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四市国企职工生活、就业状况调查
<br/><font size="4">作者:南风窗 文章来源:南风窗 点击数:64 更新时间:2006-7-17 <br/>前 言<br/>“东北三省四市国企职工生活、就业状况调查”凭借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运用个案访谈与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下岗职工生存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纵贯性的研究。<br/>在7月20日至8月20日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研究人员对伊春、抚顺、吉林、长春四个城市的近230名在职或下岗工人进行了走访,完成深度访谈个案82个。其中抚顺期间调查的主要单位有西露天煤矿、老虎台矿、抚顺第一建筑公司、东北特钢集团、抚顺石化三厂、抚顺铝厂、耐火厂、望花区劳动就业局;吉林期间调查的主要单位有吉化集团、吉化股份、中航一集团5704厂、江北机械厂、铁合金集团;长春期间调查的主要单位有长春一汽、长春拖拉机厂、长春纺织厂、柴油机厂、南通第六建筑公司、长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春市人才市场;伊春期间调查的主要单位有南岔区、南岔森林经营所。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国企下岗职工生活和就业困难的实际原因远远比我们之前理论假设中的劳动技能单一化要复杂得多,因此研究人员在访谈中不得不增加问题设置,并延长了在抚顺、吉林的调查时间,调研的实际任务量远远超过了当初预想的程度。从下岗失业人员阶层的现状和整体发展考虑,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仅是下岗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再就业,还有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利益表达、社会希望等一系列问题。在这里我们并不试图提供任何答案,只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撕开问题的几个小角,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窥探事情本身。<br/>铁饭碗消失之后<br/>——东北三省四市国企[1]职工生活、就业状况调查<br/><br/>吉林大学团队:刘岩 靳枫 宋爽 张凇纶 胡礼君 田冠浩 谭琳<br/>指导教师:刘少杰<br/><br/><br/>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行政管理和生产经营相统一的一体化社会,国家垄断性的占有和分配各种经济、社会资源。个人为了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必须成为计划经济的“体制内人”。这期间国家推行低工资、高积累、高福利、高就业的社会政策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和整个国家的加速工业化。作为代价,改革以前个人的劳动技能强烈的依赖于其就业岗位,就业单位的行业性质和人事安排决定了职工的劳动技能发展程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单位成员终身受雇于企业,无法自行选择工作岗位,最终造成了职工劳动技能的单一化。由于个人在经济生活中无法独立于计划体制,缺少从事经济活动的空间和低工资造成了个人经济能力的低下。企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实施社会控制的一环,向社会成员提供就业机会和医疗、养老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取得在社会事务中的支配地位,个人在社会事务中依附于单位,社会力量一直没有真正形成。改革以前的中国,个人能力的发展被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中的工人阶层严重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对计划体制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这也就是说在计划体制下我们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个人和社会。另一方面由于行政权力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靠近政权核心的党政干部和国有企业经营者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而普通工人则必须获得国家和单位的保护。中国社会的两极结构在改革之前已经定型,我们的问题也从这里开始——<br/><br/>一个失去了独立个人与社会的国家,是一个缺少创造力的国家,它必然会走向制度的僵化,丧失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变革成为激发全民族活力的选择。学术界一般认为进入9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改革开始触及原有制度的硬核,一体化经济政治模式逐渐松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权利加大,然而社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国企职工缺少对企业运行的影响和监督能力,在表达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地方政府与企业经营者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制约;另一方面国企职工劳动技能的单一化和经济能力长期被削弱的现实也使他们面对市场经济时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由此引发国有企业亏损、国有资产流失、失业、贫困等一系列社会转型难题。<br/><br/>在“煤都”辽宁抚顺,城区139万人口中有35万人下岗失业;全市低保对象达到16.4万人。失业问题严重困扰城市经济的发展。比这更为重要的是国企工人具有强组织性和同质性,在共同利益和情感认同基础上形成的集体行动能力能够强有力的冲击社会结构,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因此在统一的框架下研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考察国企职工下岗后的生活保障,认识这一阶层表达自身利益的能力和方式,理解他们的心态和希望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企工人阶层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br/><br/>一、计划体制后的失业与再就业<br/><br/>国企职工在计划体制中获得就业岗位,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劳动技能,对单位权力和社会资本抱有很强的依赖。由于独立行动的能力受到计划体制的严重削弱,在制度变迁中国企职工难以掌握企业与自身命运,适应新的就业环境。问题就出在这里……<br/><br/>计划体制下的劳动技能发展<br/><br/>受计划体制时期就业方式和工作岗位的影响,国企下岗职工的劳动技能呈现明显的单一化倾向。<br/>抚顺西露天矿一位38年工龄的装车工这样介绍他的“求职”过程:<br/>“我们都是下乡抽回城的,随父母就分配了,安排你干啥就干啥。……那时候都想搞个技术工种,学点车钳铆电焊啥的,像咱们普通工人,又没有门路,那就只能是熟练工,力工。比较苦,比较累的你也得干。这一干就是一辈子……”<br/>一位在西露天矿的高级爆破工这样形容他的劳动技能:<br/>“在厂子干了这么多年了,就这一个技术,都是老把式了,培训也参加老了,证也老多了,年年的,都是我这摊活的,别的就什么都不会干了”<br/>改革以前城市居民必须通过国家提供的就业体系获得生活所必需的资源,计划体制以外,个人生存空间极其狭小。调查显示,在国家保障充分就业的社会政策影响下,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招工和接班等方式进入稳定的就业体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接受单位安排,被束缚在固定的岗位上,即使是在职期间参加技能培训也主要是对原有工作岗位劳动技能的提升。<br/>改革以前,计划体制的束缚和社会资本的缺乏严重抑制国企职工劳动技能的发展,在抚顺望花区街头的零工市场一位原抚顺特钢的锻压工这样向我介绍他的劳动技能发展情况:<br/>“就我这活,你到那,一天你就会,一瞅你就会,啥技术也没有,现在(下岗了)谁还要你,……学别的劳动技能?那个时代不可能。你学了人家也不用你。你要学也得是单位让你学,要提拔你啊,给你调动啥的,不然你学他干啥,你也走不了,那时候你就得在这干,别处都不要你。那时候我们也不想学,你没别的门子,就是干这活,一天上班,到号就开资,啥愁事也没有,那时候谁能想到下岗啊,都老天真了,就寻思国企好了,下岗?那不能啊,就跟你们这么单纯。”<br/>令调查人员惊讶的是那位干了38年装车工作的西露天矿工人竟然是位篮球国家一级裁判,不仅如此,他还对围棋有很高的修养。他向调查人员讲述了他的经历:<br/>“我那时,爱好体育,你看我瘦,我身体很好,我最厉害的是裁判,我最厉害的是篮球国家一级裁判证。辽宁省、抚顺市、矿里、局(抚顺市矿务局)里有比赛我都去参加。……我也不太遗憾,因为咱也没有什么人,全是凭我能力,我去考试也没有人。我去考试人都说:他也没有人能考上吗?好像都得走后门似的。我全凭自己,因为我吹多少年这个,我就知道我能考上。……在我前面去了两个都没考上,我呐,没有门子,他也不让我去,因为这个,考上这个将来能提拔你啊,单位当时还挺缺这方面的人才。后来实在不行了,领导说:就得让他去了,他去备不住能考上。我到那就有把握,以前去那两个水平都不行。考简单,没费什么劲。咱抚顺当时晋级的考上三个,人家都是专职的管体育。……原来矿上有个考虑,好多次给我透气,说我要是考上国家一级裁判,给我调机关,专职搞体育。……但是企业效益不好了,经精减人员,现在已经把这个岗位撤了。我刚刚条件都具备了,级别都到了……现在也没什么可遗憾了,下岗的这么多,咱还能当个工人,你就该偷着乐了。”<br/>大多数国企职工处在国家提供的就业体系中,人事权力和用工制度对个人就业地位起直接决定作用,靠近企业管理核心、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对职工工作岗位的获得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相反如果缺少体制内的承认和支持,个人即使通过学习提高了技术水平,更新了原有技能也无法对工作岗位进行自主选择,从而无法改变自身的就业待遇。除此以外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也使很多职工养尊处优,意识不到就业危机的存在。因此在国企职工中,大多数人丧失了提高和更新劳动技能的动机,选择了安于现状。<br/><br/>制度变迁中的企业与失业<br/><br/>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中,一些政府部门的主管人员和企业经营者钻了体制松动的空子,滥用职权,谋求个人利益,这是造成国企亏损、工人失业的重要原因。<br/>一位抚顺铝厂的下岗职工是这样看待国企改革的:<br/>“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好好改一改,主要在管理者。怎么算好呢?当官的好才能行,现在我们这,当官的拉出去崩一崩绝对不冤枉他,篓的太厉害了。现在谁监督谁啊,现在当官的拿钱当的官,当上了就得篓钱,工人知道啥啊,满意于生存状况,开支就行了。别的啥也不知道。当官就说谎,上面领导来采访,工段长装工人,说谎,都是假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一次石化那,朱总理来了,(当官的)把工人叫回家,整一大堆大学生说假话,瞒着上面。……”<br/>抚顺第一建筑公司的一位职工这样像我们介绍他失业的原因:<br/>“为啥下岗?不知道。没告诉你吗?就是因为老实。我们“一建”原来多少人?将近一万人,现在还剩多少?不到一千人,你越老实,你干活越好你越下岗。看着没有,这些下岗的都是劳模。你知道啥叫改革不?从国企变到公司,公司底下是工区,是队,都是个人承包啦,一夜之间,国有资产啊,都没啦,流失啦。等公司明白过来,一盘结的时候,亏损老钱啦。……你说为啥?原来你是队长,一承包你是项目经理了,你就得充实你自己了,原来各车间库里什么都有,一承包全归个人了。企业都没人管了,有权的都捞东西去了,看看库里有什么,拉,整个车就去拉,那边还国有呢,这边就私人的了。公对私的时候,你这东西自然而然就没了,就对不上帐了。就这么企业就完了。企业一承包,我用你的时候就给你开支,不用你工人,你就回家。揽不着活了,工人就全回家了。上省委,上市委,聚众被遣散……那都找了,找那都没用了。”<br/>我们在抚顺市望花区街头的小工市场见到了这位过去在机关工作的文秘干部:<br/>“我给你透漏个内幕,我们厂归冶金局管,冶金局有个局长,让我们厂给他买套房子,300万,我们厂没给他买,就把我们厂长给下课了。你不给我买,不用你当了,重新调个人当厂长,从外单位调来的,啥也不懂啥也不是,管理不了,但它可以管钱啊,他可以给你买套商品房。他管理不了,造成企业混乱,他啥也不管,这厂长来我都没看到过他,我在机关的,我都没看到过他。光听说,工厂没人干活了,产品没人推销了,市场就没了,没有市场工厂还怎么生存。……厂子现在倒还有,放假了不生产了,被“政府”瓜分了。政府有权,让你当(厂长)去吧,让他当去吧,谁来也不干好事,原来厂子挺大面积,现在卖剩不点了,卖多少钱没人知道,工人没活,全下岗了。” <br/>国企改革在根本上触动了计划体制,国家直接管理单位,控制资源分配的一体化经济模式发生了松动。企业经营者通过国企改革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财务以及人事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在改革之前已经定型,国有企业职工普遍技能单一,福利高,收入低,对企业管理权力产生很强的依赖,缺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能力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社会性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官商勾结鲸吞国有资产的现象在很多企业发生,一部分企业因此倒闭,造成相当数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出于同样的原因,在许多没有倒闭的企业,企业管理者在用人方面的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一些人力资本丰富但社会资本缺乏的员工被企业排斥,很多地方出现了不正常的下岗现象。<br/><br/>人力资本对再就业的影响<br/><br/>没有专业技术或劳动技能过于单一是很多下岗职工人力资本低的主要表现。在抚顺市望花区街头的零工市场一位下岗的钢厂选料工人这样介绍他的就业困难:<br/>“咱原来干的是熟练工种,说白了就是力工,啥技术也没学着,现在上哪人也不要你……刚上班时我还干过两年火电焊,有个证,就是个初级,要是一直干那个,你要是会亚弧焊你看看,一个月最少1500。现在咱就只能在这当小工,就是流落街头啊!现在哪招人都招年轻的,一看你这么大岁数,没人要你了。要去一个月400到500块钱,真都不如低保,采暖啥的都给你免了,农民工干这活行,他不用考虑(指采暖费,水电费,子女教育费等)……<br/>在这一天,你刚才也看见了,就一份活,140袋面扛大半天,才14块钱,你除了能吃饭,其他的就别考虑了,什么家里穿的衣服啊,水电费啊,那都不考虑了。刚能解决温饱。”<br/>一位下岗的西露天矿下岗的爆破工对调查人员说:<br/>“咱这技术没的说……可离开煤矿那还用放炮的,我估计除了拉登那哪都不缺咱这技术……<br/>我们厂有的设备都是日本时期留下的,全国就我们这还使,那帮人(用那些设备的人)更完蛋,回了家哪都没要你的,就在市场上蹲着……<br/>还有过去在矿里干重体力劳动那些人,岁数大了,现在很多人身体完了,没到50给你下岗,出大力干不了,也都在家呆着。”<br/>与前两位下岗工人所说的情况不同的是,吉林市铁合金厂一位冶炼工人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前景很有信心:<br/>“我们厂子拿我这个证(冶炼行业中级技术等级证)的人也不多呀,太少了。有这个我就比他们能多一百块钱。要是现在厂子黄了,下岗,我就去民营企业,你看现在外面民营企业高薪聘请,像我这个工作,一个月能三到五千。”<br/>同样,学习到一定技术的农民工也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一名在长春市打工的南通六建的农民工讲了这样一番话:<br/>“像我干这活现在一年也就10000多吧。唯一的前途就是出国(劳务输出),去新加坡什么的,一年能挣10多万。结完婚以后估计我能去上,现在得提高技能,考等级证……主要就跟身边的人学,在工作中学,我还卖了好几本书……《焊工基础理论》、《焊工入门》还有一本劳动局发的《焊工》,我都是自己看,参加培训学的都是皮毛,在这你什么都能学。……现在出来打工没技术那可不行,没技术挣不着钱。”<br/>阻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低,一般来说在原单位干技术工作,参加过培训,获得了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劳动技能多元化的下岗职工容易实现再就业;非技术工人随年龄增长人力资本明显下降,受到劳动技能单一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影响一些下岗人员人力资本处于自然淘汰的地位,这些因素对下岗职工再就业都极为不利。<br/><br/>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驱逐<br/><br/>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不仅与人力资本有关,还要受到社会资本低的影响。一位耐火厂下岗的质检干部总结自己难以再就业的的原因:<br/>“技能没淘汰,就是没人找你。你又没关系……这行当哪企业都有,质量管理那都有。现在都是私人老板,要用人也是用亲戚。”<br/>抚顺钢厂大集体的一个工人告诉调查人员有“能耐”就有班上:<br/>“现在吧,有门道不下岗,一个月好几千,咱这样一分钱没有,你有本事,有技术没有用,老子英雄儿好汉,你爸爸厉害,你啥也不用干。<br/>现在我们家亲戚要在哪当厂长或者段长,我就能上班去。我要有20000块钱搥上去也行。<br/>你别说段长,大班长都贼有权。咱们要是哥们,你要在那当段长,我就去当临时工去了,一个月开七八百块钱。现在企业吧,那段长说用你就用你,说不用你就不用你。你能去上班,人家就给你交保险了,啥都有你的。像咱这样,要能耐没能耐,要钱没钱你就在家等死吧。”<br/>访谈中我们遇到了吉化集团的一位工人,因为有门子下岗后他很快又回到了原单位:<br/>“我们原来是集体编制,2000年集体给我们买断了,又重新聘的我……靠什么?就是靠关系,我进吉化的时候就是我姐在劳资科,没有人进不去。……我在淞南机器厂,针织三场,汽车配件厂都干过,进这些单位我挺自信,说白了就是家里有人,咱是个高中生,没有文凭就得靠人。现在没人大学生下岗的有的是。”<br/>对于下岗职工来说,没钱进行人情交往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本下降,导致再就业难:<br/>“啥人情交往啊,现在(下岗后)都没啥交往啦,这得需要钱啊,咱没有,哪还想这个呀。以后谁还帮你啊?谁也指望不上了。没朋友了,自己顾自己吧。……”<br/>由于就业市场发展不健全,企业用工行为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社会约束,在一些企业部门任人唯亲的现象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表现出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驱逐、排斥,在社会资本的强效应下,下岗职工的人力资本效应相对弱化。另外失业造成的贫困使下岗职工难以维持原来的人情交往,社会资本下降,导致在就业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下岗职工就业困难的原因。<br/><br/>二.下岗后生计何来?!<br/><br/>返聘?剥削?<br/><br/>调查人员注意到,一些国企职工下岗后,实际上并没有离开原来的单位,而是重新招工回厂,叫做返聘。但在这种转变过程前后职工的地位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一般看来返聘后职工的工资待遇明显降低,与正式职工相比休假权益也得不到保障。<br/>吉林市一家印刷厂的下岗女工向我们介绍了她返聘后的工作情况:<br/>“我现在单位返聘了。我属于二线,装订什么的。……企业改制之后个人承包了。个人承包之后他认为我技能高,就又返聘我了。<br/>现在休假保障不了,那就是你上一天给你一天(的钱),这就是看人家老板,你要有什么事儿,老板愿意扣你就扣你,不愿意扣你就给你,老板说了算。一天十二个小时白班,或者十二个小时夜班。人家上长白班的,一个月上二十点九个班,周六周日休息,可我们周六周日也上班,没有周六周日。工资也不一样,只能比人家少,不能比人家多。人家旱涝保收,历来都挣不过人家。”<br/> 抚顺西露天矿一位工人反映:<br/>“……原来矿上工人下岗,集体的全回去了,全民也撵回家一大半,干30多年的顶多给一万来块钱(买断)……在职的一个人都挣1000多了吧。现在干活的人不够了,(矿上)要往回找这帮下岗的,一个月说是给300……干一样的活,你窝囊不?”<br/>国企职工下岗后被单位返聘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返聘后职工的劳动权利经常的不到保障。一部分企业对下岗返聘人员的剥削十分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下岗职工的生计。<br/><br/>再就业培训<br/><br/>计划体制造成了国企职工劳动技能的单一化,为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很多下岗职工必须对原有劳动技能进行更新。出于这一考虑国家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各种再就业培训。<br/>在长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我们遇到了一位长春市胶合板厂的下岗女工,她向调查人员介绍了那里的再就业培训情况: <br/>“在这培训的都有用,家政服务、月嫂、厨师、按摩、面点……你要想自己找点啥干挺有帮助。培训也不用自己拿钱……”<br/>一位抚顺钢厂的下岗工人认为对于岁数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已经失去了意义:<br/>“快50的人了,谁还去培训啊?对人岁数小的,30来岁,20来岁有点用,学完了有地方要你,过35都不好找了。……(参加培训)没用,这样的人少,你还想找活,一问,42,没人要。”<br/>调查中,抚顺市耐火厂的一位下岗工人认为再就业帮扶机构对他们作用不大:<br/>“政府也给你办个培训班啥的,我去过几次,有没有适合咱的技能咱也没碰上,都是家政服务,家庭护理者方面的,你说咱一个男同志,这方面你干?就算你能干有人用你嘛?……想参加(培训)也不知道上哪参加,不知道哪里有培训咱的。再一个主要还是培训以后安排工作效果不好,安排完就能挣400到500,你还解决不了家里的生活。”<br/>目前再就业培训的主要内容更适合于女性和年轻的下岗职工,这一部分人能够通过再就业培训的方式获得劳动技能的更新,找到新的就业途径。但对40、50人员来说,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通过再就业培训找到工作,工资待遇也不会太高,难以解决家庭生计问题。<br/><br/>就业市场不完善的影响<br/><br/>非技术岗位报酬过低是下岗职工生计困难的又一个原因,民工的劳动力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工人,对下岗失业人员工人造成很大冲击。<br/>抚顺街头零工市场一群下岗工人这样议论:<br/>“用农民工肯定是便宜,让我们全民的干这活,你得给我基本工资吧,农民工在农村活不下去了,三百就能干。”<br/>“现在招工,要去一个月400到500块钱,真都不如低保,采暖啥的还能给你免了,农民工干这活行,他不用考虑(采暖费,水电费,子女教育费等)……现在老板太黑,人有的是,400一个月你干不干?你不干,农民工干。就这价,农民工干也不容易。”<br/>城市工人考虑到住房、采暖、子女上学等最基本的生活支出,无法接受每月低于500元的工资标准。目前一些城市同时存在大批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的现象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对非技术劳动力过度剥削有关。<br/>就业市场不健全还表现在用工行为的不规范上。在被调查的四个城市中,我们发现由于对企业私自招工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下岗人员的劳动报酬经常得不到保障。这也导致了他们对私人企业的不信任。<br/>这是调查人员在抚顺街头劳动力市场听到的议论:<br/>“给私人老板干犯不着,私人老板不和你不签合同,私人的没保障。”<br/>“他需要人就自己到市场找来,谈好价就去走。你干了俩月,工资压着不给你,一个月压一个月的知道不?……就上个月,我周五去要钱,他讲话:‘你着啥急,这还能跑了?周六、周日我没去,周一一去就找不着人了……都跑了。”<br/>“现在那些(就业)中介不就是唬弄人吗?给你找去了,活干完了不给钱……不如在市场上当小工,最起码该多少钱是多少钱,当场就给你。”<br/>“外面(外省市)也有到咱抚顺招工的,我是不敢去……到外面人生地不熟的,更不给你钱,那你还能咋的?在抚顺你还能找伙人找他讲理去,到外面了,不给你钱你回都回不来!现在这社会不就是坑蒙拐骗吗?……”<br/><br/>自主创业<br/><br/>由于下岗后重新获得就业岗位的难度大、收入低,自主经营实际上是很多下岗失业人员的选择。一位在天津开小吃部的抚顺钢厂下岗职工对调查人员说:<br/>“……我跟你说实在的,像我们这些人(指40以上),你就得自己干点啥,开个买卖。老婆、孩能吃饱,就是养家糊口呗,还能咋的?就是靠个个(自己)。那你不靠个个谁管你。……<br/>就能把税给你免了这事好,就这事我举双手拥护政府。过去我刚下岗的时候上过夜市,他们(城管部门)天天来撵你,不让做买卖,还罚款,都不让你活啦。”<br/>政府部门提供的减免税政策对下岗职工自主创业起到了扶植的作用。但是调查中受访者也提到,目前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和收费对下岗职工灵活就业起到很多负面影响,下岗职工自主经营的门槛被人为抬高。<br/>“现在钱难挣,最好别给别人打工,怎么也要自己干。这样生计才有保障。”这是我们在访谈中,一名下岗工人一再重复的观点。他说自己很幸运,因为在八九年政策鼓励经商的时候,他就自己开了一家汽车配件的小买卖,当时一个月可以挣八九千,再加上单位的工资,是相当不错的了。虽然现在下岗了,买卖也没以前好赚钱了,但比起其他下岗同事自己现在要好得多。他还这样向我们解释说:<br/>“现在最困难就是钱难挣,现在人就寻思我怎么找个工作给别人打工,你就没寻思你自己干嘛,自己干咋的都比给别人打工强,我呆一半时间都比那强。现在从外地来的那么多,人家都能干,咋就咱不能干呢。你咋还比农民还强吧,咱家在这,农民到这又吃住啦,怎么能让人家挣的都比你多呢?咱不说干力工,你干啥不能干。” <br/><br/>国企下岗职工的生计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也关乎社会稳定,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这一阶层的整体和长远发展着眼,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升这一阶层的人力资本水平,与此同时还必须规范用人单位的招工行为,限制社会资本对就业的不正当影响,建立完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以外考虑到下岗职工重新获得工作岗位的困难,政府部门还需要在城市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上合理减少对下岗职工自主经营的限制。 <br/><br/>三、保障:下岗工人最后的“诺亚方舟”<br/><br/>贫困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的一大难题,消灭贫困始终是近代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难以保证时,就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危及社会稳定。<br/>下岗职工曾经在国有企业中有着羡煞旁人的“铁饭碗”,今天面对着制度变迁、企业改制、下岗裁员的现实,他们变成了最无助和迷茫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没有了工资收入的他们“一无所有”——对比拥有土地的农民他们这样形容自己。他们每天为生计忧虑着,为子女教育忧虑着,为不敢期盼也期盼不到的将来忧虑着……一无所有的他们感受着下岗前后的落差,他们本来可以即将享有一辈子辛劳换来的安稳日子,拿着各种应得的福利保障平静的生活,但他们却不得不去面对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的巨大挑战。生计?家庭?将来?……他们苦恼着,到底谁来保障他们的生活?我们也思考着,到底谁来保障这个阶层的生存和发展?<br/><br/>失业前后的福利保障落差<br/><br/>“铁饭碗”——至今仍存的幸福记忆<br/>今天,当下岗职工提起曾经在国企工作时享受的保障和福利待遇时,仍旧难以掩饰心中的那份兴奋与骄傲———<br/>“上班(在原单位)的时候那能不好吗?那时候什么都有啊,医疗、养老,还有保健……保健就是一个月也十几块钱,那时候钱也实。”<br/>“那时候单位啥都管你啊,去看病,有职工医院,差不多的,就是拿个挂号钱。上学也不花钱,都是子弟校。住房、采暖都是单位管,哪像现在……”<br/>“原来你就是家里死人了,单位也给你派个车,拿俩钱,要不说还得是国企……那叫有保障。”<br/>失业后企业的福利与保障<br/>下岗对于很多人意味着失去了劳动收入和单位福利,陷入生活的困境,在对国企失业下岗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不只一次听到过这样的话:<br/>“我们现在要求不高,能买米能买油,粗茶淡饭饿不死,就行了。”“能实实在在给点钱就啥也不说了。”<br/>“我们这好多两人都下岗,孩子都像你们这么大都上学呢。……我,晚上出去捡破烂去,白天卖了五块钱,够吗?这孩子生活费在哪出?我们家姑娘上大学呢,爷们还有病。白天出去捡怕人笑话,晚上出去,…欠水费,卡我电。……这法律应该欠水卡水,欠电卡电,现在卡着你老百姓,一个礼拜没有电了。”<br/>“现在在家住水钱电钱都得用,所以说现在活的挺难,不太好活。现在就是强维持,老百姓没有生活费,你还不给出路根本就承受不了。”<br/>一次性经济补偿与失业保险<br/>“现在你一个臭工人,谁管你?还什么保障?大集体的(钢厂集体)一分钱也不给,你找谁去,有招想去,没招死去……咱钢厂那退伍军人都下岗了,现在个个没能耐就饿死。”<br/>职工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仅仅联系在一起。当企业效益不好,甚至破产倒闭时,职工的命运也完全失去了保障,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这是我们采访时三位下岗职工分别向我们介绍的情况:<br/>“您离开工作岗位后给没给您一些补偿啊?比如一次性的经济安排?”<br/>“现在都缺我们一万多块钱了。单位都不给分支,到现在下岗了也没给,就欠一万多了呗。93年开始,十年多了,没给开支。……我们这属于集体民营,应该到四十五周岁你给退,……”<br/>“没有,下岗这几年一分钱都没给我,企业就是不管了,不是说我一个人,……下岗最起码得给失业金吧,失业金也不给你,啥也不给你,国家还不承认下岗,还不给钱,……根本就不够生活费……”<br/>“全民的工人能给开钱,像我们这样的集体工人一分钱不给开。就像倒闭了似的,倒闭了矿里还不承认,承认倒闭给你买断也行啊,都干了二三十年了,买断也不给你买断,也不给你钱,也不算你退休,就像放假似的!”<br/>一次性经济补偿是一些破产或倒闭的企业在职工下岗时一次性的给予以保证他们生活来源的经济补偿措施;失业保险是依法筹集失业保险基金对因失去工作而暂时中断劳动、失去劳动报酬的劳动者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目的是为了使职工在失去工作短时没有收入来源时能够获得基本生活保障。可见获得失业补偿是下岗失业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所以大量存在的下岗职工未得到相应失业补偿的现象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国企职工中很多人都有二、三十年的工龄,辛苦了大半生,突然间没有了工作,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br/>医疗保险<br/>由于一些国企职工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的身体健康程度普遍较低。在抚顺西露天矿采访时,我们就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因为过去矿区的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高,患有心脏病的下岗职工比例多,这影响了他们的再就业机会的获得,治病看病问题更成为了他们的又一个心事。他们很多人都无奈的告诉我们,现在没事就出去溜溜,一个消磨时间,一个锻炼身体,因为实在得不起病,得病根本看不起。现在走到哪都害怕,因为有病也没去看,心脏病不知道啥程度了,万一不行了就交待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从来都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艰难的生活现状让“看病”这基本的需要都成了奢侈的东西。<br/>长春纺织厂的一位下岗职工告诉我们企业一直都没有给她交过医疗保险:<br/>“……什么都没有,哪有保障啊,现在根本就不管,现在我们下岗任何事儿都得我们自己花钱,……就别有病,有病去不起医院就得死,谁管你,没有钱就完了。现在大病去看看去,小病吧,就得挺着。现在上医院看病吧,看不起,吃啥药啊,现在药多贵啊。”<br/>访谈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下岗职工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无意识,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时,更多的答复是“啥叫医疗保险啊?” 我们可以猜测普遍、长期存在的对这一权利的剥夺已经让他们丧失了对它的哪怕一点点认识。但是一位下岗职工的话却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答案——“老是肯定会老的,但得病就是偶然的了,谁知道什么时候得病呢?……我们就知道养老保险,别的啥也不知道,也没那条件管了,病啥不啥的不重要啦,现在这情况能凑合活到老就拜神去了。”有病无法投医吃药,这是一个听起来让人无法不寒心的事实。<br/>老有所养?<br/>中国人自古就讲“老有所养”,可权利被普遍剥夺的下岗职工他们是否能够保证“老有所养”呢?<br/>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本应由企业、个人、社会三方共同负担的养老保险在个别单位竟然完全由个人承担,而且如果不交这笔钱,就不允许职工退休。可这几万块钱高额费用的支付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艰难的。于是在这种现象突出存在的抚顺西露天矿就出现下面职工所描述的情况:<br/>“俺们都五十来岁了,俺们就是靠(等)啦,靠到退休,还拿不起这个保险金,一万多,俺们开点支二年开不出来钱,就是给人家白拿钱,到五十周岁退休就得拿一万多的保险金……现在这十来年,单位一分钱保险钱不给你交,全得你自己拿。”<br/>“那到时候怎么办呢?”<br/>“退呗,那你也得退呀,到亲戚家谁家借呗。”<br/>“就是不交保险钱就不给你退休呀?”<br/>“那当然啦,你不交保险钱能给你退休吗?我们这退休还真没有不交,有的他借钱,哭着喊着借钱,有的嘛我退了我借你钱,我把“折”给你了,你就开去吧,把你那钱开出来,再给我呗。都那样现在,那我也不能不退呀。好不容易耗到退休,没有钱我也得退。退休只能跟关系好的借,借完我存“折”给你了,我跟你借两万,你开完再把“折”给我呗。现在退休四千多块钱,等两年你才能缓过来,才属于开自己的钱。”<br/>“这“折”是什么折啊?”<br/>“存折呗,退休的存折。我跟你讲现在有多少能交起的啊?没有。都是这样,用这种方法。这两年你白交钱,你一分钱开不了。全民的给,到退休了啥钱也不用你拿,开六百呀,开七百呀,啥钱人家给开呀。咱这集体的就不行啦。”<br/>这种交纳养老保险的方式想必是很多人闻所未闻的,他们最后能为自己想出这样的养老保险支付方法可谓用心良苦了,但更多的下岗职工根本无法承担这部分钱,当我们问他们那今后怎么办时,他们只有沉默和叹息。“撵回家最起码得给个生活费吧,一分钱不给,等到我们熬到退休年纪了,我们还得交那保险钱,保险钱我们上哪去凑去?把家里底子都花光了我们上哪去弄保险钱去,……没法交,老了都不知道咋活呀……”<br/>辽宁省劳动保障厅下达文件中明确指出,只要参加工作三个月或几个月以后仍在本企业工作,就要负责给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访谈中我们帮一些下岗职工算过一笔帐,他们中很多人即使有买断的钱,这些钱到退休找那部分钱还远远不够交养老保险,根本不可能再维持生活、家庭和孩子所需要的费用。<br/>目前东北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困难,其中养老保险一块,2000年三省仅养老资金缺口近20亿元。据1999年统计,仅养老金一项,东北三省拖欠累计高达500亿元,相当于三省一年的财政收入。养老保险资金长期拖欠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形成了个人账户保金“空转”的尴尬局面。而养老问题是反应一个社会福利保障程度的重要方面,如果养老得不到保障,怎么能够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平等、完善、和谐发展的社会呢?<br/><br/>“家庭保障”<br/><br/>“啃老”——一个令人辛酸的现实<br/>“啃老”——这个和“下岗”几乎同时被人们熟悉的词汇中蕴藏的无奈和凄凉又有多少人认真的思索过呢?在下岗职工的家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四十岁左右的职工下岗了,夫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不能保证生活来源,支付不了子女的教育费用,但是已经年迈的父母每月还可以开几百块钱甚至一千多的退休金,于是过去经济独立的他们又不得不重新依靠起父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今天这种“啃老”的现象在大家心中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了。抚顺市民政局的孙主任在我们的访谈中提到这种现象这样说:“现在抚顺失业率这么高,还能保持社会稳定,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老的养活小的’,生活有保障了,这样小的就闹不起来了。” <br/>在抚顺矿区我们遇到了一位有32年“矿龄”的老人家,他退休有好几年了,老伴前年也去世了,儿子儿媳下岗后一开始没工作就靠老人家的一点退休金活着,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无奈中夫妻二人只好到沈阳打工,把刚刚5岁的小孙子留在家由老人带着。老人家一脸无奈的对我们说:“为什么当矿工光荣了三十几年,到这么大岁数了不仅要养儿子还得养孙子……?” <br/>我们到吉化家属区调查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老人人,她是长松化工厂(集体企业)的退休职工,曾经在吉化工作过好多年,今年63岁。以下是我们对她进行访谈的一段对话:<br/>她先给我们讲了她年轻时的故事,当时长松整个公司就她一个钢筋工,那时候干活特别累,现在身体也不好,腰托是她的老毛病了。她从长松化工厂成立那天就在那工作,用她退休时公司领导的话说:“长松就是像她这些老太太给攒下的”。按理说现在应该是她在家享清福的时候了,可是她现在的生活却和我们想象的恰恰相反。<br/>她的三个孩子都是在吉化上班,大闺女被逼着买断了;二儿子在吉化,104厂的,工伤在家养着;小儿子才找着工作,一个月这回能给三百。她现在退休一个月就500块钱,跟二儿子在一起,还得养活孙子。<br/>“您孩子买断了,但这个年龄也能干点别的活吧?”<br/>“干啥?买断了一个人七千多块钱,还有孩子上学,你说哪有本钱吧,卖菜你还得有本钱呢!现在这社会孩子奶奶养活着,奶奶一个月就那点退休金!我们这些老人也不指着活多长时间了,死了更省心。难就难在现在这些年轻的没工作的。”<br/>“您退休后的生活怎么度过的?”<br/>“度过?那叫混!!家里的人太让我操心了,退休了还是挨累,每天就混吧。”<br/>是的,除了辛酸和无奈我们不知如何总结我们听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br/>“家?老婆都不跟咱过了,还有家吗?”<br/>家,是避风的港湾,是一个人的保护伞,下岗职工失去了收入来源,来自家庭特别是伴侣的生活保障对于他们显得更加重要。<br/>在访谈中,一名抚顺市耐火场的下岗职工对我们说他现在非常感谢他的妻子:<br/>“下岗后一分钱没有。我现在靠我媳妇养我。”<br/>柴油机厂的一位下岗职工提起他家的生活状况时说道:<br/>“我现在就吃老本呗,我九零年下岗之后也找过工作,没办法,岁数大了,人家不要啊,就干过一个门卫的活,干十来天,人家说不要就不要你了,也没开支。就我爱人还上班,这还将就点,他在一个药厂的药物车间当副主任,一个月一千七八百块钱,现在让她养活全家,咋说呢,无奈归无奈,还是幸亏了她……”<br/>不幸的是,有些国企职工夫妻双双下岗,对他们来说家庭正在失去保障的作用。<br/>调查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多次上访的西露天矿下岗工人,他为我们找来了几份关于职工下岗的文件,并指着上面画标记的部分说:“中央文件上说,为保障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夫妻双方在同一企业的,不要安排双方同时下岗;而且你看这一份我们企业的文件,上面也有,双职工在本企业必须保留一个”,他接着跟我们解释道,“保留一个就是说必须有一个是在岗的,但是我们一找到企业,企业就说不知道(是双职工家庭)。这都是糊弄人,一查工人登记表或者一查个人登记表,一查不就查出来你是矿外的还是说局内的了吗?”<br/>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这位下岗职工介绍的情况在很多企业中存在,夫妻双双下岗失业使很多家庭陷入了绝境。在抚顺市西露天煤矿我们了解到因为失业、贫困,矿区的离婚率明显升高:“家?现在我们这家庭幸福的太少了,离婚的老多了,没有钱,媳妇就跑了,不跟你了。哪还有家啊?你想想俩人在一起,天天只想着一百多块钱全家一个月咋花还咋过日子啊?唉……”很多人离婚其实是为了寻求生活的保障,几位下岗女工向我们介绍了这样的情况:“为什么现在社会离婚的这么多?现在不开支啊,老爷们不挣钱,老娘们就跟你离婚呗,再找别的呗。要不她没有生活来源啊。找不到找七八十岁,靠劳保的呗。岁数小的你下岗了你没钱了,那趁年轻再找别人呗。现在岁数大的五六十岁离婚了找一个七八十岁的最后还有遗产呢。” <br/>在对长春拖拉机厂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和一位退养工人的访谈意外的受到一个四十岁左右男子的干扰,他赤膊、瘦削,看上去神情恍惚,他强行插入了我们和访谈对象的对话之中,从他说话的口气和内容上,大家都猜测出他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访谈结束时他已经被人拉走了,我们从周围人的谈论中知道了关于他的故事:他原来也是拖拉机厂的职工,当时是一个挺活落,挺能干的人,可由于前几年突然下岗了,什么经济来源都没了,妻子就跟别人跑了,孩子的教育、整个家都一下子垮了,他也开始精神越来越差,现在精神不正常,就像一个混世魔王一样天天在拖拉机厂周围混日子……<br/>家庭对于一个人是重要的,当一切都没有了保证时,家庭也许是他唯一的寄托,但家庭生活是需要有物质作为保障的,家不能给人以安全感,生活的幸福也就没了。“低保”:“救命稻草”!“救命稻草”?<br/><br/>在很多情况下,职工失业和下岗意味着完全或部分丧失经济来源,直接危及职工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当失业保险等都难以全方位解决城市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时,社会救济也就成了国家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低保”逐渐成为了经常被人们提及的词语之一,它是很多下岗职工最后的依靠。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改善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也使更多的人在经济上有了安全感。<br/>以抚顺市为例,这座建国初期被誉为“煤都”的城市曾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至改革开放以来,抚顺的经济位次逐渐后移,煤炭资源已近枯竭,矿区经济运行步履维艰。抚顺市总人口227万,市区人口139万,到2004年底累积城镇下岗失业人员32·5万人,其中城区25·6万人,由于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存在,社会保障工作运行起来难度极大。庞大的下岗失业人员构成了抚顺一个清晰的底层社会,他们的生活现状用“悲惨”来形容丝毫不为过。温饱是他们最高的生活目标,他们怀念着计划经济时能吃饱饭的日子,当我们问到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的时候,异口同声的回答就是“钱”。在一次访谈中,一位五十多岁的被访者在我们面前落泪了,他这样为我们描述他的生活:“……现在富的太富了,轻轻松松好几百万,穷的太穷了。以前大米八毛一斤,现在一块多一斤,什么买时都得寻思寻思。买菜一个月真是啥菜便宜买啥菜,肉是半个月吃一回……。”他们很多人无法负担子女的教育费用,更不舍得花钱给自己看看病,他们最怕谁家有什么“红白喜事”,因为人情交往对他们来说已太过奢侈。这时候“低保”就真正成为了他们的“救命稻草”。<br/>调查中我们从抚顺市民政局了解到,抚顺市是辽宁省“低保”工作的试点市,根据国务院“城市低保条例”,抚顺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6·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1·4%,其中城市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70元。由于抚顺市就业面不大,就业压力就比较大,而且抚顺下岗失业人员大龄的比较多,同时抚顺现在存在大量集体企业双职工下岗家庭,家庭的负担可想而知。“低保户”只能维持温饱和基本生活的保障。<br/>访谈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一个下岗后靠低保维持生活的被访者,下面是我们的一段对话:<br/>“叔叔,您下岗之后什么都没干吗?”<br/>“没干,啥也干不了,到哪哪不要!”<br/>“那您都靠什么活呀?”<br/>“就一个月开一百多块钱的低保。只能天天喝粥啦。孩子都养活不起呀。”<br/>这位被访者因为有心脏病下岗后特别难找到工作,妻子也和他离婚了,他就一个人带着孩子每天在盼退休的消极心态中渡过自己的日子,因为退休后还可以有退休金,而之前这近十年的生活只能依靠“低保”了。调查中抚顺市大部分享受低保的受访者都表示由于物价上涨,每月一百七十元的标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低了,还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br/>除此之外,“低保”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一些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职工由于不符合地保对象的规定享受不到低保的救助;另一方面个别有工作收入的人通过关系“骗取”低保,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些问题影响了“低保”资金使用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人们对“低保”政策的理解。<br/>在抚顺钢厂附近的一处劳动力市场我们遇到了一位耐火厂的下岗机关干部。他今年四十九岁,在谈起自己下岗之后的生活状况时,他的焦虑完全写在了脸上——<br/>“现在有很多不该享受低保的享受低保了,这里好多都是。你家有亲戚朋友在区政府,在街道他就给你办了。通过自己符合条件办低保的根据我了解就60%吧。”<br/>“您觉得现在生活怎么样?”<br/>“贫困潦倒,套用句歌词——‘饥寒交迫’。为什么套用歌词,说‘饥’,再好一点的青菜我都不敢买,我爱人收入也就将近500,我*老婆过日子,我只能挣点零工钱。这零工市场到现在就一个来雇的,扛面的。就你这收入,你敢吃啥?肉都不敢考虑,说心里话,不怕你笑话,俺家两三个月没买肉,今天买了,明天你过啥。第二个‘寒’,我家我爱人有工作,不享受低保,你就得自己交暖气费,我交不起,我冬天暖气费1700,暖气改革到现在冬天我一天没享受过暖气,你让人寒心不,咱这大北方的,回家棉裤都不敢脱,顶大天点个电褥子。”<br/>这位下岗职工的介绍让我们认识到了现行的“低保”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诸如覆盖面小、标准低且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受人情关系影响)、规范化水平低等等。当我们认识到低保在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时,我们对这根“救命稻草”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它应该能给予真正迫切需要它的人,它应该能去救助更多需要它的人。<br/><br/>对于城市的贫困家庭,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更好的为贫困家庭提供服务,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经济社会制度,直接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牵动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br/><br/>四.利益诉求与表达<br/><br/>企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国有企业更是处在风口浪尖上。随着国企的改革,众多企业面临着降低管理成本和劳动成本的巨大压力,也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失业群体。调查中,我们所涉及的三省四市,贫富分化明显,下岗失业人员的利益受损状况凸现出来。正如上文提及的,调查中我们耳边充斥着下岗职工诉说的各种不平均、不平等、政策执行的错位以及他们的不满。<br/>“现在这些官儿们,糊弄老百姓一来一来的,上班的时候你有工伤给你按照参照工伤亡上报,待遇什么的都跟工伤一样,但是你一退休或者一下岗,就全都没有了!上班那时候谁明白这个,他也没跟咱讲啊,现在退了、下岗了,全没了。……<br/>现在谁当权谁有令,改革本来是好事,但是越往下落实越差,给工人整的是懵灯带拽线啊。我们现在连上面啥政策都不知道。”<br/>“……我们也相信上面政策是有益于大局的,但是你不能一点不管我们这些下岗的啊,毕竟我们是做了牺牲的!起码我这养老保险你(企业)应该给交啊,当初让我下来你是这么答应的啊!”<br/>“改革革的是谁啊?是大集体啊,那些国企的还管管,我们大集体的一改革就被踢出来了,啥保障也没有,国家政策不是这样的啊!”<br/>“改革改的我懵头转向了,我退休时候工资也不知道为啥就被拿下去108元,到现在没人给我们解释,我们去找,人家说‘给你点钱就知足吧’,可他毕竟不是那么回事啊!”<br/>引发笔者思考的是,下岗失业人员如何应对利益受损?他们是沉默接受、消极抵抗,还是会选择集体行动,比如上访?<br/>笔者在伊春市南岔区进行采访时,发现当地大部分的退休工人都有过上访的经历,在百姓心中,他们是上访群体中的骄傲。问及一位林区工人,他说“那些老头挺能耐,有时间、有精力、而且年岁长,去上访人家不敢动他们,成天去静坐、堵门口,真成过几次!我们不行,我们轻易不去,除非逼得不能活了。虽然有很多不公平、不应该。一旦去了就没工作了,这一个月200多块钱全家指着活命呢,所以啊,不管怎的都得忍。”调查中得知这位工人在林区修大坝的时候被占用土地几十亩,所得偿还了了。<br/>在抚顺,上访,对工人而言不是个敏感的词语。每天清晨,市政府门口总会有带着各种目的而来的上访者,“上访常态化”几乎成为抚顺一大特色。上访在他们看来是解决问题的法宝,“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br/>高某和妻子都是抚顺矿物集团西露天矿的工人,双下岗。高某今年44岁,已经下岗五年了。这五年中,他和他的同伴们走了一条艰辛的上访之路,公司、集团、市、省、中央,他作为一名谈判者,同国家信访办、国家劳动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的接待人员们多次对话,用他的话说叫做“对质”。<br/>您为什么选择上访这种表达的形式呢?<br/>我是属于停薪留职的西露天的工人,但是我还没有期满就强迫着下岗了,而且我家是双下岗,下岗之后养老保险单位也不给交了,个人实在负担不起。我最开始时总找单位领导的,但总是得不到解决。有一次我从领导那出来,一个同事说“跟我们去上访吧,上访之后没准就能管你。”我觉得也是,不访就一点希望没有,访了,再说这也合理合法,没准还真行。(除了上访就没有别的方式可以采取吗?比如说诉诸法律?)有文件规定:法院不予受理国企改革中的职工劳动纠纷问题。<br/>就这样您就去上访了?您觉得上访能解决问题吗?<br/>咱矿并轨买断之后,矿里的执行和买断的政策规定不符,下岗职工经常上访,因为规模大,刚开始国家挺重视,回来之后给解决解决。但是老有上访的后来就不怎么管了。但总上访的人单位会给你一些好处,米啊、油啊、有时候给点钱,有的企业还回聘了他们,但是也仅仅是作为临时工,一天给19块钱,不签合同。那些没上访的就搁家待着,啥也没有,后来大家你告诉我、我告诉他的,就连起来了。我们上访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下岗职工买断的钱到退休时候找的那部分钱远远不够交养老保险的,还有的已经活不起了,比如那些40、50人员,他们都靠父母接济,爹妈都多大岁数了,这都不好说啊,生活难以维持。<br/>您上访究竟要访些什么呢?<br/>我们都是拿着文件、拿着本本去上访的。你看我手里的文件,从中央到省市全都有。首先,按照合同法、劳动法甚至是宪法的第28项第25条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集会、YX、上访”这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而且我们这么多次的上访,都是控制在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合法权益之内,我们也没打文字幅,也没有扰乱机关的公共秩序,也没阻碍交通,更没影响到什么人办公,也没给社会带来危害。这都是合法的。<br/>然后我们访什么呢?主要是针对矿上在并轨、买断期间执行的辽宁省发的试行报告,因为当时辽宁是一个试点,既然是试点,不是正式文件,那我们老百姓认为不妥就有理由上访,而且你要是在辽宁执行带来很多问题那我们更得上访,省得到别的省去实行。<br/>能具体说说跟您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吗?<br/>中共中央文件(即中发[1998]1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笔者注)明确规定“为保障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夫妻双方在同一企业的,不要安排双方同时下岗”,而且矿上也有这个文件(即抚矿就业字[1998]120号“关于印发抚顺矿务局再就业服务中心工作细则的通知”,笔者注)。但是我们家两口子同时下岗。<br/>再者,按照抚顺矿务局发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实施办法》(即抚矿就业字[1998]199号“关于印发抚顺矿务局下岗职工托管实施办法的通知”,笔者注)里面规定了保障金的算法(即文件中说的“托管经费”,笔者注),托管经费第一年应该给150元每人每月,加上养老保险金49.92每人每月,加上7.49元的失业保险金,加上10元的门诊医疗费,一个月就是217.41。但是实际上第一年才给了我们208元,这就差了九块四毛一,一年就欠一个工人112.92;第二年应该给咱们是135+49.92+7.49+10一共是202.41,实际给咱们196,欠了76.92;第三年应该给187.41,但是给了168,欠了232.92。这回你算吧,一年矿里欠一个工人422.76元,矿务局下岗一万一千多人,你算算啊,我们能不告吗?<br/>最要命的是,我们下岗之后养老和医疗保险单位都不管了,说没钱,没钱你也不能不够工人死活是不是?我们把青春都献给党了、献给企业了,你不能老了就把我们扔给社会啊。你知道我们现在怎么说吗?说我们这一代人啊,“下生就挨饿,上学又停课,毕业就下乡,而今没工作,今后无着落”!!<br/>现在西露天不是破产啊,他现在辞退了我们去招临时工,这也不符合政策。我们觉得应该优先解决自己的下岗失业人员,让他们返岗,而且要签订劳动合同,要同工同酬。<br/>这些是跟我自己的利益最相关的。其他人上访还有的因为工伤,现在下岗了单位没给任何措施,有的因为是军人在企业还有生产任务的条件下让下岗了,这也不符合文件规定的,还有强迫买断的,还有在停薪留职期间就被迫下岗的,有的买断时候签字盖章都是别人替他签的,还有把他章骗去了的。很多。矿务局的领导有一次在会上说了良心话,说“现在的下岗工人就等于是过去的‘八女投江’、黄继光一类人,是下岗工人的牺牲换来咱们的稳定。”但是你说我们牺牲,牺牲你不能光给评价吧,我们还得生活啊,不像是真牺牲了、死了就拉倒了,你得给我们回报,得让我们活!<br/>上访通常是什么规模?<br/>一次性去的人一般不多,最多一次是140多人。有时候能达到一千多人,但这一千多人不是同一天去的,都是今天你去、明天他去、过几天又有俩去的,这样的一千人。<br/>能给我们讲讲您的上访经历吗?<br/>2004年5月23 号,我们一共22人在国办大厅里被截访,还有人被打了。<br/>2004年8月,一共115人去北京上访,我们80多人在人大门口坐着,没人管我们,后来维护天安门治安的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由把我们都拉到天安门公安局了,一共去公安局的有65人。当时是答应解决问题的,后来没信儿了。<br/>2004年11月23号,早晨七点多我们一共50多人在劳动保障部的大门口跪着,快八点了,部长郑斯林上班正好碰见了,他当时都哭了,说工人们受苦了,大伙就跟他反映情况。他给辽宁省省长张文岳联系,并且把我们的上访信传到省里了,还跟我们说如果再有截访的、打人的都找他,他给解决。这是我们最受重视的一次。后来郑部长派的两个人,还有省市的人来调查,开(调查)会之前领导威逼利诱,工人们也没能把真话递上去。上面来人说对政策上规定的关于养老、医疗保险,再就业签合同什么的矿里应该执行。但是人一走了,就托,从12月份拖到1月,到3月也没解决,现在还撂着呢。上面政策是好的,但是下面有时候执行的不行。说实话我是真希望你们的调查能一炮打响,反映工人的呼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br/>2005年1月11号,我们在省委省政府信访局提出要见李克强书记,人家说不可能,不让约时间也不让我们打电话。当天我们去省劳动厅信访办,一个50多岁的男的说我们‘你们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就不管你们了,就把你们推向社会了,爱哪告哪告去’!<br/>2005年5月30号,晚上六点多,100多人我们准备坐火车去北京上访,在西站,矿长、矿业集团信访办处长王明坤都带着保安来的,我们的人有反抗的都挨打了,一部分人被拉回去了,但是我们还是继续去北京,后来北京那边公安局说给解决,我们回来了,这都两个多月了,还没消息。<br/>你们上访有哪些非常明确的要求?<br/>有。第一,辞退社会招募的临时工,安排并轨职工回岗或者二次就业;第二,返岗或二次就业人员,只要回到原岗位享受在岗职工同等待遇,做到真正意义的同工同酬就可以;第三,承担并轨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取暖费并给与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第四,是不合理的并轨职工重返工作岗位;第五,有关部门(社会劳动保障部、民政部、社保总公司、医保机构、总工会等)排出一个真正的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并轨职工之中,详尽的做出一个调查,真实地反映并轨职工现状,给新政策的出台以充分的依据;第六,严惩打人者,赔偿被打者的损失包括医疗费用。我们的要求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饥有所食,难有所管”。<br/>您的上访过程是顺利的吗?<br/>当然不是了。我也遭到过威胁,差点被打。我在西站我们要去北京上访,怡和(执抚矿集团的怡和公司)的保安挺横的说跟我“谈谈”,说“你要敢去我整死你!”这说着就要动手,后来矿里领导来了,把他撵走了。后来我咨询电台的法律节目,这种公司的保安,你的职权范围就是公司内部,在这种公共场所你没有权利,你这是限制我人身自由,是违法的。我们上访有时候半道就给截回来了,单位去车,回来之后有的把车票给报了、有的在路上吃啊喝啊的,回来之后单位就“包保”,看着你那也去不了。以后要是有个啥中央精神了、会议了,就来看着你,这段时间你说啥要求他们都说行,等这阵风过去就拉倒了。有的闹得凶的,你提啥条件他都满足,报销医疗费了、有的家要盖煤棚了他就给你水泥阿、砖、瓦什么的,还有得给焊个门什么的。<br/>总的来看,您觉得上访的结果怎么样?<br/>一直没得到好的解决。但是,如果不上访、不闹,那就一点希望没有。上访有时候也给解决,尤其那些头头儿。反正,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br/>对于上访而言,通常地方都是答应对工人的生活给与一定补助,而这种生活上的补贴,一方面消解了人们的抗议活动,同时也在无形中鼓励更多的工人举行抗议活动。下岗失业人员通常不是在利益受损后立即反抗,往往是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遭遇困境的时候才会发出他们的声音。他们只是要一个温饱而已。<br/>抚顺市的35万下岗失业人员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底层社会。他们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包括政治弱势;他们是城市中的贫困群体,包括权力贫困。和谐的社会建构不排斥不平等,但是至少要让声音的传达畅通。因为民众的利益表达是执政党、政府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而畅通的表达渠道也是一个社会基本的安全阀。<br/>导致大规模的、常态化的上访另一原因在于已有制度的闲置。比如,工会制度。工会本该是工人利益诉求的第一站,但是,在访谈中几乎无人提及。如何弥补制度疏漏、如何真正发挥体制内的作用,这些值得深思。<br/>我们在这里详述了一个上访的案例,并不能够说明工人们应对利益受损的主要渠道就是上访,只是上访常态化在抚顺较为凸现。<br/>(注:笔者在括号中注明的文件,都来自被访者提供文件的复印件;另附高某等人的上访信一封。)<br/><br/>五.对比:下岗工人镜像中的自己<br/><br/>“铁饭碗消失之后”这个议题反映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的离职职工身上有着多元的内涵。如一部分下岗工人实现了再就业,有的是满足的再就业,有的却是不情愿的下岗、非满意的再就业;一部分没有实现再就业,有的是想再就业但由于缺乏种种机遇不能再就业,有的是想再就业却由于生理原因无法再就业。在对三省四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多元的“下岗之后”,使我们对下岗职工的生活状态与对社会的看法有了进一步更深层次的了解。下面我们就对比几个不同种类的个案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困难、对下岗的看法、对生活的描述、对未来的打算和对社会的希望,从而更加丰满而立体的展现老工业基地的工人在铁饭碗消失之后的一些生存和心理状态。对比个案一共有五个,个案一属于完全自愿下岗,满意的再就业的下岗工人;个案二属于半自愿下岗,满意的再就业的下岗工人;个案三属于不满意的再就业的下岗工人;个案四属于想再就业却没有机会再就业的下岗工人;个案五属于由于生理因素不能再就业的下岗工人。具体内容经转述如下:<br/><br/>个案1(完全自愿下岗,满意的再就业): 长春柴油机厂下岗工人<br/><br/> 刘某,男,1967年生人,14年工龄,大专,已婚。主动要求下岗买断,原长春柴油机厂计划工人。2004年柴油机厂搞破产、重组,自身就买断了。1996年自身申请放的假,不愿意在柴油机厂“混”,认为柴油机厂的人际关系复杂你,缺乏晋升机会,本身想搞管理,不想一辈子在底下,认为柴油机厂前景不好就出来了。实现了多次再就业,1996年从柴油机厂放假出来,通过人才市场找到了一份广告公司的设计工作,比较满意,在广告公司学的东西非常多,到后期认为在那没有太多的可学的东西了,就在2000年撤出来,在广告公司工作了4年。2000年以后柴油机厂又给他召回,还是搞计划,工资还是五六百,与在外面私企的工作环境、工资、进取心、发展前景差距较大,不满意召回的工作,但为了不被开除致使什么都没有还是回来了,在2003年9月份后期就主动买断了。之后在家呆了3个多月,通过人才市场找到现在的工作,现在从事工艺品制作,属于给私人打工,在经济开发区,是设计者,也很满意,和自己喜欢的兴趣很密切,薪水、环境也很好。他认为自己在再就业过程中并没有遇到什么最大的困难。如果让他再次选择企业性质的话,他认为合资企业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已经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了,进入合资或外资企业接触好的管理方式,对自己今后也有好处。他认为国企工人下岗是大势所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最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力,管理方式落后,和市场经济有很大关系。还拿柴油机厂举例说明,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它经常不考虑竞争方式和如何管理,吃大锅饭习惯了,而现在引入竞争、引入社会这种格局,竞争加大了,一些产品互相竞争,柴油机搞发动机,全国搞发动机的好的企业特别多,有的引进外资,自然而然人家占的优势就比较大一些,所以柴油机厂管理始终这么落后,于是就被市场淘汰了。他对未来的打算是在现有的职业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晋升,实现自我价值。并希望社会能给企业一个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给下岗职工提供好的再就业培训机会。<br/><br/>个案2(半自愿下岗,满意的再就业): 长春拖拉机厂下岗工人<br/><br/>宋某,1970年生人,12年工龄,大专,已婚。原在长春拖拉机厂做过工人和会计员,2003年正式下岗。由于自身怀孕的问题,在车间采取投票下岗的情况下,她被大家投票下岗了,她自身也投了自己一票,因为她认为名额一定,总要有人下岗,她又怀孕,所以就在半自愿的情况下下岗了,并认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下岗后经营自家小卖店,感觉很满意。她认为早下岗使她较早的实现了再就业,拿她的话说“如果是现在让我下岗的话我再找出路就不好找了,我感觉挺庆幸的”。并且由于是自家开设的小卖店,再就业过程中并不觉得有困难。如果再次让她选择企业性质的话,她说还希望选择国有企业,不过她认为不可能了,因为大锅饭已经没有了。她认为企业裁员的原因就是大锅饭取消了,人多,钱少,养不了这么多人,但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人多,是因为领导都贪,厂子不挣钱恶性循环,他们就从裁员上来解决问题,不解决实质问题,像质量问题啦、销量问题啦等。说到未来的打算,她虽然不想一辈子开小卖店,但是她对实现自我已经不抱有希望,而是现实的为将来打算,认为未来就是挣钱、吃饭、养孩子。对社会的希望就是贫富差距不要太大,因为那样容易引起社会的混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br/><br/>个案3(不满意的再就业): 吉林市吉化厂下岗工人<br/><br/>李某,男,25年工龄,高中文化,已婚,2000年被买断,买断前在吉化大集体当过工人和基层管理者,属北方公司。企业改制集体变民营以后,直接被划拨到海特化工厂,做化工工作,属于吉化集团。李某对买断以前的工作都比较满意,而对买断以后的工作则不太满意,原因是他认为现在是给私人打工,企业性质不好(原来在国有不用倒班),现在需要倒班,被人管治,对工人要求太严格,而且没有前途。如果让他再次选择的话,他还是原意选择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各个保障全。说到下岗离职的问题他认为是大势所趋,主要是因为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他认为现在的生活就是维持,他对未来也没什么具体打算,想维持现在的水平就行了,对社会的期望就是挣钱越多越好!<br/><br/>个案4(想再就业却没有机会再就业): 抚顺市耐火厂下岗工人<br/><br/>翟某,男,1958年生人,20年工龄,教育程度初中,已婚。下岗前是抚顺耐火厂的工人,下岗后没有实现再就业,没有再就业是因为工资待遇没保障,工资待遇太低,和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他认为国企改革并没有改好,权力交易严重,基层政府不作为,是政府造成的国企人多,改革应该一步一步来,如果衔接不好容易造成社会紊乱。目前翟某没有收入来源,靠妻子养活。但是如果让他再就业的话他还是希望能进国企,因为国企工资稳定。再就业觅职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年龄、技术和劳动报酬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他认为目前的生活就是饥寒交迫的生活,三月不识肉味。未来也没什么大算了,认为学什么也没用了,零工市场已经超饱和了。对社会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给他一个公道,保障他的基本生活,还认为企业应该承担一部分社会保障,并且由于医疗保障不能个人办,所以企业应该给下岗工人办理集体医疗保障。<br/><br/>个案5(生理不允许再就业,等退休): 抚顺西露天矿下岗工人<br/><br/>张某,男,1960年生人,20年工龄,初中,离异,生活来源靠孩子赡养和低保。2001年下岗,下岗前属抚顺西露天矿矿工,下岗后一直没实现再就业,主要因为自身有心脏病。如果让他选择再就业的企业性质,张某还选择国有企业,认为国有企业好干活,工资和工作都稳定。他认为自身下岗是社会原因造成的,但他认为不可能实现再就业了,最大的困难就是自身有病找不着工作。目前的生活只能吃老本、喝粥。对未来也没什么大算了,就等着领退休金。希望社会能给下岗工人点补助,提高其生活水平。<br/><br/>下面我们就上面五种类型的典型个案的描述进行对比与分析,从他们对自身情况的叙述中找到一些下岗职工再就业困境的原因,并表达这些下岗职工对社会的希望,使我们能够重视中国工人的发展状态,防患于未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br/><br/>40、50的国企情结<br/><br/>通过上面几种情况的典型个案,我们发现年龄因素在再就业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较为年轻的人(70年代出生的人)更容易冲破原有的铁饭碗的计划经济幻想,试图趁着年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的职业前途。而40、50的下岗职工则多数还对国有企业保有较深的幻想。从个案一和个案二我们能够看出来,两者都属60年代后期、70年代的人,在下岗之前都做过不同程度的再就业准备。个案一的被访男士早在1996年就意识到柴油机厂的落后的管理体制,他用“混”来形容厂内职工的工作状态,从那时起他就已经给自己放假,从“适应单位” 走向“适应社会” 的道路,这一步看似轻松,实质上对50、60年代的老工人来说却是极其难走的一步,他们从未想过自己手中的铁饭碗也有破碎的时候,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状态仍然抱有幻想,并且这种幻想根深蒂固,对企业改革的内涵认识不足,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模式使他们中毒颇深。即使在下岗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情况下仍然对国有企业的工作状态保有极深的依恋和幻想,如当我问到40、50岁数的李某、翟某、张某在再就业过程中是会选择国有企业呢还是私有企业时,他们的回答分别是“那当然(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总的来说他的各个保障全。”“当然是固定职业了,收入稳定”“还选择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好干活,个人的不好干,国有企业我还是喜欢的,不管挣的多少,干活也稳呐,有把握。你给个人干吧,这个钱不准称,你给个人干了,今天不给你钱、明天不给你钱,犯不上。国有企业到号就开支。”其实以他们现阶段的人力资本已经很难再进入到国有的体制内了,在他们被信赖已久的计划体制排斥时,他们依旧保持着高度的幻想,头脑中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迷雾仍然不能被市场经济模式的大势驱散,也许我们也可以说这是40、50人员的国企情结。这也使他们在再就业的过程中与心中所想有极大差距,很容易产生不满再就业和消极不就业的现象。<br/><br/>下岗工人看下岗<br/> <br/>从这五个典型的案例的对比来看,较为年轻的实现了满意再就业的个案较为倾向于市场竞争和效益归因;而未实现再就业的40、50人员,生活境遇较差的案例则更倾向于管理体制、腐败、社会政策的归因,认为市场竞争失败是管理体制失败导致的。并且认为这些政治体制因素会严重破坏社会稳定。如翟某认为国企工人下岗的根本原因是“权力交易”,他举了个例子说:“特钢原来效益特别好,薄熙来上台以后,大连钢厂濒临倒闭,它通过权力,就把大连钢铁厂合并到特钢了,迫使特钢把原有的资金投到那个厂去,扶植那个,大钢扶植起来,现在他不行了。”张某则认为是“社会造成的”,如他说到:“集体工人都下岗那不是社会原因吗?社会造成的嘛。个人来看重体力活儿干不了不是还能干点轻巧的嘛。社会造成的给你撵回家了,单位啥也不管了。所以说是社会的问题。像我们这三口人给低保才给一百多块钱,水电房钱什么都得交,所以根本就不够,所以说花家底儿,花了拉倒。”<br/><br/>下岗工人看生活<br/><br/>从完全自愿下岗,满意再就业的刘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被访者谈及将来的时候是充满希望的,仍认为自己能够有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的抱负仍然存在坚持,而起现阶段的生存条件其也认为足够满足其家庭需要,相比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而半自愿下岗,满意的再就业的宋某,对目前的生活评价就更为积极和直接,其认为“我感觉挺好”,并且她在访谈过程中不断流露出满意的言语,但是对实现自身的价值期望不高,更为实际一些,认为只要能维持现状挣钱、吃饭、养孩子就行。案例3不满意再就业的李某虽然成功实现再就业,但他始终被体制安排,从管理者走上工人的道路,进行倒班,实非其所愿,但由于工资还可以,所以对生活也要求不高,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意味。案例4想再就业却没有机会再就业的翟某和案例5因生理而不能再就业的张某这两个40、50的没有实现再就业的被访者则大有被社会抛弃之感,用“饥寒交迫,三月不食肉味”和“就是喝粥,喝粥都强维持”表现了其生存的悲惨境遇。几种不同的案例对现在生活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层次,反映出了几种不同的下岗后的生活状态和境遇。<br/><br/>下岗工人看未来<br/><br/>我们在关注了当代工人的现实生存困难和生存境遇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未来。下岗了并不等于不存在了,下岗后的工人们或是以体制外的工作方式存在,或是完全被放逐于社会,我们不能对其进行拖延的方式让纯粹的时间去解决一切问题,虽然“眼不见”,但是我们应该去“心烦”,为40、50的下岗职工的未来做一下打算,虽然对他们来说想达到的未来已不是什么光辉的成就或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仅仅是老有所养、老有所抚。从上面几种案例的对比中我们发现下岗对于有技术和年龄优势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他们的未来想的是怎样晋升,实现自我价值。如当问到主动下岗实现满意再就业的刘某未来有什么打算的时候,他认为“晋升,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而对于一部分40、50人员则意味着失去就业和机会,没有打算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打算,如:“就这水平了,保持现在的水平。不想做别的了,还做啥啦!”,“就等着到年龄退休呗”。<br/><br/>看当代工人的希望<br/><br/>对于当代工人对社会的希望,我想只有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才能真正表达他们心声,而任何转述性的文字都会抹煞他们的真意。所以我们将不加修饰的将当代工人的希望呈现如下:<br/><br/>下岗工人的希望:<br/>案例1(长春柴油机厂):社会需要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是对企业来说;对个人来说没有找到地方的下岗职工,社会应该提供再就业培训,也出去看看,学习总是有好处的。<br/>案例2(长春拖拉机厂):希望贫富差距不要太大,因为那样容易引起社会的混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br/>案例3(吉化化工):挣钱越多越好呗!<br/>案例4(劳动力市场):社会应该给我一个公道,我应该得到的应该给我,从我现实说,国家法律有规定,保障工人最基本的生活,你这生活费该给我。还有就多了去了,第二个社保的事,企业你应该承担,应该替我交,现在企业应该承担的这块他不承担,靠你个人去交纳。医保这块,它应该给我办,你靠我个人能力去办这个医保,人家现在个人不给你办,必须企业集体给你办。说白了讲话,老百姓的话,没人管你。<br/>案例5(抚顺西露天):我期望这个社会负点责任,对下岗人士能开点工资啊,补助点儿钱呐,希望生活能够提高点儿,这就是最大的希望。<br/>案例6(吉林铁合金):国家富强昌盛,老百姓能吃上饭,退休工人能开出资就行,最低要求。<br/>……<br/><br/>在职工人的希望:<br/>案例1(系露天选煤厂工人):从我们这看呢,就是给那些下岗的找不着工作的人给他们政策,就业比较难,因为他们收入比较低,他们呢,太差的活还不爱干,好的活还找不着。这样的人挺多。<br/>案例2(放炮工):咱煤矿工人就是钱少。以前经济全靠咱煤矿,一没煤了就让咱下岗,都说这是卸磨杀驴,咱露天矿工人苦。七点多就下坑,环境差,危险性大。你像这天(28度)这么热,坑下就得39、40多度。没有希望,就是失望。<br/>案例3(钢厂选料工人):我目前希望社会能给点补助。<br/>案例4(选煤厂提升工):稳定、安全。<br/>案例5(抚顺铝厂):期望各厂矿效益好一些,生活有保障,社会闲人少,这样社会治安有保障,这就好。<br/>案例6(抚顺石油三厂):每个人都有饭吃,有好的环境,住房,经济收入,人的精神面貌。精神面貌体现在人的生活状况好了之后心理状况。石化三厂精神面貌挺好的,内退2000多人,社会保障照发。下岗都是不好好干活的,过去国家减员增效时也没有。好的精神面貌在我们那怎么体现出来的呀?比如,那个老师傅往那一坐,一个月一千八九拿着,精神面貌的体现。<br/>案例7(吉林铁合金):没考虑这些事。<br/>…………<br/><br/>结语:等待是办法吗?!<br/>——对下岗工人阶层未来命运的担忧<br/><br/>实际上在很多失业问题严重的城市,政府部门已经拿不出什么对策。一位学者曾经问东北某市民政局的官员:你们现在是不是想等着下岗工人熬到退休年龄,用时间过滤去这一代人的问题?沉默了片刻之后,官员的回答是: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也只能这样。<br/>等待真的是办法吗?<br/>我们耳边无数次的回响起下岗工人的一句话:<br/>“没有希望……全是失望……”<br/>等待意味着下岗职工要永远承担改革的代价,意味着他们的生存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存在得不到尊重。他们的价值已经不被社会承认,他们的利益也正在被社会淡忘。然而忽视他们却是危险的,作为一个拥有强组织性和共同利益、情感的阶层,他们具有强大的集体行动能力,能够强有力的冲击现有社会结构,影响社会稳定。更为严重的是等待还意味着他们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他们的下一代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从个人生计的角度看,这将造成他们失去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陷入贫困的循环;从整个阶层发展的角度看,这会造成他们向上的社会流动受阻,丧失与社会结构和制度进行“对话—建设”的契机,永远被社会边缘化……<br/><br/>等待会让这一阶层彻底失掉他们的未来——<br/><br/>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指出:东北许多失业现象严重的城市之所以还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因为下岗失业人员把对自身的关注转移到下一代身上,一旦他们的这一关注落空,认识到整个阶层已经失去了希望,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骚乱。<br/>重视子女教育是下岗职工的普遍心理。改变命运的要求和现实处境的艰难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然而,子女的教育支出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荷。调查中一提起这个话题,我们的受访者脸上就立刻写满了不安和忧虑。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虽然他们想尽办法、不顾一切的积攒着这笔巨款,但更多的时候那只能是一个遥远的天文数字!<br/>在吉林铁合金厂家属区中中我们遇到了一对夫妻,他们承包了铁合金厂的一个存车棚。我们分别对夫妻两人进行了访谈。<br/>以下是对女主人的访谈内容的一部分:<br/>“……我属于大集体的,我爱人是国企的工人,……那时候工作熬的身体也不行了。现在没办法了,自己承包一个车棚,黑天白天的熬,季度好啥的一个月能挣六七百,冬天也就二三百。而且成天在这吃在这住,为了孩子我也没有办法,现在每一步都是生活所迫啊。干这个也是没办法,儿子在本溪上大学,一年得不少钱。”<br/>……<br/>“你有过生活或者生存的压力吗?”<br/>“有,就是孩子上学。你说好不容易考上了,不能不念啊。两人工资好像几乎就是供孩子一个了。人家条件好的大吃大喝的,但是咱们精打细算好像都不够孩子的。等他毕业了我是说啥也不干了。熬得不行了。”<br/>这对夫妻靠自己的血汗承担着孩子的教育费用,可是那些生活来源得不到保障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该如何接受好的教育,如何更好的成长和成材呢?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是不是应该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呢? <br/>访谈中我们听到了太多这样无奈的诉说:<br/>“……我没有钱,我有钱,我姑娘我也(能给)培养上大学了。我姑娘一米七三,长的也行,个儿也行,就是一样,交不起学费念不了。那模特学校(学费)一年五千多,加上住宿啥的一千,得一万多,你说这好几万上哪要去,谁供得起啊,要不我姑娘早上大学了……”<br/>“现在上个学就是要钱……原来一个班上50多人,上到初二就剩十几个在哪学习的了……”<br/>“有时都不想活了啊。没有生活来源呀……你就等着饿死,……这下岗那下岗,饭都没有吃的。孩子大了上学你能不愁吗?现在供个大学多少钱,挣多钱的孩子能上学,当父母的没能耐的,孩子大了将来上学不就完了吗?现在孩子上学交学费咱父母都累,别说上大学了。对不起孩子啊,孩子以后咋整?……”<br/>眼前的现实让我们不禁要问这一阶层未来的命运将会怎样?<br/>下岗职工可以等待退休,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呢?<br/>这个阶层还能等待下去吗?<br/>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会随着时间的冲刷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为这一阶层的发展担忧,为他们的下一代担忧——他们的命运关系着未来中国社会的结构和秩序。<br/>在这里,我们的全部理想只是——为这一阶层的未来赢得尊重和希望。</font> <br/> 如何<font size="4">为这一阶层的未来赢得尊重和希望?很好的题目弄得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作品。结果只能当纪实文学读。</font> 置顶,请大家关注,看能不能整出点有价值的意见。 <p>全篇的文眼就在这里:</p><p><font size="4">改革以前的中国,个人能力的发展被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中的工人阶层严重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对计划体制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这也就是说在计划体制下我们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个人和社会。</font><a href="http://www.zmw.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5&ID=66433&page=1"></a></p> <p>全篇的文眼就在这里:</p><p><font size="4">改革以前的中国,个人能力的发展被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中的工人阶层严重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对计划体制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这也就是说在计划体制下我们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个人和社会。</font><a href="http://www.zmw.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5&ID=66433&page=1"></a></p> 胡说八道。东北许多地方为挖煤把地都掏空了,总理流过泪,拨过款。没计划经济就有工人阶级独立性?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