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闾丘露薇:想一想,你究竟该抱怨什么?
朋友花了六年时间终于拿到美国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申请了一个博士后缓冲一下,虽然成为教授的廉价劳动力,但是毕竟还有点能够维持基本生计的收入.还好,半年不到,找到了一份大学的教职。找工作的那段时间是压力很大,相当的惶恐的,不过从来没有听她抱怨过自己的处境。现在工作找到了,她的心里面更是充满了感恩。 <p> 临行前为她送行,聊起各自的打算,说到我马上要回香港,她忽然发出一声感叹。原来她刚刚从香港回来,这是她第一次到香港,她说她没有想到,香港人原来活得那样辛苦。她去了她的香港同学的家,对方一家四口人住在六十平方米的房子里面,睡房是哪种,只能放一张床,连门也不能够推倒底的。我告诉她,在香港,如果一套住房的面积超过一百平方米,那绝对就是豪宅了。</p><p> 我们聊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以顶尖的香港大学为例,2005年的平均工资是一万四千港元,比香港的平均工资高出二千左右。看上去比内地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要高多了。而且因为港大的毕业生工作相对其它大学要容易找一些,我就知道,如果是在香港大学毕业做一个记者,也就是一万港元不到的水平。如果扣除租房,一个市区号称四十平方米的房子,因为实用面积也就是三十多平方米,五千元的租金已经是相当便宜的了。然后扣除交通费,只算坐地铁,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一个月下来,至少一千元,还有伙食,每顿饭吃快餐,二十块钱一顿,一个月下来,接近二千元。扣除购物,娱乐和其他的开支,如果要存钱,一个月存不上多少。当然也有工作了依然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不过香港的不少父母和子女之间分得很清楚,既然已经工作,也就是独立了,住在家里面可以,可是要共同分担家庭开支的。要说买房子,市区一个四十多平方米的房子至少一百多万,虽然可以银行贷款,但是借得多,还得也多。香港人喜欢说,买房子就是为银行打工,想想也是,二十年,每个月的工资,一半给了银行。年龄大了,收入增加了,当然希望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卖了小房子再供一个大房子,只是依然在为银行打工。</p><p> 朋友说,看看香港,然后想想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对比之下,在内地不少人的生活压力要小得多了,想不通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在抱怨。我也觉得,如果抱怨社会没有一个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公共医疗服务,公立学校的教育普及,这是应该的,因为政府有责任,让社会上的每个人,不会担心如果自己生病了会不会足够的钱去医院,不会担心因为孩子因为穷而要辍学。在这些问题上,大家需要把自己的不满表达出来,这样才会产生力量,推动政府去反思自己的政策,去作出改变,让人民受惠。</p><p> 抱怨和不满很多时候是在比较里面产生的,但是比较什么,怎样比较,参照系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人比较的是大背景,因此开始反思怎样的制度才能够让自己生活的社会更加公平公正,有的人则只看到自己的成功标准下的人和生活,于是越来越为自己感到愤愤不平。</p><p> 还有很多别的抱怨的声音,特别是年轻人的,抱怨自己的工资收入太低,抱怨自己买不起一套大房子,抱怨自己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怀才不遇。发出这样的抱怨的人,是不是应该想一想,问问自己,真的是如此的糟糕吗?是不是自己要求太高?或者是只看到别人风光的外表,忘记了别人其实也是和自己一样,需要从零开始的过程。说到底,是不是还是因为自己有过多的依赖性?依赖家庭,依赖单位,依赖政府,依赖社会?</p><p>来自大河网</p>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