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民党治不了贪腐大陆败亡之途
[font=仿宋_GB2312][size=4] 网上各视频网站正在热播一部名为《北平无战事》的电视连续剧,该剧是由1947年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蒋经国查处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走私贪腐案为切入点展开剧情,本人看了1-5集,感觉很有现实意义。演的是国民党反腐,实则也有针对当下共产党贪腐和反腐的意味,当然几十集的剧,只刚看了个开头,剧情究竟如何发展尚不知之。但国民党反腐虎头蛇尾及后来民心尽失终于丢掉正统地位退守孤岛,已是无以改变之历史事实。这部剧的现实意义似在告诫贪腐不治,党之不党国将不国![/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4]电视剧链接:ttp://www.360kan.com/tv/QrJwbH7kRzbuNn.html[/size][/font] 呵呵!这部电视剧还是有点意思的,看到第9集中剧中一个主角徐铁英有句台词说:“国产、党产、私产,从来就没有分清楚过,也分不清楚!”指的是国民党当年的那锅粥。这说辞现在不是在说共产党吗?:shocked2d 当年国民党形成的利益集团莫过是所谓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但从陈力夫后来流落美国靠办养鸡场为生看;当年把其列为取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四大家族之一显然不实)比之现在,可不仅仅是康师父一个家族攫取了改革开放所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当然,在政权中下层无官不贪,有权者雁过拔毛搜刮民脂民膏两党是一样的!一个是借抗战胜利接收敌产之机,另一个是借改革开放之机。 似在总结国民党的经验教训:不反腐肃贪可能亡党,反腐肃贪会亡国! 历史不会照旧重演,但在某些片断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现在和历史最大的不同是,老蒋没有核武器,土G有二炮。所以老蒋被日本人打了个重伤,被耄乘机摘了桃子。土G有二炮,日本人就不敢来惹事。 编剧先生,请学点法律常识好不好?
2014-10-17 11:27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乌结12841次点击:我要评论
在法庭上,出示证据的居然是“中统”,那个辩护人兼陪审员。由他来负责指控犯罪,于是,这个辩护人的角色又变了,变成了公诉人,奇哉怪哉,天下哪有这样的法庭审判,一个人即当了原告,又代表了被告,同时又当了裁判官?
凭我看到的国内的电影、电视剧,一旦涉及到和法律相关的情节,不是荒腔走板,就是错讹百出,从当年的《秋菊打官司》开始起,不管是名导大牌、还是无名小编,没有一个把法律的名词运用准确了的,把法律的程序演绎正确了的。如果说二十几年前,法律对于大众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领域,大家都不拿村长当干部,还可以理解,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可是作家、编剧和导演们,一旦涉及到这些方面就老不着调,就简直使我有些愤怒了。
最近有朋友推荐,说是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写得很好,可以看一看。于是我就打开电视,去看那一部叫做《北平无战事》的电视连续剧。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解放前夕国共之间的谍战故事,一开始前三集,就编了一场国民党南京法庭审判叛国及通共大罪的法庭戏。但是这部戏从法庭角色的设置、审判的情节的演绎、法庭上人物的话动,无一不荒唐,充分暴露出编导对法律和对历史史实的无知和轻蔑,真算得上法律知识错讹大全。
这部戏在法庭人物角色的设置上严重失实且身份地位混乱,行为严重违反法庭基本程序。根据编导设置的情节,这次国民党政府审判的是三个案件,都是可以判死刑且不得上诉的案件。我查了一下,南京政府确实在1948年颁布过《特种刑事法庭审判条令》和《特种刑事法庭组织条令》,根据该条令,欲判处无期徒以上的案件,“得以审判长和审判官四人以上合议行之“,也就是,法庭上,致少应当坐着四名法官,但我们的编导先生,只让法庭上坐了一名法官。这名法官在法庭上不但无所作为,在审判的后来,他在法庭上当庭接到了蒋经国的电话,他肃然起敬,公然声明请等一下,让他做记录,然后根据纪录判了两个人的死刑,一个人无罪。
这样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就是国民党政府再腐败,再漠视法律,那么上了法庭,也得装模作样地审一下,哪里可能有当着所有当事人的面,按照上级指示来判决的?这哪里有一个法庭审判的样子,如果这样,何必还上法庭,直接枪毙不就行了?
如果说,编导先生让法庭只坐一名法官,算是一种合理的想象,但法庭上的公诉人和辩护人的设置就十分可笑了。在法庭上出现了国民党“中统”和“军统”的两个人物,按照事前的交待,本来是中统负责本案的起诉和控罪,但由于高层的斗争,变成了“军统”为主,“中统”为辅。可是一上法庭,他们的位置又倒错了,变成了“军统”坐到了公诉人席,“中统”坐到了辩护人席,“中统”由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调查和指控犯罪的角色变成了应当由律师来担任,由被告聘请,代表私权利的辩护人的角色。
可能编导编到这里,也发现有点不对了,于是,又给这位“中统”辩护人安排了一个“兼职”,“兼”“陪审员”,但是问题是,“辩护人”能兼“陪审员”吗?我们且不说南京军事法庭根本没有“陪审员”这样的程序规定,就是有,也不可能“兼”到辩护人身上,陪审员是居中裁判的角色,辩护人是站在被告一方对控罪进行辩解的角色,怎么能“兼”到一起?
可是到了法庭上,这两个人的角色又变了,按照法律的基本常识,公诉人在法庭上负有指控犯罪,出示相关证据证实犯罪的责任。但是整场法庭审理过程中,这个“军统”公诉人没有出示一份证据,而是拿着枪,对着其中一个被告人脑袋进行辨论,再就是和几个被告人还有那个“中统”的陪审员兼辩护人展开了一场和法庭需要查明的事实和法律完全无关的辩论,主要辩论的是道德问题和被告人的身体状况。
那么,法庭证据由谁来出示呢?
于是,更荒唐的事情出现了,在法庭上,出示证据的居然是“中统”,那个辩护人兼陪审员。由他来负责指控犯罪,于是,这个辩护人的角色又变了,变成了公诉人,奇哉怪哉,天下哪有这样的法庭审判,一个人即当了原告,又代表了被告,同时又当了裁判官?这种荒唐也只有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才能出现。
接下来问题又继续出现,如果要在法庭上举证,就应当依据法律举出书证、物证和证人证言。可中,我们那位“中统”先生除了举出一份被证实是移花接木的录音证据外,其它都是他自说自话,念的调查报告,相当于“起诉书”,那么,你证实控罪的证据呢?电视剧告诉我们“没有了”。
我们再来看法庭审理的是什么。据情节,法庭审理是战时走私民生物资罪及共产党间谍罪还有战时拒不执行军事命令罪,而且是三案并审。但问题是,这三案并得起来吗?根据基本的法庭审理规则,如果是三案并在法庭上审,应当是主犯或者相关的共同犯罪人同时触犯了这三项罪名,至少其中有一个被告犯有这三个罪。但问题是,这个法庭上,中将大人犯的是战时走私民生物资罪,另一个谍报人员犯的是共产党间谍罪,而那位飞行教官犯的是战时拒不执行军令罪,彼此不相干,根据基本的法律规则,这三案可以由一个法庭分别来审,但一个法庭绝不能在同一场庭审中审理三案,这其中的被告可以在分别的法庭上作被告上庭,其它被告也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但绝不应当三个人同时作为三个独立的犯罪出现在一个法庭上接受审判。
而且更加可笑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弄明白,这个法庭上的被告是三个人还是十三个人。因为,在法庭上,除了三个看起来很明确的被告外,和那位飞行教官同时出庭的,还有一大群学员,他们居然迈着整齐的步伐,和教官一起来到了法庭,然后坐在教官背后,听从教官的命令和教官一起翘起了二郞腿。那么,他们是被告吗?好象不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和三个被告一样,坐在那种带围栏的被告席上,更没有告诉观众,这些个被告姓甚名谁,有几个人(编导根本就没有设置查明身份这一情节)?,如果说他们不是被告,但是法官在最后的判词中居然也对他们一并作了判决。这又违反了法庭审理的一个基本常识:如果是被告,不管主从犯,都应一字儿排开,坐在被告席上;如果不是被告,法庭根本就无权对他们进行任何裁判!
好了,不说了。我也算是学了几天文学的人,对于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作品,一个基本的原理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就说,一部文学作品,只要你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不管你有多丰富的想象力,你反映生活的细节要是真实的,要符合生活本身的基本逻辑,而且大致要符合现实和历史的基本走向,这样才能从生活的真实走向艺术的真实。当年大导演卡梅隆拍泰坦尼克号时,连泰坦尼克号上餐厅的门是朝内开还是朝外开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证,他后发现泰坦尼克号的餐具全部是带有泰坦尼克号的标识,而他的道具餐具上没有,他就进行了全部的更换。
而文艺作品,一旦涉及到了法律的时候,作家、编导其实应当更加注意,因为法律的规定和相关的程序是最没有弹性的,不允许任意杜撰。一旦杜撰,就完全破坏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而更重要的是,法律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尤其需要我们的作家、艺术家的尊重和信仰的,我们极不应当把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当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乱描画成一个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鬼”的样子。
但是令人悲哀的是,我们现在的文艺作品,把法律画成“鬼”的却是比比皆是,而准确运用法律概念及并描述其应用过程或者刻划法律人形象的文艺作品却廖若晨星,这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注意。这反映出文艺工作者对法律的无知、无视,甚至于蔑视,这种无知不仅仅会误导广大的民众,事实上也给文艺工作者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最近文艺界频现的违背法律被追究的现象不能不说是其中恶果之一。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很简单,只要你对法律怀有一份应有的敬畏,你的文艺创作一旦涉及到这一方面,你自己不懂,找一些法律专家来请教和讨论,不就行了?
责任编辑:有之 汪谈: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断想
2014-10-22 17:25
来源:共识网作者:汪谈1524次点击:我要评论
一个强大的集团在几年内土崩瓦解,只有内部人士才有此等力量,任何强大的外力都是不可能的。
编剧说,把《北平无战事》定位于反腐败是低看了这个电视剧。我基本同意。
但是,我们只能说说反腐败,其它的,还能说些什么?
也许编剧还有其它的意图。如,总结国民党、中华民国灭亡之教训;如启示天下兴亡之规律;如借鉴历史之意义等等。
面对如此强大的管制,有谁能多说些什么呢?
因此,我还是来说说这个电视剧本身吧,说说国民党,说说中华民国吧。偏安一隅的国民党国,我们不管怎么说,恐怕都是可以的。况且其统治之地区,也还可以乱说乱动的。
我经常想过,一个百年老店式的国民党,一个几百万军队的集团,为什么一败大陆,二败台湾?其实,在其八年抗战胜利后,与当时还在西北一隅的共产党决战还没有开始时,就已经决出胜负了。《北平无战事》也恰恰表达了这一层意思。
老蒋知道这一情况,他不傻,因此,他容忍小蒋打老虎。
其实,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时,老蒋就知道这个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策略的根源。他知道,国内的共党不除,抗日成败与否,与他个人及蒋氏集团,都无意义,最终的胜利成果,将不属于他和他的集团,而分属于别人。
如果说老蒋没有一点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结,我看是不客观和公道的。但是,他的私欲超过了他的公德心,他的权欲超过了他的爱国爱百姓之心,因此,他必须得先灭了共产党,包括消灭其他异己分子,如李宗仁之类。如果只有一个日本在中国横行霸道,我敢肯定,老蒋会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与日本人抗战到底的。卧榻之下,岂容他人安睡,就是这个道理。因而,老蒋在患得患失中,当时的中国各方势力,迅速成长,终于成长为一支支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包括他所谓的嫡系,如宋氏、孔氏家庭等等。因为既然你蒋氏家庭有私欲,我等如何不能有哉?这就是所谓的已欲不行,难施于人的道理。
小蒋早就看到了这一点,这也许是他早年参加共产党,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层次思想根源之一;这也许是他一手反共一手反腐败的思想基础之一。他亲眼看到,当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人的利益时,其革命口号如何冠冕堂皇,其个人魅力如何不同凡响,都是毫无无意义的。反之,如何弱小的力量都会如火如荼,风起云涌。
老蒋要在平津和东北地区,包括后来的徐蚌地区,与中共决战,虽然当时的情势并不十分明确,但军事决战在即,中共已不是曾经偏安西北一隅的共匪了,老蒋心里十分清楚。好在老蒋还有几百万军队,在军事数量上,远远超过中共,我想老蒋当时还是心里有几分把握的。这也是他的一号专线,长期被各大战区司令占用的唯一解释。老蒋把决战的重点,摆在了军事上,作为军事家的老蒋,他没有错。错在他还是一个政治家,一个领袖,他还要钦定一个主义,最后成为一个且唯一的总统。政治问题怎么能够单纯用军事来解决呢?
小蒋的忧患意识比老蒋强,他知道与中共决战不仅仅是在军事战场,而政治战场甚至比军事战场更为重要。他在苏联浸淫多年,知道共产党诸多的理论和实践,特别知道共产党是如何争取民心的。中国人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平。中国人可以容忍你吃好的,但绝对不能容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共产党发展壮大,无非是满足了当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没有土地,没有饭吃的基本要求嘛!方式也是非常的简单和粗暴,把有钱有地人的财产分掉,把有钱有地的人杀掉。大家都有了,你的主义,你的理想,因此就变成了大家的主义和理想。其实,当时参加革命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主义和理想为何物的。共产主义也好,三民主义也罢,与吃饭和土地相比,一文钱的价值都不值。小蒋的反腐败,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共产的一种,只是方式有所不同,不那么暴烈而已。从他在台湾施行的政策看,他的思想和行为可以从这个时候追溯的。
我倒要赞赏《北平无战事》,没有把国民党完全脸谱化,也没有把国民党人傻子化,表达的斗争细节也是可圈可点的。孔宋控制的扬子公司要赚钱,北平地方官员个人要赚钱,小蒋要争取民心不让他们赚钱,老蒋要安抚孔宋和诸多贪污官吏继续为他卖命,这些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这也造成了蒋氏集团最终的败退。
一个强大的集团在几年内土崩瓦解,只有内部人士才有此等力量,任何强大的外力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早年的小蒋在上海打虎成功,如果小蒋的新生活运动从赣南推广至全国或半个中国,如果老蒋的军事决战之意识稍稍忽略而一手抓军事,一手抓政治,我想,中华民国和蒋氏集团,至少还会与中共周旋几年的,最终之胜负,真不好预料。
历史往往是没有如果的,蒋氏集团之政治基础,早就注定他不可以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作其他选择。只有强大的外力,才能促使其改革甚至革命的。包括蒋氏集团到了台湾之后,还在几十年内,延续其过去的思维惯性。好在小蒋已长大已掌权,他倒是个明白人,不仅仅作了一堆的改革,甚至还革了自己的命,终于成为千古绝唱。如果小蒋继续让其政权移交再小的小蒋,恐怕台湾早就又会流传那句“奈何生帝王家”了。
历史好像又在轮回,《北平无战事》好像在变为《北京无战事》。清廉的中共,好像不那么清廉了;无产阶级的中共,好像也不那么无产了。北京好像也在学习小蒋打老虎了。如果不是老虎多而为患,打虎就失去了其特殊的意义。现在的打虎人,也是言之凿凿,如果不打虎,有可能亡党亡国,很有大打的必要。历史好像总会开玩笑,如此的惊人相似。但是,今日之打虎,与昔日之打虎,好像有所不同。但许多情况又是完全一样。
相同之处在于,老虎多且大,主义和理想肯定也不重要;不同之处在于,今日打虎的势力特别强大且统一,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高度的一致。但是,打虎的方式和方法,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时代早已不同,凭借个人力量和人格魅力打打一二个老虎是可以的,一大堆老虎,包括一群群苍蝇,都要依靠一二个人来打打拍拍,恐怕最终会出问题的。
小蒋当年打虎为何不成功,除了其父亲老蒋思想意识不到位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打虎行动,完全依靠的是他的铁血救国会,几个热血青年,抱着忠诚救国之理想,希望打出一个清廉之世界。回头来看看这段历史,真是可悲可叹!先不说小蒋的铁血救国会的权威性,就说其具体打虎方式,无非是渗沙子、安钉子、人盯人、你盯我、我盯你。这种方式明代的朱棣早就使用过了,这就是所谓的东厂西厂,效果非常不好。人盯人,哪里有这么多盯的人?况且盯人的人,还要派人去盯呀!
问题出在小蒋在苏联工作的时间太长,苏联就是这么干的。苏联人把一群热血青年,以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号召且团结起来,以铁血和热情,希望以此打造一个红彤彤的平等世界。最后呢?这些热血青年许多都成了利益的既得者,连斯大林这样的领袖,都成了腐败和利益的既得者,其他人能够再相信再信服他们的所谓的主义和理想吗?
其实,中国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历史上就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意思是人的私欲是天生的,只有后天加以约束,才能使其发挥人性的光辉。
西方人也不是什么好鸟,他们不仅仅要侵占本国百姓的财产,还要强占其他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以满足他们最大私欲。美国人早年被英国人侵占过,后来他又去侵占别国的财产。就是现在也是如此。但是,他们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要以事先制定游戏规则的方式来约束私欲的漫延。因此,他们就有了一些千奇百怪的游戏规则,建立了一整套游戏规则和制度。一百年过去了,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强国,也成了许多外国人的天堂。据说有一个网络写手,说了许多美国人的是是非非。信息时代了,再说假话有用吗?
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游戏规则既有约束别人的功能,也有限制自己的作用。我们不能不说,许多游戏规则确实限制了许多美国人的私欲,包括限制了许多人侵吞外国外族人弱势群体的利益。联合国有宪章,还有许多组织和规则,美国人想打谁,至少还会有所顾忌,至少还要开个会通过一下。历史上也有不开会就开打的情况,但毕竟是个案。游戏规则是少数人制定的,由少数人掌握并运用之,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有规则毕竟比没有规则要好得多。弱势群体,只能通过并不公平的游戏规则来保护自己,并通过日积月累的争取和斗争修正游戏规则来争取自己的权力和利益,除之,还有什么其他好办法呢?
因此,昨天之打虎,与今日之打虎,都得依靠游戏规则来进行,这样才能有长久的效益。一个集团的腐败和坠落,不是一二天的事,更不是一二人的行为,这也注定了以游戏规则打虎的天命。
《北平无战事》,《北京无战事》,是为断想。(2014年10月22日)
责任编辑:凌绝岭 中国现代史上这两个政党为各自的政治主张、实际是统治权,不惜牺牲了无数中国人的身家性命,均无所不用其极的奴役人利用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既得利益集团,攫取了无数的中国人民血汗,在长达几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陷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历史是无情的,再遮掩也逃不过终会有正义的审判! 《北平无战事》背后的历史风云
王凯 2014-10-30
《北平无战事》近期在各大卫视热播,电视剧以1948年的古都北平为背景,围绕国民党内部的贪腐案件,真实反映了194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再现了当年那段波橘云诡的历史风云。
蒋经国上海打虎
《北平无战事》中有一个一直没有露面的核心人物“建丰同志”,此人就是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在蒋氏家族中,蒋介石这一房叫“丰镐房”,所以为蒋经国取名“建丰”,蒋纬国取名“建镐”。剧中蒋经国一直以“建丰”的名字出现在电话、电报中,其实在真实生活中,蒋经国只有与父亲通信时才使用“建丰”这个名字,在其他场合很少使用。
熟悉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现实中蒋经国的势力从来没有到达过北平,他一直在南京和上海一带活动。1948年蒋经国曾奉蒋介石之命在上海整肃经济,惩治腐败,史称“上海老虎”,电视剧中的北平其实就是真实历史中的上海。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货币改革方案。当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令”,宣布发行金圆券,代替形同废纸的法币,同时实行限价,规定各地物价必须冻结在8月19日的水准上,不得上涨(即“8·19限价”),企图以此挽救财政崩溃,以稳定人心,支撑战局。 8月20日,行政院特设经济管制委员会,下设上海、天津、广州三个督导区。上海区以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为督导员,蒋经国副之,其任务是到上海实行“经济管制”。蒋经国虽名为助手,实际上却负全责,他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我正式被任命为经济管制委员会委员并派在上海协助俞鸿钧先生督导经济管制有关诸事,这件工作是非常困难,但是亦十分重要,无论如何必须尽心尽力干下去。”
鉴于蒋经国的特殊身份,上海民众都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稳定物价,恢复经济,有人甚至还称呼他“蒋青天”,这与《北平无战事》中方孟敖在北平反腐受到老百姓欢迎非常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蒋经国根据自己在苏联学到的一些经验,积极发动群众,设立检举箱,鼓励各界检举。蒋经国手下还编了一首“打虎歌”彰显决心:
督导大员蒋经国,不拍苍蝇老虎捉,捉罢大虎捉小奸,誓将奸商一网缚。
笑尔奸商擅作福,而今但闻一家哭,安分百姓拍手道,国泰民安天下乐。
在蒋经国主持下,上海很快就查处了一批贪官奸商,其中上海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荣鸿元及杜月笙之子、鸿兴证券号负责人杜维屏等“老虎”被依法处理。
蒋经国此举引起了杜月笙的不满,当时上海囤积物资最厉害的首推孔令侃的扬子公司,孔令侃是孔祥熙的儿子,杜月笙认为蒋经国有偏袒之嫌。在蒋经国召集的一次会议上,杜月笙首先开炮:“我的儿子囤积物资,违反国家的规定,是我的管教不好,我叫他把物资登记交出来,而且把他交给蒋先生依法惩办。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也可以说是大家的共同要求,请检查扬子公司的仓库。希望蒋先生能够一视同仁,秉公处理,以服人心。”
杜月笙的话软中带硬,蒋经国当场表示:“扬子公司如有违法行为,我也一定绳之以法。”
孔令侃的情况其实远比杜月笙揭发的严重,蒋经国随即将扬子公司查封,上海《正言报》以“豪门惊人囤积案 扬子仓库被封”为题发表消息,这在上海滩成为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孔令侃案在宋美龄的强烈干预下不了了之,孔令侃后将资金转移海外,他本人随之移居美国。而蒋经国在上海的打虎行动也宣告夭折,黯然辞职离去,蒋经国日记透露了他沮丧的心情:“昨日正式发表消息,辞督导员职。自今日起已不再到中央银行办公。当我离开办公处的时候,心中实有无限的感慨,几欲流泪。……望黄浦江上的晚景,觉得格外的凄惨。”
蒋经国的“打虎队”
在《北平无战事》中,“铁血救国会”是蒋经国掌控下的一支很重要的一股反腐力量,这个组织是否存在,目前还存在着争议。台湾历史学家刘维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没有听说过有这个组织。从来没看到过材料能证实这个‘铁血救国会’的存在,只有一些老一辈人口述时说过,有些野史记载,但不足信,在正式档案里,我没有看到过有这个组织。”
“铁血救国会”虽然存疑,但蒋经国确实有一批“自己的人”,这些人大体上有两个出处:一是抗战初期蒋经国在赣南当专员时的一些同事和幕僚;二是蒋在中央干部学校任教育长时的学生。在蒋经国的这些心腹人物中,在赣南时期就追随小蒋的王升最得信任,1948年,国防部戡乱建国总队成立,蒋经国推荐王升担任了第六大队少将大队长。上海打虎时期,蒋经国为加强自己的力量,以王升的第六戡建大队为基本队伍,又从青岛等地调来第三、四、五戡建大队一部来上海助战,全部共约1200人,由王升统一指挥。后来,蒋经国又以王升的这支队伍为基础,吸收了一大批青年人,成立了13000余人的“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以王升为总队长,戡建队员担任大、中、分队队长。“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队员可以随身携带武器进入工厂、公司、商行、仓库甚至私宅,一旦发现嫌疑,就可强制检查、搜寻私自藏匿的金条银锭等硬通货,强迫兑换成新发行的金圆券。他们在大街小巷张贴标语,呼喊口号,一时间声势很大,被称为蒋经国的“打虎队”。在《北平无战事》中,方孟敖的飞行大队变身为经济稽查大队,可以检查北平分行和民食调配委员会的账目和仓库,这支队伍的原型应该就是蒋经国建立的“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
蒋经国还在上海江湾体育场开设“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干部训练班”,集中队员学习经检条例和缉私办法。训练班以蒋经国为名誉主任,王升为班主任,江国栋为组织组长,李焕为宣传组长,方庆延为总务组长,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成为蒋经国当政时的要员,其中李焕曾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王升是陆军二级上将。
随着蒋经国上海“打虎”失败,风光一时的“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最后也自动解散了。
马汉三其人
电视剧中还塑造了北平市民政局局长、北平民食调配委员会副主任“马汉山”的形象,他的历史原型应该就是原军统局驻华北办事处主任、北平民政局局长马汉三。
马汉三原名马士杰,北京大兴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早年曾在冯玉祥部任职,后与在西北军中从事统战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宣侠父相识,在其介绍下加入军统前身力行社特务处,为宣侠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情报,宣遇害后与中共失去联系。
抗战初期马汉三在军统华北区工作,负责“蒙疆地区”的情报搜集。1940年秋,马汉三在北平得知日本天皇派两名特使来北平宣抚,便将此情报呈交戴笠,戴笠命军统特工伺机将其刺杀,以显抗日威力。日本特使当时住在铁狮子胡同一带,经常骑马外出遛马,这一活动规律被马汉三侦知。11月29 号上午,军统特工正在附近的一处酒楼蹲候,恰好这两个日本人骑马出来,军统北平站行动组组长麻克敌骑自行车追随,追踪至锣鼓巷附近开枪射击,两个特使一人当场毙命,一人受重伤,麻克敌由锣鼓巷逃出城外,在西山一带亲戚家隐匿起来。有目击者向日本当局报告说,凶手面有微麻,于是日本人下令关闭城门,全城戒严抓麻子,这就是当时在北平轰动一时的“麻子杀人案”。
被杀死的日本特使是日本贵族院议员高月保男爵,时任参谋本部作战课中佐副课长,是日军中少见的北亚和苏联问题专家。此次行动后不久,麻克敌被日本宪兵队逮捕,不幸遇害。抗战结束后,马汉三将麻克敌妻子从河北乡下接到北平奉养起来,后又将其送到台湾生活。
后来有人说刺杀日本特使的主持人是马汉三,其实并非如此。据资料记载,军统负责此次行动的是华北区区长薄有凌和北平站站长刘文修,马汉三的功劳一方面是向戴笠提供了情报,另一方面是抗战胜利后从日军档案中调出了有关此案的审讯材料保存下来,并负责殉难人员的抚恤善后工作,这也是这个腐败凶狠的大特务一生所做的少有的善事之一。
据一些关于戴笠的传记和史料记述,戴笠是被马汉三谋杀的。作为军统局高级干部,马汉三为什么会铤而走险谋杀自己的上司呢?
《北京文史资料精选·大兴卷》有一篇名为《马汉三》的史料性文章,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40年初,日本陆军特务田中隆吉在华北开设走私公司“大隆洋行”,结识了一位自称叫“龙文”的中国商人,他看到这位龙文出手阔绰大方,以为对方是个大老板,便准备同他做一笔大的走私交易。为稳妥起见,他安排手下特务先摸摸对方的底细,以免上当受骗,但结果却令田中隆吉大吃一惊,原来这个“龙文”不是商人,而是国民党军统局在华北一带的重要人物马汉三。田中隆吉立即会同张家口日本特务机关秘密逮捕了马汉三,马被捕后招出了所有底细,为讨活命,他还将戴笠委托他保管的一把宝剑奉上,此剑是清乾隆帝的随葬品,名贵异常,孙殿英东陵盗宝后将其献给戴笠以示讨好。田中隆吉见剑大喜,马上将其释放。马汉三回去后向军统编造了自己“九死一生”的脱险经过,骗得了戴笠的信任,但这一切情况却都为日本间谍川岛芳子所掌握。
日本投降后,马汉三以国民政府接收大员的身份担任北平肃奸委员会主任、军统局华北办事处主任、军委会北平行营二处处长等要职,收受贿赂大发横财,引起了戴笠的注意。1946年3月,戴笠到北平将马汉三受贿及侵占敌产逆产的情节查得一清二楚,并从川岛芳子口中知道了他那段不光彩的历史。马汉三嗅觉极为灵敏,他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察觉到戴已了解实情,便决定先下手为强,3月16日,戴笠从北平飞往青岛会见美海军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上将。但柯克上将已去上海,戴便于3月17日飞离青岛。马汉三安排人员去青岛偷偷在飞机上安置了定时炸弹,结果戴笠在南京附近的戴山机毁人亡。
此说流传甚广,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段资料只不过是戴笠众多死因版本中的一个,其中关于马汉三献剑投敌、安置炸弹等说疑点颇多,不足为信。在军统局上层,马汉三与郑介民关系最好,戴笠死后,局长一职却落入毛人凤之手。马汉三与毛并不融洽,为寻找新的靠山,便投到桂系领袖、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门下,在李的副总统选举中贡献颇大,引起了国民党高层人物的不满。1948年6月30日,马汉三在北平被毛人凤诱捕,9月27日以“贪污”之名被枪毙。
《北平无战事》中涉及到“马汉山”的大部分内容都是1948年7月以后的事情,其实此时马汉三已经被毛人凤逮捕,可见剧中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艺术加工,不过是借用了“马汉三”的名号而已。 国民党败逃之前一直脱离群众,只重视知识界……的致命病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