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1952-2004货币存量简析
<table id="autonumber3" bordercolor="#111111" height="48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46" border="0" style="border-collapse:collapse"><tbody><tr><td class="style3" valign="top" width="746" colspan="3" height="191"><table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width="93%"><span class="style9"><font color="#333333"><span class="style11"><p> <font color="#808080" size="4">陈敏昭</font></p><p><font size="4">货币存量又称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的数量、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表现,是各国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主要从银行概览中加工整理后取得。货币供应量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距分层次统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1——M0+活期存款,亦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亦称为“广义货币使应量”。</font></p><p><font size="4"> 我国有货币存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1952 年,当年的货币存量(M2 )101.3亿元,请大家记住这个数字。从52年到57年,M2基本上是以每年12-15亿元的速度增加,货币增长保持在10%左右,57年达到197.7亿元,这是比较正常的速度;从58年开始就不对了,货币增长也开始大跃进,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猛增,导致建国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从61年到64年,三年自然灾害,第一次出现通货紧缩,M2由1961年的439.8亿元降到1964年的434.7亿元,降幅并不大,但是比较好的度过了自然灾害期,国民经济有所恢复。65年到68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冒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56亿,每年增长速度为14%,68年达到666.9亿元。69年到70年“调整,巩固,提高”,出现第二次通货紧缩,每年货币减幅只有7亿元。</font></p><p><font size="4"> 从70年到79年开始了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平均新增货币90多亿元,增长速度是15%左右,增长量保持在百亿元之内,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发展期。</font></p><p><font size="4"> 81年到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也还算正常;从84年到89年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第四次通货膨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font></p><p><font size="4"> 从90年到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数千亿元之内,没有超过万亿元:90年与89年相比,新增5253亿元,91年比90年新增4100亿元,92年比91年新增6100亿元,93年比92年新增94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39%!93年货币存量达到34879亿元。</font></p><p><font size="4"> 94年开始货币增长量超过万亿:94年比93年新增121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为34.6%;95年比94年新增14000亿元,96年比95年新增16000亿元,97年比96年新增15000亿元,98年比97年新增13500亿元,99年比98年新增15400亿元,2000年比99年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152888亿元。平均年增长量为151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右,可以称为第五次通货膨胀期。</font></p><p><font size="4"> 2002年更不得了,货币增长量开始突破三万亿:2002年比2001年新增31000亿,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000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40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253207亿元。增长量加大了而同期的货币增长速度却降了下来: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3.3%。这一 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第六次比较平稳的通货膨胀期”。</font></p><p><font size="4"> 中国实际货币供给量大大高于理论上的货币供应量。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个别年份的甚至超过40%!也就是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贬值速度在20%以上!一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隐蔽的通货膨胀史。为什么说是隐蔽的?这是由于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上升趋势的真实程度被隐蔽了。经济体制转制后这个影响仍然存在。既然通货膨胀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呢?其一,这是由于建国时货币存量基数本身太低,除了两次通货紧缩外,80年代之前每年增加的货币量还不能适应现实的货币需要,因而长期保持了低流通、低物价;其二,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时期也需要大量流通货币的支撑,再加上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使现金需求量更大;其三,我们更受益于强大的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政治和政体的稳定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和金融的稳定。</font></p><p><font size="4"> 下面我们再从货币数量方程式中推导出为什么会产生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高通货膨胀率没有发生经济混乱。</font></p><p><font size="4"> 货币数量方程式:MSV = PY d</font></p><p><font size="4"> 其中,MS——代表一国的货币供给;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font></p><p><font size="4"> P ——代表总体价格水平;Y d——代表真实总需求。那么, PY d 就代表了需要交易的商品总额,一定时期内PY d是个确定数字。80年代之前由于交易通信技术的落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而需要比较大的货币供给;80年代之后技术是跟上去了,但是信用降下来了,仍然需要比较高货币供给。这就是为什么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没有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之一。</font></p><p><font size="4"> 如果我们还想寻找更多原因的话,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有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在我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众多的货币持有者试图在不完备的资本市场上攫取自己的第一桶金(2003,伍志文,货币虚拟化过程中的“资本市场货币积聚假说”,《经济学(季刊)》2003年10月);房地产市场的成熟与活跃也吸引了相当部分的资金。事实上我国的“超额”货币供给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呈加速趋势,让好多人担心这个“笼中虎”随时都可能跑出来危害商品市场并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但是没有,反而在2004年、2005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态势,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升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font></p><p><font size="4"> 从另一方面讲,由于过去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导致当前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领域也由消费品领域扩展至生产资料部门的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三个产业链环节。在产能过剩因素约束下,近期也不可能发生急剧的通货膨胀。</font></p><p><font size="4"> 最后我们还应该感谢中央银行的货币专家们,他们的敬业和高超的调控技术(公开市场活动、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抑制了通货膨胀,保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font></p><p><font size="4"> </font><strong><font size="4">资料来源:<br /></font></strong><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4">1、《中国经济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2005<br />2、《中国货币市场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br />3、赵留彦、王一鸣《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证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font></p><p><font size="4"> <font face="楷体_GB2312">(三门峡行政学院信息中心 TEL:0398-2976668)</font><br /></font></p></span></font></span></td><td></td></tr></tbody></table></td></tr><tr><td class="style3" width="563" colspan="2" height="34"></td><td class="style3" width="183"><font color="#808080" style="font-size:9pt">编辑员:china028</font></td></tr><tr><td class="style3" width="746" colspan="3" height="20"><p align="center"><font color="#808080" style="font-size:9pt">凡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转自“学说连线”http://www.xslx.com</font></p></td></tr><tr><td class="style3" width="23" height="47"> </td></tr></tbody></table>[align=right][color=#000066][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3479721[/lastedittime]编辑过][/color][/align] 请LZ编辑一下文本,看得不是很清楚,谢谢.[em04] <p><font size="5">货币存量又称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的数量、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表现,是各国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主要从银行概览中加工整理后取得。货币供应量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距分层次统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强到弱,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1——M0+活期存款,亦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亦称为“广义货币使应量”。</font></p><p><font size="5"> 我国有货币存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1952 年,当年的货币存量(M2 )101.3亿元,请大家记住这个数字。从52年到57年,M2基本上是以每年12-15亿元的速度增加,货币增长保持在10%左右,57年达到197.7亿元,这是比较正常的速度;从58年开始就不对了,货币增长也开始大跃进,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猛增,导致建国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从61年到64年,三年自然灾害,第一次出现通货紧缩,M2由1961年的439.8亿元降到1964年的434.7亿元,降幅并不大,但是比较好的度过了自然灾害期,国民经济有所恢复。65年到68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冒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56亿,每年增长速度为14%,68年达到666.9亿元。69年到70年“调整,巩固,提高”,出现第二次通货紧缩,每年货币减幅只有7亿元。</font></p><p><font size="5"> 从70年到79年开始了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平均新增货币90多亿元,增长速度是15%左右,增长量保持在百亿元之内,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发展期。</font></p><p><font size="5"> 81年到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也还算正常;从84年到89年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第四次通货膨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font></p><p><font size="5"> 从90年到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数千亿元之内,没有超过万亿元:90年与89年相比,新增5253亿元,91年比90年新增4100亿元,92年比91年新增6100亿元,93年比92年新增94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39%!93年货币存量达到34879亿元。</font></p><p><font size="5"> 94年开始货币增长量超过万亿:94年比93年新增121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为34.6%;95年比94年新增14000亿元,96年比95年新增16000亿元,97年比96年新增15000亿元,98年比97年新增13500亿元,99年比98年新增15400亿元,2000年比99年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152888亿元。平均年增长量为151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右,可以称为第五次通货膨胀期。</font></p><p><font size="5"> 2002年更不得了,货币增长量开始突破三万亿:2002年比2001年新增31000亿,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000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40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253207亿元。增长量加大了而同期的货币增长速度却降了下来: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3.3%。这一 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第六次比较平稳的通货膨胀期”。</font></p><p><font size="5"> 中国实际货币供给量大大高于理论上的货币供应量。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个别年份的甚至超过40%!也就是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贬值速度在20%以上!一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隐蔽的通货膨胀史。为什么说是隐蔽的?这是由于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上升趋势的真实程度被隐蔽了。经济体制转制后这个影响仍然存在。既然通货膨胀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呢?其一,这是由于建国时货币存量基数本身太低,除了两次通货紧缩外,80年代之前每年增加的货币量还不能适应现实的货币需要,因而长期保持了低流通、低物价;其二,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时期也需要大量流通货币的支撑,再加上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使现金需求量更大;其三,我们更受益于强大的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政治和政体的稳定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和金融的稳定。</font></p><p><font size="5"> 下面我们再从货币数量方程式中推导出为什么会产生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高通货膨胀率没有发生经济混乱。</font></p><p><font size="5"> 货币数量方程式:MSV = PY d</font></p><p><font size="5"> 其中,MS——代表一国的货币供给;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font></p><p><font size="5"> P ——代表总体价格水平;Y d——代表真实总需求。那么, PY d 就代表了需要交易的商品总额,一定时期内PY d是个确定数字。80年代之前由于交易通信技术的落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而需要比较大的货币供给;80年代之后技术是跟上去了,但是信用降下来了,仍然需要比较高货币供给。这就是为什么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没有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之一。</font></p><p><font size="5"> 如果我们还想寻找更多原因的话,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有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在我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众多的货币持有者试图在不完备的资本市场上攫取自己的第一桶金(2003,伍志文,货币虚拟化过程中的“资本市场货币积聚假说”,《经济学(季刊)》2003年10月);房地产市场的成熟与活跃也吸引了相当部分的资金。事实上我国的“超额”货币供给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呈加速趋势,让好多人担心这个“笼中虎”随时都可能跑出来危害商品市场并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但是没有,反而在2004年、2005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态势,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升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font></p><p><font size="5"> 从另一方面讲,由于过去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导致当前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领域也由消费品领域扩展至生产资料部门的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三个产业链环节。在产能过剩因素约束下,近期也不可能发生急剧的通货膨胀。</font></p><p><font size="4"><font size="5"> 最后我们还应该感谢中央银行的货币专家们,他们的敬业和高超的调控技术(公开市场活动、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抑制了通货膨胀,保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font>。</font></p> 请问铁线兄,这个分析得出的结论可靠吗?您个人赞同吗? <p>这好像是04~05年的文章,当时通胀苗头初现,作者没有感觉也就算了,还要夸奖央行调控手段高超,多少有点不荣不耻啊什么的,我看中的是文章中历年的M2数字,贴过来帮助大家思考的。</p><p>M2现在每年增加16~17/100,大约五年翻倍,也就是钱每五年翻一倍,而且不是最近如此,是历来如此:52年M2约100亿,每五年翻一个筋斗,55年翻十一个筋斗,2048倍,应该是20万五千亿,实际现在是36万亿!</p><p>看明白这个数字,就不用房价涨了怪炒房的,肉价涨了怪炒肉的了。</p> <p>感谢解惑!</p><p>不过还是有点不明白,这样的通胀为什么对美元还能够升值?而同时美元对日元、对欧元并没有很大的下降,人民币对欧元也稳定多时了。</p>[em09] <p>他这个升值意思意思的,两年才升了六点几,升值前贬值的那次,一个晚上就贬了百分之二十六!</p><p>发钞超过年经济增长率,就可能造成物价上涨,超过的比例低于美国超过的比例,就会升值,实际情况是,高于美国这个比例,也有可能升值,因为美元的流动速度在加快--------主要是欧元部分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挤出美元进入流通造成的,当然也是美国有意纵容的。没有办法,你们手上握了那么多万亿的美元,佛里德曼的观点:要是少发美元,让美元升值,等于补贴持币者,等于奖励中国多藏美元,美元适度贬值是一种愿打愿挨的惩罚。</p>[align=right][color=#000066][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3640120[/lastedittime]编辑过][/color][/align] <p>啊,明白了点!谢啦!</p>[em01] <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 size="3">南方周末<br />作者: 赵晓<br /><br /> 人民币对外升值只是一个表象,人民币对外升值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进而人民币对国内资产的急剧贬值才是问题的要害。<br /><br /> 2006年以前,全国买房者众,由此引发激烈争论。官方和主流媒体均一致认定,一个人买几套房是不合理的,是导致需求过旺进而房价上升过快的主要原因,为此政府不惜出台了多项政策严加调控。<br /><br /> 2007年来,证券开户数剧增,从官方到媒体均认定中国百姓已处于不可思议的“非理性”状态,因此需要“教育”、“引导”,尤其是需要“调控”,以改变其行为选择。 <br /><br /> <br /> 然而,情况并不如此简单。<br /><br />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整体国民经济已陷于“流动性过剩”的状态。挑开精致的学术语汇的面纱,“流动性过剩”说白了就是:钱太多了。<br /><br /> 为什么神州大地上突然间钱这么多呢?这又与两件事有关。第一件事是国际资本认定人民币低估了,将要升值,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的空间,因此通过合法 (如 QFII)与不合法的形式大量流入,仅今年一季度流入的热钱就高达700亿美元。第二件事是国际资本通过美国政府等种种渠道频频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中国政府将人民币升值,中国不得已在2005年走上了人民币渐进升值的道路,而频繁的加息以及宣布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的扩大,更让国际资本从中闻到了血腥味,从而更加猛扑向中国。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过去几年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3年的 4000亿美元一直升到目前的超过12000亿美元。<br /><br /> 而在中国大陆,外汇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因此所有外汇均要强制按官方汇率兑换成人民币,这就使得国内的人民币突然大量增加。不妨简单按美元与人民币 1∶8的汇率计算一下,则2003年以来累计因外汇增长而被动增长的人民币达64000亿元,如果按3-5倍的乘数效应,则导致市场上增加的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可达19.2万亿-32万亿元之多。这远远超过2006年中国20.9万亿元的GDP。也就是说,在此期间货币的增长居然远高于GDP规模。此外,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货币和准货币(M2)加起来总共是34.6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大概55%-92%的货币供应都是由于外汇流入所引发的。这说明,中国的宏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外汇的流入或者说由过剩的流动性所主导。<br /><br /> 人们一直以来认为,是人民币升值的事实及预期才导致了中国进入“流动性过剩”时代。然而,真正对中国老百姓带来直接影响的问题是,中国老百姓的钱相对于国内资产将发生急剧贬值效应,这才是社会各界需要认真关注并引起重视的。<br /><br /> 资金和物资在中国完全不同比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了奇妙的宏观经济现象,这其中最奇妙的一点就是消费性物价没有上升,而投资性物价急剧上升——其中原因也非常简单,好比说,过去一户普通人家50 万元也许就能够买套90平方米的房子,而现在,由于另有相当于50万元人民币的外币流入,也来争夺这一套房子,因此只能买半套房子了。这个时候,你当然可以说房子涨了一倍,但你也完全可以说房子并没有涨,而是人民币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它相对于房子来说贬值了100%。<br /><br /> 显然,人民币对外升值只是一个表象,人民币对外升值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进而人民币对国内资产的急剧贬值才是问题的要害。只要人民币升值的进程没有停止,则国际资本的汹涌而入也就一日不会停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相信政府和某些精英更加理性,因此像政府和某些精英所鼓吹的那样,不着急买房而选择去租房,或者买了一套房后就坚决不买第二套房,同时更不随波逐流去“全民炒股”。这样的“理性选择”带来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一辈子积累下来的储蓄存款必然像冰棍一样迅速地化掉。昨天你本来还可以买一套房的,今天你却只能买一个客厅了,而明天你将注定只能买一个阳台。<br /><br /> 当然,“专家”们说了,总有一天房价会跌下来。但很清楚的是,这一天在人民币升值路线没有走完之前将不会到来,而人民币的升值道路还很长(目前人民币主要是对美元升值而对其他货币甚至仍然是贬值)。因此,让中国老百姓在盛夏之际就穿上过冬的棉袄,这想法实在太过超前,以致可能成为误导,让老百姓活活被烤死。<br /><br /> 中国老百姓当然不会这么傻,他们自有其理性选择,那就是通过投资于“住房、有价证券、古董、艺术品”等一切国内投资品的办法来避免损失。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选择买房炒股不仅是逐利的理性选择,并且几乎是迫不得已的为避免财富不像冰棍那样化掉的唯一无奈选择。<br /><br /> 虽然买房炒股是个体居民的理性选择,但就宏观(全社会)来说,未必一定是最理性的选择。尤其对于政府来说,可能充满着担心:如果大家都去买房炒股,会不会引发泡沫经济?此外,从决策者的角度,也许还需要考虑的是,在房地产和股市之间政府是否要有所选择?政府还需要做什么相关的事情,才能将居民的理性选择引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br /><br /> 第一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一篇长文也许才能说得比较清楚。这里先讲一个基本结论,最近笔者对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当年泡沫经济的状况与中国目前的状况进行了对比(具体数据因篇幅关系笔者在本文中略去),发现中国目前无论房地产也罢股市也罢,基本上都还比较健康,没有明显泡沫。因此,政府的调控更多是预防性的,而不必过于担心泡沫经济。<br /><br /> 第二,假如流动性过剩一定导致泡沫的话,房地产泡沫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更大,因为它会带来更高的地价和房价从而加大工业化的成本,而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因此房价上升太快是不利的,另外房地产泡沫导致的分配效应是一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容易造成收入差距扩大。而股市泡沫可以将资金引入实业,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房地产泡沫可能使中国脆弱的金融受伤,而股市因为银行资金禁止进入,因此对于金融的危害要更小。从这个角度,泡沫从房市转向股市,从总体上讲可能会导致中国泡沫经济的风险下降。<br /><br /> 第三,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合理界定相关资产的权力问题。目前,在土地问题上,全国农民(集体)要卖地,只能卖给政府,全国人民要买地,只能从政府那里购买,政府实际上成了最大的开发商,这大大扭曲了供需关系,导致流动性过剩时代的价格畸高。另外,政府也没有承担起相应的住房社会保障责任,从而人为加大了住房需求。这样,房地产的价格影响就不仅来自于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还来自扭曲的权力关系。政府在针对房市泡沫进行治理时,要同时加大改革力度,让权力界定合理化。 <br /><br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font></span><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