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资中筠:美国富人为何如此热衷慈善
日期:2006-06-27 <br/><br/>来源:广州日报 <br/><br/>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教授 <br/><br/>在美国社会有大大小小上万个民间公益基金会,它们独立于政府。政府通过税收制度予以鼓励,同时用相关的法律予以监督。专门做美国研究的资中筠认为美国基金会之所以如此庞大,“更重要的是思想传统和社会价值”。 <br/><br/>资中筠介绍,美国现代公益事业与传统的慈善活动不同,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其目标是“治本”,美国不少基金会的口号是“向贫困的根源开战”;二是有组织、科学地用钱,其有健全的组织架构,每笔钱的用途都会加以严格评估;三是“授人以渔”,不是“授人以鱼”,其主要是帮助人自立以摆脱贫困,很注意避免养“懒汉”。因此,美国的基金会所开展的项目虽然林林总总,但教育和健康领域始终是最集中的关注点,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健康的体魄,就有公平的竞争机会。而从上世纪末开始,这些基金会更加侧重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一些大基金会与联合国有关机构联手合作,这也成为现代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br/><br/>在资中筠的观察中,美国人普遍认为,发财是自己有能力,但发了财就应该回报社会,每个公民、包括每个企业都应该对社会有责任感。公益捐助在美国不但被看作是一项义务,而且是捐赠人的权利和精神寄托,从全社会的价值观而言,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要人们为社会尽义务。 <br/><br/><br/>20世纪初,美国国内贫富两极分化的尖锐社会矛盾催生公益慈善事业 <br/><br/>美国的制度本身令贫富两极分化的动力是非常强大的,如果听其自然的话,将会越来越两极分化,那么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就会坚持不下去,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这样。所以在十九世纪,就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年代,欧洲在贫富差距上的社会承受力已经到了一个极限程度,所以出现种种改良主义的思潮。 <br/><br/>而美国则是较晚一些,它是在南北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方面生产力大大发展,财富的积累速度是空前的,任何一个社会无法比拟,而且财富主要集中在私人手中,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尖锐化,而且政治也有腐败的趋势。它的政治腐化都是些诸如大资本家与国会议员勾结,在国会中通过有利于他们的法令,还有一种就是分赃。在此形势下,在社会中必然出现各种力量或者反抗,或者平衡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 <br/><br/>美国当时是如何缓解这种尖锐的贫富矛盾呢?第一是加强社会监督与媒体监督;第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的福利政策。此外,就是大力推行私人的慈善公益事业,这对缓解当时美国的社会矛盾起了显著作用。 <br/><br/><br/>重点捐助教育与医疗 <br/><br/>公益事业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就是慈善事业,只要有贫富悬殊的地方就有慈善事业,特别是在欧洲国家的教会,它的责任之一就是搞慈善事业。一般说来,一个社区的富人有责任捐钱捐物给社会,由教会再分发,这是最古老的形式,后来由法律将其确定下来。法令规定,教区的富人必须为穷人捐钱物。这是一种传统。但是说到美国,之所以称现代基金事业是一个新事物,就是它有自己的特点。 <br/><br/>第一,它是有组织的,它自称是治本不是治标的,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基金会的捐赠是有组织的,它的资金的管理使用的是现代的管理办法,在给出方面又是有目的,有理念的,主要是以对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救助为观念。 <br/><br/>洛克菲勒等美国早期慈善家认为,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越穷越上不起学,所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营养不良导致健康状况不佳,就无法与别人竞争。这样一来,它就失去了竞争能力,所以早期的一批公益家的关注点在于教育,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医疗卫生。当然他们各有自己的重点,像洛克菲勒就是大量捐赠医疗卫生,像那时的青霉素等很多发明都是他资助的。所以在早期,美国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教育中,各种社会基金会起了很大作用。 <br/><br/>我一直喜欢举这样一些数字,就是在卡耐基基金会建立初期它捐赠给教育的经费是560万美元,而当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是500万美元,它一家就超过了美国联邦政府一年的教育经费。不管怎么样,它的富可敌国还是很重要的。这个传统一直传下来,包括比尔·盖茨,据说比尔·盖茨最喜欢读的文章就是卡耐基的文章,他的文章讲了现代公益社会的基础。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思想就是人们要在生前把财产捐出来,卡耐基自己也是这样。他们认为所谓的体面生活是要全社会认可的,花钱的智慧和赚钱的智慧是一样的。 <br/><br/>美国的教育台就是福特基金会和美国电台发展出来的,没有广告,专门搞教育的。像“芝麻开门”这样的项目,是刚开始有电视的时候,有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可以在家里接受教育。类似这样的有很多的划时代的东西。 <br/><br/>这里面还有很多社会原因,为什么这个会产生在美国?首先,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有这么多财富集中在私人手中,而且集中得这么快;第二,就是思想方面的原因。相信人只要受了教育就能提高;三是他们这批人都是社会的受益者,有很强的主人翁精神,认为自己有责任把社会变得更好。 <br/><br/><br/>美国政府通过免税政策鼓励捐赠,并对慈善基金或组织进行严格管理 <br/><br/>慈善基金产生后,美国政府1917年出台了相关的免税政策鼓励捐赠。政府税法甚至鼓励不是很有钱的人也可以从自己的工资中捐出一部分来免除自己的所得税,所以后来捐赠就变成非常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监督这些非营利组织是否在做规定中要做的事情,要是借此逃税,或是用这部分钱来做生意或替企业做宣传,这都是不允许的。这些法律也不是一天就完成的,是几十年来经过无数次听证会,才使基金会有了比较健康的发展。现在执行的税法基本上完成于1969年,后来还尽管还有些调整,但是格局没有变。这个税法中规定了什么是非营利组织,什么叫公益组织,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其中最不可以做的就是不能够搞政治活动,就是不能用受捐的钱搞竞选、游说等。同时基金会自己也有股票,也是可以增值,有专门的人管理这些增值,但是不能用这些钱来炒股赚钱。所以后来就有一个规定,说基金会必须每年用去每年资产的5%,所以他们要经常向国会去报账。 <br/><br/><br/>慈善基金具有很高的透明度 <br/><br/>美国慈善基金的透明度很大。1969年的税法规定他们每年要向税务局作报告,陈述他们要做哪些项目,需要多少钱,资产是多少。因此他们每年都有年鉴,在网上也可以查到,所以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去查账。我到卡耐基在纽约的基金会时,曾询问过他们每年的资产有多少,那位小姐就给我打印出了一份很详细的报表。这跟企业不同,它没有什么秘密。它的透明度保证了它的较少腐化。 <br/><br/>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必要的条件,一方面有政府的监督、完善的法律、一定的理念,还有就是美国的这种志愿精神,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些是他们视为当然的事情。因此现在公益事业未必都是富人所为,差不多每个人都会捐点钱。总而言之,每个人都要捐点钱,或者做些义工。一方面,我们认为美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讲究个人奋斗,残酷的竞争、淘汰;另一方面,没有这些公益精神,这个社会维持不到今天。 <br/><br/>美国公益事业所占的比例大概占GDP的3%~4%。自从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它代替不了政府的福利政策,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些保守政府,比如里根、小布什,都要降低政府的福利举措,许多人称为劫贫济富,就是又将大量的事情推给私人,当时就有很多人批判他们。目前私人的公益事业虽然发展得很好,但是仍然代替不了政府应该负的责任。美国尚且如此,在别的国家更是这样。 <br/><br/>(资中筠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演讲,有删节) <br/><br/>讲演者小传 <br/><br/>资中筠 <br/><br/>1951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师从钱钟书。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曾任《美国研究》主编。著有《战后美国外交史》、《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等。 <br/> <p>公益事业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就是慈善事业,只要有贫富悬殊的地方就有慈善事业,特别是在欧洲国家的教会,它的责任之一就是搞慈善事业。</p><p>=======================</p><p>宗教的作用,特别是新教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么一句吧?</p><p></p> <p>好的制度,良性循环.</p><p>坏的制度,恶性循环.</p>[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4 23:06:23编辑过][/color][/alig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