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谈's Archiver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2-1 23:18

我知道的几间特色书店(广州)

说来挺冒傻气的哈,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书店翻书,网上购书”,丙辰龙先生担心书店越来越难支撑,从06年,弃当当,回归书店购书,并,试图影响更多身边的人,呵呵  ,实在是有些螳臂当车杞人忧天。
(闲话少说)

第一家,当然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小书店:博尔赫斯书店。


[attach]11466[/attach]

[attach]11467[/attach]

“如果你找不到书店,可能你不相信书店的两侧有两家士多店作护卫,或者你不知道50米有多短,或没有一边走一边数步子。”([url=http://www.borgeslibreria.com/shumu/zn.htm]http://www.borgeslibreria.com/shumu/zn.htm[/url])店主陈恫在网上列出了5种路线指引,11个注意事项,但是仍有朋友找不着。越是难找,却越是难以打消书友的热情,在网上讨论博尔赫斯最多的关键问题,大概就是“到底怎么走”。

  久闻博尔赫斯之声名,但是当我真正走进书店,不禁感叹,博尔赫斯太小了!虽然在去之前很多网友已经告诉我,它只有15平米,楼梯也很窄。但是,当我踏进书店,仍有些诧异,它并不是我想象中那般,有着高到屋顶的书架,有着拥挤而富足的藏书。博尔赫斯更像一间私人卧室,小而显得私密,店面清冷,店员聊着天,让人感觉是闯入了他人的寓所。
  博尔赫斯是一家有着浓郁个人风格的书店,出售的大多是翻译作品,法国新小说派、前卫艺术则是重点。在博尔赫斯,想找到一本市面上畅销的读物是困难的,它坚守着自己的领域,有着很明显的文人开店作风,用选择来表明着自己的文化口味,有所选,有所不选。店主陈恫认为,并非所有的作品都符合他的文学主张和出版观念,他也没必要让太多的书充塞生活,通过藏书来炫耀学问。在陈恫和鲁毅共同经营下,博尔赫斯一直坚信:“知识越多越反动。”商业对他们而言,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比如开门做生意,招牌却很小,不显眼,不招摇,它似乎在被动地等待相同志趣的朋友闻着书香找过来。
  固守选择,不主动为商,博尔赫斯的生意清淡自是情理之中。在15平米的空间里,只有我一名顾客。生存,大概也是书店所面临的问题。据店员介绍,博尔赫斯创办12年来,已经搬了八九次,店面更是一次比一次小。当时被拆迁留下的砖块,被摆在了书架上,12年过去,博尔赫斯用残存的砖块表达着对过去的缅怀。当顾客买书结账后,店员会搬出一个大钢印,打在你的书底,而钢印的图案正是当时拆迁的场景,一名工人抡着铁锤,挥至半空。
  在博尔赫斯,有一点是独特的。它对书籍的分类,并不像其他书店那样按文学、社科、艺术等进行类别划分,倒学着国外书店不拘古今中外文史哲,一律按作者姓氏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分类指示牌做得很用心,一本比辞典体积略大的灰色铁皮挡板,散置于一排排书籍中,挡板上则标着英文字母以方便索引。
  博尔赫斯在书籍选择上的近乎顽固,在细节上的体贴和用心,被书友们不断地口耳相传。作为一家小书店,它是纯粹的,接近书生的理想。尽管书店耗费了店主的金钱和时间,但是陈恫一直都没有勇气将书店关闭,因为他不想让理想就此中断。博尔赫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售书机构,它努力营造着一种单纯的文化空间,有着自己的态度和表达,冷静而又显得固执。

[url=http://www.borgeslibreria.com/]http://www.borgeslibreria.com/[/url]

[url=http://www.douban.com/group/borgeslibreria/]http://www.douban.com/group/borgeslibreria/[/url]

[[i]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2-1 23:21 编辑 [/i]]

一张肚皮 发表于 2008-2-1 23:25

谢谢丙辰龙推荐~

下次到广州一定得去看看~~/:A043?

周泽雄 发表于 2008-2-2 00:03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信然。
期待连载。

梅茗. 发表于 2008-2-2 09:06

:003QQ 按自己的喜好开家书店,既有书可读,又有朋友认识,再足以糊口的话,想必是件美事。

“丙辰龙先生”后面还会介绍什么奇奇怪怪的书店呢?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2-2 10:37

[size=2]不知为何,“学而优”曾被我想当然的认为是一个恶俗的名字,后来才知道人家是[/size][size=2]“学而优,可以仕,可以商,可以深入治学,可以自在优游。天地广阔,任尔遨游,不可变者,乃在于:唯有学,方能优。”……   [/size]
[size=2][/size]
[size=2][/size]
[size=2][/size]
[size=2]第二家:学而优书店[/size]
[attach]11470[/attach]
[size=2][/size]
[attach]11471[/attach]
[size=2][/size]
        学而优10年了,相继开了13家店,它和大学比肩而居,也进入了社区和机场。但位于中大西门的新港旗舰店,无疑让书友最挂念在心的,它的面积和藏书数量在广州的书店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学而优由新港西路发源,从最初的100平米到如今的1000多平米。10年的风雨,淘洗掉不少书店,学而优却由一家小书店成长为广州民营书店的旗帜。当第一家店在中大西门开张时,“掌柜”陈定方甚至只想把它做成一个简单而纯粹的小店,上下两层仅100平米,她却摆上桌椅以待客。然而慢慢书多了,空间也逼仄了,他们不得不将茶几退出书店,勉强留下供读者休憩的长椅。
  书店规模小时,可以张扬自己的特色,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但是做大了,就难免变得中性起来。学而优也一样。你在新港店,除了满眼的书外,感觉不到太多个人的东西。一楼有文学,有计算机类,甚至也有儿童图书,二楼则是整层的学术和大文化读物。书店收书甚广,主人的风格并不太明显。然而仔细观察,它还是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努力做到学术图书的专而全,不乏冷门之书;语言文字和戏曲理论研究这类在别的学术书店都较少触及的图书,在这里却是相对齐备;又比如在书店里熏香和书香纠缠弥漫,营造着闻香识书的氛围。在选书上,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标准,“不恶俗,不误人子弟”是他们所坚持的标准。拿工具书作例,他们会选择优秀而经典的版本。
  “无论怎么样,学术是我们坚持的一个最基本的东西”,陈定方觉得这是学而优和其他同行相比的独特之处。虽然13家学而优分布广州、深圳两地,在各个区域的定位也略有不同,但是学术性则是学而优书店一以贯之的坚持。网上书店发展迅速,但是他们仍很自信于自己在学术读物经营上的积累,尽管没有折扣,尽管读者还得出门费番周折,但是“抽书翻阅,看好再买”的乐趣,他们认为是难以被替代的。
  学而优越做越大,但是“掌柜”陈定方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十分合格的商人”。她不喜欢经营,也不太热爱管理,她最想的是做图书采购,选自己喜欢的书,然后拿到书店和更多的爱书人分享。陈定方也并不喜欢标榜,“我应该具备对文化的基本认知,保持‘知道’的状态,但我绝对不是知道分子。”可以说,陈定方和她的学而优有着浓厚的人文情结,读好书,卖好书,而这实际上也使书店发挥出一个公共机构的影响,因为它通过自己的选择,以好书干预着我们的生活。
  周末沙龙一直是陈定方想做起来的,在中大店旁边,她们还租用了一间屋子以供开展活动之用,论坛开讲了,却因2003年的非典而中断,至今一直没有重新做起来。“如果有合适的人选能够承担此任,我们很想继续,让它成为一个学术沙龙,在读书之外保持交流。”在知识里遨游,在阅读后发言,这也许正是学而优的追求:“唯有学,方能优”。




[attach]11472[/attach]
提起学而优,当然少不了说说主人陈定方女士。网上搜罗一些介绍她的文字如下:


“陈定方女士是中山大学古代汉语音韵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经担任过西南师范大学教师、花城出版社编辑、《随笔》杂志编辑,从大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到图书发行人,她以对书业的独特理解与真挚热爱,创办以“学而优”为品牌的学而优书业连锁企业。在十几年的奋斗中渐渐成就了商业理想与文化理想之间的平衡。
2004年,陈定方女士获得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是获奖的50名专家中唯一来自民营书业的人士。”

去年南方都市报有一整版的陈定方专题《[b][color=#ff0000]陈定方:用人文情怀经营学而优[/color][/b]》[url=http://bbs.southcn.com/nfsq/ywhc/ds/200705150689.htm]http://bbs.southcn.com/nfsq/ywhc/ds/200705150689.htm[/url]

人约黄昏后 发表于 2008-2-2 14:06

下次去广州探望好友的时候一定要去这两个书店看看。期待丙辰龙的更多推荐~~

小船悠悠 发表于 2008-2-2 14:14

喜欢博尔赫斯这样的书店,更喜欢丙辰龙的介绍和推荐。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2-2 18:17

必得书店

[attach]11476[/attach]
“必,不已也;得,力事也。”

[font=宋体][size=3]    穿过广州购书中心热闹的书市,在五楼是一间间个体小书店,必得书店很吸引人的眼球。   走进书店,有点内藏乾坤的感觉。“必不已也,得力事也”,店中悬挂的这副对联点明了书店名字的由来。 前一句是墨子的箴言,而后一句则是必得老板的自创——他笑称自己更像是一个“搬运工”,读者要是有偏门的需求,他都会想办法把书搬回来,从来不会偷懒。[/size][/font]
[font=宋体][size=3]    [/size][/font]
[font=宋体][size=3]    书店以经营人文类图书为主,整个店中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除了这副对联,店里所有的装饰就是书了。想象一下,六七千种书摆放在20平方米的小店中的情景。胖胖的女主人自己也笑称太乱了,窄窄的通道中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行。但对于爱淘书的人来说,这里又是一块宝地,四围满满的都是书,感觉好像在书堆中穿行,随手拾起一册可能就是自己心仪已久的那本。[/size][/font]


[font=宋体][size=3]    既然小,就做精,做对口服务。因此,必得书店的书一目了然,大致就这些种类:社会科学类、文学艺术类、电影类、音乐类、外语留学[font=宋体]等。这里电影类[/font][font=宋体]的书[/font][font=宋体],可是广州最全的一家。杂志也都是报亭和书摊上少有的,角落里还有成摞打折的过期杂志:《读书》、《三联》、《国家地理》、《中国摄影》……[/font][/size][/font]
[font=宋体][size=3][font=宋体]淘呀淘呀淘.....

[/font]
[/size][/font]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2-2 18:29

文津阁???

嘿嘿,这家可不是号称清代七大图书馆之一的文津阁。

[attach]11477[/attach]

        去新港西路,文津阁应是必去的,好书之香在任何地方都会吸引人驻足而观,但是,价格却是决定是否购买的关键。文津阁以及它的六折好书,自是讨得爱书人的欢喜。
        和其他独立书店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有着强烈的表达欲不同,文津阁俨然一家传统书店的风格。书店里满眼都是书,每个书架都被塞得满满当当的,没有其他任何的修饰。在二楼的窗户上,挂着一张印有中国画的挂历,耷拉地倾斜着,并没有人去扶正它。文津阁专心地做着卖书的营生,朴实的店堂和实在的价格,还有拒绝教辅、专售人文社科的偏好,都显得不那么新潮与时髦。旧书店似乎都会有着传统的情结在里面,比如书店取名“文津阁”,比如店主陈晓平的名片设计成线装书的样式,在文津阁我们感受到的也是那种低调朴实的作风。有时顾客过来淘书,文津阁没有的,店员甚至还会指引顾客到旁边的学而优找找。
  可能是店开在大学边上原因,店员碰到年长的读者,都会很客气地称之为老师。大学附近的店子,往往会少些商业区的市井之气,店员也文雅许多,他们会努力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你交流。在文津阁,店员们也该是爱书之人,在店堂里女店员自始自终地握着一本书,很认真地读着。
  文津阁借着中山大学的人气,倒也顾客不断。可能正是靠近书香之地,书店也才放心地卖着文学和思哲类读物。书店最近上架的一批图书,比如新文化碑林系列,一本《西滢闲话》,花上五块多钱就可以据为家藏。文津阁虽然是一家旧书店,但是它的书在成色上却丝毫不输于“新”书。当然,市面上所热炒的新书,在文津阁是难以寻见的。旧书店除了折扣迎客外,其实收纳经过沉淀之后的好书,也应是其一大优势,市场热捧但言之无物的“伪书”很容易被排之门外。文津阁的选书,自然也就偏向于经典耐读的作品,“伪书”在时间的检验下很容易现形。
  在文津阁,除了不那么旧的“新”书之外,也有一些纸张发黄的老书刊。顺着店堂里的楼梯上去,完全是另外一种格局。很便宜的外文书籍,好几个书架的古旧之书,应能让淘书之人欢喜不已。古旧书和外文书并不贵,一本外文小说不足10元,一本《明报月刊》也才两元。文津阁的低价图书,对于读书人的吸引力总是强大的,每次去逛逛,都会很自然地抽出几本带回家,毕竟价格尚能接受,毕竟抵挡住好书的诱惑并不容易。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2-2 18:49

六月书店

岭南美术大楼就在中山医附近,里面也是各色小店林立,经常去位于2楼的一家医学书店买书,当然少不了光顾一下3楼的六月书店。 贴过来这家小店的介绍。

[attach]11479[/attach]


        有时,书店在某些人手中,会是一个玩物,它是用来消遣生活的,而不是经营获利。当然,如果说他们没有兼备两者的想法,那也并不真实。只是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会把自己的某种姿态加进去,比如不从众,比如拒绝市侩,或者有意回避商人的身份,这就使他们两者兼备的计划遭到了破坏。其中,六月书店应该是一个典型。

        在岭南美术大楼,很多个性小店隐藏其中。没有人带路,即使你经过这栋红楼无数次,你也不会知道里面会有一个奇妙的世界,有书有碟,有卖LOMO的SLOWSHOP,当然,还有六月书店。

  六月书店,应该是一家风格并不强烈的店子,或许有点“小资”,但是它又不是很细致、很富情调的那种。这应该是红楼里店子的共同点,有些小店,甚至简陋到了残破的地步。六月书店位于红楼三楼,装饰很简单,四周都是书,店堂中间也是一个书架。两个人碰到了一起,都得侧身而过。不过,红楼里的人并不会太多,每个店子也就三两个人在里面。

  作为一家书店,它在收怎样的书,应该最能反映书店的风格。六月书店所售之书,应该是很文艺的,走在并不宽敞的书店当中,一个文艺青年会觉得很多书是他想读的,或者觉得是应该去读的。比如三联的文化生活丛书,比如苏珊·桑格拉等。可以说,六月书店除了在收书时保持着一定的水准外,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其实是它的老板。

  在有些采访中,她甚至不愿意透露姓名。她在报章开过专栏,但是她拒绝透露到底是哪家刊物、哪个专栏。听说有刊物去采访她的小店,她甚至并不欢迎,据说她不想出名,只是安心做着现在这个店子,过着安静而悠闲的生活。有客人过来,聊起天来,她的性格也会显现出来,她说,“有些人来,我并不欢迎”……

  六月书店在门外会有个打折专柜,向顾客推荐时,她会说,“过几天说不定我就不想打折了,要买可就早点买啊”,依然是那种不缓和、没有余地的语气,呵呵。

(图片中那位可不是传说中的女主人啊)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2-2 18:59

“缺”书店 ??

因为“缺”书店也义务帮ocef募书,我才知道的这家书店,店主口碑极好,下面转贴他家书店介绍。

(图片也“缺”!!!!:lol12d )



      每天我都要在天河区的林乐路上往返行走很多次,缺书店是必经之地,但是奇怪的是我却一直没有发现它。

  缺书店外观太不像一个书店了,从马路边的橱窗望进去,我见到的是马克杯,是T恤,是吊灯,唯一不见的却是书。当涉足探访,细心地观察,才发现招牌上书有BOOKSTORE的字样。走进去,深入店堂,它却是十足的书店格局。两侧靠墙都有着高高的书架,图书偏重人文和艺术,店堂中间的桌台上装的是满纸盒的外文图书,再往里则摆有一张很舒适的沙发,一名顾客靠在沙发上很悠闲地翻着书。

  店堂里播放着悠扬的爵士乐,据说店名也和爵士乐有关。当时,老板小黄和一帮朋友在酒吧喝酒,酒吧里放着Chet Baker 的《My Fanny Valentine》,正在苦心琢磨书店名的他,突然来了灵感:就是这哥们了!Chet是英文名,中文名就用“缺”好了。大伙缺钱,缺个伴,缺一张好文凭,缺一份好的工作,缺少一栋房子,总之,总是处在一种缺失的状态,缺成了一种生活状态和态度的标榜,甚至成了口头禅。

  突然的灵感产生的一个奇特的名字,让别人记住了它,却让老板小黄悔青了肠子。第一次光顾的客人都会摆出一副好奇的表情,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叫缺书店?”重复的解释,把小黄折磨得痛苦不堪,有朋友甚至建言,干脆在店堂贴出一篇释疑的说明文,以此替代口头表达,一稿多用。

  缺书店除了表达对“缺”的同情,实际上也在干着拾遗补阙的活。如果找不到的书,在缺书店,小黄和他的店员都会很热情地帮忙,给你联系出版社,甚至设法买到海外版本。除了热心地找书,小黄俨然一个独立评论人的架势,哪本书好,哪本书很烂,小黄都会用很直接的话语进行评价。当你拿到一本书准备结账,他有时甚至会诘问你,“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会喜欢他的书”,弄得客人感觉自己很没文化似的。不过,他有时也会递给你一本书,“我觉得这是2005年最好的小说”。

  老顾客“幽闭的灵魂”甚至觉得缺书店最大的魅力在店主小黄,而不是书店里的书,“他骨子里透出来的豪爽、洒脱、博学与不屑,会给我以及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客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在我看来,他其实就是一本可读性极强而又充满神秘的书。”

[[i]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8-2-2 19:04 编辑 [/i]]

梅茗 发表于 2008-2-2 19:12

真要买书,还是六折那家更吸引人,比网上还便宜。不过看别店的介绍,也蛮让人感兴趣。

周泽雄 发表于 2008-2-27 22:48

差点忘了这个好帖,重读一遍,怅然有“缺”。
在今天,经营一家有传统气味的书店,想像一下都觉得难。没有点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精神,还真干不来。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08-2-27 23:29

我们这,数来数去似乎就是先锋书店了,因为这家书店,其它书店已经很少走动,尽管,我并不喜欢先锋的店主,尤其不喜欢他的客套。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2-28 11:02

坦白从宽

这个帖,一不小心给加了精华,丙辰龙惴惴好久:不是说原创才加精华吗? 既然又给翻出来了,我干脆坦白:除了每帖开头的几句话是我乱写的,其他的都是以前搜集的特色书店信息,哎,我若是有那么好多文笔就好了。:lovelyd

九船城 发表于 2008-2-28 11:21

楼主通过书店的藏书,了解书店的品味,我通过文字,了解作者的兴趣。

城骁 发表于 2008-2-28 13:32

大概三四年前,我们这里大学旁边有一个“思无邪”小小书店,书是全新的,基本上是五折。但和书店老板混熟了,有时还可以四折。比如《东山魁夷的世界》十余册、《叶秀山文集》四卷我都是花四折买的。《朱光潜全集》20册,只要200元即可。这家书店是厦门唯一的打折书店,我们称之为“五折书店”,刚一成立,当真是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据说现在在其他城市已经有了分店,在网上也有书店。亲眼看着它从小作大的整个过程,感觉人家赚钱还是挺容易的嘛。

李冬君 发表于 2008-3-3 22:14

将来如果都是网上书店,枯燥近于恐怖

“说来挺冒傻气的哈,看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书店翻书,网上购书”,丙辰龙先生担心书店越来越难支撑,从06年,弃当当,回归书店购书,并,试图影响更多身边的人,呵呵  ,实在是有些螳臂当车杞人忧天。”
我身边的一位小朋友,应该是“丙辰龙先生”的同道,坚持在我们“小镇”上的一家人文小书店购书,9折扣,常常拉着我同去,男店主,黑边眼镜,撑起了小书店中的一半优雅。

菜农 发表于 2008-3-4 08:55

我也是丙辰龙的同道,和小镇上的书店老板很熟,觉得他们支撑小镇的文化事业不容易。

helen 发表于 2008-3-11 21:30

很喜欢龙妹妹的书店介绍,下次去广州一定去看看这几家书店,特别是博尔赫斯书店和缺书店。总以为,书店的主人应该有着同他经营的书店风格一样的气质,所以常常简单地以貌取人,以书取人,有时反倒被其所累。不过回过头来,倒也蛮有收获。

梅茗 发表于 2008-3-11 21:54

N久没有好好逛书店了

上中学时,俺县上有家新华书店,是俺课余常去的地方。那时不是开架售书,那时俺眼睛还没有近视,隔着大柜台,能瞅清书架上的书名。那时,书店有个年轻女的,小眼,黑瘦,对所有人都是冷冰冰的,问她要那本书,似乎是给她添天大麻烦似的。但又不能得罪她,不能对她露出半点不满,怕下次问她要书时,她不理你不给你拿来,因为柜台外的顾客不管有多少,想要的书,都得经她的手,也难怪她烦气。那时,俺每周能省出一两块钱买本《古文观止》之类的书,那时俺一周的零花钱也就五块左右,那时一本书也就一块钱左右。还有,那时街头看一本小人书二分钱,俺看过不少。

前几年回去,新华书店早已开架售书,那个黑脸女的居然还在那里上班,只是瘦脸上布满皱纹,一脸苦焦,好像一生都不开心都不喜欢这份工作。只是我不再是当年的中学生了,叫人徒添几分怀旧思绪。

初十 发表于 2008-3-12 14:49

外地的网友:

谁要是想去学而优,俺免费送一本你挑的书。别整辞海之类的大部头就行。

谁要是想去博尔赫斯或者文津阁,俺带你去。不过俺没文化看不懂那些,只能在yes or no的小咖啡店等你。等逛够了俺请你喝咖啡。


龙mm:下次咱把接头地点定在yes or no吧。坐在窗边,看门外等车人的各色表现也是很有趣的事。记得曾在美术馆看英国当代艺术展,其中有一个就是把摄像机放在某机场的门口,不同的人进进出出,蛮好玩。所以,每次在yes or no,我都有放摄像机的冲动。

铁蛋 发表于 2008-3-13 09:41

购书中心还有一家红枫叶书店也不错呀。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3-13 10:11

[quote]原帖由 [i]铁蛋[/i] 于 2008-3-13 09:41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45838&ptid=81094][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购书中心还有一家红枫叶书店也不错呀。 [/quote]

铁蛋先生也常去购书中心啊:neutrald

红枫叶与必得书店风格相似,又都位于购书中心,所以我只推荐一家。
不知道是懒还是惯性,选定一家,就自然而然的很少光顾其他的小店。
在广州,我认为人文书籍最全的还是学而优。艺术气息较浓的是博尔赫斯和六月书店。

喜欢这几家书店,还有一点是,在这几间书店我没有“商家与顾客”的感觉,呵呵,是我太敏感了吧。

迅弟儿 发表于 2008-3-14 01:09

[quote]原帖由 [i]初十[/i] 于 2008-3-12 14:49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45654&ptid=81094][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外地的网友:

谁要是想去学而优,俺免费送一本你挑的书。别整辞海之类的大部头就行。

谁要是想去博尔赫斯或者文津阁,俺带你去。不过俺没文化看不懂那些,只能在yes or no的小咖啡店等你。等逛够了俺请你喝咖啡。


龙mm:下次咱把接头地点定在yes or no吧。坐在窗边,看门外等车人的各色表现也是很有趣的事。记得曾在美术馆看英国当代艺术展,其中有一个就是把摄像机放在某机场的门口,不同的人进进出出,蛮好玩。所以,每次在yes or no,我都有放摄像机的冲动。 [/quote]


这段话我拷贝下来了。绝不敢忘记的。:fig16

铁蛋 发表于 2008-3-14 09:37

[quote]原帖由 [i]丙辰龙[/i] 于 2008-3-13 10:11 发表 [url=http://www.yantan.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45843&ptid=81094][img]http://www.yantan.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铁蛋先生也常去购书中心啊:neutrald

红枫叶与必得书店风格相似,又都位于购书中心,所以我只推荐一家。
不知道是懒还是惯性,选定一家,就自然而然的很少光顾其他的小店。
在广州,我认为人文书籍最全的还是学而优。艺术气息较浓的是博尔赫斯和六月书店。

喜欢这几家书店,还有一点是,在这几间书店我没有“商家与顾客”的感觉,呵呵,是我太敏感了吧。 [/quote]
以前常去购书中心,近来住得离那里远了,就去得少。选书店,我也有这种习惯,我很少去必得。记得初次去必得,里面坐的是一个老太太,满脸皱纹,阴沉着脸,书店逼仄,黑色的,整个氛围感觉象巫婆的黑店。学而优只去过一次,确实很全。中山五路还有一家古籍书店,古籍很全,不知道你去过没有。

古尔浪洼 发表于 2008-4-25 13:02

俺看了好久,唯一肯定能找到的,是“必得书店”,因为我常去购书中心。

其它地方,俺仔细研究了半天,感觉很难找得到。俺现在就开始用功,熟悉广州地图,五一,一定挨个去瞅瞅。

林一烽 发表于 2008-5-1 23:59

在广州,二十年前最喜欢去的是北京路,那里集中了几家大书店: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古籍书店,那时俺虽是个穷学生,但喜欢看书买书,是那些书店的常客。现在的北京路则不成样子了,不过我现在也很少买书了,因为看着家里那大大小小的书架就有点头痛。偶尔买书,多从广州购书中心网上订购,八折送上门,只加收5元路费,我常向朋友推荐此法购书,并说购书中心够“贱”的,到它那里买不打折,送上门却打八折,有点变态,不过我喜欢。

丙辰龙 发表于 2008-12-17 15:47

如果世上再无实体书店,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圣诞将至,不仅各大商场掀起打折风,常逛书店的人惊奇地发现,学而优书店也打出了“全场8.5折”的大招牌。学而优此次大范围削价售书,距上次12周年店庆打折酬宾仅两个月时间。如此频繁打折,对这个广东地区最大的民营书店来说,是破天荒第一次。在书虫们惊喜之余,细心的人免不了问一问:“学而优怎么了?”

[b]  「民营书店」今年广州民营书店销售量普遍下降[/b]
  “唉,好难啊!”学而优书店的老板陈定方一接到记者电话,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讲,买书打折对读者是很好的事,但其实对行业来说是很不好、甚至非常糟糕的事情,这是一个冲突。”
  陈定方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为民营书店的处境“诉苦”,目前的境况在她看来没有好转,只有更糟。“今年对图书业来说是打击极大的一年,受到纸张涨价、金融风暴等巨大冲击,但最大的影响来自于网上书店的扩张。”陈定方表示,今年广州的民营书店包括学而优在内,销售量普遍下降。“大概在十到十几个百分点。”
  据她了解,不仅是民营书店,大的国营书城也受到明显的影响:“我不方便说名字,有一家大的书城,今年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比下降15%,而另一家书城则同比无增长,往年它的增幅都是2位数。”陈定方认为,这些数字很能说明问题:“网上书店的蛋糕已经越来越大,正所谓此消彼长。”
  陈定方说的网上书店,指的正是当当和卓越这两大网上书店。事实表明,越来越多的读者被其超低的折扣吸引,选择网上购书。陈定方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有位老读者,在上海三联出了一本书,需要买50本样书。他联系我说,当当网上买的是6.6折,问我能否给到更低的折扣。我一问采购,这本书我们进货是6.5折。最终我们6.5折卖给了他,因为是老读者,破例亏本,但一般来说,我们肯定要卖到8.5折才保本。你说,网上书店动辄打4折、5折,我们怎么经营?”
  北京万圣书园老板、资深出版人刘苏里用一个专业术语“价格盆地”来说明问题:“网上书店用很低的书价吸引读者,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对公众来说,便宜肯定好。”

 [b] 「网络书店」一边是巨额销售,一边是巨额亏损[/b]
  此前当当网已多次宣称开始盈利,但招来各方面的质疑。“实际上,网络书店的经营成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低。”陈定方说:“按照5折、6折卖书,肯定亏钱。”刘苏里认为,像当当这样的网上书店,目前每销售1亿元的货品,亏损应该在1200万到1500万元之间。“等于是卖10亿元的东西,亏1亿多。这对普通的书店、企业,是绝对不能想象的。”
  刘苏里分析[color=blue][b]当当、卓越目前这种“高兴地倒贴”[/b][/color]的状况:“他们有物质基础,用融资得来的美元,做赔钱的生意,持续打价格战,占领市场份额。”以当当为例,在2007年以前,当当三次成功融资,后两次分别获得1100万美元和27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他直言不讳地说[color=red][b]:“这两家搅乱了整个几百亿的图书市场。”[/b][/color]当当与卓越的年销售额占全国图书销售总额的比例,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官方数字。陈定方估计是5%至8%,刘苏里则表示据他估算,两家的年销售额加起来约20亿:“这样一家网上书店,差不多等于15家实体店的销售量。”
  记者也同时采访了99网上书城董事长黄育海。99网上书城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家网上书店。黄育海所提供的数字又有所不同:“目前以当当、卓越和99网上书城为代表的国内网上书店,年销售额不超过10亿元,全国图书年销售额在600亿到800亿之间,其中六成是中小学教辅,剩下还有300亿普通图书。网上书店的销售额,占三十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他同时表示,像当当、卓越那样打折,亏损是毋庸置疑的。

[b]  「实体书店」会不会有一天消失掉?[/b]
  尽管关于网上书店是否已经盈利存在不同说法,但它们所占的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以及对读者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让实体书店老板们忧心忡忡。刘苏里告诉记者,通过了解与分析,他对未来的国内图书市场有一个令自己“不寒而栗”的看法。“在我观察,卓越和当当从2006年9月份开始打价格战,今年赔得最厉害。但它们应该意识到,它们已经逼近一个临界销售额,当它们双双达到一个额度,越过那条线的时候,就会从亏损转入盈利。”刘苏里计算出这个转折点:“当每家店的年销售码洋超过15亿时,就扭亏为盈了。”而且在刘苏里观察,当当已经逼近这条线。“这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局面,如果这两个庞然大物都开始盈利了,便会开始攻城略地,看它们怎么收拾这些实体书店!”
  但黄育海觉得这个看法过于悲观:“这两家网上书店离赢利还远得很。卓越据说年亏损9000万,当当也亏了2500万到3000万。”他认为,网上书店一方面可以说是实体店的补充:“毕竟国内目前来说实体店太少,比如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真正好的书店相信不到100家,但国外像东京、伦敦、纽约这样的城市,两三千家书店是没有问题的。更不要提国内的中小城市、乡镇地区。网上书店弥补了这种不足。另外网上书店打折也主要在畅销书上,发货也需要时间,而实体书店卖的不仅仅是畅销书,有一个更大的覆盖面,读者可以翻阅图书,买了马上能拿到,这是网上书店所没有的优势。我觉得网上书店不会对实体书店造成毁灭性打击。”黄育海甚至认为,不久的将来,包括当当、卓越、99在内的三家网上书店,有一家会倒掉:“但我说不好是哪一家。”

 [b] 「恶性打折」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进货价是不同的[/b]
  黄育海也对当当与卓越两家的价格战表示反对:“虽然这是一种市场经济的经营模式,但在图书行业,不应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来办事,应该有一个度。”
  陈定方态度则更加明确:“这样的打折大战,所有人都会是受害者,不仅是实体书店,对出版社、书商、作者,甚至读者,都会最终造成伤害。”记者了解到,目前图书供货商给实体书店和给网上书店的批发价是不一样的,网上书店往往能拿到更低的折扣。“造成这个局面原因比较复杂。”陈定方说:“最早网上书店还未成气候的时候,向供货商要求低折扣,理由是网上售书与实体书店的销售并不冲突,只是一个补充。供货商认为能多卖点并不是坏事,何乐而不为。到了网上书店越来越壮大的时候,他们要求折扣就更理直气壮了,大部分供货商只能就范。”
  另一个事实是,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不同的进货价,直接影响到了图书作者所拿的稿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作者告诉记者,她新推出的一本小说,拿到的是“两个部分的稿酬”:“在实体店卖的那部分,版税是税后8%;在网上书店卖的那部分,版税是税后5%.书商一再解释这是‘行规’。”这样的“规矩”让刘苏里看来“非常荒唐”:“这是在破坏创造力。”陈定方则认为,图书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很多环节与普通的生产业不一样,“其实是应该呵护的,如果一再打折、压低成本,最终会对创作者造成打击。国内的好书本来就不多,恶性循环的结果,会使读者受到损害。”而更长远来看,这样的恶性循环,很可能对整个国内的图书出版业都造成损害与打击。

 [b] 「呼吁定价制」为何图书频频“贱卖”?[/b]
  “国内的公众总有一个误区:便宜最好。其实,根本不可能有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刘苏里说:“公众都图便宜了,大家都只看到了鼻子尖底下那点利益了!如果有一天,实体书店纷纷倒下,只剩下网上书店独占市场的时候,谁能想象是什么样子的。”
  刘苏里认为,目前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呼吁国家出台图书定价制,杜绝恶性打折倾销,保护图书产业。“目前这种无底线打折的情况,只会在中国发生。在国外,要么国家有相关定价政策,要么有行业协会的规定,都不会出现图书‘贱卖’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德国、奥地利、西班牙、法国等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实行图书定价制,而丹麦和匈牙利则通过行业协会形成协议。美国、比利时实行的是自由图书价格制,只要保证正常运营,零售商可以自由定价销售。在亚洲,韩国、日本都有相应的对图书价格进行规范的法规条例。目前国内的图书定价制,虽千呼万唤,尚未见出台的迹象。

  本报记者 黄长怡 实习生 陈容清

歪弟 发表于 2008-12-17 18:39

从网上购书,到网上读书,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网上图书馆,很快,纸书该退出江湖了。很快(假如没有技术垄断),你的手机可以随时高速上网,很快,每个人都有柔软的超薄的拿着看着都很舒服的显示器。你还有什么理由迷恋书架?

木耳 发表于 2009-3-23 15:47

学而优 文津阁就在俺们学校附近,呵呵,带你们去转转……

酱香老范 发表于 2009-3-23 18:13

俺同学黄某,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导,据说其妻为广州著名书商,然不知开的是啥书店。莫非就是“学而优”?

[[i] 本帖最后由 酱香老范 于 2009-3-23 18:16 编辑 [/i]]

铁骑横夺 发表于 2010-12-15 19:44

[quote]嘿嘿,这家可不是号称清代七大图书馆之一的文津阁。

11477

        去新港西路,文津阁应是必去的,好书之香在任何地方都会吸引人驻足而观,但是,价格却是决定是否购买的关键。文津阁以及它的六折好书,自是讨 ...
[size=2][color=#999999]丙辰龙 发表于 2008-2-2 18:29[/color] [url=http://www.yantan.cc/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36820&ptid=81094][img]http://www.yantan.cc/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size][/quote]

文津阁的店主陈晓平先生,是一位颇有古道精神的儒雅之士,虽然外表看上去朴素平常,无一丝半毫的文人学者气,也没有一星半点的商侩气。07年的时候,因为想查找一点东西,但手边一时找不到资料(后来同学从北京学校的图书馆里,给我复印了来),我就想去文津阁碰碰运气,结果还真有我要找的书。一本是《战国策》的注释本,一本是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研究文集,但后者的价钱很贵,要一百多块,而我想要的,只是其中一篇马雍先生的文章。结果,陈晓平先生二话没说,当即让我把两本书带回家去,既没要押金,也没留身份证什么的,晓平先生甚至根本就没有问我的名字。三天后,我把书还给了书店。我后来把这事告诉北京的同学,说在广州,偏偏能遇到这样的人和事,在别处,恐怕是不敢奢想的。
在广州逛书店,最早的时候,是中山图书馆里面的一家(应该是大洋书店?还是学而优?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后来再去,说是搬到番禺去了。之后,在中山图书馆的大厅,有一家叫大时代的书店,名字很大,书店其实很小,但常能见到几本当时想要的书。后来是去北京路的广州日报大洋书店,起初书店规模颇可以,书的规模和品种也很有吸引,但不多久,书店大变模样,学术书籍骤然减少了很多,不足原先的十分之一了,所以,就不去了。后来去的是购书中心的红枫叶,还有就是文津阁。说来有些惭愧和可笑,在广州十数年,一直想找到博尔赫斯书店,竟然一直没有找到,直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
在文津阁,常会遇到中大或广美的学生,曾让过一本杜尚的访谈录给两位学生,两位因此客气、温婉的模样,至今犹然清楚记得。

闲云 发表于 2010-12-16 02:59

博尔赫斯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北京路书店一条街...定格在90年代的亲切回忆. 怀念!

tulsi 发表于 2010-12-20 11:15

电子书代替纸书,应该不同于纸书代替竹简。

想想那个《艾利之书》,末世纪的30年后,艾利带着的可是一本纸板的盲文书,想着他若带着一个电纸书,抢书的坏蛋还得去找电池或充电器之类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