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金丝铁线 发表于 2006-10-24 05:27

茅于轼:印度一瞥

<p>   去年十月底,我有机会访问印度,那是参加一个小型的国际学术会议,讨论两国的能源和空气质量问题。时间很短,连头带尾才四天时间,真叫走马看花。不过还留下许多深刻的印象。</p><p>  出发之前先要办理签证。和其他国家办签证作比较,印度大使馆有高效方便的一面,也有低效浪费的一面。高效方便是申请表格可以在网上下载,而且本人不一定要面谈。把必备的文件准备好,送交大使馆,经过简单的审查,所交的文件符合要求,就可以等着拿签证了。不过接受申请文件的官员提出要单位介绍信。而这是在规定的要求文件之外的。好在她没有坚持,讨价还价之后也就通过了。</p><p>  可是究竟哪一天可以领取签证,只是口头的一句话,说一个礼拜之后,也没有任何文字凭证,就凭见面认识。可是到了一个礼拜后,满以为签证可以顺利拿到手,可是被告知说还得等三天,因为其中有印度的休假日,叫我们白跑了一趟。</p><p>  连下来的问题是选择航班。北京到新德里竟然没有直航航班。这样两个比邻的大国,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首都之间没有直航。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家,北京每天都有好几个直航航班,另外还有上海到新加坡,广州到新加坡等等。而北京到新德里竟然没有直航航班。我们不得不在香港转机。不但等候四个小时还要多飞一段距离。附带说一句,新德里的时差与其他所有的国家不同。别的国家的时差都是小时的整倍数,惟独新德里的时差有半小时。比如新德里和北京的时差是两个半小时。北京是中午12点时,新德里是上午9:30。</p><p>  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是新德里到达和起飞的国际航班多数在深更半夜。这是其他国家要尽量避免的。有人说是和供电有关,也有人说是因为白天有空气污染,影响能见度。到底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我们的飞机经过将近六个小时的飞行,顶着时速100公里的逆风,跨越3500公里,于当地时间凌晨1:40到达。然后是排队检查护照,办理进关手续。我们来到边境检查大厅,看到黑压压大片人群,都看不到排队的尾巴在哪儿。我们足足等了45分钟,将要轮到我的时候,忽然发现印度驻北京大使馆给我的签证上面有涂改的地方。按理说,签证是不容许涂改的,这是国际惯例。当初我拿到签证也没有注意,临到进关,感觉问题的严重性。虽然这不是我的过错,但是有口难辩。我提心吊胆地呈交护照给一位女官员。不料她二话没说,盖上章,顺利通过。从进关的这段过程我得到的印象是印度官员的素质良好,态度合作,手脚麻利,但是整体的组织缺乏效率。让几百名国际旅客等待将近一个小时,实在叫人心烦。等我们住进宾馆已经是凌晨三点多钟,接着九点钟就是会议开始了。</p><p>  参加会议的有印度政府官员,实业界的人士和学者。会议给我的基本印象有下面几点∶首先是印度整体的能源消费水平比中国差得远,这和印度的人均收入有关。其次是能源使用效率中的问题很多,浪费不少。总起来看,是市场的发育不足。但是大家寄希望于政府和计划。这一点比起中国朝野对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看法颇不相同。再就是印度政府是一个弱政府,行政权力受到很多制约,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比中国低得多,想做的事往往做不成。政府各个部之间相对独立的倾向很强,因而合作困难。大家知道,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言论完全自由,舆论的监督很到位,但是贪污盛行,一点儿也不比中国好。我曾经问印度朋友这是什么原因。他和另外几个印度人商量了一会儿回答我说,因为取证困难,法官难于判决。我想起菲律宾也有类似的情况。不但贪污犯治不了,连强盗绑匪也治不了,因为取证困难。换句话讲对人的保护有点过了头。我们这里有无产阶级专政的观念,对坏人要专政,因而往往误伤了好人。在印度则相反,是包庇了坏人。可见要做到公正合理是非常困难的。</p><p>  拿电力行业来讲,印度的农村电气化也远不如中国。中国的农村中99%的村庄都通了电,但印度则大约是80%。还有一个奇怪的比较。在中国农村电价都比城市电价高许多,但是在印度农村供电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用了电不付电费。因此电力行业亏损,成为发展的重要瓶颈。现在正在进行一个巨大的宣传运动,教育农民用电付费。环境保护和发展能源行业的矛盾很突出,这个问题唯一都出路是政府间的协调,而这在印度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环境保护的措施不够完善。</p><p>  印度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如中国。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当低。但是因为有一个良好的法治基础,金融业得到良好的发展。金融业是最需要规则和信用的。印度的金融业就远比中国的好。风险很小,效率很高。法治也保障了个人的安全,虽然贫富差距也很大,但是犯罪率比较低,百姓间相处比较融洽。新德里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有穷人区和富人区的划分。穷人富人在一起相安无事。在新德里看到的贫富差距比在北京看到的更严重。这倒不是他们的差距更大,而是他们没有户籍等限制,农村人口可以自由进入城市。我们在马路上可以看到许多学龄儿童,或者卖旅游纪念品,或者乞讨。人数之多超过在中国大城市中的十倍。看来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我十分为他们的将来担心。在中国贫困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而在印度看不出希望何在。儿童失学意味着下一代的贫困。起初我还以为大多数印度人都能讲英语。后来问当地的朋友才知道,只有1-3%的印度人能够讲英语。这个比例不见得比中国高。</p><p>  印度的知识分子更少市侩气,他们风度翩翩,颇有英国绅士气派。他们有责任感,对工作兢兢业业,专业知识良好。但是在我看来,过于相信政府,相信计划,是他们的通病。我不是说政府不好,计划不好,而是说我们无法保证政府的决策都是对的,计划都是符合实际的。中国人吃这个亏吃大了,深刻懂得坏计划的危害性,而没有人能够做出权威判断,哪个决策对头,哪个计划符合实际。市场虽然有盲目性,但是它最后能够自我纠正。不要希望什么弯路也不走。人类发展从来都是曲折的。总体上说,市场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p><p>  会议结束之后我们来到当地最著名的文化古迹游览,叫做Qutab Minar。是联合国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艺术价值十分类似故宫,但是风格完全不同。它由许多精致的建筑构成。大多数是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印度人不像中国人,把死人埋在地底下,而是把大理石的棺材放在地面上。如果讲建筑的美,Qutab Minar远胜过故宫,故宫中也许只有御花园例外。我认为建筑师所认定的目标不同。故宫追求的是雄伟和威严,用巨大的对称布局和孤独的高墙突显出皇帝的高不可攀。这样就牺牲了美。印度的大部分建筑是用来怀念故人的,里面放置着灵柩。包括离新德里200公里的泰姬陵,追求的就是美。要想真正感受到建筑的美,必须来到印度。可是奇怪的是这么好的地方,竟然没有多少人来观光。我们去的那天。门可罗雀。这和故宫每天熙熙攘攘的热闹劲,简直是天差地远。另外印度名胜古迹的门票价格还分本国人和外国人,二者相差将近十倍。同样是WTO的成员国,印度履行义务的状况似乎不如中国。大概因为访问的人太少,收入不足以维护建筑物,所以显得破落。这样好的遗址没有良好的保护,前景十分可虑。此外,我们又游览了著名的红堡,印度凯旋门等,这些地方不收门票,游览的人多一些。</p><p>  匆匆忙忙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最后剩下的时间用来采购。我们的出租车穿过了新德里和老德里的大街小巷。让我们看到了落后的交通设施和拥挤的从原始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混杂穿梭而行。后来我们来到专门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买了些好看无用的纪念品。然后想买印度特产,如茶叶,香料。带回去赠送给亲友。我们请出租车司机找一个超级市场,然而他兜了半天圈子,来到了一个商业中心,有许多店铺,可就没有超级市场。后来回想起老早就有人告诉说,印度是没有超级市场的。同样地印度也基本没有高速公路。这两件大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印度既然拒之门外。印度是一个古老,而且传统非常强的国家。不要说外国的东西接受起来有困难,连本国内部之间的交流也不容易。印度是一个多民族,而且是多文字的国家。钞票上写满了不同的文字。各个邦之间的沟通,不论是语言或文字都不那么容易。因此各个邦和教派之间经常发生剧烈的流血冲突。看看印度我不得不感谢秦始皇。虽然他所建立的皇权制度妨碍了中国的发展,但是他统一了文字和语言,使得内部交流,人员往来容易得多,互相了解深刻得多,避免了许多矛盾和冲突。</p><p>  中印两国相同的地方很不少,相异的地方也不少。最令我难于理解的是为什么在印度青年人结婚时是女方出嫁妆,而在中国是男方赔彩礼。照我的理解,男方赔彩礼从经济上看是对的。因为女孩子扶养成人 父母的心血,经济的负担都不在少数。结婚后女孩子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女方父母获得一些彩礼,补偿一下应该说是情有可原的。我问为我们开车的出租车司机,为什么在印度是女方赔嫁妆。没想到他的说法同样有理。因为女方出嫁之后,这一辈子要在男方家庭中生活,以后几十年的生活费用都要男方来承担,所以要求女方一次性地把今后几十年的生活费用交付给男方。男方愈是有钱,生活愈好,女方应付的嫁妆也愈多。他说现在女性上班的人增加,女方自食其力的趋势使得嫁妆的要求在降低。他还自我介绍说,他结婚时获得女方的嫁妆相当于五千美元,在一般民众中算是比较高的。我问起参加我们会议的知识分子,这种习俗何以能够维持,得到的回答是使得婚姻在相同的社会等级之间进行,穷人不可能把女儿嫁给有钱人家。这使得印度社会的垂直流动更为困难。同样使我难于解释的是,不管结婚时是男方出钱或者女方出钱,中印两国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都是女婴严重不足。将来都会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男性找不到结婚对象,成为头号的社会问题。说句不好听的话,发展娼妓业恐怕是唯一能够缓解这个问题的方法。</p><p>  四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第四天一早我们登上返程航班,驾着时速100公里的顺风,飞行四个半小时回到了香港。在飞机上最使我难于忘怀的是那许许多多在马路上行乞的儿童。谁能帮助他们回到一个正常的未来。</p>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