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乌龙茶 发表于 2007-8-20 03:01

[转帖]许锡良:要给国人讲讲清华的来历

<font face="宋体" size="4">举国上下,老女老幼,不知道清华大学的恐怕没有。但是在我们新老几代人中,知道清华大学,这间令多少中国学子顶礼膜拜的我国最高学府是美国当年退还庚子赔款建成的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无论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一个常识,还是应该让国人知道的。毕竟历史存在过的不可以随便更改的。我记得我在学校里所受到的正规教育中,无论是课堂还是教材里,都没有任何地方提到过这个事情,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遗憾。我是后来通过读一些专业杂志与其他闲书,陆陆续续知道这件事情的。据我所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银四亿五千万两。其中美国分得三千二百多万两。1904年,经谈判交涉,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部分,自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指定用于文化教育事业。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游美学务处,用美国退赔的庚子赔款,先后有四批学生直接派往美国留学。1911年4月26日,清华学堂正式成立,所有办学方法均照美国学堂实行。清华因为有了这笔钱,而使得清华大学一直有“富清华,穷北大”之说。</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nbsp; &nbsp;建国后我国“两弹一星”的功臣科学家基本上是当年清华大学利用庚子赔款派往英美国家留学学成归国人员。比如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用清华美国退赔庚子赔款1930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钱三强、钱伟长等等重量级的科学家大多都是来自清华留美学生。可以说,没有美国的退赔的庚子赔款建立清华大学,中国就没有那样的大学现代化进程,就可能没有后来的“两弹一星”的成功。这样的高科技是不可能靠小米加步枪的精神能够造出来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用来对付美国的“两弹一星”其实是美国人自己帮助中国制造出来的。</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nbsp;&nbsp;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年的庚子退赔的款项,准备退回清廷时,当年的西太后居然想用这笔钱重修圆明圆,准备在修好的圆明圆里过七十大寿生日,如果不是美国指定必须专款专用,只能用于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建设一间现代化大学,那么我们今天还不会有这么一间最高学府___清华大学。说起来,这是中国人的耻辱。但是,更为令人尴尬的是,我们的教育却在以后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不再提起这件事,乃至许多中国人都无法知道这个事情。有时说到这个事情,也是当成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证明来看待的。而对我们搞出来的“两弹一星”的重量级科学家们绝大多数来自清华大学,来自用庚子赔款公费送出去的留学回归的科学家却只字不提。</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nbsp; 类似这样的历史事件还有抗日战争时美国派到中国的飞虎队空军志愿军与驼峰运输航线的支援,这个历史我是从香港的凤凰卫视中文台上看到的。那时美国的飞机也飞不高,难以跨越喜玛拉雅山脉,只能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靠钻山沟飞过。当年美国的运输飞机给中国运输战略物质,特别是药品、粮食、枪炮子弹等重要物质共七百多万吨,这个支持,使中国的抗战在最艰难的时刻硬是挺过来了。当时飞机的运输条件非常恶劣,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没有哪个国家的飞机敢从这个举世公认的“死亡航线”上飞过。所谓的“驼峰航线”在当时看来实际上就是“死亡航线”。事实上也是非常残酷的。美国的运输飞机,平圴每四架飞机就有一架失事于喜玛拉雅山,总共有数百架运输机摔在山沟里永远没有再回来。这个历史也是我很晚很晚才知道的。我曾经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深感耻辱,但是,这确实不完全是我的错,与我年龄相仿,甚至远比我年长那一代,甚至比我还要无知的中国人实在是太多了。我痛恨日本人死皮白赖,一心想抹杀历史,但是在强烈谴责日本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立即就感觉到了一丝尴尬。</font></p>

pommy 发表于 2007-8-20 06:52

<p>更正一下:“<font size="4">1904年,经谈判交涉,美国政府决定将赔款的一部分,自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指定用于文化教育事业。”的说法不明确,应该是:美国国会根据一位牧师的建议(该牧师曾就如何处理美国政府所得庚子赔款一事给美国国会写了一封信),通过了除支付伤亡者亲属抚恤金外,余者全部退回清政府,用于开办学堂,为防止被挪用贪污,规定专款专用。</font></p><p><font size="4">清华大学(当时叫清华学堂)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font></p>

David 发表于 2007-8-20 07:43

关于"<font size="4">庚子赔款"的一些后事,包括清华,程新国有专著记述,好像是去年出的。</font>

David 发表于 2007-8-20 07:58

<p>关于邓稼先是否用的是<font size="4">庚子赔款,“百度”了一下,邓48年去的美国,钱34年去的,好像后者更可能是用的庚子赔款。下面是邓的小传片断。</font></p><p>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4070.htm" target="_blank">怀宁县</a>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563.htm" target="_blank">清华大学</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471.htm" target="_blank">北京大学</a>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br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878329.htm" target="_blank">大后方</a>,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7627.htm" target="_blank">四川</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9100.htm" target="_blank">江津</a>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10057.htm" target="_blank">西南联合大学</a>物理系,受业于<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87797.htm" target="_blank">王竹溪</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54789.htm" target="_blank">郑华炽</a>等著名教授。<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587.htm" target="_blank">抗日战争</a>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4551.htm" target="_blank">昆明</a>参加了<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893.htm" target="_blank">中国共产党</a>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br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398.htm" target="_blank">美国</a>印第安那州的<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980760.htm" target="_blank">普渡大学</a>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br /></p>

shen 发表于 2007-8-20 16:18

<p>这好象不是退还,李敖说,是多赔了,结果被一个中国人发现了,就退还了多赔的部份</p>

乌龙茶 发表于 2007-8-20 19:26

<p>&nbsp;&nbsp;&nbsp; 记不清李敖的原话了,好象不是这个意思。已经有人指出李敖是在故意混淆视听。</p><p>&nbsp;&nbsp;&nbsp; 除了清华是用庚子赔偿办起来的外,还有用庚子赔款公派中国留学生去美国大学读书,这是美国改造中国计划的一部分。胡适等人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美国读书的。</p>

pommy 发表于 2007-8-20 22:2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hen</i>在2007-08-20 16:18:02的发言:</b><br /><p>这好象不是退还,李敖说,是多赔了,结果被一个中国人发现了,就退还了多赔的部份</p></div><p>李敖的话有几句是真的?胡适曾写过专题文章说过这事,我回头找找。</p>

shen 发表于 2007-8-21 10:26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br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br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br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 <br />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br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br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br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br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br />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br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br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br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款。大战平息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遂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 <br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 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4)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 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br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br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徵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 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br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 影响了后来者。 <br />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 <br />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和]命成功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退还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也将取消,而所有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北洋政府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4年5月,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退款用途,除偿付中国政府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由中苏两国派员合组一基金委员会(俄国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负责处理。 <br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br />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先生任董事长,蔡元培任校长。同年冬,蔡元培与先生再度赴法,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 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ca></ca>

pommy 发表于 2007-8-21 11:00

美国是强盗吗?很不像,现在看来,根本不是。

David 发表于 2007-8-21 13:22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pommy</i>在2007-08-20 23:00:01的发言:</b><br />美国是强盗吗?很不像,现在看来,根本不是。</div><p>但也可以被有些人解读为颜色革命居心叵测之类。</p>

乌龙茶 发表于 2007-8-21 20:3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avid</i>在2007-08-21 13:22:27的发言:</b><br /><p>但也可以被有些人解读为颜色革命居心叵测之类。</p></div><p></p>&nbsp;&nbsp;&nbsp;&nbsp;&nbsp; 深有同感。shen是我的老友,但他转的那个贴,作者的阶级斗争意识似乎太强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