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北京排外主义发作的周期规律
中国观察之曹林专栏<br /> <br /> 七月,正值大学生毕业之际,一个名为“双外生”的专业词汇陡然走进公众视野。来自《京华时报》的消息说,北京市今年将严控“双外生”进京,朝阳区更是“原则上不审批”。所谓的“双外生”,指的是外地生源或外地高校毕业生,“外”当然是首都之外。毫无疑问,与以前“外来人口限入制”之类的舆论命运一样,这种粗暴的排外主义又一次遭到了舆论的痛斥,中青报的调查显示,89.7%的人不赞同这一做法。<br /><br /> 说真的,笔者早已对这类排外主义政策失去了批判的冲动,重复“迁徙自由”、“就业自由”、“城市不能以邻为壑”之类简单常识是痛苦的。本文无意重复这些观点,只是想谈一个有点意思的个人发现:北京排外主义发作的周期规律。<br /><br /> 一二月份,一般是北京每年的排外主义表现得最强烈、最集中的时候,因为时值北京开两会,北京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起门开会讨论北京的现实问题,一切以地方利益为核心。这时候,他们会充分感受到外来人口拥入带来的种种负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站到身边人的利益立场上讲话,这种“地方两会效应”很容易形成一种排外的多数人暴力,毫无顾忌地表达地方狭隘的利益立场。大前年张惟英的“外来人口准入制”,前年某学者的“学历准入制”,去年某博士的“就业许可制度”,都是在这个时段提出来的。<br /><br /> 三四月份,一般是北京每年的排外主义最弱而纳外主义最强的时候,因为时值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集中在北京议政听政,如果北京这时宣扬排外主义的话,会引起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群起而攻之。<br /><br /> 另一方面,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这个时段一般是北京最缺水的时候,北京需要周边城市的水资源支撑,需要从周边城市调水,比如今年为保证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丰宁、张家口赤城三县10万亩高产田水稻全部改种玉米等耐旱农作物,将水调给北京——调人家的水喝,当然不能用排外主义了。<br /><br /> 六七月份左右,北京排外主义又开始冒头了。因为这时候是学生找工作就业的高峰,许多外地学生想到北京工作,许多外地生源想留在北京工作,这可能会对北京的就业造成不小的压力,北京又一次强烈感受到了有排外的需求,于是排外政策就出来了。严控“双外生”就是表现,“就业许可制”、“高学历才能入京”、“北京特别需求的人才才能留京”等排外观点此起彼伏。排外主义的代表作《一个北京人的呐喊:假如北京没有外地人》正出现在这个时段。<br /><br /> 八月份左右,就业潮过去,排外主义会收敛起来,因为这时候是最热的时候,是用电高峰,北京是一个缺电的城市,很多得依靠周边城市的支援,于是,纳外、爱外主义会得到充分表现。北京地区的电力2/3以上靠外省市区输入,其中内蒙古和山西就占了一半,内蒙古、山西、天津等兄弟省份都为保北京而拉闸限电,让自己忍受高温,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这时候如果再排外,谁愿意为北京拉闸限电?<br /><br /> 九十月份,一般是北京的建设高峰,黄金周旅游、学生入学,这时候北京的排外主义一般不会表现出来,黄金周旅游需要从外来人腰包中赚钱。<br /><br /> 十一月、十二月也是北京排外主义的休假期,北京的冬天很冷,供暖需要煤,煤又得兄弟城市的供给。2004年北京市曾出现煤库存量紧张的局面,影响到供暖,但2005年该市的煤炭资源储备充足,提前半个月就完成了储备任务,而一半以上的煤、电都来自内蒙古和山西。<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