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亚平 发表于 2012-12-20 22:18

李克强再论改革红利:要实现真正发展只能靠改革

近一个月前的11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的观点,被部分网友评为年内“最令人鼓舞的语录”。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不久,在同一间会议室,李克强再论“改革红利”,不同的是,观点正在变为更加清晰的路径。
    在当天举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在听取了上海、新疆等5个市区负责人的发言和11个省市领导的书面发言后,总结讲话时数次提到“改革红利”。他强调:“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发展只能依靠改革。”
    如果GDP无法让群众增收,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
    李克强多次引用省市负责人的发言内容,以及他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的具体问题详论改革。他说,目前一些地区仍存在着攀比发展速度的现象。用发展来解决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基础也是根本,但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地推进,不能盲目攀比。
    “我们的经济发展应当实现一种‘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提高。”李克强说。
    讲到收入问题时,他表示,“经济的增长应当与收入增长同步,因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相对GDP的增长,更关心自己的收入”。
    他强调:“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
    李克强反复强调“要重视就业和企业效益”。他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应当伴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发展必须与能源、资源、环境三者相互协调。
    他语重心长地向参会的各省区和部分部委负责人说:“大家的岗位是流动的,但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在我们手中使我们的经济增长和能源、资源、环境相匹配。”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李克强加重语气说,“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着力点,首先要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要把城镇化这一“最大潜力”与改革这一“最大红利”结合起来
    在各省区负责人现场发言中,大家对“问题”和“困难”都讲得很透。李克强说,世界经济长期低迷是事实,而且很可能还会出现波折、反复,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能更多地依靠拉动内需,而目前最大的内需就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城镇化。
    他说:“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而真正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改革。”
    他引用地方负责人在发言中陈述的问题来阐述“改革潜力”:西部边境地区的一些建设项目,需要千里迢迢跑到中央汇报审批;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困于一家一户“一亩二分地”的现状,无法规模经营。
    李克强针对此类状况说:“体制的改革包含着巨大的潜力。‘城镇化’这个最大潜力的发挥,只有通过‘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才能实现。”
    他鼓励各地方要深入探索如何将改革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他说:“我们不仅要解放思想,还要打破部门利益,打破固有的一些利益格局,让基层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中国实现持续发展。”
    打破约束民营投资的“玻璃门”
    李克强在讲话中表示,2013年,要顶住世界经济可能的下行压力,拉动内需发挥作用,投融资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他鼓励各地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投资。“已经规划好的项目,总量把握好,有些就可以让地方自己决定。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既要公开招投标,也要引入民营资本。”
    他说:“现在看来,民营投资受到的约束仍然很大。如果把这些所谓的‘弹簧门’卸掉,把‘玻璃门’打碎,那投资的潜力还是相当巨大的。”
    在当天的会议中,李克强几次要求参会的中央部委和地方负责人要认真研究,厘清在投融资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他说,如果审批权限下放后不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等问题,是否考虑可以让地方去自己决策;一些领域的盈利、亏损,让民营企业自己去投资、承担。
    至于政府的“角色”,李克强说:“政府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宏观,控制好总量。”
    财政改革要做牵一发动全身的事
    在当天的讲话中,李克强突出强调了财税体制改革。他说,财税体制改革涉及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等问题,要抓住一些关键环节,做牵一发动全身的事。
    他在讲话中透露,明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营业税改增值税”。他说,“营改增”不仅是税制的转换,而且能够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就业,并且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
    李克强同时表示,在财税体制改革中要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他说,单一税种的财税体制改革,能够减少经营成本,但确实存在中央和地方如何分配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培育好地方的主体税种,要让地方政府减少收费,并且不过多依赖土地财政。
    讲话中,李克强要求财政部和税务部门,既要让企业减负,又要培育财源、涵养税源;既要让地方政府积极性提高,又要让中央有更多的操控能力。他说:“我们要深入研究,给地方更多自主发展的权力。”
    深入了解群众的改革诉求 通过改革让老百姓受益
    讲话临近尾声,李克强反复强调,要通过改革让百姓受益。他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受益。但我们要真正深入到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改革诉求,看看他们到底希望改什么,怎么改。比如收入分配改革,比如城乡差别,等等。”
    他说:“我们要通过公平竞争,让权利、机会、规则平等,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合法努力获得应有的收益。但他同时也告诫参会者,要把握好全社会对改革的合理预期。”
    他最后表示,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但同时更要依靠各地方的探索和创造,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这次座谈会,与一个月前的那场座谈会在会风上发生了变化:5位发言的地方负责人基本脱稿发言,没有照本宣科的空话套话,也没有“莺歌燕舞”的成绩总结。在李克强开宗明义“你们要直言啊,不汇报一般情况,只讲问题和建议”的鼓励下,“问题”和“建议”一直是每个发言者贯穿的主题词。座谈会自始至终是在李克强提问,省区市及部委负责人介绍、回答问题的真言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深入讨论的场景一再出现。
    一位参会者会后评论说:如同对经济增长“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要求一样,这次座谈会的“水分”也被实实在在地“挤干”了。

亚平 发表于 2012-12-20 22:55

视频:许小年建言设国家改革委 政府全面退出经济



[url=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20121219/185661951275.html]http://video.sina.com.cn/p/finance/20121219/185661951275.html[/url]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2-12-21 09:57

许小年:过去十年改革 以改革为名实为部门争权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 转载)
   
   
     凤凰财经讯 2012年12月19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观察家年会”在京开幕,本届峰会主题为“新十年”。在2012观察家年会上,许小年表示,过去十年的教训之一就是我们改革是依靠部门设计方案,而这些方案几乎没有例外的都强调政府部门的重要性,扩大部门管制的方案,增加部门资源,以便最终将部门利益转化为个人利益。历史证明,这是一条以改革为名,而实为部门争权的斜路,今后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了。  


   
    以下是文字实录:
   
    大家早上好,很抱歉我要看一下稿子,最近领导批评开会念稿子,我还是要念一下,因为领导批评的是别人写的稿子,我是自己写的稿子,应该不一样。十八大以后我们都看到了一些新风,当新一届的中央领导把目光从西柏坡转向深圳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重启改革的希望,当然这只是希望。当来自顶层的讲话,重提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有些人对这个感到失望,说我们已经摸了30年的石头了,怎么还在摸?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至少没有说什么石头是不可以摸的,而在过去我们知道有几块石头不可以摸,现在又可以摸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信号。
   
    当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被归功于改革红利的时候,我们感觉到扭转过去十年间国进民退趋势已经存在了可能性。十八大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是否应当改革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没有什么太大争议了,接下去要讨论是如何推进改革?改革刚才吴教授讲了,是需要路线图和时间表。我的理解是从政府公信力的角度看问题,的确需要这样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因为过去十年间,我们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属于,不仅透支银行和财政,透支了银行和环境,而且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出现倒退。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人们对于政府的改革诚意和能力都产生严重的怀疑,今天我们在讨论重启改革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就很难恢复改革政策的公信力。而没有公信力的政策无法得到贯彻,民众有可能又会以为是一场高调的空谈。改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民众的积极参与,将一事无成。
   
    所以,为了建立改革的公信力,我觉得这个路线图和时间表是非常有必要。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必要性还在于改革的难度,和1978年相比,今天的改革要困难的多,因为社会与经济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权贵利益集团,改革势必影响既得利益,而既得利益的干扰和阻碍是当年小平同志决定启动改革的时候都没有碰到的问题。改革的第二个困难是共识缺乏,1978年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十年文革给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得到党内外的一致拥护。今天中国比那时富裕了,但是如何解决温饱之后的问题,特别是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上没有形成共识,这也是我们当前的改革比1978年困难很多,改变的难度越大,越需要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坚定公众的信心,增强改革政策的公信力,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要想实现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很周密、详细的设计非常困难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发端于基层,中央及时的予以肯定和推广,城镇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家干出来的。正像小平同志过问傻子瓜子这个事件所表明的一样,改革过程中,政府如果不要打压,不要禁止这就已经很好了。除了设计国家整体制度时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例如1990年代中期财税和外汇的改革,中国的改革主要是靠基层的实验和实践,政府的作用是及时总结经验,将民间的制度创新变为政策和法律。权衡考虑改革的公信力的需要和方案设计的困难,我个人认为路线图宜粗不宜细,实际上也不可能过细,因为制度演进,在市场中它有一个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过程,这个国家是事先很难预料到的。
   
    所以,我们这个路线图,要想搞得非常细也不大可能,对于顶层来说最重要的是表明态度和给出方向以及目标。就时间表而言,恐怕只能是有头无尾,也就是宣布具体某项改革开始的大致时间,而不限定完成的日期。因为从改革过去的历史来看,在这个过程中,要出现什么样的曲折,出现什么样的反复,事先都很难预料。想要有周全的整体方案,细致的执行步骤,统筹协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推进改革,我觉得这个不太切合实际。不仅不符合中国的改革实际,而且世界上的改革和制度变革也从来没有按照这种方式获得成功的先例。
   
    为了强化,我的观点还是刚才讲过的,就是路线图和时间表的重要性在于强化改革的公信力,就是告诉民众我们要做什么事情?我们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大概在什么时候要展开这些方面的工作来使得民众能力积极的参与改革。除此之外,强化改革的公信力还可以有其他方面的措施,最近已经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建议,要成立独立的国家改革委员会,将现在的发改委并入到新的改革委,这个改革委直接向全国人大汇报,而不是政府的一个部门。过去十年的教训之一就是我们改革是依靠部门设计方案,而这些方案几乎没有例外的都强调政府部门的重要性,扩大部门管制的方案,增加部门资源,以便最终将部门利益转化为个人利益。历史证明,这是一条以改革为名,而实为部门争权的斜路,今后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了。
   
    我们这个设想也许是空想,我们设想的国家改革委员会下辖区法律、经济、政治三个委员会,法律体制改革的方向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落实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各级人大作为唯一的立法机构,收回政府部门的立法权,法律体制改革的另一项任务是逐步提高司法的独立性和专业化程度。因为我本人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不在这里展开,法律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讨论风险也比较高,所以经济学家是希望留给法学家和政治学家来讨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加强民众对官员的监督,制约和平衡政府的权利,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我只是讲一下,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一些粗略的设想,尽管经济体制的改革实际上都离不开司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持。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你要说路线图,我想有几件大事儿是一定要做的。
   
    第一、政府退出经济。在过去政府广泛的参与经济活动,对市场的过度管制和干预这些都构成了腐败的源头,政府退出经济,因此具有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双重意义。不光光是说政府干预经济,刚才周其仁教授讲了,政府去定点,政府去指挥,你可以看到表面的效果,但是经济效率是十分低下的。所以,政府退出经济,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的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从根子上反腐,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为此,需要改变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机制,你让他退出经济,他为什么选择在经济里,他有强烈的精力要参与经济活动,因为它的考评是GDP和财政收入。所以,要改变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机制,当然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任务,取消GDP和财政收入作为官员的考核指标,取消以后改为群众满意度,这是第一。
   
    第二、财税改革近期需要全面减税,而不是说以结构性减税为名,有增有减,实际上是只增不减,提高财政的透明度,在地方财政的预算和执行方面强化各级人大的作用,严格执行预算法。我们的财政现在是一个黑箱,中央财政都是一个黑箱,外界无从知道,民众纳税人更是无从知道,每年收多少钱,这些钱怎么花?要大幅的削减政府的支出,特别是在投资方面的支出和冗员工资支出,在人大适当到会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财政的自主性。
   
    第三、监管改革,监管这个词我一直说用的不太好,按照它的本意应该叫做规治改革,就是规范治理,而不是监督管理。我们一说监督管理,又变成政府管市场,政府管企业,因为我们的那个监管,前面监督还勉勉强强说的过去,后面的管理是监管的原词根本就没有的含义,监管的原词叫只要你企业,只要你交易主体它的行为符合规范就可以了,不需要一个机构在那儿管理。所以我们翻译过来给大家形成一个错误的印象,归置就变成监管了,监管改革的原则,其实更好的词叫规范治理。监管改革要遵照凡是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的这样一个原则,实行最小监管法,把监管的范围缩到最小,提高监管的透明度,监管部门要依法监管,不得以监管为名,干预企业的经营,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行业组织,凡是有可能的地方,均用行业自律代替行业监管。
   
    第四、取消国有和民营资本的区别。国有和民营的分类本身就是歧视,资本就是资本,为什么要论血统,为什么要论出身?政府和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开放石油、天然气、电讯、航空、金融、医疗、卫生、教育等国有垄断,或者国有控制的行业。
   
    第五、土地制度改革,这方面周其仁教授是专家,确定农民的土地权益入手,允许多种政权的流通,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对于保护农民利益,降低低价和放价,释放民间需求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领导最近讲空谈误国,确实如此,确实要改变真得实干,但是我想提是实干兴民,未经领导同意,把兴邦改成兴民了,因为国和邦都由人和民组成,终极目标是富民和兴民,也就是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凤凰财经 (博讯 boxun.com)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