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素质第二章 省吃俭用
中国人的素质第二章 省吃俭用時間:2014-05-01 02:30
"省吃俭用"指的是持家的准则,特别用来处理收入与支出的关系。照我们的理解,省吃俭用可以体现在这样三条途径:限制需求,避免浪费,用少投入多产出的方式配置各种资源。不管哪条途径,中国人都是极度地俭省。 来中国旅行的人,所得到的第一印象中便有中国人的饮食极其俭省。巨大的人口看上去只依靠很少的东西糊口,比如稻米、各种豆制品、小米、蔬菜和鱼类。这些东西,再加上其他一点东西,构成了难以数计的人们的主食。只有在节日或是其他特殊场合,才会有一点儿肉吃。
人们已经注意到西方世界已经在设法为极度贫困的人提供价格最低但营养丰富的食品。人们也不无有趣地看到这样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在中国,普通年景里每天两文钱就可以为一个成人提供足够的卫生食品。即使是饥馑三年,每天不足一文半的定额,也足以让成干上万的人苟全性命。这表明了一个普遍的事实:中国的烹调技艺真是高超。尽管中国人的食物通常是简单而粗劣,在外国人看来还经常是淡而无味,甚至是令人厌恶的,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对他们所拥有的东西进行烹调和眼务方面,中国人的确是烹调艺术的大师。在这个问题上,柯克先生把中国人仅仅放在法国人之下和英国人(他可能还算上了美国人)之上。这些国家的人排列起来孰前孰后,我们无论如何不会像柯克先生那样肯定,但中国人无疑要比别国人会烹调。如上所述,即使从生理科学的观点出发,中国人对主食的选择显然是明智的。高超的烹调,简单的作料,丰富的花色品种,即使对中国烹调最不注意的人,也全然知晓。
另外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实,虽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很容易证实。那就是,中国的饭菜在烹调时极少浪费,样样都要物尽其用。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每顿饭剩下的东西下顿都会重新端上桌来,哪怕这些残羹剩饭分文不值。要说明这个普遍的事实,只要看一眼中国的猫或狗的生存条件。这些动物的"生存"真是不幸,它们依赖人们的剩饭,始终是"苟延残喘"。新兴国家中人们的浪费真是臭名昭著,我们可以肯定,像美国这样生活富裕的国家,每天浪费掉的东西,足以使六千万亚洲人过上相当富足的生活。但是,我们愿意看一下这么多人被剩下的东西养肥,正如许多中国人在"吃饱"之后,仆人或小孩就有份来分享剩饭剩菜!即使茶杯里剩下的茶叶,也要重新倒回茶壶里去再煮一遍喝。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给予充分的关注:人类很注意食品的卫生,西方人越来越注意到这一点,但中国人却不是这样。进网的都是鱼,无论什么东西迟早都会进网,几无幸免。在中国北方,马、骡、牛、驴到处都在干活,很多地方还用上了骆驼。有些读者看到如下做法无疑会感到实在是节约得过分:动物死后一律吃掉,不管是撞死、老死,还是病死。这已经司空见惯,常常没有人说啥,也没有人因为动物可能死于常见于牛身上的胸膜炎等流行病而放弃这种习惯。得这种病的动物的肉,不比得了其他病,人吃了也会生病。人们在廉价购买病畜肉的时候完全知道这一点,但肉还是全部卖完,全部吃下去了。知道有害还去买,无疑是因为他们图便宜,冒险为之。不过,应该说吃了病畜肉而生病的人毕竟是少数。死狗死猫也吃,与死马、死骡、死驴一样,进入同样的消化吸收过程。我们曾经亲身经历几件村民煮死狗吃的事例,这几只狗都是被人故意毒死的。其中有一次,有人想起去问一个外国医生吃了会有什么危险,但因为狗已经"在锅里了",这些最后侥幸没有中毒而死的幸存者此时已经无法下狠心放弃这顿美味,结果这次放纵瞎吃却一点儿都没啥。
与做饭有关的中国人节俭的例子是,他们极好地处理了燃料匮乏与制锅材料之间的关系。燃料既少且贵,用的基本上只是些叶子、秆儿和庄稼的根,一烧就没了。为了满足这种需要,锅底要做得越薄越好,操作起来要非常小心。搜集所需燃料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极度节俭的又一个例子。任何一个最小的孩子,别的干不了,至少还能捡点柴禾。捡柴禾的大军,出现在秋季和冬季的田野上,在他们的竹耙那饥饿的利齿之下,地上连一根杂草都不剩了。孩子们被派往树林去打秋叶,好像打的不是秋叶而是栗子,就连麦秆也极少能够来得及在秋风吹拂之下"风吹两边倒",就已经被拾柴心切的人们"争抢"一空了。
每一个中国的家庭妇女都懂得最大限度地利用布料。她的衣服不像她的西方姐妹那样,在花式和做工上考究费神,而是尽量事先计划节约时间、精力和布料。一块再小的外国布料,中国妇女也不会嫌弃,她会使这块布料再次出现时如果不是以美的形式,就是以物尽其用的形式,这种形式是整个"家政"女作家议会所无法想象的。一个地方派不上用场,另一个地方一定能派上用场,一片小碎布条也足够用来纳鞋底。伦敦或纽约的行善之士,把自己用不上的衣服施舍给穷人,希望这样的接济千万不要造就出一些依赖他人的穷人。这真是弊大于利。但不管谁把类似的东西施舍给中国人,尽管他们所用的布料和式样与我们的截然不同,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衣物早晚会物尽其用,直到把最后的零料与其他布料搭配使用才算把它用完。
中国人经常在纸上题字送朋友,但纸是松松地缝在一块丝绸底子上的。是缝而不是贴,目的在于让朋友若另有选择时可以把题词拆下,这样就有一块可以派大用场的丝绸了!
中国人的节省,也反映在小商贩买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小到不引起注意。一个小商贩,比方说,可以确切地说出每种不同火柴的根数,并知道每盒能赚多少钱。
中国人的每一页旧帐簿,都会用作窗户纸或者灯笼纸。
中国人厉行节约,甚至到了不惜节省日常必需的食品。他们看不到其中的不合理,而以为是理所当然的。香便文①博士的《基督教与中国》一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人被三个苦力抬着走了二十三英里路,花了五个小时。这三个人接着又返回广州,去吃专为他们而留的早饭。早饭前走四十六英里,一半的路还抬人,目的是省五分钱。
[indent][indent]①译注:香便文(Benjamin Couch Henry,1850-1901),美国北长老会教士,岭南学堂第二任监督。1873年来广州传教。研究中国植物,在华南旅行时搜集各种花草。著有《基督教与中国》(The Cross and the Dragon)和《岭南记》等书。
[/indent][/indent]还有一次,两个轿夫抬了三十五英里的轿子,又坐船回来,他们从早上六点起就没吃东西,却不花三文钱吃两大碗饭。那条船搁浅了,他们直到次日下午二点钟才到达广州。这样,这些人已经有二十七小时没吃东西,负重走了三十五英里,抬着香便文博士走了十五英里到广州--这十五英里自然还包括他行李的重量!
中国人的节俭所带来的许多东西,西方人根本就不乐意看到,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表现在这些东西之上的纯朴天性。这个帝国的许多地方,尤其是(说来也怪)北方,男孩、女孩一年中有好几个月一丝不挂,四处转悠,像在伊甸园里一样。这是为了让他们舒服一些,但基本动机是节省衣物。中国无以数计的独轮车都嘎吱作响,因为缺少几滴可以使车子不响的润滑油。油从没上过,因为对被冠以"神经麻木"的人来说,嘎吱声要比油便宜。
如果一个日本人要移民外国,他会在合同上特别注明每天需要多少加仑的热水,以便按照传统洗澡。中国人也有浴室,但大部分中国人从来没有走近过,甚至根本就没见过。一个中国母亲的孩子满身尘土,她用一把旧笤帚给孩子扫扫土。见此情景,一个好奇的外国妇女便问:"你每天给孩子洗澡吗?"这位中国母亲愤愤不平地说:"每天洗!他生出来就没洗过!"对于一个普通中国人来说,即使肥皂商把"比上还便宜"的广告口号贴到他窗口,他也不会有什么触动。
中国人毫无疑问会把一般外国人看做"肥皂浪费者",这是意大利人对英国人的称呼。中国人洗衣服对他们自己来说算是洗了,用的肥皂省得不能再省,但如果同我们所说的洁净程度相比,就几乎不在讨论之列了。我们不禁认为这只是为了节俭,因为许多中国人同我们一样也爱清洁,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的确是整洁干净的典范。
正是因为节省的本性,一般不可能买到现成的工具。你可以买到"原始"的半成品,然后再自己精加工。自己加工总要比买现成的便宜,人人都这样想,什么现成的东西都没有了。
我们已经说过节省材料的事情,比如普通房子光线都很暗,点一盏灯花不了多少钱,但也要把这盏灯放在墙洞里,以便同时驱散两个房间的黑暗。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的各类加工厂,比如各种编织制造厂、陶器制作厂、金属加工厂、象牙雕刻厂等等。这样的工业,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更多地证明了中国人的节俭,而不是表明他们的创造才能。本来可以有许多比现在更好的方法来完成中国人的工作,但好的方法就会使中国人原本在做的事情变得没味儿了。他们好像能够无中生有地制造所有的东西,这是他们的产品的共有特点,无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产品都是如此。他们可以在一个小院子里建一个小规模的炼铁炉,也可以在一个小时内用一小摞泥砖垒起一个炉灶,可以一直用下去,也挺好烧的,而且不花钱。
没有比完成重大任务时的安排,或者确切地说,缺乏安排,而能更好更典型地说明中国人的节俭了。在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谷物作为皇粮送到北京。从天津通过北河①运到通州。一位"谷物交换"商人会吃惊地发现,所有需要机械来把这些堆积如山的稻谷卸船、称量、搬运的工作,却只是用一批苦力,用形状如同截锥、大小相同于一蒲式耳的箱子,以及一定数量的草席。仅此而已。草席铺在地上,谷子倒上去复秤,装袋,运走,再把席子一收,这个帝国的谷物交易所又重新成为泥岸了!
[indent][indent]①译注:北河,清代对直隶(今河北、北京、天津)境内的南北运河及永定、大清、子牙、滹沦等河的总称。雍正八年(1730年)置"直隶河道总督",驻天津,掌防治北河,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后,"北河总督"例由"直隶总督"兼理。
[/indent][/indent]对于一个美国烟草种植园来说,最大的支出便是为烘干烟叶而建的一个结构精巧的长长的棚子。而中国人却不必为此花什么钱,棚子用茅草来搭,茅草旧了可以作燃料,与新茅草同样好用。烟叶摘掉之后,肥壮的秆还站在地里,用草绳把烟叶扎紧,挂在一根根的烟杆上,夜间连同绳子一起收起来,就好比晒在绳子上的衣服。在简便和效果上,这个方法是无与伦比的。
每一个悉心观察的居住者,都可以加上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是,你找不出更突出例子了:一个中国老年妇女,拖着痛苦而缓慢的步子蹒跚而行,有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她是去一位亲戚家,那地方方便去祖坟,这样,可以节约抬棺材的开支,因为距离缩短了! 把“省吃俭用”说成“中国人的素质”,只能说说对了一半。
当吃的用的不是“自已的”东西时,中国人多数是会“大吃大喝”的——君不见那些“公款吃喝”,君不见上世纪公社化初起时农村食堂之吃喝;
当你的家庭已进入“暴富”之时,恐怕也有不少人会“炫富”式地消费衣食住行的;
君不见西方“发达国家”招待国宾的“小气”样,和中国各地招待外宾的“大气”样。 [i=s]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4-5-3 11:42 编辑 [/i]
[quote]中国人的素质第二章 省吃俭用
時間:[color=red]2014-05-01[/color] 02:30
①译注:香便文(Benjamin Couch Henry,1850-1901),美国北长老会教士,岭南学堂第二任监督。[size=4][color=red]1873年来广州[/color][/size]传教。[size=2][color=#999999]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4-5-1 10:1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6484&ptid=11768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size=5]这些大清同治年间的新闻,怎么给你找到的?要是能找到同治年的瓷器,倒可以发一注小财。[/size] 中国人的素质第二十二章 怒气冲 天
2014-05-02 15:17:36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无比稠密的国家,常常又都是一个大家庭一起挤在狭窄的住宅里,难免会有争吵。”你们家有几口人?”你问邻居。”一二十口。”他答道。” 你们什么东西都大家公用吗?”你问。”对。”这是最常见的回答。这十五到二十个人,可能代表不是四代就是三代人,就这样依赖一个买卖或者一块田地维生,收 入全部共有;所有家庭成员的需要,全都指望着这份共有财产。兄弟们为公共基金贡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但妯娌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员,却很难和谐共处。她们年 长一点的不免有点欺凌年轻一点的,而年轻一点的又妒忌年长一点的有特权。她们人人都拼命让各自的丈夫感到,他在这个财产集团中是最不合算的。
造成家庭不和的一个根源,便是他们的孩子。这样的条件,其所带来的压力,有哪个社会堪以忍受?西方安排得极好的家庭中,这种麻烦尚且屡见不鲜, 因而在中国复杂而局促的生活中就更多了!产生不同意见的场合,与人们各自的目的和利益一样,多得数不清。用的钱、吃的东西、穿的衣服、孩子、孩子间的争 吵、一只狗、一只鸡,有事没事都会引发纠缠不清的争吵。
中国语言里有一个最为高深莫测的字,可以用来表示生气,可以委婉地翻译成”愤怒 物质”,这个字就是”气”,它在中国各种哲学和实际生活中,最为重要。一个人发怒就是生气,中国人相信,已经产生的”愤怒物质”与人体之间有着某种致命的 关系,因而盛怒常常被当做引起失明、心力衰退等各种病症的重要原因。一位中国医生最先要问病人的问题之一,便是”什么事情让您这么动气?”在中国见多识广 的外国医生准备相信,中国人的气,有能力产生中国人自己声称的一切。这里有个例子可以鲜明地说明这一点:有一个生活在山东中部山区的人,他有一个妻子和几 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孩子还很小。1889年10月,他妻子死了。这使得这位丈夫十分恼怒,这并不像他回答别人时说的那样,是因为他特别依赖妻子,而是因为 他根本不懂怎样侍弄孩子。他一怒之下,抓起一把剃刀,在自己肚子上深深地划了三刀。他的几位朋友后来雨绵纱线替他缝合了伤口。六天之后,这个人又生了一次 气,把伤口撕开了。这两次生气之后,他自己都记不清自己干了些什么。然而,他已经从这些可怕的伤害中康复过来了,所以,六个月之后,他能够走上几百英里, 去找一家外国医院接受治疗。他腹部的伤口已经部分愈合,只留下一个小瘘管,但肠子的正常功能受到了破坏。这是富有生命力的又一鲜明例证,我们前文业已论 及。
大喊大叫地命令或批评别人,这在中国人已经积习难改。用正常的语调去奉劝别人,并不时地停下来听对方的回答,这在中国人心理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一定要喊叫,一定要打断别人,这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好比一只狗兴奋时就要吹叫一样。
中国人已经把骂人的技巧提高到只有东方人才能达到的水平。一吵起来,污言秽语就如同一条肮脏的小溪那样源源不断。在这方面,英语实在无法望其项背。其恶 毒和持久,令人想起比灵斯门①的卖鱼女人。相互之间稍有碰撞,就会骂个不停,就像碰在一起的两根电线冒出火花。这样的话,不分阶级,不分男女,统统都会 说,并且一直如此,到处如此。经常有人抱怨说,女人骂得比男人更脏,时间也更长,这足以证明这样一句话是有道理的:中国女人因裹脚而失去的一切,似乎都已 经由她们的伶牙利齿弥补了。刚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就从父母那儿学会骂人的土话,还经常用它来骂父母,而这被认为非常有趣。骂,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第二天 性,不限社会阶层。文人和各级官员,哪怕最高级别的官员,一旦光火,也像苦力一样使用这些污目秽语。一般人在街头碰面,也用它作为调侃的招呼,对方也同样 回应。
①译注:比灵斯门(Billingsgate),英国伦敦的一个旧城门和鱼市,以其骂人的脏话而著称于世。
西方人的咒骂,有时声音不高但刻毒,但中国人的咒骂如果声音不高就起不到作用了。英文里骂人的话,是一颗带有翅膀的子弹,中文里骂人的话,则是一只肮脏 的皮球。这种骂人的话,大多被当做一种咒语或者诅咒。一个人种的小米的穗头被拔掉了几个,他就会站在自己住的小路的路口,去骂那不知哪个使坏的人,尽管常 常已经怀疑到是谁了。这个行为有双重意义:首先,向大家通报他的损失,宣布他发了火,这样心里好受一些;其次,作为一种惩戒,以阻止他别再来捣乱。而那个 捣乱的人(理论上的)则是窝在一旁,敬畏地听着冲着他而来的诅咒,当然,他无法肯定自己没有被发觉,尽管常常不会那样。可能那个受损失的人完全知道是谁偷 的,但当众骂一通也就心满意足了,作为给那个被发现或者被怀疑的罪犯一个正式的通知,让他不要再捣乱。如果受损失的人被过于激怒,这样做就是不言而喻地宣 布他将报复。这就是中国人当众骂人的理论。他们也坦率地承认,这样做既不能阻止偷盗,又未必能够预防重犯,因为人太多,小偷或者其他罪犯未必就知道自己挨 了骂。
妇女好”骂街”。她们会爬上房屋的平顶,一骂就是几个小时,或者骂到噪子哑了为止。一个体面的人家如果能阻止,是不会允许那样干 的,但在中国,如同在任何地方,很难管住一个被激怒的女人。这样的骂法,一般说来很少或根本没有人注意,人们有时发现一个男人在街头大骂,或者一个女人在 屋顶上大骂,自己骂得面红耳赤,眼前却没有一个人影。如果天气热,只要还能喘得过气来,他们就会骂个不停,然后扇几下扇子略事休息,再鼓其余勇接着骂。
如果中国人的争吵愈演愈烈,就几乎不可能不以人身攻击而告终了。在欧洲南部旅行的英国人,注意到拉了民族对他们在打斗时总是猛击肩膀的习惯深感奇怪。而 中国人却与意大利人一样,很少学过拳击,即使学过,也不是科学的拳击。中国人扭打到极点时,首要办法是揪住对方的辫子,拼命拔头发。如果只有两方人员参加 打斗,各自又都没带家伙,”打斗”十有八九会纯粹演变成一场拔头发的比赛。
中国人的争吵,也是一种骂人比赛,赛的全是糟践人的、怒气冲 天的话。除了会因为不停地大骂而喊破嗓子之外,在中国人的争吵中,势单力薄的一方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伤。我们从未听说过有人看见旁观者怂恿动武。我们看到 并且总是希望看到,一个和事佬会马上自愿站出来打圆场。有时会有两三个和事佬。他们每人抓住怒气冲天的一方,好言相劝,让他息怒。争斗之中有利的一方,一 旦发现自己被和事佬牢牢地看管着,就会加倍发火。他会故意不立刻收敛,直到另外有人来拉这个和事佬的手。但他表面上不时地一阵阵发火,这对他自己对别人无 疑都已经无关痛痒。即使在怒火冲天的那一刻,中国人也是服”理”的。他们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中都尊重理智。谁见过吵架的人被拉住后,会去跟爱管闲事 的劝架人打起来呢–即使是在争斗的紧要关头。所以,即便发怒时,中国人也服从于和平的愿望–一种抽象的愿望–他只考虑到在他这一方和平是无法实现 的。和事佬各作裁决,直到把好斗的叫骂一方拖走,但他总是一边走还一边骂骂咧咧。
中国人骂人一般有个奇怪的特点:他们认为,劈头盖脸地 骂一个人的真实过错,并不是”好的形式”,还不如骂他最卑贱的出身和他的祖宗八代。用这样的话骂人,肯定被视为最为严重的侮辱和伤害,但污辱人的地方,不 是当着别人的面挨骂,甚至主要也不是因为骂了他,而是这些话中的意思使他丢了”面子”。如果要对这种冒犯表示适当的歉意,也并不是骂人的人觉得这样做有失 身分,感到内疚,觉得不够体面,而是感到自己选错了骂那个人的时机。
对中国人来说,所幸的是他们没有随身携带武器的习惯,因为如果他们有左轮手枪,或者像日本过去的武士那样随身佩剑,真不知每天生气会造成多少荒唐事。
中国人如果认为自己很受委屈,这世上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足以抑制这种突发而又完全失控的气了,确切地说,不知他会气到什么程度。我们曾经听说,一个男人 就曾要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传教士为他作洗礼,但受到了委婉的拒绝。他立刻拿起一把刀子威胁这位传教士,试图用一场战斗来证明自己应该接受洗礼。所幸的是, 大多数信教者对这种凭借武力进入天国的方法不感兴趣,但这个潜在的原则却始终为中国的各种社会生活所奉行。一个要求经济帮助的老妇人,如果得到的回答是” 不”,那她就会躺倒在你车夫的骡子跟前。如果被压着,那她就更有利了,她就会有理由让你永远供养。有个老泼妇,住在笔者所住的那个村庄里,时常威胁说她要 自杀,尽管她的所有邻居都愿意帮她这个忙,但她似乎一直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她跳进村里的一个泥塘想自杀,却扫兴地发现水只淹到头颈。她不会转一下脑子把 头浸到水里去憋死,却满足于为这件意外的事情厉声责骂整个村子。第二次,她成功地淹死了。
如果有些冤枉的事情没有法律来纠正,比如虐待 儿媳妇超过了风俗的许可,受伤害的一方就会聚众去找婆家算帐,如果婆家还不认帐,那就会有一场好斗。假如他们不抵抗,而干坏事的那个人又逃之夭夭了。进攻 者就会砸碎屋内的所有陶器,把镜子、水罐以及其余易碎物品全部砸烂,消完了气才走。如果预先知道他们要来算帐,首要的事情就是把这些东西搬到某个邻居家里 去。中国有家报纸提到发生在北京的这样一件事情:当地有个男的,同一位漂亮女人定下了婚事,不料在婚礼上却发现新娘是一个又老又丑又秃的女人。失望的新郎 (亻官)极其恼怒,打了媒人一顿,痛骂所有来参加婚礼的娘家人,还砸碎了新娘子的结婚用品。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这样做,只要他设身处地,他就会这样。①最 初的怒气终于有机会平息,那就是”和事佬”–中国社会生活中有用的因素–的工作完成了。有些时候,这些必不可少的人物深感需要和平,因此即使这些冲突 与自己无关,也愿意东奔西跑,一会儿求求这方,一会儿拜拜那方,完全是为了大家能够和谐相处。
①原注:据说,在北京,当今皇上也不喜欢为他选定的妻子。慈禧太后一直违背皇上的愿望,她所选的新娘总是品位欠佳。人们总是悄悄地说,宫里的情况与发生在其臣民婚礼上的场景如出一辙–”上行下效”。
而当激烈的社会纠纷无法用普通的途径加以调解之时–换言之,堵在胸口的气没能爆发–就要开始一场诉讼。打官司,这个词在中国听起来简直是要命。使人 在争吵之中完全失控的盲目的愤怒,同样能使人在最初阶段的发泄之后,执意要把犯事的人带去见官,为的是”法办他”。在西方,这样的行为通常用不到谨慎从事 的,但在中国则完完全全是发疯。有句很有道理的格言宣扬说,宁死不打官司,因为打官司比死还要糟。①令人可笑的是,有一个从别处搬来的人,他的狗被邻居打 死了,于是勃然大怒,扬言要去告官。有位朋友劝他说:”狗值几个钱?”"狗是不值几个钱,但打死狗太下流,我要他赔。”这样的官司,在西方是收了诉讼费还 要遭驳回的。但在中国,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成为世代冤仇的发端。但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每一起官司,双方都会有和事佬时时出现,他们的调解很有价值。数以 百万计的诉讼,都在最终判决之前就夭折了。笔者听说有一个上千户家庭的村庄,几十年都没有打过一次官司,因为村里有个重要人物,他在县衙门当官,他的影响 起到了约束的作用。
①译注:指”饿死莫做贼,气死莫告状。”语出《增广贤文》。
像中国这样一部复杂的社会机器,肯定会经常吱吱嘎嘎地作响,有时也会在极大压力之下弯曲,但实际上很少在压力下断裂,像人体一样,中国的政体,正如我们 看到的那样,装有很好的润滑液,会在最紧要的时候和地方滴上一滴。爱好和平的本质,会使每一个中国人成为社会中有价值的一部分。中国人热爱秩序,尊重法 律,即使法律并不令人尊重。在所有的亚洲民族之中,或许中国人最容易统治,只要统治方法让他们习惯。毫无疑问,有许多或者说大多数其他形式的文明要比中国 来得优越,但或许很少有一种文明能够像中国社会那样承受那么多年的压力,因而和事佬可能是最有资格要求得到祝祷的。 [quote]中国人的素质第二十二章 怒气冲 天
[color=red]2014-05-02[/color] 15:17:36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无比稠密的国家,常常又都是一个大家庭一起挤在狭窄的住宅里,难免会有争吵。”你们家有几口人?”你问邻居。”一二十口。”他答道。” 你们什么东西都大家公用吗?”你问。”对。”这是最常见的回答。这十五到二十个人,可能代表不是四代就是三代人,就这样依赖一个买卖或者一块田地维生,收 入全部共有;所有家庭成员的需要,全都指望着这份共有财产。兄弟们为公共基金贡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但妯娌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员,却很难和谐共处。她们年 长一点的不免有点欺凌年轻一点的,而年轻一点的又妒忌年长一点的有特权。她们人人都拼命让各自的丈夫感到,他在这个财产集团中是最不合算的。
…………这里有个例子可以鲜明地说明这一点:有一个生活在山东中部山区的人,他有一个妻子和几 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孩子还很小。[size=4][color=red]1889年10月[/color][/size],他妻子死了。这使得这位丈夫十分恼怒,这并不像他回答别人时说的那样,是因为他特别依赖妻子,而是因为 他根本不懂怎样侍弄孩子。他一怒之下,抓起一把剃刀,[size=2][color=#999999]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4-5-3 10:15[/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6629&ptid=117687][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size=5]进步很快啊,那么快就到了光绪年间了。[/size]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4-5-4 02:20 编辑 [/i]
[b]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6632&ptid=117687]5#[/url] [i]邱晓云[/i] [/b]
《中国人的素质》
作者: 明恩溥(美)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译者: 秦悦
出版年: 2001-05
ISBN: 9787806166451
明恩溥(1845―1942)是美国公理会教士,1872年来中国传教,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河北等地,广泛接触中国各阶层人群,尤其熟悉下层农民生活,并结交不少朋友。他一生著述了十来本著作,每一本都与中国有关。《中国人的素质》即是他在华传教二十二年之后,于1894年成书出版的一部代表作。
章节目录:
引言
第一章面子要紧
第二章省吃俭用
第三章辛勤劳作
第四章恪守礼节
第五章漠视时间
第六章漠视精确
第七章天性误解
第八章拐弯抹角
第九章柔顺固执
第十章心智混乱
第十一章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轻蔑外国人
第十三章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漠视舒适方便
第十六章生命活力
第十七章遇事忍耐
第十八章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孝行当先
第二十章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社会风暴
第二十三章共担责任与尊重律法
第二十四章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言而无信
第二十六章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中国的现实与需要
来源: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38277/
作者推动美国以庚子赔款建了清华,亦有助于协和医院的设立。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475376.htm [i=s]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4-5-4 02:25 编辑 [/i]
亦有不同版本的书名翻译,中国人的德性、气质云云,作者名作亚瑟 史密斯、斯密斯之类。我买过他的《中国乡村生活》,还是颇恳切友善。这本书的英文名是
Chinese Characteristics,译作素质并不太合适,让人瞬间联想到素质教育那类不怎么友好的字眼。气质、特质、特性似乎是更合适的翻译。
搜索中,扫兴地发现鲁迅亦曾提及主贴文所转之书。摩罗甚至还有篇短文讲鲁迅和这书的关系(http://m.blog.sina.com.cn/s/blog_4aff84920100cnqk.html#page=8)。
鲁迅《“立此存照”(三)》: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ur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713/09/1756169_299549163.shtml[/url]
不过,我觉得对这些脾性也不必过度解读。只是劳动力过剩的非公民社会大国必然产生的结果。譬如主贴中的“省俭”,看似极端且低效,但却是贫穷的必然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能保障最多人的生存。外子在印度看到三个人操作一台手工割草机呢。而在美国,我看到一个老头开着一辆平板货车,加一台台叉车,独自卸完了整车的石头。
而二楼所言的“炫富”,也是贫穷的另一面。因为食物匮乏,而以大量食物显示友好程度和富裕。就像吉普赛婚礼上践踏甜点一般。西餐有奢侈的一面,只是在图片上看不出来而已。譬如制作过程中对食材、香料、原料的惊人消耗和浪费,对餐巾、餐巾环、餐具、桌布等器物无止境的追求。
对于这类生存方式的差异,我更愿意视之为不同而非对错。而随着技术和文明的变化,生活方式也会改变的。 比较一下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中国 对比一下当下的中国 还是很有感触和启发的 呵 [i=s]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4-5-4 14:52 编辑 [/i]
在当代中国生活了几十年了,还需要以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外国佬管窥蠡测的眼光来研究认识中国问题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