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巨头的道路(外国企业家的评论)
<p style="TEXT-INDENT: 2em;">外界一直难于理解推动中国发展的经济引擎。</p><p style="TEXT-INDENT: 2em;">事实上,在这种发展表象下隐藏着鲜明的亚洲式矛盾哲学</p><p style="TEXT-INDENT: 2em;">文/Steve Ellis Orit Gadiesh</p><p style="TEXT-INDENT: 2em;">有这样两个难以忽略的数据影响着关于中国经济崛起的各种观点:一个是中国目前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它比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成本低 95%;另外一个是:中国被预测将在30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p><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国政府非常明确经济要发展的方向。目前,中国有 16 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并力争在2010年前达到50家。但它们将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呢?</p><p style="TEXT-INDENT: 2em;">回顾日本和韩国公司成为全球巨头的历程,我们发现其发展轨迹呈现出三大共同的阶段:首先,建立本土制造业,通常是为跨国公司提供低成本外包服务;之后,通过技术许可和合资企业借用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流程,并开始出口;最后,收购国外资产和品牌以获得全球地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国很可能采取类似的创建、借鉴和收购的三部曲战略,但外界一直难于理解推动中国发展的经济引擎。事实上,在这种发展表象下隐藏着鲜明的亚洲式矛盾哲学: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不仅仅在于创业成功,同时也在于巨大的经济转型的努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众所周知,创业(或初创)是从零开始,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并且不受企业文化或历史所累。与此相反,转型需要自上而下的统一行动,通过集中规划克服过去遗留的沉疴,不断调整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同时坚定信念并承受巨变所带来的痛苦。</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利用矛盾的经济力量</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些概念看似互斥,但亚洲最近的经济发展历程证明:各种力量可以融汇贯通、相互促进,我们称之为“百家争鸣”法。诚然,各个亚洲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创业与转型融合方法,创造出上世纪最令人震撼的经济增长奇迹。政府统筹的经济转型政策与自由追求商业财富联系在一起,交相辉映,并行不悖。</p><p style="TEXT-INDENT: 2em;">了解这种二元性,人们便可以发现“百家争鸣”模式是如何不断重现的。首先是日本,融合通商产业省 (MITI) 政策与自由市场贸易,然后是亚洲“四小龙”。但“百家争鸣”最突出的例子是中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成为巨大转型的基础,缺乏活力的计划经济被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创业文化所改变。的确,中国有可能成为亚洲国家的最佳典范:一方面利用自由市场力量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保留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事实上,中国是真正创业与经济转型中的佼佼者。</p><p style="TEXT-INDENT: 2em;">之前,中国放开了曾经严格控制的计划经济,让本土和外资公司都能繁荣壮大,淡化经济意识形态,巧妙地处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冲突。这个回归古老文化中实用主义的国家,正稳步迈向现代化,而非西化。邓小平称之为,“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中国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但其领导人深知“百家争鸣”理念的强大力量。</p><p style="TEXT-INDENT: 2em;">随之而来的是,跨国公司也必须领会中国为“百家争鸣”所做的不懈努力将如何释放经济能量。目前全球领跑者都熟悉商业竞争最重要的环节,例如了解客户需求、管理全球供应链、培养并激励顶尖人才,并确保不断稳定的创新以实现目标等。但他们同样需要加速自身发展,来保持领先地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全速前进</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国两家高增长公司生动地体现了“百家争鸣”策略如何彼此强化。国有企业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起初是农用拖拉机制造商,从 1984 开始,通过政府与大众公司和通用汽车谈判达成合资协议,而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厂商,并雄心勃勃地计划未来15年产能翻四番。实际上,公司领导层希望上汽在2020年成为全球六大汽车制造商之一,与通用汽车、丰田、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和大众并驾齐驱。</p><p style="TEXT-INDENT: 2em;">上汽集团制定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市场战略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中国,上汽集团将继续与大众和通用汽车深化合作实现增长。为了应对区域性对手的挑战,上汽持股韩国双龙汽车。在大胆尝试快速增长过程中,公司2004年试图收购英国罗孚集团,最终未达成协议,但却得以购买两款罗孚车型的知识产权,目前正以自主品牌进行销售。</p><p style="TEXT-INDENT: 2em;">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和知识储备,上汽计划积极开拓快速增长的本地市场。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表示,公司希望汽车产量在2010年达到 200 万辆,其中 150 万辆面向中国市场,中型乘用车自主品牌计划 2007 年在中国上市。胡茂元表示,“随着个人购买者逐渐增多,市场潜力极其巨大。”</p><p style="TEXT-INDENT: 2em;">市场究竟有多大?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每一千位法定适龄驾驶者拥有 940 辆汽车,日本拥有 502 辆。但在中国,尽管人口是美国的五倍,但千人适龄驾驶者车辆拥有量数字却仅为8辆。</p><p style="TEXT-INDENT: 2em;">与此相比,百度是一家新兴的创业公司,但已准备好进入下一阶段的快速增长。尽管面临政府对其内容的审查,但这个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搜查引擎仍以纯资本主义模式成长壮大。百度,通常被称之为“中国的google”(其增长在中国领先于全球非常受欢迎的搜索引擎google),2005年8月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一路飙升,收盘价格高达122.54美元,是这个门户网站2004年每股收益的2,000多倍。即使在互联网最辉煌的岁月,在任何国家,都没有任何一家高科技公司受到投资者如此热情的追捧。</p><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中国一亿多网民中有三分之一是百度网站的忠实用户。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认为,好戏刚刚开始。“尽管一亿是个大数字,但却不足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因此网络效应并未完全发挥出来,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李彦宏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表示,“这也是我为何更多地关注于长期投资而非短期利润的原因。”</p><p style="TEXT-INDENT: 2em;">为了在下一阶段增长中获得成功,百度正以“百家争鸣”的方式增强其搜索引擎的能力,当竞争对手专注于门户内容(例如新闻与娱乐)时,它却在不断改进核心业务能力。</p><p style="TEXT-INDENT: 2em;"><strong>加快节奏</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百度和上汽案例表明,中国公司不仅了解如何利用“百家争鸣”策略,而且还以惊人的速度付诸实施。简言之,中国最近的经济发展与其他亚洲国家早期轨迹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目前正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全面推进。为了成功地加以防御,当今全球领导厂商需要理解中国如何实现跳跃式发展。</p><p style="TEXT-INDENT: 2em;">中国快速崛起的典范是目前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联想集团。面对联想无所不在的营销攻势——独家赞助2006年冬季奥运会,最近签约巴西籍超级足球巨星罗纳尔迪尼奥为代言人——人们难以想像,联想海外扩张步伐仅始于 2003 年。</p><p style="TEXT-INDENT: 2em;">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通商产业省一样,中国领导人正意气风发地指引企业扩张,速度惊人,而动力正是中国与亚洲其他经济体的敏捷的同步化,借鉴并超越他们的传统增长策略。以往,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完成一个阶段,然后才明确地向下一阶段推进。但中国不同:它正压缩创建、借鉴和收购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同步推进。</p><p style="TEXT-INDENT: 2em;">例如日本的索尼,尽管早在1960 年就首次登陆美国市场,但直到19 年后“随身听”上市才登上世界舞台。在此之后,索尼通过收购逐渐增加其独特的业务,且仅限于尝试与核心主业相关的新产品与细分客户群协同效应:索尼 1988 年收购 CBS 唱片公司,1989 年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目的是为索尼播放机提供内容支持。 </p><p style="TEXT-INDENT: 2em;">与索尼相类似,韩国三星电子创建于 1969 年,通过外向型增长实现发展。1972年,公司开始出口电子产品,2004年成为世界最大半导体产品制造商和全球领先的显示器与电视生产商之一。1982 年三星在葡萄牙建立海外工厂,1988 年才在法国建立第一家合资企业进行海外产品销售。</p><p style="TEXT-INDENT: 2em;">相反,在自己创建、战略性借用业务能力和全球收购方面,联想缩短了数十年。联想成立于1984年,英文名称为 Legend,是国外品牌电脑(包括 IBM 和惠普)的分销商,1990 年开始为中国市场生产自主品牌,与国外巨头(例如美国在线和微软)一起建立十多家合资企业,并借用他们的创新能力,直到 2003 年启用Lenovo品牌才真正开始出口。自此,联想一直超常规推进、以跳跃式发展领先全球竞争对手,去年完成收购 IBM 个人电脑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并将全球总部迁至纽约。</p><p style="TEXT-INDENT: 2em;">随着中国公司(例如联想)继续快速进入全球市场,增长节奏将会加快,政府也将尽职尽责地推动这一进程。例如,中国公司过去希望进行海外投资,则必须申请政府特批。但北京最近有消息说,政府将在 2006 年某一时间取消限制,这极有可能引爆中国公司的收购狂潮。</p><p style="TEXT-INDENT: 2em;">本文作者Steve Ellis为贝恩公司全球执行总裁,Orit Gadiesh为贝恩公司董事长</p> <p>有两个半民营企业在这条道路走出了一点花样:</p><p>民营企业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崛起当起领军人物。</p><p>民营企业美的,收购了三洋的磁控管业务,收购在华的东芝压缩机公司,并控股压缩机和空调合资企业。在欧购收购了小品牌为一些小家电出口带来方便。美的极度保守,国际化项目都是赢利的结果。</p><p>半个民营的TCL,收购阿尔卡特、汤姆逊、施耐德三大著名品牌,有点贪大求洋,消化不良的感觉。这些国际化业务都亏损。</p><p>还有其他一些民企也有做得很好,但是不知名。</p><p>国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本质上继续解体,鲜有利好消息。</p>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241491235803.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241491235803.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br/> <p>是否翻译上出了岔子,我就没看出“上汽”“百度”或“联想”的扩张,与“百家争鸣”有什么关系。作者想说的“百家争鸣”,到底是啥东东。</p>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