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lzf450924 发表于 2015-2-28 21:38

邱震海:饭桶与马桶

[font=宋体][size=12px]来源: 凯迪社区     [url=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737728&boardid=1&page=1&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查看原文[/url]                  [/size][/font]

[font=宋体, Arial, sans-serif][size=16px][b]邱震海/文[/b]
随着中国农历新年的结束,微信朋友圈里,到处充斥着工薪一族对于小长假结束的留恋,以及对即将上班的“死的心都有”的吐槽。
这个羊年的春节,中国人过得很开心、很祥和,外国人也很帮忙。世界没有发生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俄罗斯和乌克兰相安无事,朝鲜也没有象前年春节那样进行核试验,就连安倍也很乖,没让中国人烦心。一切都是静静的,一切都等待着,让中国人先过完年再说。
若硬要说有什么正经新闻,《狼图腾》的上演及其掀起的风波,以及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日本的疯狂购物,恐怕是人们为数不多关注的焦点了。
我今天不想谈《狼图腾》,虽然这一影片和同名小说走红的背后,有许多可以解读的文化和民族集体心理因素,我也会专门撰文评论。我今天只想谈谈中国游客在日本的疯狂购物。


[b]老爹打架,儿子买米[/b]
从表面上看,中国游客的日本疯狂购物,本身无可非议,它折射的是中国经济蓬勃向上的事实。用通俗的话说,如果没钱,哪还能出国购物,更何况疯狂购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游客走遍世界的背后,也是这个逻辑。
据报道,早在中国春节开始前,日本的商家就做好了准备,准备大赚一笔。经济和市场规律使然的背后,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可非议。
如果我们把眼光从日本商家与中国买家之间的良好互动上移开,移到钓鱼岛前沿,移到中日之间似乎箭在弦上的军事冲突(注:至少媒体报道给人的印象是这样),那么我真的虔诚地希望,中日之间少展示点肌肉,多做点生意,就象我的一个朋友说的那样,买着买着,有能力一直买,最后啥都有可能。
但这只是天真的愿望而已。中日之间“经济线”和“军事线”长期以来,就是两条并行不悖的平行线,互不打扰,也互不施加正面影响。就象两个在大街上挥拳相向的男人,私底下生意做得好得很,或至少他们的儿子互相生意好得很,这多少让人有些感到黑色幽默的成分。更高级的黑在于,两边的儿子一边做生意,一边还很高兴地看着各自的老爸挥拳相向,甚至鼓动老爸去打架,而全然不顾老爸去打架,牙齿会不会被打落,老胳膊会不会被扭伤……
但中日之间的这些“家庭纠纷”,也不是我想谈的话题。我只想看看,两边的“儿子”各自在做些什么样的生意?具体到这次春节,中国游客在日本到底买些什么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2月25日(大年初七)晚上,网易发了一条手机新闻《中国游客在日本掀抢购大米潮》。报道引述中国官方人民网的消息写道:
“继抢购日本电饭锅和马桶坐板后,中国大陆旅客现在又掀起抢购日本大米热潮,有大陆人甚至不惜花上接近1500元人民币来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
报道写道:
   “虽然中国进口的日本大米数量仍占少数,去年仅得160吨,但已比2013年已多出两倍以上,反映大陆人对自家生产的农产品逐渐丧失信心,有人甚至在淘宝网打正旗号贩售日本米,标榜日本米不像中国米农会用农药,也没有重金属污染。”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已经能嗅出一丝的不对劲。
但请继续往下读:
“报道指出,在中国大陆的食物安全屡亮红灯下,导致内地人四出向外抢买外国产品,香港的奶粉率先“遭殃”,继而是欧洲婴儿配方奶粉,接续是纽西兰牛奶,而最新被‘盯上’的目标,就是日本大米,原因是大陆人担心自家生产的食米并不安全。”
“报道又引述中国环保局去年4月公布的研究指出,有多达一成六的中国土壤已遭受污染,在内地部分地区,因为土壤污染严重,米农甚至拒绝食用自己种植的大米,而前年5月中国广东省曾发布调查结果,高达44%抽样调查的大米的镉含量超标,当时大陆已有消费者转而购买泰国米作为替代品。”
读到这里,您也许已经彻底明白了,或者彻底无语了。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大米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生活需求品;但就是这么一个十分普通的需求品,居然要远渡重洋到日本去购买。而远渡重洋买米的原因只有一个:自己国家的大米,让人不放心。


[b]最放心的米店应在家门口[/b]
我记得,我小时候在上海,妈妈经常给我一些钱,说:“去,到对面的米店买点米。”于是,小小的我,从小能展示小男子汉形象的机会,就是去米店买米、背米。开始只能背十斤,后来渐渐到了二十斤、三十斤。到有一天,我轻松地把装着六十斤大米的袋子甩上肩膀的时候,也是我即将离开家上大学的时候了。
米天天要吃,所以每个家庭的需求量都很大,而且需要源源不断的供应才行。因此,那时最方便的米店,就是离家门口最近的那一家;小小的我,即便再想展示男子汉的形象,也绝不愿意扛着四、五十斤的米袋,一路步行或转乘几趟公交车,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背米回来。
之所以不愿意到远处去买米,除了怕累,更主要的原因是:家门口的这家米店,它的米和几十里外的那一家是一样的。如果妈妈告诉我,家门口这家米店的米可能有毒,而几十里外的那一家则又安全、又便宜,那么我就是拼死也不会放弃这一既可展示男子汉形象,又可拯救全家性命的机会的。
那时候上海的米,分梗米和大米两种,梗米在上海话里叫“阳细米”,是一种很粗、很难下咽的米,而大米则因质地精细,产量不高而只能每家每户配给供应。那是一个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全民同甘共苦,于是后来才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了配给供应的取消、物质极大的丰富,才有了质地精细的好大米源源不断地得以供应。
问题是:当质地精细的好大米源源不断供应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其中可能有毒。而这却是我们嚼着“阳细米”的时候从来没有担心过的。


[b]大米、马桶盖、电饭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b]
有朋友说:不要那么大惊小怪,到哪儿去买什么,完全是消费者个人的决定;即便过去落后的年代,出国人员回国时,不是也曾从日本和西方买回“三大件”(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吗?
不错,那个时候从西方购买“三大件”,是因为中国的生产和供应能力还不够,而且“三大件”在当时是高端消费品,而非每天需要的日常消费品。
如果今天有个富豪到西方去买私人飞机,相信我们大部分人不会象对游客到日本抢购大米那么吃惊,因为前者是高端消费品,而后者是日常消费品;到西方买私人飞机,可能因为国产的质量还跟不上,对此我们会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和信心,但到日本买每天吃的大米,而且原因是国产的可能有毒,这就很难让人有宽容、耐心和信心了,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水准的问题,而完全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偏差,甚至是一个道德伦理的问题了。
当然,我们也不要夸大地看问题。国产大米的质量并不是差到让人吃了立刻就死的地步,绝大部分的国人(也包括我)天天依然吃着国产大米,而从日本一次性购买5公斤大米也绝非长久之计。更重要的是,从日本买大米,在中国游客的大潮中肯定不是一件每个人都做的事情。“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媒体的聚焦和放大,确实有着其煽风点火般的负面效应。
问题是,最近这样的新闻太多了,综合起来还是让人感到,总有一些地方出了问题。一个月前,吴晓波发表了《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让中国游客到日本买马桶盖成了令人关注的新闻。吴晓波的文章还提到,“到日本旅游,顺手抱一只电饭煲回来,已是流行了一阵子的‘时尚’了,前些年在东京的秋叶原,满大街都是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究其原因:国产的电饭煲做出来的饭,没法粒粒晶莹,不会黏糊。
吴晓波从企业的转型和制造业的根本之道等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阐述,“‘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b]人民的尊严?国家的尊严?[/b]
从这个意义上说,到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和到日本抢购大米,两者的本质还是有一些的不同。前者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的水准还未能跟上,而后者则如前所述,纯粹是一个发展偏差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但苛刻的我,还是愿意把两件不同的事情放在一起看,因为它们都有一些共性,那就是:无论是大米、电饭煲还是马桶盖,都不是私人飞机那样的奢侈品,也不是航母、东风41导弹那样的高端武器装备,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消费品。
那么,又一个天真、幼稚的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能够造出航母、核潜艇和东风41导弹,那为什么做不出让米饭粒粒晶莹的电饭煲?为什么马桶盖的设计还没有日本先进?为什么还不能保证我们的人民至少吃上没有毒素的米饭?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很不懂事:在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今天,电饭煲、马桶盖和大米的质量及其重要性,怎么能和航母、核潜艇和东风41导弹相提并论?当年,我们为了造出原子弹,不是曾提出“不要裤子,也要核子”,才有了原子弹及其代表的民族尊严吗?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但是,我还是想“把不懂事进行到底”。于是就有了下面的问题:
你有没有觉得,当我们的游客在日本抢购大米,花1500元从日本买回5公斤大米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其实很没有尊严吗?当人民没有尊严的时候,国家的尊严又从何而来?
你有没有觉得,当我们的电饭煲、马桶盖还做不过日本的时候,其实是折射了我们的制造业和工业化的水准其实并不高,甚至还很低,还很水?
你有没有觉得,当我们的制造业和工业化的整体水准还不高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高端武器质量并不是百分百能保证的吗?电饭煲的质量只要做一次饭就知道了;而我们的这些高端武器,毕竟还从未在实战环境下经受过质量检验,尤其没有和日本交过手。
有些话,说到这里就该打住了。但我还是想多说几句。
国家的尊严还是人民的尊严?两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有人说,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尊严是统一的。但某些情况下,万一两者不统一呢?就象到日本抢购大米、买电饭煲和马桶盖,国家尊严和人民尊严如何统一呢?
在大米、马桶盖和电饭煲的问题上,国家是有尊严的,钓鱼岛前沿正在展开民族意志的博弈和较量,但我们的人民却偏偏跑到日本去采购,愤青们多少次“抵制日货”的呼吁,都敌不过消费者“日本东西质量还可以”那一句让人伤心的话。
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怎么用国家尊严和爱国情怀,去阻止人民的这些纯市场经济的消费行为?
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怎么有脸面对我们的人民说,还是回来吃我们的(也许有毒的)大米,然后全民一心去夺回钓鱼岛?


[b]中国距现代国家还有多远?[/b]
现在该谈谈钓鱼岛的问题了。
我不想谈钓鱼岛的历史渊源和是否曲直,这都是国家尊严的层面讨论的严肃问题。但今天,不谈这些又能谈些什么呢?
其实,不谈严肃的层面,还是有很多别的层面的问题可以探讨的。
至少,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当大米、马桶盖和电饭煲都还要到日本去购买的时候,要夺回钓鱼岛,不是不可以,而是要花很大的代价,而且总有些让人理不直气不壮。
之所以说要花很大的代价,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和电饭煲,一袋5公斤的大米,让人刹那间看出中日两国在工业化水准、道德水准上还存在很大,很大的距离,而这不是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或军事实力逼近日本就能解释的。
如果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战争就是国家实力的综合和终极较量。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一句话:“要测试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准,就让它下三天三夜的暴雨。”暴雨过后,马路是否淹水,水管是否爆裂,这都是风和日丽之下永远无法得到的检测。前些年北京七月暴雨,居然发生私家车司机被淹死在车里的惨剧。而同时的青岛,百年前德国留下的下水道则依然通畅如故……
既然这样,虽然我希望战争永远不要发生,但我还是要说:“要测试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就让它经历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请注意,我说的是综合国力,而不是单项指标,它包括武器装备,也包括军队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包括国家整体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准,更包括全体国民的文化、道德和精神素养,以及国家政治体制的清廉、有效和现代化。
十九世纪末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人民和军队不可谓不勇敢,但那是一个落后农业国与一个先进工业国的较量,其惨烈是必然的宿命;影片《甲午海战》,清军的一些炮弹是哑炮,弹药被泥沙替代,一问才知“被吃了回扣”;甲午海战前,日本驻华武官断定清军必败,因为他看到清军士兵把洗完的衣服晾在炮管上……
今天的中国,当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如果雷厉风行的反腐不深入进行,我们怎么知道,作为军中第二把手的徐才厚,家里居然有一吨的现金?须知,徐才厚家里囤积一吨现金的时期,也是中国军备发展最快的时期。但这又有什么用?
一个逻辑的结论是:一旦大敌当前,再好的装备也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因为军中二把手的家里屯着一吨现金,而他手下的将领都是花钱买来的,怎么可能提着脑袋上前线?
这就是政治体制的作用。
同时,既然军中二把手可以如此轻易被收买,你怎么就知道,国家和军队的机密不会源源不断地流入敌方间谍的手中?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蒋介石感慨,这仗“娘希匹”没法打,因为他今天做出的军事行动决策,明天毛泽东就看到了,他的周围到处都是共产党的情报人员,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青年,都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了共产党的旗下。
这就是人心向背的作用。
由于太敏感,政治体制这个词这几年渐渐被另一个词所替代,那就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其实,无论用什么词汇,其描述的事实最终都是一样的:
这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准是否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这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军事实力是否世界领先?
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是否持续上升?
这个国家的行政体系是否规范、廉洁、有效并受到司法和人民的监督?
这个国家的司法体系是否能独立履行监督功能,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否有足够的文明素养和敬畏之心?
这个国家的人民对于生活在自己的国家,是否感到由衷的满意和安全?
这个清单还可继续列下去。但午餐的时间快到了;午餐后,下一个工作会议正等着我去参加。更主要的是,我内心的一个声音提醒我:不要忘了,中国正在路上,不要操之过急,也不可要求太高。
但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则又提醒我:中国必须走在正确的路上,走在自我纠正失误的路上,同时也走在清醒、理性、不过分自我膨胀的路上。
以这样的眼光来看,我们对我们的国家应该宽容些,也应该苛刻些。宽容些,是因为我们的国家还很稚嫩,给她一些时间,她一定会做得更好;苛刻些,是因为有些错误或迷茫若不指出来,就可能一辈子都犯下去。
既然这样,提出下面的要求,应该不算是很苛刻的:当我们的马桶盖、电饭煲还做不过日本的时候,甚至当我们的大米“无毒性”还比不上日本的时候,依然是我们沉下心来,虚心学习日本的时候,至少还不到和日本叫板的时候。


[b]客观地谈谈日本和中国[/b]
听到虚心学习日本,有朋友可能坐不住了:中国经济总量早已超过日本,现在是中日在东亚决一雌雄的时候了,怎么还谈虚心学习日本?
那么就让我客观地来谈一谈日本,也客观地谈一谈我们的祖国-中国。
2004年我从日本考察回来,就写了一组系列文章,其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是:日本是一个在思想史上出现严重偏差的国家,其表现在“明治维新”时期思想启蒙的缺位导致后来军国主义的盛行,也表现在今天对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必然包含三个阶段,即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精神现代化,日本在精神现代化这一环节上功亏一篑,导致它今天的国家之路依然崎岖。
但同时必须承认,日本在物质现代化层面上是相当成功的,不然就不会有其十九世纪末和1945年后的大发展。即便在制度现代化层面上,日本在战后也建立了一套现代国家制度,保证了这个国家虽然首相如走马灯,但却基本稳定和稳健。
战后的日本民众,虽然由于精神现代化没有完成,依然对历史问题认识模糊,但却大都热爱和平,愿意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也愿意积极帮助周围的邻国及其人民。不然,就不可能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日本的对华援助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
日本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体,先进而保守,稳健而茫然。尤其是遇到临近的中国迅速崛起,看到中国国力和军力的上升,钓鱼岛周围中国公务船和舰艇的频繁进出、中国有毒饺子的流入日本、中国游客在带来大量钞票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喧哗,日本和日本人的保守和茫然就占据上风了。
反观中国?中国又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
我们的祖国曾数百年积弱贫穷,最近三十多年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军力迅速走向世界,用一位老外交官的话来说,“现在可以做一些过去国弱时代无法做的事情了”。
面对这一几乎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的自豪是溢于言表的,也是十分值得珍惜的。但我们同时忘了,过去三十多年我们靠的是生产要素拉动、出口拉动,缺乏技术革命和创新,因此我们有钱而没有自主品牌,我们可以买很多东西,但就是创造不出很多有知识产权的东西;同时,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腐败一度盛行,人民继续没有信仰和敬畏……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极大地提振了。我们走在崛起的路上,希望通过提振国家来提振自己。这本身无可非议,甚至值得倡导和鼓励。但有时醒来一看却发现,国家梦和个人梦并不完全统一。
所以,才有了我们内心分裂的一面:一方面,我们开始痛恨日本,乐于看各大电视台的抗战连续剧,并誓言夺回钓鱼岛,但另一面我们则又到日本买大米、马桶盖和电饭煲。
当我们展示分裂的前一面时,我们是在展示本身正义的爱国情绪,但这种情绪却又被茫然所裹挟,更没有得到理性的净化和升华,因此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的每每是一种低层次、草根、流寇般的诉求,并引起国际社会的误解、警觉或敌意。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
而当我们展示分裂的后一面时,我们是在展示我们对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欣赏,以及对一个现代国家的由衷向往。
其实,淳朴的爱国情怀和对现代国家的向往,根本就是不矛盾的。答案很简单:尽快把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现代国家,让我们的国家充满现代国家的一切要素,其中包括高水准的工业化、公平合理的社会、廉洁有效的行政体制、独立可信的司法体系、世界前列的科技和军力、人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度和监督度、人民对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放心度和安全感。
而当我们向这个方向迈进的时候,你会神奇地发现,我们对日本的爱恨兼有的心态开始平衡了,我们能够比较客观、冷静地看待我们自己和他人了,我们的心态开始变得和2014-2015年开始的时候不一样了。
那个时候,我们的游客完全不需要到日本买大米、马桶盖和电饭煲了,而日本人对中国也不再那么充满“厌中”情绪了,中日两国的人们可以互相欣赏,也可以理性讨论,甚至我们对钓鱼岛的解决思路也不再那么执着了,而是有了另一层更符合现代性的、海阔天空般的境界。
我希望,我描绘的这个时代不会太过遥远,就象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在经济总量上迅速赶上西方一样。
这个时代的来临,也许就从我们今天讨论“连大米和马桶盖都拼不过日本,还怎么拼回钓鱼岛?”开始。
昨晚朋友圈里,有朋友说:“国货打败日货和夺回钓鱼岛,究竟哪个先实现,的确是个问题。”也有朋友说:“饭桶和马桶,也是个问题。”这些玩笑之言充满哲理,但又不能完全当真,不然就没有幽默感了。
但我只知道,我该收笔了,因为香喷喷的午餐在等着我。我当然也虔诚地希望,今天中午吃的国产大米可以让我放心,而且可以让我永远放心。
[b]来源:[/b][url=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737728&boardid=1][b]凯迪社区[/b][/url]
[/size][/font]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