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认真地掐一下博士
<p>开门见山地说,博士这个学位名称取错了,应该是本科为学士,研究生为修士,而博士应该称为专士,不能称为博士,因为博士恰恰知识最不广博。</p><p>现在学校培养博士是把博士放在狭窄的学校学习,而时代变化了,整个社会知识暴躁,到处都是知识,到处都是学习,躲在学校里学习,还不如在社会上学习,因为学校的学习的范围还是狭窄,培养出来的所谓博士知识反而不丰富,博士到社会上对于非专业领域的常识有时还不如平常人多,所以会闹书呆子笑话。</p><p>中世纪达分奇、牛顿一类天才是博士,那个蒙昧的时代能发现这些隐含的知识不容易,而且数学、机械、艺术、医学都懂一些,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近代工业化社会以后,通晓社会最前端的知识是不可能的。</p><p>一般来说,博士知识丰富,只是社会经验不如社会上的人,这说得过去,可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现象不成立了,博士孤陋寡闻,举一个例子,我们公司有个研究生,到了企业后埋头搞技术,由于我们这个企业发展得快,都收购了国际上的500强企业,还与他们合资搞战略联盟,这个研究生从93年的技术引进开始,长期从事空调开发,到日本、美国、欧洲所有的空调企业都考察过,还到国外研修和参与联合开发,英语也讲得不错,所以被公司提拔为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当然他自己提拔的一些手下,还基本上都是技术过得硬的,但是最近,这位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调到另一个大产品单位做研发中心主任,他上台后,大炒博士,博士们怨声载道,但是没有办法,这个研发中心主任硬是摆知识擂台,公司里的技术问题博士们就是搞不定,而这个主任却能手到病除,由于是实战出来的,主任的英语比博士好,电脑画图比博士好,更要命的是,搞模拟计算,在微积分数理方程上,同样博士不如实战的主任。博士们所学的知识还是七十年代的博导设计的机器,在行业中早淘汰了,博导从美国抄得来的新理论又没有工厂做依托,对错都不知道,结果,博士们被大批裁员下岗,6个博士只留1个,非常郁闷。</p><p>从这个例子看,博士不博,在学校培养的博士,不如社会上要求上进的强人,当然这个例子是个别的,博士中也有个把是能人,就我们单位例子来看,就是有1个博士实践能力还强,所以留下来了。</p><p>工学博士遇到工程技术的硬考验,来不得半点虚假,博士在企业中,自然凶多吉少。</p><p>那么,这样不要博士,也不对,作为一个知识教育体系,不可以因为这些例子,就否定博士的体制,我认为把博士改为专士,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p><p>专业化学习是现代社会分工协作的需要,有人在某个方向上专门研究,就算研究失败,社会也要允许其存在,这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但是博士挂了一个不正确的衔头,难免弄出很多问题。</p><p>例如,女博士被社会妖魔化的问题,问题还是出在博士这个名称让人感觉知识水平高,在文化上高人一等,如果是专士的话,好比是某种发烧友,喜欢研究,研究得很深,而不是文化上高人一等,这样不会妖魔化。</p><p>如果回到真名网,我们立刻可以证明,博士非常专业,如果是文科类的博士,就看不懂液压原理和设计,反而象古清生这样的杂家,什么东西都懂一些,更可以称得上博士。</p><p></p>[align=right][color=#000066][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772162[/lastedittime]编辑过][/color][/align] <p>[IMG]http://image2.sina.com.cn/lx/qg/p/2007/0411/U1681P8T1D430313F913DT20070411194524_small_h175.jpg[/IMG]</p><p><strong>言无不尽,锐气十足――锐话题</strong></p><p> <font color="#0033ff"><strong>“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strong></font>这些都是人们冠以女博士的特殊称号。终于被妖魔化的女博士说话了,“我们否认网上流行的女博士生‘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的说法。一项调查显示将近9成的女博士生感到自己很幸福!“我们的生活紧张而充实,精神世界十分富足,我们为此而感到幸福。”</p><p> 本期策划:<a class="akey" href="http://eladies.sina.com.cn/"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新浪女性</font></a></p><p> <strong> 锐人物:</strong></p><p> <strong>李文:</strong>美籍华人,台湾著名作家李敖长女。英语教授、作家、演讲人、嘉宾主持人,维权者和批评家,旧金山私立大学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国际与多元文化教育专业博士。</p><p> <strong>尽心</strong>(<a class="akey" href="http://blog.sina.com.cn/u/1193255111"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blog</font></a>):原名靳欣,祖籍北京。素食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6月毕业)。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青联第八、九届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p><p> <strong>韩冰</strong>: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个人格言:不要压力,只要努力 </p><p> <strong>锐主持:</strong>马骧(<a class="akey" href="http://blog.sina.com.cn/u/1236392942"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blog</font></a>)</p><p> <font color="#0000ff"><strong>锐语录:</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ff"><strong> 网友:还有什么比女博士更可怕的人群吗?有!那就是女博士后!</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ff"><strong> 李文:我可以接受“世界上存在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的说法,因为我本身就是“另类”的人。</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ff"><strong> 尽心:女博士智商没有那么高,我觉得是女博士自己在妖魔化自己,让自己更加另类,更加与众不同。说白了,就是把自己太当回事了。</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ff"><strong> 尽心:没有感情是幸福的,因为一切感情的波澜起伏注定都是痛苦的体验,只有没有感情才会幸福。</strong></font></p><p><font color="#0000ff"><strong> 李文:妖魔化女博士是男人没有自信的表现,他们自己很心虚。</strong></font></p><p><strong><font color="#0000ff">……</font></strong></p> <p>先不谈后面的女博士的问题,就说这个博士.</p><p>觉得菜农说的有道理,博士或许更应该称为专士,博士通常在专业的某个方向上花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看了更多的专业书籍,发了更多的专业论文。但,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看书和写文章占据了博士们太多的时间,就鲜有空闲去在实践中磨练和积累。菜农所说的情况大多因为此。</p><p>但我以为,更严重的还不是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而是博士们真的活在了专业里而不再活在生活里。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与生活本身隔离很多的专业上,哪还有时间去思考生活的含义?渐渐地,博士们在生活上几乎成了小学生或近乎文盲。</p><p>不过,话说回来。这世道,又有几人稀罕懂生活的人?嘛生活?事业有成、家庭完整、儿女争气,还要想什么?</p><p>其实,这又哪里只是博士们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离只不过是工作上的问题,对生活的理论浑然不知或不屑一顾或大相径庭,才是人与人相互排斥的根本。</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伊来</i>在2007-08-11 10:30:33的发言:</b><br /><p>先不谈后面的女博士的问题,就说这个博士.</p><p>觉得菜农说的有道理,博士或许更应该称为专士,博士通常在专业的某个方向上花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看了更多的专业书籍,发了更多的专业论文。但,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看书和写文章占据了博士们太多的时间,就鲜有空闲去在实践中磨练和积累。菜农所说的情况大多因为此。</p><p>但我以为,更严重的还不是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而是博士们真的活在了专业里而不再活在生活里。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与生活本身隔离很多的专业上,哪还有时间去思考生活的含义?渐渐地,博士们在生活上几乎成了小学生或近乎文盲。</p><p>不过,话说回来。这世道,又有几人稀罕懂生活的人?嘛生活?事业有成、家庭完整、儿女争气,还要想什么?</p><p>其实,这又哪里只是博士们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离只不过是工作上的问题,对生活的理论浑然不知或不屑一顾或大相径庭,才是人与人相互排斥的根本。</p></div><p>伊来的发言很有道理啊,先不谈女博士避免了把问题复杂化。 </p><p>本人以为,把博士定义好,社会不要期望太高,这样博士问题就缓和多了,要让读博士的人明白,如果读博士,就意味着非常专业,知识会狭窄化,到社会上适应性减弱,个人生活也会有些牺牲,那么有些学生可能不一定选择读博士,更愿意到社会上学习。 </p><p>现在,博士的光环太耀眼,很多学生(包括女生)不明真相,以为读了博士知识就多一点,将来工作好找一些,社会地位高一些,这些以为其实都是错的,这样问题就来了。 </p><p>不解决光环问题,男博士女博士的问题都会很突出。</p> <p>但是,光环是实在地闪着光亮。</p><p>有了博士头衔,通常可以在经济基础、社会地位上比其他人超出一筹并因此而获得更多的机会。举个简单的例子,引进一位博士学校给予的补贴当然比硕士要多;青蓝工程候选人如果一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选谁可能已没有悬念。所有这些带来的结果都是看得着、感觉得到的,怎能不让人心向往之?</p><p>一方面,社会给博士们罩上了这顶光环;另一方面,人们爱恋这光亮。</p><p>菜农所说的可能仅是个别现象,现实生活中念书的圈子里,博士们大多会比其他人更适应已定的社会规则。(说到这里,我倒觉得这还算是个还好的规则,不过只是理论过时或者与实践和生活脱离;想想还有另外一些规则,赤裸裸的关系规则、财力规则,才是吓人。)</p><p>说到底,整个社会是这样地在乎物质、在乎看得见的利益,我常见人们身上和眼里闪着光,难得体会人的心里的光亮。那份光亮无法形成光环,但是照亮你和我也就足够了。</p>[align=right][color=#000066][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806424[/lastedittime]编辑过][/color][/align] <p>伊来说得对,是我的环境不同,我在企业中,考核水平的条件很客观,有没有技术,就看遇到实际问题时是否会建模,是否会计算,是否会试验,最后是否解决问题,十分公平,文凭几乎没有用。</p><p>可是学校和政府不同了,没有办法检验谁到底有水平,结果看文凭,自然博士最厉害,这样学校几乎清一色博士,学校和企业脱节越来越大,这是中国科举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分歧点。</p><p>这个问题有人在研究,好像章星球与我说起过。</p> 菜农的企业很可爱。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伊来</i>在2007-08-11 12:45:51的发言:</b><br />菜农的企业很可爱。</div><p>企业不可能可爱的,企业是经济动物,对什么人都一律平等。 </p><p>到现在博士都不来掐一下,看来我说得有道理啊。</p> <p>一律平等的经济动物为什么不能可爱?况且我还加了个定语。</p><p>你怎么这么确定我不是博士呢?</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伊来</i>在2007-08-11 16:48:51的发言:</b><br /><p>一律平等的经济动物为什么不能可爱?况且我还加了个定语。</p><p>你怎么这么确定我不是博士呢?</p></div><p></p><p>不会吧,我想博士来了一定掐得体无完肤,我本来打算挑起战火后溜之大吉的。</p><p>伊来态度这么平和,又加上是版主,我想是来安慰安慰这个帖子人气少。</p><p>如果伊来是博士,那这场掐架如何掐下去?</p> <p>如果我说:我是博士,我明白所有的状况,但我也无能为力。这态度就是平和的,态度平和为何就不能是当事者?</p><p>如果我说:考博士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以后不得不这样,上博士以及毕业之后都被要求有更多的论文,甚至限定发表论文的期刊,如何有时间来联系实践和生活。</p><p>如果我说:我感觉我是上了一个停不下来的轱辘,你打算怎样再掐下去呢?</p> <p>伊来如此坦白,这场架就掐不了啦,变成了一个农民和一个博士的对话。</p><p>当然,如果是有人认真反思这个问题的话,我们的对话是有建设性的。</p><p>西方DOCTOR一词似乎比我们要坦白一些,兼有医生的意思,查一下词典,居然还有修理匠的意思,而doct的派生词doctrine就是教条主义。可见西方对博士的问题是比较清醒的也是宽容的。</p><p>那么博士不要让人理解为什么都懂,也不要太多光环,社会给予合适的评价和位置,那么就和谐多了。</p> <p>菜农兄的思考另辟蹊径。赞一下。</p><p>不过,菜农兄好像高估了语词的初始意义,忽视了语词的变幻性及适应性。在今天,人们见到“博士”,根本不会想到达·芬奇这类俗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即使没有想到“专士”这个词(菜农想得妙),实际理解起来,也就是把他们视为“专士”的,改不改名字,并不要紧。由于个体经验中的思维拖尾,我们习惯于把任何一个词,按照我们自己的理解,加以微调或颠覆。举例来说,一个网友,不管取什么样的ID,一旦其他网友熟悉了该ID,哪怕该ID与其本人形象背道而驰,该ID依旧会如影随形地贴住主人,完全不考虑该ID的字面意义。现成的例子是:这位自称菜农的人,实际上是一家大公司的中坚兼领导,风度翩翩,举手投足莫不是都市儒雅新贵的特征,身上早已脱尽了菜农气,但网友照样只认可菜农,假如你换个与你形象更加吻合的ID,比如布拉德·皮特,网友还可能不习惯。</p><p></p> <p><strong><font face="Verdana" color="#61b713">泽兄说的好.</font></strong></p><p> </p>[em90][em90][em90] <p>我确实不是博士,菜农直觉是对的;想考博士来着,他说:考什么博士?回家玩去。遂玩。</p> <p> 菜农这个贴子是掐博士的,结果参与讨论的四个人都不是博士,看来博士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做,那就让他们继续矜持吧。我也来掐一下。</p><p> 菜农建议博士改称专士,如果不较真博士这个名称的历史传承问题,菜农的这个建议有道理的。从研究方向看,学问做到博士,当然是越来越专了,但问题在于,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所谓专,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深或高,这就像盖房子,没有厚实的基础,哪来的高度?这样来看,博士既是专深的,又应该是宽厚的。没有宽和厚,估计专和深也是有限的。</p><p> 关于专和博,文科与理科有差别。比如,裂石的专业是历史哲学,按有刀的说法是哲学的一个边缘性学科,但裂石实际涉及的面是全部西方哲学,我认为他有宽度,也有深度。ps是心理学专业,属理科,我感觉他在心理实验这块非常强,但对心理学理论,他大部分是持排斥态度的。</p><p> 很高兴看到,原来在菜农的企业里,博士是没有多大市场的。这是好事。如果中国的企业也是根据学位高低来论资排辈,那中国就要完蛋了。当然,国有企业可以继续沿用他们的判断标准,我对它们没什么可说的。令人悲哀的是,中国的大学居然与政府机关没什么两样,它居然无法自己判断人才的实际水平,而要根据学位高低来判断人才的水平。政府机关是什么地方?那地方只有一种真才实学,那就是拍马屁的真才实学。所以对政府机关,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但大学怎么能这样呢?大学都这样,这个国家怎么可能有学术?怎么可能有科学?</p><p> 好在,菜农在他的自由地里,为中国的科学、知识与技术保留了一块净土。</p><p>以前说过,这种判断标准是管理或领导无能的表现。</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乌龙茶</i>在2007-08-11 23:55:04的发言:</b>以前说过,这种判断标准是管理或领导无能的表现。</div><p>嘿嘿~~这个不完全是管理问题。学位学力是一种刚性人才标准不假,假的是中国社会取得这些资历的渠道有太多的虚假。中国社会的国家干部可以利用职权“买”学位镀金,他们的学费可以全报销他们的人可以不听课;科学院、大学里,只要不傻的处级以上干部基本可以走近水楼台的捷径读自己单位导师的硕士博士,甚至他们的论文都可以让人代笔…… </p><p>要说真才实学,除了上述的花架子,大多术业有专攻,不能强求全面呀。我有两个男性朋友,一个是大学博导,一个是科学院研究员,都有不错的学问,只是在某些文化领域他们几乎都一窍不通,少了许多生活哲学与艺术的通识志趣。近来与他们电话时,一个说整天飞来飞去,不知今昔是何年。另一个说,忙着接活搞项目,要还房贷。</p>[em50][align=right][color=#000066][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6931443[/lastedittime]编辑过][/color][/align]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正经秀</i>在2007-08-12 23:09:46的发言:</b><br /><p> </p><p>要说真才实学,除了上述的花架子,大多术业有专攻,不能强求全面呀。我有两个男性朋友,一个是大学博导,一个是科学院研究员,都有不错的学问,只是在某些文化领域他们几乎都一窍不通,少了许多生活哲学与艺术的通识志趣。近来与他们电话时,一个说整天飞来飞去,不知今昔是何年。另一个说,忙着接活搞项目,要还房贷。</p>[em50]</div><p>那就是专家狭士,不是大家博士。应试教育与工具理性的结晶。</p>[em73] <p>前向时开会,会上多是博导。宴中谈到“学历查三代”、第一学历被重视的现象,他们都说,只要外语可以,任何专业(人文社科类)的博士即使没有一点基础,只要化半个月背背题就能考上。有无博士学历就看人家是不是有意愿和机会去考而已,所以逼得社会上要看第一学历(指本科在何校何专业)。</p><p>另,人民大学的张鸣在评论研究生教育时说:你们以为我们大学教授、导师都准备了不同的两桶水啊?一桶给本科生,另一桶给硕、博研究生?还是就是那同一桶水嘛!</p><p>加上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博士读三年,导师尽找其好友来给学生答辩,一准可以按时毕业。不像西方一些国家,博士可以读十几年甚至都毕不了业。中国的狗屁剥柿,质量可知!</p> <p>瞧菜农这帖像是在找掐的意思。</p><p>实践能力不强和博士不博,这是两码事吧?博学者动手能力未必强,不然什么叫书呆子呢?而你那个业务能力强的主任,恐怕更合适称为专士吧?——看来菜农不是写迷糊了,就是没认真地在掐啊。</p><p>菜农的意图,无非是想讥讽拿了最高文凭的这堆人低能罢了,特别是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读的全是死书。但光这样嘲讽大概菜农觉得不够过瘾,所以想再升华到“名不符实”的高度。但问题是,“博”本来就不是“博士”的实,实践能力低并不应由理论知识高承担罪名,而文凭大跃进的主打产品垃圾博士伪劣博士,那更不是把博士改名为专士可以解决的。</p><p>首先,博士这个学位,我们都知道是舶来品,doctor本身可没包含“博”的词根,至于把它翻译成博士,那是借自始自战国的博士官,说到底是取此称呼的尊崇位置来对应,而不是取“博”的含意来对应,只不过在大家看来,书读得越多自然应该越博学,博士是读书最久的人当然就得“博”了,可是就这个学位而言却不是如此。恰恰相反,博士学位是学科专业化后的产物,而学科专业化意味着什么?学科分得越细,知识竞争越激烈,就越单纯地仅仅要求一招鲜式的专业精深,学到最高学位当然是要求在单一领域业务精深,而不是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精。至于什么都懂又什么都精通的人哪去了呢?难道亚里士多德在当代还可能复制出来吗?(何况亚氏恐怕也是个团队的集合物。)就我自己的体会而言,大学时代是读书面最广的时代,一读研后就专业化了,与专业无关的不是不想读,而是不可能允许自己读了,所以想给自己的知识打下博学的基础,是必须在大学阶段就做到的,并且,仅仅是有限的学科才对博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哲学这种理论学科,而那些服从于分工作业的学科,如工科,其专业能力是与博学无关的。并且,就人才市场化的现状而言,分工越来越细,社会最需要寻求的也不是什么都懂一点的杂家,而是高层次的专家。在这种需求下生产出来的博士如果是块废材,那必定不是因为不够博,而只是因为不够专,是因为知识不只是死的知识,更不能是陈旧的知识,对于侧重实践的行业,尤其不能是脱离实际和操作的知识,这种意义上无用的博士,不过就是专业废品或半成品的意思。</p><p>其次,博士的实践能力低,能由书读得多了来负责吗?或者说,如果一个博士只专心致志于读书,是错误的吗?这里首先要区分的是,有一些专业是学究型专业,而另一些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前者的知识积累性高而离实用远,它的高层次人才,非得是读了大量书的不可,而且也只需要专心读书就够了,而后者,就大多是要寓学于用的,甚至许多是新兴专业,根本就没多少真正要埋头去啃的书读。那么很明显,对于博士这种学位来说,前者是更合适的,而后者,说实话博士学位的设置仅仅是为了借用它来镀层金,例如,一个读完博士却没进过任何企业的管理学博士,能和一个没修过研究生学历却多年管理企业的高级经理比工作业务能力吗?而一个学究型专业和一个应用型专业要读的书和读书的风气又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我所在的系,随便走进一个博士生房间里去,动辄是藏书上千的人,而去年起我住进这个应用专业的宿舍,他们中多数人书架上就没几本书也没见他们在用劲读什么书。那么,这样一个专业的博士假如还不在实践岗位上多呆着,他们的博士学位又能有多少含金量呢?而反过来对于我这种学究型专业,阅读书目挤得连出门时间都没有,以后的从业也是主要和书打交道,那实践能力和读书本身又有多大矛盾呢?应用型专业的博士如果没有动手能力,那本来就是这个专业本身的问题,而不是博士学位本身的问题和读书太多的问题。次之,即使是学究专业,也有它实践层面的研究写作能力问题,多读书反而读呆了情况也是有的,但这是学与思的问题,既和我们选材体制有关,也与一贯的教育模式有关,但博士这个学历本身至少不必为之负责。</p><p>其三,学历大跃进带来的当然不仅是学历贬值,还有博士注水,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个问题同样要去非难我们的教育本身,不必去非难博士这个名称。但不管怎么说,读博三年以上,至少对于大多数人都还是一种严酷的历练,有的废材进了低温的炉子练出来的是贴了博士标签的废铁,但对于真想成为好钢的,多半也还是得进个高温炉子去好好练上几年的。名实分离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好传统,垃圾博士的现象只是告诉我们:以后要靠自己的眼睛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图省事看他是不是有一个博士学位贴在脸上。</p><p>最后,菜农最后一段话是要在真名网来找证明的,而且还是“立刻证明”,不过好像反而找了个反例:我这个文科博士(准确地说是第四年的博士生)恰好是既学过机械设计,又学过经济专业,大学时不务正业还顺带盘桓过另外几个专业领域,至少制图和CAD是实打实学过的,所以液压原理和设计图是能看得懂的(当然可别太难,那样我就得补课去了)。不过,这是因为我是搞哲学的缘故,多逛几个学科,本来就是我下意识的倾向。别的文科博士如果不懂这些,至少也是不用羞愧的。</p>[align=right][color=#000066][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7016675[/lastedittime]编辑过][/color][/align] <p>我也来说一下</p><p>我觉得没有首贴说得那么严重,一般现在的博士论文包括硕士论文都起码要求是很前沿的,不大可能是文章说的那样古董.</p><p>但的确有很多书呆子,书读得好实践能力不强的,这正常,博士主要培养学术人物,对动手要求不象企业这样高.</p><p>我比较反感将那主任吹得那么神,其实,人的能力和环境也有很大关系.他炒了那么多博士,这只能说明他不能尽其才,难道那么多博士之中还真没有能力强的??</p> <p>本来以为这场架掐不起来,不料来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还能横跨机械设计、经济学到哲学,从文章来看,非常讲道理,也非常实事求是,这样吧,我这场架打算这样掐:</p><p>一、菜农和卓立共同的观点:</p><p> (1)【doctor本身可没包含“博”的词根,】这点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p><p> (2)【博士学位是学科专业化后的产物,而学科专业化意味着什么?学科分得越细,知识竞争越激烈,就越单纯地仅仅要求一招鲜式的专业精深,学到最高学位当然是要求在单一领域业务精深,而不是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精。】这点我们基本上也是观点一致的。现代社会博士学位要求某一领域有深刻的研究。</p><p> (3)社会上博士注水,假文凭,某些专业的博士确实书又少实践经验也缺乏,等等,这些对现状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卓立并没有替整个博士队伍辩护,我也没有全部打倒博士。</p><p>二、菜农和卓立观点不一致的地方</p><p> (1)卓立认为菜农混淆实践能力不强不等于不博,卓立认为博士如果在企业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学得不够深刻。但是菜农本意是现代博士就是知识不博,因为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社会上到处是知识,菜农的论据是自身所处的行业的例子,例如:我们企业由于技术引进横向联合开发等原因,计算模型、算法理论、图纸、机型、实验数据、电脑容量、软件等知识比学校丰富、比学校更前沿,那么在学校学习成为博士和在企业成为博士哪个知识丰富?</p><p> (这点我有赢的把握)</p><p> (2)卓立本身是懂机械、经济和哲学的博士,所以菜农认为真名网可以证明文科博士不懂理工科是错误的。</p><p> 这点我输了,真名网上一些自称知识等于别人总和的博士似乎是不懂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所以我想掐一掐,结果来一个真的博士,这点我认输。</p> <p>三、探讨</p><p>(1)博士很多种类,我相信哲学博士在学校的知识条件比企业好,这点不要争论了,除了文化型企业,制造业企业的哲学书不可能比学校少。</p><p>(2)管理类的博士怎么办?大型企业的管理类书籍与学校各有千秋,而且大型企业本身设立企业大学,有一批团队专门去猎取知识,设计课程,实践推广。</p><p> 我有一个疑问,管理类的博士最难覆盖企业的经理人,经理人一天到晚也在学习,飞美国、日本、新加坡学习,边学习边实践,如果企业收购兼并、多国文化冲突管理等专业领域,学校的博士如何比企业做得更深刻?如多国文化冲突管理,你没有和三个国家以上的人在一起滚打爬摸,如何算多国呢?</p>为了证明我的输,就出一个简单的问题
<p>我首先非常敬仰卓立知识广博,卓立的知识总量在我之上好几倍,但是覆盖到我的不足1/3,也就是他懂他的,我懂我的,他懂的我大部分不懂,我懂的他有三分二是不懂的。</p><p>为了证明我们试一下:</p><p>一、这是一个最广泛使用的注塑机的液压原理图(类似的我曾经设计过),请问黄色的部分是一种什么元件,起什么作用,如果是电气控制这个元件动作的话,那么为了符合一定的动作顺序,用什么来控制通断电源?</p><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7-08/1186998066601386.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7-08/1186998066601386.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p><p>二、在美国的管理类著作中,经常出现一些词汇字典上查不到的,如:SEIRI、KAIZEN、KANBAN等,请问是什么意思.</p><p>三、请翻译一下: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p><p>(后两题是我们公司博士闹笑话的地方)。<br /></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hen</i>在2007-08-13 17:02:47的发言:</b><br /><p>我也来说一下</p><p>我觉得没有首贴说得那么严重,一般现在的博士论文包括硕士论文都起码要求是很前沿的,不大可能是文章说的那样古董.</p><p>但的确有很多书呆子,书读得好实践能力不强的,这正常,博士主要培养学术人物,对动手要求不象企业这样高.</p><p>我比较反感将那主任吹得那么神,其实,人的能力和环境也有很大关系.他炒了那么多博士,这只能说明他不能尽其才,难道那么多博士之中还真没有能力强的??</p></div><p></p>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我也觉得那个主任没有必要炒博士。 <p> 这个贴子越来越有意思了,要感谢菜农。</p><p> 我不打算在博的问题上多谈。前面我表达过两个观点:一是博士的专或深,应该是以博或厚为基础的,二者不应该是矛盾的。二是文科博士和理科博士不同,知识面的博对文科博士更为重要一些,但对理科博士可能不是这样。不过第二个观点我没什么把握,我只是拿卓立和PS做了一番比较,得出这么一个粗糙的结论。</p><p> 也许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讨论的思路: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不要说没有人能懂全部人类的知识,就是懂得1%,那也相当可观了。所以,要紧的不是一个人的知识到底有多少,也不是一个人的知识到底有多深,而是这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知识结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上用得较多的概念。但很难像菜农擅长的那样搞出一个或若干个模型出来,因为在个体层面上讲,知识结构肯定是千差万别的,在人类知识这个层面上讲,由于人类知识的总量实在太过庞大,所以也不太可能建模。使用知识结构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表明,我们现在不看一个人的知识是多是少,是深是浅,而是看他的知识构成是否合理。根据什么来判断合理与否呢?根据他的知识是否能有效地解决他所从事的职业中的问题,当然,要解决或能解决的问题有多有少,有难有浅,那么他解决的问题的水平和质量,就是他的知识结构的水平和质量。</p><p>这样来看,博士的知识结构,与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甚至与高级技工的知识结构,是有得一比的。比什么?比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质量。这种比较不用假定博士比工程师高级一些,也不用假定博士比高级技巧高级一点,这种假定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是没什么道理的。但是如果一个博士在他自己的专业领域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质量相较于他的同类而言较低,而一个能干的高级技工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质量相较于他的同类而言较较高,我们就有理由说,这个高级技工的知识结构比那个博士知识结构更好、更合理一些,这当然是从知识结构的效力上看。</p><p> </p><p> </p>[align=right][color=#000066][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7001928[/lastedittime]编辑过][/color][/align]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菜农</i>在2007-08-13 17:09:19的发言:</b><br /><p>、、、</p><p>二、菜农和卓立观点不一致的地方</p><p> (1)卓立认为菜农混淆实践能力不强不等于不博,卓立认为博士如果在企业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学得不够深刻。但是菜农本意是现代博士就是知识不博,因为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社会上到处是知识,菜农的论据是自身所处的行业的例子,例如:我们企业由于技术引进横向联合开发等原因,计算模型、算法理论、图纸、机型、实验数据、电脑容量、软件等知识比学校丰富、比学校更前沿,那么在学校学习成为博士和在企业成为博士哪个知识丰富?</p><p> (这点我有赢的把握)</p><p>、、、</p></div><p>不管拥有怎样等级的学位证书,有些人长于理论研究,有些则长于实践,现实情况如此,本科生里也有理论知识强的,博士生里亦不乏实践技能高的。在这方面文科与理工科的分别也不大。具体的用人单位一般偏重实践能力(教育、研究机构除外),当然,它们没资格发博士文凭。</p> <p>呵呵,菜农这回不但认真地在掐,而且认真得连考题都出来了,简直就是认真得要把俺给吓跑的意思。如果我见招拆招,那是非出丑不可的,所以菜农还是饶了我比较好一些。</p><p>那么就这么说吧,菜农说“卓立知识总量在我之上好几倍,但是覆盖到我的不足1/3”(这句式很像“加起来也不及我的一半”那句),这前半句我是根本不敢领受的,后半句更不知从何而来。或者简单地说,菜农根本就并不清楚我的知识总量(假如这词合法的话)是多少,却能说出“好几倍”和“1/3”的数字来,这是准备拿帽子压死我的意思。可以肯定,知识即使在某种程度上会被量化处理,但总体上却仍然是量化不得的。比较知识数量多少?那可真才叫书呆子得可以,如果人可以靠“知识”的罗列来获得价值,那么在几乎任何信息都可以百度和检索的当代,博学者和无知者就并没有多少本质的不同。——说了半天,我的意思是指,博学是不合适炫耀的,知识的量是不宜用来比较的,否则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说自己无知呢?他考察了那么多各行业自以为有知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我们要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是为了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强的思考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更强的知识鉴别和更新创新能力,更快速的面对实践的反应能力和知识调用能力,或者在另一层面上,还有为了形成更统一的对世界的理解的内在需要。但如果把这种“博学”的需要转换为把知识像收集古董一样收集回来陈列在自家橱子里,那么是一种脑力和精力的浪费不说,这些派不上大用场的古董知识又果真能像它们叶公好龙式的主人以为的那样拥有确凿无疑的价值吗?可以像一个物体一样被硬梆梆地称为知识然后用来陈列、统计、转让、炫耀攀比的,是知识吗?——知识,本身就预设了使用它们和更新它们辨伪它们的对其主人的要求。这正是要计入实践能力中的,也是我把实践能力视为专业知识的一部分的原因。</p><p>现在回到我的陈述和菜农的考题来。我这个人因为求学过程坎坷,多年厌倦课堂只喜自学,晃悠过的专业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尽管我正儿八经呆过的专业分别是机械、经济管理和历史,却由于我不务正业的本性,对于这三个专业我是不承认自己拥有知识话语的资格的,而顶多只能说多少有一点作为扩展视野的接触。也就是说,如果我有什么算是掌握较熟悉可以称为知识的东西的话,也是来自我的自学和思考的,和专业学什么无关,和这个博士学位就更无关(我的博士专业大名叫历史文献学,但我搞的算是纯西哲的),所以菜农听我说一句学过机械就认为可以拿自己的专业来考我,那是高估了我。</p><p>那么,为什么要说一句“所以液压原理和设计图是能看得懂的”呢,首先,这个“能”字对于一个已经彻底转向人文学科十来年的人,只能是“有这个能力”的意思,这就像我从未学习过计算机的课程,可是当初涉及网站设计时,也敢毫不含糊地去鼓捣那些代码和相关的所有功能模块,那就是出于知道自己鼓捣鼓捣着就能都弄懂它们,但这决不等于我就可以因此去求一份网站编程的职位和做相关的考题,别的不说,就21楼插话的shen便可以证明,当年屡屡把我整得通宵不眠的技术困难,一问了他,他便都是片刻就帮我解决了的,这便是我的“能”和他的“能”的区别,而菜农这考题是准备拿他的这种“能”来考我的“能”,不厚道啊。其次,当菜农说出“如果回到真名网,我们立刻可以证明,博士非常专业,如果是文科类的博士,就看不懂液压原理和设计,反而象古清生这样的杂家,什么东西都懂一些,更可以称得上博士。”这一句时,这里说的看不懂的含义会是指一个文科博士同时还有工科博士(或工科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吗?那么菜农提出博士不博的现实问题就没有现实意义了,因为不可能去推行纠正它。所以,我以为按照菜农帖子的主题,应该是指的“有可能”的意思,那就不是现学现卖的“能”,而是有能力去琢磨出来的“能”,或者有这个相关视野的“能”,否则,何必在后面再加举一个“什么都懂一些”的例子呢?其三,菜农可知我从前为何选择理科而不是更擅长的文科的缘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理由应该是:我学了理科可以不丢文科,而学了文科的话,却无法再去学理科。从理转文的人比从文转理的人要多得多吧?理工科为什么会一丢就难拾呢?那是因为理科的知识具有行业规范强、知识累积性强、与实践结合强、与知识资源关系紧密和严格的排错性这几大特点,这也就造成了,理工科必定要在大量精确的累积性知识记忆的基础上再发挥操作和运用能力,而对于一个离开相关行当的人来说,只需要不长的时间就足以让他仅仅掌握不精确的相关知识的记忆,从而失去即时运用它们的可能。这一点,可以随便去问一个比如物理学专业的大四生一道高中化学的难度题,看他还能不能熟练地解出来?附带地说,当年由于屡屡处于半缀学状态,高中化学我是从头到尾地学过五遍的,因为再高密度的操练也敌不过记忆的流失,只好一遍遍地再重学。我们的大脑是只能记住那些时时在运用从而内嵌入我们的思考习惯中的专业语言。再比如说大一时学高等数学,那是炼狱级的学习强度,以至我几乎可以把自己的大学第一年缩写为“高数练习”这四个字,但是仅仅三年之后,有个文科生问我一道简单的高数题,我便发现我必须从微积分的原本原理开始琢磨起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如果菜农现在问我是否看得懂微积分、线性代数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自己会看得懂,因为再不济,我也知道怎么去尽快获得这样的能力,如果真非得再获得的话。其四,当我离开机械专业时是在大二,更专业的知识是没有学全的,但我从不怀疑自己能应付得了,我离开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学习理科是因为对理论知识近乎癖好,而工科是满足不了我这种癖好的,进入工科的专业知识阶段,那对我就只是浪费生命的意义了,或者说,理工科所能给我的哲学大目标提供的视野和知识储备及训练,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已经可以先告一段落了,而在经济专业,坦率地讲那是我“曲线救国”的权宜之计,所以除了微观经济学这种纯理论的课程外,我对其它课程是基本无视的,也就是无论我观光过多少专业,我所专注的始终就是理论这两个字,也正因为理论知识内在的相通性,让我觉得进入它们都并不特别困难,所以,你瞧,你拿了些非理论知识来考察我的即时处理能力,那我只能说假如菜农是那个“主任”,那么我就必定会是那些被开除的“博士”了。其五,惟有耳濡目染,我们才能对专业语汇有亲近感,这一点,在菜农现在拿你的图纸给我看和shen拿他的编程语言给我看或者我拿我在弄的塔尔斯基的逻辑学论证来给你之前,将是同样的心理反应,但我不认为我“没能力”读shen的编程语言和你的图纸,同样也不认为shen和你“没能力”读塔尔斯基,但可能有相当一大部分文科博士是真的“没能力”读你这图纸和编程语言的,这一点,我们理工科出身的人都是明白的。实际上,真正为我们所掌握的仅仅是那些我们天天都在运用的知识,因为它们的运用要求一种快速反应能力,许多知识之作为知识在某种意义也仅仅是因为它们以符号的方式缩短了让人们作出正确反应的过程,于是,在这个意义上的知识,人们之间的区别就不会有特别大的区别,而博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扩大了视野,从而对于创新和更深刻地理解使用既有知识有根本上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主要散布在记忆的深层,潜在地支配我们的思维方式,提供准确有效的直觉判断,同时在需要精确知识时能够提供作为直接经验的高效检索指导。</p> <p>卓立的长篇大论拜读完毕,几乎都同意你的观点。</p><p>这场掐架因真才实学的博士出现,理论太严密,不易擦枪走火,最后结论都归于一致。问题都已经说了,有些问题虽然有共识,不过也无法解决现状,如博士注水问题。</p><p>博士改名,也是作为一个帖子说说的,真的要改名,那也会出现负面问题。</p><p>至于谁的知识是谁的一半或者1/3,大家加起来的知识不及谁的一半,这种说法不是我先创造的,看来是荒唐的。(我按照别人的说法,我想在大学毕业前的知识卓立都是知道的,大学毕业后,我的学习路径比较特别,我想卓立不会全懂吧,这样按年份推算下来,覆盖1/3差不多了,哈哈)</p><p>最后我想说一点我掐架后提高认识后的观点:</p><p>1、学习无之境,随着社会进步,博士将越来越多,博士多对我们社会有好处。</p><p>2、任何人知识越丰富越应该受人尊敬,不过任何人都越来越来难覆盖其他人的知识。</p><p>3、博士文凭注水问题是不好的社会现象,存在,但难以解决。</p><p>4、博士、硕士、学士以及不学无术之人都是平等的公民,都应该和谐相处。</p><p>……</p> <p>呵呵,和谐相处。</p> <p>关于题目:</p><p>图中黄色部分是电磁阀,控制油缸活塞进还是退,电磁阀的动作由继电器控制,一组继电器将由可编程控制器或者电脑编程来控制,以改变生产不同产品时的参数。这是常规的东西,估计泡人、大苗都是明白的,不是来整人的,也没有隐含的鬼怪的问题。</p><p>至于美国的管理文献中大量出现“SEIRI、KAIZEN/KANBAN”这些外来语,是因为美国研究日本的作业方式,日本发明了5S、改善、看板等管理方法,美国无法写日本的汉字,只好把日本的汉字罗马字母搬过去,那三个罗马字分别代表整理、改善、看板,博士们翻译这些词汇时,有的音译成“塞里”“卡伊赞”“堪班”,有的直接写英语,这就啼笑皆非,因为公司里实际上直接从日本那里已经使用这些术语,并且写进企业标准,博士们的翻译让大家疑惑半天,以为是新的管理概念,如临大敌,最后搞清楚原来是早存在的东西,大家就要笑话了。</p><p>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是个公司名,CARRIER是个名字,但是也是搬运工、运输船的意思,所以博士把它翻译成东芝运输公司,但是这个单词公司里打字小姐都知道的,博士出这个洋相实在不应该,因为你在这个合资公司打工,至少外方的名称要知道啊,所以博士不博就来了。</p><p>博士也觉得奇怪啊,这东西我怎么知道是日本字,就算上下文提示从日本来的,我也不知道从日文字典怎么查,于是自己推敲半天,得出这么个结论。</p><p>其实只要问一下懂日文的人(不过也要是企业的翻译,不是企业翻译,日语也有很多意思),这个问题不难,这就是所谓的现代知识细分太厉害,问旁人效率非常高,自己琢磨非常低效并容易出错,这点卓立已经知道了,有经验,自己搞半天的东西,问懂的人一下把问题搞好了。</p><p>所以现在社会是个合作社会,互相学习,效率惊人,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自有和拿来的比列,这是非常有学问的。</p><p></p>那不汉语拼音么?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菜农</i>在2007-08-13 21:34:55的发言:</b><br /><p>、、、</p><p>至于美国的管理文献中大量出现“SEIRI、KAIZEN/KANBAN”这些外来语,是因为美国研究日本的作业方式,日本发明了5S、改善、看板等管理方法,美国无法写日本的汉字,只好把日本的汉字罗马字母搬过去,那三个罗马字分别代表整理、改善、看板,博士们翻译这些词汇时,有的音译成“塞里”“卡伊赞”“堪班”,有的直接写英语,这就啼笑皆非、、、</p></div><p>“KAIZEN”=改善,“KANBAN”=看板 </p><p>——看来日文的源头确实就是中国话!</p>[em05] <p>不好意思,请问TOSHIBA CARRIER是啥 意思,我只是一名本科生</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hen</i>在2007-08-14 09:36:28的发言:</b><br /><p>不好意思,请问TOSHIBA CARRIER是啥 意思,我只是一名本科生</p></div><p></p><p>不好意思,本来是拿来玩玩的,于本科不本科没有关系。对不起,我已经结束掐架了,希望不再引起新的论战。</p><p>(这是空调行业的企业名,是东芝开利公司的意思,对于非这行业的人士,不了解是可以的,但是来到这个公司所关联的合资公司打工的博士不知道,有点问题,当然也可以啊,说明博士专注于技术,对周边的常识不太了解,如果是这样,博士就不要声称什么都懂,这样就和谐了。</p><p>搞空调的不知道TOSHIBA 、CARRIER就等于搞电脑的不知道IBM和LENOVO,常识啊。)</p>[align=right][color=#000066][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7066657[/lastedittime]编辑过][/color][/align] <p>菜农的认知有歧义。</p><p>1,在企业中任职的效率观,工程师解决的是技术细节问题;而经理人解决的是项目管理问题。</p><p>学士、硕士,或者博士,主要看企业的任职位置,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比较。</p><p>2,博士的培养体系中,注重的是对某个技术方向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项目研究水平。</p><p>在企业内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多为以博士为项目带头人负责该项目的管理与技术解决方案。</p><p>拿个别工程师的技术解决能力来比拼博士的知识水平,显然是一种误区。</p> 完啦?!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心中有刀</i>在2007-08-13 22:46:19的发言:</b><br /><p>“KAIZEN”=改善,“KANBAN”=看板 </p><p>——看来日文的源头确实就是中国话!</p>[em05]</div><p>闽南语</p>[em07]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