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mp586 发表于 2013-4-5 16:45

中国近代着名交际花是哪里培养的

陈明远



  没想到博文“交际花”竟会博得如此热烈的关注。许多博友追问:“素质高雅的交际花,又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呢?”本文继续史迹的勾沉:“名媛学堂”乃是培育交际花的温房或摇篮。

  例如陆小曼是从北京的名媛学堂——圣心学堂毕业的,唐瑛是从上海市的名媛学堂中西女塾毕业的。


  在这些名媛学堂里面培养出来的交际花,不仅多为社交界的红人,而且还有我国早期的电影演员,如殷明珠、傅文豪等,以及一些女作家,如周叔苹等。才女张爱玲也是名媛学堂毕业的。

  所谓“名媛学堂”现在则叫做女子学校。

  宋氏三姐妹的母校——中西女塾

  上海的女子学校最早是由基督教的教会创办。由于中国少女世世代代长期被禁锢于深闺之内,几乎足不出户,因此起初教会学校竟然招不到女生。那时女校学费低廉、还提供食宿和生活津贴,却只能招收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入学。后来这些女孩子学成毕业,在洋行里找到了很好的职位,于是女校的生源也逐步增加。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积累,教会女中逐渐成为贵族学校,时髦的洋名、流利的英语、良好的社交能力,使“名媛学堂”的女生成为上海滩现代生活的亮点。尤其以中西女中、晏玛氏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最为着称。

  上海中西女中的前身是“中西女塾”,又被称作“墨梯女校”(Mctyeire’s School for Girls),由牧师林乐知先生于1890年创办。宋庆龄、宋蔼龄、宋美龄三姐妹早年在上海都曾就读于中西女塾。

  关于宋氏三姐妹在中西女塾的典故,已有不少着述,何用我来饶舌。本文只叙述中西女中的一些罕为人知的故事。正是这样的女子中学,才能培育出艳丽、高雅的交际花!

  中西女中纪念册引发的回忆

  上海中西女中早期的教材除汉语的文言文(古文)以外全都是英文版,跟英美学校的教材一样。教学方法是:中文课程讲汉语,西学课程讲英语,西学包括现代数学(称为算术学)、理化与自然科学(称为格致)、还有圣经,并开设琴科、家政等课程。

  中西女中的全校六个年级共收400名学生,全部住校。学费和住宿费是一般学校的两倍左右。

  每年开学后,新生——富家小姐们第一次离家,没有保姆伺候她们穿衣梳妆、叠被舖床,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人人平等,谁也别想撒娇、更不准耍赖。娇气包的小姐任性脾气,必须改掉啦!

  第一次练习站到众人之前演讲,会窘迫得哭出声来。然而,在班训Fortitude(坚韧)的鼓励下,训练有素的少女们,终于能够站上大礼堂的舞台,公演英语话剧“白雪公主”了。

  在中西的合唱队——咏霓团里面,女孩们感受到集体友谊的温暖。

  中西女中的精神是“3L:LIVE,LOVE,GROW”;中文三个字:生、爱、长。

  女中十分重视体育,甚至规定女生必须学会骑自行车,体育不及格者不能升级。女生一反中国女子好静不好动的低调风格,学会了游泳、骑马、踏脚踏车(自行车)、打网球……校园里活跃着动如脱兔的少女们。

  在中西女中,一旦升到高三,自由也就来了。可以在宿捨接听电话,信件也不用经过教务长中转,连宿捨房间也可随意布置。中西的宿捨本来就素雅舒适,宽敞的房间,并排的三张小床上依偎着可爱的毛绒熊,阳光透过钢窗上的纱帘洒在明亮的梳妆台,瓶中的鲜花散发着芳香。只不过到了毕业班——高三,就可以在墙上掛喜爱的海报和书画。宿捨二楼的大客厅,家具摆设都是学生从家里搬来的,籐椅籐沙发,配几个俏皮的靠埝,三五好友相聚,听留声机里喜爱的乐曲,真是不愿毕业!

  大多数女生来自富裕家庭,她们是各报刊追捧的少女星群,也成为各商家提升名气的广告。着名的餐厅“杏花酒楼”有一则广告词竟如此描述:“中西女中同学及社会名流时常光临的着名粤菜鼻祖———杏花酒楼”!

  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着一部珍贵的《墨梯年刊》—— 1937级女生在毕业前编印的纪念册。玫瑰红的外壳,包金粉的书名,褪成棕色的照片和生动的文字,将我们带回70年前的中西女中校园。

  从小学到高三,总共十二年的中西女校的生活,让毕业前夕的女生们写下深情的赠言:“近半年来,我们开始意识到离别的悲痛,我们留意着学校里的一切———这富丽堂皇的大礼堂,这明窗净几的图书室,这寂静无人的孤岛……啊!这一切对于我们真是太熟悉,太值得留恋了。师长们的指导和同学们的互助,我们要献上什么来表示我们的感激呢?”

  “F.F.女士” 殷明珠

  着名交际花殷明珠,是江苏吴江县人。她的曾祖父是清代道光年间的翰林,祖父殷梦琴在乌镇当官,父亲擅长绘画,曾买“发财票”(彩券)一张,正好在他病故时幸得头奖;画家虽听不到喜讯,却留下一笔意外的遗产。

  殷明珠少女时代从乌镇到了上海,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她擅英语,英语水平非常杰出,平时装扮就像是Pearl white,她能歌善舞、但唱的是英文歌,跳的是交谊舞;会骑马、游泳,好运动,还会开汽车,洋派十足,因此在同学中间得到 Foreign Fashion (外国时尚)的外号,并有“首席校花”之美誉。进入社交界之后,众人也就沿袭着称她为“爱抚爱抚女士”(“F.F.女士”),她的中文名字殷明珠却很少有人叫了。殷明珠平时喜欢西服革履,模仿美国电影明星宝莲的装束,驾一辆亨斯美车。


有一次,FF在南京路的皮鞋店里定做了一双自己设计的高统皮靴,由于款式出色,店里就做成两双,另一双放在橱窗里展出,号称“F.F.式皮鞋” 以招揽顾客。 “F.F.女士”定做的衣服也被店家依样復制,标上“F.F.式”陈列在橱窗。

  当时,早期电影导演但杜宇正在物色演员,在一场婚宴中巧遇F.F.女士。殷明珠也为自己能上银幕而兴奋。于是由但杜宇导演,殷明珠为女主角,1922年拍成中国第一部爱情片《海誓》。F.F.女士看上了但杜宇,软磨硬泡,终于出来演戏,还搬到了但杜宇的隔壁居住。两人结婚媒人是管际安,证婚人是叶楚伧。

  在此后的17年中,但杜宇共导演了3O余部影片,殷明珠就主演了其中的《重返故乡》、《传家宝》、《盘丝洞》等近2O部影片。夫妻俩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另一位中西女中的校花傅文豪同学,则以“A.A.小姐”之名着称于上海滩,“A.A.”是她的英文名“Anma”的简称。她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好交际,而且驾车、骑马样样都行。在当时,一个女子不待在家中,却开着汽车在街上招摇过市,还敢跳舞游泳,实属另类。

  被称为 “A.A.小姐”的傅文豪,不但是交际花;她还背着家人,偷偷摸摸去拍摄电影《古井重波记》。作为最早的女明星,显着具有反叛的个性。她每次去摄影棚,都谎称是去同学家补习功课。直到拍完影片后要刊登公映广告了,才不得不向母亲坦白。《古井重波记》终于公映了,且获得了票房成功,但是傅文豪却再也没有机会上银幕了。“A.A.小姐”刚演了一部影片的主角,就被老妈给阻止了!

  知名女作家周叔苹

  周叔苹是旧上海着名的实业家周今觉的女公子。周今觉开了好几家工厂。他号称“邮票大王”,是因为喜爱集邮,所集藏的邮票的总价值为全国集邮者之冠。其中一件清末红印花加盖小字1元四方联是世间孤品,据1941年《世界邮票年鉴》估价为5万美金。这在当时可算一笔相当大的财产,能买十辆林肯豪华房车,或一幢花园洋房。

  周叔苹当年是上海滩交际名媛,经常出人上海上层社会的各种社交场合,并且十分活跃,同时还翻译一些英文短篇文学作品,在林语堂主编的《西风》等高品位杂志上发表。由于她的家庭背景、社交能力和在文学上的成就,使她成为当时上海上流社会中的交际明星。后来,周叔苹嫁了个姓李的富室子弟。

  上海人到了香港,大多居住在两个地方,即港岛的北角和九龙的尖沙咀。周叔苹住在金马伦道上,这时她已届中年,不復往年的风光,但也许是想要留住逝去的韶华,她的穿着和化妆还像二十来岁似的。

  周叔苹卓有文采。她出过好多本书,是跟《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齐名的女作家。她70年代出版的小说散文集,所收是她在中年以前发表的作品,文笔水准相当高。周叔苹翻译的外国着名长篇小说《拿破仑和黛丝丽》,由北京的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两位齐名的交际花:周叔苹和陈皓明是好朋友。她们当年的一些逸闻,迄今还有老一辈人记得,津津乐道。且说先前亚尔培路有一个纯法国式叫做“红房子”的西餐馆,红酒原盅(火+文)子鸡,羊肉卷饼,百合蒜泥焗鲜蛤蜊,都是只此一家的招牌菜。因为布置的绚丽柔美,而且幽静无哗,所以上海名媛在交际场合风头最健的像周叔苹、陈皓明、殷明珠、傅文豪、唐瑛、盛三都是红房子的常客。有一天陈皓明和周叔苹两人,在跑马厅赌马师陈文楚香槟大赛能否入围,结果陈皓明赌输,赌注是凡是当晚在红房子就餐的仕女,由输家出资奉送红酒原盅(火+文)鸡一份。

孬歪甭 发表于 2013-4-6 06:06

“3L:LIVE,LOVE,GROW”...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