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杜雅萍 发表于 2006-9-29 21:28

[转帖]『闲闲书话』关于“精通几门外语”的思考

<table bordercolor="#ffffff"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2"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bgcolor="#336699"><font color="#ffffff" size="+1">『<a href="http://cache.tianya.cn/index.asp?idwriter=0&amp;key=0&amp;vitem=books" target="_top"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font color="#ffffff">闲闲书话</font></a>』关于“精通几门外语”的思考</font></td></tr></tbody></table><br/><table cellspac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right" width="100"></td><td align="center"><font color="#008000" size="-1">作者:<a href="http://cache.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ernie&amp;idwriter=0&amp;key=0" target="_blank">ernie</a>&nbsp;提交日期:2006-9-29 12:15:00</font></td></tr></tbody></table>多年来,常常听说某某人“精通几门外语”,也曾经和师友议论过几次。最近又在论坛看人提起,于是想到把它通盘思考一下,权当做做思维练习。<br/>  <br/>  思考的出发点,自然是“精通一门外语”。“ 一门”解决,“几门”也就大体可以推知。无非两种情形。一种,严格照章办理。另外一种,参照买苹果:买一斤3元,买4斤则优惠到只需10 元。目前评定职称似乎采取这个办法,对于“二外”、“三外”。。。要求的标准会渐次递降。虽然,这样考查出来的“外语”水准,似乎难以算“精通”,但到了需要宣传的时候,媒体或者粉丝,还是会“一体君臣祭祀同”,慷慨大方地誉为“精通几门外语”,故又不可不知。<br/>  <br/>  “精通一门外语”。还得按侧重点不同,分为两种:精通一门“外语”、“精通”一门外语。两者含义不同。<br/>  <br/>  一. 精通一门“外语”<br/>  <br/>  按照国际通行的分类,语言学习,可以分为母语,第二语言,外语,标准不同,要求各异。比如老外编写一部英语课本,会注明:“供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学习”之类字样。国际性考试就更不谈了:分得清清楚楚。TOEFL 就是:英语作为外语的考试。考试要求,自然比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考试低得多。<br/>  <br/>  因此,精通一门“外语”,可以这样理解:学习一门“外语”,能学到这个样子,不错了。能有是,是亦足矣。按照当作“外语”来学的标准,可谓精通也矣。<br/>  <br/>  然而,即便如此,“标准”也还可以细分<br/>  <br/>  1. 精通一门“外语”(限于阅读本专业文献,基本不写,“听、说”不论)<br/>  <br/>  比如陈景润先生,他当年用外文阅读数论有关哥德巴哈猜想的论文,想来就和阅读相关中文文献同等的熟练,报刊上曾说他“精通4门(?)外语”。一位前辈,搞量子场论的,对此评论说:“按照这个标准,我也精通2门外语,而且可以说,起码“懂”10门外语。因为只要是有关量子场论的论文,不管用什么文字写成,内容多半还是数学式子。我只要看这些数学式子,就能够大致明白它讲什么。”言外之意,这种情形,不能算“精通”。当然,这位前辈的看法,也不过是一家之言。<br/>  <br/>  如果某一位学者是搞西方哲学研究的,我觉得情形会大不一样。哲学文献,一般不会有数学式子,无法借助数学语言,完全得依靠扎实的“阅读词汇量”和外语基础。那么,如果这位学者能做到阅读有关西方哲学研究的论文,就和阅读相关中文文献同等的熟练,而且也被誉为“精通多门外语”,那么,他对这几门外语的掌握程度,自然远远高于搞数学物理的。<br/>  <br/>  2.精通一门“外语”(限于阅读和写作本专业文献,“听、说”不论)<br/>  <br/>  阅读,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论写作。<br/>  写作本专业文献,应该能做到大体没有“洋泾浜”表达,基本没有错误,瑕疵不多,砂石少。<br/>  这方面,我个人印象比较深的,是日本的科技人员。有不少科技领域,日本都有日英双语刊物。作者撰稿,可以任意选择一种文字。就我看到过的几种刊物而言,两种文字的论文基本旗鼓相当。<br/>  <br/>  钱歌川教授在《我是怎样学习英文的》中说到:<br/>  “留在日本几年,只是与书本为伍,教我的老师中,虽有一两个是日本的英文学者,他们读书的能力固不待言,就是发音也很正确,又能写得一手极漂亮的英文,可是他们教书时,从来不放一句洋屁,全是说的日本话。因为他们的教育方针,和中国的不同,他们不求皮毛,只顾实际,把学英文认为一种手段,研究西洋的学术才是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全在读书,不在说话。”<br/>  <br/>  3. 精通一门“外语”( 限于日常生活相关题材,“听、说、读、写”都能对付)<br/>  <br/>  这个,大体相当于我国外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到硕士生水准。可以意会,就不细说了。<br/>  <br/>  4. 精通一门“外语”( 限于阅读个人感兴趣的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听、说”不论)<br/>  <br/>  这里说的“阅读”,标准要降低一些:<br/>  A.“阅读”,只需大体顺利,基本读懂,可以查词典,可以不求甚解;<br/>  B. 不必真会欣赏,不必能就“阅读”作出像样的评论。<br/>  <br/>  5. 精通一门“外语”( 能笔头翻译个人力所能及的小说或其它文学作品,“听、说、写”不论)<br/>  <br/>  这里说的“翻译”, 标准不能很高:译文大体通顺,理解性错误在一般能够容忍的范围内。不能被行家认为是“劣质”翻译。<br/>  <br/>  为什么要“单列”这一条?因为,人家会说,我有译作,你能算我不“精通”吗?我无言以对。<br/>  <br/>  二. “精通”一门外语<br/>  <br/>  这个观察角度,是把外语看作一种外国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语言”,不考虑这种语言是不是当事人的母语。侧重点在“精通”,“精通”面前人人平等。<br/>  <br/>  既如此,让我先以身试法,观察自己的母语水平。<br/>  我对自己作出这样的评价:“精通”现代汉语,相信应该不会太离谱。为什么?首先,我自问,如果自己对母语 ―― 现代汉语 ―― 都不能算“精通”,那么,我再活三辈子也无法达到“精通”一门外语。这对于我本人,就因为显失公平而略形荒谬。其次,与现量相违。按照我接受母语教育的程度,正常情况下,都得视作“精通”。<br/>  <br/>  于是想到可以拿我本人的现代汉语水平作为基础,通过加减乘除,推想一个比较严格的“精通”一门外语的标准。试拟构如下:<br/>  <br/>  1. 听力理解<br/>  能听懂标准的和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允许听不懂说话人的“弦外之音”。<br/>  2. 口头表达<br/>  大体明白晓畅。可以带轻微的或者比较浓重的地方口音。允许读错别字(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普通话并不重要。哪怕基本不会讲普通话而只会讲方言也无所谓。否则,章太炎先生就要落选,这显然荒唐。<br/>  3. 阅读理解<br/>  能十分顺利地阅读个人知识面所及的现代汉语(含古代白话文和浅近文言)文字材料。可以不求甚解,不必真会欣赏,不必能就“阅读”作出像样的评论。<br/>  4. 写作<br/>  符合现代汉语语言习惯,基本通顺,大体没有错误,瑕疵不多,砂石少。文字有一定的“典雅”水平。允许写错别字(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br/>  5. 能够接受的考查方式<br/>  限阅读和写作。允许免除考查下列项目:<br/>  语文知识:解释带点的字,同义词辨析,语法分析。。。<br/>  现代文阅读分析:某某句子有何深意,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层次大意,写作手法之类。<br/>  6. 文化知识<br/>  具有基本的现代汉语所涉文化知识(含文史科技等各项常识和背景知识)<br/>  <br/>  个人以为,从严格意义上说,“精通”一门外语,起码应达到上述标准。<br/>  <br/>  三. 讨论<br/>  <br/>  1. 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精通”一门外语的难度越高<br/>  因为一个人的基本知识架构,基本上是用母语搭建的。对于母语外的一种语言,实在很难“精通”到和母语相当的程度。<br/>  比如说,如果让我用母语做个演讲,我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意气风发地讲上个把钟头,如果用外语,就会差很多。<br/>  又比如说,我中学就学过,植物地韧皮部,动物地始祖鸟,等等基础科技知识,我还知道一些算命、看相、中医等皮毛,都要随口能用外语表达,做不到。<br/>  <br/>  2.“精通”和“粗通”<br/>  <br/>  以前有一位同事,我们管他叫“魏老师”。 毕业于教会学校,英文很好,但他没有高级“职称”。传说当年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评职称时,魏老师在申报表关于“外语及熟练程度”这样的栏目上填上:粗通英语。后来他没有评上,同事们都很意外。于是有好事者到人事处打听,回答说:老魏外语不行啊。我们中行,要求精通英语,他才“粗通”,就是不过关嘛。此话传出,中行上下,无不“晕倒”。<br/>  <br/>  其实就中文而言,我本人也只敢说是“粗通文墨”。我曾经两次“通读”《新华字典》,这只是一部供中学生用的字典。其中,读音,释义,书写我都不会错的字,粗略估算,只占字典收字总量的三分之一弱。<br/>  <br/>  3.“能用外语从事工作”<br/>  <br/>  “精通”和“粗通”以外,还可以有这种说法,就是工作语言,这样可以规避“通”的程度。<br/>  <br/>  我曾经写过一篇《用英语从事经贸工作》。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所见所闻,要达到能够“用英语从事经贸工作”的目标,也开列过一些具体要求和标准。<br/>  <br/>  4.“通”和“懂”<br/>  <br/>  从上面的思考和讨论看,我个人觉得,说某人“精通几门外语”,一般情形,似乎还是改成“通几门外语”或者“懂几门外语”更妥当些。如果一定要说“精通几门外语”,我们会理解为:“精通”两字,是应该带有“下标”的。“下标”指示的范围,我相信大体不离本文讨论所及的几种。至于是哪一种,当事人之外,可能看法不同。<br/>  <br/>  但是,友情提醒:如果涉及应聘、评职称等有利害关系的情形,你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说:“我精通N门外语”。至于对方考察下来评价如何,管他!好汉不吃眼前亏。我家附近有个灯具城,开价150元的灯具,往往可能30元就能拿下。对方是买主,人才市场上,人家没准就是把咱们当灯具的。你说“粗通”,他就认为你是:“不通”。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