),人家都能死,我不能死嗎?我當然能!我為啥不死?我想趙家有個後(我擦為啥瞬間覺得這語氣很趙忠祥呢?)。。孩子你今天長大成人了,仇也報了,位也復了,我吶,終於可以下去找你爺爺(也許是你爸爸這個地方沒說清)和公孫杵臼啦。
  趙孤就哭了,說:我願意受各種苦報答您直到我死為止啊,你忍心離我而去嗎?
  程嬰說:不行啊孩子,他們都以為我能辦成這事兒,所以才都放心先死了,今天我不下去跟他們說說,他們以為我沒辦成呢。
  於是——自。殺。了!
  
  趙孤按照親侄子給親叔叔戴孝的禮節,“齊衰”三年,劃地建了祠堂,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各位看官啊,嫩們說,這個故事咋樣?
  如今被禍害。。嫩能不生氣??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9-20 11:06

[i=s]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9-20 11:18 编辑 [/i]

这出戏所反映出的对个人价值和个人意志的漠视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孤儿在这个故事中,完全不被看成独立的存在,生命和自由意志都可以完全为所谓正义的理由和家族利益剥夺,程婴为了救孤,把自己的儿子送上绝路。而众多人等为了保护孤儿前赴后继、慷慨赴死秉承着“一定要保留赵家根苗给亲人报仇”这一信念,似乎报仇这一使命是写进孤儿的DNA里的,是他存在的主要意义。

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从没有真正在中国站直腰杆。在家庭关系里,子女服从父母和家族意志和利益,或者起码要向后者妥协的要求在今天的中国虽然比以前大大减弱,但仍然存在。如果超越家庭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把人当成手段、用集体利益的口号绑架个人选择权的观念至今仍然大行其道。

面对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冤冤相报是否真是正义的。人类当然要追求公正,要惩恶扬善,但是这是否永远要用血腥的暴力来实现?
===============
那些本来就愚昧野蛮落后的观念,在斧头党时代又被强化,仇日的心态就是这样炼成的。

ironland 发表于 2012-9-20 11:49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9-20 11:54 编辑 [/i]

不是每一篇故事都是「奥瑞提亚斯」。
「赵氏孤儿」就像「美狄亚」、「尼伯龙根指环」那些古代传奇,他们浓烈、严厉、粗砺的情绪几乎有点让现代人受不了。要在这个故事里出现自由意志主义,有点像是想在西湖醋鱼里翻出块红烧肉。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9-20 12:31

「美狄亚」、「尼伯龙根指环」那些西方古代传奇,虽然也弥漫着浓烈、严厉、粗砺的情绪,但也洋溢着强烈的个人自由意志。好比古罗马即便是帝国,也还有元老院,秦帝国之后,中央大一统这些玩意就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主心骨。

老程 发表于 2012-9-20 15:48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9-20 15:50 编辑 [/i]

歌剧爱好者们对歌剧表现的是什么主题或情节似乎没多少纠结,他们更关注的是歌剧的音乐,和演员的演唱。
歌剧中那些奶油小生、沉鱼落雁的美女,往往是帕瓦罗蒂那种大腹便便的胖男,和萨瑟兰、卡巴耶这种丑女来饰演的。他们通过自己美妙的歌喉来向观众诠释剧中的人物。
就《赵氏孤儿》这部歌剧来说,故事情节这个载体符合歌剧剧本的基本要求,依我看最大的缺憾是作曲家功力不足。看得出雷蕾为这部歌剧恶补过不少东西,她写了大量的重唱、合唱,无奈她只是个歌曲作曲家,兼顾过多把自己的本色却搞丢了,这部歌剧没有什么能让观众回味的咏叹调。每个人都唱了,二人、三人、乃至七八个人的重唱也不少,没有一首能给观众留下印象,旋律不行。
近年来陈薪伊在国家大剧院执导了多部歌剧,成功的不多。

老程 发表于 2012-9-20 16:53

【我的一位好友说她的女儿的小学会在第二天带小学生们去看这场“高雅艺术”的演出。想到孩子们今天竟然还将接受“冤冤相报、”“父仇子报”这些“寓教于乐”的教育,实在让人沮丧。】
:loveliness2d没这么严重,如果看的是威尔第的《弄臣》,岂不是有教唆孩子学即可随意玩弄女性又能逃脱惩罚的大公之嫌。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17:00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34&ptid=112996]7#[/url] [i]老程[/i] [/b]

用这种标准衡量的话,世界上完全没有能欣赏的艺术了。


这个标准比WG还厉害……

ironland 发表于 2012-9-20 19:09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9-20 19:34 编辑 [/i]

不同人对艺术的要求不同。「环球时报」也有相当庞大的读者群呢。

有人在红歌声中缅怀青葱岁月,有人掩耳而过避之犹恐不及。有人在不诚实的艺术里也能找到美,有人则容忍度为零。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19:45

对啊,《蝴蝶夫人》还能看么?根本是宣扬包二奶嘛。《托斯卡》说的是革命,更加是某些人眼里的洪水猛兽了。《黑桃皇后》公然鼓吹赌博术(还是很“不诚实”的赌博术)。《魔笛》、《胡桃夹子》……全都是“不诚实”……


我觉得很滑稽,按照古代的观念,就是如何如何,真的……,“文化”的大帽子又上来了吧,这样的“永远正确”也太廉价了吧。

ironland 发表于 2012-9-20 20:21

时移而事变。BBC今年出的莎剧系列还叫「空王冠」呢。

「赵氏孤儿」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惨剧。过去了这么多年,人的伦理观念总要有些变化。但以今日之重新创作,依然分不清复仇和正义,视人命为草芥,以自由意志为无物,主帖标题的"不合时宜"还真是贴切。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20:27

常识性问题,《尼伯龙人的指环》是近代人的作品——而且希特勒恰好是很欣赏瓦格纳的音乐的(据说以色列就不演),和……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还有啊,我同样觉得滑稽的是,台湾的老国民党推行的,被本坛诸位吹上了天的那些“文化”,说穿了还不就是本帖中各位吐槽的同样东西么?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20:32

[i=s]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2-9-20 20:42 编辑 [/i]

[b][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47&ptid=112996]11#[/url] [i]ironland[/i] [/b]


不用我说,想必你知道,49年后你要求的这种“与时俱进”的作品可谓车载斗量……


《赵氏孤儿》写的是古代,你要求程婴公孙杵臼赵武都达到清末革命党那样接受西方近代民主自由思想洗礼的水平(赵武程婴公孙杵臼那时候不要说中国了,西方一样没有啊)?这可能吗?这样的话何必拍什么《赵氏孤儿》。

老程 发表于 2012-9-20 20:40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9-20 20:51 编辑 [/i]

《乡村骑士》是破坏军婚的;《游吟诗人》是同父异母兄弟间仇杀的;《女武神》(指环第二部)是龙凤双胞胎乱伦的;
唯一的那部有中国因素的西洋歌剧《图兰朵》最后一幕,图兰朵公主抓来对卡拉夫王子痴情的女仆柳儿,严刑拷打,柳儿为保护卡拉夫自尽而亡,没过一会卡拉夫和公主就结婚了。这扭曲的情节使普契尼无法继续写下去,曲子谱到柳儿死后作曲家也死了。
《图兰朵》首演时,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挥到柳儿死后放下指挥棒,转身对观众说:到这里,大师死去。说罢指挥离开乐池而去。
很多经典歌剧留下那么多不合理,但依旧传唱百年,听众喜欢的是音乐。

ironland 发表于 2012-9-20 20:41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9-20 20:51 编辑 [/i]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49&ptid=112996]12#[/url] [i]三苗[/i] [/b]
你大概不太爱看神话传说什么的。布仑希尔德那堆家伙太可怕了。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20:44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56&ptid=112996]15#[/url] [i]ironland[/i] [/b]


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在《尼伯龙人之歌》(注意不是《尼伯龙根的指环》)、《罗兰之歌》这些东西里面发现现代民主自由思想及其伦理规范的。

ironland 发表于 2012-9-20 20:53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9-20 20:55 编辑 [/i]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58&ptid=112996]16#[/url] [i]三苗[/i] [/b]
我不认为那些传奇里有你说的东西。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21:00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62&ptid=112996]17#[/url] [i]ironland[/i] [/b]



既然如此,那就请你使用同一标准呗。

ironland 发表于 2012-9-20 21:00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51&ptid=112996]13#[/url] [i]三苗[/i] [/b]
这就像做菜。比如同一道红烧狮子头,元代菜谱和现在的做法就有些差异。落到不同厨师手里,又会有不同差异。题材不变,但处理手法可以有很大差别,传递给人的情绪也会很不一样。就连这两年出的白雪公主都变得很能打架,不需王子来救了。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21:07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65&ptid=112996]19#[/url] [i]ironland[/i] [/b]


你这个比方是不对的。

首先,我相信没有人认为红烧狮子头反映了某种伦理规范,我相信也没有人要求红烧狮子头去反映某种伦理规范;



其次,红烧狮子头的原料也好,辅料调料也好,都是自然事物,不是社会范畴,其变迁只有技术含义。

ironland 发表于 2012-9-20 21:10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64&ptid=112996]18#[/url] [i]三苗[/i] [/b]太史公笔下的,或是元杂剧「赵氏孤儿」和北欧神话传奇一样,残酷,鲜血淋漓,感情浓烈到让人窒息。
但2012年的新编歌剧「赵氏孤儿」,多少应该有点不同。

另外赞同施姐姐,虽然历史上的这些作品都无视公正与复仇的差异,但在个人意志表达方面确实有区别。这是文化差异。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21:10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65&ptid=112996]19#[/url] [i]ironland[/i] [/b]

而且,白雪公主是一个虚构的童话人物,其性格和行为等等当然可以不考虑任何其它因素。


赵武程婴公孙杵臼再怎么与时俱进都不可能成为何启胡礼垣,或者严复之类的人物。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21:14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68&ptid=112996]21#[/url] [i]ironland[/i] [/b]

不是“公正与复仇”之间的差异,是“公正”的标准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ironland 发表于 2012-9-20 21:16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9-20 21:21 编辑 [/i]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66&ptid=112996]20#[/url] [i]三苗[/i] [/b]
你的头脑很有趣。

古希腊人对公正和复仇有做区别,但我还没弄明白。抱歉没能力继续讨论了。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21:30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71&ptid=112996]24#[/url] [i]ironland[/i] [/b]



不好意思,赵武程婴公孙杵臼是古希腊人?赵氏孤儿发生在哪个古希腊城邦还是司马迁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按照古希腊的观念(而且众所周知古希腊思潮众多)?

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22:48

影视剧中古人满脑袋现代观念的现在又不是没有,而且很多,前几年就有一个很热门的电视剧《武林外传》,so what?中国因此“走进新时代了”?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9-21 08:01

[quote]对啊,《蝴蝶夫人》还能看么?根本是宣扬包二奶嘛。《托斯卡》说的是革命,更加是某些人眼里的洪水猛兽了。《黑桃皇后》公然鼓吹赌博术(还是很“不诚实”的赌博术)。《魔笛》、《胡桃夹子》……全都是“不诚实”… ...
[size=2][color=#999999]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19:4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45&ptid=112996][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你懂创作上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区别吗?前者无禁区,杀人放火,吃喝嫖赌都可以拿来写,可怎么写就涉及到作者对人性的认知程度,以及要传递怎样的价值取向。
如果今天有人把《烈女传》搬上舞台,不是为了吐嘈那些愚昧野蛮,比如自砍被陌生男人看到的裸臂等等,而是在宣扬肯定古代的贞妇烈女观,那被现代人痛扁就是作者应得的回报。

还有,主贴明摆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完全不涉及歌剧技术层面的内容,如音乐,演员,唱腔之类。作者无非是借题发挥,批那些反文明的落后野蛮的价值观。天朝这些天不正在闹轰轰上演现实版的对日复仇记。世界看天朝,真是多少年过去了,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太不合时宜了嘛。

三苗 发表于 2012-9-21 08:34

[i=s]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2-9-21 09:08 编辑 [/i]

[b][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98&ptid=112996]27#[/url] [i]施国英[/i] [/b]


1、对啊,《托斯卡》里的画家卡瓦拉多西居然为邪恶的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欢呼,而不是为“自由宪政”的英国或者“传统”的欧洲大陆天主教君主欢呼,这是什么“价值取向”?《艺术家的生涯》按照这个标准是不是可以“借题发挥”成丑化自由市场经济?《魔笛》里那段著名的Der Hoelle Rache更加是赤裸裸地鼓吹“复仇”,是不是也要来“价值取向”一下?


2、这种“借题发挥”你不觉得很无聊,和WG里的“影射史学”有一拼吗?


至于“复仇”的问题,不要有嘴说别人,东欧右翼民族主义不就是靠“复仇”?就在本坛,鼓吹向俄罗斯“复仇”的人不是还被你称赞为“与时俱进”??甚至连“复仇”的念头都没有的台湾KMT不是还被某些人强行赋予了这个使命涂上了各种光环?

先把标准统一了吧。OK?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9-21 09:13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901&ptid=112996]28#[/url] [i]三苗[/i] [/b]
1,《托斯卡》和《艺术家的生涯》都是主题“为爱情,为艺术”的作品。《魔笛》有神话色彩,很有喜感。都洋溢个人的自由意志。你是在拿一大盆菜里的几粒葱花说事。
2,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与我无关。

不和你多说了。

三苗 发表于 2012-9-21 09:43

[i=s]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2-9-21 10:11 编辑 [/i]

[b][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912&ptid=112996]29#[/url] [i]施国英[/i] [/b]

“子女服从父母和家族意志和利益,或者起码要向后者妥协的要求在今天的中国虽然比以前大大减弱,但仍然存在。”——这是主帖也承认的吧


换言之,主帖讨论的,一样是“几粒葱花”……


至于politics of memory,更加不是谁谁的专有物(虽然这并不是说这样做就是一定正当的)。

老程 发表于 2012-9-21 10:25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9-21 10:30 编辑 [/i]

[quote] 7# 老程  

用这种标准衡量的话,世界上完全没有能欣赏的艺术了。


这个标准比WG还厉害……
[size=2][color=#999999]三苗 发表于 2012-9-20 17:00[/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835&ptid=112996][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目前在全球各地著名歌剧院中上演的歌剧,大多数是从巴洛克、古典时期到浪漫派时期的几十部经典作品。为什么说这些歌剧是经典,因为她们是从那些时期数万部作品中先后脱颖而出的精华。对这些经典人们只记得亨德尔、莫扎特、古诺、威尔第、瓦格纳、普契尼这些作曲家的名字,再有及时各时期演绎他们的指挥家和歌唱家们。很少知道这些经典的编剧是谁,也鲜有人讨论剧情是否合时宜。一步歌剧立不立得住关键
在音乐,其次是演绎歌剧的艺术家门。
有些经典连爱情主题都遭扭曲,比如说威尔第的《弄臣》,第一幕是风流成性的大公当着他政敌的面玩弄政敌的女儿;第二幕是大公假扮大学生去他奴仆(弄臣)的家,勾引弄臣情笃初开的女儿;第三幕是大公去暗娼家嫖娼,在妓女床上唱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女人善变》,在这幕中明知父亲遭羞辱,自己被玩弄的少女吉尔达竟然主动假冒大公被杀,她死后《女人善变》又从幕后再次传出。
《女人善变》的歌词从第一句到结束没有一句尊重女性的词语,这首歌是三大男高音乐会中加演时必唱的曲目,也被称为男高音试金石的曲目之一呈现各种音乐会上。从《弄臣》问世至今,几乎听不到任何对《女人善变》这首歌的批评。人们不批判这首歌的内容,被批评的是没把这首歌唱好的演员。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9-21 12:50

《女人善变》歌词: (以现代的眼光,也木有任何问题)

善变的女人
像风中的羽毛
无论言语或想法
总是反覆无常
那惹人怜爱的
迷人脸庞
总是用哭泣与微笑
来欺骗你

善变的女人
像风中的羽毛
无论言语或想法
总是反覆无常
总是反覆无常
总是反覆无常
相信她倾心於她的人
总会被她卑劣地
伤透了心!

但是那不能啜饮
女人胸怀的爱的人
是不会知道
真正的幸福!
善变的女人
像风中的羽毛
无论言语或想法
总是反覆无常
总是反覆无常
总是反覆无常

老程 发表于 2012-9-21 13:02

E sepre misero, 你要是相信她
chia lei s'affida, 你就是傻瓜
chi lemconfida  和她们在一起
malcautoil core! 不必说真话
周枫配译
------
能把一首贵族嫖娼时唱的歌,翻译出那般柔情,那个二度创作很了不起呀。

老程 发表于 2012-9-21 13:37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9-21 13:51 编辑 [/i]

中央歌剧院的李维渤教授曾出版过一本《著名西洋歌剧咏叹调250首字对字译词》,其目的是让歌者了解歌词中每个单词的意思,此外还对每句歌词做了不合辙押韵不利于演唱的意译,以加强演唱者对原文歌词的理解。
这本书中的译词摘录:
漂亮的脸蛋,无论哭笑,都是在装假。把心交给她,将带来不幸。
然而没在那胸膛上饮过酒,就不会体会到那爱的快乐。

演唱这首歌的背景是,大公来到熟悉的妓女家,一番调情后妓女去梳洗,大公在妓女床上感慨而唱。
歌词中有amore 是爱情的意思,但在这个场景下,由一贯玩弄女性的大公嘴里在妓院唱的 amore,纯属性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没有真爱的歌剧却传唱至今,在全球各处上演,这现实说明了歌剧是靠音乐立足的,没有人去纠结歌剧的情节是否合时宜。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9-21 13:48

普及歌剧常识也8错
转贴
1850年3月,威尼斯的费尼切歌剧院为了次年初戏剧节的演出,邀请威尔第写一部新的歌剧,[color=Blue]威尔第选中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话剧《国王寻乐》。[/color]他请剧作家皮亚韦将它改编成歌剧脚本。威尔第和皮亚韦一起商量,把歌剧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改到了意大利北部名城曼图阿,把特里布莱改名为里戈莱托,剧名改为《诅咒》。

[color=Blue]剧本送给书报检查当局之后,因为里面揭露的是一位国王的私生活,本子未获通过,威尔第只好把国王这个角色降低身份,改成一位公爵,剧本用《里戈莱托》名[/color]。本子通过之后,他仅花了几个月时间便谱成了曲。1851年1月11日,歌剧在威尼斯费尼切剧院首演获得成功。因《里戈莱托》这个名字令人费解,故后来改为《弄臣》。

  这部以揭露君主王朝荒淫无耻生活为内容的三幕歌剧,描写在16世纪的曼图亚,执政的公爵是个风流好色的花花公子,他专以拈花惹草、勾引良家妇女为乐,在其领地里无论是布衣的平民少女或是朝中显贵的夫人小姐,只要让他看上,就非要千方百计搞到手不可。

常伴公爵身旁的是个相貌丑陋、驼背弯腰的弄臣莱托,他专助公爵作恶,并为虎作伥地常常奚落被公爵诱骗了妻女的朝臣。这天公爵府大厅内正举行着盛大的舞会,公爵与一名朝臣正眉飞色舞地讲述着他新结识的女友,忽然看到宾客中的契普拉诺伯爵夫人,便上前向她大献殷勤,正当众人狂欢之际,老伯爵孟德隆突然闯进大厅,为被公爵诱拐了女儿而兴师问罪,但却遭到了里戈莱托的一顿无情嘲弄,并被公爵下令抓进大牢。当老伯爵被架出大厅时回头诅咒公爵和弄臣必遭天谴。

  受过公爵侮辱的大臣们共聚一起图谋对弄臣进行报复,他们发现里戈莱托在一处僻静的住所收养着女儿吉尔达,以为是他的情妇,于是设计将吉尔达绑入宫交给公爵。里戈莱托发现公爵占有了自己的女儿,恼羞成怒之下雇了杀手谋刺公爵,却不料在荒僻的小旅店里,刺客的妹妹马达琳娜竟被风流的公爵打动了芳心,她恳求兄长放过公爵,刺客被纠缠不过答允晚上如有人来敲门将会成为替死鬼。恰巧公爵的门卫和兄妹的对话都让躲在门外避雨的吉尔达听到了,她虽对公爵的薄幸寡情伤心欲绝,但仍决心以死相救来殉情。于是她女扮男装敲门进屋,刺客将她杀死后装进口袋交给了里戈莱托。里戈莱托以为公爵已死正感欣慰,却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公爵《女人善变》的歌声,打开袋子一看,发现死者竟是自己的女儿,老伯爵的诅咒果然一语成畿……

  《弄臣》这部歌剧在剧本中就已跳出了意大利传统歌剧情节简单、人物面谱化的窠臼。几位主要角色形象鲜明、个性丰满,尤其是里戈莱托这个人物最有耐人寻味的魅力。虽然通常在演出中,公爵和吉尔达的风头都很容易盖过里戈莱托,但综观全剧作者并没有将他描写成一个简单的白面小丑。身为公爵的贴身侍从,里戈莱托相貌奇丑、地位卑微,却长期置身于官场权力倾轧的旋涡之中,使他形成了对臣民冷酷奸诈、对主子奴颜媚骨的性格,而且由于对公爵性格的透彻了解,更加深了里戈莱托对公爵的恐惧与防范。这种性格扭曲的心灵重负使他在嘲讽别人的不幸时也总预感到自己的不幸也正将随时降临。里戈莱托的行为令人不齿,结局却让人同情,剧作者以辛辣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在君权制度下以人身依附为生存之道的怪胎那可怜可悲的命运。
[url]http://www.songtaste.com/song/147963/[/url]

老程 发表于 2012-9-21 14:09

[i=s]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9-21 15:48 编辑 [/i]

《弄臣》歌剧人物,怪胎弄臣死了,他最珍爱的女儿吉尔达替大公死了,活下来的是风流倜傥,只把女性当玩物的大公。
这比《赵氏孤儿》可纠结多了,为什么没人说《弄臣》合不合时宜?威尔第的音乐好嘛!帕瓦罗蒂演的大公好嘛!列昂.努奇演的Rigoletto好嘛!
前年我有幸在国家大剧院看过帕尔马歌剧院演的《弄臣》,弄臣由当今最富盛名列昂.努奇扮演,第二幕结束,他拉着吉尔达单独在大幕前谢幕,在观众的狂呼声中,二人把二幕中父女二重唱单独唱了一遍。
让观众痴迷的是歌声,他们中的大多数看不懂剧情,他们才不会理会剧情究竟是否合时宜。
现在是网络时代,不熟悉的东西键入关键词,古狗一下能出来一大堆。可惜网上有些歌剧介绍和评论加入了太多作者自己的理解,至于原歌剧想褒贬什么他们其实搞不大清楚,有可能威尔第自己也都不很清楚。歌剧是剧场艺术,每个观众都有自己欣赏角度,依我看歌剧就是为音乐,观众听的就是歌。看故事可以去电影院嘛,看情节有电视连续剧嘛。

三苗 发表于 2012-9-26 10:21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83966&ptid=112996]36#[/url] [i]老程[/i] [/b]

突然想到,政治不正确的歌剧还有《游吟诗人》和《阿依达》,前者的主题直接就是复仇;后者鼓吹血腥的战争……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