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渔:市场经济并非今天中国祸端
<p>市场经济并非今天中国祸端<br/>徐友渔 </p><p> 近期京城小舞台上的一部话剧《我们走在大路上》引起了激烈争论。我亲眼看见在幕间休息时有人愤然退场,同时也听到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网上的意见也是截然对立、互不相让。 <br/> 这部剧在反思30年的中国改革得与失。用的是一种很特别的方式,基本没有剧情,从头到尾充满大段大段演员嬉笑怒骂的台词。这种批评现实,要比一味粉饰、无病呻吟或玩形式与“深沉”的东西要好得多。不过问题在于,嬉笑怒骂以什么立场和价值为出发点,批判背后隐含的目标是什么。 <br/> 说白了,这出剧是以骂取胜,骂得痛快、骂得机巧、骂得很文化,凡是引起鼓掌和叫好的地方,一定是骂得酣畅淋漓,语言暴力发挥到极致的地方。比如对时下流俗而可恶的“接轨”这么骂:“二十四史跟二十六个字母接轨,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跟芭比娃娃接轨,楚骚汉赋魏晋文章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曲跟托福GRE接轨”。这种嘲笑和宣泄很容易引起共鸣,其实在饭局上、小说里,甚至在会议中,最有趣、最提神的就是重复民间流传的各种顺口溜和段子,这个话剧也可以说是顺口溜和段子的连唱或集萃,因为文化而比民间顺口溜和段子高雅、精致,但由于过分雕琢而没有民间语言爽口与鲜活。 <br/> 剧中骂经济精英,骂他们巧取豪夺、为富不仁;骂文化精英,骂他们自私、无聊、无耻;也骂小老百姓,骂他们见风使舵、猥琐。该剧的指导思想是今日中国社会新左派的套路,批评社会不公正、两极分化、腐败、贪污和化公为私,但病因的诊断和批判的矛头是指向市场经济,而不是旧体制,不是权力的垄断和滥用。这部话剧在知识界受到的批评,主要在这一点。 <br/> 把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市场经济,在西方有深厚的学理资源,从圣西门到当代的法兰克福学派,可以引证的说法数之不尽。中国刚开始搞市场经济,既不成熟,也不规范,诸种弊病肯定与之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否就在于此,是否如某些人所说,今日中国的问题已经是资本主义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和发达的西方社会的问题属于相同性质,我想,凡是对中国的国情、现实有了解的人,都不难回答。 <br/> 《南方周末》10月26日登了一篇湖南前纪委书记杨敏之的访谈,他在力陈反腐之艰后总结说:“我国目前严重存在的腐败现象是依附在旧的体制上的,如果说十年艰辛的话,苦就苦在旧体制的困扰。反腐败实质上就是和旧体制、旧机制的反复较量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