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酱香老范 发表于 2013-7-16 12:52

一自家新书及后记

[i=s]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13-7-16 13:24 编辑 [/i]

[align=left][b]《湖州日报》2013年7月5日讯:[/b][/align]
[align=left][size=3]《酱香杂记——地方文化随笔集》(二),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20余万字,分“乡土文脉、家乡人文、昌硕文化、乡邦人物、谈艺衡文、家常友情”六辑。这是范一直(酱香老范)在《酱香杂记》(初集)出版七年后,再度推出的地方文化随笔集。相比前一集,文化视野更深广、更有“乡土味”,并添草根气息,近百幅配图和内容密切相关。
[/size]

[/align][align=left][font=黑体][size=4]后 记[/size][/font]
而立之后,自己定位于“小县城业余作文爱好者”。迄今年过半百,更看清自己在写作上的“真实嘴脸”。本业是“理论工作”,和文学全然无关。另外,近二十年来,没弄过“纯文学”作品,写的是杂谈、随笔之类的劳什子。一不会虚构、二不会记叙、三不会抒情,只会说一点干巴巴的道理。所以,更精准的自我定位,当是“小县城业余议论文写作爱好者”。仿小平同志语录,今后当坚持这一“基本写作路线三十年不动摇”:以议论为中心,坚持杂谈风格,坚持随笔取向。酱香手段,不过如此。
因为有自家和文学离得很远的自知之明,故对文联、作协一直退避三舍。倘真如女掌门人说“作协有一万个存在的理由”,那么,俺更有不参加作协的“一万零一个理由”。某年,上海职业文人周泽雄来吾乡,席间听他说“上海作协的门开在哪里也不知道”,遂浮一大白。
不以当文人为荣,也不以当文人为憾,甘做文坛外一“散兵游勇”。平平安安过日子,战战兢兢码汉字。勤字当头,用功读书。间或作文,力求不“坏”。感恩人生,学会分享。时感惭愧,学习慈悲。此乃只“识得几个字”的我,如今所知道的“天命”。
至于文章之事,仿房地产“国五条”,自拟“范五条”:
1[font=宋体]、作文无非是一种精神上的搔痒,要有痒才搔。[/font]
2[font=宋体]、“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font]
3[font=宋体]、读比写重要。[/font]
4[font=宋体]、心存温良,笔求老辣。[/font]
5[font=宋体]、倘无批判的眼光,宁可一个字也不写。[/font]
《酱香杂记》出版于[font=Times New Roman]2006[/font][font=宋体]年,转眼[/font][font=Times New Roman]7[/font][font=宋体]年过去了。这期间笔者对地域文化研讨多了一份自觉意识,故作文材料较多关涉乡邦人文和乡土文化,旨在仰承历史文脉于一二。[/font]
“酱香”初集虽冠以“地方文化随笔集”之副题,但正如那“后记”说:“挂的是羊头,卖的却夹有狗肉。”此本续集,倒是较纯粹的“地方文化随笔集”。共分六辑,多为随笔、杂感。“附录”虽系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等,但内容是翔实的“地方文化”。另附某文友对“酱香”初集的评论,或有助于续集之解读。“酒有酱香方称妙,文能老辣始言佳”是也。
至于届时是否会有《酱香》三集,取决于“勤”和“懒”。平实的生活和沉潜的心志,用不着作夸张态或慷慨状。故作文之事还是“剥一截,吃一截”。当“勤”则勤,可“懒”则懒。人生有些事当直面之。懂得理解和包容,珍惜和感恩,并非易事。
山东画家王春江为封面及每辑配以精彩画图,为拙著增辉。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书中不当处,敬请读者指正。


        2013年5月28日[/align]
答本地记者问

记者:请问和第一本相比,“二集”有何新面貌?
答:作为“酱香杂记”系列,“二集”延续并强化了“初集”的属性。内容上一以贯之,是地方文化和乡土人文;笔法上“酱香”式的随笔、杂谈“腔”老调重谈;装帧风格一脉相承。说到“变”,主要是自己近些年对地方文化的研讨,多了一份自觉意识,而第一本书是在不经意中凑成的。区别就在于“革命”是自发还是自觉。有心的读者如比较前后两集,当能看出其中“门道”。
记者:从“后记”可读出你的写作心迹,但为什么书前没“序”?
答:其实,“二集”中首篇《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于全书有提纲挈领之用,且多少自呈心志,可当“序”读。
记者:地方文化研讨是您的业余爱好,还是工作职责?
答:都是都不是。说“都是”,是因为其中确有个人兴趣的驱使,同时这多少也是党校理论工作的应有之义。说“都不是”,是因为本人更关注广义的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新近开始留心宗教哲学(非为学术,而为安身立命)。另外,地方文化只是党校科研(县情研究)的一小块,而随笔体写作并不被列为党校科研成果。
记者:书中有关地方文史的信息量很大,您平时如何搜集材料?
答:胡乱读书,广交朋友,街谈巷议,皆有可采。“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潜心态固然必要,但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斋型学者。对地方文化的感知和体认,常来自酒桌、茶馆,甚至是澡塘和足浴场所。酒友们对我的教益,远胜文化学博导、文史类教授的宏论巨制。另外,史料虽是治学前提,然一担史料不抵一两史识金贵。关键是识见和胸襟。
记者:“二集”多出一个附录,有何考虑?
答:有若干非随笔体的文章,内容多为较翔实、具体的地方文化“考察”,故“附录”之。本地人不妨读一下《安吉历史移民文化考察》,可知祖上“其来有自”

记者:最后,书的出版,您有成就感吗?
答:已沦为“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文化戏子李敖,说他开博客,写了九个月点击量只有900多万。他感叹不如“小S”换个发型引起的关注度。这就是当今的文化生态和社会风尚。文化人的尴尬、无奈,在所难免。至于“成就感”,余秋雨“大师”或许有,草民如我者“真的没有”。其实,在乡土历史文化的大地上,我们是手足无措的“失地者”;在精神和灵魂的版图上,是找不到北的流浪汉;在祖宗俯视的双眼里,更是欺宗灭祖的不肖子孙……
                                                           2013[font=宋体]年[/font][font=Times New Roman]6[/font][font=宋体]月[/font]29日

歪弟 发表于 2013-7-16 13:21

恭贺老母鸡下新蛋:lol12d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13-7-16 14:06

祝贺祝贺,酱香满燕园~:4d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3-7-16 19:11

猛烈恭喜,强劲祝贺,疯狂鼓掌,玩命拜读!

邱晓云 发表于 2013-7-16 19:24

祝贺祝贺!这是一定要拜读的。

何毓玲 发表于 2013-7-17 07:48

祝贺,祝贺!喜欢老辣文笔,一定拜读,我想要一签名本,该咋办?
欣赏后记,请问,可否转贴于我的博客?

酱香老范 发表于 2013-7-17 08:01

谢多位燕友不弃!

何大姐但转贴无妨。书事届时有个说法。

tian295 发表于 2013-7-23 09:05

恭喜下新蛋的老母鸡!酱香行文弥辣,浙江文艺清雅!良配!

菜农 发表于 2013-7-23 09:56

封面那个插图亮瞎了,很好,值得学习。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