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老木匠 发表于 2007-7-17 11:44

[转帖]民国政府为何不编教科书?

<p><strong>民国政府为何不编教科书?</strong></p><p>一点五</p><p><a href="http://www.whxf.org/bbs/index.asp"><font color="#000000">先锋论坛</font></a> → <a href="http://www.whxf.org/bbs/list.asp?boardid=5"><font color="#000000">先锋论坛</font></a> → <a href="http://www.whxf.org/bbs/list.asp?boardid=13"><font color="#000000">先锋大本营</font></a> <br />  <br />  1986年,哈佛大学举行350周年校庆,邀请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前去演讲,里根总统乘机要求哈佛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哈费大学校委会研究后的答复是:总统先生可以不来演讲。美国教育,就是这样以它高度的独立精神,源源不断地为她的国家提供着智力与人才支撑。<br />  <br />  反观我们可爱的祖国,自成立以来,教育独立之说,自是无从谈起,“与时俱进”到了今天,连教材都不能“自立”。<br />  <br />  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曾坦陈,“官员介入教科书编写,教科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br />  <br />  这么多年来,历经种种腐败案例的洗礼,我早已炼就“闻腐不惊”的金身,但那一回,还是吃惊不小:官员何德何能,竟敢动土教科书?<br />  <br />  细思量,也无它,中央集权国家讲究的就是“全国一盘棋”,通俗的理解就是上行下效,领导同志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被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对全国下而达之,下面的官员怎么就不可以呢?<br />  <br />  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商务印书馆,在其发展历程中,有两次与教科书相关的“事故”留传,两次都“败于”教科书。<br />  <br />  辛亥革命之后,从商务印书馆分离出来的沈知方,创立中华书局,并推出新式《中华新教科书》,比较之下,商务那些封面上还印着黄龙旗的教科书,立马黯然失色,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商务被迫“败走”全国教科书市场。<br />  <br />  一次是林语堂编了一本英语教材卖到商务馆,由于不被看好,负责人只肯按出版数量支付版费,而坚决不同意林语堂的“一次卖断”。谁知此书上市后一路飙红,商务一版再版的同时,也“被迫”一次次地向林语堂缴纳版费,据说前后达5万大洋,而当初林的开价连这十分之一都没有。<br />  <br />  从商务印书馆的这两则逸闻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民国政府似乎没有插手教科书的编印工作,而是任由出版社自由发行与竞争。<br />  <br />  事实上,民国时期规模较大的学堂,都是自编课本。在大学里,教师的讲义结束,往往就是一部新著作问世,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即此例。<br />  <br />  学校不独可以自编教材,还可以自选教材。丁肇中先生回忆他在旧中国的中学岁月时说,当时他就读的那所中学,使用的是全套美国教材,因此学生要么“读不出来”,要么“学成”后即可出国深造。旧中国能培养出那么多至今让我们仰望的各类人才,与这种教育方式肯定不无关系。<br />  <br />  今天,官权退出它不应该涉足的领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我觉得,首先需要退出的,应该是教材、教育,让社会、让市场、让需求去引导教育发展,党化教育虽能培养出良民,然而那充其量,只是让中华民族一代一代沦为毫无意义的“看客”而已。<br /></p>

老木匠 发表于 2007-7-17 11:50

<p>再补充一点:</p><p>近几年教育部三令五申要编制有关意识形态方面课程的“统编教材”,作为国家项目,启动资金上百万。终于在今年宣布大功告成,即将投放到各个高等院校,首批开印数据说达到了500万册的天文数字。</p><p>至于教师愿不愿意教、学生愿不愿意学,领导发话:“这种课程就是要照本宣科。”</p><p>显然主事者自己都知道没有实际效果可言,那么唯一的驱动力就应该是项目经费以及庞大版税本身——一个钱字而已。</p>[em06][em06][em06][em06][em06][em06]

psyzjs 发表于 2007-7-17 18:29

[em01]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