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鸣一文,忍不住说上两句
[font=宋体][color=#000000]忍不住要说几句[/color][/font][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指称或回避一个事实,批判或附和一种论调都是极其容易的事情。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充斥着传统的纸面媒体、愈来愈老的网络空间,还有琐碎的日常生活。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问题即在其列。[/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张鸣的《[b]研究生教育[/b]已处于信用破产的边缘》一文,语言犀利依旧,剖析大胆依然。外表光心内里龌龊的研究生教育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可惜生命、生活不是衣袍想穿便穿,愿脱即脱。于是,就有了围城情结。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我的一个在读博士的研究生同学给我说“真想放弃不读了,这么好的青春年华却浪费在故纸堆里,一学期见不上导师几面,三年,其实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可是,不读行吗?她当初就是因为没找到合意的工作才去读书的。[/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就谈到了读研究生的动机。张鸣的观点和大多数人的一样:混文凭,找到好工作。到了燕谈,更是有精妙的比喻。是的,真是有所创见、有所建树而又充满理想的学生真是太少了,不是猪又是什么呢?圈外的人,有幸没赶上或者逃脱了这种教育的人当然有理由这样称呼,而对那些“明知故犯”的当事人来说也不失一种无奈的自我嘲讽。我开头说了,指称或回避一个事实,批判或附和一种论调都是极其容易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人愿意谈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张鸣没有顺着这个理路下去,而是转到了高校体制的官僚化、数字化以及培养的方便面化,当然这与其题旨有关。而我想顺着前面的思路想下去。[/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本科生就业越来越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做了些什么呢?打开每一个高校的就业网页,都不免看到有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会议召开,有讲座,可是再看内容呢,无非就是要大学生转变观念,肯吃苦,注意仪表,会展示自己等等。哦,明白了,反推之,原来就业难的问题是在于自己的守旧与笨拙。搞讲座的人从来不讲讲当今的社会风气是多么恶浊,跑关系,走后门,任人唯亲,也从来不去反思自己所代表的阶层在这四年里真正为学生做了什么。社会乃至国家呢?不过是同一调调的翻版。市场经济与官场经济相结合,不着手改变社会结构,不严厉打击不正之风,在这种情况下,仅是要大学生改变观念,就是让他们屈服于现实。听说心脏里有新鲜血液输送过来了,现在谈再就业过时了,要提倡创业,呵呵,俺在此打住。[/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这样,本科生选择读研甚至一读到底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呢?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立志清贫甘于做学问。既然这个畸形的社会看重高文凭高学历,既然通过三年清贫的学生生活,他们就业的希望、范围就会大一些,广一些,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在我看来,这种付出可比寄生虫们的所作所为光明正大的多。当然,你可以辩驳,这不过是甘愿做另一种奴才,抵抗,真正的姿态是抵抗!对的,是这样。[/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我只是想说,当我们抨击这些怀着不良动机去读书的人时,不要忘了更要关注剖析其背后的原因,那里,或许有着更值得让人担心的东西。只把目光盯在前者身上,或许不经意间是在为另一种不正当的权力帮言。[/color][/font]
[[i] 本帖最后由 小梅 于 2007-11-5 16:25 编辑 [/i]] 研究生教育,这是一个制度的问题。当我们谴责研究生教育的时候,并不是劝那些大学生不要考研了,相反,我希望大部分对读书不讨厌的大学生都去考研,因为在这样的社会和这样的时代,有了文凭,相对比较好混。这就像在我们中国,洋博士总比土博士更加吃香一样,谁让我们整个社会洋溢着这种气氛呢。
我用那个“猪圈”的比喻,是临时想起来的,而且这个比喻首先是针对高校研究生管理制度的。我意指的是,这种管理制度有问题,问题就在把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变成了饲养员和猪的关系。这个并不是单方面贬低学生,因为导师同样被制度贬低了。
至于研究生一年见不到导师几面,这个不奇怪,本来研究生就是以自学为主的。能否学到东西,关键在于学生,而不在于导师。 小梅说的也有道理。不过批评制度、不正之风包括师德,同样不解决问题。我觉得到处都是问题。现在想想,当年毛太祖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客观上害了一两代年轻人的前途,但主观上,他要解决的也是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些问题。
这个话题真是一言难尽。比如,什么制度、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能保证中国人读书的目的不是功利主义的?我不相信。难道制度的公正、社会风气的健康与中国人的读书目的有关?好象没有逻辑关系。再比如,师德好,就不功利了?我也不相信。难道读研是为导师读的?那不还是功利嘛!
这些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一直都是这样。五四以后就有人发现问题了,现在还是这些问题。 追溯问题的源头,几乎没有底,临时截断事物链,找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源头,那么我以为,高校产业化及无节制的扩招,是一个重要原因。
具体内容,说不清了。
小梅的角度很好,讨论这个问题,的确不应墨守单一角度。问题是多元的,矛盾也是多方面的,根本不存在一个核心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太多了,不是张鸣这样文章可以谈的。比如:
因为这个国家严重失衡,只有几个大城市才有活路,而有一个户口制度的特色,把广大农村居民划为二等公民,改变身份只有读书——这个国家古老的科举制度遗风。而本科文凭在很多大城市还无法落户,于是要读硕攻博;
既然这个官员们为了自己的政绩可以搬山填海,扩大个招生名额来掠美赚钱就太平常了;
这个国家言路高度统一,发布者可以出于自己的利益为所欲为,广大受众则受骗没商量,永远处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
——这都是没法说、不好说的,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绝大多数导师也都是勉为其难,要一直读就读吧!绝少有人拦你不让读。只是有了好机会赶紧跳离,自己心里要明白,以后做人不要老拿“博士”、“硕士”头衔出来唬人——找工作另当别论,在日常生活中还要自以为是那就脱离了劳动人民本色了。
另外也不要老觉得导师如何的亏待你,大家彼此彼此吧,在这个可鄙的时代。 这种教育长不了。 高校管理制度数字化,比如每个学校每个学科都要申请博士点硕士点,点数越多,表示实力越强,而博士点硕士点一多,当然要拼命扩大招生了。所以我觉得制度问题还是相当重要的。导师和研究生都是这一制度的牺牲者啊。比如研究生一多,导师只能将他们当本科生看待。至于靠学位才能找到工作,这大概也是高校扩招制度形成的社会风气。 谢谢各位老师回应。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有很多都在这条路上挣扎,是这种教育的受惠者但也是其牺牲品,内心常常是五味杂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