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闲云 发表于 2014-1-19 00:49

书忆

[font=simsun]
[/font]
[font=simsun]最近和人闲聊读书之乐,勾起了对80-90年代的读书之乐和当年那些熟悉的书店(成都人民南路书店,骡马市书店,春熙路书店,广州北京路书店,署前路书店,天河购书中心)的怀念。  [/font]

[font=simsun]
[/font][font=simsun]记忆中,90年代的某一天,把从成都的父母家托运过来的书(大都是少年时代所购)放上书架后,拍了一张照片留念。一翻旧照,果然还在。[/font][font=simsun]
[/font]
[font=simsun]
[/font]
[font=simsun]可惜,这些书,至今都没能带出国。如今,静静地躺在老外公家那古旧的阁楼上。。。 [/font]

[font=simsun]
[/font]
[font=simsun]这些陪伴我走过少年时代的书,以及已经去世整整六年的老外公那儒雅慈祥的容颜,如今,只能留在记忆之中了。。。   [/font]

[font=simsun]
[/font]
[font=simsun]回首处,有泪如倾。[/font]

闲云 发表于 2014-1-19 00:51

[i=s]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0 02:11 编辑 [/i]

[color=#494949][font=simsun]
[/font][/color]
[color=#494949][font=simsun]这些年,在此间的中文书店里又陆续买了一些书。数量和种类,是不能和留在国内的那些书相比了,不过,能在此番邦之地购得一些中文书,尤其是一些自幼熟悉的诗词古籍,也算私心甚慰了。 [/font][/color][color=#494949][font=simsun]
[/font][/color]
[color=#494949][font=simsun]
[/font][/color]
[color=#494949][font=simsun]
[/font][/color]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2:18

[i=s]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0 03:00 编辑 [/i]

在这个贴下回忆一下童年和少年时代读过的一些好书。


记忆中,少年时代读的《静静的顿河》,真正是史诗般的感觉,完全可以和托翁《战争与和平》媲美。


总觉得,俄罗斯从文学,音乐,到绘画,都透出一种特有的厚重,一种由俄罗斯的广袤土地,辽阔原野,古老历史所赋予的厚重。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QwODU1MTEy/v.swf[/flash]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2:25

[color=#444444]读过的第一本西方文学名著,《欧也妮,葛朗台》。8岁那年去堂兄家时看的,到回家前还没看完,实在舍不得,就偷偷带回父母家了。。。这是这一生偷的第一本书(之后从中学图书馆,老爸单位图书馆也偷过,逾期未还那种)。后来被老爸知道,打电话给堂兄,他说没关系,就送给妹妹了。之后,又读过好几次,包括成年后。[/color]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2:30

[align=center][font=SimSun]茨威格的书,读过的第一本,是少年时代在成都人民南路书店买的《命丧断头台的法国王后》。据说是安托万内特传记中最出色的一本。茨威格对她是比较同情的。写她和弗森的爱情,尤其感人。这也体现了茨威格的洞察力。听说,安托万内特的死,对于如今的法国人来说,是一块心病了,因为内疚,所以一般尽力回避这一话题。[/font][/align]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2:36

大仲马对安托万内特也是比较同情的,写过一本《王后的项链》,不过男主人公是虚构出来的。

记忆中,《基督山伯爵》,《玛尔戈王后》,《三剑客》(更喜欢它的老译名,《侠隐记》),是大仲马最好的三部作品。

大仲马后来被认为是对法兰西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名列先贤祠。看希拉克总统恭送大仲马灵柩入先贤祠,名列法兰西伟人,永远供奉的那一幕,那是真正的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国家最可宝贵的,是思想和文化。法兰西举国上下,从政府到民间,尊重思想,弘扬文化,所以他们能出产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作家,能贡献“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给全人类。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2:48

80年代,对于爱书人来说,真是一个难忘的春天。。。如果你是70后,看到这些当年的版本,是否觉得很亲切?(图片来自网络)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2:53

再怀念一下80年代的那些好杂志。记忆中最鲜明的,是《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读者文摘》《新华文摘》《收获》《十月》《外国文学》《译林》《当代》《啄木鸟》《世界之窗》《世界博览》。。。如今,在这边的一些华人书店里,还能看到装订成本的半年期《读者》,只是文章的水平不如当年了。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2:59

读过的第一本唐德刚先生的作品,是《李宗仁回忆录》。那年7岁,从大人那里偷来读的。。。记得书已经比较旧了,想是被传看多次了。后来自己买了一套,好像也是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对桂系历史的兴趣,由此而来。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3:10

转篇朋友的书忆文章。朋友比我年长几岁,但也属于同一代人,这篇关于书的回忆,读来特别亲切。80年代,真的是一个飞扬的时代,也是那些影响我们至今的价值观,博学,深思,独立,自由。。。定型的时代。20多年后,回首当年,仍然是满怀眷恋,心存感激。

[b]ZT 记忆与事实:俺的阅读史[/b]

俺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视——后来有了也只是小黑白,整天就看着赵忠祥赵老师,没有网络,但人的精力和兴趣的总量都是差不多的,总得找一个渲泻的地方,除了大院里一帮孩子在一起玩闹,余下的俺就用来阅读了。

不清楚俺是何时会认字的了,但至少到了幼儿园中班的时候肯定会认识了一些,因为老师已经教了一些,大班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了。在俺的记忆中,第一次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似乎是《人民画报》,一张黑白照片,一位洋人瘦子的照片,看底下的说明,才知道原来是美国的克拉克将军在签订朝鲜停战协约。不过俺的理性告诉自己,这肯定不是实际中俺的第一本课外读物,但在俺的记忆中却只能是它了,这就是历史的记忆和历史的本身之间的区别。

《人民画报》是个好东西,俺经常去父母的办公室看。记得有一次,肯定还是上小学之前,俺看到了布达拉宫美伦美奂的照片,非常神往,还有介绍文成公主的事迹,就问父亲,唐朝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朝代吗?为何俺可以确定这件事是发生在上小学之前呢?因为就在那天,俺看见许多叔叔阿姨在贴大字报,上面写着“打倒邓小平!”

在父亲的办公室里,还有一件阅读的事让俺迄今记忆犹新,封三上面印着一赘瑁?尘笆且豢楹1呦衽?送返氖?罚?褂幸晃慌?源蜃派≡谛郎停?馐赘璧拿?纸小伴祥?鳌薄?lt;br>

这么正经的读物其实俺并不太喜欢,俺还是喜欢小画册,也即小人书。有一天,突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新华书店新来了一本小画册,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时候俺已经有幸看过了惊为天外之物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因此这个消息对俺的杀伤力是惊人的。为了这本小人书,俺平生第一次走了后门,俺好朋友的母亲就是新华书店的营业员,否则在柜台上是买不到的。

说起了小人书,就得谈一谈俺的小人书阅读史。小人书的阅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买,但再有钱也不能买多少,更何况俺根本就没有什么钱;于是另一种去书摊上花钱阅读成了主要的方式,记得当时的价格是1分钱看薄的,2分钱看厚的。俺如果有5分钱,就可以在小人书摊上幸福地度过了漫长童年时期的一个下午。这段历史持续了大约到小学毕业为止。

小人书固然很吸引,但俺的兴趣还是多方面的。

记得俺在八、九岁的时候看到了小说《西游记》,因为有动画片、小人书作为基础,自然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花了三天的时间将这三卷小说从头至尾翻看了一遍,感觉是,除了前几回写得不错,后面的没什么好看的,心中的英雄偶像越到后面越差劲。《西游记》应该是俺看的第一部小说,后面紧接着就应该是《水浒》,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吃人肉,居然人可以吃人肉!

十岁那年,应该是俺的阅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虽然俺家中的书有些,但是毕竟数量和品种有限,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看不下去,竖排繁体,只是扉页丁铃妖娆的照片着实让俺吃惊不小)、《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尽是这一类的。那一年无意间发现一个同学的两本书《大鲸牧场》和《蛇岛的秘密》,俺非常喜欢,一问原来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俺回家要求妈妈帮俺也办一个借书证,没几天就办好了,只是上面明明是俺的照片,年龄却写着17岁。

第一次去图书馆,才发现借书的柜台比俺还要高一些,俺得掂起脚尖才能勉强露出两只眼睛——看到的却是两双吃惊的眼睛:“你有17岁?”俺对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好在其中的一位是俺幼儿园时的老师,因此俺才没有继续受窘。原因很简单,俺妈办错了,应该是少儿部的,却办成了成人部的借书证。从此俺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本城图书馆的阅读生涯。

1980年,那时候没有琼瑶,没有金庸,出版量又极小,因此本城图书馆的藏书量相对于出版量的比例来说,可能比今天的一些大学图书馆还要强,而且全部是一些“庄重、严肃”的书。俺那时还是个儿童,所以借了一本《一千零一夜》,厚厚的,俺知道这应该是一本童话书。没成想,过两天还的时候,另外的图书馆员吃惊地说,谁借给你这本书的?这本书是黄色的。是黄色的吗?俺现在却没有什么印象了,也许有不少男女欢爱的描写,可俺那时候已经看过了《水浒》,这点黄色怕什么?

从此,每隔一天去图书馆基本上成为了八年中俺的日常行为。俺看书或者说翻书很快,图书馆规定一次可借厚书一册,薄书两册,基本上俺可以一天中看完,当然是囫囵吞枣式的,但当几次第二天就去还书后,管理员就说俺必须再等一天才能再借,于是俺的借书周期变成了两天一次,而不是一天一次。

去图书馆的那天俺都是伏在目录卡柜前,拉开一个个卡片抽屉,急切地翻看书名和介绍,这种选择是一种沉浸的幸福和期待,俺不知道这次会选择哪本书,但俺知道一定会有一本书在那儿等着俺去阅读。

由于俺的读书方式是快速阅读,对于俺喜欢的书会反复借阅。记得有多次,一个书名在俺翻阅目录卡片时印入眼中,但是俺觉得它太厚了,居然有四册,因此也多次没有借阅。终于有一天俺借了出来,一看就特别喜欢,这套书俺在几年中可能读了不下六、七遍,就是威廉•曼彻斯特所著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当时是黄色的封面,草纸印刷,分量极轻。

俺在这个时期读了不少历史书籍,对历史的兴趣来源于小学三、四年级时父亲给俺买的“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中的一本《陈桥兵变》,俺一看就喜欢上了故事的主人公:雄才大略又洞察人心,心胸豁达的英雄——宋太祖。

本城图书馆里历史类的书籍是不少的,特别是有许多七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历史书籍,它们印刷精良,字极大,可能是三号字,许多还有精美的彩色插图,其中俺在海斯、穆恩、韦兰三位合著的《世界史》中,第一次看到了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画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俺大约是在初二的时候看的,它的名目卡片也是多次在俺的指头下被翻过。范文澜编的《中国通史》俺也看了多遍,可惜自第五卷起俺就觉得不好看了,明显缺少了前四卷的个性和张扬,因为编写第五卷的时候范文澜已经去世了。

图书馆的阅览室也很不错,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俺在那里第一次发现了身穿蓝色中山装似的《读书》,这本杂志自此深深影响了俺,自此一直订阅,直到大学毕业,它变成了新左派的旗帜为止。其中张中行、金克木、舒芜、王佐良、王蒙等的文章都或深或浅地影响了俺的思维和审美。

还有一本杂志起到了相近的作用,俺一直订阅,它就是上海出的《书林》,它和《读书》一样,都是书评类的杂志,但上面的文章都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书林》的文章更加尖锐,更加锋利,更加现实,因此它于1989年被查禁一点也不奇怪。每期的《书林》上都登有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本月学术类畅销书榜,俺每次看着它是既羡且妒,还按着上面的名单邮购了几本,其中有卡西尔的《人性论》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导言》,这说明俺在高中的时候又开始对哲学感兴趣了。

记忆果然是不可靠的东西,十几年前的事情俺已经记错了。想一想历史是人类的记忆,动不动千儿八百年的,能不有错吗?上一节最后的一句话中居然就有两个错误,卡西尔的那本书叫《人论》,而且是俺初中时买的,因为俺记起来了,初二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人论》,题目就来自于此,还被俺的语文老师嘲笑了一通俺的惊人的想像力——有一天可能会有某种动物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却成了为它们的食物。

由此可证,俺在初中时候已经对哲学一类的东西开始有兴趣了,记得当年买了一本《通俗哲学》看得津津有味,整天和一个同学讨论主观、客观的问题,而且也第一次从这本书中接触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内容,令人惊讶,空间可以是扭曲的,时间可以是不一样的。自然,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历史主义的贫困》以及库恩的著作都成了俺的心爱读物,它们至今还烙在俺的意识里,时不时地流露出来。

这些书太累了,谈一谈轻松的话题,比如《读者文摘》(现在叫《读者》)。第一次见到《读者文摘》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见钟情,因为它的封三印有20个外国老头像,是美国历史上十佳和十差总统,记得十佳第一位是林肯,依次是华盛顿和小罗斯福。这本杂志在当时贫瘠的媒体世界中简单是荒漠中的一朵奇葩,以感性、温馨、淡淡的伤感为主调,从此成为了俺上大学前每期必读的杂志。《读者文摘》是甘肃出版的,有点令人惊讶,更惊讶的是同一个出版社居然还有另一本让俺一度着迷的杂志——《飞碟探索》,外星人和地球生命的关系成为了那时俺经常长考的问题。丰*丹尼肯《众神之车》自然也就成了俺必读的一本书,过了几年,俺知道了这本书的基本论据都是伪造的,但那时俺已经对此不惊讶了。

不能免俗,俺当时也算个文学青少年,记得初中的时候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着实也忧郁、烦恼了一阵子,这说明自己进入青春期了。初二时期的语文老师刚大学毕业,他极为推荐茨威格的作品,于是俺基本上通读了他的所有作品中译本,恰好当时俺也是一个佛罗依德和荣格的读者,极度体验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

《收获》、《当代》、《十月》、《啄木鸟》们俺中学时代的一个当代文学的重要来源。印象深的小说有《北方的河》、《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空中小姐》、《夜与昼》,其实还有散文《文化苦旅》,最早是发表在《收获》的。

也就是在初中期间,无意间从书店买到了一本折价的黄裳的散文集——《金陵五记》,小开本,封面上是淡淡的金陵山水,被他的自然、清新的文笔和丰富的掌故深深吸引,这本书读了不下十遍。少年时期的口味是多元的,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一度成为了俺作文的模仿范本,可惜现在俺是一点也不喜欢这种文笔,但对《金陵五记》的喜欢却一如往昔。

李商隐成为了少年时期俺最爱的诗人,那时对老杜还缺乏鉴赏力,虽然已经开始喜欢他的《旅夜抒怀》,但却欣赏不了他的《赠卫八处士》(现在俺的最爱)。当时书店里许多古代诗歌的小册子,好像是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的。翻开李商隐的诗集,光是看着目录已经让俺倾倒——《蝉》、《乐游原》、《落花》、《秋月》、《夜雨寄北》、《七夕》……,当然还有最著名的《无题》。对《诗经》的喜欢可能要归因于电视剧《在水一方》,那首主题歌是琼瑶阿姨根据《秦风•蒹葭》改编的,但俺一看原诗才知道要比歌词好上十倍。

既然说起了琼瑶,俺也读过,大约是85年左右,发现本城图书馆新书架上多了几本她的作品,那时俺已经从张辛欣的《北京人》中了解了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士都极为称赞琼瑶的小说。俺第一本借的是《彩霞满天》,第二本《我是一片云》(一本书内有两部小说),第三部已经再也看不下去了,相对于《少年维特的烦恼》、《茵梦湖》、《呼啸山庄》、《爱与同情》们来说,她的小说太苍白无力了。金庸的小说也是同样的命运,当时俺只看过他的一部《射雕英雄传》,只到99年才在网上看了他的第二部《鹿鼎记》——俺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它却并不是真正的武侠小说。

男人都是政治动物,男孩子看来也不例外。俺一向就对政治有兴趣,最早应该是萌发于小学四年级。

1980年前后,其实是一个政治上较为宽松的年代,有大量的苏联、东欧以及本国的政治丑闻通过媒体逐渐暴露,《报刊文摘》就集中报道了许多。俺被披露出来的事实震惊了,以前心目中的伟人斯大林居然是这样一个杀人恶魔,他枪毙了五个元帅中的三个,70%以上的中央委员,而且还用各种酷刑残酷折磨。俺也被布哈林的遗言感动,虽然他在俺脑海中最早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列宁在十月》中的反面角色。同时,俺从图书馆有意识借了一些这方面的书,包括《匈牙利悲剧》、《斯大林肃反秘史》的内部版,看着结尾纳吉被他昔日的同志押上绞架,却在高呼“社会主义的匈牙利万岁”,俺真是恨透了这个恶心的制度。

俺已经成了愤青,在饭桌上滔滔不绝对着父母演讲,痛斥着斯大林,却没发觉父母的脸变得铁青,与俺争辩起来,到了激动处,父亲居然要对俺实行武力制裁。他们是斯大林的FANS,俺小时候,家里还挂有这个恶魔的画像,当然还有毛泽东。

毛泽东成为了继斯大林后俺的第二个攻击对象,还好此时斯大林的恶魔形象通过俺的辩论和借书,已经逐渐被父母接受。但毛泽东激起了俺们家庭内部斗争的白热化,要知道就在当时,俺家里还贴有一张毛泽东身着军服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最后,当俺还对列宁抱有好感时,俺的爸已经认为列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进步比俺快。

男人都是政治动物,也都喜欢女人,别误会,俺不是说黄色读物,俺谈的是爱情和政治。

喜欢过一本杂志《世界知识画报》,当然《世界知识》也挺喜欢看的,它们都是时政杂志。记得一次在阅览室,看到画报中介绍美籍华人少女陈婷婷,她是花样滑冰的明星,可惜不知道为何后来没在奥运会上出现。她长得很像俺当时喜欢的一个隔壁班的女孩——打算写另一个《早恋史》系列,她会是其中的主角。

军事也是男人热爱的话题,俺在中学时期一直订阅《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等一类的杂志。但军事作品中,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亚洲的报告文学《恶魔导演的战争》,满街的书报亭都在卖这本骑缝钉装订的薄薄的小册子,看过以后,俺对主人公恶魔沙龙充满着敬意,由此也喜欢上了刘亚洲的作品,虽然在此前俺已经看过了他的《秦时月》。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3:13

[color=#444444]80年代的新华书店,还有一道风景,就是磁带柜台。这一生,对中西古典音乐的热爱,就是那时侯培养出来的。。。也买流行歌曲,电影配音的磁带。[/color]

[color=#444444]对我来说,上海电影译制厂出品的那些堪称经典的外国电影,包括听过无数次的上译配音艺术磁带,是一份不能磨灭的少年记忆。 刘广宁,童自荣,丁建华,乔榛,李梓,施融,曹雷,邱岳峰。。。这些配音艺术大师们深沉圆润到几近完美的声音,配以精心翻译的台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对那些外国电影的重新创造,对80年代的观众而言,真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也是永存心底的美好记忆。[/color]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3:20

[i=s]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0 03:28 编辑 [/i]

[font=SimSun]沙龙最近过世了。中国人对他的了解,来源于刘亚洲的那本《恶魔导演的战争》。本来是一本小册子,后来编入了[/font]80[font=SimSun]年代出版的《刘亚洲小说报告文学选》。这本标明[/font]“[font=SimSun]给男儿们看的书[/font]”[font=SimSun],让我这个[/font]“[font=SimSun]女儿[/font]”[font=SimSun]当时一看则心生不忿(凭什么女儿就不能看?),当即从书店搬了回来。书里的《两代风流》《攻击,攻击,再攻击》,都很喜欢。[/font]

[font=SimSun]读《恶魔导演的战争》的时候,感觉沙龙根本不是恶魔,而是个优秀军人,身先士卒,出生入死,眼光独到,富于勇气。后来又读了他的传记。还有达扬的传记,拉宾的传记,梅厄夫人的自传,以及一些写以色列的书(印象最深的是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以色列[/font]--[font=SimSun]谜一样的国家》。欣赏达扬的冷静,坚毅,敬佩本古里安的无私,奉献。。。以色列,真是个令人佩服的国家。[/font][font=SimSun]
[/font][font=SimSun]
[/font]
[color=#444444]记得刘亚洲《攻击,攻击,再攻击》里有一段,尼坦雅胡在日光浴时,听到电台里传来以色列国歌《希望》,叫勤务兵去问才知道,100多名以色列人被劫持。刘还写到,每次有战事发生,以色列电台就会播出这首《希望》。[/color][color=#444444]20多年后的今天,第一次听到这首《希望》。。。感觉曲调悲怆,自强,正是犹太人的写照。[/color]



[color=#444444][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U4NTg1NDI0/v.swf[/flash]
[/color]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3:24

[font=SimSun]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当年很流行。他还有一本《天下风云一报人》,记得是和尼克松的《领导者》同时买的,都读了很多次。一个新闻记者,一个政治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娓娓道来,各有各精彩。[/font]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3:32

[color=#444444][font=SimSun]最早读到的两本古诗词选集。六岁时从妈妈手上接过的生日礼物《唐宋词一百首》和七岁时妈妈给我买的《唐诗三百首》。[/font][/color]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3:37

[color=#444444]1988年读到的《斯大林肃反秘史》,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了那个黑暗年代的一些内幕。。。序[/color][color=#444444]言里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句话,“现在(去世后),可以用真名称呼他了,列夫-费尔德宾。” 当年的感觉,是作序者对一个一生都被迫为情报工作,为逃亡而改名换姓,流离失所的人的终于最后安息的同情和感慨。[/color][color=#444444]
[/color]
[color=#444444]
[/color]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3:40

[font=SimSun][color=#444444]西德尼[/color][/font][color=#444444]-[/color][font=SimSun][color=#444444]谢尔顿的小说,在[/color][/font][color=#444444]80[/color][font=SimSun][color=#444444]年代中后期很流行。读到的第一本,是《天使的愤怒》。觉得写得不错,之后出一本买一本,《如果活到明天》,《继嗣佳人》。。。印象中的最后一本,是写美国驻罗马利亚大使的。[/color][/font][font=SimSun][color=#444444]
[/color][/font]
[font=SimSun][color=#444444]
[/color][/font]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3:42

[i=s]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0 03:46 编辑 [/i]

[font=SimSun]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部红色经典《林海雪原》,记得是从老爸单位的图书室借回来的,因为喜欢,就[/font]“[font=SimSun]自然而然[/font]”[font=SimSun]地没有归还了。。。这是这辈子[/font]“[font=SimSun]偷[/font]”[font=SimSun]的第二本书,也是最后一本。[/font]

[font=SimSun]当年看书和同名电视剧(觉得演少剑波的演员显老了,本是《家春秋》里演觉新的)的时候,觉得林海雪原的景象,好美,也好冷,有点可怕。没想到,多年以后,会在类似景象的加拿大定居,虽然冷,却不觉得可怕,还特喜欢的。感叹一句,人生,谁能说得清啊。。。  [/font]

[font=SimSun]记忆中,年轻英武的少剑波和美丽率真的白茹,很受当年的读者喜爱。有个小学同学的哥哥,就叫"剑波",据他妹妹说,就是因该书而得名的。据说,作者曲波是以自己为少剑波的蓝本的,但他后来没有留在军队,转业到一家国营工厂担任党委书记,也不知确否。[/font]



[font=SimSun][color=#444444][size=11pt]
[/size][/color][/font]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03:47

[font=SimSun][color=#444444]儿子前一段说,他的老师推荐他读奥威尔的《[/color][/font][font=SimSun][color=#444444]1984》。我告诉他,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太阴冷了,还是等你大一点再读,妈妈推荐一本刚刚相反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书,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这是妈妈少年时代读过的一本书,印象非常深刻。[/color][/font][font=SimSun][color=#444444]
[/color][/font]
[font=SimSun]记得,《光荣与梦想》,是[/font]1988[font=SimSun]年读的,商务印书馆的版本。[/font]

小明 发表于 2014-1-20 07:45

闲云书读的不少。什么时候我也拍拍我的书房来凑热闹。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11:43

[quote]闲云书读的不少。什么时候我也拍拍我的书房来凑热闹。
[size=2][color=#999999]小明 发表于 2014-1-20 07:4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19938&ptid=117244][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惭愧惭愧,正是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

那就等着瞻仰克明兄的书斋了。希望尽快:)

闲云 发表于 2014-1-20 11:46

[color=#444444]这本《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是1984年在重庆买的。大都出于清室中人之笔,是非常好的第一手史料。对清史的兴趣,始于这本书。[/color]

闲云 发表于 2014-1-21 12:00

[color=#444444]这本《宋词选》,是小时候读过的,原书留在国内,这一本,是一位最要好的大陆同事送给我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是她公公(一位中学老师)1978年买的。非常喜欢那个年代的书的设计,简洁,清雅,大气。[/color][color=#444444]那个年代的书的编辑们,注释者们,很多都是从民国过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国学功底深厚。还记得八岁那年读的那套老版《红楼梦》,注释之广博精深,凝结了老一代红学家们的心血。[/color]

晓寒 发表于 2014-1-21 23:23

把几篇回忆读书之乐的旧文也放在这个贴下. 

[b]人在加国之周末读书乐[/b]

平生至乐,莫若读书。

自小便是个“书呆子”,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所有的零花钱,都贡献给了书。同学姐妹群中,一直有 “怪人”之称,对一般女孩子喜欢的漂亮衣服首饰化妆品之类丝毫不感兴趣,“一天到晚就捧着她的书”。 所幸个性倒还外向健谈,所以还不至于被孤立,朋友倒也交了不少。

记忆中最畅快的读书时光,是少年时代的成都。 人民南路的新华书店,春熙路的书摊一条街,都是彼时常访之地。书山文海,望之欣然, 倾囊而出,搬回二三。 到得夜晚,一盏清茶,一卷在手,明月当窗,一灯如豆,悠然读来,心驰神往,浑不知夜之将尽也。

其次,大概是青年时代的广州吧。 那时在外贸公司工作,在公司里算是人人喜欢的小妹妹,那位大哥一般的顶头上司知道我爱读书也爱买书,所以每次去省外经贸委办事的时候都把我带上,中途放在广州购书中心,然后自己绝尘而去。大约两个小时以后,BB机一响,就可以捧着一大叠书,在门口等着他的摩托车呼啸而来了。当日夜晚,便可蜷缩在客厅沙发上,以音乐和功夫茶为伴,展卷细读了。

这几年在加拿大,因着工作与家务的忙碌,能够静下来读书的时间,一般只限于周六的上午了。 春夏时节,安坐于后院松树之下,一本书,一杯茶,一片鸟语花香,凝神静读,浑忘天地。半日过去,觉得有些倦了,起来走走,仰望蓝天白云,俯视绿草如茵,呼吸着自然清芬之气,那感觉,绝对的平和,宁静,喜悦,温馨。等到秋冬来临,再回归小书房,一本书,一套功夫茶具,一盘古琴曲,伴以窗外的黄叶纷飞白雪茫茫,很古典很中国的感觉,真是很喜欢也很享受。

不同于少年与青年时的纵横中外驰骋古今囫囵吞枣一气呵成,而今,基本上只专注于经典古籍,细细品味,慢慢读来。有时,仅仅是一句来自于远古的话,就能恍然大悟,倍受启迪,拜服于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有时,仅仅是一首少时背诵如流但只知文字表面的诗词,就能震撼心弦,感动莫名,因为,片言只语之间,写尽某一段过往人生。。。身为中国人,实在应该觉得自豪与骄傲,为了祖先留下的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就象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滋润着后世子孙的生命,让我们远离红尘,洗净浮华,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或隐于山林,与清风明月为侣,或与古人对酒当歌,把臂同行,不复所生非时惟有梦回唐宋之叹。

今天,该读那本〈〈古诗精华品鉴之心弦和鸣〉〉了。

2010.1.16

晓寒 发表于 2014-1-21 23:25

[b]人在加国之偷得浮生半日闲[/b]

一年一度的Remembrance Day到了。沾了政府假日的光,今天不用上班,算是多出来的一天假期,嗯,偷得浮生一日闲。


不同于一些单身的同事,有家有口如我,其实是不可能有完全的“一日闲”的。 按计划,上半日应该用来做大扫除。这是在一周一次的house cleaning之外的年关大扫除,所以做得格外仔细,一楼二楼再加地下室,所有的窗帘,百页帘,踏脚毯,门,窗,墙角线,都一一清洗,抹擦。连续三小时的辛勤劳动下来,虽然精疲力竭,却也心满意足---举目四望,我可爱的家,如今正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的感觉。

干完活,换上一套干净舒适的家居服,坐到餐厅里那个平日最喜欢的,临窗的,阳光充足的,望出去就是后院入门处那棵亭亭如盖的紫丁香的座位上,开始享受先生昨晚为我预备好了的今日午餐—玉米包,煎蛋,火腿,青菜,嗯,营养色泽味道都不错。

洗完碗,就是下半日了,终于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了。如何”闲“呢?自然是做自己最喜欢也最享受的事,在二楼小书房里品茶,听音乐,读书。

既然是多出来的假期,就打算换换模式,不重复每周六上午固定的品功夫茶听古乐曲读诗词古籍了。于是找出了那套绿茶专用的玻璃茶具,一壶四杯,款式清雅。茶呢,也不要重复龙井碧螺春这些传统绿茶了,试试母亲捎来的峨眉雪芽吧。音乐,就用最适合读闲书的《书房音乐》罢。书嘛,就读去年买的却一直没有时间细读的《京华感旧录》吧。里面有很多对老北京,旧大学,老一辈学人的回忆,读来感觉很好。又读了几节巴金的《随想录》,心中又一次涌起对巴老的由衷敬佩。

放下书,端起已被茶水染得翠绿翠绿的茶杯。峨眉雪芽的味道,确如母亲所说,很清,很淡,很好。

茶烟袅袅,乐声幽幽,书韵悠长。。。然后就有些沉思,有些冥想。。。想起了万里之外的母亲,以及已经仙逝两年的外祖父,眼睛有些润湿。。。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少年,历史的重庆,文学的成都,歌乐山,红岩村,旧总统府,桂园,曾家岩50号,杜甫草堂,武侯祠,百花潭,慧园,琴台路,以及当年那些如同今日一样持茶在手闭门读书的日子。。。有些怀念,也有些欣慰---当年那个人称 “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女孩子,20年后,脱胎换骨成了旁人眼中的“明快干练”“勇敢坚强”。

这时候,楼下传来了先生和儿子开门的声音,换鞋的声音,和精力旺盛的儿子大声“hello”宣布到家的声音。。。算时间,从早上到现在,一人独处的光阴,其实正好半日。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微笑。然后,站起身来,迎下楼去。


2009.11.11

晓寒 发表于 2014-1-21 23:26

[b]人在加国之梦圆田园[/b]

周六的上午,通常是品茶读书的时间,也是一周忙碌下来的最享受一刻—安坐于后院的一棵亭亭如盖的老松树下,一本书,一卷诗,几盏功夫茶,蓝天,白云,绿草,红花,树间鸟鸣清脆,篱上松鼠跳越,一片自然宁静,与字里行间的珠玉纷呈,真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由是,每到茶尽书合之时,总觉心境怡然,神清气爽,所谓清平之乐是也。


今天读的,是前几日新买的《天人合一之山水田园卷》。开篇读来,便是少年时代非常喜爱的《归园田居》和《读山海经》。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莽。”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说起来,五柳先生的诗和东坡居士的词,一直是古诗词中的最爱。


读着这些当年爱不释手的诗句,少年时代那些临月当窗的日子,那些心弛神往的旧梦,一一浮上心头。。。岁月的年轮,已经转过了整整20年,对古诗词的那份深入骨髓的爱,仍是一如当初。。。而今重读,一样的美不胜收,一样的回味无穷,所不同者,此时此地的感受,正是诗中的感觉。。。感谢上天的厚待,20年后,在加国,竟然出乎意料地找到了那种梦寐半生的闲适恬淡的氛围,实现了那个曾经以为此生无望的古典梦,田园梦,江海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仰首望天,我心感恩。。。


2009.7.18

杨林 发表于 2014-1-22 10:39

我以前的藏书大都散失了,剩下的零零散散,偶尔一见还是挺亲切。

歪弟 发表于 2014-1-22 13:06

好帖子,私家精华好几个~~

老程 发表于 2014-1-22 14:35

我只看书,不藏书。看过的书往往丢在一边,日久就找不到了。

晓寒 发表于 2014-1-22 22:34

[quote]我以前的藏书大都散失了,剩下的零零散散,偶尔一见还是挺亲切。
[size=2][color=#999999]杨林 发表于 2014-1-22 10:39[/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096&ptid=117244][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是这样。象22楼那本《宋词选》,虽然已经磨损得很厉害,本来一般都不会送人的,原主人正是因为知道我对旧书的感情,才送给我的。

晓寒 发表于 2014-1-22 22:36

[quote]好帖子,私家精华好几个~~
[size=2][color=#999999]歪弟 发表于 2014-1-22 13:06[/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102&ptid=117244][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歪弟太客气啦。信马由缰,随口瞎忆,精华可不敢当。

晓寒 发表于 2014-1-22 22:38

[quote]我只看书,不藏书。看过的书往往丢在一边,日久就找不到了。
[size=2][color=#999999]老程 发表于 2014-1-22 14:3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110&ptid=117244][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对于现代人来说,藏书是件奢侈的事,毕竟空间有限。05年去宁波天一阁,真是羡慕之至。古人真是太幸福了。。。

老程 发表于 2014-1-23 09:08

我看书最多的时期是插队后的文革时期,那时小说虽全被禁,但是各有各道,文革前出版的世界名著我几乎都看过了。文革后期出版过一些内部书刊,有些是小说有些是传记,那批书也该是精品。可惜都是借来看的,所以没法收藏。

闲云 发表于 2014-1-28 05:08

聂华苓的《千山外,水常流》,高中的一个同班好友(原籍江苏的一个女孩,斯文秀气型,和我在诗词方面最谈得来,我到广州后逐渐失去联络了,最近因书而缅怀少年旧事,非常想念她)向我推荐的,说她看了很多次,然后买了一本。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好,也买了一本来保存,然后陆续看了很多遍。。。很喜欢,真的是文笔隽永的感觉,印象很深刻。

闲云 发表于 2014-1-28 05:23

[i=s]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8 06:06 编辑 [/i]

童年时印象比较深的,还有秦牧先生主编的《文笔精华》。还有一本《作家的童年》,有冰心,张天翼,臧克家,秦牧,杨沫,丁玲等人的童年回忆,记得,读这些"皓首忆稚年"的文章的时候,感觉真是很温暖。同样的温暖感觉,还有《外国儿童短篇小说选》,《小灵通漫游未来》,《舒塔和贝克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4-1-28 09:46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138&ptid=117244]31#[/url] [i]晓寒[/i] [/b]
古人藏书也只有那几个  曾国藩在老家的藏书楼后面蕴含了多少人头和人血  只有天知道  呵嘿

天淡云闲 发表于 2014-1-29 20:23

杂志《世界知识画报》是我喜欢的杂志,我订了近20年,至今也没舍得丢,但当下的《世界知识画报》就办不怎么样,可能是年代不同了,资讯太发达了。

闲云 发表于 2014-1-30 03:52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541&ptid=117244]36#[/url] [i]天淡云闲[/i] [/b]

当年这本杂志确实办得好,印象很深. 

闲云 发表于 2014-1-30 04:02

说到杂志,想起了小时候从爸妈那里偷来读的<<新华文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颜海平的话剧剧本<<秦王李世民>>(对历史的兴趣因此而来),路遥的小说<<人生>>(文字间真是有黄土地的厚重感觉),达理的<<卖海蛎子的女人>>. 其实后一篇和前两篇不在一个级别上,但不知为何,一直都记得,直到2003年夏,在美国新奥尔良旅游时,一边吃牡蛎时一边想,终于体验到了"吃海蛎子"的感觉了:) 

天淡云闲 发表于 2014-1-30 22:22

<新华文摘>还有很多好的不可多得的漫画、油画、杂文,我记得袁运生兄弟的画。我也是很喜欢的。

天淡云闲 发表于 2014-1-30 22:28

在新年来临之际,祝天下读书人有好书读。

闲云 发表于 2014-1-30 23:21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586&ptid=117244]40#[/url] [i]天淡云闲[/i] [/b]

2014[font=SimSun],愿我们都继续与书为伴,继续在漫漫红尘间安然享受那份淡泊宁静的书的世界。。。[/font]

[font=Simsun][/font]
[font=Simsun]引用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道德经》的总序(台湾出版的),以为共勉。[/font]
[font=Simsun][/font]
[font=Simsun][/font]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1 15:01

与《天使的愤怒》同时期的《假如明天来临》,《富人,穷人》,《他们》等也很经典,特别是《他们》是美国当代小说里写新生代的代表作之一,10年20年后,我们的90后,00后进入小说里的生活模式........

岁月无声 发表于 2014-2-1 15:33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19914&ptid=117244]3#[/url] [i]闲云[/i] [/b]《静静的顿河》,我的挚爱。

天淡云闲 发表于 2014-2-1 17:37

成都春熙路书店是我的舅舅带我去的,说是这儿可以淘得到一些好书,但当时(大约是1998年)我也只买了2本书,一本是《这儿的黎明静悄悄》,一本是《第四十一个》,《第四十一个》我已经有了几个版本,由于喜欢又要了一本。我非常感谢云闲妹妹给我们带那么多的幸福回忆。
    阅读是一件多么快乐而幸福的事儿,可我不明白的是我的女儿包括这一代人关不喜欢阅读。这叫什么事儿呀!

晓寒 发表于 2014-2-1 22:10

[quote]与《天使的愤怒》同时期的《假如明天来临》,《富人,穷人》,《他们》等也很经典,特别是《他们》是美国当代小说里写新生代的代表作之一,10年20年后,我们的90后,00后进入小说里的生活模式........
[size=2][color=#999999]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1 15:01[/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678&ptid=117244][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font=SimSun]李兄读书之多,真的是令人佩服。象我,自称是谢尔顿的粉丝,《富人,穷人》《他们》都还没听说过呢:([/font]



[font=SimSun]李兄把您的书房图片也贴出来吧,真的是值得自豪的。处于当下的浮躁气氛中,还有这样的读书人和菊香书屋,真的是难能可贵。前两天在书店取您推荐的《金蔷薇》和《昨天的战争》时,碰到一位[/font]80[font=SimSun]多岁的广东口音的老人,白发苍苍还在找书,让人敬佩。已经算是朋友的书店老板悄悄告诉我,这位老人,有五万多册藏书。当时我就想起了李兄那个万卷藏书的书房。[/font]




BTW[font=SimSun],这里发图一般需要先压缩,每张[/font]200 kb [font=SimSun]以下,每[/font]24[font=SimSun]小时不能超过[/font]2MB[font=SimSun]。所以燕友大多有两个或更多的[/font]ID[font=SimSun],为了发图方便。[/font]

晓寒 发表于 2014-2-1 22:13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692&ptid=117244]44#[/url] [i]天淡云闲[/i] [/b]
天淡云闲姐姐是广西的么?那是半个老乡了。握手。我母亲是桂林人,我自小常去桂林,感情深厚,在南宁也有一些至亲。


贴张成都人民南路书店的图片(60年代的图片,不过至今都是这座建筑),一起怀一下旧。

晓寒 发表于 2014-2-1 23:24

搜了一下,如今的《新华文摘》,和当年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了。舆论监控的力量,真是太大了:(

如今的《当代》,还有当年的几分影子呢?还记得当年在《当代》上读到首发的《海水下面是泥土》,真的是爱不释手。

闲云 发表于 2014-2-5 08:07

[i=s]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2-5 08:19 编辑 [/i]

昨天和邱大哥谈红楼,勾起了对八岁那年读的那套老版红楼梦的怀念。。。可惜找不到图片了。

闭上眼睛,就回到了八岁那年的夏天,看到了外公家那个兼作卧室的书房。。。靠墙是两个当年最普通的黄漆书柜,窗下一张款式老旧的书桌,一张弧形藤椅,印花竹子图案的窗帘,竹制笔筒,老式台灯,窗外的老树,鸣蝉,以及当年那个在书堆中囫囵吞枣废寝忘食的小小的我。。。而疼爱我的老外公,在书房被我霸占的时候,自动转移到了客厅的饭桌上。好像又看到了他老人家当年的样子--戴着老花眼镜,在客厅窗下那张可折叠的饭桌上伏案书写,那面容,是那么温暖,那么慈祥。。。泪奔。那一代的老知识分子,生于乱世,先后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人文科技教育,儒雅,博学,正直,爱国,虽历经苦难而痴心不改,虽生平坎坷而心态淡然,是我心目中永远的高山仰止。。。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5 11:03

谢谢晓寒,《他们》是美国另一个女作家的作品,好像是伍尔夫,不太准确,查查再定论,比较欣赏自然主义心理描写,《假如明天来临》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就是《天使的愤怒》改编的吧!《富人。穷人》是老谢的名作,也改编成电视剧了,但戏不如书。80年代还有一个小说就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小说不是很长,应算作中篇吧,国内发表在好像是《世界文学》上,写得非常好,由此,对当代美国文学的兴趣大增,除去长篇的如《洪堡的礼物》,《第二十二条军规》等,也关注起美国中短篇小说........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5 11:14

说到书房,叫你见笑了,献丑不必了,比较喜欢你的书房空灵,人生做减法,书房太满也要减法为上。《金蔷薇》作为枕边书常看常新,百读不厌,把创作和生活旅行有机融合为一体很难得,不亚于一部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昨天的战争》有时代的痕迹,主要看战争场面和人物心理描写吧,据说这部书是三卷本,只出到第二部就停了,后作者依据时代需要对第三卷做了很大改动,但不知道出全了没有呢。

晓寒 发表于 2014-2-5 11:14

《假如明天来临》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就是《天使的愤怒》改编的吧!
--------------------------------------------------------------------------------
哈,李兄这次是记错了,《如果明天来临》和《天使的愤怒》是两本书来的。当年感觉《天使的愤怒》的文字更好一些,更有深度一些。《如果明天来临》的同名电视剧在国内上演过。

晓寒 发表于 2014-2-5 11:19

说到美国文学,少时比较喜欢马克吐温和欧亨利。海明威和杰克伦敦,更适合男性读者一些。德莱赛的《嘉莉妹妹》还可以,《珍妮姑娘》感觉一般。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5 11:22

嗯,海明威,欧.亨利大爱之一!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5 11:26

记错了?看来还是记忆力真是不行了啊!

晓寒 发表于 2014-2-5 11:26

《金蔷薇》我读了一半了,感觉非常好。真没想到,以厚重为主调的苏联文学里也有如此精致,隽永的文字。谢谢李兄的推荐。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14-2-5 21:59

[quote]与《天使的愤怒》同时期的《假如明天来临》,《富人,穷人》,《他们》等也很经典,特别是《他们》是美国当代小说里写新生代的代表作之一,10年20年后,我们的90后,00后进入小说里的生活模式........
[size=2][color=#999999]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1 15:01[/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0678&ptid=117244][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嗯,这个他们我读过,印象是:还有这样写?可惜内容全忘了。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6 13:56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 )是当今世界文坛公认的重要作家。她193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农村,现为普林斯顿大学人文教授、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院士,至今已出版各类作品一百多本,以小说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她的作品屡屡获奖,除了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提名外,置景于1960年代种族动荡的底特律的早期小说《他们》曾获1970年美国全国图书奖;《黑水》(1992,基于肯尼迪-查巴基迪克丑闻的故事)在1993年得到普利策奖提名;她的《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曾获1995年世界最佳幻想作品集;畅销全美的《金发女郎》(2000),是一部关于美国偶像玛丽莲·梦露的史诗性作品,获2000年全国图书奖提名和2001年普利策奖提名……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6 13:58

早在1980年代初,欧茨的《他们》(1969)、《奇境》(1971)等力作便已与中国读者见面,其中《他们》一度还成了畅销书。长篇小说《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1993)写一帮奋起反抗男性和成人欺压的少女的故事;《妈妈走了》(2005)写失去母亲后对爱、对生命、对母女关系的追忆与反思;《大瀑布》(2004)写大自然美丽神秘和社会复杂诡异背景下的家庭婚姻危机。短篇集《鬼魂出没》(1994)中的16部小说“每一页都充满了奇妙而令人痛苦的恐怖”。《直言不讳》(2005)荟萃作家近40篇关于文学、艺术和文化方面的评论、随笔、杂感,行文轻松自如,兴味盎然,并有独特的视角和很大的信息量,是难得一见的批评佳作。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6 14:00

与其他女性作家相比,欧茨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在于她写作题材涉猎之广,却丝毫不影响作品质量。爱情、友情、亲情、谋杀、强奸、纵火、虐待儿童……欧茨从来不“偏食”主题,而且在她笔下没有一个故事是波澜不兴的。在她的个人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作品按照长篇、短篇、诗歌、戏剧、散文和文选编排出一串串的作品,有的已经改编成电影、戏剧和歌曲,获得了4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几十个奖。同时,欧茨并非全职写作,在她完成这么多作品的30多年当中,始终是底特律、温莎和普林斯顿等多所大学的全职教授。因此,虽然欧茨的小说吸引了广泛的读者,许多作品都曾登上美国和世界上的多种畅销书排行榜,但她一直自称“严肃作家,以区别于旨在娱乐或宣传的作家。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有一位杰出的女作家的话,那就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李梓铭 发表于 2014-2-6 14:05

[attach]62462[/attach]

[url=http://photocdn.sohu.com/20060626/Img243945169.jpg]乔伊斯·卡罗尔·欧茨[/url]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